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K1493206-6/2020-1689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府办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下政阅〔2005〕1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05-03-08 发布日期 2005-03-08
附件
2005年下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05-03-08 16:10:58 点击率:


——2005年2月22日在杭州市下城区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下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傅力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下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它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是下城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快速协调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克服土地、电力等要素资源短缺和财税政策调整等带来的困难,围绕“全力打造中央商务区、全面推进下城现代化”战略目标,紧紧依靠全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二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都市经济快速发展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认真落实兴三优二、规划链接、改革创新、开放接轨、优化服务五大举措,继续保持了全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经济目标。2004年,实现下城区生产总值28.05亿元,同比增长16.80%,完成预期目标115.44%;商业销售收入116.37亿元,同比增长45.55%,完成预期目标111.89%;工业销售产值55.06亿元,同比增长20.11%,完成预期目标113.95%;外贸出口总值22.35亿元,同比增长39.72%,完成预期目标139.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12亿元,同比增长8.52%,完成预期目标96.87%;全口径财政总收入(含省属企业)完成27.3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3%和18.58%;同口径区级财政总收入完成18.8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11%和39.87%。

中央商务区建设继续推进。完成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预可行性研究和概念性规划设计,并通过专家评审,为杭州市编制下城区分区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积极引进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庆春路和延安路下城段为主体的金融区块集聚功能得到强化。努力推进海华广场、深蓝广场、永通信息广场、华源发展大厦、广利大厦、锦绣天地等项目建设,积极实施环城北路商务景观大道建设,主动配合做好中行国际金融大楼等一批高档商务楼的招商引资,新拓展核心区重点公建项目11个,新增商务用房面积96万平方米,外延区域重点公建项目16个,新增商务商业用房面积127万平方米,中央商务区的商务功能得到新的提升。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挖掘历史人文内涵,制定数字CBD实施规划,人文型、智能型、生态型CBD建设得到新的推进。加大中央商务区宣传力度,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深入实施“兴三优二调一”产业发展方针,全区一、二、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82:36.37:61.81,第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积极整合武林广场周边的要素资源,进一步提升“武林商圈”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吸引了连卡佛、路易∙威登等国际知名企业和国际顶尖品牌。完善会展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体系,引进上海光大会展等先进管理经营模式,推进浙江国际旅游展示中心和浙江国际商务中心项目实施,成功举办2004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第六届西湖博览会、省农博会、2004上海国际模特大赛决赛等会展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下城会展的知名度。特色街经济取得新发展,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积极推进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三期建设,武林路时尚女装街被评为省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稳妥推进丝绸城地块拆迁和商户分流过渡工作,丝绸城成为“浙江省第七届价格、计量信得过单位”;绍兴路汽车精品街正式开街。加快城区工业“退二进三”步伐,完成原科技经济园区工业用地向综合用地的调整,全面推进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共拆迁企业3家、农户176户,计4.65万平方米,挂牌出让经营性土地2处共97.9亩,收回土地出让金2.2亿元。

招商引资再上台阶。加强人员队伍、考核机制、政策措施等招商引资的各项基础工作,初步建立安商稳商富商工作机制。坚持“择优、择大、择外”,主动开展西博会招商、赴港招商、赴日韩招商等活动,大力推进“八百工程”,发展总部经济,强化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切实抓好“两外一大”项目的引进落实。全年引进内资企业注册资金65亿元,其中引进杭外企业1025家,注册资金42亿元,比上年增长43%;合同利用外资1.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47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4%和71%。浙江茂盛投资有限公司、沃尔玛购物广场有限公司等大项目的引进,实现了招商领域的新拓展。浙江银泰百货有限公司引资3亿元港币,杭州翰烨气源净化设备有限公司与美国SPX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实现了“以民引外”的新突破。通过深化“百楼工程”,标力大厦成为首座税收“亿元楼”,实现了楼宇经济的新发展。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顺利完成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撤销原石桥镇并调整组建了4个新街道。稳妥做好1000余家省属企业税收属地征管和服务工作,积极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加强税源培育,依法有效组织财政收入。深化各项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审计监督,坚持依法审计,开展财政预算执行、政府专项资金、区街国有资产、建设投资项目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各类审计。2003年度区级财政收支决算通过市级审计,并得到肯定。积极推进市政、房管、中学校办企业等企事业单位改革,完成了工业总公司、人民电影院改革工作,加强对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工作的指导,顺利收回原“银河娱乐总汇”等国有资产,妥善处理流霞山庄等历史遗留问题。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工作,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建卡管理、产权登记等制度,积极探索国有经营性资产的授权经营方式,充分发挥区国有控股公司在资源整合、招商引资、贷款融资等方面的作用,努力解决发展中的资源、资金瓶颈。区国有控股公司全年完成直接和间接融资1.4亿元,为都市经济新区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城区面貌进一步改善

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推进生态区建设。根据区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推进下城生态区建设的决议》,编制下城生态区建设规划方案及考核指标体系,经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正式颁布实施。编制河道整治、绿化等专项规划,建立健全生态区建设综合决策、协调会商、实绩考核、资金使用等运行机制。按照生态区建设和“新三化”要求,全面完成石桥路等8条道路、水陆寺巷等7个小区、将军河等6条河道和双眼井巷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和平会展中心周边环境实施深度整治,建成环城北路第一景观大道,被评为全市“三口五路”工程优秀单位第一名。深入开展“省级街容示范路”创建活动,建国北路等6条道路均通过新建验收及复核考评。加大拆违力度,全年共拆除违法建筑1052处,面积达5.27万平方米。在全区主要道路及窗口实施了“鲜花道路”和“洁面”工程,完成武林路“鲜花景观街”一期工程建设。加大绿化和市政建设力度,新建绿地24万平方米,新建、改建道路3.3万平方米。全面完成东河东岸等绿化项目,建成艮山运河公园,城北体育公园规划方案通过评审。实施了电信巷、杨六路低洼积水点改造。全面完成陶角里等7个生活小区、20家公建单位和28个污染源点的截污纳管,改造打铁关路等9条污水收集系统。大力开展生态社区、生态街道、生态公厕、生态河道建设。建成十五家园、柳营巷两座环保型垃圾中转站和丝绸城、艮山运河公园两座生态型公厕。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城市化进程。严格执行石桥地区控制性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依法进行土地市场整顿,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完成灯塔等4个村的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案编制,开工建设“漾河公寓”多层农居。完成三塘、草庵、灯塔、西文、沈家等村的撤村建居任务,开展了第三批撤村建居单位调研工作。全面推进“百千工程”,永丰村被评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全面建成东新园小区,北景园小区开工面积已达60万平方米,为缓解全市“住房难”提供经济适用房1600余套。加快市政路网建设,实施灯塔路、永安路东段建设工程,基本完成中山北路、西文路等道路拓建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完成延安路下城段、环城西路等20条道路、11个社区、35座公厕、80余家公建单位的无障碍设施改造,荣获“国家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区”称号。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修缮原孩儿巷98号等历史建筑。积极配合德胜路快速干道、东新河整治等省市重点工程建设。

以体制创新为抓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建管分离、管养分离、职责清晰”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区城管办,基本划清建设与管理、管理与作业的职能。积极推行“十位一体、属地包干”的城市管理新模式,落实街道属地管理责任。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推行社区“半小时巡查制”、“主要道路24小时保洁制”、城管行政执法“半小时巡更制”等责任制。提高城市管理作业项目市场化程度,对绿化和部分环卫、市政作业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有效降低了建管成本。努力缓解“行路难、停车难”问题,积极试行辖区单位车库错时停放和次干道单向通行、单边停放等措施,平稳完成市区“四小车”清理整顿工作。

