信息索引号 00250030-8/2022-2711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22-04-29 发布日期 2022-04-29
附件
关于印发《杭州市拱墅区教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04-29 17:48:50 点击率:

各中小学、幼儿园、直属单位:

现将《杭州市拱墅区教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

2022年4月18日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现代化战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依据《浙江省教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杭州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杭州市教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拱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全区教育改革发展基本情况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区围绕“打造主城区最好教育,让每一个小区都成为居民心目中的学区房”目标,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坚持党建引领教育,教育各项事业获得全面丰收。2017年被浙江省教改办确定为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获评浙江省教育技术装备规范管理示范区、浙江省示范学习型城市;2018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首批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域试点单位,获评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2019、2020年因实施学前教育补短提升工程措施有力、成效明显荣获省政府嘉奖;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通过省级督查,党建工作入选《人民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检测指数连续居全省前列。2018-2020年连续三年荣获省、市教育工作业绩考核优秀单位。

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成立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全面理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高质量全覆盖。全系统现有党委9家,党总支43家,党支部230家,党员5316名。积极推进全省首批“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域试点工作,制定实施党建品牌创建三年行动计划、中小学党建工作标准,学校党组织的领导职责得到全面落实,组织力战斗力得到全面提升。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工作成效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等媒体报道,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启动“大党建巡查”工作,将党建内容、规范办学内容、学校和师生管理内容“三位一体”共同推进,建立“清廉学校”建设局党委巡查制度,为保障学校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障。

教育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全面夯实。2016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26.94亿元,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编制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优化全区学校规划布局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系统基建(维修)管理办法,制定《校园建设项目比学赶超流动红旗竞赛实施方案》,提升建设标准,加大新校建设力度。2016年以来,全区完成学校基本建设投资81亿元,累计新建学校48所,新增建筑面积108.9万平方;连续实施两轮北部教育提振行动,加快推动北部成长为杭城教育“新高地”,教育资源拓展取得历史性突破,朝着打造全域优质“美好教育”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基本全覆盖。深化名校集团化3.0,实施名校集团化品牌建设“名校引领计划”和“名校培育计划”,以中小学发展群、学前“1+N”集群、“1+1”公民协同发展共同体为载体,推动优质资源全域覆盖。全区省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95%。持续开展教学质量综合分析和调研,健全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精品课程培育,实施公办初中提质强校,推动中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考成绩持续保持全市领先。义务教育段入学率、巩固率、初升高比例均保持100%,省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100%。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优质发展,创建杭州市艺术特色学校1所,荣获第44、45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优胜奖、冠军。

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得到全面优化。持续开展区梯级名师认定,实施运河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教育卓越人才发展计划、教育人才“星空计划”,完善班主任、学科教师、名(特)教师、名(特)校长梯队培养机制,开展运河名师名校长系列和“新苗”“新秀”“绿荫”“丹桂”“卓越奖”“红烛奖”“先锋奖”“新时代教育终身成就奖”系列推优项目。“十三五”期间,共推评区级以上骨干教师3488人,其中省市荣誉教师286人、省特级教师6人;共招聘优秀教师2970人;共引进高端人才57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0人、省级荣誉获得者30人;教师工资收入实现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名师工作室考核和激励机制、青年教师公寓保障机制初步建立,校级干部岗位职级制、班主任职级制全面推行,教师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围绕“全员培训•梯度培养•全域提升”开展教师培训培养工作,持续开展名师智慧空间站、新锐系列培训、海外研修等区域特色培训,举办运河赛课节、课堂节、五年教龄“慧教”比赛等,为教师成长、展示搭建平台,区教师教育学院被评为省师干训工作、省教研工作“先进集体”。

“五育融合”体系完成基本架构。积极构建“运河好少年”五好评价体系,以“党的知识进课堂”、“运河公民节”、新时期集体主义教育等为主抓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德育工作,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德育》、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家校共育创新模式全省推广并推送教育部。开辟德育第二课堂、区素质教育体验点,形成“一馆一特色”校外教育品牌。坚持“健康第一”理念,切实抓好美育、体育等工作,学生体艺水平全面提升,担任G20杭州峰会礼仪接待,登台献唱G20 杭州峰会舞台,亮相全国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承办、组织参加亚足联女孩足球节等体育赛事;游泳、舞蹈、京剧、冰球等领域夺得数项国家级奖项,“武林杯”、“武林小名嘴”、“行&走”系列等特色活动全面开展。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持续开展心理危机筛查,创建心理服务平台和青春健康俱乐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热点难点实现新突破。公民办中小学同步招生平稳落地,以学区“互联互通”和小升初“交互式划片”为核心,推出系列教育服务区优化举措。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9.5%。与区卫健局携手实施“护苗行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在全市率先开展卫生保健及保育员继续教育学分制。全市率先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率先实现随班就读学生生均经费15倍。“一本作业本”“有温度的课堂”“晚十点不作业”“午间睡眠”等减负提质举措得到社会肯定。“武林银杏”老年学堂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启动“监管+服务”双轮驱动机制,有效扭转校外培训“小散乱”局面。与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合作开展现代优质学校评估,以评促建的第三方评估模式全省推广。和浙江大学合作开展新时代县域涉教部门教育协同治理机制研究,课题成果荣获省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教育开放共享格局基本形成。全省率先实现万兆光纤进校园、千兆光纤全覆盖。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全部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电子白板、初中触控一体机配备率均达到100%。“十三五”期间,共建成省市智慧教育示范学校88所。深化与中国教科院、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院校以及美国、澳大利亚、芬兰、香港等国(境)外教育行政部门的交流合作,连续3年承办浙江-美国印第安纳州中小学平移课堂教学项目,定期举办模联杭州国际青少年峰会、武林汇教论坛、大运河-拱墅教育论坛、中澳校长论坛等活动。2016年以来共派遣475名骨干教师及校园长赴海外研学。合作引入教育国际化品牌学校4所,创建全市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25所。

(二)“十四五”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而随着杭州市行政区域的调整,新拱墅区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格局和机遇,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也更为迫切,新区教育要融合原下城、原拱墅的硬核教育实力,巩固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开启跨越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新拱墅“重要窗口”建设中的亮丽名片,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变革。

1.系统上下有待进一步加速融合。原下城、原拱墅都有着扎实的教育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但是也都面临着需要加快南北一体化、如何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等共同问题。新拱墅成立后,需要立足优势互补和融合共赢,加快思想融合、机构融合、人员融合、工作融合、师资融合、品牌融合、文化融合,努力实现区域资源整合最优化,力求产生“1+1〉2”倍增效应,为“十四五”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2.教育资源总量有待进一步扩容。随着新拱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孩”政策的实施,学龄人口将规模持续增长,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0-14岁常住人口占比13.04%,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占比上升了3.79%,对于现有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部分区域入学、入园压力较大。部分区块因为拆迁进度缓慢、控规调整不确定、周边道路建设未完工等外部因素,影响校园建设正常工期。系统内相关专业人员配备也有待加强。

3.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有待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不够均衡,北部品牌学校培育尚有空间,学校间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学校相对偏少。由于北部城中村拆建时序不一,造成北部新的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老城区部分校园“老破旧”与新建学校“高大美”形成强烈反差,亟需翻新改建,实现有机更新。

4.高质量队伍建设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大量新学校的投入使用,教师刚性需求与机构编制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新教师群体需要更加系统地提升专业水平。高水平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有待加强,领军人才队伍还不能充分满足新时期拱墅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队伍的年龄结构要加快优化,老校教师职称评定障碍亟待突破,年轻骨干的培养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

5.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较重,体能素质和心理素质不强的情况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减负提质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对标新时代国家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对学校、教师、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还要不断改革完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待加强。涉教部门协同治理体系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各级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加快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为主线,聚焦教育发展的紧迫性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深化改革创新,优化教育治理,深入推进“拱·有优学”“家门口的好学校”高质量建设行动,高质量建设运河沿岸教育名区,为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拱墅样本提供强有力的民生支撑和保障。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力争实现“四区一窗口”的总体目标,打造杭州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美好教育样板区、国家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引领区、国内县域智慧教育先行区,努力成为运河沿岸教育名区和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拱墅样本的重要窗口,成为杭城“美好教育”领头雁。

“十四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序号

主要目标

杭州市2025年

拱墅区

2020年

2025年

1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

>90

89.5

>90

2

公办幼儿园覆盖率(%)

