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765462522X/2025-3227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机构 | 东新街道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备注/文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生成日期 | 2025-01-06 | 发布日期 | 2025-01-06 |
附件 |
发布日期: 2025-01-06 15:36:50 点击率:
一、2024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2024年,东新街道持续发扬“开拓、务实、争先、奋进”的东新精神,紧扣省委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全市“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和区委“1515”攻坚行动部署要求,立足“打造大城北核心繁华最南端”目标,扎实开展“六大攀升行动”,奋力交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厚实答卷。
一是“强基固本”再攀升,精品示范有突破。在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党建引领群众工作‘争星晋位’攻坚行动”“三清一促”等专项行动中争头雁、勇探路。统战工作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批示肯定;新天地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全区唯一“省级示范区域性两新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东新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省率先探索专业化服务集成供给改革,获评“省级示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获评省级红色根脉强基示范社区;常青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入选团中央“伙伴计划”;街道工作得到省级以上主流媒体正面报道152次。
二是“发展能级”再攀升,经济量质有突破。勇扛经济大街担当,克服高位承压影响,有力冲刺全区发展头阵,1-10月,累计实现税收27.7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38亿元、固投74.09亿元,三项总量位居全区前三;外贸出口额22亿元,同比增长100.82%,增速居全区第一。“1+5”优势产业链条项目加速集聚,落地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15个。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形成,港理工杭州技术创新研究院数智医美中心、浙工大未来技术研究院两大高能级科创平台正式落地,引进科创企业25家;新增国高企15家、省级“专精特新”6家、省科小43家,6家企业上榜市总部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领军人才13人,预计入选市级1人,申报“大运英才”项目32个,入选14个,申报入选数位居全区第二。
三是“营商环境”再攀升,助企服务有突破。坚持党建引领“店小二”为企服务理念,以商务社区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打造营商环境最优街。试点推出全国首家街道级机动车登记共享服务站,强化汽车销售产业“一类事”集成供给,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新天地商务社区实体化运作“红盾驿+”、营商环境检察e站等助企服务点,迭代“零工市场”“知否夜学社”“白衣护白领”“缘定东新”等服务场景,兜底解决企业诉求256个,协助申报扶持资金1.2亿元,助力新天地商圈获评市级首批青年发展型园区。凤栖谷商务社区整合6150㎡阵地资源,服务半径覆盖环城北体育公园未来产业示范区15幢楼宇731家企业,年底前精彩亮相。
四是“街区品质”再攀升,颜值气质有突破。大力推动街域城市有机更新,有力保障做地攻坚,实现2宗住宅和2宗商业地块成功挂牌出让、灯塔留用地项目具备出让条件,促成东恒石油竞买总部用地回归;有序推进搬迁安置项目,长木、沈家、王村里1414户回迁安置交房顺利收官,重机巷64号搬迁项目仅用25天实现“双百”清零;用心用情完成5个小区28万方旧改、7个小区5200户二供改造、20台电梯加装等民生实事项目,“宁静小区”国家试点、东新园社区省级未来社区通过市专家组验收;18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件落实整改,全面补齐环境短板;深化新天地商圈“四大经济”发展,创建省级示范智慧商圈;武林美术馆精彩开馆,成为大运河畔文化新地标。
五是“幸福指数”再攀升,群众获得有突破。高标准实施41项四级民生实事和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聚焦“一老一小”,迭代升级东新园社区大运河幸福家园,提升3480方社区公共空间热活度;创新推出“幸福合伙人”机制,汇聚多元力量,赋能大运河幸福家园;基层劳动纠纷化解全链闭环处置机制经验在全国会议上交流推广;组建业委会之家、物业之家,实施小区专员赋能提升工程,首次将业主满意度纳入物业常态化考评,相关投诉同比下降46%。
六是“治理效能”再攀升,风险化解有突破。建成1300方“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中心,深化“一支队伍管执法”。高效运转“基层司法综合体”,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获评“省级示范站点”。成功化解群体性事件18起,警网协同处置纠纷警情6797起,探索“一个问题处理”向“一类问题治理”拓展。完善“1+3+X”全域应急救援体系,全区首创“安全研学营”,火灾警情同比下降10%,电动车火警下降50%。
二、2025年工作思路