(三)社会各项事业协调推进

深入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成功举办“2004中国杭州社区论坛——现代化新型社区研讨会”,“五位一体”、“五力合一”的“杭州下城现代化新型社区建设模式”得到普遍认同。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完成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探索建立楼宇自治会。抓好社区硬件设施建设,社区配套服务用房全面达标。进一步修改完善创建标准和评选方案,深化“星级社区”、“满意社区”创建评选活动。以街道、社区网站为载体,加快推进社区数字化建设,建成28个社区网站。拓展和延伸社区服务内涵,广泛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积极发展社区中介组织。进一步规范社区事务管理,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深入开展“春风常驻”活动,深化“五级联络”服务新机制,形成了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救助圈,全年募集慈善资金884.7万元,发放低保金402.6万元,帮扶6623人次。在全市率先建立“慈善爱心家园”,健全了社会化帮扶救助机制。继续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经费618万元,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9983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7385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511人。充分整合资源,建立失土农民、外来劳动力培训基地,认真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再就业培训9136人。切实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新增养老保险企业参保人数8702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2753人,基金征缴入库759万元,分别完成市下达任务的229%、107%和115%。继续加大“清欠”力度,为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款520万元。稳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完成企业退休人员门诊医疗费社会统筹。认真做好老年人工作,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称号。切实做好残疾人工作,建成并启用下城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我区成为2003年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开展大型科普活动,首创社区科普学院,举办首届科普艺术节,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称号,并被列为“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试点城区。完善科技进步政策措施,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通过“课题招标”、“客座教授”等形式,促进人才柔性流动,吸引了70余名高级专家、著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士为我区服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实施“名校扩张”工程,成立了安吉路等8个教育集团,88%的小学和50%的初中实施了小班化教育,努力缓解“上好学难”问题。承办了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和全国幼儿教育工作研讨会,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城亚太地区教育联络中心。深化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通过“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城区”的预评估。

协调推进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事件社区综合报告网络,认真做好禽流感防治工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成立全市首家股份制民营医院和民工医院,着力解决“看病难”问题。“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区疾控中心实验室通过国家级验收。丰富群众文体活动,承办“首届长三角群众文化论坛”,开展“第十七届社区文化月”等文体活动,成立了全省首家侨界艺术团和全市首家网吧行业协会。切实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施避孕药具管理服务改革,落实计划生育公益金,建立了马寅初人口理论教育基地,荣获“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单位”和“全国计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被评为“全国先进婚姻登记机关”。深化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下城、奉献社会”等十大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启动“开启美好心灵”工程。我区被评为2003年度“浙江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拥军优属、民族宗教、侨务、台湾事务、工会、青年、妇女、儿童、档案、红十字会、对口帮扶等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政府法制建设得到深入推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真执行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的协商沟通。重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努力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全年共办理代表议案、意见、建议138件,办结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办理委员提案83件,办结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着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完善居务、村务公开制度,加强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建设。全面实施“四五”普法规划,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法制素质。推进依法治区,积极查处各类违法案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失职追究制和行政告诫制等制度,增强了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

社会稳定得到全力维护。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深入实施区、街两级信访重点案件包案调处制和下访约访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共接处群众来信2138件、来电26798件、来访8518批9765人次、群众邮件短信1060件,办结率均达99%以上。打造“平安下城”,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在街道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抓好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妥善处置不稳定因素和突发性群体事件。推进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对邪教组织违法犯罪活动的防范与惩治,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各种恶势力,加强对治安重点部位的整治力度。探索创新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建立街面防控网络、基层防控网络和警务保障网络。开展流动人口市民化管理和基层创安活动,共建成62个安全社区,覆盖率达87.3%。加强人民防空宣传,组织实施防空演习,重新编制防空袭预案。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努力遏制重大消防和安全生产事故,全区火警比上年下降36%,非安全生产死亡事故和伤害事故分别比上年下降89%和22%。

服务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力度,从严打击食品、税收、价格、知识产权等领域的违法活动,建立应对价格上涨的应急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打造“信用下城”。组织开展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认真做好“在地统计”各项工作。修改完善各类扶优扶强政策措施,全年共投入财政补助和重点企业财政资助4976万元。全年新增亿元企业9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3家。组织开展“双服务月”活动,认真做好有序用电工作,努力帮助企业单位渡难关、谋发展。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不断加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对122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清理核对,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积极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公共财政支出,重点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七难”问题。深入开展政府效能建设,建立起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全面推行岗位责任、服务承诺等八项制度,优化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深入开展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促进机关效能建设。修订完善区政府工作规则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办文、办会、办事,不断推进政务公开。以新行政中心启用为契机,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努力建设廉洁政府。认真组织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解决了部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各项成绩的取得,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下城区人民政府,向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下城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我们自身的工作,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有: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还有待进一步加快,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与质量亟待提高;土地、电力、资金等要素紧缺,将继续对加快发展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政策性和结构性调整因素以及公共投入的大幅增加,给区级财政收支平衡造成新的压力;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不断完善;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各种利益冲突加剧,对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政府职能转变和机关效能建设仍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等等。对此,我们要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5年主要工作任务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进一步开创我区各项工作新局面,全面完成“十五”目标、谋划“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区委七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2005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力打造中央商务区,全面推进下城现代化”战略目标,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到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建设“平安下城”,促进“和谐创业”,按照争创“全国一流城区”的要求,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我区的现实基础,建议2005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调控目标为:下城区生产总值31.7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31.5亿元,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1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亿元,增长20%;外贸出口总额22.4亿元,与2004年基本持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81亿元,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45‰以内;实际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锐意进取、争先创优。在城区新一轮发展和竞争面前,要大力弘扬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进取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向全国一流城区看齐,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把城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坚持以民为先、和谐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时刻关心群众冷暖安危,及时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真正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协调推进。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把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都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优化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推动三大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四是坚持合力兴区、善作善成。要以想干大事、敢干大事、能干成大事的胆识和成效,把党和人民的要求落实到政府各项工作中去,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勤政廉政,始终保持全区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形成共谋发展、和谐创业的强大合力。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做强都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建设。按照“人文型、智能型、生态型”的要求,积极推进武林中央商务区与杭州市总体规划的接轨,增强功能布局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以西湖文化广场建设和运河下城段保护改造为契机,加快西湖文化广场与武林广场的资源整合,通过将两大广场优势互补和有机融合,真正成为中央商务区发展的“轴心”。努力争取武林广场地下空间尽快开发,不断缓解核心区块的交通压力。推动延安路下城段沿街地块开发,引进知名的跨国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入驻,使庆春路、延安路下城段成为中外金融机构集聚的金融中心。继续提升环城北路景观大道的现代商务功能,推动浙港交流中心等高档商务楼宇建设。加强中央商务区宣传推介工作,增强国际知名度和对外辐射力。

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在“兴三优二调一”的基础上,突出“三产兴区”,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做大做强都市经济的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05年底,实现商业销售收入151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70%左右。大力发展金融业、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构筑以“南部武林商圈”、“中部会展经济圈”和“北部新兴都市经济圈”等三大经济圈为特征的都市经济高地,加速形成集约化优势,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继续优化传统商贸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企业,进一步提高宾馆、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的规模和档次,努力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点,提升都市工业能级,培育无污染、占地少、知识型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都市型工业,抓好都市经济新区建设,鼓励老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继续重视和调整第一产业,使之符合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要求。

