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K1493206-6/2020-1690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府办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下政阅〔2012〕1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12-02-28 发布日期 2012-02-28
附件
2012年下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12-02-28 17:19:32 点击率:

杭州市下城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议通过

下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吴才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下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市工作部署,全面坚持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围绕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城区发展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环境建设精品化的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区十三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4.7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04%;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23.4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1.09亿元,同口径年均分别增长11.98%和12.37%。以西湖文化广场、城北体育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南精北快”发展战略实施,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十二大工程”扎实推进,累计开工项目141个,其中竣工75个,新增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2011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13.43亿元,年均增长13.77%。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加快北部城市化步伐,累计搬迁农居1126幢、企业125家,面积95万平方米,开工安置房118万平方米,竣工82万平方米,回迁2481套。杭玻路、永安路和杨家路全面建成通车,完成重工路二期工程,配合完成“三线一枢纽”和秋石、留石、德胜快速路等工程建设,南北统筹发展的主体框架初步显现。

(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主导产业逐步壮大。坚持服务业提升为主攻方向,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42%,比2006年末提高14.18个百分点,列全省90个区(县、市)第一。商贸、金融、文创、会展等服务业发展全市领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47%,占全市的21.12%,丝绸城、武林路、绍兴路均被评为“中国特色商业街”;金融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78%,占全市的22.18%;文创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16%;会展展览面积60.31万平方米,占全市的63.27%。楼宇经济优势突出,首创“楼宇经济指数”,率先提出“楼宇社区”理念,全面实现楼宇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到2011年底,楼宇入驻率达97.88%、注册率达82.51%,贡献率每平方米3083元,全区税收超1000万元楼宇达到60幢,其中超亿元楼宇16幢,均列全市第一,楼宇经济总体排名进入全国10强。浙江物产集团成为全省首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有7家企业入选民营500强。都市工业转型发展,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66.71%;全面完成107家工业企业搬迁、63家专业市场改造提升任务,整理土地2555亩。

(三)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日益增强。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首创“66810”为民服务体系,深化“三五三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完善居民自治三级组织网络,成功承办两届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研讨会。试点建立城市公共服务中心,探索“新市民之家”服务管理新模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成行政执法主体“8+X”行政权力和流程清理固化工作,共清理行政权力3112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围绕“两集中两到位”目标,18个部门实现行政集中审批,初步建成网上审批系统和网上实时监控系统。完成事业单位清理和岗位设置工作,扎实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加快公共财政改革步伐,公共产品支出比重达到73.21%,比2006年末提高7.81个百分点。出台国有资产管理“一个意见、三个办法”,规范营运机构全面预算管理。注重选商引资,开放型经济全面发展。成功引进摩根士丹利等世界500强项目20个,信达资产、南方水泥等央企区域总部落户我区,外经、外贸、服务外包发展领域不断拓展,累计引进内资684.3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41亿美元。

(四)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环境面貌更趋精致。制定实施低碳城区建设规划,提前3年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2.83%。加强水、声、气环境综合治理,成功实现市级生态街道全覆盖。完成中河、东河综保工程等22条河道新一轮整治,累计新增截污量每天3.46万吨,截污率达99.7%。绿化覆盖率达19.13%;在全市率先消除燃煤锅炉。圆满完成背街小巷改善309条、庭院改善805幢、危旧房改善14.89万平方米、物业管理改善778幢,提升改造公厕163座。实施街面序化“四联一网一问责”机制,推进执法“六进”,“数字城管”及时解决率、主干道24小时保洁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清洁直运率均达到100%。推行停车新政,累计新增停车泊位7285个,“交警进社区”经验在全国推广。基本实现打造“杭州市最清洁最有序城区”目标,城市管理综合考核连续五年全市第一。成功应对“罗莎”台风和2008年暴风雪等自然灾害。

(五)民生保障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连续五年出台促进就业一号文件,制订四十条帮扶新政策。充分就业街道全覆盖,“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新增就业人数13.9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保持在4%以内。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率先建成并启用1060套公共租赁住房(人才公寓);竣工、交付经济适用房10332套。开展“1+X”亮居工程,为671户困难家庭提供基础装修,配置家电、家具2771户。居家养老“五金”服务不断深化,新建、改扩建老人公寓7家,新增机构养老床位879张、老年食堂59家。实施残疾人“三百万”工程,在全省率先建成区级残疾人小康阳光家园和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首创流浪乞讨人员“六位一体”长效救助管理新机制。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保持良好。创新实施“351”工程,推行“和谐365”矛盾纠纷多元解决工作法,深入开展领导包案、接访和信访积案化解等工作,社区“和事佬”经验在全省推广。认真做好生产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工作,公共安全形势保持平稳。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持续加强。全面落实创新人才和新世纪拔尖人才等培养工程,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考核,区科创中心成为国家级孵化器。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六个一百”工程,省级科普街道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研究实践,中国教科院全国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落户我区,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被确立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设会议。推进“高位均衡、轻负高质”特色实验模式,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名列全市前茅,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17所,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100%。率先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300种基本医疗用药个人零自负,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经验全国推广,被确定为国家卫生部部长基层联系点。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建和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卫生服务站22家。开展健康城区建设试点,省级卫生街道实现全覆盖,全区孕产妇死亡率降至零、婴儿死亡率降至1.8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3‰,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79岁上升到82.5岁。深化“阳光计生”工程,“优生两免”、“三优”促进工作成效显著。高质量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感动下城”十佳公德人物评选、“讲文明、树新风”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做强“青少年空间”品牌,公民道德素养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推行文化超市“五个一”运作模式,做精“社区文化月”等群众文化品牌,首创社区公共体育长效服务机制,建成区文体中心,新建25个社区体育健身苑(点),率先实现省级体育先进街道全覆盖,基本形成“15分钟文化圈”和“10分钟体育圈”。圆满完成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下城赛区各项工作。与此同时,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事业取得新进展,人防、红十字会、档案工作取得新成效,双拥共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新发展。

(七)民主法制进程加快,行政能力不断提升。自觉接受区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在涉及民生的重大工程中落实“四问四权”,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信访联络员参加区政府会议。继续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沟通联系,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推广规范化执法经验和人性化管理办法,切实做到严格、文明、公正执法,连续四年被市政府评为年度依法行政工作优秀单位、连续两年被评为杭州市城区唯一的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效能亮剑”专项行动,出实招、求实效,累计完成195项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实事工程。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制订《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完善行风建设监督评议机制和廉情预警机制,反腐倡廉工作扎实推进。

刚刚过去的2011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在创新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转型发展中突破难点,全区干部群众发扬团结拼搏、克难攻坚的优良作风,保持奋发进取、创先争优的工作热情,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稳增长、抓转型、惠民生、促和谐,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五年来,我区许多工作继续走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先后荣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商业名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全国法治区(县、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3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以及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区、省平安区等100多项省市级荣誉称号。尤其是2007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王马社区,对为民服务和基层党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回首五年,全区人民和衷共济,开创了下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我们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新工作机制,增强了科学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我们统筹空间、项目和环境建设,突破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和能力。我们牢记宗旨,心系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过去的五年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五年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这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时代主题。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解放思想谋发展,以创新的举措迎接挑战,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这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坚持优势带动。积极做好“扬长避短”这篇文章,科学规划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这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举措。必须坚持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始终秉承“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干一件成一件”的下城精神,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全面发展,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狠抓各项工作贯彻落实,这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领导下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下城区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我们积极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下城发展的企业、单位、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清醒地看到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功能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南部旧城改造重点项目有待突破,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有待加快;二是高端产业集聚、集群不够,优质楼宇资源尚显不足,武林商圈的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三是社会保障压力不断加大,各种利益诉求复杂多样,以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公共服务离人民群众新期待还有差距,文化发展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五是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建设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政府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还需进一步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对此,我们将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推动下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二、今后五年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下城区加快实现民生普惠、区域融合互动、统筹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文化繁荣的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同时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满怀激情谋发展,真抓实干惠民生,推进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根据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要求,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创造美好生活为主旨,继续深入实施“南精北快”总战略和“服务业导向、民主民生、文化引领、环境立区”四大分战略,大力弘扬“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干一件成一件”的下城精神,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5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全区经济综合实力、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二是产业结构高端主导。“2+1”、“三位一体”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三是统筹格局基本形成。“南精北快”全面推进,南北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南有CBD,北有新天地”中心城区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与临安市的全方位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四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和城市环境建设深入推进,水环境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进一步提高,生态城区建设走在前列。五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全区、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度进一步提升。

为确保今后五年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把握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创新驱动,文化引领。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强化依法行政与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二是协调推进,转型发展。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关系,着力推进区域统筹,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突出产业高端取向,突出区域融合互动,突出人文生态和谐,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三是整合资源,做强品牌。坚持把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把抢抓机遇与挖掘潜力结合起来,立足区情与时俱进,完善定位,特色发展,用品牌影响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四是以人为本,和谐共享。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实现和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共赢。

围绕目标任务,新一届政府将着力做好六方面“提升”工作:

(一)着力优化功能布局,提升统筹发展水平。深入实施“南精北快”战略,按照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整体提升的原则,高水平推进新型城市化、城区现代化,突出中央商务区核心地位。大力彰显楼宇社区竞争优势。通过百井坊地区综合改造、武林广场地下商城、国大城市广场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加快现有楼宇的更新改造,扩大优质楼宇资源比重。以楼宇社区为主平台,在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上,推出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进一步优化楼宇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腾笼换鸟”,大力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入驻,力争每年新增税收千万元楼宇6幢、亿元楼宇1幢。加快形成“两路”领先优势。围绕把延安路打造成为杭州市繁华商业街的目标,抓住地铁开通运营及延安路整治的契机,推进街区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做强武林商圈重点领军企业,加强与湖滨商圈、吴山商圈互动,集聚国内外知名品牌,努力建成浙江省最繁荣繁华的顶级商业商务形象大道。挖掘体育场路文化企业集中分布的天然禀赋,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与省文化厅、省体育局、浙报、杭报等联动,同丝绸城、中北创意街区、武林路时尚女装街、武林广场、西湖文化广场形成空间互补、业态互动,提升对文化资本、产权、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吸引力,努力形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带。加强南北互动衔接。充分发挥“环和平广场商业会展圈”的融合互动作用,重点推进杭氧杭锅综合体、艮山地铁站上盖物业等产业项目建设,通过“中部崛起”,打通南北发展节点,形成承接转合南北统筹发展的枢纽。充分发挥北部空间优势。围绕把北部打造成为下城新的增长极目标,以创新创业新天地商业商务中心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通过规划引领和城中村改造、旧小区改造、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等举措,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逐步淘汰落后低端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快中求精、快中见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块功能提升,促进公共服务延伸。

(二)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围绕“提质增量”的要求,抓住杭州市发展“十大产业”、打造“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契机,调整优化产业业态,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大力推动服务业大区向服务业强区转变,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各产业间结构合理、互相支撑、功能互补的服务经济发展格局。加快特色产业高端化进程。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做优做强特色街区,推进国内外总部型、功能性贸易机构进驻,加强购物、餐饮多样化业态和多层次品牌建设,打造全省购物消费和商务活动首选地。集聚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打造财富管理中心、资本运作中心和金融专业服务中心。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体育场路文化产业集聚带建设为重点,巩固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先发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传媒、出版设计、文化咨询、艺术娱乐等重点行业,推动商旅文互动,拉动文化消费,加快形成企业互动发展、名家荟萃、品牌迭出、市场活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地。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进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发挥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平台作用,实施网商培育工程,促进电子商务在金融、商贸、会展、物流等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渗透与融合,大力引进电子商务、物联网、信息服务的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信息软件业,积极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形成相对集中的软件企业群。按照“两区多园”的产业布局,主攻服务型高新技术产业,加强都市工业资源整合,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开放型经济国际化进程。招大引强选优,落实浙商、杭商回归工程,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提高内资引进质量,优化外资利用结构,打造国内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的重要集聚地。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三)着力增强公共服务,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分层次需求。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打造充分就业城区和创业型城区为主抓手,加强创业培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机构作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依法维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四十条帮扶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全区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完善为老服务体系,按照“9064”目标,多渠道加大养老机构建设改造力度,深化居家养老“365”金晖行动和“五金”助老工程,完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残疾人状况改善和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教育学术之区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在均衡的基础上优质发展,重视发展学前教育、社区教育和特殊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健康城区建设,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丰富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人口战略研究,进一步推进优生优育优教促进工作,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工作。积极建设智慧城区。大力营造创新创意氛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从“资金投入”向“智慧投入”转变。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充分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拓宽城区信息化应用领域,强化政府网上服务功能,深入实施“电子政务”、“数字城管”、“智能武林”等行动,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区发展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努力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区。制定完善招才引智激励政策,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医疗卫生领军人才,大力引进国家和杭州市“521人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统筹推进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四)着力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区域文化实力。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达的优势,文明、文化、文创同步推进,全力打造文化强区。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规范市民行为,筑牢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丰富发展“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干一件成一件”的下城精神,努力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营造崇尚健康文明新风和全社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浓厚氛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落实文化惠民政策,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支撑、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加强街道、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引导专业力量、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扶持文化艺术团体,培育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扩大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打造一批具有下城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机制,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深化学习型城区创建。扎实推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和家庭五大类学习型组织建设,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推进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鼓励文博单位举办精品经典文物展,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

(五)着力推进生态文明,提升城区环境品位。坚持环境立区,以完善城市功能为核心,突出管理优先,从“重硬件”向“重软件”转变、“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重整治”向“重长效”转变,努力建设环境优良、管理先进、运行有序的现代化中心城区。推进宜居环境建设。巩固生态城区创建成果,着力构建公园绿化功能区、交通道路生态带、河网水系绿化带。加大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力度,加快实施截污工程,努力贯通河道水系,促进内河水环境不断改善。做好大气、噪声等污染防治工作,整治工地扬尘,推进灰霾治理。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入开展低碳城区建设,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努力打造一批低碳示范楼宇、街区和低碳示范社区。科学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积极盘活低效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效益。提升城区管理水平。坚持打造“杭州市最清洁最有序城区”目标,全面落实四化长效管理,深化执法“六进”,推动精细管理服务。开展区域环卫一体化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清洁直运改革。继续抓好物业管理改善等环境提升工程,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优化路网结构和交通组织,合理布局停车系统,提高道路和交通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加强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管,杜绝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强化安全责任,细化安全措施,建立健全经常性、制度化的安全隐患检查机制。开展市民群众急救、自救等安全防范培训和演练,继续深化安全校园、安全社区建设。完善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等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充实自然灾害应急储备,确保城区安全有序运行。

(六)着力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和谐水平。统筹发展、民生、稳定,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加强力量整合,创新管理方式,积极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新市民之家”等平台、载体作用,创新实有人口管理服务方式,努力构建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公平正义、保障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倡导社会宽容和谐精神,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和对“虚拟社会”的管理,营造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完善“和谐365”矛盾纠纷多元解决下城模式,推广实施“和事佬”协会、诉调衔接、行业专业调解等做法,畅通信访诉求渠道,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全面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稳定风险。夯实社区基层基础。按照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全面深化“66810”为民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探索撤村建居社区(经合社)管理体制和管理新模式,强化街道“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协调社区资源、指导自治组织、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推进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三、2012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2012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奋发有为”,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建设,努力向全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综合分析今年的发展趋势和我区实际,建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9‰以内;安全生产死亡人数“零增长”并力争有所下降。

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七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抓支柱、扩总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发挥产业集聚区核心作用,加快“四大中心”建设。以地铁1号线开通为契机,全面推进延安路繁华商业街建设,强化商务功能、提升商业能级,加快打造百货、超市、专卖店、餐饮、娱乐一体化综合休闲购物区。做大庆春路金融集聚带主平台,加大对股权投资企业、创业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的支持力度,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启动体育场路文化产业集聚带建设,完善基础配套,优化业态布局,加快推进中北创意街区、长城F317创意产业园等“名街、名楼、名园”建设。整合会展资源,加强服务配套,推进展览、展销业向特色化、精品化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武林商圈实体商业,鼓励发展网络商场和网上交易市场,打造都市电子商务下城特色。初步完成“智能武林”建设,开放物联网演示体验中心。引导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新增科技孵化面积5000平方米,新培育市级以上高新企业和研发中心20家。

(二)抓投资、促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全面开展“投资推进年”、“消费促进年”活动。加大征地拆迁攻坚,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全面推动新一轮“十二大工程”。抓紧做好百井坊综合改造地块、武林地铁上盖物业、新世纪国际广场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新天地、嘉里中心、中大圣马广场、杭州香江国际大厦、新华广场、华丰商城、望湖宾馆改造等项目建设。完成37宗1040亩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落实“和谐安置年”计划,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机制。加快与临安市的对接互动,确定协作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从资金、人才和项目等多方入手,努力实现联动共兴、合作共赢。进一步推进山海协作,扎实做好援藏、援疆等对口合作项目。以打造“购物天堂、美食之都”为总抓手,扩大“购物天堂博览周”等商贸品牌影响力,积极有为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消费市场。提升特色街建设品质,承接西湖旅游资源优势,增强武林路购物休闲功能,启动台湾产品夜市建设,办好杭州国际丝绸旅游文化节。加强价格监管,增加周边县市名特优农产品直供直销点,有效保障市场供应。

(三)抓开放、兴实体,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动力。充分发挥楼宇社区的服务经济主平台作用,新建9个标准化楼宇社区,细化服务内容,开展5A楼宇社区评比。强化楼宇文化建设,创办首届楼宇社区文化节。完善“五外”考核办法,坚持“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才引智”,力争引进亿元以上内资大项目15个、千万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5个,引进大杭外资金108亿元,符合“十大产业”发展项目达到50%以上,引进浙商企业总部5个。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浙洽会”、“华交会”等130个国内外知名展会。引导外贸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培育新“双百”企业2家、出口品牌企业2家,申报境外工程承包资质企业2家,新增服务外包企业5家以上。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固本强基发展实体经济,健全企业联系和重点企业监测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举办政银企对接等活动,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各项减负政策,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抓管理、求长效,不断优化城区环境面貌。加快生态文明街道和“1250”工程等系列创建步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切实提升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生态建设及群众环保满意率四大指标,完成低碳示范项目20个。围绕“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整治目标,实施石桥河、沈家河综合整治,桥梁安全长效管理实现全覆盖。继续推进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执法“68910”管理服务机制,探索保洁市场化运作方式。实施居民饮用水改善工程,继续做好“美化家园工程”建设、屋顶绿化和无物业小区绿化提升改造,新增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生活垃圾分类推广覆盖率达到65%,重点提高分类投放正确率。配合做好地铁2号线、环城北路地下通道等市重点干道工程,完成重工支路、华中支路等支小路建设。探索错时错位停车方式,有效缓解交通“两难”。