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紧扣“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主题主线,聚焦“一圈一园一街”三大平台建设,抓实重点领域五方面工作,持续破解发展瓶颈、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治理效能,努力争头雁、勇探路、开新局。
(一)围绕“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主题主线
1.破资源效益匹配之瓶颈,创新驱动促发展。破解东新现有产业平台能级不够高、产出效益不够多、对权重企业依赖程度较高等问题,加快推动资源联动、功能互补。统筹街道产业发展空间资源,坚持增量招引和存量培育两手抓,重点招引头部、优质企业,培育骨干、领军企业,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平台发展能级。实现全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经济大街的头雁担当。
2.破公共服务均衡之壁垒,以人为本惠民生。破解现有社区面积差异大、资源分配不均衡、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短板等问题,坚持问需于民,全方位完善公共服务,科学合理调整社区行政区划。在全街推广“幸福合伙人”模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高标准完成四级民生实事,打造1-2处幸福家园服务特色场景。深化省级示范零工市场、街道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就创帮扶成效,优化文旅消费体验,全域建强“居民离不开的社区”,推出更多具有东新辨识度的标志性公共服务品牌。
3.破矛盾纠纷频发之难题,抓源促治保稳定。破解东新辖区因居住人口密集、人员流动频繁及经济社会主体活跃而衍生的矛盾纠纷复杂多样问题,夯实平安维稳大局。建强街道社会治理中心,加强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打造1-2个东新“草根”调解员品牌。持续深耕网格,完善矛盾纠纷、安全生产等方面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大平安闭环机制,为全域发展和民生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二)聚焦“一圈一园一街”三大平台
1.新天地商圈“一圈”圈出数智新高地
主动融入大运河数智未来城主平台,以“数智新天地、产业新地标”为战略目标,加快推进新天地数智未来产城建设。一是擦亮文旅经济名片。纵深推进新天地商圈“四大经济”内涵式发展,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发挥太阳剧场、Livehouse、西泠·武林美术馆等品牌优势,引进演唱会、音乐节、电影节等更丰富“首展”“首秀”和动漫设计、文化文创等优质项目落地,形成“演赛展商旅”五位一体联动发展。二是领跑生命健康赛道。持续放大阿斯利康和杭州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虹吸效应,大力拓展生命健康“产业圈”。强化项目全流程跟踪、全过程管理。三是释放数字经济活力。借助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浙江办事处资源,深化杭州新天地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着力推动数实融合产业升级。加快新天地省级示范智慧商圈建设,为市民游客提供沉浸式便捷化消费场景。
2.城北体育公园“一园”环聚未来增长极
着力将680亩城北体育公园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推进环城北体育公园未来产业示范区建设,编制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打造成为全市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协同创新示范区。一是强科创平台。充分发挥港理工杭州创新研究院、工大未来技术产业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提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移能力。二是聚新兴产业。建立健全“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全链条产业发展体系。三是引高端人才。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人才虹吸效应,深入实施“才聚东新”菁英工程、“大运英才”倍增工程,持续举办“凤栖东新”创投汇等活动,推进以才引才、以企引才,为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源头活水”。
3.绍兴路汽车街区“一街”挖潜消费内生力
做大绍兴路汽车文化精品街区“百亿级”规模,持续擦亮国字号汽车街区品牌。一是空间再扩容。推进绍兴路汽车街区“南延北拓、扩容提质”,构建街区“燃油车+新能源”双驱发展新格局。二是服务再深化。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全面开展助企走访解题活动,深化全国首家机动车登记共享服务站建设,推动二手车过户等新增业务落地,通过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有效减轻企业运营成本压力、提升消费者购车体验感。三是品质再提升。积极探索商业街市容景观规划提升,增加汽车商业露出,浓厚街区汽车文化氛围;响应国家“大力提振消费”号召,积极开展“车享节”等促消费活动,打响“购车到绍兴路”知名度;精准招引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完善金融保险、维修保养、配件销售等汽车后市场服务图谱,打造杭城购车养车首选地。
(三)抓实重点领域五方面工作