>75

80

≥85

3

全区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

>90

95

100

4

校际优质均衡系数

小学段

0.3

0.17

0.15

初中段

0.25

0.29

0.2

5

持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

入学率(%)

学前段

96

95

≥96

义务段

>99

100

100

高中段

94

90

≥95

6

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15

15.6

16

7

学校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的比例(%)

初中

≥12

28

30

普通

高中

≥25

31.6

32

8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中职

>89

92.7

93

9

全区中小学智慧校园比率(%)

/

90

92

10

全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及名师比例(%)

/

38

40

11

全区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

/

98.4

≥99

12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60

55

13

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得分

/

84

86

14

省现代化学校创建比例(%)

/

6

≥40

15

社区老年教育培训率(%)

/

43

48

16

教育工作满意度

/

8.38

8.5

三、“十四五”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任务与举措

“十四五”期间,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健全高水平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学校党组织领导职责,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教育决策部署,建成家门口好学校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1.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着力创新方式、整合资源,精心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党史学习教育新阵地,不断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严格党章学习教育和党性教育机制,建立健全常态化学思践悟工作机制。

2.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工作,落实学校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持续抓好基层各级党组织建设,推动组织建设标准化、政治生活常态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发挥基层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依托民办幼儿园、培训机构党建工作“1+N+X”建设机制,进一步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高质量全覆盖。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深化骨干教师和党员“双培养”机制,加大高知群体党员发展力度。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

3.深入推进“清廉学校”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全面实施“清廉学校”建设局党委巡查制度,深入推进“阳光招生、阳光教学、阳光课堂、阳光服务”四大阳光行动,着力规范“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推动构建风清气正校园。加强“清廉学校”建设与学科教学、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清廉学校”示范点和优秀案例创评活动,不断拓展“清廉学校”建设的深度和厚度,为建设“美好教育”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进一步构建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深化德育有效性建设。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和专业培养,依托“党的知识进课堂”活动,整合德育学科内容,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统筹开展“四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打造“红色思政”拱墅样本。健全“生命教育”“劳动教育”“运河文化”“红色基因”区本课程开发体系,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力争形成“校本德育特色课程—区级德育特色共享课程—市级中国系列课程”的三级德育特色课程建设体系,建设一批德育领航课程、领航团队、领航学校。加强研学旅行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创建一批研学旅行示范学校。继续深化“运河公民节”研究与实践,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公民素养教育,不断擦亮区域德育金名片。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加大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配备力度,全面实施班主任职级制改革,激发班主任工作内驱力。

2.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形成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推动学生体能素质水平保持全市前列。创新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径,深化“1+X”模式,畅通社会优质体育教育资源进校园渠道,着力打响区域体育教育特色品牌。加大区体育特色学校和杭州市“市队联办”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培育,提升学生体育竞技水平。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构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审美体验+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培养艺术特长兴趣。依托博物馆等校外文化遗产资源,深化馆校合作,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为导向,建设一批具有拱墅辨识度的美育示范学校。深化“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非遗图文展览、活态展演、非遗课堂、参观非遗实践基地等形式,让学生学习非遗技艺,让非遗传承焕发“新颜”。加强劳动教育专业指导,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加快劳动实践资源建设,在中小学试点配建木工、金工、家政等类别劳动实践教室,培育一批省市劳动教育实践示范基地,争创全省劳动教育实验区,推动劳动教育发挥综合育人作用。开展公益大课堂“武林小匠人”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打造特色综合实践品牌项目。加强法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

3.构建学生健康成长支持体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到2025年,力争健康促进学校创建率达100%,传染病预防教育和食品营养教育全面普及,学校卫生保健机构、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全面覆盖,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齐配强,全面建立“全员监测、分级预警、分类服务、高危转介”的学生心理危机监测与干预制度,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四方联动机制,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组建区域心理服务专家团队,探索“一对一”驻校指导模式,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开展。建设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创新家长学校课程,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及社区家庭教育共享,构建区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体系。持续推进青少年儿童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落地见效,近视率每年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

4.推动教育对外交流融合。大力推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持续推进“千校结好”行动,以教育交流为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到2025年,全区中小学与国(境)外学校结对比例达到100%。鼓励学校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具有本土文化特色、校本特色的对外交流课程。进一步擦亮“大运河教育论坛”“武林汇教”品牌,举办不同层面的国际交流活动,促进教育国际化纵深发展。规范外籍教师管理,提升外籍教师教学质量,促进中外教师合作教研。到2025年,新培育杭州市国际理解教育示范项目8个,培育市国际化示范学校5-7所。

专栏1:立德树人示范工程

“运河小公民”“红色思政”成为全省德育和思政教育金名片。每一名学生都能培养至少2项体育和1项艺术特长兴趣。学生体测健康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优良率达到80%以上,近视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全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水平、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水平力争前列。

(三)构建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

坚持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推进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加快建立与拱墅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成为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样板区。

1.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坚持政府主导,牢牢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和生均经费补助扶持机制。围绕“运河边的幸福童年”主题,以培育爱游戏、会思考、乐运动、善交往的“拱墅幼儿”为核心,进一步构建拱墅学前教育文化。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区域性推进品牌项目建设,完善幼儿园等级评定和质量监测体系。以名园集团化为途径,实施优质幼儿园培育计划,形成品牌幼儿园集群。加快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基本满足“10分钟就近入园”需求,实现公办幼儿园服务区全覆盖。鼓励民办幼儿园开展托班照护服务并逐步向0-3岁延伸。到2025年,全区省等级幼儿园实现全覆盖,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力争达到90%以上,优质学前资源覆盖率达到100%以上,近40%幼儿园达到省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形成全省知名学前教育品牌6-8个,学前教育社会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专栏2:学前教育第三轮发展工程

完善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高位、特色鲜明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巩固和发展“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成果,打造“运河边的幸福童年”学前品牌。加大普惠民办园经费扶持,通过各种方式培育普惠幼儿园更好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0%以上。将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纳入新一轮“名师151培养工程”、优秀园长纳入“名校长525培育工程”范围,打造“优睿”管理者、“优师”教研队伍、“优育”保教队伍、“优护”保障服务团队的学前梯度团队。

2.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切实加强适应拱墅教育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布局规划与建设,实施老旧薄弱学校持续改造提升工程,结合文化传承、办学特色、课程改革等因素,准确把握新时代学校建设新规范、新标准,切实保障中小学教育资源高水平供给。深化名校集团化品牌发展战略,加快公民办教育资源优化重组,深入推进公民协同发展,大力实施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全面推进本地户籍生与随迁子女融合教育,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深入推进与中国教科院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合作,继续推进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区域实践研究及相关成果提炼推广,进一步实施区域整体推进教师职业美学提升的研究与实践等项目。深化与华东师范大学课改提升工程的合作,建立学生减负提质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到2025年,将能充分满足老百姓对家门口优质中小学的需求,并力争40%以上中小学达到省现代化学校标准。

专栏3:公办初中提质强校发展工程

实施公办初中提质强校六大工程:办学条件提升工程;名校集团引领工程;队伍专业化培养工程;教学改革深化工程;教育信息化扩面工程;特色品牌培育工程。

专栏4:课程改革提升工程

深化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精品课程群。加强中小学学科建设,以课程和科研团队为核心,不断提升学校学科实力,打造运河品牌学科组。

专栏5:学生减负提质工程

聚焦课程、课堂、作业和考试评价四个关键环节,实施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完善作业考试辅导、提升课程建设、完善质量监测五大举措,落实“五项管理”,形成一套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契合拱墅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减负提质模式。将学生睡眠指数、作业指数和近视率纳入对学校的评价监测体系,研制并推行《拱墅区学生素养发展报告单》,进一步巩固长效机制。

3.深化高中教育特色发展。继续支持和引导普通高中学校错位发展,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形成办学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过程管理,优化育人方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和社团建设,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重视生涯规划教育,整合社会行业教育资源,将生涯规划课程打造为全省教育品牌创新点。加强品牌引领,将长征中学打造为全省音乐特色示范学校,持续推进杭州第十四中学教育集团艮山中学有特色高质量发展。