实施品牌经济战略。不断做大广场经济、会展经济、特色街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旅游文化经济、社区经济等都市特色经济品牌。以杭州大厦二期、杭州剧院二期等高档商业商务中心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增强广场经济的集聚与辐射能力。不断完善和平广场综合环境和商业商务配套设施,加快推进浙江国际旅游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认真办好第七届西博会等会展活动,努力提高专业会展水平,进一步打响会展大区品牌。以环城北路等现代商务楼群为载体,进一步提升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的规模和档次。以“名街、名店、名品”为目标,推进特色街经济建设。加快武林路三期建设,促进教场路历史建筑与时尚特色街的巧妙组合,提升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的品位。积极推进新丝绸城项目建设,增添文化、旅游等元素,不断挖掘丝绸特色街的内涵。深入推进绍兴路汽车精品街建设,强化环境改善和宣传包装力度,加快集聚汽车精品和汽车文化相关行业,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结合运河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发运河旅游项目,发挥“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六大功能,打造“水、桥、路、灯、船”五位一体的靓丽景观。结合张同泰、梅王阁等文保点(历史地段)的保护和“陆游纪念馆”建设,充分挖掘和展示下城的历史人文内涵,促进商、旅、文结合。大力发展社区经济,注重发挥八个街道各自的特色和发展优势,全面提升以居民为服务对象的社区服务业,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便民利民的街域经济特色。

做大开放平台。努力克服资源瓶颈,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从靠地发展型增长向靠房发展的集约型增长转变,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税收效益。注重把商务楼宇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推动招商方式从“有地招商”向“零地招商”转变,从“招商引资”向“选商引资”转变。加快建立“楼宇评估”和“一楼一档”机制,及时掌握和实时跟踪楼宇经济信息,适时调整楼宇内部业态结构,培育和创建一批“亿元楼”、“主题楼”和“特色楼”。坚持以“两外一大”为重点,大力引进符合都市经济发展的各类现代服务业,实现引资与引税、增量与增收、规模与效益同步,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北接上海、东引台资、南吸港澳、重攻日韩、拓展欧美”的招商策略,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和各类高能级企业。全面推进“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积极构筑银企合作、校企合作等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港澳浙江周、西湖博览会等活动载体,引导帮助企业“走出去”引进外资外力,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全年力争引进“大杭外”资金33.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5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6300万美元。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基础工作,按照属地招商的思路,调整完善区街税收考核办法,进一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充分调动和挖掘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加大安商稳商富商工作力度,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提高招商引资和为企业服务的水平,努力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落实改革举措。认真抓好企业改革的善后工作,进一步完善国有集体企业股权结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体制,实施校办企业改制工作。继续推进卫生系统、城建城管系统等事业单位的改革,探索建立重实绩、重贡献、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稳妥开展第三批撤村建居工作,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的股份制改造,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继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在努力扩大税源、加强税收征管、保持税收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实现全区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将国有资产统一纳入预算,提高政府财政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努力发挥审计监督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依法行政中的作用。继续做好省属企业税收属地征管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应对工作,努力减轻各种风险与压力。稳步推进统计制度改革,实现“在地统计”并轨。完成第一次经济普查,掌握全区二产、三产经济底数。

编制发展规划。按照中央商务区建设和省、市要求,科学编制全区“十一五”规划,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做好规划衔接和论证。在做好“十一五”总体规划的同时,按照“全面、协调、均衡”的要求,进一步做好环境建设、城市管理、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区建设等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衔接协调工作,加强对规划编制的综合管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和综合竞争力。

(二)坚持建管并重,提升城区环境品位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基本完成北景园小区和“漾河公寓”多层农居建设,加大拆迁安置用房建设力度,加快朝晖九区、潮王村等拆迁安置地块建设步伐,努力缓解“住房难”问题。积极推进三塘村等“城中村”改造项目。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抓好白石路、东新路延伸、西文路等拓建工程,继续配合做好德胜路快速干道、石桥立交、华丰路等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光明巷等3个低洼积水点改造和岳帅里农居点等4个生活小区截污纳管工程。加大环卫设施投入,启动石桥地区二次垃圾中转站建设。继续深化人防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提高人防工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坚持“四化”基本目标和“新三化”提升目标,确立“家居城市”理念,进一步缩小中心区域与城郊区域、主干道与小街巷、新建小区与旧小区之间的环境面貌差距,全力打造中央商务区一流环境面貌。实施武林广场、中山北路、横河港等“两场两路一园七河”环境提升工程,安吉路等百条背街小巷环境改善工程和桃花河精品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实施城北体育公园等重点绿化建设项目,全年新建绿地10万平方米。深入实施拆违工作,努力实现新违建“零增长”、旧违建“负增长”。推进生态区建设,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积极普及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继续开展生态街道、生态社区和绿色学校、绿色工地等创建活动,营造生态文化。进一步加大污染控制力度,加强环境执法,深化水、声、气环境治理。

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注重区域条与块统筹、远期与近期统筹、形式与内容统筹,全面提高城市长效管理水平。进一步落实街道“城管属地包干制”,形成“条保块管”、“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体制。巩固社区“半小时巡查制”、环卫“三包制”、“主要道路24小时保洁制”、城管行政执法“半小时巡更制”等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推行“市场化运作、家政式服务、物业化管理”,全面落实各项环境作业责任,提高管理效能。全面实行绿化养护、路面清扫公开招投标,试行市政、环卫、绿化“三位一体”综合管养模式,推行主要道路和城市家具无积尘、无痰迹、无牛皮癣管理。对城区主干道街景实行物业化综合管理,形成动静结合的集约化街面管理系统。通过整合资源和强化管理,进一步缓解“行路难、停车难”等问题。

(三)突出和谐创业,创建“平安下城”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强失业人员动态管理,开展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失土农民创业培训和外来劳动力的岗位培训工作,多渠道开发再就业岗位,有效引导和扶持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按照“阶梯式”管理和“网格化”服务要求,进一步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总结推广居家养老模式,探索退休人员分层次管理和分类服务方法,关心孤寡、独居、残疾、特困和高龄等五类特殊老人。抓住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五险合一”的机遇,充分运用法律监督和经济调节手段,扩大企业参保面,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机制。加强劳动监察,全面规范企事业单位劳动关系和劳动用工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和欠薪预警机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应急周转金制度,切实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围绕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有效整合各种救助工作要素,逐步健全社会救助系统。进一步完善帮扶救助网络,建立区帮扶救助中心,实行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站(室)和帮扶救助站(室)“两站(室)合一”。突出帮扶重点,进一步明确四级救助圈的救助对象、内容、范围和标准。创新“春风常驻”机制,加快建立区“慈善捐赠物资调配中心”、街道“慈善爱心家园”和社区“慈善物品捐赠点”,启动价值100万元“春风卡”,开展困难群众生活必需品援助工作,通过“慈善爱心家园”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和开通慈善捐赠热线、慈善捐赠快车、设立慈善捐赠日等有效途径,探索长效管理运作机制,使慈善捐赠工作从捐资向捐物延伸,集中性捐赠向日常性捐赠延伸。关注残疾群体,建立完善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和街道工疗站,努力创建“全国社区残疾人康复典型区”。

完善社会防控体系。进一步做好信访和公开电话工作,坚持发挥重点案件包案调处制、下访约访制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完善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建设,坚持打防控一体化,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深化流动人口市民化管理和基层创安活动,加大人防、技防、物防等群防群治力度。继续加强对邪教组织违法犯罪活动的防范与惩治,加强对归正人员的帮扶教育,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做好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规范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司法所建设,提高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水平。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能,进一步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安全生产和消防管理薄弱环节、重点部位的检查整改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完善监管服务体系。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打假治劣力度,围绕放心食品、建筑市场、文化市场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信用评价体系,打造“信用下城”。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继续深化“三亿工程”,建立财政绩效评估体系,强化对中央商务区建设、三产发展、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城建城管、公共卫生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制定完善各项经济政策措施,深入开展为辖区单位和企业服务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四)加强统筹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深化新型社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新型社区指标体系。继续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以撤村建居及新建社区为重点,整体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星级、满意社区的考评方法,构建现代化新型社区的评价体系。运用“五力合一”运作机制,推进社区服务的网络化和产业化,重点是挖掘整合社区资源,引导社区中介组织有序健康发展,加强区“市民服务呼叫信息中心(96198)”建设,着力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深化社区志愿者服务,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档次和水平。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推进社区事务管理信息化,努力减轻社区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坚持科教兴区战略。认真落实并不断深化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启动“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试点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积极构建与中央商务区要求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创办出国留学人员创业基地,积极争创“省科技强区”和“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继续实施“新世纪拔尖科技人才工程”,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促进人才柔性流动,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实施名师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标准化校园建设,加快东新园、北景园、朝晖现代城等住宅小区的中小学校建设,巩固发展教育特色和优势,进一步解决“上好学校难”问题。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深化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争创学习型城区。