1.聚焦“夯基础、强引领”,着力打造基层党建示范地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持续完善“一核多堡”组织体系和“一核多元”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新路径。一体化整合辖区资源,打造街道党建联建资源库,培育一批标志性强社惠民项目,推动政府侧、市场侧、社会侧多元协同,释放党建联建乘数效应。巩固巡察整改成果,扎实开展经合社清廉单元建设,严格落实经合社规范化“1+12”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社区(经合社)换届工作,建立“头雁领航、青雁赋能、新雁争先”全过程干部培养体系,搭建街道干部考赛晾晒交流平台,凝聚人大、政协、统战合力,切实提升干部能力和队伍活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东新铁军。
2.聚焦“引得进、留得住”,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样板地
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探索涉企服务“一类事”集成办理等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力争更多创新实践案例落地。打造新天地和凤栖谷两个商务社区“东西联动、覆盖全域”企业服务格局,惠及全域重点商圈楼宇和80%重点税源企业。新天地商务社区围绕“商圈、文化、数实”融合网持续提升以文塑旅、以旅兴商的产城融合场景。凤栖谷商务社区聚焦“科技、人才、创新”主轴线,发挥“凤栖谷科技创新平台型联合党支部”堡垒引领作用,强化两大高能级科创平台项目全过程保障,全力建设环城北体育公园未来产业示范区。深化领导班子联系企业闭环工作机制,上线街道产业大脑,一屏掌控企业发展情况,丰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得好。
3.聚焦“满意度、热活度”,着力打造幸福生活向往地
抓好社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整合用好新增15个小区1.5万方配套用房资源,精心打造“和品府”、德胜东村社区蝶飞巷幸福家园(街区),深化“幸福合伙人”资源可持续联动机制,撬动多方服务资源,推动服务阵地、活动空间可持续发展。推进“家社院”养老一体化融合服务试点,加快东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新中心投用,持续优化老年人上门探访服务,打造家门口“社区养老服务生态圈”。
4.聚焦“塑颜值、提内涵”,着力打造景美文润风貌地
扎实完成9个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电梯加装、二供改造,圆满完成重机宿舍、杭钢集体宿舍600户回迁安置工作,谋划并启动俞汇巷老旧小区204户居民搬迁工作。实施全域精细化城市管理,紧盯重点盲点区域,加大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力度,破解城市管理顽疾,推进省级环境健康友好试点创建,努力扮靓拱墅时尚之都的“东部客厅”。高标准完成东新园省级未来社区创建验收,联动区城建集团打造新颜苑社区拆改结合类省级未来社区,以民族文化为媒,嵌入主题创业街区、市集等场景,展现“最炫民族风”品牌风貌。
5.聚焦“大防区、小网格”,着力打造和谐善治平安地
深化“基层司法综合体”“劳动纠纷诉源治理”等东新基层治理实践。加强业务培训,推动辖区内重大工程、重要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前置风险管控关口。强化五大防区建设,结合网格事项清单,推行“网格平安日志”制度,将平安要素汇聚在网格、融合在一线。深化业委会、物业“两家”建设,强化三方专业水平和协作能力。
规划计划
|
总结计划
|
总结和计划
|
索引号
765462522X/2025-32278
文号
公布日期
2025-01-0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东新街道
一、2024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2024年,东新街道持续发扬“开拓、务实、争先、奋进”的东新精神,紧扣省委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全市“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和区委“1515”攻坚行动部署要求,立足“打造大城北核心繁华最南端”目标,扎实开展“六大攀升行动”,奋力交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厚实答卷。
一是“强基固本”再攀升,精品示范有突破。在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党建引领群众工作‘争星晋位’攻坚行动”“三清一促”等专项行动中争头雁、勇探路。统战工作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批示肯定;新天地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全区唯一“省级示范区域性两新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东新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省率先探索专业化服务集成供给改革,获评“省级示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获评省级红色根脉强基示范社区;常青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入选团中央“伙伴计划”;街道工作得到省级以上主流媒体正面报道152次。
二是“发展能级”再攀升,经济量质有突破。勇扛经济大街担当,克服高位承压影响,有力冲刺全区发展头阵,1-10月,累计实现税收27.7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38亿元、固投74.09亿元,三项总量位居全区前三;外贸出口额22亿元,同比增长100.82%,增速居全区第一。“1+5”优势产业链条项目加速集聚,落地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15个。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形成,港理工杭州技术创新研究院数智医美中心、浙工大未来技术研究院两大高能级科创平台正式落地,引进科创企业25家;新增国高企15家、省级“专精特新”6家、省科小43家,6家企业上榜市总部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领军人才13人,预计入选市级1人,申报“大运英才”项目32个,入选14个,申报入选数位居全区第二。