4.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接拱墅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有效推进区属职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深化产教融合,建设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更好服务社会、贡献区域及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激活办学体制机制,加快育人模式革新,坚持培养德技兼修、知行合一,培育怀揣匠心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建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合力打造高水平专业集群,高标准建设新校区,将杭州创意艺术学校(拱墅职高)打造为全省中职教育标杆学校。

专栏6:产教融合促进工程

职业院校新设专业原则上应由相关行业企业参与,鼓励企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专业课程。建成1-2个示范性校企合作共同体。

5.构建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完善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构建跨部门特殊教育管理机制和专业服务体系,加强区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职业实践基地、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设施设备与功能建设。以健康实验学校、湖墅学校为主体,卫星班为补充,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强化特殊教育投入保障及运行能力,健全学前到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使每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到2025年,基本建成3-18周岁残障儿童零拒绝,学校资源教室、区域卫星班全覆盖的现代终身特殊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现代治理机制。

专栏7:特殊教育条件提升工程

加强区特殊教育教育中心建设,完善区域特殊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支持系统。推进特殊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建立拱墅区个别化教育信息管理平台。优化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设施设备与功能建设,实现随班就读学生满5人的学校全部建成资源教室。

专栏8: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验工程

加强教育、残联、民政、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医教结合长效机制,对特殊学校就读、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和卫星班等3-18岁残疾儿童少年实现医教结合全覆盖。

6.打造高品质校外和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助推校外教育高品质发展,打造与拱墅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青少年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能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的青少年宫场馆和公共服务阵地联盟,满足拱墅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多元化、个性化、品牌化的需求。建设智慧社区教育平台,构建集数字资源、信息发布、社区教育管理、学习互动交流“四位一体”的拱墅运河终身学习港,满足广大居民多元化的现代化学习需求,促进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全面提升。持续打造“市民学习空间”,发展完善“1050”工程、“享学堂”等社区教育品牌,无缝对接杭州市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长三角终身学习云视课堂,发展智慧型无边界化成人教育,持续开发“行走”系列直播+场景式课程,尝试成人教育专项定制式培训。实施“学养一体化”助老学习计划,开设符合老年群体需求的各类线上线下课程。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全区人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加强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监督和服务,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树立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

专栏9:运河终身学习港建设工程

建设智慧社区教育平台,构建集数字资源、信息发布、社区教育管理、学习互动交流“四位一体”的拱墅运河终身学习港,满足广大居民多元化的现代化学习需求。

专栏10:“学养一体化”助老学习工程

发挥“武林银杏”老年教育全国品牌的辐射作用,制定拱墅区示范性老年学堂建设标准,逐年在18个街道老年日间照护中心,在N个社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推广,开办老年学堂,开设符合老年群体需求的各类线上线下课程。

(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合理调整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实扩大教育资源,积极对接拱墅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及整体规划,办好每一所学校,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1.推进学校高标准建设。按照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教育现代化、品牌化发展方向,提前明确领办学校,加强建设定位和概念设计,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准配备,确保新建公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在功能布局上能充分满足现代化学校的办学需求,把每一所学校都建成标志性建筑。“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建公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共68所,其中高中1所、职高1所、九年制学校2所、中学8所、小学21所、幼儿园35所。

2.提升集团化办学水平。深入推进名校集团化品牌建设“名校引领”计划和“名校培育”计划,对标区委区政府城市发展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统盘谋划教育品牌布局,在梳理确立名校品牌的基础上,明确新建、待建学校领办格局,着手老学校品牌提升工作,进一步研究引进知名教育品牌,拓宽区域原有名校品牌辐射范围,促进区域名校组团化发展。继续巩固和深化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大各类优质教育品牌对集团的办学引领,拉高集团发展标杆。加强集团文化理念认同,促进校际粘合,进一步推动集团内涵发展。加强集团章程建设,提升管理权限,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到2025年,新培育10个左右基础教育名校集团,形成名校集团引领发展、优质学校全域覆盖的全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区。

3.加快南北教育优质均衡。持续推进北部教育提振专项行动计划,从打造“重要窗口”的高度进一步提升北部教育。紧紧围绕大城北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科学研判北部各地块入学人口基数和发展趋势,统筹推进北部学校建设。依据北部区域优质学校资源分布,对口碑良好的优质品牌加强培育,对新建学校发挥品牌学校辐射加强领办,加大与国内知名品牌学校的合作办学力度,积极打造一批新的北部品牌学校。继续推进北部“校校有特级”工程,深化北部学科“创优”工程,切实加强北部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北部教育核心竞争力。实施老旧学校整体改造专项行动,重点针对上世纪80、90年代投用的南部老校分步进行整体改造,有效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功能适用,推动有机更新,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综合实力。

专栏11:校园建设精品工程

在省市区相关建设标准和要求基础上,按照省现代化学校标准拉高建设和改造标杆,全面完成68所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任务,力争全面完成交付20年以上学校整体改造提升,努力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杭城“美好教育”版图的标志性建筑。

专栏12:集团化办学样板工程

全面推行名校集团化品牌建设“名校引领”和“名校培育”计划,加快优质品牌全域共享,分步推进教育集团化建设和优质学校合作办学。调整完善第三轮北部教育提振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带动优质品牌向运河新城、武林新城腹地辐射,做优南部学校品牌,实现优质学校全域覆盖,高水平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到2025年,新培育10个左右基础教育名校集团。

(五)全面深化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改革

聚焦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集成政策优化创新生态。实施队伍建设专业发展计划,优化拱墅人才队伍特色培养体系,为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全过程优质服务,建设全区人才蓄水池,确保能充分满足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人才需求,构筑拱墅教育人才高地。

1.巩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按照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的要求,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培训首位,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中加强师德教育的要求和比重。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在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考核评价、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定期注册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以“清廉学校”建设为抓手,树立师德模范,加强表彰激励。强化师德师风督查机制,开展师德师风巡察,健全师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加强对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等重点问题的专项整治,建立师德重大违规行为通报制度。大力宣传“最美教师”等先进事迹,完善优秀教师典型选树机制,弘扬师德正能量,讲好教师好故事,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

2.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培养家门口好学校优秀管理人才,更好发挥“头雁”作用。加强与知名院校合作,加大北上深等地校级干部研训基地布点,推进省市师干训中心、教研部门合作项目,结合杭州市“中小学名校长525培育工程”,积极打造校长领军团队。继续增设书记“领雁工作室”数量,加大学员选送力度,完善工作室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书记队伍引领能力。针对优秀青年干部和不同任职年限校级干部,分层实施培养计划,进一步发挥名特校园长工作室引领作用,建强校级干部梯队,大力提升年轻干部储备。实施后备干部“导航制”、优秀人才“破格制”、干部“任期考核制”,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全面推行校级干部职级制改革,探索实行校长任期制,不断激励干部队伍成长。到2025年,新培育运河名(特)校园长80名;新培养校级干部约80名、校级后备干部120名,40周岁以下干部占比提升到40%以上。

3.完善教师专业培养体系。按照分层分类培训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梯级培养机制,助推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新教师“运河青蓝工程”,新培养300名35周岁以下学科拔尖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辐射、倍增效益,各类工作室扩容100个,至少招收各学科各学段优秀学员1000名。加强与高校、教研部门的全面合作,集中优势、强化保障,加强领军队伍培养,到2025年,计划新培养省特级教师5-6名,具有全省影响力的省教坛新秀或省优秀教师20名以上;新培育运河特级教师50名以上、运河名师300名以上、运河学科带头人500名以上。完善教育研究员学术岗位工作室培养机制,积极发挥教育研究员作用,指导推动教师发展。实施教师专业成长国际化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全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4.增强教师岗位吸引力。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保障,完善教育支出结构,重点用于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持续健全教育引才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教育领域人才体系,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我区教师队伍。按照省市要求,持续巩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与公务员工资收入长效联动机制。落实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工资收入定期增长机制,保障公办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工资收入逐步达到事业编制教师水平。落实好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教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新建学校中适当增加教师集体宿舍的功能设置,加大集体宿舍现有资源统筹,积极为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提供住所,就近安排并不断改善居住环境。

5.加强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提高编制使用效益。探索通过建立教师储备基地、教师资源信息库等渠道,为学校缓解教师临时性短缺提供服务。2022年全面完成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在民办中小学任职任教的清理规范工作。通过岗位设置、中小学职称自主评聘等方式,进一步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交流任教,促进师资均衡。

专栏13:新教师“运河青蓝工程”