(五)抓民生、办实事,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66810”为民服务体系、和谐社区“三评机制”内涵,调整优化社区规划布局,加快撤村建居社区转型,建立社区、经合社、物业公司权责明确的管理服务机制。健全完善“三社联动、三工联动、三维联动”社会工作运作机制,每个社区建有社区社会组织达到15家以上。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就业服务力度,创新“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联动机制,提供培训、咨询、指导、扶持“一条龙”服务。建立失业预警预测制度,重点关注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和“新杭州人”就业再就业,充分就业街道、社区创建达标率均达到100%。提高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劳动者、外来务工人员参保缴费率,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全覆盖。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处理机制,开展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推进“春风常驻”社会联动救助,全面落实低收入家庭与四级救助圈困难家庭救助,有效解决边缘困难家庭的生活问题。适度扩大“1+X”亮居工程受益面。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分级照料、分层服务,实现享受政府资助型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达到3500人。全力促进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救助。保障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

继续实施惠民为民实事工程,集中力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1、加强就业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不少于3000个,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930人,新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40家。

2、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增机构养老床位800张;新建社区老年食堂4家;新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家;实施楼道转角爱心椅安装工程,安装楼道休息椅1058套。

3、提升残疾人服务水平。完成2家小康阳光庇护中心,扶持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建设,建立100万元专项基金为全区持证残疾人提供意外伤害保障。

4、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三塘、灯塔社区1900套农转非拆迁安置房的回迁安置;竣工西文拆迁安置房1353套、21.87万平方米,杨家多层农居拆复建项目521套、7.16万平方米。

5、提升老旧小区环境。实施10条背街小巷改造;取消和封闭301个屋顶水箱,改善1200户居民的饮用水水质;修缮和改造居民住宅信报箱5万个。

6、加快教育设施改善。改建幼儿园1所、新建中学1所,新增幼儿园班级数12班、中学班级数24班。

7、完善城市公建设施。完成4条支小路建设;新建、改建公厕5座;实施截污纳管工程,新增截污量每天2000吨;实施2个河道清淤项目,完成清淤6.5公里;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500个以上。

8、丰富群众文娱生活。设立健身苑(点)维修补助基金,创建10个系列图书流通点,培育10个文化社区,评选100支星级文化团队,80%社区达到图书“一证通”要求;新建5个社区体育健身苑(点);区属排练厅、展示厅等全年免费开放,每季度开展各类文艺培训。

9、加强消防安全保障。在楼宇、大型商场、医疗机构等公共场所安装300套电梯远程监控系统,探索实施电梯事故应急处置新模式。

10、开展群众性现场救护培训。完成复训救护师资42名,新培训救护师资20名;培训救护员800名,普及培训10600名。

(六)抓服务、提品质,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抓好科普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新建科普基地15个。深入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知识产权创建示范区建设,授权专利2500件以上。打击侵权盗版,继续抓好软件正版化工作。出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政,创新人均文化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文化社区建设,强化文化市场“六个纳入”监管机制。加强群众性文体工作,培训文体骨干1200人,全年送文艺进社区80场、电影100场。深化社区公共体育长效服务机制,实施健康游步道改建工程。加快标准化校园建设,推进“轻负高质”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浙江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教育现代化强区创建。扶持优质民办幼儿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巩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成果,实施“社区教育资源共建”行动。深入实施梯级名师培养工程,启动“五年360学时专业培训”计划。继续办好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等系列活动。启动区老年康复医院建设,新建华中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推进医改惠民,深化“预约诊疗进社区”服务,做好第二批区级非基本药物增补工作,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培训基地,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6名全科医生。深入开展人口文化进校园、青春健康教育、“三优”促进工作,建设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示范点,开展第四期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婚前医学检查率、孕前优生检测率均达80%以上。切实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台湾事务等工作。抓好全民国防教育,认真开展民兵、预备役、征兵和双拥共建工作。

(七)抓基层、重创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党建群团、为民服务、楼宇社区、平安建设、城市管理”等五大工作平台,实现服务管理协同并进。推广“新市民之家”服务管理模式,通过“党建带群建、管理寓服务、共享加共建”等手段,提高“新杭州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认真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年”活动,深化社会管理“351”工程,力争在组织网络构建、多元矛盾化解、“三防”体系建设、虚拟社会引导、执法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强社会治安面管控,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推行“和谐365”工作法,发挥社区“和事佬”协会、警民联调、律师进社区作用,切实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机制,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实施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落实重点安全隐患单位挂牌督办,加大对中小学校、特种行业、一线岗位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力度,重点确保学生行路交通安全。深化信访基层基础建设,落实疑难信访问题领导包案制,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回访等活动。


四、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推动政府服务朝着更加规范有序、高效便民、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敢于担当,增强政府公信力。对区委决定的事项、人大形成的决议、上级部署的工作,向群众作出的承诺,切实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多渠道听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全面贯彻《行政强制法》。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

(二)敢于开拓,增强政府创新力。把创新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在新的发展坐标中找准方位,以创新带动政府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坚持解放思想,以更加宽广的眼界和战略思维谋划工作推进,坚决克服封闭保守、墨守成规等思想障碍,勇于大胆探索、奋发有为,敢于争先,以思想大解放推动事业大发展,调动全区人民创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大力倡导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现代经济、社会管理和法律等知识,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形势、驾驭工作全局的能力。

(三)敢于负责,增强政府执行力。坚持求真务实,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按照项目化、品牌化、机制化、系统化建设要求,继续实行政府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责任主体落实和目标进度考核,坚持做到“工作执行在先、发现问题在先、提出建议在先”。抓住政府机构改革的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网络服务功能,完善“8+X”权力事项网上运行系统,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倡导勤俭节约风气,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强化财政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和降低“三公”消费,稳步推进公车改革。

(四)敢于问责,增强政府免疫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保持谦虚谨慎,勇于面对群众的批评。规范行政执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综合考评制和行政问责制,严格依法办事,预防化解行政争议。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深化和完善廉情预警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推进“数字监察”系统建设。推行政府重大任务和重大项目全程效能监察,加大审计监督与行政监察力度。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效能亮剑”等活动,坚决治庸治懒治散,激励多干事,褒奖干成事,治理不作为,惩戒乱作为,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区人民,坚持科学发展,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再接再厉,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件:

名 词 解 释

1、十二大工程:为落实“南精北快”战略,区委、区政府于2007年底制定了《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十二大工程”是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任务,累计包含项目203个。其中基本建设项目157个,非基本建设项目46个。至2010年底,各项预期目标均已完成,为构筑“南有CBD,北有新天地”发展新格局打下了良好基础。

2、三线一枢纽:是指沪杭、杭宁、杭甬客运专线和杭州东站枢纽建设工程。

3、楼宇经济指数:是下城区率先创立、综合反映楼宇经济各系统变动程度的动态相对数,是对楼宇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和测定。由楼宇经济入驻单位规模情况、楼宇经济发展规模、楼宇经济发展效益、楼宇经济创新情况和楼宇经济环境状况等五个领域20个指标构成。

4、楼宇社区:楼宇社区作为下城区在全国的首创,是政府服务模式创新和发展的战略选择。其主要含义是指以经济型楼宇为依托,聚集在一定区域楼宇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和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经济社会共同体。

5、楼宇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为全面提升楼宇经济发展能级,凸现下城楼宇经济特色优势,提出从2007年底到2010年实现税收规模楼宇、楼宇投用面积“两个翻番”。培育税收超千万元楼宇46幢,税收超亿元楼宇12幢,实现三年倍增计划。

6、“66810”为民服务体系:即以“六必到、六必访、八必报和十条为民服务线”为主要内容,融社区组织网络、工作制度、服务方法、监督机制、管理系统等五大系统建设组合而成的为民服务体系。“六必到”是指楼道党支部、居民自治会会长、单元居民自治小组长,做到居民身患重大疾病必到、产生情绪波动必到、面临就业困难必到、突遇生活困难必到、发生相互纠纷必到、与群体利益冲突必到。“六必访”是指社区党委、居委会对困难群众、独居(空巢)老人、残疾人员、失业人员、外来人员等六类重点帮扶对象进行经常性的上门走访和服务。“八必报”是指党员和单元小组长及时报告公共设施损坏、公共场所不洁、公共卫生危险、公共安全隐患、公共秩序混乱、公共权益侵害、公共服务不周、公共道路不畅等八大类问题。“十条线”是指党员先锋服务线、公共危机服务线、平安秩序服务线、环境美化服务线、医疗计生服务线、文体教育服务线、帮扶救助服务线、就业指导服务线、居家养老服务线、助残扶残服务线等十条为民服务线。

7、“三五三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是下城区探索实践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下城特点的和谐社区建设经验模式。包括建立民主法治社区、惠民社区、平安社区、生态社区、人文社区等“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确立党委核心力、政府推动力、社会参与力、市场运作力、居民自治力等“五力合一”的运作机制,实行小康居住型、旧有小区型、高档商住型、撤村建居型和排屋别墅型等“五型并举”的推进模式,建立“满意社区”评选、“星级社区”评估、“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评议等“三评互动”的评价体系。

8、城市公共服务中心: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为目标,以“共建、共管、共享”为核心,以街道为主导,通过资源整合,职能并设,管理下移,集中办事,充分发挥“一中心五平台”(组建“公共服务中心”,打造党建群团、为民服务、楼宇社区、平安建设、城市管理五大工作平台)的作用,运用信息手段,完善协调机制,优化服务方式,保障民生民需,维护区域稳定,构建高效、便捷服务企业、居民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模式。

