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中华文明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承载了共同的民族记忆和价值追求,镌刻过去、活在当下,同时也面向未来。大运河所包含的丰富的景观、遗产、民俗、戏曲等生活场景,为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广阔的田野,是运河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
在杭州市拱墅区大运河文化带管理办公室指导下,由运河墨客联盟主办、祥符街道承办的“运河文化讲座”,将文学艺术、传统民俗、非遗技艺、工业遗存等与运河诗意串联,以河之名,解读运河与城市的共生关系。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小热昏”传承人俞康发,为大家展现杭州老底子曲调的独特魅力。
在几年前现象级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老上海街头,一个唱着小锣书卖梨膏糖的小贩,用诙谐风趣的曲调,隐喻着动乱岁月里先知者们走向觉醒的步伐,而这种曲艺形式,便是“小热昏”
小热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谐谑曲艺形式,距今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上个世纪,杭州城里有一位叫杜宝林的年轻人,他以卖梨膏糖为生。为了聚集人气,他以“说唱朝报” 的形式卖梨膏糖:敲起小锣,唱起小曲,以糖代票。一开始,他唱的内容只是介绍梨膏糖的作用和好处, 实际上也就是在为自己的梨膏糖打广告。后来,杜宝林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气,说唱的内容慢慢扩展到社会新闻、奇闻轶事。由于他嗓音洪亮,语言幽默风趣,说唱内容多讽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很快引起了杭州市民的追捧。为免遭迫害和麻烦,他取艺名为“小热昏”,意思是说唱的都是发热昏时的胡话, 不能当真。后来,“小热昏”也成了这一说唱形式的名称。它擅长的是在戏谑谈笑间串联起百年历史碎片和百家喜怒哀愁,久而久之,成为这座城市的别样注脚。
本期嘉宾俞康发,即是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小热昏的代表性传承人,年过六旬的他,大半生都在从事杭州小热昏表演。俞康发自幼酷爱草根的民间说唱艺术,18岁那年跟随当时杭城曲艺名家安忠文先生学唱小热昏,走遍了杭州的街道乡村。每到一地,场子铺开以后,先是一阵锣先锋吊篷,接着安先生站在条凳儿上唱,俞康发在下面耳朵笃起认真地听,一字一句地把先生吐出来的唱词台词牢牢地记在心里。两年后,俞康发慢慢地积累了不少“肚里货”,在安先生的鼓励下,有时候也能独当一面了。
对俞康发来说,小热昏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一天都离不开。他经常说,“宁可三天不吃荤,不可一日不听小热昏。”每次出门,他总会背上一只小包,小包里肯定放着一面小铜锣,空下来的时候一定要敲几下唱几句过过瘾。如今进入老年人行列的俞康发在舞台上依然生龙活虎。他说,自己能长期保持这样的精神状态,是与小热昏分不开的,自己从事曲艺说唱大半辈子,听小热昏是一种享受,唱小热昏同样是一种享受。要是哪一天不哼上几句,就像生活中少了点什么,浑身都不自在。
本期运河文化讲座,俞康发老先生将以小热昏艺术为媒介,介绍运河蕴含的市井文化,祥符桥的前世今生,以及小热昏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