积极推广跨校、跨片、跨区的“一带多”、“多带一”、“徒带徒”、“徒帮师”等成长共同体结对方式,促进师徒结对的现代转型,新培养300名35周岁以下学科拔尖青年教师。

专栏14:队伍建设标杆工程

新培养省特级教师5-6名,新培育运河特级教师50名以上、运河名师300名以上、运河学科带头人500名以上,区梯级名师占比达到50%;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95%,中小学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30%。各项指标力争全省领先。全面推行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制度,加快优秀骨干全域融合和定向交流。

专栏15:教师专业成长国际化行动计划

鼓励教师参与国际教育合作研究项目和教育国际援助计划,扩大拱墅教育国际影响力。到2025年,实现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校(园)长海外研修全覆盖。

(六)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在“坚持全区教育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治理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涉及教育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提升涉教部门协同治理水平。按照“整体智治、协同高效”的理念方法,对内凝聚系统合力、对上加强沟通衔接、对外发动各方参与,加快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格局。推动建立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述职制度、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和教育目标考核制度,促进属地街道和部门合力抓好教育改革任务的推进和落实。深化涉教部门协同治理的课题成果运用,建立涉教部门权责清单、履职评价和准入“三项制度”,加强结果运用,探索建立校园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跨部门协同保障机制、培训机构规范跨部门执法检查机制、校园及周边平安综合治理协调机制,为新时代深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拱墅样本”。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教育决策制度,把公众参与、民意调研、风险评估作为重大教育决策规定程序,支持相关部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决策、监测、评价和监督。

2.建立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机制。深化与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估中心合作,不断完善现代优质学校评价体系,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符合时代特征、激发发展活力、具有拱墅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探索对不同办学性质、办学基础、办学水平学校以及集团化学校实施分类评价,对优质学校和发展增量明显的学校给予倾斜,促进评价体系和指标更加科学合理。积极发挥现代优质学校评价牵引作用,加快推动3A、4A学校区域全覆盖,进一步推动创建一批5A学校,并力争省现代化学校创建位于全省前列。研究推进学前教育各类评价体系的融合完善,更有效精准地发挥评价对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引领推动作用。创新学生“五育融合”发展质量评价,推行“运河五好少年”评价体系,在完善德育评价和学业评价上不断深化,在强化体育评价上健全机制,在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上先行探索,探索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应用。探索建立分类评价、分级管理、学校自主评聘和政府宏观监督管理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

3.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建立健全章程执行、监督机制,引导学校切实依章程自主规范办学。完善教职工、学生及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监督制度。推进依法治教,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全面提高教育系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应对风险的能力。持续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健全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强化部门协同配合,有序推进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及长效机制建设,落实涉校矛盾风险排查化解。

4.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省市教育工作有关文件精神,优化调整民办中小学布局,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促进公民办协同发展。按照省市要求,建立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差别化的政府扶持政策,健全公共财政扶持机制。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机制,全面构建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自律规范、社会协同治理的校外培训市场发展格局。

专栏16:现代优质学校评价引领工程

深化与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合作,全面推行现代优质学校评价,在单体学校评价基础上,开展集团化办学“捆绑式”评价,推动3A(市级品牌)、4A(省级品牌)学校全覆盖,并力争5A(国家级品牌)学校创建比例达到10%,省现代化学校创建比例达到40%。

(七)全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

以数字化改革赋能现代化先行,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为主线,构建高质量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新技术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生变量作用,奋力打造数字变革新高地、数字教育示范区。

1.强化教育数字化新基建。全面实现学校网络“三全一统”(全覆盖、全高速、全监控,统一出口),提高网络访问质量,全面实现多网合一、高效负载、均衡访问,实现IPv4向IPv6网络过渡及业务迁移。到2025年,全区互联网出口带宽达5G以上。实施拱墅“教育大脑”构筑工程,建设“新立方”智治平台,统筹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完善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校园场景中的应用,丰富校园治理场景中的教育大数据,形成适应数字时代的全民学习体系,打造符合运河沿岸名区“美好教育”发展需要的新技术环境。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大核心基础数据库,完善教育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强化安全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安全。出台《拱墅教育数据管理办法》,明确数据采集权、管理权、使用权确权原则,规范数据管理体系。

2.打造数字化教与学新形态。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深化智慧课堂建设,适应大规模在线学习,提供个性化线上线下教学,建立数据驱动的学业诊断和评价体系。推广智慧课堂和大数据精准教学,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及“空中课堂”“同步课堂”等远程教学平台建设,打造数字化、无边界、开放互联的学习环境,实现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课程资源共享、教学辅助共享。到2025年,完成30所中小学平板智慧课堂试点,完成80个支撑学生深度学习的新型教学空间,形成1500个智慧课堂应用课程资源包。积极探索教师智慧教研,建设集协同备课、协同研究、在线评课、教师研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区级大教研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教研互动新模式,提升教师利用新技术优化教学的能力。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创新能力。

3.构建教育数智治理新格局。对应省教育厅“教育魔方”工程,建设拱墅“新立方”教育综合智治平台,构建“1+2+N”的拱墅教育大脑,即一张物联数据采集网,两个中心(数据中心、AI辅助决策中心),N个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完善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校园场景中的应用,增加校园的智能装备,丰富校园治理场景中的教育大数据,形成适应数字时代的全民学习体系,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能力。到2023年末,实现教育数据仓系统、全民数字学习平台、教育智治一张图系统等初具规模。到2025年,建成区校两级的数字党建、移动办公、上下学治堵、督察督办、学区预警、应急处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健康管理、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教育资源分析、家校沟通、图书管理等数字应用系统。推进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感知环境、智慧安防、智慧后勤建设,创建智能时代的新型标杆学校。

专栏17:数字校园建设工程

开展数字化教育综合试点,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改造,实现全区互联网出口带宽达5G以上。

专栏18:智能教育创新发展工程

每所初中都建有创新实验室;完成30所中小学平板智慧课堂试点,完成80个支撑学生深度学习的新型教学空间,形成1500个智慧课堂应用课程资源包。创成智能时代的新型标杆学校。

专栏19: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工程

50%以上的中小学生参与科技小发明与小论文活动;重点培育20名信息技术应用学科带头人。

四、保障措施

区委区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教育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谋划,教育投入在公共服务中优先保证,教育需求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优先考虑。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体责任,完善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建立“区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全区党政领导定点联系学校制度,为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坚强保障。政府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探索建立教育决策接受社会监督的社会参与机制,基本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定期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和实施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党委、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责任,确保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把加快学校建设、着力缓解上学难、有效解决入园难等列为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和超前发展。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把关心重视教育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促进各街道及相关部门积极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二)优化教育法治环境。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等行为,依法维护权益。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依法治教进展情况通报、检查等制度,把常规督查和专项督查贯穿于依法治教工作全过程,把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工作情况纳入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各级各类学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区人大检查教育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工作机制,充分听取区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保障教育顺利发展。全面实行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切实规范学校的招生、收费等行为,创设良好的法制环境,为实施“十四五”规划保驾护航。

(三)依法落实教育投入。加强教育经费保障,按照“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将“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建设经费优先纳入年度部门预算管理,切实保障“十四五”规划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依法确保教育投入的优先和稳定增长,按照“三增长一提高”的要求,把全区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切实保证区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健全教育经费使用和绩效考核机制,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教师待遇正常增长机制,确保教师待遇保持在主城区前列。编制管理部门要按标准足额核定教师编制,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加强规划和用地保障,加大教育配套建设保障力度,切实保障义务教育配套学校和幼儿园建设。

(四)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强化程序意识、细化工作规范,完善督导流程,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和中期评估,加强对规划执行的过程监控和定期考核,及时发现问题,优化实施策略,健全政策措施。完善以责任区督学的挂牌督导机制,推进学校自评为基础、内部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督学制度,积极选用资质较优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开展跟踪评估,重视发挥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扩大社会参与评价的领域。推进督评结果与资源配置、表彰奖励的紧密结合,确保各项计划与工程落实到位。强化督评结果的运用,建立督导约谈和问责机制,在问责体制、问责方式、问责程序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规划督导问责机制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五)持续优化氛围营造。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形成助力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新格局。加强家校社协同,实现同频共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社会各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成长观,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拱墅教育发展改革的良好局面。