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建立完善卫生执法、疾病控制、信息网络、应急指挥、医疗救助五大体系。围绕解决“看病难”,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加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城区”。加快文体事业发展,建设下城区文化体育中心,继续抓好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园林式健身苑建设工程,组织开展好“第十八届社区文化月”、“百场文体活动进社区”、“全民健身宣传月”等群众文体活动。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化计生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以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城区”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村)等创建活动,大力普及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认真抓好人民武装、拥军优属、档案等各项工作。

(五)加快职能转变,落实各项为民举措

推进政府法制建设。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自觉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定期向区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通报工作,主动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与建议,重视和支持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提高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全面贯彻国家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认真做好侨务、台湾事务工作。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和普法宣传教育,切实抓好司法从业人员和法律服务人员的监督管理。

强化政府效能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发挥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抓好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努力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廉洁、规范的行政服务。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实现区、街、社区三级联网,继续抓好“政务内网”平台建设,大力推行“联网办公”、“网上审批”,提高机关工作人员自动化办公应用能力。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推进政府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深化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做好“96666”电话接处工作,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

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深入贯彻“两个条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通过正面宣传和警示教育,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健全完善廉洁自律机制、约束管理机制、惩处治理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坚持从严治政,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和考核责任制,强化目标管理,加大行政监察和政务督查力度,努力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做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并根据区级财力的实际,2005年区政府将重点抓好以下实事项目:

1.继续加大对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安排财政资金820万元解决失业人员就业困难;全区新增就业岗位1.72万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5700人以上,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200人以上;组织失业人员、失土农民和外来劳动力进行适应性及职业技能培训6300人以上。

2.建立区帮扶救助中心,全面完成街道“慈善爱心家园”建设;启动价值100万元“春风卡”,开展全年性的生活物品援助工作;建立150万元的农民工工资应急周转金制度,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3.建立区退休人员服务中心;总结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增加居家养老服务点500个;新建北景园敬老院1所;建立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任务。

4.推进现代化新型社区建设,创建“五位一体”新型社区5个;增加投入100万元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

5.加强文教卫设施建设。创建4个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创建5个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农村健身点4个、社区健身点1个、园林式健身苑1个;新增社区科普画廊10个;争取东园小学本部校舍整体改造工程年内开工建设;建成区文史馆;新建石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区生殖健康服务中心。

6.完成“一门式”集中办公的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

7.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武林广场、绍兴路、中山北路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00条背街小巷环境改善工程和桃花河精品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新增泊位1000个,努力缓解“停车难”;完善路网结构,启动白石路、东新路延伸(石桥路至北大河)、西文路拓建;完成艮山运河公园二期建设;创建市安静小区1个;新增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完成武林路时尚女装街鲜花景观二期项目建设。

8.加强配水,治理水环境。完成横河港等7条河道环境整治;新建石桥河北端配水泵站,新建东新河、石桥河等两座水闸。

9.实施岳帅里农居点等4个生活小区、20个污染源点、30家公建单位的截污纳管;完成光明巷等3个低洼积水点的改造;新建公厕3座。

10.深化“平安下城”创建工作,完成全区50%社区的路面电子监控系统建设。

各位代表,我区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任务更加艰巨,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区情,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善作善成,为把下城区创建成全国一流城区而努力奋斗!



附:名词解释

1.“八百工程”:指招商引资工作提出的八个一百的目标,即:培育100个税源楼宇、启动100个民营企业招商、组织100次外出招商活动、培训100个招商引资人员、掀起“100日招商”高潮、抓好100个重点招商项目、实现100亿招商引资目标、实现100亿总投资。

2.“两外一大”:指我区招商引资要重点引进外资、外地来杭内资(大杭外)和大项目。

3.“百楼工程”:在辖区范围内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经过仔细筛选,确定100座税源楼宇进行重点培育,进一步发展楼宇经济。

4.“新三化”:即“精品化、景观化、人性化”,是我区在“三化”基础上提出的更高层次、更高标准的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目标。

5.“百千工程”:从2003年开始,杭州市在全市4600余个行政村普遍开展环境整治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对1200个村实施重点整治,其中200个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示范村建设分两个层面,即按城市社区标准建设100个村、按农村社区标准建设100个村。原则上列入第一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区、县(市),每年对10%左右的行政村进行重点整治。

6.“十位一体、属地包干”的城市管理模式:是我区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措施,也是街道城管属地包干制的体制核心。具体指由街道牵头,整合辖区内所有的城市管理资源,包括社区、城管行政执法、市政、绿化、环卫、公安、工商、房管、交警、辖区单位等,全面负责辖区环境长效管理。

7.“四小车”:指正三轮摩托车、燃油助动车、营业人力三轮车、有动力装置的有证残疾人专用车。

8.“五位一体”、“五力合一”的“杭州下城现代化新型社区建设模式”:是指通过党委核心力、政府推动力、社会参与力、市场运作力、社区自治力等“五力”的有机组合,来建设服务型社区、自治型社区、学习型社区、数字型社区、生态型社区等“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9.“五级联络”服务新机制:在“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基础上,将帮扶的触角延伸至楼道,通过联络员的分片包干对失业人员、退休人员、困难家庭开展服务,从而形成完整的市、区、街道、社区、楼道五级服务体系。

10.“慈善爱心家园”:是以全区63个社区“慈善物品捐赠点”为依托,由区“慈善捐赠物资调配中心”统一调配物资,在各街道设立的为辖区各类困难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无偿或低偿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非赢利性社会救助机构。

11.“清欠”:是指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督促、检查和查处拖欠职工工资企业,保障劳动者合法利益的行为。

12.在地统计:是指根据国家统计法律、法规规定,对各类统计调查对象按所在地原则进行统计调查并实行区域管理的统计调查制度。

13.亿元企业:指年商业销售收入或工业销售产值超亿元的企业。

14.“双服务月”活动:指“努力实现全年经济指标,走百家企业,解百难百日活动”和“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月活动”。

15.“七难”问题:指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看病难”问题、“上学难”(上好学校难)问题、“住房难”问题、“行路难、停车难”问题、“办事难”问题、“清洁杭州”。

16.“四化”:指洁化、绿化、亮化、序化。

17.“家居城市”的理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对城市管理的认识上,强调“人本管理”的本质要求,把城市视作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广大市民群众广泛参与城市管理,同时在公共活动中能享受到家庭式优质的环境和人性关怀。二是政府在组织实施各项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中,讲求和落实精细化管理,为广大市民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人居环境。

18.“两场两路一园七河”环境提升工程:两场即武林广场、西湖文化广场;两路即中山北路、绍兴路;一园即艮山运河公园二期;七河即石桥地区横河港、西湖漾、褚家河、南大河、蔡家河、长河支流、长滨河等七条内河。

19.“三亿工程”:从2004年开始,区政府提出“筹亿元资金促经济发展、筹亿元资金造精品环境、筹亿元资金强保障机制”的财政工作思路,以有效发挥财政投入的集约优势和绩效特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政府工作
政府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下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K1493206-6/2020-16899

