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50082-6/2024-3194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科技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24-07-16 发布日期 2024-07-16
附件
2024年区科技局(科协)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4-07-16 10:42:22 点击率:

今年以来,区科技局(科协)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在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下,围绕“1515”科技创新体系攻坚行动,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变革突破,认真贯彻落实省创新深化与“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统筹科技创新资源,高质量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全力推动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上新台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排名第3位。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统筹牵引,力促科创机制优化

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决定文件精神,积极主动,开拓奋进,以指标倒逼工作的提升。一是健全领导小组工作机制。调整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高三个专项工作推进组,组织召开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二是强化统筹谋划。制定下发《拱墅区创新深化2024年工作计划》《拱墅区落实省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2024年工作要点》,对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和任务进行了分解,对重点指标进行清单化攻坚。三是加强政策宣传指引。编制《科创店小二2.0——拱墅区科技政策指引》,设置“科创服务一码通”,探索科技政策宣传服务网格化。

(二)聚焦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创新引擎

围绕拱墅区“1+4”主导产业布局,加快高能级平台建设,促进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全区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主骨架已初步成型。一是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边缘智能研究院初见成效。港理大杭州研究院、工大未来技术研究院、浙大全息研究院,均已完成场地选址和登记注册。二是优化服务促进成果落地。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扩大企业创新券使用范围,实现创新券支持范围覆盖技术创新全过程。上半年,拱墅区3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组织兑付省科学技术奖奖励、创新券补助。

(三)聚焦主体培育,力促产业规模提升

一是注重精准高效,壮大科技企业队伍。充分利用“科技企业成长在线”和“高企培育”两大平台,精准筛选国高企重点培育对象,组织召开区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会,截至目前,新认定申报企业共191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30家。新增市级研发中心15家,省级研发中心1家。二是强化创新引领,鼓励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常态化开展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需求摸排工作,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半年,征集省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需求25项。3家公司申报市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科研计划项目,7家公司申报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三是持续研发攻坚,积蓄创新发展动能。今年以来,组织“全员跑企业”行动,走访覆盖146家重点企业和院所,送政策送服务上门,加强研发费用归集指导。聚焦规上企业研发清零,强化数据统计监测分析,华东院、中美华东2家研发龙头企业研发费用较一季度增速由负转正。

(四)聚焦人才引领,筑牢产业创新根基

一是加快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建设中欧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拱墅基地。参与承办2024年浙江省“全国科技活动周”开幕式暨中欧科技创新合作大会活动。推荐申报市级以上人才项目。二是进一步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工作。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事项,推荐外籍专家申报中国政府友谊奖,推荐备案杭州市外国专家工作站。三是以科技金融助力企业发展。梳理项目申报清单,认真摸排申报符合投向的科技领域项目,动员申报科技条线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12项;23家企业申报科技创新再贷款项目。

(五)聚焦品牌增效,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一是科普原创活力迸发。创新推出科普墅读本第三期《拱学新质,墅达未来》。开展科普墅数字化资源创作,并被学习强国录用推广。创新采取科普节日+科普场馆+科普课堂三个相统一模式,多维度打造特色科普研学活动。二是科普阵地迭代升级。积极开展新质生产力科普馆培育工作,2家科普馆被命名为首批杭州市新质生产力科普馆。顺利推动大运河科普街区工作。关注基层科普需求,将科普送到群众家门口,科普画廊每月更新。三是科普服务提质增效。开展拱墅区健康科普联合行动,成立健康科普志愿者分队。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邀请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家进校园讲座。围绕老年人需求,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专项行动。鼓励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科普工作,做实区级重点科普项目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持续推进研发投入提升

强化优质项目招引联动机制,依托大运河数智未来城高新技术园区等平台加快科技项目招引,把企业研发投入,力促新落地的产业项目尽快形成研发投入新增长点。跟踪产业用地研发投入指标进度,加强近年来新落地项目梳理,将涉及研发指标产业用地纳入科技部门备案服务清单,指导督促近期准备达产履约企业完成研发投入指标,提升研发投入增量。联合街道、园区,持续推进“两清零一提升”、“高企两化行动”,动态监测“微增长、负增长、区外研发重点单位”,推加强对企业研发费用的归集指导,做好科研院所纳统工作,实现研发颗粒归仓。