三是“营商环境”再攀升,助企服务有突破。坚持党建引领“店小二”为企服务理念,以商务社区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打造营商环境最优街。试点推出全国首家街道级机动车登记共享服务站,强化汽车销售产业“一类事”集成供给,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新天地商务社区实体化运作“红盾驿+”、营商环境检察e站等助企服务点,迭代“零工市场”“知否夜学社”“白衣护白领”“缘定东新”等服务场景,兜底解决企业诉求256个,协助申报扶持资金1.2亿元,助力新天地商圈获评市级首批青年发展型园区。凤栖谷商务社区整合6150㎡阵地资源,服务半径覆盖环城北体育公园未来产业示范区15幢楼宇731家企业,年底前精彩亮相。
四是“街区品质”再攀升,颜值气质有突破。大力推动街域城市有机更新,有力保障做地攻坚,实现2宗住宅和2宗商业地块成功挂牌出让、灯塔留用地项目具备出让条件,促成东恒石油竞买总部用地回归;有序推进搬迁安置项目,长木、沈家、王村里1414户回迁安置交房顺利收官,重机巷64号搬迁项目仅用25天实现“双百”清零;用心用情完成5个小区28万方旧改、7个小区5200户二供改造、20台电梯加装等民生实事项目,“宁静小区”国家试点、东新园社区省级未来社区通过市专家组验收;18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件落实整改,全面补齐环境短板;深化新天地商圈“四大经济”发展,创建省级示范智慧商圈;武林美术馆精彩开馆,成为大运河畔文化新地标。
五是“幸福指数”再攀升,群众获得有突破。高标准实施41项四级民生实事和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聚焦“一老一小”,迭代升级东新园社区大运河幸福家园,提升3480方社区公共空间热活度;创新推出“幸福合伙人”机制,汇聚多元力量,赋能大运河幸福家园;基层劳动纠纷化解全链闭环处置机制经验在全国会议上交流推广;组建业委会之家、物业之家,实施小区专员赋能提升工程,首次将业主满意度纳入物业常态化考评,相关投诉同比下降46%。
六是“治理效能”再攀升,风险化解有突破。建成1300方“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中心,深化“一支队伍管执法”。高效运转“基层司法综合体”,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获评“省级示范站点”。成功化解群体性事件18起,警网协同处置纠纷警情6797起,探索“一个问题处理”向“一类问题治理”拓展。完善“1+3+X”全域应急救援体系,全区首创“安全研学营”,火灾警情同比下降10%,电动车火警下降50%。
二、2025年工作思路
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紧扣“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主题主线,聚焦“一圈一园一街”三大平台建设,抓实重点领域五方面工作,持续破解发展瓶颈、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治理效能,努力争头雁、勇探路、开新局。
(一)围绕“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主题主线
1.破资源效益匹配之瓶颈,创新驱动促发展。破解东新现有产业平台能级不够高、产出效益不够多、对权重企业依赖程度较高等问题,加快推动资源联动、功能互补。统筹街道产业发展空间资源,坚持增量招引和存量培育两手抓,重点招引头部、优质企业,培育骨干、领军企业,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平台发展能级。实现全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经济大街的头雁担当。
2.破公共服务均衡之壁垒,以人为本惠民生。破解现有社区面积差异大、资源分配不均衡、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短板等问题,坚持问需于民,全方位完善公共服务,科学合理调整社区行政区划。在全街推广“幸福合伙人”模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高标准完成四级民生实事,打造1-2处幸福家园服务特色场景。深化省级示范零工市场、街道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就创帮扶成效,优化文旅消费体验,全域建强“居民离不开的社区”,推出更多具有东新辨识度的标志性公共服务品牌。
3.破矛盾纠纷频发之难题,抓源促治保稳定。破解东新辖区因居住人口密集、人员流动频繁及经济社会主体活跃而衍生的矛盾纠纷复杂多样问题,夯实平安维稳大局。建强街道社会治理中心,加强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打造1-2个东新“草根”调解员品牌。持续深耕网格,完善矛盾纠纷、安全生产等方面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大平安闭环机制,为全域发展和民生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二)聚焦“一圈一园一街”三大平台
1.新天地商圈“一圈”圈出数智新高地
主动融入大运河数智未来城主平台,以“数智新天地、产业新地标”为战略目标,加快推进新天地数智未来产城建设。一是擦亮文旅经济名片。纵深推进新天地商圈“四大经济”内涵式发展,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发挥太阳剧场、Livehouse、西泠·武林美术馆等品牌优势,引进演唱会、音乐节、电影节等更丰富“首展”“首秀”和动漫设计、文化文创等优质项目落地,形成“演赛展商旅”五位一体联动发展。二是领跑生命健康赛道。持续放大阿斯利康和杭州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虹吸效应,大力拓展生命健康“产业圈”。强化项目全流程跟踪、全过程管理。三是释放数字经济活力。借助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浙江办事处资源,深化杭州新天地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着力推动数实融合产业升级。加快新天地省级示范智慧商圈建设,为市民游客提供沉浸式便捷化消费场景。
