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K1493206-6/2006-0633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府办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下政阅〔2006〕1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06-02-27 发布日期 2006-02-27
附件
2006年下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06-02-27 16:35:04 点击率:

 


——2006年2月22日在杭州市下城区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下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傅力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下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工作回顾和“十五”发展主要成就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依靠全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克难攻坚,抢抓机遇,开拓前进,努力做好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二届人大第三次会议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又快又好发展这一主题,主动适应宏观形势变化,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主要经济指标在去年高基数、高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了较高增幅。实现下城区生产总值37.45亿元,同比增长16.40%(按在地口径为196亿元);商业销售收入180.02亿元,同比增长54.69%(按在地口径为16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17亿元,同比增长28.58%(按在地口径为220.4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03亿元,同比增长20.61%(按在地口径为49.42亿元);外贸出口总值38.92亿元,同比增长60.64%;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以税源经济为依托,进一步做强区域经济,优化收入结构,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5.51亿元,同比增长22.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23.91%,均列全市老城区第1位,在全省90个区县(市)中,地方财政收入列第6位,财政总收入列第8位。以深化“3亿工程”为载体,提高公共财政比重,建立“财权加事权、增长加包干”的支出新机制,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支出10.41亿元,同比增长25.98%,财政收支平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中央商务区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规划、百井坊巷和武林地区控制性详规,启动百井坊商业街区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亿元楼”、打造“主题楼”、创建“特色楼”,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块累计新增商务楼宇129万平方米,外延区域新增商务楼宇110万平方米,全年实现楼宇企业税收22亿元。进一步加大中央商务区宣传推介力度,创办首届“全国十大中心城区CBD建设研讨会”。世界500强之首美国沃尔玛公司在杭首家旗舰店项目顺利动工,浙江机场管理有限公司、东亚银行杭州分行、杭州联合农业合作银行和杭州嘉里置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品牌企业落户下城,中央商务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编制完成《下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优先发展以金融服务、会展商务、信息中介、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产业等为主体的都市型经济,努力构建“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70%,服务业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率超过90%。在全省率先成立中介服务业发展中心,并成功引进浙江安邦护卫有限公司等30余家中介企业。浙江国际旅游展示中心地块成功出让。和平会展中心先后举办了首届国际动漫产业博览会、省农博会、省旅交会和西博会等42个展会,共吸引客商及参观群众210万人,交易总额突破80亿元。成功举办首届下城购物节和西博会“购物天堂”博览周活动。武林路鲜花景观街完成二期工程,中国丝绸城街区景观改造有序进行,通过省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考核验收,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和中国丝绸城双双被评为“中国最具升值前景商业街”和“中国特色商业街”;绍兴路汽车精品街建设稳步推进,成功引进了保时捷、奥迪、丰田等知名品牌。工业企业效益和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区工业销售产值达到55.65亿元(按在地口径为147.94亿元)。加快老城区“退二进三”步伐,搬迁工业企业13家,新增商业可用面积26万平方米。全面完成华丰科研区块用地性质调整工作,共出让土地373亩,取得出让收益3.68亿元。

经济活力日益增强。以“两外一大”为重点,加大选商引资力度,积极参与“港澳浙江周”等大型活动,全年引进内资企业1953家,注册资金74.90亿元,同比增长15.07%,其中引进杭外企业1050家,注册资金56.18亿元,同比增长33.22%;合同利用外资2.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2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9.21%和56.67%,实现了“内资第一、外资第一、综合排名第一”的历史性突破。安商稳商工作成效明显,全年非正常流失企业家数同比下降59.52%。认真落实改革举措,和平集团和华丰集团改制工作顺利推进,控股公司融资水平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得到加强。重视市场监管工作,开展了农贸市场、无证照经营等专项整治活动,继续推进企业信用工程建设,加大打假治劣工作力度,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

(二)城区面貌不断改善

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完善生态区规划体系,编制了景观河道综合整治、截污纳管、绿地系统建设等专项规划,以及天水、长庆、朝晖、石桥街道生态建设规划。加快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城北体育公园前期、西湖文化广场、宣杭铁路、运河景观带、中河绿化改造等绿化工程,全年扩绿12.87万平方米。完成桃花河、林司后等精品小区整治和武林广场环境整治,实施41幢房屋“平改坡”。完成桃花河下和坝子桥生态型公厕改造,新建改建兴隆桥等3座环保型垃圾中转站。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长浜河、南大河等7条生态河道整治和石桥河、东新河、北景园泵闸建设,完成14个生活小区、20个污染源点及47个公建单位的截污纳管。积极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深化“禁燃区”工程,加强扬尘管理。扎实开展绿色工地、绿色学校、绿色医院、安静小区等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百条背街小巷改善和“三横”整治一期工程按时竣工,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好“改善交通、完善设施、提升环境、传承历史”四篇文章,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在全市评比考核中居各城区之首,庆春路被评为省级市容示范路。北景园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入扫尾阶段,道路、学校、公交首末站等配套设施基本建成。首个多层农居公寓——漾河公寓一期主体工程竣工。完成朝晖九区拆迁安置房项目前期准备。启动潮王村改造项目房屋拆迁工作。完成三塘、灯塔、西文等三个“城中村”改造试点项目规划。中山北路一期、东新路延伸一期建成通车,基本建成白石路,德胜快速路、石石立交等省市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新建改建道路43万平方米。完成15条道路、12个社区、34家公建单位和8座公厕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完成孩儿巷西段房屋拆迁,武林路三期、新丝绸城大楼等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展开。孩儿巷98号古建筑修缮完成,陆游纪念馆和下城文史馆筹建工作基本就绪。

城市管理不断加强。进一步理顺城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属地包干”,整合城管部门与街道的管理职能,形成“上下联动、条块互动”的网状运行体制。完成《下城区城市管理三年计划》编制,组建社区城管联系站,率先试行“数字城管”,深入开展“铝合金加工店”等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整治,巩固“社区半小时巡查制”和“主要道路24小时保洁制”,城管工作群众满意度测评继续居全市第一。加强市政、绿化、环卫精细养护及日常监管,在“四化”整治、长效管理、环卫标准化作业、绿化综合养护等考核评比中均列全市第一。加大城管执法力度,查处各类违法案件45850件。加大拆违力度,全年拆除违法建筑5.3万平方米。依法清理整顿停车场(库),新增地面停车泊位1496个,建成潮鸣休闲广场地下停车库,“行路难、停车难”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社区工作不断创新。积极开展社区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编制完成《下城区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下城区和谐社区建设评价体系基准指标》。建立部门评估社区、群众评选社区、社区评议部门的“三评”互动机制,按新指标体系开展了“星级社区”、“满意社区”和“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单位”评选。天水、长庆、朝晖街道被评为全市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并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称号。实施永丰、华丰、石桥、杨家四个行政村的撤村建居工作,新建三里家园、景荣和景安等社区。深化社区服务,积极构建15分钟便民利民生活圈,深入实施楼道亮灯工程,建成96198市民信息呼叫服务中心。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广社区事务管理应用软件,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联网。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体检、疗养等制度,切实提高社工待遇。

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加快构筑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举办全市首期SYB创业培训班。安排852万元资金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0932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7957人。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13500余名劳动年龄段内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全部纳入城镇社会保险统筹,养老保险扩面人数达5777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6193人。建立民工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切实做好劳动者维权工作。深化“春风常驻”活动,建立“3451”慈善救助联动机制,共捐赠各类衣被16万件,向全区2161户困难家庭发放了“春风卡”,无偿或低偿提供总价值60多万元的生活必需品。积极推进老年群体的居家养老服务和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通过开展“365金晖行动”系列服务,初步形成阶梯式、网格化管理和分类、分层次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建成区退休人员活动中心、东新园居家养老日托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服务机构,我区被列入全国首批养老社会化示范区试点。加强残疾人工作,建成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街道工疗康复基地以及社区康复服务室。