文号

下政阅〔2005〕1号

公布日期

2005-03-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府办


——2005年2月22日在杭州市下城区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下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傅力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下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它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是下城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快速协调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克服土地、电力等要素资源短缺和财税政策调整等带来的困难,围绕“全力打造中央商务区、全面推进下城现代化”战略目标,紧紧依靠全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二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都市经济快速发展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认真落实兴三优二、规划链接、改革创新、开放接轨、优化服务五大举措,继续保持了全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经济目标。2004年,实现下城区生产总值28.05亿元,同比增长16.80%,完成预期目标115.44%;商业销售收入116.37亿元,同比增长45.55%,完成预期目标111.89%;工业销售产值55.06亿元,同比增长20.11%,完成预期目标113.95%;外贸出口总值22.35亿元,同比增长39.72%,完成预期目标139.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12亿元,同比增长8.52%,完成预期目标96.87%;全口径财政总收入(含省属企业)完成27.3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3%和18.58%;同口径区级财政总收入完成18.8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11%和39.87%。

中央商务区建设继续推进。完成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预可行性研究和概念性规划设计,并通过专家评审,为杭州市编制下城区分区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积极引进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庆春路和延安路下城段为主体的金融区块集聚功能得到强化。努力推进海华广场、深蓝广场、永通信息广场、华源发展大厦、广利大厦、锦绣天地等项目建设,积极实施环城北路商务景观大道建设,主动配合做好中行国际金融大楼等一批高档商务楼的招商引资,新拓展核心区重点公建项目11个,新增商务用房面积96万平方米,外延区域重点公建项目16个,新增商务商业用房面积127万平方米,中央商务区的商务功能得到新的提升。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挖掘历史人文内涵,制定数字CBD实施规划,人文型、智能型、生态型CBD建设得到新的推进。加大中央商务区宣传力度,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深入实施“兴三优二调一”产业发展方针,全区一、二、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82:36.37:61.81,第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积极整合武林广场周边的要素资源,进一步提升“武林商圈”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吸引了连卡佛、路易∙威登等国际知名企业和国际顶尖品牌。完善会展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体系,引进上海光大会展等先进管理经营模式,推进浙江国际旅游展示中心和浙江国际商务中心项目实施,成功举办2004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第六届西湖博览会、省农博会、2004上海国际模特大赛决赛等会展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下城会展的知名度。特色街经济取得新发展,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积极推进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三期建设,武林路时尚女装街被评为省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稳妥推进丝绸城地块拆迁和商户分流过渡工作,丝绸城成为“浙江省第七届价格、计量信得过单位”;绍兴路汽车精品街正式开街。加快城区工业“退二进三”步伐,完成原科技经济园区工业用地向综合用地的调整,全面推进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共拆迁企业3家、农户176户,计4.65万平方米,挂牌出让经营性土地2处共97.9亩,收回土地出让金2.2亿元。

招商引资再上台阶。加强人员队伍、考核机制、政策措施等招商引资的各项基础工作,初步建立安商稳商富商工作机制。坚持“择优、择大、择外”,主动开展西博会招商、赴港招商、赴日韩招商等活动,大力推进“八百工程”,发展总部经济,强化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切实抓好“两外一大”项目的引进落实。全年引进内资企业注册资金65亿元,其中引进杭外企业1025家,注册资金42亿元,比上年增长43%;合同利用外资1.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47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4%和71%。浙江茂盛投资有限公司、沃尔玛购物广场有限公司等大项目的引进,实现了招商领域的新拓展。浙江银泰百货有限公司引资3亿元港币,杭州翰烨气源净化设备有限公司与美国SPX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实现了“以民引外”的新突破。通过深化“百楼工程”,标力大厦成为首座税收“亿元楼”,实现了楼宇经济的新发展。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顺利完成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撤销原石桥镇并调整组建了4个新街道。稳妥做好1000余家省属企业税收属地征管和服务工作,积极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加强税源培育,依法有效组织财政收入。深化各项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审计监督,坚持依法审计,开展财政预算执行、政府专项资金、区街国有资产、建设投资项目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各类审计。2003年度区级财政收支决算通过市级审计,并得到肯定。积极推进市政、房管、中学校办企业等企事业单位改革,完成了工业总公司、人民电影院改革工作,加强对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工作的指导,顺利收回原“银河娱乐总汇”等国有资产,妥善处理流霞山庄等历史遗留问题。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工作,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建卡管理、产权登记等制度,积极探索国有经营性资产的授权经营方式,充分发挥区国有控股公司在资源整合、招商引资、贷款融资等方面的作用,努力解决发展中的资源、资金瓶颈。区国有控股公司全年完成直接和间接融资1.4亿元,为都市经济新区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城区面貌进一步改善

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推进生态区建设。根据区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推进下城生态区建设的决议》,编制下城生态区建设规划方案及考核指标体系,经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正式颁布实施。编制河道整治、绿化等专项规划,建立健全生态区建设综合决策、协调会商、实绩考核、资金使用等运行机制。按照生态区建设和“新三化”要求,全面完成石桥路等8条道路、水陆寺巷等7个小区、将军河等6条河道和双眼井巷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和平会展中心周边环境实施深度整治,建成环城北路第一景观大道,被评为全市“三口五路”工程优秀单位第一名。深入开展“省级街容示范路”创建活动,建国北路等6条道路均通过新建验收及复核考评。加大拆违力度,全年共拆除违法建筑1052处,面积达5.27万平方米。在全区主要道路及窗口实施了“鲜花道路”和“洁面”工程,完成武林路“鲜花景观街”一期工程建设。加大绿化和市政建设力度,新建绿地24万平方米,新建、改建道路3.3万平方米。全面完成东河东岸等绿化项目,建成艮山运河公园,城北体育公园规划方案通过评审。实施了电信巷、杨六路低洼积水点改造。全面完成陶角里等7个生活小区、20家公建单位和28个污染源点的截污纳管,改造打铁关路等9条污水收集系统。大力开展生态社区、生态街道、生态公厕、生态河道建设。建成十五家园、柳营巷两座环保型垃圾中转站和丝绸城、艮山运河公园两座生态型公厕。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城市化进程。严格执行石桥地区控制性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依法进行土地市场整顿,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完成灯塔等4个村的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案编制,开工建设“漾河公寓”多层农居。完成三塘、草庵、灯塔、西文、沈家等村的撤村建居任务,开展了第三批撤村建居单位调研工作。全面推进“百千工程”,永丰村被评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全面建成东新园小区,北景园小区开工面积已达60万平方米,为缓解全市“住房难”提供经济适用房1600余套。加快市政路网建设,实施灯塔路、永安路东段建设工程,基本完成中山北路、西文路等道路拓建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完成延安路下城段、环城西路等20条道路、11个社区、35座公厕、80余家公建单位的无障碍设施改造,荣获“国家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区”称号。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修缮原孩儿巷98号等历史建筑。积极配合德胜路快速干道、东新河整治等省市重点工程建设。

以体制创新为抓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建管分离、管养分离、职责清晰”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区城管办,基本划清建设与管理、管理与作业的职能。积极推行“十位一体、属地包干”的城市管理新模式,落实街道属地管理责任。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推行社区“半小时巡查制”、“主要道路24小时保洁制”、城管行政执法“半小时巡更制”等责任制。提高城市管理作业项目市场化程度,对绿化和部分环卫、市政作业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有效降低了建管成本。努力缓解“行路难、停车难”问题,积极试行辖区单位车库错时停放和次干道单向通行、单边停放等措施,平稳完成市区“四小车”清理整顿工作。

