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3-24 09:09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当过家长的朋友大概会有体会
为了给孩子起个好名字
字字推敲 堪比贾岛
恨不得把字典翻烂
比如明年是马年
你要表现马这个意思
就有驳(bó)、骆(luò)、骅(huá)
骠(biāo)、驹(jū)……
一众同义近义字可选
它们分别表示毛色不纯的马
尾和鬣毛黑色的白马
赤色的骏马
黄毛夹杂着白点子的马
两岁以下的马……
在当代日常生活中
这些字很多成为使用频率极低的沉睡文字
或在使用,也是引申后的意义
如同小孩子更易于接受形象化的知识内容
在人类社会的儿童时期
先民认识世界的方式往往是
经验主义的直观感性体验
从纷繁的驳(bó)、骆(luò)、骅(huá)
骠(biāo)、驹(jū)
到统一于“马”这一物种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
今日鼎鼎大名的大运河也是一样
历史上
“大运河”这一统一名称的确立足足用了2000年
是的
大运河原来不叫这名字
处于“散养”状态的大运河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问
中学历史课本里面
白纸黑字写了隋炀帝贯通大运河
咋到这儿就被你吃了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
我们先要对开凿大运河的工程量有一定了解
2023年5月,位于广西北部湾的平陆运河项目全线开工,全长134公里,到位的绞吸船、反铲挖泥船、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达2900台(套),在入海口段,我国首艘超大型自航绞吸船“天鲸号”参与部分覆盖层和岩石开挖。
在配备大量现代化设备
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现代动员体制加持下
这条运河要挖多长时间呢?
需要52个月(4年多)
而隋唐大运河的长度是平陆运河的20倍
大运河如果是一时而成
想必让唐丞相带队施工也无济于事
事实上
隋朝的大运河几乎每一段都有各自的“底子”
比如通济渠
它的前身是战国时期魏惠王兴建的鸿沟
比如永济渠
它的前身是东汉末年曹操开凿的白沟
再比如山阳渎
它的基础是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
而邗沟所在的苏北平原地带
距今数万年前曾是一片大湖
在挖泥基本靠锹的先秦时代
邗沟等早期运河迅速开掘而成
离不开原有的自然河道基础
大运河作为一个整体登上历史舞台
要义在于贯通、疏浚,而不是开凿
历史课本上“隋炀帝贯通大运河”这一说法
更近似于后人对其一系列开河行为的高度概括
是一种上帝般的俯视视角
可能在时人的眼中
并未认为通济渠、永济渠、山阳渎、江南河这几条河道
从属于统一的“大运河”概念
如我们今日耳熟能详的
认为是书写大运河的古诗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诗中“隋亡为此河”的河指的是汴河(通济渠)
其实只是今日大运河的一段
再如已知最早记载
隋炀帝贯通大运河的《资治通鉴》中
并没有统一的大运河条目
而是将各段的开通从属于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
大运河各段处于“散养”状态
唐宋以后
随着治水的客观需求更为迫切
以及商贸往来的主观需要
大运河才逐渐被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成书于明初的《元史》
和成书于清代中期的《明史》都设有“河渠志”
专门记载水系情况和治水事宜
将今日京杭大运河各段一并记录成文
运河早期称谓探源
在现代中文的释义中
运河指人工开凿的通航渠道
它存在两个基本要素
一个是通行船只
像坎儿井这样的灌溉工程
狭义上来说不能称作运河
另一个是人工干预
这是和自然河道相对的
自然河道在先秦时期多称“水”
如济水、淇水、渭水
“河”“江”则是黄河、长江的专称
具有人工成分的大多称作沟、渠、渎
或者直接叫水道
如鸿沟、广通渠、破冈读、吴古故水道
汉唐时代,随着官方漕运的兴起
运河也被称为漕渠、漕河、官河
“运河”一词的首次出现
是在北宋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中
“开成二年夏,旱,扬州运河竭。”
(《新唐书·五行志·火沴水》)
此后,“运河”这一简单直白的称谓被频繁使用
据统计,至少有90余种宋代存世文献出现该词
为了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