9、“新市民之家”服务管理新模式:石桥街道针对外来人口数量多、服务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在推出出租房宾馆式管理、备案管理等举措基础上,创新推出“新市民之家”服务管理模式。成立“新市民之家”党委及服务中心,通过健全“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长效机制,将所有“新市民之家”的流动党员纳入教育管理,并设立工、青、妇、平安志愿者、反邪教协会、和事佬分会。通过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努力实现从限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从分散管理向相对集中管理、从政府主导向社区化管理的转变。

10、“8+X”行政权力和流程清理固化:“8”是指将行政权力分为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非行政许可登记、行政监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裁决等八项;“X”是指除上述八项之外的其它行政权。行政流程的清理固化就是对行政职权进行清理核定,编制职权目录、权力运行流程图和监督机制明示图,是构建权力阳光运行电子政务系统的基础工作。

11、两集中两到位: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推进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行政审批处室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

12、一个意见、三个办法:为进一步完善政府资产管理体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依照上级部门有关规定,结合下城区实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资产管理的意见》(下政发[2008]19号)、《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下政办发[2008]43号)、《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公开招租试行办法》(下政办发[2008]44号)、《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下财[2008]55号),简称“一个意见、三个办法”。

13、“四联一网一问责”机制:是指“执法联勤、部门联动、街队联疏、社区联查、网格包干、保序问责”的街面保序机制。

14、执法“六进”:是指区城管行政执法局通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物业、进楼道和进家庭”活动,为辖区群众提供城管执法服务。

15、“1+X”亮居工程:是指下城区针对困难家庭实施的以“新家居、新生活”为主题的亮居工程。具体包括:免费提供家庭住宅整体标准化基础装修,每平方米最高不超过200元;免费提供床、柜、桌等基本家具;免费提供彩色电视机、电热水器、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等家电,所选家具和家电总件数不超过5件、总价不超过5000元。

16、居家养老“五金”服务:即“金灵通、金筷子、金保健、金管家、金港湾”等五大免费服务项目。包括:为每户老年家庭安装求救求助呼叫器;每个街道至少建立1家老年食堂;每位老人配有家庭责任医生;每五名老人配备1名助老员;每个街道至少建立1家托老所。

17、残疾人“三百万”工程:是指“百万资金助贫困,让残疾人居家亮起来”、“百万康复设施进家庭,让残疾人动起来”、“百万资金助残障,让残疾人从家里走出来”等助残工程。

18、“六位一体”长效救助管理新机制:是指以民政、公安、城市管理、街道、社区、辖区单位为主要力量,负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日常巡查、报告、送站(市救助站)等工作。

19、“351”工程: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根据下城区实际开展的三项“五个一”工作举措。分别是落实治安防范“五个一”(一道门、一把锁、一件器、一双眼、一张网);探索矛盾化解“五个一”(明确一个目标、推广一个协会、建设一个中心、构建一个体系、总结一套模式);夯实基层基础“五个一”(打造一个平台、拓展一个网络、服务一类群体、建设一支队伍、营造一个环境)。通过实施“351”工程,努力构建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矛盾减少、社会成员和谐相处,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管理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20、“和谐365”矛盾纠纷多元解决工作法:是下城区探索总结出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新模式,是枫桥经验的深化和发展。具体内容为:“3”即三项基础(三一目标、三维架构、三有保障);“6”即六种途径(和解、调解、诉讼、仲裁、信访、行政解决等六种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模式);“5”即五大机制(和事佬、和事中心、警民联调、诉调衔接、专业行业调解)。同时,“和谐365”又深刻寓意着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必须一年365天,天天抓、时时做、处处想,落实好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化和规范化。

21、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六个一百”工程:是指科普工作系列化、规范化、常效化模式形成的科普品牌,即百场科普讲座、百场科普文艺演出、百场科普电影、百团科普旅游、百幢科普楼道、百个科普示范家庭。

22、“优生两免”、“三优”促进工作:“两免”是指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检测;“三优”是指针对新婚夫妇、怀孕夫妇及0-3岁婴幼儿抚养人,包括婴幼儿的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看护人三类重点目标人群,开展优生优育优教宣传教育和指导服务,预防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

23、文化超市“五个一”运作模式:是指将商业超市开架陈列货品、团购、配送的运行机制移植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通过政府主导、部门统筹、资源整合、社会参与,形成“五个一”,即:一份文化菜单、一个人才和节目库、一张文化服务导图、一个文化信息网络、一套电话服务系统的有效载体,实行菜单式管理、交互型运作、个性化配送、分店式运营等基本模式,力求使居民群众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基本文化权益,达到公共文化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24、“2+1”、“三位一体”现代产业体系:即与“生活品质之城”、“繁华时尚之区”相适应,“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2+1”(高端的二、三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三位一体”(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产业体系。

25、两区多园:“两区”是指北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功能区和南部服务型高新产业集聚区;“多园”是指在拓展北部发展空间和整合提升南部服务型高新产业的基础上,打造多个特色高新产业园。

26、9064:是指90%的老年人享受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协助的自主居家养老服务;6%的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4%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27、居家养老“365”金晖行动:是下城区自2005年开始实施的为老服务工作机制。多年来,它以“桑榆金晖、春满下城”为主题,通过建立三级组织网络和服务机构,面向老人推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志愿服务六大系列服务,建设500个居家养老服务点,实现“一年365天,天天在您身边,时时为您服务”的工作宗旨。

28、智能武林:是指通过将先进的无线通讯、物联网技术,深化应用到武林商圈商业领域,构建大型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升武林商圈品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将武林商圈打造成为集“欢乐购物的体验区”、“环境优越的商务区”、“方便舒适的休闲区”于一身的智能综合体。

29、国家实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浙江省计划从2009年开始,围绕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省及地方分层次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1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争取其中300名左右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

30、521人才计划:杭州市计划从2010年起用5年时间,面向全球引进100名带着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0个海外优秀创业创新团队,争取其中50名左右进入国家。

31、新一轮“十二大工程”:为进一步落实“南精北快”战略,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区委、区政府于2010年底制定了《繁华时尚•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其主要包含“十二大工程”即“两大平台建设工程、六大产业发展工程、四大保障工程”,2011年共安排了168个项目,其中基本建设项目121个、非基建项目47个。

32、和谐安置年:按照杭州市“城中村”改造及相关配套政策,精心制定回迁安置实施方案,全面落实维稳措施,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圆满完成三塘、灯塔、西文社区500多户农居、1900多套的回迁安置工作。

33、5A楼宇社区:为加强对楼宇社区的科学管理,加快转变楼宇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楼宇经济品牌影响力,打造“整合共享(Aggregate)、互动协同(Alternative)、精准服务(Accurate)、专业集约(Ad-hoc)、信息支撑(All-around)”为标准的5A楼宇社区。

34、新“双百”企业:是指杭州市“百强外经贸企业”和“百佳创新型外经贸企业”。

35、“1250”工程:是指确定12个重点领域、在每个领域内每年开展50个试点工作。12个重点领域分别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养殖业污染物处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及“青山白化”治理;河道整治及水生态系统恢复;清洁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林产品、食品及基地建设;新能源利用;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村镇创建;生态街道、社区及安静小区创建;绿色系列(如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工地等)创建。随着生态建设的逐步推进,这12个领域也将适当调整。

36、执法“68910”管理服务机制:是指区城管行政执法局通过“6走进、8必做、9机制、1特色和0距离”机制为辖区群众提供城管执法服务。“6走进”是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物业、进楼道和进家庭;“8必做”是指开展一次走访、送上一张卡片、解决一个顽症、开好一次会议、办好一件实事、举办一批活动、签订一份协议和记好一本笔记;“9机制”是指学习培训机制、科技管控机制、网格巡查机制、共建共管机制、投诉受理和协同调处机制、阳光办案机制、绩效考评机制、社会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1特色”要求每个执法中队根据辖区实际,提炼自身的“六进”品牌。“0距离”即实现“零距离”服务。

37、三评机制:是指以“满意社区”评选、“星级社区”评估和“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评议为主要内容,通过居民评社区、社区评部门、部门评社区,将群众评选、社区评议、政府评估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以群众公认和满意度为核心社区考评机制。

38、“三社联动、三工联动、三维联动”社会工作运作机制:是指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的组织架构,“社区工作者、专业工作者、专职志愿者”三工联动的队伍体系,以示范岗为“点”、专业服务领域为“线”、全区为“面”三维联动的运作机制。

39、“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联动机制:是指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进一步做好创业信息储备、创业培训、完善个人资信、加强小额担保贷款贷后跟踪管理等工作。探索建立依托信用社区开展“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创业培训—信用社区综合个人信用评级—信用社区推荐—经办银行发放贷款—信用社区定期回访协助贷后管理”的小额担保贷款联动工作机制。对经信用社区推荐、参加创业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降低反担保门槛并逐步取消反担保。

40、“六个纳入”监管机制:是指将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统一纳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全区平安巡防组织网络,纳入全区性社会治安集中整治行动,纳入年度综治平安建设目标考核,纳入文化市场的“二次创业”实践,纳入“法治下城”建设目标体系。

41、“五年360学时专业培训”计划:是指在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周期内参加专业发展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60学时。通过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社会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42、“三防”体系:是指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建立以“人防、物防、技防”为主要内容的全时段、立体式安防体系。

43、“8+X”权力事项网上运行系统:是指行政部门内部原有依照处室或单项业务建立的信息系统,通过将权力事项和受理事项统一编码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进行运行。实现“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行政监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和其他行政权力事项”的“8+X”事项,在网上受理、办理、反馈。 