(三)社会各项事业协调推进

深入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成功举办“2004中国杭州社区论坛——现代化新型社区研讨会”,“五位一体”、“五力合一”的“杭州下城现代化新型社区建设模式”得到普遍认同。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完成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探索建立楼宇自治会。抓好社区硬件设施建设,社区配套服务用房全面达标。进一步修改完善创建标准和评选方案,深化“星级社区”、“满意社区”创建评选活动。以街道、社区网站为载体,加快推进社区数字化建设,建成28个社区网站。拓展和延伸社区服务内涵,广泛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积极发展社区中介组织。进一步规范社区事务管理,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深入开展“春风常驻”活动,深化“五级联络”服务新机制,形成了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救助圈,全年募集慈善资金884.7万元,发放低保金402.6万元,帮扶6623人次。在全市率先建立“慈善爱心家园”,健全了社会化帮扶救助机制。继续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经费618万元,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9983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7385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511人。充分整合资源,建立失土农民、外来劳动力培训基地,认真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再就业培训9136人。切实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新增养老保险企业参保人数8702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2753人,基金征缴入库759万元,分别完成市下达任务的229%、107%和115%。继续加大“清欠”力度,为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款520万元。稳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完成企业退休人员门诊医疗费社会统筹。认真做好老年人工作,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称号。切实做好残疾人工作,建成并启用下城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我区成为2003年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开展大型科普活动,首创社区科普学院,举办首届科普艺术节,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称号,并被列为“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试点城区。完善科技进步政策措施,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通过“课题招标”、“客座教授”等形式,促进人才柔性流动,吸引了70余名高级专家、著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士为我区服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实施“名校扩张”工程,成立了安吉路等8个教育集团,88%的小学和50%的初中实施了小班化教育,努力缓解“上好学难”问题。承办了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和全国幼儿教育工作研讨会,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城亚太地区教育联络中心。深化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通过“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城区”的预评估。

协调推进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事件社区综合报告网络,认真做好禽流感防治工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成立全市首家股份制民营医院和民工医院,着力解决“看病难”问题。“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区疾控中心实验室通过国家级验收。丰富群众文体活动,承办“首届长三角群众文化论坛”,开展“第十七届社区文化月”等文体活动,成立了全省首家侨界艺术团和全市首家网吧行业协会。切实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施避孕药具管理服务改革,落实计划生育公益金,建立了马寅初人口理论教育基地,荣获“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单位”和“全国计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被评为“全国先进婚姻登记机关”。深化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下城、奉献社会”等十大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启动“开启美好心灵”工程。我区被评为2003年度“浙江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拥军优属、民族宗教、侨务、台湾事务、工会、青年、妇女、儿童、档案、红十字会、对口帮扶等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政府法制建设得到深入推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真执行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的协商沟通。重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努力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全年共办理代表议案、意见、建议138件,办结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办理委员提案83件,办结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着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完善居务、村务公开制度,加强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建设。全面实施“四五”普法规划,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法制素质。推进依法治区,积极查处各类违法案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失职追究制和行政告诫制等制度,增强了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

社会稳定得到全力维护。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深入实施区、街两级信访重点案件包案调处制和下访约访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共接处群众来信2138件、来电26798件、来访8518批9765人次、群众邮件短信1060件,办结率均达99%以上。打造“平安下城”,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在街道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抓好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妥善处置不稳定因素和突发性群体事件。推进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对邪教组织违法犯罪活动的防范与惩治,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各种恶势力,加强对治安重点部位的整治力度。探索创新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建立街面防控网络、基层防控网络和警务保障网络。开展流动人口市民化管理和基层创安活动,共建成62个安全社区,覆盖率达87.3%。加强人民防空宣传,组织实施防空演习,重新编制防空袭预案。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努力遏制重大消防和安全生产事故,全区火警比上年下降36%,非安全生产死亡事故和伤害事故分别比上年下降89%和22%。

服务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力度,从严打击食品、税收、价格、知识产权等领域的违法活动,建立应对价格上涨的应急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打造“信用下城”。组织开展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认真做好“在地统计”各项工作。修改完善各类扶优扶强政策措施,全年共投入财政补助和重点企业财政资助4976万元。全年新增亿元企业9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3家。组织开展“双服务月”活动,认真做好有序用电工作,努力帮助企业单位渡难关、谋发展。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不断加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对122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清理核对,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积极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公共财政支出,重点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七难”问题。深入开展政府效能建设,建立起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全面推行岗位责任、服务承诺等八项制度,优化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深入开展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促进机关效能建设。修订完善区政府工作规则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办文、办会、办事,不断推进政务公开。以新行政中心启用为契机,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努力建设廉洁政府。认真组织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解决了部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各项成绩的取得,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下城区人民政府,向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下城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我们自身的工作,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有: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还有待进一步加快,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与质量亟待提高;土地、电力、资金等要素紧缺,将继续对加快发展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政策性和结构性调整因素以及公共投入的大幅增加,给区级财政收支平衡造成新的压力;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不断完善;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各种利益冲突加剧,对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政府职能转变和机关效能建设仍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等等。对此,我们要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5年主要工作任务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进一步开创我区各项工作新局面,全面完成“十五”目标、谋划“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区委七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2005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力打造中央商务区,全面推进下城现代化”战略目标,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到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建设“平安下城”,促进“和谐创业”,按照争创“全国一流城区”的要求,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我区的现实基础,建议2005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调控目标为:下城区生产总值31.7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31.5亿元,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1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亿元,增长20%;外贸出口总额22.4亿元,与2004年基本持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81亿元,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45‰以内;实际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锐意进取、争先创优。在城区新一轮发展和竞争面前,要大力弘扬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进取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向全国一流城区看齐,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把城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坚持以民为先、和谐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时刻关心群众冷暖安危,及时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真正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协调推进。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把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都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优化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推动三大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四是坚持合力兴区、善作善成。要以想干大事、敢干大事、能干成大事的胆识和成效,把党和人民的要求落实到政府各项工作中去,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勤政廉政,始终保持全区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形成共谋发展、和谐创业的强大合力。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做强都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建设。按照“人文型、智能型、生态型”的要求,积极推进武林中央商务区与杭州市总体规划的接轨,增强功能布局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以西湖文化广场建设和运河下城段保护改造为契机,加快西湖文化广场与武林广场的资源整合,通过将两大广场优势互补和有机融合,真正成为中央商务区发展的“轴心”。努力争取武林广场地下空间尽快开发,不断缓解核心区块的交通压力。推动延安路下城段沿街地块开发,引进知名的跨国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入驻,使庆春路、延安路下城段成为中外金融机构集聚的金融中心。继续提升环城北路景观大道的现代商务功能,推动浙港交流中心等高档商务楼宇建设。加强中央商务区宣传推介工作,增强国际知名度和对外辐射力。

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在“兴三优二调一”的基础上,突出“三产兴区”,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做大做强都市经济的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05年底,实现商业销售收入151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70%左右。大力发展金融业、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构筑以“南部武林商圈”、“中部会展经济圈”和“北部新兴都市经济圈”等三大经济圈为特征的都市经济高地,加速形成集约化优势,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继续优化传统商贸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企业,进一步提高宾馆、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的规模和档次,努力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点,提升都市工业能级,培育无污染、占地少、知识型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都市型工业,抓好都市经济新区建设,鼓励老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继续重视和调整第一产业,使之符合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要求。