宋代将地方权力一分为四
在路(行政级别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设置转运使
相当于首席财务官
这之中的“运”便是依托于运河的运送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
“大运河”一词也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
“城外诸河“下塘河,南自天宗水门接盐桥运河,余杭水门,二水合于北郭税务司前,……一由东北上塘过东仓新桥入大运河,至长安闸入秀州,曰运河,一由西北过德胜桥上北城堰过江涨桥、喻家桥、北新桥以北入安吉州界,曰下塘河。”(南宋《淳祐临安志》卷十)
从河道的走势来看
文献中“大运河”一词的指向
很可能是今日的大运河江南运河段
其后的《咸淳临安志》《梦梁录》
关于“大运河”一词的记载
与《淳祐临安志》基本相同
大致可认为是对同一文献的引用
于历史文献中匆匆一闪而过后
“大运河”一词
在此后的元明清时代官方史料中再未出现
元代将隋唐大运河截弯取直
新开的通惠河、会通河均以“河”命名
早期沟渠与水在概念上的泾渭分明
早已被现实的功用打破
人们更关注它的漕运、商贸价值
明代将京杭大运河分成七段
依照区位特点分别命名
如经过山东水脊的一段,需要借闸行运,就叫闸漕
经过苏北的一段,湖泊众多,就叫湖漕
到了清代,“运河”一词的使用不仅更为普遍
而且成为了对大运河的统称
“京杭运河”一词最迟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大运河统称的出现及定型
这里需要看仔细
清人用的是“京杭运河”
而不是“京杭大运河”
虽然“大运河”一词在南宋便已经出现
但统指今日的大运河全域以及广泛使用
其实是得益于明清以来的中外交流活动
古老中国的两项国家工程
给这些西洋传教士、旅行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是长城、一个是大运河
命名也很有相似性:
GREAT/GRAND WALL
GREAT/GRAND CANAL
这是从他们纵览中西的丰富旅行经验中得出的
二者规模之庞大
确实在古代世界无出其右
民国时期
国人将域外视角“GREAT/GRAND CANAL”一词
出口转内销翻回中文“大运河”
并逐渐应用开来
当时,辞去临时大总统之位的孙中山考察全国
提出“开浚运河以联络中国北部
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的设想
“千百年来,为中国南北交通枢纽之古大运河,其一部分现在改筑中者,应由首至尾全体整理,使北方、长江间之内地航运得以复通。此河之改筑整理,实为大利所在。盖由天津至杭州,运河所经皆富庶之区也。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
孙先生的伟大设想
在内忧外患的民国时代注定难以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地方设置专门机构
系统整治大运河河道
这一时期
“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得以获得广泛使用
以起始点命名交通路线
如京广线、石祥路、润扬大桥等等
带有当代中国鲜明的基建色彩
与此同时
“大运河”范围的确定也经历了一个反复厘定的过程
在将大运河视为一个统一体的明清时代
大运河的范围界定与今天有些许出入
明清时代,河道总督管理范围只限制于长江以北
而漕运的范围却又延伸至湖广、江西
似乎长江中下游主干道、湘江、赣江
也是大运河漕河的一部分
清代治水百科全书《行水金鉴》约120万字
所收资料上起《禹贡》,下至康熙末年(1721)
包括黄河、长江、淮河、运河和永定河等水系的
源流、变迁和施工经过
如此多的水文资料
却只涉及到今日长江以北的大运河河道
同样
在法国人绘制于17世纪中叶的旅行地图中
纵贯中国的主干航道是
北京——天津——南京——广州的航线
不包括江南的运河水系
更近似于“京广大运河”
2010年前后,伴随着大运河的申遗进程
“大运河”又扩展为“中国大运河”
指囊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纵贯8省市,长达3200公里的运河体系,包括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永济渠(卫河)、通济渠(汴河)、中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十段河道
可以说,无论中西
大运河的内涵外延的确定
是将多样的感性认识不断具象化的一个过程
古老的大运河从2500年前走来
它所包含的文明沟通、交流的价值取向
