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

发布日期: 2025-03-31 15:59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人口就业。根据202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19.8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全区户籍人口91.01万人,其中男性43.90万人,女性47.1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8.23%和51.77%。全年出生人口0.68万人,人口出生率7.59‰;死亡人口0.32万人,死亡率3.56‰;人口自然增长率4.03‰。

全区新增就业33073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1298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4458人;发放促进就业专项资金1.5亿元,惠及3.37万人次。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1.4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80.0亿元,增长0.6%,出口交货值12.1亿元,增长46.4%。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26.3亿元,新产品产值率43.1%。

建筑业。全年建筑业增加值81.8亿元,比上年下降15.6%;建筑业总产值537.7亿元,下降26.0%;竣工产值298.4亿元,下降20.8%。

三、服务业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2014.1亿元,比上年增长4.9%,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1.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9.0%和6.5%。

金融业贡献率最高。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6个百分点,对全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48.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07.0亿元,增长12.5%,对全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6.8%。营利性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401.2亿元,增长8.7%,对全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37.5%。商贸业持续发展。商贸业增加值331.5亿元,增长4.7%,对全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6.6%。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878.96亿元,增长4.9%。十大行业中五个行业较上年实现增长。其中,教育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32.1%和13.2%。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合计21家,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的2.3%,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56.5%。

四、国内贸易

全年批发业销售额比上年下降2.1%;零售业销售额增长9.0%;住宿业营业额下降2.2%;餐饮业营业额增长6.8%。

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8.6亿元(根据第五次经济普查结果修订)。从限上主要商品零售情况看,通讯器材类和粮油食品类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7.3%和31.9%。

2024年末拥有区属各类有证在业商品交易市场70个,其中农副产品市场39个;工业消费品市场23个;生产资料市场7个;服务市场1个;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641.5亿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0%。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1%。分结构看,制造业投资增长25.5%,高新产业投资增长16.4%,交通、水利和能源投资下降37.7%,民间投资增长5.3%,工业投资下降2.7%,民间项目投资增长15.5%。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7%。房屋施工面积1569.3万平方米,下降6.7%。商品房销售面积121.1万平方米,下降36.0%。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全年货物进出口117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进口627.09亿元,增长11.59%;出口549.98亿元,增长16.3%。完成跨境电商出口30.3亿元,增长5.97%。

服务贸易。全年服务贸易出口额10.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28%,其中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0.55亿美元。

招商引资。全年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5508家,总注册资金572.3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04家,注册资金333.43亿元。完成实际利用外资3.81亿美元。

七、教育和科技创新

教育。全区有各类教育机构214个,其中:职业高中1所,完全中学1所,高中3所,初中2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小学56所,幼儿园110所(含民办、部门办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2所。全区共有在校学生146193人,其中幼儿园在校幼儿33166人,小学在校学生74646人,初中在校学生34156人,高中(含职业高中)在校学生3899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326人。全区教师11070人。全区省现代化校园59所,其中15所校园获评2024年度省现代化学校。全国文明校园1所,省级文明校园8所,市级文明校园50所,区级文明校园51所。

科技创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02家。新增省级研发机构18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5家。中美华东入选杭州市合成生物概念验证中心;杭州芯河光电等单位的12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市“115”引智计划;一名外籍专家获杭州市唯一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新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备案省级众创空间1家。全区专利授权量8131件,同比增长4.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573件,同比增长39.03%。全年新设市场主体30897家,同比下降5.64%,其中企业15191家,同比下降8.08%。

八、文体和卫生

文体。深入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大运河杭钢公园等6大文旅项目建设,全年投资81亿元。推动35个文旅项目“微改造、精提升”,打造9个省级示范点。举办“杭州奇妙夜拱墅场”、Citywalk运河明珠读城体验等39场文旅活动,2024年度非遗保护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二,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评估全市第一。新建34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7家文化驿站、3家城市书房,西泠·武林美术馆开馆。培育10个文艺赋美精品点,文艺创作获全国类奖项4个、省级金奖22个、市级76个。组织开展2144场文化惠民活动,接受文化场馆服务达5448万人次。办好中国(杭州)新年祈福走运大会、2024年京杭大运河皮划艇马拉松系列赛(杭州站)暨长三角水上运动节、2024年FIH女子曲棍球世界超级联赛(中国站)等高品质赛事,全年开展了942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强运河体育公园场馆的赛后利用,累计开放342天,服务57.2万人次,举办49场体育赛事活动。组织533名青少年运动员参与19项市级青少年赛事活动,其中击剑、跆拳道、赛艇、皮划艇等优势项目共收获63金、48银、52铜的优异成绩。