政府工作
政府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下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K1493206-6/2020-16903

文号

下政阅〔2012〕1号

公布日期

2012-02-2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府办

杭州市下城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议通过

下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吴才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下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市工作部署,全面坚持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围绕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城区发展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环境建设精品化的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区十三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4.7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04%;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23.4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1.09亿元,同口径年均分别增长11.98%和12.37%。以西湖文化广场、城北体育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南精北快”发展战略实施,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十二大工程”扎实推进,累计开工项目141个,其中竣工75个,新增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2011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13.43亿元,年均增长13.77%。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加快北部城市化步伐,累计搬迁农居1126幢、企业125家,面积95万平方米,开工安置房118万平方米,竣工82万平方米,回迁2481套。杭玻路、永安路和杨家路全面建成通车,完成重工路二期工程,配合完成“三线一枢纽”和秋石、留石、德胜快速路等工程建设,南北统筹发展的主体框架初步显现。

(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主导产业逐步壮大。坚持服务业提升为主攻方向,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42%,比2006年末提高14.18个百分点,列全省90个区(县、市)第一。商贸、金融、文创、会展等服务业发展全市领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47%,占全市的21.12%,丝绸城、武林路、绍兴路均被评为“中国特色商业街”;金融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78%,占全市的22.18%;文创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16%;会展展览面积60.31万平方米,占全市的63.27%。楼宇经济优势突出,首创“楼宇经济指数”,率先提出“楼宇社区”理念,全面实现楼宇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到2011年底,楼宇入驻率达97.88%、注册率达82.51%,贡献率每平方米3083元,全区税收超1000万元楼宇达到60幢,其中超亿元楼宇16幢,均列全市第一,楼宇经济总体排名进入全国10强。浙江物产集团成为全省首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有7家企业入选民营500强。都市工业转型发展,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66.71%;全面完成107家工业企业搬迁、63家专业市场改造提升任务,整理土地2555亩。

(三)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日益增强。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首创“66810”为民服务体系,深化“三五三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完善居民自治三级组织网络,成功承办两届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研讨会。试点建立城市公共服务中心,探索“新市民之家”服务管理新模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成行政执法主体“8+X”行政权力和流程清理固化工作,共清理行政权力3112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围绕“两集中两到位”目标,18个部门实现行政集中审批,初步建成网上审批系统和网上实时监控系统。完成事业单位清理和岗位设置工作,扎实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加快公共财政改革步伐,公共产品支出比重达到73.21%,比2006年末提高7.81个百分点。出台国有资产管理“一个意见、三个办法”,规范营运机构全面预算管理。注重选商引资,开放型经济全面发展。成功引进摩根士丹利等世界500强项目20个,信达资产、南方水泥等央企区域总部落户我区,外经、外贸、服务外包发展领域不断拓展,累计引进内资684.3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41亿美元。

(四)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环境面貌更趋精致。制定实施低碳城区建设规划,提前3年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2.83%。加强水、声、气环境综合治理,成功实现市级生态街道全覆盖。完成中河、东河综保工程等22条河道新一轮整治,累计新增截污量每天3.46万吨,截污率达99.7%。绿化覆盖率达19.13%;在全市率先消除燃煤锅炉。圆满完成背街小巷改善309条、庭院改善805幢、危旧房改善14.89万平方米、物业管理改善778幢,提升改造公厕163座。实施街面序化“四联一网一问责”机制,推进执法“六进”,“数字城管”及时解决率、主干道24小时保洁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清洁直运率均达到100%。推行停车新政,累计新增停车泊位7285个,“交警进社区”经验在全国推广。基本实现打造“杭州市最清洁最有序城区”目标,城市管理综合考核连续五年全市第一。成功应对“罗莎”台风和2008年暴风雪等自然灾害。

(五)民生保障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连续五年出台促进就业一号文件,制订四十条帮扶新政策。充分就业街道全覆盖,“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新增就业人数13.9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保持在4%以内。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率先建成并启用1060套公共租赁住房(人才公寓);竣工、交付经济适用房10332套。开展“1+X”亮居工程,为671户困难家庭提供基础装修,配置家电、家具2771户。居家养老“五金”服务不断深化,新建、改扩建老人公寓7家,新增机构养老床位879张、老年食堂59家。实施残疾人“三百万”工程,在全省率先建成区级残疾人小康阳光家园和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首创流浪乞讨人员“六位一体”长效救助管理新机制。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保持良好。创新实施“351”工程,推行“和谐365”矛盾纠纷多元解决工作法,深入开展领导包案、接访和信访积案化解等工作,社区“和事佬”经验在全省推广。认真做好生产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工作,公共安全形势保持平稳。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持续加强。全面落实创新人才和新世纪拔尖人才等培养工程,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考核,区科创中心成为国家级孵化器。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六个一百”工程,省级科普街道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研究实践,中国教科院全国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落户我区,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被确立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设会议。推进“高位均衡、轻负高质”特色实验模式,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名列全市前茅,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17所,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100%。率先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300种基本医疗用药个人零自负,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经验全国推广,被确定为国家卫生部部长基层联系点。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建和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卫生服务站22家。开展健康城区建设试点,省级卫生街道实现全覆盖,全区孕产妇死亡率降至零、婴儿死亡率降至1.8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3‰,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79岁上升到82.5岁。深化“阳光计生”工程,“优生两免”、“三优”促进工作成效显著。高质量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感动下城”十佳公德人物评选、“讲文明、树新风”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做强“青少年空间”品牌,公民道德素养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推行文化超市“五个一”运作模式,做精“社区文化月”等群众文化品牌,首创社区公共体育长效服务机制,建成区文体中心,新建25个社区体育健身苑(点),率先实现省级体育先进街道全覆盖,基本形成“15分钟文化圈”和“10分钟体育圈”。圆满完成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下城赛区各项工作。与此同时,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事业取得新进展,人防、红十字会、档案工作取得新成效,双拥共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新发展。

(七)民主法制进程加快,行政能力不断提升。自觉接受区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在涉及民生的重大工程中落实“四问四权”,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信访联络员参加区政府会议。继续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沟通联系,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推广规范化执法经验和人性化管理办法,切实做到严格、文明、公正执法,连续四年被市政府评为年度依法行政工作优秀单位、连续两年被评为杭州市城区唯一的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效能亮剑”专项行动,出实招、求实效,累计完成195项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实事工程。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制订《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完善行风建设监督评议机制和廉情预警机制,反腐倡廉工作扎实推进。

刚刚过去的2011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在创新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转型发展中突破难点,全区干部群众发扬团结拼搏、克难攻坚的优良作风,保持奋发进取、创先争优的工作热情,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稳增长、抓转型、惠民生、促和谐,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五年来,我区许多工作继续走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先后荣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商业名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全国法治区(县、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3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以及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区、省平安区等100多项省市级荣誉称号。尤其是2007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王马社区,对为民服务和基层党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回首五年,全区人民和衷共济,开创了下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我们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新工作机制,增强了科学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我们统筹空间、项目和环境建设,突破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和能力。我们牢记宗旨,心系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过去的五年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五年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这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时代主题。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解放思想谋发展,以创新的举措迎接挑战,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这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坚持优势带动。积极做好“扬长避短”这篇文章,科学规划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这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举措。必须坚持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始终秉承“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干一件成一件”的下城精神,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全面发展,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狠抓各项工作贯彻落实,这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领导下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下城区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我们积极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下城发展的企业、单位、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清醒地看到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功能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南部旧城改造重点项目有待突破,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有待加快;二是高端产业集聚、集群不够,优质楼宇资源尚显不足,武林商圈的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三是社会保障压力不断加大,各种利益诉求复杂多样,以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公共服务离人民群众新期待还有差距,文化发展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五是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建设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政府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还需进一步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对此,我们将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推动下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二、今后五年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下城区加快实现民生普惠、区域融合互动、统筹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文化繁荣的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同时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满怀激情谋发展,真抓实干惠民生,推进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根据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要求,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创造美好生活为主旨,继续深入实施“南精北快”总战略和“服务业导向、民主民生、文化引领、环境立区”四大分战略,大力弘扬“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干一件成一件”的下城精神,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5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全区经济综合实力、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二是产业结构高端主导。“2+1”、“三位一体”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三是统筹格局基本形成。“南精北快”全面推进,南北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南有CBD,北有新天地”中心城区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与临安市的全方位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四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和城市环境建设深入推进,水环境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进一步提高,生态城区建设走在前列。五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全区、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度进一步提升。

为确保今后五年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把握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创新驱动,文化引领。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强化依法行政与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二是协调推进,转型发展。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关系,着力推进区域统筹,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突出产业高端取向,突出区域融合互动,突出人文生态和谐,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三是整合资源,做强品牌。坚持把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把抢抓机遇与挖掘潜力结合起来,立足区情与时俱进,完善定位,特色发展,用品牌影响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四是以人为本,和谐共享。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实现和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共赢。

围绕目标任务,新一届政府将着力做好六方面“提升”工作:

(一)着力优化功能布局,提升统筹发展水平。深入实施“南精北快”战略,按照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整体提升的原则,高水平推进新型城市化、城区现代化,突出中央商务区核心地位。大力彰显楼宇社区竞争优势。通过百井坊地区综合改造、武林广场地下商城、国大城市广场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加快现有楼宇的更新改造,扩大优质楼宇资源比重。以楼宇社区为主平台,在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上,推出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进一步优化楼宇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腾笼换鸟”,大力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入驻,力争每年新增税收千万元楼宇6幢、亿元楼宇1幢。加快形成“两路”领先优势。围绕把延安路打造成为杭州市繁华商业街的目标,抓住地铁开通运营及延安路整治的契机,推进街区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做强武林商圈重点领军企业,加强与湖滨商圈、吴山商圈互动,集聚国内外知名品牌,努力建成浙江省最繁荣繁华的顶级商业商务形象大道。挖掘体育场路文化企业集中分布的天然禀赋,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与省文化厅、省体育局、浙报、杭报等联动,同丝绸城、中北创意街区、武林路时尚女装街、武林广场、西湖文化广场形成空间互补、业态互动,提升对文化资本、产权、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吸引力,努力形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带。加强南北互动衔接。充分发挥“环和平广场商业会展圈”的融合互动作用,重点推进杭氧杭锅综合体、艮山地铁站上盖物业等产业项目建设,通过“中部崛起”,打通南北发展节点,形成承接转合南北统筹发展的枢纽。充分发挥北部空间优势。围绕把北部打造成为下城新的增长极目标,以创新创业新天地商业商务中心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通过规划引领和城中村改造、旧小区改造、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等举措,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逐步淘汰落后低端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快中求精、快中见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块功能提升,促进公共服务延伸。

(二)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围绕“提质增量”的要求,抓住杭州市发展“十大产业”、打造“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契机,调整优化产业业态,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大力推动服务业大区向服务业强区转变,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各产业间结构合理、互相支撑、功能互补的服务经济发展格局。加快特色产业高端化进程。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做优做强特色街区,推进国内外总部型、功能性贸易机构进驻,加强购物、餐饮多样化业态和多层次品牌建设,打造全省购物消费和商务活动首选地。集聚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打造财富管理中心、资本运作中心和金融专业服务中心。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体育场路文化产业集聚带建设为重点,巩固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先发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传媒、出版设计、文化咨询、艺术娱乐等重点行业,推动商旅文互动,拉动文化消费,加快形成企业互动发展、名家荟萃、品牌迭出、市场活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地。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进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发挥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平台作用,实施网商培育工程,促进电子商务在金融、商贸、会展、物流等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渗透与融合,大力引进电子商务、物联网、信息服务的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信息软件业,积极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形成相对集中的软件企业群。按照“两区多园”的产业布局,主攻服务型高新技术产业,加强都市工业资源整合,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开放型经济国际化进程。招大引强选优,落实浙商、杭商回归工程,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提高内资引进质量,优化外资利用结构,打造国内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的重要集聚地。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三)着力增强公共服务,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分层次需求。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打造充分就业城区和创业型城区为主抓手,加强创业培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机构作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依法维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四十条帮扶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全区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完善为老服务体系,按照“9064”目标,多渠道加大养老机构建设改造力度,深化居家养老“365”金晖行动和“五金”助老工程,完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残疾人状况改善和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教育学术之区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在均衡的基础上优质发展,重视发展学前教育、社区教育和特殊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健康城区建设,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丰富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人口战略研究,进一步推进优生优育优教促进工作,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工作。积极建设智慧城区。大力营造创新创意氛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从“资金投入”向“智慧投入”转变。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充分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拓宽城区信息化应用领域,强化政府网上服务功能,深入实施“电子政务”、“数字城管”、“智能武林”等行动,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区发展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努力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区。制定完善招才引智激励政策,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医疗卫生领军人才,大力引进国家和杭州市“521人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统筹推进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四)着力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区域文化实力。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达的优势,文明、文化、文创同步推进,全力打造文化强区。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规范市民行为,筑牢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丰富发展“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干一件成一件”的下城精神,努力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营造崇尚健康文明新风和全社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浓厚氛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落实文化惠民政策,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支撑、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加强街道、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引导专业力量、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扶持文化艺术团体,培育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扩大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打造一批具有下城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机制,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深化学习型城区创建。扎实推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和家庭五大类学习型组织建设,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推进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鼓励文博单位举办精品经典文物展,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

(五)着力推进生态文明,提升城区环境品位。坚持环境立区,以完善城市功能为核心,突出管理优先,从“重硬件”向“重软件”转变、“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重整治”向“重长效”转变,努力建设环境优良、管理先进、运行有序的现代化中心城区。推进宜居环境建设。巩固生态城区创建成果,着力构建公园绿化功能区、交通道路生态带、河网水系绿化带。加大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力度,加快实施截污工程,努力贯通河道水系,促进内河水环境不断改善。做好大气、噪声等污染防治工作,整治工地扬尘,推进灰霾治理。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入开展低碳城区建设,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努力打造一批低碳示范楼宇、街区和低碳示范社区。科学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积极盘活低效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效益。提升城区管理水平。坚持打造“杭州市最清洁最有序城区”目标,全面落实四化长效管理,深化执法“六进”,推动精细管理服务。开展区域环卫一体化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清洁直运改革。继续抓好物业管理改善等环境提升工程,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优化路网结构和交通组织,合理布局停车系统,提高道路和交通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加强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管,杜绝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强化安全责任,细化安全措施,建立健全经常性、制度化的安全隐患检查机制。开展市民群众急救、自救等安全防范培训和演练,继续深化安全校园、安全社区建设。完善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等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充实自然灾害应急储备,确保城区安全有序运行。

(六)着力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和谐水平。统筹发展、民生、稳定,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加强力量整合,创新管理方式,积极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新市民之家”等平台、载体作用,创新实有人口管理服务方式,努力构建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公平正义、保障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倡导社会宽容和谐精神,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和对“虚拟社会”的管理,营造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完善“和谐365”矛盾纠纷多元解决下城模式,推广实施“和事佬”协会、诉调衔接、行业专业调解等做法,畅通信访诉求渠道,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全面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稳定风险。夯实社区基层基础。按照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全面深化“66810”为民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探索撤村建居社区(经合社)管理体制和管理新模式,强化街道“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协调社区资源、指导自治组织、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推进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三、2012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2012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奋发有为”,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建设,努力向全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综合分析今年的发展趋势和我区实际,建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9‰以内;安全生产死亡人数“零增长”并力争有所下降。

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七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抓支柱、扩总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发挥产业集聚区核心作用,加快“四大中心”建设。以地铁1号线开通为契机,全面推进延安路繁华商业街建设,强化商务功能、提升商业能级,加快打造百货、超市、专卖店、餐饮、娱乐一体化综合休闲购物区。做大庆春路金融集聚带主平台,加大对股权投资企业、创业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的支持力度,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启动体育场路文化产业集聚带建设,完善基础配套,优化业态布局,加快推进中北创意街区、长城F317创意产业园等“名街、名楼、名园”建设。整合会展资源,加强服务配套,推进展览、展销业向特色化、精品化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武林商圈实体商业,鼓励发展网络商场和网上交易市场,打造都市电子商务下城特色。初步完成“智能武林”建设,开放物联网演示体验中心。引导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新增科技孵化面积5000平方米,新培育市级以上高新企业和研发中心20家。

(二)抓投资、促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全面开展“投资推进年”、“消费促进年”活动。加大征地拆迁攻坚,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全面推动新一轮“十二大工程”。抓紧做好百井坊综合改造地块、武林地铁上盖物业、新世纪国际广场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新天地、嘉里中心、中大圣马广场、杭州香江国际大厦、新华广场、华丰商城、望湖宾馆改造等项目建设。完成37宗1040亩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落实“和谐安置年”计划,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机制。加快与临安市的对接互动,确定协作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从资金、人才和项目等多方入手,努力实现联动共兴、合作共赢。进一步推进山海协作,扎实做好援藏、援疆等对口合作项目。以打造“购物天堂、美食之都”为总抓手,扩大“购物天堂博览周”等商贸品牌影响力,积极有为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消费市场。提升特色街建设品质,承接西湖旅游资源优势,增强武林路购物休闲功能,启动台湾产品夜市建设,办好杭州国际丝绸旅游文化节。加强价格监管,增加周边县市名特优农产品直供直销点,有效保障市场供应。

(三)抓开放、兴实体,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动力。充分发挥楼宇社区的服务经济主平台作用,新建9个标准化楼宇社区,细化服务内容,开展5A楼宇社区评比。强化楼宇文化建设,创办首届楼宇社区文化节。完善“五外”考核办法,坚持“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才引智”,力争引进亿元以上内资大项目15个、千万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5个,引进大杭外资金108亿元,符合“十大产业”发展项目达到50%以上,引进浙商企业总部5个。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浙洽会”、“华交会”等130个国内外知名展会。引导外贸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培育新“双百”企业2家、出口品牌企业2家,申报境外工程承包资质企业2家,新增服务外包企业5家以上。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固本强基发展实体经济,健全企业联系和重点企业监测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举办政银企对接等活动,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各项减负政策,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抓管理、求长效,不断优化城区环境面貌。加快生态文明街道和“1250”工程等系列创建步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切实提升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生态建设及群众环保满意率四大指标,完成低碳示范项目20个。围绕“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整治目标,实施石桥河、沈家河综合整治,桥梁安全长效管理实现全覆盖。继续推进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执法“68910”管理服务机制,探索保洁市场化运作方式。实施居民饮用水改善工程,继续做好“美化家园工程”建设、屋顶绿化和无物业小区绿化提升改造,新增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生活垃圾分类推广覆盖率达到65%,重点提高分类投放正确率。配合做好地铁2号线、环城北路地下通道等市重点干道工程,完成重工支路、华中支路等支小路建设。探索错时错位停车方式,有效缓解交通“两难”。