时至今日仍润物细无声般影响、塑造着我们
拱墅资讯
|
图片资讯
|
当过家长的朋友大概会有体会
为了给孩子起个好名字
字字推敲 堪比贾岛
恨不得把字典翻烂
比如明年是马年
你要表现马这个意思
就有驳(bó)、骆(luò)、骅(huá)
骠(biāo)、驹(jū)……
一众同义近义字可选
它们分别表示毛色不纯的马
尾和鬣毛黑色的白马
赤色的骏马
黄毛夹杂着白点子的马
两岁以下的马……
在当代日常生活中
这些字很多成为使用频率极低的沉睡文字
或在使用,也是引申后的意义
如同小孩子更易于接受形象化的知识内容
在人类社会的儿童时期
先民认识世界的方式往往是
经验主义的直观感性体验
从纷繁的驳(bó)、骆(luò)、骅(huá)
骠(biāo)、驹(jū)
到统一于“马”这一物种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
今日鼎鼎大名的大运河也是一样
历史上
“大运河”这一统一名称的确立足足用了2000年
是的
大运河原来不叫这名字
处于“散养”状态的大运河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问
中学历史课本里面
白纸黑字写了隋炀帝贯通大运河
咋到这儿就被你吃了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
我们先要对开凿大运河的工程量有一定了解
2023年5月,位于广西北部湾的平陆运河项目全线开工,全长134公里,到位的绞吸船、反铲挖泥船、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达2900台(套),在入海口段,我国首艘超大型自航绞吸船“天鲸号”参与部分覆盖层和岩石开挖。
在配备大量现代化设备
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现代动员体制加持下
这条运河要挖多长时间呢?
需要52个月(4年多)
而隋唐大运河的长度是平陆运河的20倍
大运河如果是一时而成
想必让唐丞相带队施工也无济于事
事实上
隋朝的大运河几乎每一段都有各自的“底子”
比如通济渠
它的前身是战国时期魏惠王兴建的鸿沟
比如永济渠
它的前身是东汉末年曹操开凿的白沟
再比如山阳渎
它的基础是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
而邗沟所在的苏北平原地带
距今数万年前曾是一片大湖
在挖泥基本靠锹的先秦时代
邗沟等早期运河迅速开掘而成
离不开原有的自然河道基础
大运河作为一个整体登上历史舞台
要义在于贯通、疏浚,而不是开凿
历史课本上“隋炀帝贯通大运河”这一说法
更近似于后人对其一系列开河行为的高度概括
是一种上帝般的俯视视角
可能在时人的眼中
并未认为通济渠、永济渠、山阳渎、江南河这几条河道
从属于统一的“大运河”概念
如我们今日耳熟能详的
认为是书写大运河的古诗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诗中“隋亡为此河”的河指的是汴河(通济渠)
其实只是今日大运河的一段
再如已知最早记载
隋炀帝贯通大运河的《资治通鉴》中
并没有统一的大运河条目
而是将各段的开通从属于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
大运河各段处于“散养”状态
唐宋以后
随着治水的客观需求更为迫切
以及商贸往来的主观需要
大运河才逐渐被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成书于明初的《元史》
和成书于清代中期的《明史》都设有“河渠志”
专门记载水系情况和治水事宜
将今日京杭大运河各段一并记录成文
运河早期称谓探源
在现代中文的释义中
运河指人工开凿的通航渠道
它存在两个基本要素
一个是通行船只
像坎儿井这样的灌溉工程
狭义上来说不能称作运河
另一个是人工干预
这是和自然河道相对的
自然河道在先秦时期多称“水”
如济水、淇水、渭水
“河”“江”则是黄河、长江的专称
具有人工成分的大多称作沟、渠、渎
或者直接叫水道
如鸿沟、广通渠、破冈读、吴古故水道
汉唐时代,随着官方漕运的兴起
运河也被称为漕渠、漕河、官河
“运河”一词的首次出现
是在北宋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中
“开成二年夏,旱,扬州运河竭。”
(《新唐书·五行志·火沴水》)
此后,“运河”这一简单直白的称谓被频繁使用
据统计,至少有90余种宋代存世文献出现该词
为了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
宋代将地方权力一分为四
在路(行政级别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设置转运使
