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亘古如斯地平静流淌,人们,追随着运河繁衍生息。拱墅作为大运河杭州段古迹保存最完整、风貌最典型、景观最优美的区域,将文学艺术、传统民俗、非遗技艺、工业遗存等与运河诗意串联,以河之名,解读运河与城市的共生关系。在杭州市拱墅区大运河文化带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由运河墨客联盟主办、祥符街道承办的“运河文化讲座”,近日在大运河畔的祥符老街继续开讲,本期主题为“祥符三茶”,让我们在大运河畔以茶会友,吃茶赏乐,在袅袅茶香中品味穿越时空的宋韵风雅。
中国人爱饮茶,毋庸置疑。茶为国饮,杭为茶都,世人皆知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拱墅自古就是茶事兴盛之地,运河之上的桅樯挤挤挨挨,茶叶是其中的大宗货物,氤氲的茶香通过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一路向北,到雪国,至大漠,传播着东方的智慧与诗意。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清末民初时,拱墅一带不仅是连通南北的通商口岸,还是江浙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民谚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拱墅人也是如此,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世宦文人,或牛饮,或品酌,饮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成为了人们日常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之一。故本期运河文化讲座,邀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布衣八音”传人朱子、国家高级评茶员黄山雪,在祥符老街与大家一同品略“祥符三茶”的文化典故,从宋茶、宋乐、宋桥中感受中式传统生活方式的雅致。
祥符茶馆的吃茶,历来有“三茶”一说,即早茶、午茶、晚茶。三茶风俗由来已久,早在南宋,祥符桥不仅是杭州的运输要道,同时亦是北向故都东京的必经之路,因而被人们赋予更多的寓意与期盼。
运河畔地处水陆交通枢纽地带的茶馆,容纳各色人等,故而不同时间段来的茶客也不尽相同。早上四五点到茶馆喝的叫“早茶”,这个时段的茶客以赶早市出门的农民、渔民为主,一边吃着茶,一边就把鱼虾蔬菜的行情打听得八九不离十了。一些卖菜、卖鱼的商贩,还会把自己的菜担子、鱼担子往门口一放,就进茶馆喝茶去了,想买菜的人来了,只要在门口吆喝一声,货主便会出来做买卖。早市之后,那些等待装卸货物的船主三五一群,走进茶馆,边喝茶边与主顾谈谈下一批货的营生,这称之为喝“中茶”。中茶一喝过,许多新鲜出炉的小道消息、八卦段子便也传开了出去。到了晚间,自然就是喝“夜茶”了,通常以附近的居民、农民,和过往歇脚的商贩为主。只见穿长衫的说书人,坐进祥符镇上的茶馆,打开扇子摇一摇,清清嗓子,便开讲了,程咬金、李元霸、罗成、秦琼等诸多英雄人物,像是穿书而来,听得茶客们如痴如醉,如身临其境一般。一个大茶馆犹如一个小社会,熙熙攘攘,包容万象,透露出一股别样的生气。
如今的祥符老街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即便是在咖啡奶茶盛行的今天,饮茶仍是浸润到骨子里的生活方式。绿城吉祥里,藏着几家以宋韵茶道为主题的茶空间,一小方世界里,闪现着一个个鲜活的世界,莳花弄草、煮酒烹茶、挂画插花,宋韵的诗意生活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