(五)抓民生、办实事,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66810”为民服务体系、和谐社区“三评机制”内涵,调整优化社区规划布局,加快撤村建居社区转型,建立社区、经合社、物业公司权责明确的管理服务机制。健全完善“三社联动、三工联动、三维联动”社会工作运作机制,每个社区建有社区社会组织达到15家以上。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就业服务力度,创新“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联动机制,提供培训、咨询、指导、扶持“一条龙”服务。建立失业预警预测制度,重点关注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和“新杭州人”就业再就业,充分就业街道、社区创建达标率均达到100%。提高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劳动者、外来务工人员参保缴费率,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全覆盖。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处理机制,开展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推进“春风常驻”社会联动救助,全面落实低收入家庭与四级救助圈困难家庭救助,有效解决边缘困难家庭的生活问题。适度扩大“1+X”亮居工程受益面。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分级照料、分层服务,实现享受政府资助型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达到3500人。全力促进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救助。保障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

继续实施惠民为民实事工程,集中力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1、加强就业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不少于3000个,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930人,新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40家。

2、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增机构养老床位800张;新建社区老年食堂4家;新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家;实施楼道转角爱心椅安装工程,安装楼道休息椅1058套。

3、提升残疾人服务水平。完成2家小康阳光庇护中心,扶持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建设,建立100万元专项基金为全区持证残疾人提供意外伤害保障。

4、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三塘、灯塔社区1900套农转非拆迁安置房的回迁安置;竣工西文拆迁安置房1353套、21.87万平方米,杨家多层农居拆复建项目521套、7.16万平方米。

5、提升老旧小区环境。实施10条背街小巷改造;取消和封闭301个屋顶水箱,改善1200户居民的饮用水水质;修缮和改造居民住宅信报箱5万个。

6、加快教育设施改善。改建幼儿园1所、新建中学1所,新增幼儿园班级数12班、中学班级数24班。

7、完善城市公建设施。完成4条支小路建设;新建、改建公厕5座;实施截污纳管工程,新增截污量每天2000吨;实施2个河道清淤项目,完成清淤6.5公里;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500个以上。

8、丰富群众文娱生活。设立健身苑(点)维修补助基金,创建10个系列图书流通点,培育10个文化社区,评选100支星级文化团队,80%社区达到图书“一证通”要求;新建5个社区体育健身苑(点);区属排练厅、展示厅等全年免费开放,每季度开展各类文艺培训。

9、加强消防安全保障。在楼宇、大型商场、医疗机构等公共场所安装300套电梯远程监控系统,探索实施电梯事故应急处置新模式。

10、开展群众性现场救护培训。完成复训救护师资42名,新培训救护师资20名;培训救护员800名,普及培训10600名。

(六)抓服务、提品质,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抓好科普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新建科普基地15个。深入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知识产权创建示范区建设,授权专利2500件以上。打击侵权盗版,继续抓好软件正版化工作。出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政,创新人均文化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文化社区建设,强化文化市场“六个纳入”监管机制。加强群众性文体工作,培训文体骨干1200人,全年送文艺进社区80场、电影100场。深化社区公共体育长效服务机制,实施健康游步道改建工程。加快标准化校园建设,推进“轻负高质”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浙江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教育现代化强区创建。扶持优质民办幼儿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巩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成果,实施“社区教育资源共建”行动。深入实施梯级名师培养工程,启动“五年360学时专业培训”计划。继续办好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等系列活动。启动区老年康复医院建设,新建华中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推进医改惠民,深化“预约诊疗进社区”服务,做好第二批区级非基本药物增补工作,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培训基地,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6名全科医生。深入开展人口文化进校园、青春健康教育、“三优”促进工作,建设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示范点,开展第四期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婚前医学检查率、孕前优生检测率均达80%以上。切实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台湾事务等工作。抓好全民国防教育,认真开展民兵、预备役、征兵和双拥共建工作。

(七)抓基层、重创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党建群团、为民服务、楼宇社区、平安建设、城市管理”等五大工作平台,实现服务管理协同并进。推广“新市民之家”服务管理模式,通过“党建带群建、管理寓服务、共享加共建”等手段,提高“新杭州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认真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年”活动,深化社会管理“351”工程,力争在组织网络构建、多元矛盾化解、“三防”体系建设、虚拟社会引导、执法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强社会治安面管控,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推行“和谐365”工作法,发挥社区“和事佬”协会、警民联调、律师进社区作用,切实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机制,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实施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落实重点安全隐患单位挂牌督办,加大对中小学校、特种行业、一线岗位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力度,重点确保学生行路交通安全。深化信访基层基础建设,落实疑难信访问题领导包案制,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回访等活动。


四、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推动政府服务朝着更加规范有序、高效便民、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敢于担当,增强政府公信力。对区委决定的事项、人大形成的决议、上级部署的工作,向群众作出的承诺,切实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多渠道听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全面贯彻《行政强制法》。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

(二)敢于开拓,增强政府创新力。把创新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在新的发展坐标中找准方位,以创新带动政府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坚持解放思想,以更加宽广的眼界和战略思维谋划工作推进,坚决克服封闭保守、墨守成规等思想障碍,勇于大胆探索、奋发有为,敢于争先,以思想大解放推动事业大发展,调动全区人民创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大力倡导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现代经济、社会管理和法律等知识,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形势、驾驭工作全局的能力。

(三)敢于负责,增强政府执行力。坚持求真务实,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按照项目化、品牌化、机制化、系统化建设要求,继续实行政府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责任主体落实和目标进度考核,坚持做到“工作执行在先、发现问题在先、提出建议在先”。抓住政府机构改革的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网络服务功能,完善“8+X”权力事项网上运行系统,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倡导勤俭节约风气,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强化财政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和降低“三公”消费,稳步推进公车改革。

(四)敢于问责,增强政府免疫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保持谦虚谨慎,勇于面对群众的批评。规范行政执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综合考评制和行政问责制,严格依法办事,预防化解行政争议。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深化和完善廉情预警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推进“数字监察”系统建设。推行政府重大任务和重大项目全程效能监察,加大审计监督与行政监察力度。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效能亮剑”等活动,坚决治庸治懒治散,激励多干事,褒奖干成事,治理不作为,惩戒乱作为,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区人民,坚持科学发展,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再接再厉,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件:

名 词 解 释

1、十二大工程:为落实“南精北快”战略,区委、区政府于2007年底制定了《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十二大工程”是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任务,累计包含项目203个。其中基本建设项目157个,非基本建设项目46个。至2010年底,各项预期目标均已完成,为构筑“南有CBD,北有新天地”发展新格局打下了良好基础。

2、三线一枢纽:是指沪杭、杭宁、杭甬客运专线和杭州东站枢纽建设工程。

3、楼宇经济指数:是下城区率先创立、综合反映楼宇经济各系统变动程度的动态相对数,是对楼宇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和测定。由楼宇经济入驻单位规模情况、楼宇经济发展规模、楼宇经济发展效益、楼宇经济创新情况和楼宇经济环境状况等五个领域20个指标构成。

4、楼宇社区:楼宇社区作为下城区在全国的首创,是政府服务模式创新和发展的战略选择。其主要含义是指以经济型楼宇为依托,聚集在一定区域楼宇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和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经济社会共同体。

5、楼宇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为全面提升楼宇经济发展能级,凸现下城楼宇经济特色优势,提出从2007年底到2010年实现税收规模楼宇、楼宇投用面积“两个翻番”。培育税收超千万元楼宇46幢,税收超亿元楼宇12幢,实现三年倍增计划。

6、“66810”为民服务体系:即以“六必到、六必访、八必报和十条为民服务线”为主要内容,融社区组织网络、工作制度、服务方法、监督机制、管理系统等五大系统建设组合而成的为民服务体系。“六必到”是指楼道党支部、居民自治会会长、单元居民自治小组长,做到居民身患重大疾病必到、产生情绪波动必到、面临就业困难必到、突遇生活困难必到、发生相互纠纷必到、与群体利益冲突必到。“六必访”是指社区党委、居委会对困难群众、独居(空巢)老人、残疾人员、失业人员、外来人员等六类重点帮扶对象进行经常性的上门走访和服务。“八必报”是指党员和单元小组长及时报告公共设施损坏、公共场所不洁、公共卫生危险、公共安全隐患、公共秩序混乱、公共权益侵害、公共服务不周、公共道路不畅等八大类问题。“十条线”是指党员先锋服务线、公共危机服务线、平安秩序服务线、环境美化服务线、医疗计生服务线、文体教育服务线、帮扶救助服务线、就业指导服务线、居家养老服务线、助残扶残服务线等十条为民服务线。

7、“三五三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是下城区探索实践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下城特点的和谐社区建设经验模式。包括建立民主法治社区、惠民社区、平安社区、生态社区、人文社区等“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确立党委核心力、政府推动力、社会参与力、市场运作力、居民自治力等“五力合一”的运作机制,实行小康居住型、旧有小区型、高档商住型、撤村建居型和排屋别墅型等“五型并举”的推进模式,建立“满意社区”评选、“星级社区”评估、“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评议等“三评互动”的评价体系。

8、城市公共服务中心: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为目标,以“共建、共管、共享”为核心,以街道为主导,通过资源整合,职能并设,管理下移,集中办事,充分发挥“一中心五平台”(组建“公共服务中心”,打造党建群团、为民服务、楼宇社区、平安建设、城市管理五大工作平台)的作用,运用信息手段,完善协调机制,优化服务方式,保障民生民需,维护区域稳定,构建高效、便捷服务企业、居民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模式。