解读链接:http://www.gongshu.gov.cn/art/2022/5/5/art_1229707689_1833143.html

规划计划
规划计划
专项规划
关于印发《杭州市拱墅区教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00250030-8/2022-27114

文号

公布日期

2022-04-2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教育局

各中小学、幼儿园、直属单位:

现将《杭州市拱墅区教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

2022年4月18日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现代化战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依据《浙江省教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杭州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杭州市教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拱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全区教育改革发展基本情况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区围绕“打造主城区最好教育,让每一个小区都成为居民心目中的学区房”目标,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坚持党建引领教育,教育各项事业获得全面丰收。2017年被浙江省教改办确定为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获评浙江省教育技术装备规范管理示范区、浙江省示范学习型城市;2018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首批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域试点单位,获评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2019、2020年因实施学前教育补短提升工程措施有力、成效明显荣获省政府嘉奖;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通过省级督查,党建工作入选《人民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检测指数连续居全省前列。2018-2020年连续三年荣获省、市教育工作业绩考核优秀单位。

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成立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全面理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高质量全覆盖。全系统现有党委9家,党总支43家,党支部230家,党员5316名。积极推进全省首批“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域试点工作,制定实施党建品牌创建三年行动计划、中小学党建工作标准,学校党组织的领导职责得到全面落实,组织力战斗力得到全面提升。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工作成效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等媒体报道,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启动“大党建巡查”工作,将党建内容、规范办学内容、学校和师生管理内容“三位一体”共同推进,建立“清廉学校”建设局党委巡查制度,为保障学校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障。

教育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全面夯实。2016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26.94亿元,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编制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优化全区学校规划布局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系统基建(维修)管理办法,制定《校园建设项目比学赶超流动红旗竞赛实施方案》,提升建设标准,加大新校建设力度。2016年以来,全区完成学校基本建设投资81亿元,累计新建学校48所,新增建筑面积108.9万平方;连续实施两轮北部教育提振行动,加快推动北部成长为杭城教育“新高地”,教育资源拓展取得历史性突破,朝着打造全域优质“美好教育”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基本全覆盖。深化名校集团化3.0,实施名校集团化品牌建设“名校引领计划”和“名校培育计划”,以中小学发展群、学前“1+N”集群、“1+1”公民协同发展共同体为载体,推动优质资源全域覆盖。全区省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95%。持续开展教学质量综合分析和调研,健全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精品课程培育,实施公办初中提质强校,推动中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考成绩持续保持全市领先。义务教育段入学率、巩固率、初升高比例均保持100%,省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100%。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优质发展,创建杭州市艺术特色学校1所,荣获第44、45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优胜奖、冠军。

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得到全面优化。持续开展区梯级名师认定,实施运河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教育卓越人才发展计划、教育人才“星空计划”,完善班主任、学科教师、名(特)教师、名(特)校长梯队培养机制,开展运河名师名校长系列和“新苗”“新秀”“绿荫”“丹桂”“卓越奖”“红烛奖”“先锋奖”“新时代教育终身成就奖”系列推优项目。“十三五”期间,共推评区级以上骨干教师3488人,其中省市荣誉教师286人、省特级教师6人;共招聘优秀教师2970人;共引进高端人才57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0人、省级荣誉获得者30人;教师工资收入实现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名师工作室考核和激励机制、青年教师公寓保障机制初步建立,校级干部岗位职级制、班主任职级制全面推行,教师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围绕“全员培训•梯度培养•全域提升”开展教师培训培养工作,持续开展名师智慧空间站、新锐系列培训、海外研修等区域特色培训,举办运河赛课节、课堂节、五年教龄“慧教”比赛等,为教师成长、展示搭建平台,区教师教育学院被评为省师干训工作、省教研工作“先进集体”。

“五育融合”体系完成基本架构。积极构建“运河好少年”五好评价体系,以“党的知识进课堂”、“运河公民节”、新时期集体主义教育等为主抓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德育工作,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德育》、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家校共育创新模式全省推广并推送教育部。开辟德育第二课堂、区素质教育体验点,形成“一馆一特色”校外教育品牌。坚持“健康第一”理念,切实抓好美育、体育等工作,学生体艺水平全面提升,担任G20杭州峰会礼仪接待,登台献唱G20 杭州峰会舞台,亮相全国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承办、组织参加亚足联女孩足球节等体育赛事;游泳、舞蹈、京剧、冰球等领域夺得数项国家级奖项,“武林杯”、“武林小名嘴”、“行&走”系列等特色活动全面开展。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持续开展心理危机筛查,创建心理服务平台和青春健康俱乐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热点难点实现新突破。公民办中小学同步招生平稳落地,以学区“互联互通”和小升初“交互式划片”为核心,推出系列教育服务区优化举措。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9.5%。与区卫健局携手实施“护苗行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在全市率先开展卫生保健及保育员继续教育学分制。全市率先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率先实现随班就读学生生均经费15倍。“一本作业本”“有温度的课堂”“晚十点不作业”“午间睡眠”等减负提质举措得到社会肯定。“武林银杏”老年学堂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启动“监管+服务”双轮驱动机制,有效扭转校外培训“小散乱”局面。与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合作开展现代优质学校评估,以评促建的第三方评估模式全省推广。和浙江大学合作开展新时代县域涉教部门教育协同治理机制研究,课题成果荣获省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教育开放共享格局基本形成。全省率先实现万兆光纤进校园、千兆光纤全覆盖。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全部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电子白板、初中触控一体机配备率均达到100%。“十三五”期间,共建成省市智慧教育示范学校88所。深化与中国教科院、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院校以及美国、澳大利亚、芬兰、香港等国(境)外教育行政部门的交流合作,连续3年承办浙江-美国印第安纳州中小学平移课堂教学项目,定期举办模联杭州国际青少年峰会、武林汇教论坛、大运河-拱墅教育论坛、中澳校长论坛等活动。2016年以来共派遣475名骨干教师及校园长赴海外研学。合作引入教育国际化品牌学校4所,创建全市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25所。

(二)“十四五”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而随着杭州市行政区域的调整,新拱墅区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格局和机遇,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也更为迫切,新区教育要融合原下城、原拱墅的硬核教育实力,巩固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开启跨越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新拱墅“重要窗口”建设中的亮丽名片,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变革。

1.系统上下有待进一步加速融合。原下城、原拱墅都有着扎实的教育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但是也都面临着需要加快南北一体化、如何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等共同问题。新拱墅成立后,需要立足优势互补和融合共赢,加快思想融合、机构融合、人员融合、工作融合、师资融合、品牌融合、文化融合,努力实现区域资源整合最优化,力求产生“1+1〉2”倍增效应,为“十四五”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2.教育资源总量有待进一步扩容。随着新拱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孩”政策的实施,学龄人口将规模持续增长,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0-14岁常住人口占比13.04%,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占比上升了3.79%,对于现有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部分区域入学、入园压力较大。部分区块因为拆迁进度缓慢、控规调整不确定、周边道路建设未完工等外部因素,影响校园建设正常工期。系统内相关专业人员配备也有待加强。

3.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有待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不够均衡,北部品牌学校培育尚有空间,学校间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学校相对偏少。由于北部城中村拆建时序不一,造成北部新的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老城区部分校园“老破旧”与新建学校“高大美”形成强烈反差,亟需翻新改建,实现有机更新。

4.高质量队伍建设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大量新学校的投入使用,教师刚性需求与机构编制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新教师群体需要更加系统地提升专业水平。高水平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有待加强,领军人才队伍还不能充分满足新时期拱墅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队伍的年龄结构要加快优化,老校教师职称评定障碍亟待突破,年轻骨干的培养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

5.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较重,体能素质和心理素质不强的情况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减负提质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对标新时代国家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对学校、教师、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还要不断改革完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待加强。涉教部门协同治理体系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各级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加快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为主线,聚焦教育发展的紧迫性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深化改革创新,优化教育治理,深入推进“拱·有优学”“家门口的好学校”高质量建设行动,高质量建设运河沿岸教育名区,为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拱墅样本提供强有力的民生支撑和保障。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力争实现“四区一窗口”的总体目标,打造杭州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美好教育样板区、国家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引领区、国内县域智慧教育先行区,努力成为运河沿岸教育名区和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拱墅样本的重要窗口,成为杭城“美好教育”领头雁。

“十四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序号

主要目标

杭州市2025年

拱墅区

2020年

2025年

1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

>90

89.5

>90

2

公办幼儿园覆盖率(%)