科教文卫体等协调推进。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进步情况变化两项综合指标名列全省第一,被命名为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区。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计划,新培育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积极实施拔尖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1554名,3个街道和19个社区荣获省、市级科普文明单位。通过“浙江省教育强区”复查,“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预评估名列全省第一。深入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新成立朝晖等3个教育集团。新建改建了天水小学、现代城小学和流水桥幼儿园,完成11所学校(校区)标准化学校申报工作,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和亚太国际口琴邀请赛。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全市首家民工医院,开展社区责任医生进家庭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五级社区慢性病监测管理网络,荣获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省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称号。完善文体设施布局,积极实施区文体中心建设,新建7个健身苑点、4个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和7个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全省第一家社区少数民族馆。成功举办“全国太极拳邀请赛”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荣获“省全民健身月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新建东新园、东河、打铁关3个社区生育文化园区,建成区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再次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区”称号,被评为“全国青春健康项目先进单位”。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省级示范文明城区为载体,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双创建”工作在中央、省、市检查组各项检查中列总分第一。大力开展“走千家、访万户、促文明”和“文明从脚下起步”等活动。编印了《小巷印记》系列丛书,开展了“文明杯”墙景大赛。加强市民文明礼仪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和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市民大课堂》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列为市民教育优秀案例在全省推广。举办未成年人教育作品大赛,《社区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文获全国第四届理论创新成果一等奖。

与此同时,拥军优属、兵役、民族宗教、侨务、台湾事务、工会、青年、妇女、关心下一代、红十字会、档案、对口帮扶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四)民主法制扎实推进

法治建设进程加快。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加强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以优异成绩通过“二五”依法治市和“四五”普法教育考核。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重视发挥政协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重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努力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全年共办理代表议案、意见、建议129件,办结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办理委员提案83件,办结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

平安创建工作成效明显。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信访和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及时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继续保持社会稳定。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投入1000万元在43个社区建成电子监控系统。整合群防群治力量,组建了人数超过1.2万人的区平安总队。在政法系统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整改活动,组织开展治安大整治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刑事发案率明显下降。加强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人民调解工作,社区矫正和归正人员管理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加强各类安全隐患日常巡检查和专项整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年未发生重特大消防和安全生产事故。修订完善防空预案,开展人防指挥中心建设前期工作。加强防汛抗台、防雪抗冻工作,成功抵御“麦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侵袭,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对部分单位“三定方案”进行重新审核,完成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等组建以及发展和改革局改组工作。建成并启用区行政服务中心,实施“一站式”受理、集中办理、办结告知的新模式,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和企业办事。认真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有效解决了一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作用,扩大政务公开范围。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积极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政府公共工程、社会公益性资金的审计和监督,完成各类审计项目141个。深入开展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2005年是完成“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过去的五年,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是全区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趋完备,对外整体形象显著提高的五年;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区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按可比口径,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201.05%,年均递增19.75%;2005年财政总收入比2000年增长494.0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75.29%,年均分别递增42.81%和41.90%,五年内实现财政收入四个两年翻一番,财政实力进入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二是产业发展再创新优势。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地位不断显现和巩固。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5.95:47.99:46.06调整为2005年的1.24:28.56:70.20,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格局的战略转变,在全省服务业发展中起到了领跑示范作用。

三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加大财政资金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公益性领域的投入,初步构建起公共财政框架,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成功抗击非典,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区属企业改制全面完成,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批全球行业领头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先后落户下城,五年累计引进内资达24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四是区域环境发生新变化。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石桥地区撤镇建街,城市化推进明显加快。实施“33929”、“三口五路”、“三横”整治、“背街小巷改善”和“运河综合保护”等重点工程,区域内骨干道路和背街小巷相继得到整治,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五年累计房屋开工1142万平方米,竣工989万平方米。全区新增绿地面积15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64平方米。按照“精品化、景观化、人性化”的环境建设管理目标,精品城区建设初显成效,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五是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快速推进,在平安下城创建、和谐社区建设、科教文卫体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城区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精品亮点越来越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600元,比“九五”期末增长71.71%,人均住房面积由“九五”期末的10.60平方米增长到20.72平方米,市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十五”时期,是下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许多工作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五年来,我区先后获得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城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区等5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以及省级文明城区、浙江省教育强区、省创建平安工作先进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等100多项省级荣誉称号。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罗干、回良玉、贺国强、李岚清等先后视察我区,对我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各位代表!“十五”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历届区委、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对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区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和对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我谨代表下城区人民政府,向为下城建设与发展付出辛勤劳动、作出无私奉献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青妇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在下城创业的投资者和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下城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十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下城人民奋力拼搏、再创辉煌的五年。回顾“十五”实践,我们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线。要围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落实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始终保持合力兴区、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以正确决策和科学规划为先导,坚定不移地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二是必须以特色经济为重点。要围绕中央商务区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做大广场经济、会展经济、特色街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特色品牌,做强文化旅游经济和社区经济等都市经济品牌,不断巩固和提升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城区面积狭小与拓展发展空间的关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切实做好“资源整合”和“要素集聚”文章,在追求单位产能和提高收益上狠下功夫,不断培育经济新增点、开辟新财源,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围绕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突破传统习惯,破除体制束缚,立足本区实际,以新的目标、新的举措,开创新的局面。要大力弘扬“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干一件成一件”的下城精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保持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

四是必须以构建和谐为目标。要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头,把加强社会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是必须以服务效能为保证。要围绕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工作重心真正转到“做环境、搞服务”上来,创新管理观念和方式,提高管理效能和水平,以全方位、多层面的优良服务,成为优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经济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树立为民、诚信、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

在回顾总结、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素供给矛盾进一步显现,特别是受土地资源稀缺及“拆迁难”等因素影响,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日益匮乏;二是改革举措有待深化,开放的国际化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三是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薄弱,城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四是区域内发展还不够均衡,城北地区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处理社会利益关系难度加大,化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任务繁重;六是受财政体制和出口退税等政策调整,以及公共支出大幅增加等因素影响,区级财政收支压力不断增大。同时,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还需不断改进等等。对此,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2006年主要目标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年,也是本届政府工作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十一五”时期我区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区委七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2006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争创全国一流城区”的奋斗目标和“全力打造中央商务区,全面推进下城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十一五”规划为龙头,突出发展主题,坚持改革创新,立足以人为本,强化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城区综合功能,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推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综合分析当前的发展趋势,建议2006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下城区生产总值220亿元,增长12%,万元GDP能耗下降3%;财政总收入39.1亿元,增长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4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亿元,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39亿元,与去年持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8亿元,增长18%;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61‰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建设中央商务区

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做深做细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的业态分布、生态环境、城市管理、文化建设和社区建设等各项配套规划,在打破行政界线、与上海国际CBD、钱江新城和湖滨RBD接轨互动、实现优势互补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走集约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的新路子。坚持内外力并举,在政府营造优质环境的同时,通过市场的有效运作,加快高档楼宇建设,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好各类资源,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中介服务和总部经济,不断提升中心商务功能,形成对环杭州湾地区乃至长三角南翼的辐射功能。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抓住杭州市实施“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的有利时机,以知识密集型、生产型、生活型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深入实施“强三”战略。按照“南强北兴”的要求,落实现代服务业扶持政策,积极培育服务业“十业百家”龙头企业,加大对优质企业、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城北地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中国丝绸城、武林路时尚女装街、绍兴路汽车精品街建设与管理,加快实施百井坊商业街区建设。以庆春路和延安北路为轴线,加快构建服务全市、辐射全省的金融中心。积极申办武林金融国际论坛,进一步做强“下城购物节”、“购物天堂”博览周品牌,抓住世界休闲博览会在我市举办的大好机遇,不断提高会展市场占有率和办展水平。加大杭州(下城)中介服务业发展中心招商力度,在提高入驻企业档次上下功夫,促进广利大厦、宏都等商务楼业态集聚和品牌提升。积极培育杭州市二手房交易中心等新型市场,鼓励发展动漫、创意等朝阳产业。围绕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筹办第一届下城旅游文化节,发展观光、会展、休闲“三位一体”的大旅游产业。加快推进华丰科研区块建设,支持市属工业企业向外迁移,鼓励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节约型产业,积极培育无污染、占地少、科技含量高的新型都市工业。