(二)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

充分利用“精微网格”,着眼精准高效,深化“全覆盖、全周期、精准滴灌”培育模式,着力激发科技企业升“高”上“规”,重点扶持一批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前沿引领性、高成长性的“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形成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以“尖兵”、“领雁”等国省市重大项目为牵引,聚焦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着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建立(重点)研究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持续构建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继续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打造“1+4”产业生态圈,强化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一体化配置,认真研究并谋划如何打造好“1+5+N”高能级平台矩阵,形成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切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形成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创新动力。

(二)持续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持续做好科研人才和团队引进培养工作,持续推动全区科技人才扩总量、提质量、优结构。加强市级以人才项目的排摸申报工作,组织动员科技企业和人才积极申报,力争省市创新创业领军团队有新突破。

(三)持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科技精微网格建设行动,完善精微网格基本要素,挑选商务社区进行试点,将科技政策培训、科技咨询服务等服务植入商务社区,打通科技服务的“毛细血管”的堵点,把创新要素真正送到基层一线。围绕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依托商务社区、众创空间、孵化器平台载体,,融合提升“全员跑企业”“科创微课堂”、“专家门诊”等特色服务,深化“科创店小二2.0”,主动靠前服务、下沉服务、以高质量、强有力的企业服务,满足科技型企业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

(四)持续推进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

推动大运河科普街区精彩亮相,融合区域内链条资源,形成科普合力,实现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通过新质生产力科普专项行动、健康科普联合行动、大运河科普研学活动等活动开展,让品牌更具辨识度和显示度。与市区两级多部门联合举办“科学与人”走进校园直播活动,发挥活动宣传效应;多方联动组织举办科学咖啡馆,促进科企融合交流。


总结计划
规划计划
总结计划
总结和计划
2024年区科技局(科协)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索引号

00250082-6/2024-31949

文号

公布日期

2024-07-1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科技局

今年以来,区科技局(科协)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在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下,围绕“1515”科技创新体系攻坚行动,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变革突破,认真贯彻落实省创新深化与“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统筹科技创新资源,高质量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全力推动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上新台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排名第3位。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统筹牵引,力促科创机制优化

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决定文件精神,积极主动,开拓奋进,以指标倒逼工作的提升。一是健全领导小组工作机制。调整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高三个专项工作推进组,组织召开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二是强化统筹谋划。制定下发《拱墅区创新深化2024年工作计划》《拱墅区落实省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2024年工作要点》,对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和任务进行了分解,对重点指标进行清单化攻坚。三是加强政策宣传指引。编制《科创店小二2.0——拱墅区科技政策指引》,设置“科创服务一码通”,探索科技政策宣传服务网格化。

(二)聚焦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创新引擎

围绕拱墅区“1+4”主导产业布局,加快高能级平台建设,促进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全区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主骨架已初步成型。一是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边缘智能研究院初见成效。港理大杭州研究院、工大未来技术研究院、浙大全息研究院,均已完成场地选址和登记注册。二是优化服务促进成果落地。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扩大企业创新券使用范围,实现创新券支持范围覆盖技术创新全过程。上半年,拱墅区3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组织兑付省科学技术奖奖励、创新券补助。

(三)聚焦主体培育,力促产业规模提升

一是注重精准高效,壮大科技企业队伍。充分利用“科技企业成长在线”和“高企培育”两大平台,精准筛选国高企重点培育对象,组织召开区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会,截至目前,新认定申报企业共191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30家。新增市级研发中心15家,省级研发中心1家。二是强化创新引领,鼓励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常态化开展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需求摸排工作,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半年,征集省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需求25项。3家公司申报市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科研计划项目,7家公司申报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三是持续研发攻坚,积蓄创新发展动能。今年以来,组织“全员跑企业”行动,走访覆盖146家重点企业和院所,送政策送服务上门,加强研发费用归集指导。聚焦规上企业研发清零,强化数据统计监测分析,华东院、中美华东2家研发龙头企业研发费用较一季度增速由负转正。