卫生。初步统计,全区共有卫生机构数961家(含13家省市医疗机构、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中心),实有床位21806张,医师数10393,每千人执业医师数8.67人,护士数12733,每千人注册护士数10.62人,门(急)诊人次2075.42万人次,住院人次71.46万人次。全力推进医疗资源配置合理优化,完成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提升改造,提升面积约1.8万平方米,引入大型医疗设备27台。新增综合性急救站点1处,杭州AED在线登记961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社区医院建成数占比全省第一,占总机构数71.4% 。中医药发展指数连续四年全省主城区排名第一。“赓续运河文脉,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窗口高地”获评浙江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典型案例,《看中医到拱墅》获评健康杭州建设“一地一品”,《构建中医近视防控拱墅模式 守护儿童青少年眼健康》获评健康杭州行动“一行动一标杆”,《跨界“破圈”,解锁基层中医药文化融合新模式》获评2024年杭州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改革示范案例。区疾控中心规范化建设达到浙江省首批A++等级标准,拱墅区在全省率先实现智慧服务预防接种门诊全覆盖,A++级智慧服务预防接种门诊数量全省第一,区卫健局疾控监督科荣获全国中华总工会“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进一步巩固“幼有善育”工作基础,开展托育机构提质赋能,在全省率先推出2岁以下小月龄婴幼儿规范化托育服务,推出小月龄托育班级21个、托位数1011个,2岁以下婴幼儿托位占全区托育机构托位(幼儿园托育部除外)32.7%,托位最高使用率85%。健康浙江考核连续6年获得优秀,智慧妇幼监管服务平台、医美产业服务一类事、三级居家健康服务网络、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等工作获评国家、省级荣誉及试点。

九、人才引育

全年新增国家和省市级海内外领军人才28名,新认定杭州市级高层次人才3458名,其中C类以上75名,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6487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602名。新认定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创新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新引进人才项目111个,落地“国字号”中欧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拱墅基地。

十、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人民生活。2024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062元,比上年增长3.6%。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8718元,比上年增长5.1%。

社会保障。2024年末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41386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66668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49918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人数748313人。户籍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9.59%。

社会福利。新建社区食堂(助餐点)15个,日均服务老年人9900余人次。打造“大运河老年学堂”6所,累计招收学员1672名,开展教学2544课次。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112张。新增持证护理员152人,每万老人拥有持证助老员数28.4名。完成80周岁以上独居老人“安居守护”工程630户。新建“大运河幸福家园”服务阵地6个。在册困难群众5114人,累计发放各类帮扶资金7074.43万元、困境儿童补助资金440.66万元。

十一、城建城管、平安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建城管。以128个大城北开发建设项目带动城市能级提升,完工33个项目。高标准推进95条52.6公里道路建设,完工22条道路。全力推进地铁四期工程15号线137项征迁工作,有效保障15号线建设顺利推进。拓展重点区域泊位供给,新增停车泊位10320个,新增充电枪935个。新增绿地36.96万平方米,新建绿道8条。系统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建成区面积46%符合海绵建设要求。统筹推进15个安置房项目建设,竣工13个项目,回迁4077户,实现在外过渡五年以上清零。累计改造48个老旧小区,建设15个未来社区,加装电梯203台,799台老旧住宅电梯启动更新工作。

完成燃气管道改造242.635公里,完成71个老旧小区高层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完成地铁口非机动车泊位施划民生实事项目,新增地铁出入口非机动车停放点6处,新增非机动车泊位1020个,打造拱宸桥东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点全市样板,完成10座公厕提升改造,完成4个河道生态廊道项目,8个亲水节点提升改造工作。备案商业外摆84处,实施武林商圈等重点区域亮化工程。全年查处违法行为23132件,全面实施“亮码检查”,亮码检查比例达到99.92%,推广运用“简案快办”,办结案件251件,时限缩短至3天。

平安建设。深入开展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起,同比下降33.33%;死亡2人,同比零增长。

环境保护。完成1家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完成3家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完成13家涉气企业纳入活性炭再生体系。国四柴油货车淘汰完成802辆,列全市第2;国二及以下柴油叉车淘汰完成24辆,列全市第6;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85辆,列全市第7。新增“无废城市细胞”35个以上,圆满完成下发任务。探索开展“无废集团”及“无废商业街区(商圈)”创建工作。完成23个退役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工作,3个地块完成修复并通过省厅验收,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为100%。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全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三次产业划分执行国家统计局2018年修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

3、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为辖区内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为辖区内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为辖区内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

4、本公报中的数据来源除区统计局外,还来自区人才办、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住建局、区商务局、区文广旅体局、区卫健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金融事业发展中心、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投促局、市生态环境拱墅分局等相关部门。