加快大项目推进。按照“实施一批、推介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加快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吸引投资、涵养财源、增强发展后劲。启动实施浙大湖滨校区地块、沃尔玛购物中心、浙江国际旅游展示中心、浙港交流中心、新丝绸城大楼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包装推介武林广场地下商城、三立时代广场、东南面粉厂地块、喜得宝地块、汽轮集团环城北路地块等一批新开发项目;规划储备杭州重机厂地块、杭州机床厂地块、杭锅厂地块、杭氧厂地块、东恒公司地块等一批“退二进三”项目;鼓励各经济合作社利用480余亩规划用地资源,积极开发现代服务业项目,完善项目生成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项目联系、重大项目协调推进等制度,切实加大协调、支持和跟踪服务力度,狠抓项目报批和项目开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大外资引进力度,通过政府推动力、企业主体力、市场运作力,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快征地拆迁工作进度,完善项目保障机制。

(二)坚持改革开放,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区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重点解决财税体制改革、房地产税收缩减、出口退税规模增大等突出问题。科学制定新一轮区街经济考核政策,充分发挥全区协税护税网络的作用。坚持“抓大不放小”,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依法组织财政收入的能力,确保财政稳定增长。按照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积极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公共投入比重,确保2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财权加事权、增长加包干”的原则,深化部门预算,压缩一般性支出,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确保收支平衡,努力打造节约型政府。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区属国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经营运作机制,推进街道企业改制工作,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持理顺关系、减人增效的原则,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展民间资本发展空间,努力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力开展执法检查,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确保食品质量和药品安全。

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在“引进来”的同时,锁定一批省内外、境内外、国内外的招商重点,主动出去“敲门”招商,形成分级分类、多线推进、重点突破的招商新格局。坚持“择优、择大、择强”原则,加快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推进速度,深入开展 “亿元楼”、“主题楼”和“特色楼”培育创建工作,促进楼宇资源合理配置和业态集聚,在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销售总部、研发中心和国内500强等规模企业上求得新的突破。大力实施“百亿工程”,积极开展专题招商、项目招商,努力实现数量、质量与功能并重,引资与引税同步,提高选商引资水平。强化招商队伍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建立经济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省属单位交流合作,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省属企业不断做强,认真做好各项安商、稳商和富商工作。全年引进杭外资金42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1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9000万美元,促进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

努力增强创新能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教兴区战略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建设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试点城区和创建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契机,加强科普工作,倡导创新精神,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新风尚。以区科创中心为重点,利用社会资源创办专业孵化器,培育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以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和资源节约型企业为重点,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科技型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发明创造,促进专利技术的采用和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三)坚持建管并重,着力提升城区环境

切实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实施城北体育公园一期工程,加快华丰集团住宅用地和杨家村经济适用房开发进度,推进潮王村、朝晖九区等拆迁安置房建设。全面建成漾河公寓一期,开工建设漾河公寓二期工程。按照先集体后村民和先住宅后公建的原则,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完善“一村一方案”规划和改造政策,在先行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广。加快以东新路延伸、杭玻路、康宁路等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实施西湖文化广场地面铺装、绿化等景观工程,继续配合市政府做好德胜快速路、重工路和石石立交等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北路网结构。

继续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精心实施新一轮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和“三横”二期、运河(下城段)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抓好沿河沿路绿化和生态河道建设,加快生态街道建设。加强水、声、气环境综合治理,深化多绿系列创建活动,加大污染企业搬迁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生态建设宣传,不断强化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积极创建生态型城区。继续加大对历史违建的清拆力度,严格监控并及时查处违法建筑。

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对街道城管工作的综合考核,深化属地包干制,全面实施“数字城管”,建立“精准、敏捷、高效、互动”的城市长效管理新模式,按照“大型公共广场、城市标志景观、都市旅游景点”的功能定位,高起点实施西湖文化广场、武林广场、运河休闲景观带“两场一带”的综合管理。强化前置管理,实现建设项目与长效管理的“无缝衔接”。切实发挥城管社区联系站的基础作用,推行数字执法、级差管理,加快城北地区市政设施建设,加强热点、难点问题的集中整治,不断提高群众对城市管理的满意程度。

(四)坚持统筹协调,着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

建设和谐社区。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居民自治为方向、维护稳定为基础、文化活动为载体,继续夯实和谐社区建设基础。配合国家民政部做好中国杭州和谐社区建设论坛承办工作。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深化社区自治,完善“三评互动”的社区建设评价机制,全面落实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决策听证会、工作评议会制度,社区楼宇自治会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在80%以上的社区采取直选方式选举社区居委会干部。加快社区中介组织建设,积极发展面向全体居民、惠及地区发展的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数字化技术普及运用,扩大数字服务覆盖面。继续加强对新建社区、撤村建居社区的重点扶持,提高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

建设教育强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义务教育扶持力度,巩固学前教育成果,促进基础教育向均衡化、优质化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启动《下城区人才强教实施意见》,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与在杭高等院校的合作办学,创办浙江传媒学院附属中学。充分利用辖区内重点高中的优势,积极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延伸优质教育资源链。加快新建小区配套中小学建设,优化区域布局。加强流动人口学校建设,努力缓解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深化学习型城区创建,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卫生强区。优化整合区域卫生资源,构建省、市、区三级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大卫生”格局,切实解决居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围绕“小病在社区、大病有保障”目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工作试点,抓好“文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社区责任医生进家庭工作,加快构建网络化、高效率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综合改革,探索建立以户籍地、居住地、经营地“三地互动”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探索建立计生和卫生联动工作模式,深化生育文化园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计生优质服务水平。

建设文化大区。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省市文化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形成文体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新闻媒体和文化传播的影响力,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做好文物保护和历史碎片的搜集整理工作,积极培育运河文化、丝绸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加强特色文艺表演团队建设,创作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推进西湖文化广场浙江自然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北体育公园功能规划,加快区文体中心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监督管理。深入实施“万人双健”社区健身工程,加强传统体育学校、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举办全国青年足球赛、全国小学生乒乓球赛、下城区第六届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积极创建省级体育强区。

(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下城

加大就业再就业力度。坚持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创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以困难人员为重点,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加强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共建,充分利用培训基地和辖区资源,以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失土农民为重点,积极开展针对性强、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失业人员信息联动机制,强化动态管理服务。规范劳动执法工作,探索形成网格化劳动力市场监管机制。

强化社会保障工作。坚持统筹兼顾,加快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险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做好各类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深化“春风常驻”, 落实各项帮扶救助措施,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分类施保工作,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深入开展“365金晖行动”,进一步巩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点,加强街道企业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建设,争创“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继续加强扶残助残工作,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健全社区康复工作网络,积极争创“全国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示范区”。创新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积极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就业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推进平安创建工作。按照打防控疏一体化要求,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和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平安总队运作机制,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平安楼道、平安单位、平安学校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电子监控系统作用,完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遏制刑事案件尤其是重特大刑事案件的发生,加强邪教组织违法犯罪活动防范与惩治。做好区看守所迁建准备工作,年内启用区人民法院新大楼。强化信访绩效考核机制,深入开展“信访工作规范年”和“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不断提高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治安调解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手段,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以加强出租私房管理为突破口,探索流动人口市民化管理与服务的新途径。认真开展“五五”普法教育,积极实施法律援助,切实维护老人、妇女、未成年人等的正当权益。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事故隐患整改力度,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完善公共危机处置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紧密联系实际,扎实推进文明素质工程。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全面加强从政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深化“携手1+6,文明进家庭”等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机关、社区、行业、单位精神文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争创“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区”。