(四)聚焦人才引领,筑牢产业创新根基

一是加快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建设中欧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拱墅基地。参与承办2024年浙江省“全国科技活动周”开幕式暨中欧科技创新合作大会活动。推荐申报市级以上人才项目。二是进一步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工作。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事项,推荐外籍专家申报中国政府友谊奖,推荐备案杭州市外国专家工作站。三是以科技金融助力企业发展。梳理项目申报清单,认真摸排申报符合投向的科技领域项目,动员申报科技条线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12项;23家企业申报科技创新再贷款项目。

(五)聚焦品牌增效,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一是科普原创活力迸发。创新推出科普墅读本第三期《拱学新质,墅达未来》。开展科普墅数字化资源创作,并被学习强国录用推广。创新采取科普节日+科普场馆+科普课堂三个相统一模式,多维度打造特色科普研学活动。二是科普阵地迭代升级。积极开展新质生产力科普馆培育工作,2家科普馆被命名为首批杭州市新质生产力科普馆。顺利推动大运河科普街区工作。关注基层科普需求,将科普送到群众家门口,科普画廊每月更新。三是科普服务提质增效。开展拱墅区健康科普联合行动,成立健康科普志愿者分队。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邀请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家进校园讲座。围绕老年人需求,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专项行动。鼓励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科普工作,做实区级重点科普项目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持续推进研发投入提升

强化优质项目招引联动机制,依托大运河数智未来城高新技术园区等平台加快科技项目招引,把企业研发投入,力促新落地的产业项目尽快形成研发投入新增长点。跟踪产业用地研发投入指标进度,加强近年来新落地项目梳理,将涉及研发指标产业用地纳入科技部门备案服务清单,指导督促近期准备达产履约企业完成研发投入指标,提升研发投入增量。联合街道、园区,持续推进“两清零一提升”、“高企两化行动”,动态监测“微增长、负增长、区外研发重点单位”,推加强对企业研发费用的归集指导,做好科研院所纳统工作,实现研发颗粒归仓。

(二)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

充分利用“精微网格”,着眼精准高效,深化“全覆盖、全周期、精准滴灌”培育模式,着力激发科技企业升“高”上“规”,重点扶持一批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前沿引领性、高成长性的“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形成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以“尖兵”、“领雁”等国省市重大项目为牵引,聚焦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着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建立(重点)研究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持续构建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继续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打造“1+4”产业生态圈,强化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一体化配置,认真研究并谋划如何打造好“1+5+N”高能级平台矩阵,形成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切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形成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创新动力。

(二)持续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持续做好科研人才和团队引进培养工作,持续推动全区科技人才扩总量、提质量、优结构。加强市级以人才项目的排摸申报工作,组织动员科技企业和人才积极申报,力争省市创新创业领军团队有新突破。

(三)持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科技精微网格建设行动,完善精微网格基本要素,挑选商务社区进行试点,将科技政策培训、科技咨询服务等服务植入商务社区,打通科技服务的“毛细血管”的堵点,把创新要素真正送到基层一线。围绕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依托商务社区、众创空间、孵化器平台载体,,融合提升“全员跑企业”“科创微课堂”、“专家门诊”等特色服务,深化“科创店小二2.0”,主动靠前服务、下沉服务、以高质量、强有力的企业服务,满足科技型企业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

(四)持续推进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

推动大运河科普街区精彩亮相,融合区域内链条资源,形成科普合力,实现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通过新质生产力科普专项行动、健康科普联合行动、大运河科普研学活动等活动开展,让品牌更具辨识度和显示度。与市区两级多部门联合举办“科学与人”走进校园直播活动,发挥活动宣传效应;多方联动组织举办科学咖啡馆,促进科企融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