>75

80

≥85

3

全区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

>90

95

100

4

校际优质均衡系数

小学段

0.3

0.17

0.15

初中段

0.25

0.29

0.2

5

持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

入学率(%)

学前段

96

95

≥96

义务段

>99

100

100

高中段

94

90

≥95

6

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15

15.6

16

7

学校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的比例(%)

初中

≥12

28

30

普通

高中

≥25

31.6

32

8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中职

>89

92.7

93

9

全区中小学智慧校园比率(%)

/

90

92

10

全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及名师比例(%)

/

38

40

11

全区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

/

98.4

≥99

12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60

55

13

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得分

/

84

86

14

省现代化学校创建比例(%)

/

6

≥40

15

社区老年教育培训率(%)

/

43

48

16

教育工作满意度

/

8.38

8.5

三、“十四五”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任务与举措

“十四五”期间,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健全高水平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学校党组织领导职责,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教育决策部署,建成家门口好学校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1.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着力创新方式、整合资源,精心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党史学习教育新阵地,不断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严格党章学习教育和党性教育机制,建立健全常态化学思践悟工作机制。

2.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工作,落实学校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持续抓好基层各级党组织建设,推动组织建设标准化、政治生活常态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发挥基层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依托民办幼儿园、培训机构党建工作“1+N+X”建设机制,进一步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高质量全覆盖。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深化骨干教师和党员“双培养”机制,加大高知群体党员发展力度。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

3.深入推进“清廉学校”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全面实施“清廉学校”建设局党委巡查制度,深入推进“阳光招生、阳光教学、阳光课堂、阳光服务”四大阳光行动,着力规范“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推动构建风清气正校园。加强“清廉学校”建设与学科教学、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清廉学校”示范点和优秀案例创评活动,不断拓展“清廉学校”建设的深度和厚度,为建设“美好教育”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进一步构建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深化德育有效性建设。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和专业培养,依托“党的知识进课堂”活动,整合德育学科内容,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统筹开展“四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打造“红色思政”拱墅样本。健全“生命教育”“劳动教育”“运河文化”“红色基因”区本课程开发体系,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力争形成“校本德育特色课程—区级德育特色共享课程—市级中国系列课程”的三级德育特色课程建设体系,建设一批德育领航课程、领航团队、领航学校。加强研学旅行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创建一批研学旅行示范学校。继续深化“运河公民节”研究与实践,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公民素养教育,不断擦亮区域德育金名片。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加大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配备力度,全面实施班主任职级制改革,激发班主任工作内驱力。

2.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形成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推动学生体能素质水平保持全市前列。创新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径,深化“1+X”模式,畅通社会优质体育教育资源进校园渠道,着力打响区域体育教育特色品牌。加大区体育特色学校和杭州市“市队联办”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培育,提升学生体育竞技水平。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构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审美体验+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培养艺术特长兴趣。依托博物馆等校外文化遗产资源,深化馆校合作,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为导向,建设一批具有拱墅辨识度的美育示范学校。深化“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非遗图文展览、活态展演、非遗课堂、参观非遗实践基地等形式,让学生学习非遗技艺,让非遗传承焕发“新颜”。加强劳动教育专业指导,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加快劳动实践资源建设,在中小学试点配建木工、金工、家政等类别劳动实践教室,培育一批省市劳动教育实践示范基地,争创全省劳动教育实验区,推动劳动教育发挥综合育人作用。开展公益大课堂“武林小匠人”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打造特色综合实践品牌项目。加强法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

3.构建学生健康成长支持体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到2025年,力争健康促进学校创建率达100%,传染病预防教育和食品营养教育全面普及,学校卫生保健机构、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全面覆盖,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齐配强,全面建立“全员监测、分级预警、分类服务、高危转介”的学生心理危机监测与干预制度,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四方联动机制,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组建区域心理服务专家团队,探索“一对一”驻校指导模式,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开展。建设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创新家长学校课程,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及社区家庭教育共享,构建区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体系。持续推进青少年儿童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落地见效,近视率每年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

4.推动教育对外交流融合。大力推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持续推进“千校结好”行动,以教育交流为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到2025年,全区中小学与国(境)外学校结对比例达到100%。鼓励学校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具有本土文化特色、校本特色的对外交流课程。进一步擦亮“大运河教育论坛”“武林汇教”品牌,举办不同层面的国际交流活动,促进教育国际化纵深发展。规范外籍教师管理,提升外籍教师教学质量,促进中外教师合作教研。到2025年,新培育杭州市国际理解教育示范项目8个,培育市国际化示范学校5-7所。

专栏1:立德树人示范工程

“运河小公民”“红色思政”成为全省德育和思政教育金名片。每一名学生都能培养至少2项体育和1项艺术特长兴趣。学生体测健康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优良率达到80%以上,近视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全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水平、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水平力争前列。

(三)构建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

坚持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推进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加快建立与拱墅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成为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样板区。

1.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坚持政府主导,牢牢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和生均经费补助扶持机制。围绕“运河边的幸福童年”主题,以培育爱游戏、会思考、乐运动、善交往的“拱墅幼儿”为核心,进一步构建拱墅学前教育文化。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区域性推进品牌项目建设,完善幼儿园等级评定和质量监测体系。以名园集团化为途径,实施优质幼儿园培育计划,形成品牌幼儿园集群。加快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基本满足“10分钟就近入园”需求,实现公办幼儿园服务区全覆盖。鼓励民办幼儿园开展托班照护服务并逐步向0-3岁延伸。到2025年,全区省等级幼儿园实现全覆盖,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力争达到90%以上,优质学前资源覆盖率达到100%以上,近40%幼儿园达到省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形成全省知名学前教育品牌6-8个,学前教育社会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专栏2:学前教育第三轮发展工程

完善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高位、特色鲜明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巩固和发展“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成果,打造“运河边的幸福童年”学前品牌。加大普惠民办园经费扶持,通过各种方式培育普惠幼儿园更好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0%以上。将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纳入新一轮“名师151培养工程”、优秀园长纳入“名校长525培育工程”范围,打造“优睿”管理者、“优师”教研队伍、“优育”保教队伍、“优护”保障服务团队的学前梯度团队。

2.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切实加强适应拱墅教育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布局规划与建设,实施老旧薄弱学校持续改造提升工程,结合文化传承、办学特色、课程改革等因素,准确把握新时代学校建设新规范、新标准,切实保障中小学教育资源高水平供给。深化名校集团化品牌发展战略,加快公民办教育资源优化重组,深入推进公民协同发展,大力实施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全面推进本地户籍生与随迁子女融合教育,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深入推进与中国教科院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合作,继续推进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区域实践研究及相关成果提炼推广,进一步实施区域整体推进教师职业美学提升的研究与实践等项目。深化与华东师范大学课改提升工程的合作,建立学生减负提质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到2025年,将能充分满足老百姓对家门口优质中小学的需求,并力争40%以上中小学达到省现代化学校标准。

专栏3:公办初中提质强校发展工程

实施公办初中提质强校六大工程:办学条件提升工程;名校集团引领工程;队伍专业化培养工程;教学改革深化工程;教育信息化扩面工程;特色品牌培育工程。

专栏4:课程改革提升工程

深化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精品课程群。加强中小学学科建设,以课程和科研团队为核心,不断提升学校学科实力,打造运河品牌学科组。

专栏5:学生减负提质工程

聚焦课程、课堂、作业和考试评价四个关键环节,实施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完善作业考试辅导、提升课程建设、完善质量监测五大举措,落实“五项管理”,形成一套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契合拱墅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减负提质模式。将学生睡眠指数、作业指数和近视率纳入对学校的评价监测体系,研制并推行《拱墅区学生素养发展报告单》,进一步巩固长效机制。

3.深化高中教育特色发展。继续支持和引导普通高中学校错位发展,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形成办学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过程管理,优化育人方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和社团建设,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重视生涯规划教育,整合社会行业教育资源,将生涯规划课程打造为全省教育品牌创新点。加强品牌引领,将长征中学打造为全省音乐特色示范学校,持续推进杭州第十四中学教育集团艮山中学有特色高质量发展。

4.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接拱墅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有效推进区属职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深化产教融合,建设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更好服务社会、贡献区域及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激活办学体制机制,加快育人模式革新,坚持培养德技兼修、知行合一,培育怀揣匠心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建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合力打造高水平专业集群,高标准建设新校区,将杭州创意艺术学校(拱墅职高)打造为全省中职教育标杆学校。