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拥军、优抚、安置和征兵工作。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台湾事务、档案、对口帮扶等各项工作。

(六)坚持求真务实,着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继续加强政务公开。坚持定期向区人大常委会通报重要工作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重视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人民团体的联系,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

强化政府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认真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不断提高政府的透明度。抓住《公务员法》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公务员的工作能力与水平。

加强政府廉政建设。认真实施《下城区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计划》,深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廉政教育,全面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廉政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探索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实施有效监督的方法和途径。继续开展对政府重点工程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效能监察,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做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区级财政实际,2006年区政府将重点抓好以下实事项目:

1.关爱困难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安排财政资金1000万元解决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组织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失土农民进行适应性及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以上;建立区劳动争议仲裁庭;启动100万元“慈善爱心家园”物资捐助款。

2.加强为老和助残服务。建立200万元居家养老专项资金,配置企业退休人员服务专车,启用2400平方米的北景园老人公寓,新增床位130张;实施康复设施进家庭工程,完成13条道路等无障碍设施建设。

3.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新建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2个、社区健身点3个、园林式健身苑1个、社区体育俱乐部5个、社区科普画廊5个,实施4个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投入300万元“满意社区”奖励资金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60%社区达到和谐社区基准标准。

4.加快基础教育发展。今年春季起,全区实行义务教育免收杂费;新建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1所、幼儿园3所。

5.提高健康服务水平。为全区新婚夫妇提供免费婚检;开展计生零距离温馨服务,完善计生三级信息服务网络,为辖区失业、流动人口中的特困人群提供免费生殖健康检查。

6.改善市民购物环境。实施中国丝绸城综合整治和百井坊商业街区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督力度,全区农贸市场100%达到市级验收标准,让居民群众吃得放心。

7.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建成启用北景园居住区,交付使用经济适用住房6000套;开工建设10万平方米杨家村经济适用房项目;拆除、修缮4.5万平方米危旧房。

8.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建成并开放西湖文化广场公共区域;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数据库并投入使用;改扩建垃圾中转站2座;新建改建公厕6座;新增机动车泊位1600个;实施10个生活小区、20个污染源点、20家公建单位的截污纳管工程。

9.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92条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完成“三横”整治二期工程;完成运河沿线景观带整治;实施2个精品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及40幢房屋“平改坡”工程;创建3个市级安静小区;实施石桥河、西湖漾等河道整治2000米;新增绿化8万平方米;启动武林路历史街区改造;完成红楼、梅王阁等保护修缮工程。

10.深化“平安下城”创建。投入1000万元,完成24个社区电子监控系统建设。

各位代表,“十一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开拓进取,争先创优,为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开创“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附:名词解释

1.3亿工程(P2):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在2004年“投亿元资金促经济发展、投亿元资金造精品环境、投亿元资金强保障机制”基础上,2005年继续在经济建设、科技教育、城建城管、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文化体育和公共卫生、中央商务区建设6大领域分别投入5000万以上的资金。

2.“财权加事权、增长加包干”的支出新机制(P2):在财政支出预算安排方面的创新举措,明确区街两级财权,科学合理划分事权,并结合财力增长的可能,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实行切块包干使用,形成“共同理财”新格局。

3.CBD(P3):是中央商务区的英文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缩写。

4.两外一大(P4):指我区招商引资要重点引进外资、外地来杭内资和大项目。

5.“禁燃区”工程(P5):为改善大气质量,市政府划定特定区域,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严禁新建、扩建和改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并要求在规定限期内所有工业窑炉、锅炉、茶炉、大灶改用清洁能源。

6.“三横”整治(P5):是全市“一纵三横”道路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横”是指庆春路、凤起路、体育场路。

7.背街小巷改善工程(P5):工程分两年实施,2005年和2006年共实施292条背街小巷综合环境改善(其中2005年已完成100条,2006年计划完成192条),改善项目涵盖平整道路、增设路灯、沿线绿化、截污纳管、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店招店牌梳理、广告整治、城市家具更新等内容。

8.“城中村”改造(P5):对主城区范围内农居相对集中、基础设施薄弱、住宅布局杂乱、生活环境较差且无法安排建设多层农居点的区块,按照规划要求实施综合改造。

9.数字城管(P6):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量化城市管理对象和管理行为,实现城市管理运行模式科学化的系统。主要创新在于“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的精确定位”,我区是杭州市首个试点推广城区。

10.社区半小时巡查制(P6):是我区从2003年起推行的一项社区城管自我管理制度,即要求社区干部每天对管辖社区综合环境实施全面巡查,时间不少于半小时,每天对查出问题登记在案并及时处理(包括社区自我整改和上报抄告有关部门)。

11.主要道路24小时保洁制(P6):是目前杭州市最高的环卫道路清扫保洁标准,由我区于2004年在全市率先实施,目前已实施27条道路,占全市的90%以上。其作业采用每日三班制,由每个清扫人员对划定的保洁区域实行24小时巡回清扫作业,从而有效地确保了“随脏随扫”。

12.96198市民信息呼叫服务中心(P7):由联通杭州分公司专网与援通信息呼叫服务系统、区信息呼叫服务监控中心、街道呼叫服务处理中心连接搭建技术平台,以区居家养老500个服务点和各街道社区服务网点为依托,为全区市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的信息处理中心。

13.“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P7):是我区依托社区平台开展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创新举措,2005年上半年在8个社区开展工作试点,并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下半年在全区推开。

14.SYB(P7):是“创办你的企业”的英文Start Your Business缩写。我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SYB创业培训试点,并对持有《就业援助证》或《失业证》的人员实行免费培训。

15.“3451”慈善救助联动机制(P7):是“三级帮扶组织联建、四级救助对象联帮、五项捐赠手段联动,实现一卡通用”慈善救助联动机制的简称。即建立了区“慈善捐赠物资调控中心”、街道“慈善爱心家园”和社区“慈善爱心捐赠站点”三级慈善救助机构;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救助圈的困难群众无偿或低偿提供实物救助;构建了慈善捐赠热线、慈善爱心网站、慈善直通车、慈善捐赠日、爱心志愿者行动五种平台和载体;实现了“春风卡”在区、街道、社区三级慈善救助机构的联网通用。

16.“365金晖行动”系列服务(P7):是我区为老服务的新载体,它以“桑榆金晖、春满下城”为主题,通过建立三级组织网络和服务机构,面向6万多老人推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志愿服务等六大系列服务,建设500个居家养老服务点,实现“一年365天,天天在您身边,时时为您服务”的工作宗旨,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乐”。

17.名校集团化战略(P8):我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即以“嫁接办学”为基础理论,通过名校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和“名校+弱校”等多种办学模式,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化和普及化。

18.社区责任医生进家庭(P8):我区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举措,即通过建立和完善“以社区诊断为基础,以上门服务为手段,以群众满意为准绳,以特需服务为补充”的工作机制,为每1000-2000户社区居民配备一名责任医师,主要向社区居民提供上门出诊、送医送药、家庭病床等服务,推出就诊陪护、居家护理、联系专家和上级医院会诊及转诊等医疗保健特需服务,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效落实“小病在社区,大病有保障”的要求。

19.社区矫正(P10):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20.RBD(P17):是游憩商务区的英文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缩写。

21.十业百家(P17):指在商贸、金融、中介等十大服务行业中,各重点培育扶持10家行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十大行业、百家龙头企业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22.百亿工程(P20):2006年我区在经济建设和招商工作中提出的具体目标,即整合100万平方米商业商务空间、发动100家民营企业招商、实施100个企业投入项目、引进100家中介服务企业、扶持100家服务业龙头企业、引进100亿元内外资、培育100家纳税大户、增加100亿元以上区域固定资产投入、引进100家以上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企业、组织100次以上对外经贸合作交流活动。

