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5-06 09:14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作为“活着的遗产”和“流动的文化”,中国大运河在申遗成功后,依旧站在时代潮头,带动着城市的活力,为民所用,造福于民。这个周末,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做客京杭大运河最南端,在桥西老街漫步City Walk,感受运河别样韵味,畅谈世界遗产魅力。
水是杭州的命脉,亦是其魂魄。“解码杭州”以水为线索,解码杭州的世界文化遗产,触摸到杭州最深层的文化基因,水如何塑造文明,文明又如何赋予水以意义。此次,“解码杭州”来到了京杭大运河最南端。
“自2004年提出申遗,再到2014年申遗成功之后,这些年来大运河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从一开始单纯地保护文化遗产,再到环境整治、文旅融合,运河已经变成城市发展的积极力量,真正美起来了。我最大的感受是运河的人气越来越旺,人们也越来越热爱运河,它成为了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2012年至2019年,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曾反复提到要让文物“活”起来。这段时间正好是故宫文创快速发展的阶段,比如故宫淘宝的崛起,接连推出口红、日历等各种爆款产品。
“我们研发故宫文创产品的时候,特别注重创意,不是简单地把文物复制完了摆出来就行,而是要在形式上不断变化,因为人们对文化以及生活的体验在不断变化,文创产品开发是个不定式,必然也要不断创新。”
来到拱宸桥,看到了诸多文化遗产和文创产品,单霁翔赞不绝口,他表示,杭州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大运河文创产品不缺内容,只要把人们丰富的文化需求和地域文化嫁接起来,大家就会喜欢。
在觅会文化艺术空间,单霁翔和主理人周意一边欣赏运河美景,一边畅谈文创赛道。“我生于运河边,如今一家四代人仍工作生活在这里,浸润着运河边浓浓的烟火气。”关于运河边的人气话题,周意很有话说:“运河边全民健身的氛围非常浓厚,浙江省第一盏电灯就是在这里亮起的,桥西还保留着许多市井生活场景——茶艺、桑蚕、地方戏曲、桥梁、码头。”
运河中,货轮商船、水上公交交替前行;两岸上,茶馆、博物馆、特色店铺交相呼应,来往宾客络绎不绝。走过浙派徐门琴馆时,单霁翔被琴声吸引,不仅主动向浙派古琴非遗传承人请教,还抚琴自弹了一段《沧海一声笑》。“浙派古琴起源于南宋时期的杭州,以其清澈、微妙、淡雅和深远的音乐特点著称。古琴的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五脏五行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琴曲调式,能够对应调节不同的脏腑。”听完介绍后,大家不由地发出声声赞叹。
漫步老街,运河文化随处可见。在桥西晓风书屋和吴理人民俗艺术馆,单霁翔一边在杭州的文化地标体味禅意书香,一边又为知名运河风俗画家吴理人创作的《运河杭州风情图》驻足。画作虽然只是复制品,但单霁翔还是认真观赏,只见老建筑、小商贩、手艺人悉数入画,既古意盎然,又鲜活可感。
在单霁翔心目中,大运河是活着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在城市的血脉中流淌,闪烁着历久弥新的文明之光。“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是不同的,过去,文物保护是静态的,是不可触碰的殿堂庙宇。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是活态的,是流动的文化,是触手可及的人文生活。不管是开发文创产品,还是遗产保护,大运河最重要的意义是文化上的意义,最终要让更多人走近它、感受它的美好,这样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它,从而成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再进一步惠及更多民众。”
大运河是一场流动的盛宴,运河的水流里,沉淀着无数商贾、工匠、文人的故事。作为杭州“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承载区,拱墅区以水为脉、以文铸魂,多措并举,传承和守护着一方水土。这里,传统与现代相融,文化遗存与现代科技碰撞,市井烟火与时尚活力共生,描绘了一幅“诗与远方”的鲜活画卷。
社区之声
|
作为“活着的遗产”和“流动的文化”,中国大运河在申遗成功后,依旧站在时代潮头,带动着城市的活力,为民所用,造福于民。这个周末,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做客京杭大运河最南端,在桥西老街漫步City Walk,感受运河别样韵味,畅谈世界遗产魅力。
水是杭州的命脉,亦是其魂魄。“解码杭州”以水为线索,解码杭州的世界文化遗产,触摸到杭州最深层的文化基因,水如何塑造文明,文明又如何赋予水以意义。此次,“解码杭州”来到了京杭大运河最南端。
“自2004年提出申遗,再到2014年申遗成功之后,这些年来大运河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从一开始单纯地保护文化遗产,再到环境整治、文旅融合,运河已经变成城市发展的积极力量,真正美起来了。我最大的感受是运河的人气越来越旺,人们也越来越热爱运河,它成为了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2012年至2019年,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曾反复提到要让文物“活”起来。这段时间正好是故宫文创快速发展的阶段,比如故宫淘宝的崛起,接连推出口红、日历等各种爆款产品。
“我们研发故宫文创产品的时候,特别注重创意,不是简单地把文物复制完了摆出来就行,而是要在形式上不断变化,因为人们对文化以及生活的体验在不断变化,文创产品开发是个不定式,必然也要不断创新。”
来到拱宸桥,看到了诸多文化遗产和文创产品,单霁翔赞不绝口,他表示,杭州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大运河文创产品不缺内容,只要把人们丰富的文化需求和地域文化嫁接起来,大家就会喜欢。
在觅会文化艺术空间,单霁翔和主理人周意一边欣赏运河美景,一边畅谈文创赛道。“我生于运河边,如今一家四代人仍工作生活在这里,浸润着运河边浓浓的烟火气。”关于运河边的人气话题,周意很有话说:“运河边全民健身的氛围非常浓厚,浙江省第一盏电灯就是在这里亮起的,桥西还保留着许多市井生活场景——茶艺、桑蚕、地方戏曲、桥梁、码头。”
运河中,货轮商船、水上公交交替前行;两岸上,茶馆、博物馆、特色店铺交相呼应,来往宾客络绎不绝。走过浙派徐门琴馆时,单霁翔被琴声吸引,不仅主动向浙派古琴非遗传承人请教,还抚琴自弹了一段《沧海一声笑》。“浙派古琴起源于南宋时期的杭州,以其清澈、微妙、淡雅和深远的音乐特点著称。古琴的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五脏五行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琴曲调式,能够对应调节不同的脏腑。”听完介绍后,大家不由地发出声声赞叹。
漫步老街,运河文化随处可见。在桥西晓风书屋和吴理人民俗艺术馆,单霁翔一边在杭州的文化地标体味禅意书香,一边又为知名运河风俗画家吴理人创作的《运河杭州风情图》驻足。画作虽然只是复制品,但单霁翔还是认真观赏,只见老建筑、小商贩、手艺人悉数入画,既古意盎然,又鲜活可感。
在单霁翔心目中,大运河是活着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在城市的血脉中流淌,闪烁着历久弥新的文明之光。“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是不同的,过去,文物保护是静态的,是不可触碰的殿堂庙宇。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是活态的,是流动的文化,是触手可及的人文生活。不管是开发文创产品,还是遗产保护,大运河最重要的意义是文化上的意义,最终要让更多人走近它、感受它的美好,这样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它,从而成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再进一步惠及更多民众。”
大运河是一场流动的盛宴,运河的水流里,沉淀着无数商贾、工匠、文人的故事。作为杭州“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承载区,拱墅区以水为脉、以文铸魂,多措并举,传承和守护着一方水土。这里,传统与现代相融,文化遗存与现代科技碰撞,市井烟火与时尚活力共生,描绘了一幅“诗与远方”的鲜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