专栏6:产教融合促进工程

职业院校新设专业原则上应由相关行业企业参与,鼓励企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专业课程。建成1-2个示范性校企合作共同体。

5.构建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完善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构建跨部门特殊教育管理机制和专业服务体系,加强区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职业实践基地、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设施设备与功能建设。以健康实验学校、湖墅学校为主体,卫星班为补充,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强化特殊教育投入保障及运行能力,健全学前到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使每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到2025年,基本建成3-18周岁残障儿童零拒绝,学校资源教室、区域卫星班全覆盖的现代终身特殊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现代治理机制。

专栏7:特殊教育条件提升工程

加强区特殊教育教育中心建设,完善区域特殊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支持系统。推进特殊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建立拱墅区个别化教育信息管理平台。优化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设施设备与功能建设,实现随班就读学生满5人的学校全部建成资源教室。

专栏8: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验工程

加强教育、残联、民政、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医教结合长效机制,对特殊学校就读、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和卫星班等3-18岁残疾儿童少年实现医教结合全覆盖。

6.打造高品质校外和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助推校外教育高品质发展,打造与拱墅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青少年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能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的青少年宫场馆和公共服务阵地联盟,满足拱墅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多元化、个性化、品牌化的需求。建设智慧社区教育平台,构建集数字资源、信息发布、社区教育管理、学习互动交流“四位一体”的拱墅运河终身学习港,满足广大居民多元化的现代化学习需求,促进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全面提升。持续打造“市民学习空间”,发展完善“1050”工程、“享学堂”等社区教育品牌,无缝对接杭州市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长三角终身学习云视课堂,发展智慧型无边界化成人教育,持续开发“行走”系列直播+场景式课程,尝试成人教育专项定制式培训。实施“学养一体化”助老学习计划,开设符合老年群体需求的各类线上线下课程。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全区人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加强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监督和服务,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树立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

专栏9:运河终身学习港建设工程

建设智慧社区教育平台,构建集数字资源、信息发布、社区教育管理、学习互动交流“四位一体”的拱墅运河终身学习港,满足广大居民多元化的现代化学习需求。

专栏10:“学养一体化”助老学习工程

发挥“武林银杏”老年教育全国品牌的辐射作用,制定拱墅区示范性老年学堂建设标准,逐年在18个街道老年日间照护中心,在N个社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推广,开办老年学堂,开设符合老年群体需求的各类线上线下课程。

(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合理调整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实扩大教育资源,积极对接拱墅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及整体规划,办好每一所学校,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1.推进学校高标准建设。按照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教育现代化、品牌化发展方向,提前明确领办学校,加强建设定位和概念设计,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准配备,确保新建公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在功能布局上能充分满足现代化学校的办学需求,把每一所学校都建成标志性建筑。“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建公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共68所,其中高中1所、职高1所、九年制学校2所、中学8所、小学21所、幼儿园35所。

2.提升集团化办学水平。深入推进名校集团化品牌建设“名校引领”计划和“名校培育”计划,对标区委区政府城市发展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统盘谋划教育品牌布局,在梳理确立名校品牌的基础上,明确新建、待建学校领办格局,着手老学校品牌提升工作,进一步研究引进知名教育品牌,拓宽区域原有名校品牌辐射范围,促进区域名校组团化发展。继续巩固和深化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大各类优质教育品牌对集团的办学引领,拉高集团发展标杆。加强集团文化理念认同,促进校际粘合,进一步推动集团内涵发展。加强集团章程建设,提升管理权限,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到2025年,新培育10个左右基础教育名校集团,形成名校集团引领发展、优质学校全域覆盖的全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区。

3.加快南北教育优质均衡。持续推进北部教育提振专项行动计划,从打造“重要窗口”的高度进一步提升北部教育。紧紧围绕大城北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科学研判北部各地块入学人口基数和发展趋势,统筹推进北部学校建设。依据北部区域优质学校资源分布,对口碑良好的优质品牌加强培育,对新建学校发挥品牌学校辐射加强领办,加大与国内知名品牌学校的合作办学力度,积极打造一批新的北部品牌学校。继续推进北部“校校有特级”工程,深化北部学科“创优”工程,切实加强北部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北部教育核心竞争力。实施老旧学校整体改造专项行动,重点针对上世纪80、90年代投用的南部老校分步进行整体改造,有效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功能适用,推动有机更新,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综合实力。

专栏11:校园建设精品工程

在省市区相关建设标准和要求基础上,按照省现代化学校标准拉高建设和改造标杆,全面完成68所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任务,力争全面完成交付20年以上学校整体改造提升,努力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杭城“美好教育”版图的标志性建筑。

专栏12:集团化办学样板工程

全面推行名校集团化品牌建设“名校引领”和“名校培育”计划,加快优质品牌全域共享,分步推进教育集团化建设和优质学校合作办学。调整完善第三轮北部教育提振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带动优质品牌向运河新城、武林新城腹地辐射,做优南部学校品牌,实现优质学校全域覆盖,高水平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到2025年,新培育10个左右基础教育名校集团。

(五)全面深化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改革

聚焦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集成政策优化创新生态。实施队伍建设专业发展计划,优化拱墅人才队伍特色培养体系,为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全过程优质服务,建设全区人才蓄水池,确保能充分满足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人才需求,构筑拱墅教育人才高地。

1.巩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按照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的要求,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培训首位,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中加强师德教育的要求和比重。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在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考核评价、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定期注册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以“清廉学校”建设为抓手,树立师德模范,加强表彰激励。强化师德师风督查机制,开展师德师风巡察,健全师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加强对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等重点问题的专项整治,建立师德重大违规行为通报制度。大力宣传“最美教师”等先进事迹,完善优秀教师典型选树机制,弘扬师德正能量,讲好教师好故事,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

2.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培养家门口好学校优秀管理人才,更好发挥“头雁”作用。加强与知名院校合作,加大北上深等地校级干部研训基地布点,推进省市师干训中心、教研部门合作项目,结合杭州市“中小学名校长525培育工程”,积极打造校长领军团队。继续增设书记“领雁工作室”数量,加大学员选送力度,完善工作室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书记队伍引领能力。针对优秀青年干部和不同任职年限校级干部,分层实施培养计划,进一步发挥名特校园长工作室引领作用,建强校级干部梯队,大力提升年轻干部储备。实施后备干部“导航制”、优秀人才“破格制”、干部“任期考核制”,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全面推行校级干部职级制改革,探索实行校长任期制,不断激励干部队伍成长。到2025年,新培育运河名(特)校园长80名;新培养校级干部约80名、校级后备干部120名,40周岁以下干部占比提升到40%以上。

3.完善教师专业培养体系。按照分层分类培训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梯级培养机制,助推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新教师“运河青蓝工程”,新培养300名35周岁以下学科拔尖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辐射、倍增效益,各类工作室扩容100个,至少招收各学科各学段优秀学员1000名。加强与高校、教研部门的全面合作,集中优势、强化保障,加强领军队伍培养,到2025年,计划新培养省特级教师5-6名,具有全省影响力的省教坛新秀或省优秀教师20名以上;新培育运河特级教师50名以上、运河名师300名以上、运河学科带头人500名以上。完善教育研究员学术岗位工作室培养机制,积极发挥教育研究员作用,指导推动教师发展。实施教师专业成长国际化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全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4.增强教师岗位吸引力。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保障,完善教育支出结构,重点用于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持续健全教育引才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教育领域人才体系,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我区教师队伍。按照省市要求,持续巩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与公务员工资收入长效联动机制。落实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工资收入定期增长机制,保障公办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工资收入逐步达到事业编制教师水平。落实好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教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新建学校中适当增加教师集体宿舍的功能设置,加大集体宿舍现有资源统筹,积极为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提供住所,就近安排并不断改善居住环境。

5.加强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提高编制使用效益。探索通过建立教师储备基地、教师资源信息库等渠道,为学校缓解教师临时性短缺提供服务。2022年全面完成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在民办中小学任职任教的清理规范工作。通过岗位设置、中小学职称自主评聘等方式,进一步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交流任教,促进师资均衡。

专栏13:新教师“运河青蓝工程”