 

政府工作
政府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下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K1493206-6/2006-06332

文号

下政阅〔2006〕1号

公布日期

2006-02-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府办

 


——2006年2月22日在杭州市下城区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下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傅力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下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工作回顾和“十五”发展主要成就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依靠全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克难攻坚,抢抓机遇,开拓前进,努力做好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二届人大第三次会议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又快又好发展这一主题,主动适应宏观形势变化,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主要经济指标在去年高基数、高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了较高增幅。实现下城区生产总值37.45亿元,同比增长16.40%(按在地口径为196亿元);商业销售收入180.02亿元,同比增长54.69%(按在地口径为16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17亿元,同比增长28.58%(按在地口径为220.4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03亿元,同比增长20.61%(按在地口径为49.42亿元);外贸出口总值38.92亿元,同比增长60.64%;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以税源经济为依托,进一步做强区域经济,优化收入结构,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5.51亿元,同比增长22.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23.91%,均列全市老城区第1位,在全省90个区县(市)中,地方财政收入列第6位,财政总收入列第8位。以深化“3亿工程”为载体,提高公共财政比重,建立“财权加事权、增长加包干”的支出新机制,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支出10.41亿元,同比增长25.98%,财政收支平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中央商务区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规划、百井坊巷和武林地区控制性详规,启动百井坊商业街区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亿元楼”、打造“主题楼”、创建“特色楼”,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块累计新增商务楼宇129万平方米,外延区域新增商务楼宇110万平方米,全年实现楼宇企业税收22亿元。进一步加大中央商务区宣传推介力度,创办首届“全国十大中心城区CBD建设研讨会”。世界500强之首美国沃尔玛公司在杭首家旗舰店项目顺利动工,浙江机场管理有限公司、东亚银行杭州分行、杭州联合农业合作银行和杭州嘉里置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品牌企业落户下城,中央商务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编制完成《下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优先发展以金融服务、会展商务、信息中介、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产业等为主体的都市型经济,努力构建“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70%,服务业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率超过90%。在全省率先成立中介服务业发展中心,并成功引进浙江安邦护卫有限公司等30余家中介企业。浙江国际旅游展示中心地块成功出让。和平会展中心先后举办了首届国际动漫产业博览会、省农博会、省旅交会和西博会等42个展会,共吸引客商及参观群众210万人,交易总额突破80亿元。成功举办首届下城购物节和西博会“购物天堂”博览周活动。武林路鲜花景观街完成二期工程,中国丝绸城街区景观改造有序进行,通过省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考核验收,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和中国丝绸城双双被评为“中国最具升值前景商业街”和“中国特色商业街”;绍兴路汽车精品街建设稳步推进,成功引进了保时捷、奥迪、丰田等知名品牌。工业企业效益和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区工业销售产值达到55.65亿元(按在地口径为147.94亿元)。加快老城区“退二进三”步伐,搬迁工业企业13家,新增商业可用面积26万平方米。全面完成华丰科研区块用地性质调整工作,共出让土地373亩,取得出让收益3.68亿元。

经济活力日益增强。以“两外一大”为重点,加大选商引资力度,积极参与“港澳浙江周”等大型活动,全年引进内资企业1953家,注册资金74.90亿元,同比增长15.07%,其中引进杭外企业1050家,注册资金56.18亿元,同比增长33.22%;合同利用外资2.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2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9.21%和56.67%,实现了“内资第一、外资第一、综合排名第一”的历史性突破。安商稳商工作成效明显,全年非正常流失企业家数同比下降59.52%。认真落实改革举措,和平集团和华丰集团改制工作顺利推进,控股公司融资水平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得到加强。重视市场监管工作,开展了农贸市场、无证照经营等专项整治活动,继续推进企业信用工程建设,加大打假治劣工作力度,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

(二)城区面貌不断改善

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完善生态区规划体系,编制了景观河道综合整治、截污纳管、绿地系统建设等专项规划,以及天水、长庆、朝晖、石桥街道生态建设规划。加快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城北体育公园前期、西湖文化广场、宣杭铁路、运河景观带、中河绿化改造等绿化工程,全年扩绿12.87万平方米。完成桃花河、林司后等精品小区整治和武林广场环境整治,实施41幢房屋“平改坡”。完成桃花河下和坝子桥生态型公厕改造,新建改建兴隆桥等3座环保型垃圾中转站。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长浜河、南大河等7条生态河道整治和石桥河、东新河、北景园泵闸建设,完成14个生活小区、20个污染源点及47个公建单位的截污纳管。积极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深化“禁燃区”工程,加强扬尘管理。扎实开展绿色工地、绿色学校、绿色医院、安静小区等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百条背街小巷改善和“三横”整治一期工程按时竣工,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好“改善交通、完善设施、提升环境、传承历史”四篇文章,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在全市评比考核中居各城区之首,庆春路被评为省级市容示范路。北景园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入扫尾阶段,道路、学校、公交首末站等配套设施基本建成。首个多层农居公寓——漾河公寓一期主体工程竣工。完成朝晖九区拆迁安置房项目前期准备。启动潮王村改造项目房屋拆迁工作。完成三塘、灯塔、西文等三个“城中村”改造试点项目规划。中山北路一期、东新路延伸一期建成通车,基本建成白石路,德胜快速路、石石立交等省市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新建改建道路43万平方米。完成15条道路、12个社区、34家公建单位和8座公厕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完成孩儿巷西段房屋拆迁,武林路三期、新丝绸城大楼等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展开。孩儿巷98号古建筑修缮完成,陆游纪念馆和下城文史馆筹建工作基本就绪。

城市管理不断加强。进一步理顺城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属地包干”,整合城管部门与街道的管理职能,形成“上下联动、条块互动”的网状运行体制。完成《下城区城市管理三年计划》编制,组建社区城管联系站,率先试行“数字城管”,深入开展“铝合金加工店”等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整治,巩固“社区半小时巡查制”和“主要道路24小时保洁制”,城管工作群众满意度测评继续居全市第一。加强市政、绿化、环卫精细养护及日常监管,在“四化”整治、长效管理、环卫标准化作业、绿化综合养护等考核评比中均列全市第一。加大城管执法力度,查处各类违法案件45850件。加大拆违力度,全年拆除违法建筑5.3万平方米。依法清理整顿停车场(库),新增地面停车泊位1496个,建成潮鸣休闲广场地下停车库,“行路难、停车难”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社区工作不断创新。积极开展社区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编制完成《下城区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下城区和谐社区建设评价体系基准指标》。建立部门评估社区、群众评选社区、社区评议部门的“三评”互动机制,按新指标体系开展了“星级社区”、“满意社区”和“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单位”评选。天水、长庆、朝晖街道被评为全市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并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称号。实施永丰、华丰、石桥、杨家四个行政村的撤村建居工作,新建三里家园、景荣和景安等社区。深化社区服务,积极构建15分钟便民利民生活圈,深入实施楼道亮灯工程,建成96198市民信息呼叫服务中心。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广社区事务管理应用软件,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联网。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体检、疗养等制度,切实提高社工待遇。

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加快构筑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举办全市首期SYB创业培训班。安排852万元资金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0932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7957人。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13500余名劳动年龄段内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全部纳入城镇社会保险统筹,养老保险扩面人数达5777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6193人。建立民工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切实做好劳动者维权工作。深化“春风常驻”活动,建立“3451”慈善救助联动机制,共捐赠各类衣被16万件,向全区2161户困难家庭发放了“春风卡”,无偿或低偿提供总价值60多万元的生活必需品。积极推进老年群体的居家养老服务和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通过开展“365金晖行动”系列服务,初步形成阶梯式、网格化管理和分类、分层次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建成区退休人员活动中心、东新园居家养老日托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服务机构,我区被列入全国首批养老社会化示范区试点。加强残疾人工作,建成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街道工疗康复基地以及社区康复服务室。