实施品牌经济战略。不断做大广场经济、会展经济、特色街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旅游文化经济、社区经济等都市特色经济品牌。以杭州大厦二期、杭州剧院二期等高档商业商务中心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增强广场经济的集聚与辐射能力。不断完善和平广场综合环境和商业商务配套设施,加快推进浙江国际旅游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认真办好第七届西博会等会展活动,努力提高专业会展水平,进一步打响会展大区品牌。以环城北路等现代商务楼群为载体,进一步提升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的规模和档次。以“名街、名店、名品”为目标,推进特色街经济建设。加快武林路三期建设,促进教场路历史建筑与时尚特色街的巧妙组合,提升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的品位。积极推进新丝绸城项目建设,增添文化、旅游等元素,不断挖掘丝绸特色街的内涵。深入推进绍兴路汽车精品街建设,强化环境改善和宣传包装力度,加快集聚汽车精品和汽车文化相关行业,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结合运河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发运河旅游项目,发挥“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六大功能,打造“水、桥、路、灯、船”五位一体的靓丽景观。结合张同泰、梅王阁等文保点(历史地段)的保护和“陆游纪念馆”建设,充分挖掘和展示下城的历史人文内涵,促进商、旅、文结合。大力发展社区经济,注重发挥八个街道各自的特色和发展优势,全面提升以居民为服务对象的社区服务业,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便民利民的街域经济特色。

做大开放平台。努力克服资源瓶颈,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从靠地发展型增长向靠房发展的集约型增长转变,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税收效益。注重把商务楼宇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推动招商方式从“有地招商”向“零地招商”转变,从“招商引资”向“选商引资”转变。加快建立“楼宇评估”和“一楼一档”机制,及时掌握和实时跟踪楼宇经济信息,适时调整楼宇内部业态结构,培育和创建一批“亿元楼”、“主题楼”和“特色楼”。坚持以“两外一大”为重点,大力引进符合都市经济发展的各类现代服务业,实现引资与引税、增量与增收、规模与效益同步,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北接上海、东引台资、南吸港澳、重攻日韩、拓展欧美”的招商策略,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和各类高能级企业。全面推进“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积极构筑银企合作、校企合作等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港澳浙江周、西湖博览会等活动载体,引导帮助企业“走出去”引进外资外力,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全年力争引进“大杭外”资金33.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5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6300万美元。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基础工作,按照属地招商的思路,调整完善区街税收考核办法,进一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充分调动和挖掘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加大安商稳商富商工作力度,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提高招商引资和为企业服务的水平,努力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落实改革举措。认真抓好企业改革的善后工作,进一步完善国有集体企业股权结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体制,实施校办企业改制工作。继续推进卫生系统、城建城管系统等事业单位的改革,探索建立重实绩、重贡献、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稳妥开展第三批撤村建居工作,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的股份制改造,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继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在努力扩大税源、加强税收征管、保持税收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实现全区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将国有资产统一纳入预算,提高政府财政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努力发挥审计监督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依法行政中的作用。继续做好省属企业税收属地征管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应对工作,努力减轻各种风险与压力。稳步推进统计制度改革,实现“在地统计”并轨。完成第一次经济普查,掌握全区二产、三产经济底数。

编制发展规划。按照中央商务区建设和省、市要求,科学编制全区“十一五”规划,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做好规划衔接和论证。在做好“十一五”总体规划的同时,按照“全面、协调、均衡”的要求,进一步做好环境建设、城市管理、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区建设等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衔接协调工作,加强对规划编制的综合管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和综合竞争力。

(二)坚持建管并重,提升城区环境品位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基本完成北景园小区和“漾河公寓”多层农居建设,加大拆迁安置用房建设力度,加快朝晖九区、潮王村等拆迁安置地块建设步伐,努力缓解“住房难”问题。积极推进三塘村等“城中村”改造项目。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抓好白石路、东新路延伸、西文路等拓建工程,继续配合做好德胜路快速干道、石桥立交、华丰路等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光明巷等3个低洼积水点改造和岳帅里农居点等4个生活小区截污纳管工程。加大环卫设施投入,启动石桥地区二次垃圾中转站建设。继续深化人防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提高人防工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坚持“四化”基本目标和“新三化”提升目标,确立“家居城市”理念,进一步缩小中心区域与城郊区域、主干道与小街巷、新建小区与旧小区之间的环境面貌差距,全力打造中央商务区一流环境面貌。实施武林广场、中山北路、横河港等“两场两路一园七河”环境提升工程,安吉路等百条背街小巷环境改善工程和桃花河精品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实施城北体育公园等重点绿化建设项目,全年新建绿地10万平方米。深入实施拆违工作,努力实现新违建“零增长”、旧违建“负增长”。推进生态区建设,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积极普及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继续开展生态街道、生态社区和绿色学校、绿色工地等创建活动,营造生态文化。进一步加大污染控制力度,加强环境执法,深化水、声、气环境治理。

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注重区域条与块统筹、远期与近期统筹、形式与内容统筹,全面提高城市长效管理水平。进一步落实街道“城管属地包干制”,形成“条保块管”、“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体制。巩固社区“半小时巡查制”、环卫“三包制”、“主要道路24小时保洁制”、城管行政执法“半小时巡更制”等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推行“市场化运作、家政式服务、物业化管理”,全面落实各项环境作业责任,提高管理效能。全面实行绿化养护、路面清扫公开招投标,试行市政、环卫、绿化“三位一体”综合管养模式,推行主要道路和城市家具无积尘、无痰迹、无牛皮癣管理。对城区主干道街景实行物业化综合管理,形成动静结合的集约化街面管理系统。通过整合资源和强化管理,进一步缓解“行路难、停车难”等问题。

(三)突出和谐创业,创建“平安下城”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强失业人员动态管理,开展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失土农民创业培训和外来劳动力的岗位培训工作,多渠道开发再就业岗位,有效引导和扶持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按照“阶梯式”管理和“网格化”服务要求,进一步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总结推广居家养老模式,探索退休人员分层次管理和分类服务方法,关心孤寡、独居、残疾、特困和高龄等五类特殊老人。抓住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五险合一”的机遇,充分运用法律监督和经济调节手段,扩大企业参保面,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机制。加强劳动监察,全面规范企事业单位劳动关系和劳动用工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和欠薪预警机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应急周转金制度,切实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围绕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有效整合各种救助工作要素,逐步健全社会救助系统。进一步完善帮扶救助网络,建立区帮扶救助中心,实行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站(室)和帮扶救助站(室)“两站(室)合一”。突出帮扶重点,进一步明确四级救助圈的救助对象、内容、范围和标准。创新“春风常驻”机制,加快建立区“慈善捐赠物资调配中心”、街道“慈善爱心家园”和社区“慈善物品捐赠点”,启动价值100万元“春风卡”,开展困难群众生活必需品援助工作,通过“慈善爱心家园”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和开通慈善捐赠热线、慈善捐赠快车、设立慈善捐赠日等有效途径,探索长效管理运作机制,使慈善捐赠工作从捐资向捐物延伸,集中性捐赠向日常性捐赠延伸。关注残疾群体,建立完善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和街道工疗站,努力创建“全国社区残疾人康复典型区”。

完善社会防控体系。进一步做好信访和公开电话工作,坚持发挥重点案件包案调处制、下访约访制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完善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建设,坚持打防控一体化,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深化流动人口市民化管理和基层创安活动,加大人防、技防、物防等群防群治力度。继续加强对邪教组织违法犯罪活动的防范与惩治,加强对归正人员的帮扶教育,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做好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规范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司法所建设,提高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水平。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能,进一步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安全生产和消防管理薄弱环节、重点部位的检查整改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完善监管服务体系。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打假治劣力度,围绕放心食品、建筑市场、文化市场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信用评价体系,打造“信用下城”。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继续深化“三亿工程”,建立财政绩效评估体系,强化对中央商务区建设、三产发展、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城建城管、公共卫生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制定完善各项经济政策措施,深入开展为辖区单位和企业服务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四)加强统筹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深化新型社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新型社区指标体系。继续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以撤村建居及新建社区为重点,整体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星级、满意社区的考评方法,构建现代化新型社区的评价体系。运用“五力合一”运作机制,推进社区服务的网络化和产业化,重点是挖掘整合社区资源,引导社区中介组织有序健康发展,加强区“市民服务呼叫信息中心(96198)”建设,着力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深化社区志愿者服务,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档次和水平。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推进社区事务管理信息化,努力减轻社区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坚持科教兴区战略。认真落实并不断深化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启动“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试点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积极构建与中央商务区要求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创办出国留学人员创业基地,积极争创“省科技强区”和“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继续实施“新世纪拔尖科技人才工程”,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促进人才柔性流动,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实施名师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标准化校园建设,加快东新园、北景园、朝晖现代城等住宅小区的中小学校建设,巩固发展教育特色和优势,进一步解决“上好学校难”问题。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深化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争创学习型城区。