9、“新市民之家”服务管理新模式:石桥街道针对外来人口数量多、服务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在推出出租房宾馆式管理、备案管理等举措基础上,创新推出“新市民之家”服务管理模式。成立“新市民之家”党委及服务中心,通过健全“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长效机制,将所有“新市民之家”的流动党员纳入教育管理,并设立工、青、妇、平安志愿者、反邪教协会、和事佬分会。通过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努力实现从限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从分散管理向相对集中管理、从政府主导向社区化管理的转变。

10、“8+X”行政权力和流程清理固化:“8”是指将行政权力分为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非行政许可登记、行政监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裁决等八项;“X”是指除上述八项之外的其它行政权。行政流程的清理固化就是对行政职权进行清理核定,编制职权目录、权力运行流程图和监督机制明示图,是构建权力阳光运行电子政务系统的基础工作。

11、两集中两到位: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推进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行政审批处室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

12、一个意见、三个办法:为进一步完善政府资产管理体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依照上级部门有关规定,结合下城区实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资产管理的意见》(下政发[2008]19号)、《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下政办发[2008]43号)、《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公开招租试行办法》(下政办发[2008]44号)、《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下财[2008]55号),简称“一个意见、三个办法”。

13、“四联一网一问责”机制:是指“执法联勤、部门联动、街队联疏、社区联查、网格包干、保序问责”的街面保序机制。

14、执法“六进”:是指区城管行政执法局通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物业、进楼道和进家庭”活动,为辖区群众提供城管执法服务。

15、“1+X”亮居工程:是指下城区针对困难家庭实施的以“新家居、新生活”为主题的亮居工程。具体包括:免费提供家庭住宅整体标准化基础装修,每平方米最高不超过200元;免费提供床、柜、桌等基本家具;免费提供彩色电视机、电热水器、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等家电,所选家具和家电总件数不超过5件、总价不超过5000元。

16、居家养老“五金”服务:即“金灵通、金筷子、金保健、金管家、金港湾”等五大免费服务项目。包括:为每户老年家庭安装求救求助呼叫器;每个街道至少建立1家老年食堂;每位老人配有家庭责任医生;每五名老人配备1名助老员;每个街道至少建立1家托老所。

17、残疾人“三百万”工程:是指“百万资金助贫困,让残疾人居家亮起来”、“百万康复设施进家庭,让残疾人动起来”、“百万资金助残障,让残疾人从家里走出来”等助残工程。

18、“六位一体”长效救助管理新机制:是指以民政、公安、城市管理、街道、社区、辖区单位为主要力量,负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日常巡查、报告、送站(市救助站)等工作。

19、“351”工程: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根据下城区实际开展的三项“五个一”工作举措。分别是落实治安防范“五个一”(一道门、一把锁、一件器、一双眼、一张网);探索矛盾化解“五个一”(明确一个目标、推广一个协会、建设一个中心、构建一个体系、总结一套模式);夯实基层基础“五个一”(打造一个平台、拓展一个网络、服务一类群体、建设一支队伍、营造一个环境)。通过实施“351”工程,努力构建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矛盾减少、社会成员和谐相处,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管理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20、“和谐365”矛盾纠纷多元解决工作法:是下城区探索总结出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新模式,是枫桥经验的深化和发展。具体内容为:“3”即三项基础(三一目标、三维架构、三有保障);“6”即六种途径(和解、调解、诉讼、仲裁、信访、行政解决等六种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模式);“5”即五大机制(和事佬、和事中心、警民联调、诉调衔接、专业行业调解)。同时,“和谐365”又深刻寓意着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必须一年365天,天天抓、时时做、处处想,落实好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化和规范化。

21、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六个一百”工程:是指科普工作系列化、规范化、常效化模式形成的科普品牌,即百场科普讲座、百场科普文艺演出、百场科普电影、百团科普旅游、百幢科普楼道、百个科普示范家庭。

22、“优生两免”、“三优”促进工作:“两免”是指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检测;“三优”是指针对新婚夫妇、怀孕夫妇及0-3岁婴幼儿抚养人,包括婴幼儿的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看护人三类重点目标人群,开展优生优育优教宣传教育和指导服务,预防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

23、文化超市“五个一”运作模式:是指将商业超市开架陈列货品、团购、配送的运行机制移植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通过政府主导、部门统筹、资源整合、社会参与,形成“五个一”,即:一份文化菜单、一个人才和节目库、一张文化服务导图、一个文化信息网络、一套电话服务系统的有效载体,实行菜单式管理、交互型运作、个性化配送、分店式运营等基本模式,力求使居民群众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基本文化权益,达到公共文化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24、“2+1”、“三位一体”现代产业体系:即与“生活品质之城”、“繁华时尚之区”相适应,“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2+1”(高端的二、三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三位一体”(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产业体系。

25、两区多园:“两区”是指北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功能区和南部服务型高新产业集聚区;“多园”是指在拓展北部发展空间和整合提升南部服务型高新产业的基础上,打造多个特色高新产业园。

26、9064:是指90%的老年人享受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协助的自主居家养老服务;6%的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4%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27、居家养老“365”金晖行动:是下城区自2005年开始实施的为老服务工作机制。多年来,它以“桑榆金晖、春满下城”为主题,通过建立三级组织网络和服务机构,面向老人推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志愿服务六大系列服务,建设500个居家养老服务点,实现“一年365天,天天在您身边,时时为您服务”的工作宗旨。

28、智能武林:是指通过将先进的无线通讯、物联网技术,深化应用到武林商圈商业领域,构建大型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升武林商圈品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将武林商圈打造成为集“欢乐购物的体验区”、“环境优越的商务区”、“方便舒适的休闲区”于一身的智能综合体。

29、国家实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浙江省计划从2009年开始,围绕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省及地方分层次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1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争取其中300名左右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

30、521人才计划:杭州市计划从2010年起用5年时间,面向全球引进100名带着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0个海外优秀创业创新团队,争取其中50名左右进入国家。

31、新一轮“十二大工程”:为进一步落实“南精北快”战略,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区委、区政府于2010年底制定了《繁华时尚•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其主要包含“十二大工程”即“两大平台建设工程、六大产业发展工程、四大保障工程”,2011年共安排了168个项目,其中基本建设项目121个、非基建项目47个。

32、和谐安置年:按照杭州市“城中村”改造及相关配套政策,精心制定回迁安置实施方案,全面落实维稳措施,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圆满完成三塘、灯塔、西文社区500多户农居、1900多套的回迁安置工作。

33、5A楼宇社区:为加强对楼宇社区的科学管理,加快转变楼宇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楼宇经济品牌影响力,打造“整合共享(Aggregate)、互动协同(Alternative)、精准服务(Accurate)、专业集约(Ad-hoc)、信息支撑(All-around)”为标准的5A楼宇社区。

34、新“双百”企业:是指杭州市“百强外经贸企业”和“百佳创新型外经贸企业”。

35、“1250”工程:是指确定12个重点领域、在每个领域内每年开展50个试点工作。12个重点领域分别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养殖业污染物处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及“青山白化”治理;河道整治及水生态系统恢复;清洁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林产品、食品及基地建设;新能源利用;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村镇创建;生态街道、社区及安静小区创建;绿色系列(如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工地等)创建。随着生态建设的逐步推进,这12个领域也将适当调整。

36、执法“68910”管理服务机制:是指区城管行政执法局通过“6走进、8必做、9机制、1特色和0距离”机制为辖区群众提供城管执法服务。“6走进”是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物业、进楼道和进家庭;“8必做”是指开展一次走访、送上一张卡片、解决一个顽症、开好一次会议、办好一件实事、举办一批活动、签订一份协议和记好一本笔记;“9机制”是指学习培训机制、科技管控机制、网格巡查机制、共建共管机制、投诉受理和协同调处机制、阳光办案机制、绩效考评机制、社会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1特色”要求每个执法中队根据辖区实际,提炼自身的“六进”品牌。“0距离”即实现“零距离”服务。

37、三评机制:是指以“满意社区”评选、“星级社区”评估和“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评议为主要内容,通过居民评社区、社区评部门、部门评社区,将群众评选、社区评议、政府评估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以群众公认和满意度为核心社区考评机制。

38、“三社联动、三工联动、三维联动”社会工作运作机制:是指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的组织架构,“社区工作者、专业工作者、专职志愿者”三工联动的队伍体系,以示范岗为“点”、专业服务领域为“线”、全区为“面”三维联动的运作机制。

39、“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联动机制:是指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进一步做好创业信息储备、创业培训、完善个人资信、加强小额担保贷款贷后跟踪管理等工作。探索建立依托信用社区开展“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创业培训—信用社区综合个人信用评级—信用社区推荐—经办银行发放贷款—信用社区定期回访协助贷后管理”的小额担保贷款联动工作机制。对经信用社区推荐、参加创业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降低反担保门槛并逐步取消反担保。

40、“六个纳入”监管机制:是指将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统一纳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全区平安巡防组织网络,纳入全区性社会治安集中整治行动,纳入年度综治平安建设目标考核,纳入文化市场的“二次创业”实践,纳入“法治下城”建设目标体系。

41、“五年360学时专业培训”计划:是指在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周期内参加专业发展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60学时。通过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社会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42、“三防”体系:是指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建立以“人防、物防、技防”为主要内容的全时段、立体式安防体系。

43、“8+X”权力事项网上运行系统:是指行政部门内部原有依照处室或单项业务建立的信息系统,通过将权力事项和受理事项统一编码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进行运行。实现“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行政监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和其他行政权力事项”的“8+X”事项,在网上受理、办理、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