科教文卫体等协调推进。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进步情况变化两项综合指标名列全省第一,被命名为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区。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计划,新培育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积极实施拔尖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1554名,3个街道和19个社区荣获省、市级科普文明单位。通过“浙江省教育强区”复查,“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预评估名列全省第一。深入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新成立朝晖等3个教育集团。新建改建了天水小学、现代城小学和流水桥幼儿园,完成11所学校(校区)标准化学校申报工作,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和亚太国际口琴邀请赛。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全市首家民工医院,开展社区责任医生进家庭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五级社区慢性病监测管理网络,荣获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省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称号。完善文体设施布局,积极实施区文体中心建设,新建7个健身苑点、4个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和7个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全省第一家社区少数民族馆。成功举办“全国太极拳邀请赛”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荣获“省全民健身月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新建东新园、东河、打铁关3个社区生育文化园区,建成区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再次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区”称号,被评为“全国青春健康项目先进单位”。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省级示范文明城区为载体,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双创建”工作在中央、省、市检查组各项检查中列总分第一。大力开展“走千家、访万户、促文明”和“文明从脚下起步”等活动。编印了《小巷印记》系列丛书,开展了“文明杯”墙景大赛。加强市民文明礼仪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和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市民大课堂》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列为市民教育优秀案例在全省推广。举办未成年人教育作品大赛,《社区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文获全国第四届理论创新成果一等奖。

与此同时,拥军优属、兵役、民族宗教、侨务、台湾事务、工会、青年、妇女、关心下一代、红十字会、档案、对口帮扶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四)民主法制扎实推进

法治建设进程加快。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加强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以优异成绩通过“二五”依法治市和“四五”普法教育考核。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重视发挥政协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重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努力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全年共办理代表议案、意见、建议129件,办结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办理委员提案83件,办结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

平安创建工作成效明显。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信访和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及时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继续保持社会稳定。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投入1000万元在43个社区建成电子监控系统。整合群防群治力量,组建了人数超过1.2万人的区平安总队。在政法系统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整改活动,组织开展治安大整治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刑事发案率明显下降。加强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人民调解工作,社区矫正和归正人员管理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加强各类安全隐患日常巡检查和专项整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年未发生重特大消防和安全生产事故。修订完善防空预案,开展人防指挥中心建设前期工作。加强防汛抗台、防雪抗冻工作,成功抵御“麦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侵袭,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对部分单位“三定方案”进行重新审核,完成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等组建以及发展和改革局改组工作。建成并启用区行政服务中心,实施“一站式”受理、集中办理、办结告知的新模式,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和企业办事。认真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有效解决了一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作用,扩大政务公开范围。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积极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政府公共工程、社会公益性资金的审计和监督,完成各类审计项目141个。深入开展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2005年是完成“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过去的五年,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是全区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趋完备,对外整体形象显著提高的五年;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区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按可比口径,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201.05%,年均递增19.75%;2005年财政总收入比2000年增长494.0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75.29%,年均分别递增42.81%和41.90%,五年内实现财政收入四个两年翻一番,财政实力进入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二是产业发展再创新优势。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地位不断显现和巩固。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5.95:47.99:46.06调整为2005年的1.24:28.56:70.20,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格局的战略转变,在全省服务业发展中起到了领跑示范作用。

三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加大财政资金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公益性领域的投入,初步构建起公共财政框架,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成功抗击非典,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区属企业改制全面完成,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批全球行业领头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先后落户下城,五年累计引进内资达24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四是区域环境发生新变化。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石桥地区撤镇建街,城市化推进明显加快。实施“33929”、“三口五路”、“三横”整治、“背街小巷改善”和“运河综合保护”等重点工程,区域内骨干道路和背街小巷相继得到整治,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五年累计房屋开工1142万平方米,竣工989万平方米。全区新增绿地面积15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64平方米。按照“精品化、景观化、人性化”的环境建设管理目标,精品城区建设初显成效,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五是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快速推进,在平安下城创建、和谐社区建设、科教文卫体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城区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精品亮点越来越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600元,比“九五”期末增长71.71%,人均住房面积由“九五”期末的10.60平方米增长到20.72平方米,市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十五”时期,是下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许多工作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五年来,我区先后获得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城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区等5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以及省级文明城区、浙江省教育强区、省创建平安工作先进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等100多项省级荣誉称号。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罗干、回良玉、贺国强、李岚清等先后视察我区,对我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各位代表!“十五”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历届区委、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对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区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和对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我谨代表下城区人民政府,向为下城建设与发展付出辛勤劳动、作出无私奉献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青妇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在下城创业的投资者和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下城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十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下城人民奋力拼搏、再创辉煌的五年。回顾“十五”实践,我们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线。要围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落实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始终保持合力兴区、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以正确决策和科学规划为先导,坚定不移地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二是必须以特色经济为重点。要围绕中央商务区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做大广场经济、会展经济、特色街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特色品牌,做强文化旅游经济和社区经济等都市经济品牌,不断巩固和提升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城区面积狭小与拓展发展空间的关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切实做好“资源整合”和“要素集聚”文章,在追求单位产能和提高收益上狠下功夫,不断培育经济新增点、开辟新财源,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围绕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突破传统习惯,破除体制束缚,立足本区实际,以新的目标、新的举措,开创新的局面。要大力弘扬“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干一件成一件”的下城精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保持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

四是必须以构建和谐为目标。要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头,把加强社会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是必须以服务效能为保证。要围绕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工作重心真正转到“做环境、搞服务”上来,创新管理观念和方式,提高管理效能和水平,以全方位、多层面的优良服务,成为优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经济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树立为民、诚信、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

在回顾总结、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素供给矛盾进一步显现,特别是受土地资源稀缺及“拆迁难”等因素影响,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日益匮乏;二是改革举措有待深化,开放的国际化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三是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薄弱,城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四是区域内发展还不够均衡,城北地区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处理社会利益关系难度加大,化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任务繁重;六是受财政体制和出口退税等政策调整,以及公共支出大幅增加等因素影响,区级财政收支压力不断增大。同时,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还需不断改进等等。对此,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2006年主要目标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年,也是本届政府工作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十一五”时期我区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区委七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2006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争创全国一流城区”的奋斗目标和“全力打造中央商务区,全面推进下城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十一五”规划为龙头,突出发展主题,坚持改革创新,立足以人为本,强化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城区综合功能,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推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综合分析当前的发展趋势,建议2006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下城区生产总值220亿元,增长12%,万元GDP能耗下降3%;财政总收入39.1亿元,增长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4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亿元,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39亿元,与去年持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8亿元,增长18%;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61‰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建设中央商务区

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做深做细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的业态分布、生态环境、城市管理、文化建设和社区建设等各项配套规划,在打破行政界线、与上海国际CBD、钱江新城和湖滨RBD接轨互动、实现优势互补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走集约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的新路子。坚持内外力并举,在政府营造优质环境的同时,通过市场的有效运作,加快高档楼宇建设,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好各类资源,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中介服务和总部经济,不断提升中心商务功能,形成对环杭州湾地区乃至长三角南翼的辐射功能。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抓住杭州市实施“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的有利时机,以知识密集型、生产型、生活型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深入实施“强三”战略。按照“南强北兴”的要求,落实现代服务业扶持政策,积极培育服务业“十业百家”龙头企业,加大对优质企业、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城北地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中国丝绸城、武林路时尚女装街、绍兴路汽车精品街建设与管理,加快实施百井坊商业街区建设。以庆春路和延安北路为轴线,加快构建服务全市、辐射全省的金融中心。积极申办武林金融国际论坛,进一步做强“下城购物节”、“购物天堂”博览周品牌,抓住世界休闲博览会在我市举办的大好机遇,不断提高会展市场占有率和办展水平。加大杭州(下城)中介服务业发展中心招商力度,在提高入驻企业档次上下功夫,促进广利大厦、宏都等商务楼业态集聚和品牌提升。积极培育杭州市二手房交易中心等新型市场,鼓励发展动漫、创意等朝阳产业。围绕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筹办第一届下城旅游文化节,发展观光、会展、休闲“三位一体”的大旅游产业。加快推进华丰科研区块建设,支持市属工业企业向外迁移,鼓励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节约型产业,积极培育无污染、占地少、科技含量高的新型都市工业。