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建立完善卫生执法、疾病控制、信息网络、应急指挥、医疗救助五大体系。围绕解决“看病难”,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加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城区”。加快文体事业发展,建设下城区文化体育中心,继续抓好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园林式健身苑建设工程,组织开展好“第十八届社区文化月”、“百场文体活动进社区”、“全民健身宣传月”等群众文体活动。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化计生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以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城区”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村)等创建活动,大力普及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认真抓好人民武装、拥军优属、档案等各项工作。

(五)加快职能转变,落实各项为民举措

推进政府法制建设。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自觉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定期向区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通报工作,主动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与建议,重视和支持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提高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全面贯彻国家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认真做好侨务、台湾事务工作。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和普法宣传教育,切实抓好司法从业人员和法律服务人员的监督管理。

强化政府效能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发挥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抓好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努力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廉洁、规范的行政服务。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实现区、街、社区三级联网,继续抓好“政务内网”平台建设,大力推行“联网办公”、“网上审批”,提高机关工作人员自动化办公应用能力。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推进政府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深化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做好“96666”电话接处工作,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

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深入贯彻“两个条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通过正面宣传和警示教育,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健全完善廉洁自律机制、约束管理机制、惩处治理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坚持从严治政,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和考核责任制,强化目标管理,加大行政监察和政务督查力度,努力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做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并根据区级财力的实际,2005年区政府将重点抓好以下实事项目:

1.继续加大对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安排财政资金820万元解决失业人员就业困难;全区新增就业岗位1.72万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5700人以上,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200人以上;组织失业人员、失土农民和外来劳动力进行适应性及职业技能培训6300人以上。

2.建立区帮扶救助中心,全面完成街道“慈善爱心家园”建设;启动价值100万元“春风卡”,开展全年性的生活物品援助工作;建立150万元的农民工工资应急周转金制度,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3.建立区退休人员服务中心;总结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增加居家养老服务点500个;新建北景园敬老院1所;建立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任务。

4.推进现代化新型社区建设,创建“五位一体”新型社区5个;增加投入100万元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

5.加强文教卫设施建设。创建4个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创建5个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农村健身点4个、社区健身点1个、园林式健身苑1个;新增社区科普画廊10个;争取东园小学本部校舍整体改造工程年内开工建设;建成区文史馆;新建石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区生殖健康服务中心。

6.完成“一门式”集中办公的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

7.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武林广场、绍兴路、中山北路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00条背街小巷环境改善工程和桃花河精品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新增泊位1000个,努力缓解“停车难”;完善路网结构,启动白石路、东新路延伸(石桥路至北大河)、西文路拓建;完成艮山运河公园二期建设;创建市安静小区1个;新增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完成武林路时尚女装街鲜花景观二期项目建设。

8.加强配水,治理水环境。完成横河港等7条河道环境整治;新建石桥河北端配水泵站,新建东新河、石桥河等两座水闸。

9.实施岳帅里农居点等4个生活小区、20个污染源点、30家公建单位的截污纳管;完成光明巷等3个低洼积水点的改造;新建公厕3座。

10.深化“平安下城”创建工作,完成全区50%社区的路面电子监控系统建设。

各位代表,我区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任务更加艰巨,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区情,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善作善成,为把下城区创建成全国一流城区而努力奋斗!



附:名词解释

1.“八百工程”:指招商引资工作提出的八个一百的目标,即:培育100个税源楼宇、启动100个民营企业招商、组织100次外出招商活动、培训100个招商引资人员、掀起“100日招商”高潮、抓好100个重点招商项目、实现100亿招商引资目标、实现100亿总投资。

2.“两外一大”:指我区招商引资要重点引进外资、外地来杭内资(大杭外)和大项目。

3.“百楼工程”:在辖区范围内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经过仔细筛选,确定100座税源楼宇进行重点培育,进一步发展楼宇经济。

4.“新三化”:即“精品化、景观化、人性化”,是我区在“三化”基础上提出的更高层次、更高标准的城市环境建设管理目标。

5.“百千工程”:从2003年开始,杭州市在全市4600余个行政村普遍开展环境整治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对1200个村实施重点整治,其中200个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示范村建设分两个层面,即按城市社区标准建设100个村、按农村社区标准建设100个村。原则上列入第一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区、县(市),每年对10%左右的行政村进行重点整治。

6.“十位一体、属地包干”的城市管理模式:是我区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措施,也是街道城管属地包干制的体制核心。具体指由街道牵头,整合辖区内所有的城市管理资源,包括社区、城管行政执法、市政、绿化、环卫、公安、工商、房管、交警、辖区单位等,全面负责辖区环境长效管理。

7.“四小车”:指正三轮摩托车、燃油助动车、营业人力三轮车、有动力装置的有证残疾人专用车。

8.“五位一体”、“五力合一”的“杭州下城现代化新型社区建设模式”:是指通过党委核心力、政府推动力、社会参与力、市场运作力、社区自治力等“五力”的有机组合,来建设服务型社区、自治型社区、学习型社区、数字型社区、生态型社区等“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9.“五级联络”服务新机制:在“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基础上,将帮扶的触角延伸至楼道,通过联络员的分片包干对失业人员、退休人员、困难家庭开展服务,从而形成完整的市、区、街道、社区、楼道五级服务体系。

10.“慈善爱心家园”:是以全区63个社区“慈善物品捐赠点”为依托,由区“慈善捐赠物资调配中心”统一调配物资,在各街道设立的为辖区各类困难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无偿或低偿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非赢利性社会救助机构。

11.“清欠”:是指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督促、检查和查处拖欠职工工资企业,保障劳动者合法利益的行为。

12.在地统计:是指根据国家统计法律、法规规定,对各类统计调查对象按所在地原则进行统计调查并实行区域管理的统计调查制度。

13.亿元企业:指年商业销售收入或工业销售产值超亿元的企业。

14.“双服务月”活动:指“努力实现全年经济指标,走百家企业,解百难百日活动”和“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月活动”。

15.“七难”问题:指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看病难”问题、“上学难”(上好学校难)问题、“住房难”问题、“行路难、停车难”问题、“办事难”问题、“清洁杭州”。

16.“四化”:指洁化、绿化、亮化、序化。

17.“家居城市”的理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对城市管理的认识上,强调“人本管理”的本质要求,把城市视作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广大市民群众广泛参与城市管理,同时在公共活动中能享受到家庭式优质的环境和人性关怀。二是政府在组织实施各项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中,讲求和落实精细化管理,为广大市民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人居环境。

18.“两场两路一园七河”环境提升工程:两场即武林广场、西湖文化广场;两路即中山北路、绍兴路;一园即艮山运河公园二期;七河即石桥地区横河港、西湖漾、褚家河、南大河、蔡家河、长河支流、长滨河等七条内河。

19.“三亿工程”:从2004年开始,区政府提出“筹亿元资金促经济发展、筹亿元资金造精品环境、筹亿元资金强保障机制”的财政工作思路,以有效发挥财政投入的集约优势和绩效特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