拱墅概况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
发布时间: 2025-03-31 15:59
信息来源:统计公报 浏览量:

人口就业。根据202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19.8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全区户籍人口91.01万人,其中男性43.90万人,女性47.1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8.23%和51.77%。全年出生人口0.68万人,人口出生率7.59‰;死亡人口0.32万人,死亡率3.56‰;人口自然增长率4.03‰。

全区新增就业33073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1298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4458人;发放促进就业专项资金1.5亿元,惠及3.37万人次。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1.4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80.0亿元,增长0.6%,出口交货值12.1亿元,增长46.4%。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26.3亿元,新产品产值率43.1%。

建筑业。全年建筑业增加值81.8亿元,比上年下降15.6%;建筑业总产值537.7亿元,下降26.0%;竣工产值298.4亿元,下降20.8%。

三、服务业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2014.1亿元,比上年增长4.9%,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1.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9.0%和6.5%。

金融业贡献率最高。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6个百分点,对全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48.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07.0亿元,增长12.5%,对全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6.8%。营利性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401.2亿元,增长8.7%,对全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37.5%。商贸业持续发展。商贸业增加值331.5亿元,增长4.7%,对全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6.6%。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878.96亿元,增长4.9%。十大行业中五个行业较上年实现增长。其中,教育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32.1%和13.2%。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合计21家,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的2.3%,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56.5%。

四、国内贸易

全年批发业销售额比上年下降2.1%;零售业销售额增长9.0%;住宿业营业额下降2.2%;餐饮业营业额增长6.8%。

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8.6亿元(根据第五次经济普查结果修订)。从限上主要商品零售情况看,通讯器材类和粮油食品类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7.3%和31.9%。

2024年末拥有区属各类有证在业商品交易市场70个,其中农副产品市场39个;工业消费品市场23个;生产资料市场7个;服务市场1个;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641.5亿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0%。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1%。分结构看,制造业投资增长25.5%,高新产业投资增长16.4%,交通、水利和能源投资下降37.7%,民间投资增长5.3%,工业投资下降2.7%,民间项目投资增长15.5%。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7%。房屋施工面积1569.3万平方米,下降6.7%。商品房销售面积121.1万平方米,下降36.0%。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全年货物进出口117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进口627.09亿元,增长11.59%;出口549.98亿元,增长16.3%。完成跨境电商出口30.3亿元,增长5.97%。

服务贸易。全年服务贸易出口额10.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28%,其中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0.55亿美元。

招商引资。全年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5508家,总注册资金572.3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04家,注册资金333.43亿元。完成实际利用外资3.81亿美元。

七、教育和科技创新

教育。全区有各类教育机构214个,其中:职业高中1所,完全中学1所,高中3所,初中2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小学56所,幼儿园110所(含民办、部门办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2所。全区共有在校学生146193人,其中幼儿园在校幼儿33166人,小学在校学生74646人,初中在校学生34156人,高中(含职业高中)在校学生3899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326人。全区教师11070人。全区省现代化校园59所,其中15所校园获评2024年度省现代化学校。全国文明校园1所,省级文明校园8所,市级文明校园50所,区级文明校园51所。

科技创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02家。新增省级研发机构18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5家。中美华东入选杭州市合成生物概念验证中心;杭州芯河光电等单位的12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市“115”引智计划;一名外籍专家获杭州市唯一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新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备案省级众创空间1家。全区专利授权量8131件,同比增长4.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573件,同比增长39.03%。全年新设市场主体30897家,同比下降5.64%,其中企业15191家,同比下降8.08%。

八、文体和卫生

文体。深入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大运河杭钢公园等6大文旅项目建设,全年投资81亿元。推动35个文旅项目“微改造、精提升”,打造9个省级示范点。举办“杭州奇妙夜拱墅场”、Citywalk运河明珠读城体验等39场文旅活动,2024年度非遗保护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二,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评估全市第一。新建34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7家文化驿站、3家城市书房,西泠·武林美术馆开馆。培育10个文艺赋美精品点,文艺创作获全国类奖项4个、省级金奖22个、市级76个。组织开展2144场文化惠民活动,接受文化场馆服务达5448万人次。办好中国(杭州)新年祈福走运大会、2024年京杭大运河皮划艇马拉松系列赛(杭州站)暨长三角水上运动节、2024年FIH女子曲棍球世界超级联赛(中国站)等高品质赛事,全年开展了942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强运河体育公园场馆的赛后利用,累计开放342天,服务57.2万人次,举办49场体育赛事活动。组织533名青少年运动员参与19项市级青少年赛事活动,其中击剑、跆拳道、赛艇、皮划艇等优势项目共收获63金、48银、52铜的优异成绩。