加快大项目推进。按照“实施一批、推介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加快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吸引投资、涵养财源、增强发展后劲。启动实施浙大湖滨校区地块、沃尔玛购物中心、浙江国际旅游展示中心、浙港交流中心、新丝绸城大楼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包装推介武林广场地下商城、三立时代广场、东南面粉厂地块、喜得宝地块、汽轮集团环城北路地块等一批新开发项目;规划储备杭州重机厂地块、杭州机床厂地块、杭锅厂地块、杭氧厂地块、东恒公司地块等一批“退二进三”项目;鼓励各经济合作社利用480余亩规划用地资源,积极开发现代服务业项目,完善项目生成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项目联系、重大项目协调推进等制度,切实加大协调、支持和跟踪服务力度,狠抓项目报批和项目开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大外资引进力度,通过政府推动力、企业主体力、市场运作力,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快征地拆迁工作进度,完善项目保障机制。

(二)坚持改革开放,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区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重点解决财税体制改革、房地产税收缩减、出口退税规模增大等突出问题。科学制定新一轮区街经济考核政策,充分发挥全区协税护税网络的作用。坚持“抓大不放小”,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依法组织财政收入的能力,确保财政稳定增长。按照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积极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公共投入比重,确保2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财权加事权、增长加包干”的原则,深化部门预算,压缩一般性支出,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确保收支平衡,努力打造节约型政府。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区属国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经营运作机制,推进街道企业改制工作,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持理顺关系、减人增效的原则,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展民间资本发展空间,努力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力开展执法检查,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确保食品质量和药品安全。

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在“引进来”的同时,锁定一批省内外、境内外、国内外的招商重点,主动出去“敲门”招商,形成分级分类、多线推进、重点突破的招商新格局。坚持“择优、择大、择强”原则,加快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推进速度,深入开展 “亿元楼”、“主题楼”和“特色楼”培育创建工作,促进楼宇资源合理配置和业态集聚,在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销售总部、研发中心和国内500强等规模企业上求得新的突破。大力实施“百亿工程”,积极开展专题招商、项目招商,努力实现数量、质量与功能并重,引资与引税同步,提高选商引资水平。强化招商队伍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建立经济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省属单位交流合作,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省属企业不断做强,认真做好各项安商、稳商和富商工作。全年引进杭外资金42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1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9000万美元,促进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

努力增强创新能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教兴区战略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建设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试点城区和创建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契机,加强科普工作,倡导创新精神,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新风尚。以区科创中心为重点,利用社会资源创办专业孵化器,培育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以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和资源节约型企业为重点,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科技型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发明创造,促进专利技术的采用和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三)坚持建管并重,着力提升城区环境

切实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实施城北体育公园一期工程,加快华丰集团住宅用地和杨家村经济适用房开发进度,推进潮王村、朝晖九区等拆迁安置房建设。全面建成漾河公寓一期,开工建设漾河公寓二期工程。按照先集体后村民和先住宅后公建的原则,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完善“一村一方案”规划和改造政策,在先行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广。加快以东新路延伸、杭玻路、康宁路等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实施西湖文化广场地面铺装、绿化等景观工程,继续配合市政府做好德胜快速路、重工路和石石立交等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北路网结构。

继续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精心实施新一轮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和“三横”二期、运河(下城段)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抓好沿河沿路绿化和生态河道建设,加快生态街道建设。加强水、声、气环境综合治理,深化多绿系列创建活动,加大污染企业搬迁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生态建设宣传,不断强化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积极创建生态型城区。继续加大对历史违建的清拆力度,严格监控并及时查处违法建筑。

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对街道城管工作的综合考核,深化属地包干制,全面实施“数字城管”,建立“精准、敏捷、高效、互动”的城市长效管理新模式,按照“大型公共广场、城市标志景观、都市旅游景点”的功能定位,高起点实施西湖文化广场、武林广场、运河休闲景观带“两场一带”的综合管理。强化前置管理,实现建设项目与长效管理的“无缝衔接”。切实发挥城管社区联系站的基础作用,推行数字执法、级差管理,加快城北地区市政设施建设,加强热点、难点问题的集中整治,不断提高群众对城市管理的满意程度。

(四)坚持统筹协调,着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

建设和谐社区。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居民自治为方向、维护稳定为基础、文化活动为载体,继续夯实和谐社区建设基础。配合国家民政部做好中国杭州和谐社区建设论坛承办工作。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深化社区自治,完善“三评互动”的社区建设评价机制,全面落实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决策听证会、工作评议会制度,社区楼宇自治会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在80%以上的社区采取直选方式选举社区居委会干部。加快社区中介组织建设,积极发展面向全体居民、惠及地区发展的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数字化技术普及运用,扩大数字服务覆盖面。继续加强对新建社区、撤村建居社区的重点扶持,提高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

建设教育强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义务教育扶持力度,巩固学前教育成果,促进基础教育向均衡化、优质化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启动《下城区人才强教实施意见》,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与在杭高等院校的合作办学,创办浙江传媒学院附属中学。充分利用辖区内重点高中的优势,积极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延伸优质教育资源链。加快新建小区配套中小学建设,优化区域布局。加强流动人口学校建设,努力缓解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深化学习型城区创建,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卫生强区。优化整合区域卫生资源,构建省、市、区三级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大卫生”格局,切实解决居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围绕“小病在社区、大病有保障”目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工作试点,抓好“文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社区责任医生进家庭工作,加快构建网络化、高效率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综合改革,探索建立以户籍地、居住地、经营地“三地互动”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探索建立计生和卫生联动工作模式,深化生育文化园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计生优质服务水平。

建设文化大区。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省市文化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形成文体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新闻媒体和文化传播的影响力,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做好文物保护和历史碎片的搜集整理工作,积极培育运河文化、丝绸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加强特色文艺表演团队建设,创作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推进西湖文化广场浙江自然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北体育公园功能规划,加快区文体中心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监督管理。深入实施“万人双健”社区健身工程,加强传统体育学校、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举办全国青年足球赛、全国小学生乒乓球赛、下城区第六届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积极创建省级体育强区。

(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下城

加大就业再就业力度。坚持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创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以困难人员为重点,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加强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共建,充分利用培训基地和辖区资源,以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失土农民为重点,积极开展针对性强、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失业人员信息联动机制,强化动态管理服务。规范劳动执法工作,探索形成网格化劳动力市场监管机制。

强化社会保障工作。坚持统筹兼顾,加快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险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做好各类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深化“春风常驻”, 落实各项帮扶救助措施,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分类施保工作,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深入开展“365金晖行动”,进一步巩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点,加强街道企业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建设,争创“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继续加强扶残助残工作,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健全社区康复工作网络,积极争创“全国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示范区”。创新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积极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就业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推进平安创建工作。按照打防控疏一体化要求,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和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平安总队运作机制,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平安楼道、平安单位、平安学校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电子监控系统作用,完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遏制刑事案件尤其是重特大刑事案件的发生,加强邪教组织违法犯罪活动防范与惩治。做好区看守所迁建准备工作,年内启用区人民法院新大楼。强化信访绩效考核机制,深入开展“信访工作规范年”和“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不断提高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治安调解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手段,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以加强出租私房管理为突破口,探索流动人口市民化管理与服务的新途径。认真开展“五五”普法教育,积极实施法律援助,切实维护老人、妇女、未成年人等的正当权益。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事故隐患整改力度,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完善公共危机处置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紧密联系实际,扎实推进文明素质工程。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全面加强从政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深化“携手1+6,文明进家庭”等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机关、社区、行业、单位精神文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争创“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区”。