相当于首席财务官
这之中的“运”便是依托于运河的运送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
“大运河”一词也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
“城外诸河“下塘河,南自天宗水门接盐桥运河,余杭水门,二水合于北郭税务司前,……一由东北上塘过东仓新桥入大运河,至长安闸入秀州,曰运河,一由西北过德胜桥上北城堰过江涨桥、喻家桥、北新桥以北入安吉州界,曰下塘河。”(南宋《淳祐临安志》卷十)
从河道的走势来看
文献中“大运河”一词的指向
很可能是今日的大运河江南运河段
其后的《咸淳临安志》《梦梁录》
关于“大运河”一词的记载
与《淳祐临安志》基本相同
大致可认为是对同一文献的引用
于历史文献中匆匆一闪而过后
“大运河”一词
在此后的元明清时代官方史料中再未出现
元代将隋唐大运河截弯取直
新开的通惠河、会通河均以“河”命名
早期沟渠与水在概念上的泾渭分明
早已被现实的功用打破
人们更关注它的漕运、商贸价值
明代将京杭大运河分成七段
依照区位特点分别命名
如经过山东水脊的一段,需要借闸行运,就叫闸漕
经过苏北的一段,湖泊众多,就叫湖漕
到了清代,“运河”一词的使用不仅更为普遍
而且成为了对大运河的统称
“京杭运河”一词最迟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大运河统称的出现及定型
这里需要看仔细
清人用的是“京杭运河”
而不是“京杭大运河”
虽然“大运河”一词在南宋便已经出现
但统指今日的大运河全域以及广泛使用
其实是得益于明清以来的中外交流活动
古老中国的两项国家工程
给这些西洋传教士、旅行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是长城、一个是大运河
命名也很有相似性:
GREAT/GRAND WALL
GREAT/GRAND CANAL
这是从他们纵览中西的丰富旅行经验中得出的
二者规模之庞大
确实在古代世界无出其右
民国时期
国人将域外视角“GREAT/GRAND CANAL”一词
出口转内销翻回中文“大运河”
并逐渐应用开来
当时,辞去临时大总统之位的孙中山考察全国
提出“开浚运河以联络中国北部
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的设想
“千百年来,为中国南北交通枢纽之古大运河,其一部分现在改筑中者,应由首至尾全体整理,使北方、长江间之内地航运得以复通。此河之改筑整理,实为大利所在。盖由天津至杭州,运河所经皆富庶之区也。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
孙先生的伟大设想
在内忧外患的民国时代注定难以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地方设置专门机构
系统整治大运河河道
这一时期
“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得以获得广泛使用
以起始点命名交通路线
如京广线、石祥路、润扬大桥等等
带有当代中国鲜明的基建色彩
与此同时
“大运河”范围的确定也经历了一个反复厘定的过程
在将大运河视为一个统一体的明清时代
大运河的范围界定与今天有些许出入
明清时代,河道总督管理范围只限制于长江以北
而漕运的范围却又延伸至湖广、江西
似乎长江中下游主干道、湘江、赣江
也是大运河漕河的一部分
清代治水百科全书《行水金鉴》约120万字
所收资料上起《禹贡》,下至康熙末年(1721)
包括黄河、长江、淮河、运河和永定河等水系的
源流、变迁和施工经过
如此多的水文资料
却只涉及到今日长江以北的大运河河道
同样
在法国人绘制于17世纪中叶的旅行地图中
纵贯中国的主干航道是
北京——天津——南京——广州的航线
不包括江南的运河水系
更近似于“京广大运河”
2010年前后,伴随着大运河的申遗进程
“大运河”又扩展为“中国大运河”
指囊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纵贯8省市,长达3200公里的运河体系,包括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永济渠(卫河)、通济渠(汴河)、中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十段河道
可以说,无论中西
大运河的内涵外延的确定
是将多样的感性认识不断具象化的一个过程
古老的大运河从2500年前走来
它所包含的文明沟通、交流的价值取向
时至今日仍润物细无声般影响、塑造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