卫生。初步统计,全区共有卫生机构数961家(含13家省市医疗机构、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中心),实有床位21806张,医师数10393,每千人执业医师数8.67人,护士数12733,每千人注册护士数10.62人,门(急)诊人次2075.42万人次,住院人次71.46万人次。全力推进医疗资源配置合理优化,完成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提升改造,提升面积约1.8万平方米,引入大型医疗设备27台。新增综合性急救站点1处,杭州AED在线登记961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社区医院建成数占比全省第一,占总机构数71.4% 。中医药发展指数连续四年全省主城区排名第一。“赓续运河文脉,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窗口高地”获评浙江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典型案例,《看中医到拱墅》获评健康杭州建设“一地一品”,《构建中医近视防控拱墅模式 守护儿童青少年眼健康》获评健康杭州行动“一行动一标杆”,《跨界“破圈”,解锁基层中医药文化融合新模式》获评2024年杭州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改革示范案例。区疾控中心规范化建设达到浙江省首批A++等级标准,拱墅区在全省率先实现智慧服务预防接种门诊全覆盖,A++级智慧服务预防接种门诊数量全省第一,区卫健局疾控监督科荣获全国中华总工会“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进一步巩固“幼有善育”工作基础,开展托育机构提质赋能,在全省率先推出2岁以下小月龄婴幼儿规范化托育服务,推出小月龄托育班级21个、托位数1011个,2岁以下婴幼儿托位占全区托育机构托位(幼儿园托育部除外)32.7%,托位最高使用率85%。健康浙江考核连续6年获得优秀,智慧妇幼监管服务平台、医美产业服务一类事、三级居家健康服务网络、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等工作获评国家、省级荣誉及试点。

九、人才引育

全年新增国家和省市级海内外领军人才28名,新认定杭州市级高层次人才3458名,其中C类以上75名,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6487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602名。新认定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创新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新引进人才项目111个,落地“国字号”中欧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拱墅基地。

十、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人民生活。2024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062元,比上年增长3.6%。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8718元,比上年增长5.1%。

社会保障。2024年末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41386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66668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49918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人数748313人。户籍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9.59%。

社会福利。新建社区食堂(助餐点)15个,日均服务老年人9900余人次。打造“大运河老年学堂”6所,累计招收学员1672名,开展教学2544课次。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112张。新增持证护理员152人,每万老人拥有持证助老员数28.4名。完成80周岁以上独居老人“安居守护”工程630户。新建“大运河幸福家园”服务阵地6个。在册困难群众5114人,累计发放各类帮扶资金7074.43万元、困境儿童补助资金440.66万元。

十一、城建城管、平安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建城管。以128个大城北开发建设项目带动城市能级提升,完工33个项目。高标准推进95条52.6公里道路建设,完工22条道路。全力推进地铁四期工程15号线137项征迁工作,有效保障15号线建设顺利推进。拓展重点区域泊位供给,新增停车泊位10320个,新增充电枪935个。新增绿地36.96万平方米,新建绿道8条。系统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建成区面积46%符合海绵建设要求。统筹推进15个安置房项目建设,竣工13个项目,回迁4077户,实现在外过渡五年以上清零。累计改造48个老旧小区,建设15个未来社区,加装电梯203台,799台老旧住宅电梯启动更新工作。

完成燃气管道改造242.635公里,完成71个老旧小区高层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完成地铁口非机动车泊位施划民生实事项目,新增地铁出入口非机动车停放点6处,新增非机动车泊位1020个,打造拱宸桥东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点全市样板,完成10座公厕提升改造,完成4个河道生态廊道项目,8个亲水节点提升改造工作。备案商业外摆84处,实施武林商圈等重点区域亮化工程。全年查处违法行为23132件,全面实施“亮码检查”,亮码检查比例达到99.92%,推广运用“简案快办”,办结案件251件,时限缩短至3天。

平安建设。深入开展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起,同比下降33.33%;死亡2人,同比零增长。

环境保护。完成1家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完成3家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完成13家涉气企业纳入活性炭再生体系。国四柴油货车淘汰完成802辆,列全市第2;国二及以下柴油叉车淘汰完成24辆,列全市第6;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85辆,列全市第7。新增“无废城市细胞”35个以上,圆满完成下发任务。探索开展“无废集团”及“无废商业街区(商圈)”创建工作。完成23个退役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工作,3个地块完成修复并通过省厅验收,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为100%。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全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三次产业划分执行国家统计局2018年修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

3、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为辖区内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为辖区内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为辖区内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

4、本公报中的数据来源除区统计局外,还来自区人才办、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住建局、区商务局、区文广旅体局、区卫健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金融事业发展中心、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投促局、市生态环境拱墅分局等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