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拥军、优抚、安置和征兵工作。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台湾事务、档案、对口帮扶等各项工作。

(六)坚持求真务实,着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继续加强政务公开。坚持定期向区人大常委会通报重要工作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重视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人民团体的联系,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

强化政府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认真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不断提高政府的透明度。抓住《公务员法》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公务员的工作能力与水平。

加强政府廉政建设。认真实施《下城区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计划》,深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廉政教育,全面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廉政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探索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实施有效监督的方法和途径。继续开展对政府重点工程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效能监察,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做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区级财政实际,2006年区政府将重点抓好以下实事项目:

1.关爱困难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安排财政资金1000万元解决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组织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失土农民进行适应性及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以上;建立区劳动争议仲裁庭;启动100万元“慈善爱心家园”物资捐助款。

2.加强为老和助残服务。建立200万元居家养老专项资金,配置企业退休人员服务专车,启用2400平方米的北景园老人公寓,新增床位130张;实施康复设施进家庭工程,完成13条道路等无障碍设施建设。

3.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新建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2个、社区健身点3个、园林式健身苑1个、社区体育俱乐部5个、社区科普画廊5个,实施4个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投入300万元“满意社区”奖励资金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60%社区达到和谐社区基准标准。

4.加快基础教育发展。今年春季起,全区实行义务教育免收杂费;新建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1所、幼儿园3所。

5.提高健康服务水平。为全区新婚夫妇提供免费婚检;开展计生零距离温馨服务,完善计生三级信息服务网络,为辖区失业、流动人口中的特困人群提供免费生殖健康检查。

6.改善市民购物环境。实施中国丝绸城综合整治和百井坊商业街区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督力度,全区农贸市场100%达到市级验收标准,让居民群众吃得放心。

7.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建成启用北景园居住区,交付使用经济适用住房6000套;开工建设10万平方米杨家村经济适用房项目;拆除、修缮4.5万平方米危旧房。

8.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建成并开放西湖文化广场公共区域;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数据库并投入使用;改扩建垃圾中转站2座;新建改建公厕6座;新增机动车泊位1600个;实施10个生活小区、20个污染源点、20家公建单位的截污纳管工程。

9.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92条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完成“三横”整治二期工程;完成运河沿线景观带整治;实施2个精品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及40幢房屋“平改坡”工程;创建3个市级安静小区;实施石桥河、西湖漾等河道整治2000米;新增绿化8万平方米;启动武林路历史街区改造;完成红楼、梅王阁等保护修缮工程。

10.深化“平安下城”创建。投入1000万元,完成24个社区电子监控系统建设。

各位代表,“十一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开拓进取,争先创优,为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开创“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附:名词解释

1.3亿工程(P2):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在2004年“投亿元资金促经济发展、投亿元资金造精品环境、投亿元资金强保障机制”基础上,2005年继续在经济建设、科技教育、城建城管、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文化体育和公共卫生、中央商务区建设6大领域分别投入5000万以上的资金。

2.“财权加事权、增长加包干”的支出新机制(P2):在财政支出预算安排方面的创新举措,明确区街两级财权,科学合理划分事权,并结合财力增长的可能,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实行切块包干使用,形成“共同理财”新格局。

3.CBD(P3):是中央商务区的英文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缩写。

4.两外一大(P4):指我区招商引资要重点引进外资、外地来杭内资和大项目。

5.“禁燃区”工程(P5):为改善大气质量,市政府划定特定区域,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严禁新建、扩建和改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并要求在规定限期内所有工业窑炉、锅炉、茶炉、大灶改用清洁能源。

6.“三横”整治(P5):是全市“一纵三横”道路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横”是指庆春路、凤起路、体育场路。

7.背街小巷改善工程(P5):工程分两年实施,2005年和2006年共实施292条背街小巷综合环境改善(其中2005年已完成100条,2006年计划完成192条),改善项目涵盖平整道路、增设路灯、沿线绿化、截污纳管、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店招店牌梳理、广告整治、城市家具更新等内容。

8.“城中村”改造(P5):对主城区范围内农居相对集中、基础设施薄弱、住宅布局杂乱、生活环境较差且无法安排建设多层农居点的区块,按照规划要求实施综合改造。

9.数字城管(P6):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量化城市管理对象和管理行为,实现城市管理运行模式科学化的系统。主要创新在于“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的精确定位”,我区是杭州市首个试点推广城区。

10.社区半小时巡查制(P6):是我区从2003年起推行的一项社区城管自我管理制度,即要求社区干部每天对管辖社区综合环境实施全面巡查,时间不少于半小时,每天对查出问题登记在案并及时处理(包括社区自我整改和上报抄告有关部门)。

11.主要道路24小时保洁制(P6):是目前杭州市最高的环卫道路清扫保洁标准,由我区于2004年在全市率先实施,目前已实施27条道路,占全市的90%以上。其作业采用每日三班制,由每个清扫人员对划定的保洁区域实行24小时巡回清扫作业,从而有效地确保了“随脏随扫”。

12.96198市民信息呼叫服务中心(P7):由联通杭州分公司专网与援通信息呼叫服务系统、区信息呼叫服务监控中心、街道呼叫服务处理中心连接搭建技术平台,以区居家养老500个服务点和各街道社区服务网点为依托,为全区市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的信息处理中心。

13.“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P7):是我区依托社区平台开展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创新举措,2005年上半年在8个社区开展工作试点,并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下半年在全区推开。

14.SYB(P7):是“创办你的企业”的英文Start Your Business缩写。我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SYB创业培训试点,并对持有《就业援助证》或《失业证》的人员实行免费培训。

15.“3451”慈善救助联动机制(P7):是“三级帮扶组织联建、四级救助对象联帮、五项捐赠手段联动,实现一卡通用”慈善救助联动机制的简称。即建立了区“慈善捐赠物资调控中心”、街道“慈善爱心家园”和社区“慈善爱心捐赠站点”三级慈善救助机构;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救助圈的困难群众无偿或低偿提供实物救助;构建了慈善捐赠热线、慈善爱心网站、慈善直通车、慈善捐赠日、爱心志愿者行动五种平台和载体;实现了“春风卡”在区、街道、社区三级慈善救助机构的联网通用。

16.“365金晖行动”系列服务(P7):是我区为老服务的新载体,它以“桑榆金晖、春满下城”为主题,通过建立三级组织网络和服务机构,面向6万多老人推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志愿服务等六大系列服务,建设500个居家养老服务点,实现“一年365天,天天在您身边,时时为您服务”的工作宗旨,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乐”。

17.名校集团化战略(P8):我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即以“嫁接办学”为基础理论,通过名校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和“名校+弱校”等多种办学模式,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化和普及化。

18.社区责任医生进家庭(P8):我区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举措,即通过建立和完善“以社区诊断为基础,以上门服务为手段,以群众满意为准绳,以特需服务为补充”的工作机制,为每1000-2000户社区居民配备一名责任医师,主要向社区居民提供上门出诊、送医送药、家庭病床等服务,推出就诊陪护、居家护理、联系专家和上级医院会诊及转诊等医疗保健特需服务,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效落实“小病在社区,大病有保障”的要求。

19.社区矫正(P10):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20.RBD(P17):是游憩商务区的英文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缩写。

21.十业百家(P17):指在商贸、金融、中介等十大服务行业中,各重点培育扶持10家行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十大行业、百家龙头企业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22.百亿工程(P20):2006年我区在经济建设和招商工作中提出的具体目标,即整合100万平方米商业商务空间、发动100家民营企业招商、实施100个企业投入项目、引进100家中介服务企业、扶持100家服务业龙头企业、引进100亿元内外资、培育100家纳税大户、增加100亿元以上区域固定资产投入、引进100家以上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企业、组织100次以上对外经贸合作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