积极推广跨校、跨片、跨区的“一带多”、“多带一”、“徒带徒”、“徒帮师”等成长共同体结对方式,促进师徒结对的现代转型,新培养300名35周岁以下学科拔尖青年教师。

专栏14:队伍建设标杆工程

新培养省特级教师5-6名,新培育运河特级教师50名以上、运河名师300名以上、运河学科带头人500名以上,区梯级名师占比达到50%;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95%,中小学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30%。各项指标力争全省领先。全面推行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制度,加快优秀骨干全域融合和定向交流。

专栏15:教师专业成长国际化行动计划

鼓励教师参与国际教育合作研究项目和教育国际援助计划,扩大拱墅教育国际影响力。到2025年,实现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校(园)长海外研修全覆盖。

(六)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在“坚持全区教育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治理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涉及教育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提升涉教部门协同治理水平。按照“整体智治、协同高效”的理念方法,对内凝聚系统合力、对上加强沟通衔接、对外发动各方参与,加快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格局。推动建立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述职制度、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和教育目标考核制度,促进属地街道和部门合力抓好教育改革任务的推进和落实。深化涉教部门协同治理的课题成果运用,建立涉教部门权责清单、履职评价和准入“三项制度”,加强结果运用,探索建立校园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跨部门协同保障机制、培训机构规范跨部门执法检查机制、校园及周边平安综合治理协调机制,为新时代深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拱墅样本”。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教育决策制度,把公众参与、民意调研、风险评估作为重大教育决策规定程序,支持相关部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决策、监测、评价和监督。

2.建立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机制。深化与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估中心合作,不断完善现代优质学校评价体系,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符合时代特征、激发发展活力、具有拱墅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探索对不同办学性质、办学基础、办学水平学校以及集团化学校实施分类评价,对优质学校和发展增量明显的学校给予倾斜,促进评价体系和指标更加科学合理。积极发挥现代优质学校评价牵引作用,加快推动3A、4A学校区域全覆盖,进一步推动创建一批5A学校,并力争省现代化学校创建位于全省前列。研究推进学前教育各类评价体系的融合完善,更有效精准地发挥评价对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引领推动作用。创新学生“五育融合”发展质量评价,推行“运河五好少年”评价体系,在完善德育评价和学业评价上不断深化,在强化体育评价上健全机制,在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上先行探索,探索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应用。探索建立分类评价、分级管理、学校自主评聘和政府宏观监督管理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

3.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建立健全章程执行、监督机制,引导学校切实依章程自主规范办学。完善教职工、学生及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监督制度。推进依法治教,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全面提高教育系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应对风险的能力。持续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健全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强化部门协同配合,有序推进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及长效机制建设,落实涉校矛盾风险排查化解。

4.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省市教育工作有关文件精神,优化调整民办中小学布局,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促进公民办协同发展。按照省市要求,建立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差别化的政府扶持政策,健全公共财政扶持机制。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机制,全面构建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自律规范、社会协同治理的校外培训市场发展格局。

专栏16:现代优质学校评价引领工程

深化与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合作,全面推行现代优质学校评价,在单体学校评价基础上,开展集团化办学“捆绑式”评价,推动3A(市级品牌)、4A(省级品牌)学校全覆盖,并力争5A(国家级品牌)学校创建比例达到10%,省现代化学校创建比例达到40%。

(七)全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

以数字化改革赋能现代化先行,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为主线,构建高质量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新技术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生变量作用,奋力打造数字变革新高地、数字教育示范区。

1.强化教育数字化新基建。全面实现学校网络“三全一统”(全覆盖、全高速、全监控,统一出口),提高网络访问质量,全面实现多网合一、高效负载、均衡访问,实现IPv4向IPv6网络过渡及业务迁移。到2025年,全区互联网出口带宽达5G以上。实施拱墅“教育大脑”构筑工程,建设“新立方”智治平台,统筹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完善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校园场景中的应用,丰富校园治理场景中的教育大数据,形成适应数字时代的全民学习体系,打造符合运河沿岸名区“美好教育”发展需要的新技术环境。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大核心基础数据库,完善教育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强化安全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安全。出台《拱墅教育数据管理办法》,明确数据采集权、管理权、使用权确权原则,规范数据管理体系。

2.打造数字化教与学新形态。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深化智慧课堂建设,适应大规模在线学习,提供个性化线上线下教学,建立数据驱动的学业诊断和评价体系。推广智慧课堂和大数据精准教学,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及“空中课堂”“同步课堂”等远程教学平台建设,打造数字化、无边界、开放互联的学习环境,实现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课程资源共享、教学辅助共享。到2025年,完成30所中小学平板智慧课堂试点,完成80个支撑学生深度学习的新型教学空间,形成1500个智慧课堂应用课程资源包。积极探索教师智慧教研,建设集协同备课、协同研究、在线评课、教师研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区级大教研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教研互动新模式,提升教师利用新技术优化教学的能力。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创新能力。

3.构建教育数智治理新格局。对应省教育厅“教育魔方”工程,建设拱墅“新立方”教育综合智治平台,构建“1+2+N”的拱墅教育大脑,即一张物联数据采集网,两个中心(数据中心、AI辅助决策中心),N个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完善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校园场景中的应用,增加校园的智能装备,丰富校园治理场景中的教育大数据,形成适应数字时代的全民学习体系,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能力。到2023年末,实现教育数据仓系统、全民数字学习平台、教育智治一张图系统等初具规模。到2025年,建成区校两级的数字党建、移动办公、上下学治堵、督察督办、学区预警、应急处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健康管理、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教育资源分析、家校沟通、图书管理等数字应用系统。推进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感知环境、智慧安防、智慧后勤建设,创建智能时代的新型标杆学校。

专栏17:数字校园建设工程

开展数字化教育综合试点,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改造,实现全区互联网出口带宽达5G以上。

专栏18:智能教育创新发展工程

每所初中都建有创新实验室;完成30所中小学平板智慧课堂试点,完成80个支撑学生深度学习的新型教学空间,形成1500个智慧课堂应用课程资源包。创成智能时代的新型标杆学校。

专栏19: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工程

50%以上的中小学生参与科技小发明与小论文活动;重点培育20名信息技术应用学科带头人。

四、保障措施

区委区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教育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谋划,教育投入在公共服务中优先保证,教育需求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优先考虑。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体责任,完善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建立“区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全区党政领导定点联系学校制度,为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坚强保障。政府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探索建立教育决策接受社会监督的社会参与机制,基本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定期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和实施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党委、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责任,确保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把加快学校建设、着力缓解上学难、有效解决入园难等列为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和超前发展。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把关心重视教育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促进各街道及相关部门积极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二)优化教育法治环境。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等行为,依法维护权益。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依法治教进展情况通报、检查等制度,把常规督查和专项督查贯穿于依法治教工作全过程,把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工作情况纳入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各级各类学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区人大检查教育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工作机制,充分听取区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保障教育顺利发展。全面实行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切实规范学校的招生、收费等行为,创设良好的法制环境,为实施“十四五”规划保驾护航。

(三)依法落实教育投入。加强教育经费保障,按照“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将“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建设经费优先纳入年度部门预算管理,切实保障“十四五”规划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依法确保教育投入的优先和稳定增长,按照“三增长一提高”的要求,把全区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切实保证区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健全教育经费使用和绩效考核机制,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教师待遇正常增长机制,确保教师待遇保持在主城区前列。编制管理部门要按标准足额核定教师编制,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加强规划和用地保障,加大教育配套建设保障力度,切实保障义务教育配套学校和幼儿园建设。

(四)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强化程序意识、细化工作规范,完善督导流程,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和中期评估,加强对规划执行的过程监控和定期考核,及时发现问题,优化实施策略,健全政策措施。完善以责任区督学的挂牌督导机制,推进学校自评为基础、内部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督学制度,积极选用资质较优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开展跟踪评估,重视发挥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扩大社会参与评价的领域。推进督评结果与资源配置、表彰奖励的紧密结合,确保各项计划与工程落实到位。强化督评结果的运用,建立督导约谈和问责机制,在问责体制、问责方式、问责程序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规划督导问责机制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五)持续优化氛围营造。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形成助力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新格局。加强家校社协同,实现同频共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社会各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成长观,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拱墅教育发展改革的良好局面。

解读链接:http://www.gongshu.gov.cn/art/2022/5/5/art_1229707689_1833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