2.城北体育公园“一园”环聚未来增长极
着力将680亩城北体育公园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推进环城北体育公园未来产业示范区建设,编制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打造成为全市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协同创新示范区。一是强科创平台。充分发挥港理工杭州创新研究院、工大未来技术产业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提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移能力。二是聚新兴产业。建立健全“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全链条产业发展体系。三是引高端人才。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人才虹吸效应,深入实施“才聚东新”菁英工程、“大运英才”倍增工程,持续举办“凤栖东新”创投汇等活动,推进以才引才、以企引才,为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源头活水”。
3.绍兴路汽车街区“一街”挖潜消费内生力
做大绍兴路汽车文化精品街区“百亿级”规模,持续擦亮国字号汽车街区品牌。一是空间再扩容。推进绍兴路汽车街区“南延北拓、扩容提质”,构建街区“燃油车+新能源”双驱发展新格局。二是服务再深化。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全面开展助企走访解题活动,深化全国首家机动车登记共享服务站建设,推动二手车过户等新增业务落地,通过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有效减轻企业运营成本压力、提升消费者购车体验感。三是品质再提升。积极探索商业街市容景观规划提升,增加汽车商业露出,浓厚街区汽车文化氛围;响应国家“大力提振消费”号召,积极开展“车享节”等促消费活动,打响“购车到绍兴路”知名度;精准招引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完善金融保险、维修保养、配件销售等汽车后市场服务图谱,打造杭城购车养车首选地。
(三)抓实重点领域五方面工作
1.聚焦“夯基础、强引领”,着力打造基层党建示范地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持续完善“一核多堡”组织体系和“一核多元”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新路径。一体化整合辖区资源,打造街道党建联建资源库,培育一批标志性强社惠民项目,推动政府侧、市场侧、社会侧多元协同,释放党建联建乘数效应。巩固巡察整改成果,扎实开展经合社清廉单元建设,严格落实经合社规范化“1+12”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社区(经合社)换届工作,建立“头雁领航、青雁赋能、新雁争先”全过程干部培养体系,搭建街道干部考赛晾晒交流平台,凝聚人大、政协、统战合力,切实提升干部能力和队伍活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东新铁军。
2.聚焦“引得进、留得住”,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样板地
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探索涉企服务“一类事”集成办理等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力争更多创新实践案例落地。打造新天地和凤栖谷两个商务社区“东西联动、覆盖全域”企业服务格局,惠及全域重点商圈楼宇和80%重点税源企业。新天地商务社区围绕“商圈、文化、数实”融合网持续提升以文塑旅、以旅兴商的产城融合场景。凤栖谷商务社区聚焦“科技、人才、创新”主轴线,发挥“凤栖谷科技创新平台型联合党支部”堡垒引领作用,强化两大高能级科创平台项目全过程保障,全力建设环城北体育公园未来产业示范区。深化领导班子联系企业闭环工作机制,上线街道产业大脑,一屏掌控企业发展情况,丰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得好。
3.聚焦“满意度、热活度”,着力打造幸福生活向往地
抓好社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整合用好新增15个小区1.5万方配套用房资源,精心打造“和品府”、德胜东村社区蝶飞巷幸福家园(街区),深化“幸福合伙人”资源可持续联动机制,撬动多方服务资源,推动服务阵地、活动空间可持续发展。推进“家社院”养老一体化融合服务试点,加快东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新中心投用,持续优化老年人上门探访服务,打造家门口“社区养老服务生态圈”。
4.聚焦“塑颜值、提内涵”,着力打造景美文润风貌地
扎实完成9个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电梯加装、二供改造,圆满完成重机宿舍、杭钢集体宿舍600户回迁安置工作,谋划并启动俞汇巷老旧小区204户居民搬迁工作。实施全域精细化城市管理,紧盯重点盲点区域,加大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力度,破解城市管理顽疾,推进省级环境健康友好试点创建,努力扮靓拱墅时尚之都的“东部客厅”。高标准完成东新园省级未来社区创建验收,联动区城建集团打造新颜苑社区拆改结合类省级未来社区,以民族文化为媒,嵌入主题创业街区、市集等场景,展现“最炫民族风”品牌风貌。
5.聚焦“大防区、小网格”,着力打造和谐善治平安地
深化“基层司法综合体”“劳动纠纷诉源治理”等东新基层治理实践。加强业务培训,推动辖区内重大工程、重要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前置风险管控关口。强化五大防区建设,结合网格事项清单,推行“网格平安日志”制度,将平安要素汇聚在网格、融合在一线。深化业委会、物业“两家”建设,强化三方专业水平和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