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50050-0/2025-3315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卫健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25-05-16 发布日期 2025-05-16
附件
2025年5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及应对建议

发布日期: 2025-05-16 16:18:58 点击率:

一、风险预警

依据既往和近期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国内外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信息,开展了5月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

评估结果:5月份需重点关注登革热疫情,一般关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

二、防控措施

(一)登革热疫情

1.加强蚊媒密度监测和控制工作。加大社区蚊媒密度监测覆盖面,建立社区动态蚊媒传播分级预警工作机制。广泛动员,组织开展以“消灭成蚊,清理孳生地”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疫情发生后,早期快速开展辖区内成蚊灭杀和消除孳生地的工作。

2.加强登革热病例监测和报告,落实首诊负责制。各级医疗机构提高监测敏感性,规范诊疗报告,无检测条件医疗机构及时转诊病例。增强医务人员登革热诊断意识,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病例即使无境内外高发地区旅行史的就诊病例,也应结合临床表现和血常规检测结果,考虑登革热的可能性,加强登革热NSI筛查。

3.规范疫情处置。加强疫情防控各项准备工作,落实技术、人员及物资准备,加强应急值守,一旦发生登革热疫情,及时科学、规范开展疫情处置。

4.强化部门联动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目前我省输入病例来源以东南亚国家为主,尚未出现境内输入病例,建议文旅等相关部门做好人员健康提示,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及时就诊。

5.做好健康宣教。切实加强登革热防控知识宣传,增强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及时就诊意识,动员广大市民人人动手,自觉对家庭内的花瓶、花盆、水缸等积水容器管理,并自愿参与居住区外环境蚊媒孳生地清理。

(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

1.持续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监测预警工作。关注病毒毒株变异变迁情况,密切关注疫情形势。

2.做好应急准备,提高聚集性疫情监测和处置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规范和优化医疗诊治流程,强化救治能力。合理统筹调配医疗资源,配足相关检测试剂和药品,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最大程度减少重症/死亡病例。

4.学校、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落实主体责任,尤其要做好“五一”假期后儿童返园、师生返校后的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诊,有效降低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

5.多渠道广泛开展健康宣教,积极回应公众关切。结合“五一”假期人员流动特点,对景点、交通枢纽等人员聚集场所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提示,提升群众防护意识。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
应急预案及处置
2025年5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及应对建议

索引号

00250050-0/2025-33151

文号

公布日期

2025-05-1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卫健局

一、风险预警

依据既往和近期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国内外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信息,开展了5月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

评估结果:5月份需重点关注登革热疫情,一般关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

二、防控措施

(一)登革热疫情

1.加强蚊媒密度监测和控制工作。加大社区蚊媒密度监测覆盖面,建立社区动态蚊媒传播分级预警工作机制。广泛动员,组织开展以“消灭成蚊,清理孳生地”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疫情发生后,早期快速开展辖区内成蚊灭杀和消除孳生地的工作。

2.加强登革热病例监测和报告,落实首诊负责制。各级医疗机构提高监测敏感性,规范诊疗报告,无检测条件医疗机构及时转诊病例。增强医务人员登革热诊断意识,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病例即使无境内外高发地区旅行史的就诊病例,也应结合临床表现和血常规检测结果,考虑登革热的可能性,加强登革热NSI筛查。

3.规范疫情处置。加强疫情防控各项准备工作,落实技术、人员及物资准备,加强应急值守,一旦发生登革热疫情,及时科学、规范开展疫情处置。

4.强化部门联动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目前我省输入病例来源以东南亚国家为主,尚未出现境内输入病例,建议文旅等相关部门做好人员健康提示,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及时就诊。

5.做好健康宣教。切实加强登革热防控知识宣传,增强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及时就诊意识,动员广大市民人人动手,自觉对家庭内的花瓶、花盆、水缸等积水容器管理,并自愿参与居住区外环境蚊媒孳生地清理。

(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

1.持续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监测预警工作。关注病毒毒株变异变迁情况,密切关注疫情形势。

2.做好应急准备,提高聚集性疫情监测和处置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规范和优化医疗诊治流程,强化救治能力。合理统筹调配医疗资源,配足相关检测试剂和药品,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最大程度减少重症/死亡病例。

4.学校、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落实主体责任,尤其要做好“五一”假期后儿童返园、师生返校后的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诊,有效降低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

5.多渠道广泛开展健康宣教,积极回应公众关切。结合“五一”假期人员流动特点,对景点、交通枢纽等人员聚集场所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提示,提升群众防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