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祥符老街举办第二期运河文化讲座,主题为“远行之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郁葱、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昌建、宋史学者陈华胜,一同讲述大运河杭州段的前世今生。拱墅区大运办、祥符街道、社区相关负责人、吉祥里项目负责人和主理人、运河文化爱好者、文学爱好者参加了讲座。
李郁葱:运河是文明的印痕
“远行之河”是我多年以前写的一篇散文,我从小住在运河边的贾家弄,有两年在卖鱼桥小学读书,要翻过江涨桥,印象中那时的江涨桥比拱宸桥还要陡和高。我的大伯是在运河边的塘栖工作,那时我们从武林门码头坐船,卖鱼桥也有码头,当时的运河被油污遮掩住了。90年代开始,运河治理被提到了日程,运河申遗是“八年抗战”,2006年提上日程,2014年成功,共有58处遗产点,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增加了运河的厚度。
运河是文明的印痕,秦始皇从杭州最古老的运河上塘河来杭,当时西湖还是半开放的咸水湖水域,今天宝石山大佛寺还有他系缆绳的痕迹。如果没有京杭大运河,杭州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唐朝以前,杭州属于下郡,到了唐朝白居易的年代,成为中郡,经过吴越国的治理,到了宋朝,成为了“东南第一州”,上郡。南宋疆域小,但经济发达。元末张士诚占据杭州,为了运粮方便,重新开凿运河。中国大运河申遗把真正大运河的东西保护起来,运河申遗过程中很多人都做出了贡献,“运河三老”在2006年给全国政协写倡议书,60多位专家从北京一路南下到杭州,开启了运河申遗元年,还有专门画运河的吴理人等等,没有他们的努力,运河的申遗无从谈起。小时候的塘栖,水边是很老的屋檐,下雨天随便走,不用担心被打湿,运河申遗后,塘栖的发展掉头,把发展的思路调回到运河上。运河二通道开挖之时,乔司一带挖出了古海塘,决定要保护性开挖,里面有船的遗骸。曾经我们要抵抗钱塘江的洪水,那么多年以后河道变成了海岸,重新开挖河道目的在于保护曾经给我们带来文明的运河,所谓的沧海桑田、传承与保护,涵盖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情绪,所以我将申遗作为书的序章,运河二通道作为书的延伸,若干年以后,可能运河又会有些不一样,河水还是会远行的,河有着无限的可能,无限的流向。运河也是一种旅游资源,是一种新兴的课题,把运河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价值转变为旅游价值,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据说,从前在江涨桥上可以听到钱塘江潮水的声音。
孙昌建:运河成为生产、生活、文化的源泉,也融入我成长的经历当中。
大家印象中的遗产往往是博物馆里的、围起来的,但是我们运河边的祥符老街完全是生活化的、在场的、活态的遗产,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也参加了在拱墅区祥符街道举行的运河文化讲座启动仪式,一月一次,一年十二期,既接地气,又让读者、青少年、在地居民感受到运河悠远的文化以及当下的结合点。我们也在当下这样一个好的机会,我们三人一起来学习、交流。
我们每个人对运河的理解都不会停留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我读大学是在杭州师范,星期天进城一个是坐10路车到湖滨,二是步行到卖鱼桥,那一带有书店、浴室、电影院,浙麻、杭一棉等大型工厂都有电影院。我读的是中文,常去看电影,比如去浙麻看《王子复仇记》,那时候去运河边的文化场所是我读书期间很重要的文化生活。1999年末的时候,领导让我写100年前杭州是如何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我去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去找,最老的报纸已经是胶卷了,1900年代的杭州报纸中,已经出现了大量广告,其中很多是拱宸桥一带的广告,包括茶楼、影院。这样我们才把杭州近代历史串联起来,也把京杭大运河最南端杭州这座城市串联起来。我也是从这里得知运河在上个世纪的杭州是那样一处繁华的所在,然后才有杭州近现代的工业。
除了山东济宁外,运河的其他段落我基本都走过了,特别是在苏北段,这些地方受到运河的哺育和杭州相比可能更加深厚,至今运河还在运输货物,2500年来一直承担着生产、交通的功能。各种地方剧种、戏班子都是随着运河传播开来。现在北京市的公务员70、80%已经搬到通州区上班了,运河成为生产、生活、文化的源泉,也融入我成长的经历当中。40年前我写过一段民谣,我觉得用这种流水的结构、民谣的方式、老百姓听得懂的形式来表现很好。
陈华胜:运河对杭州的发展是值得后人顶礼膜拜的
在我看来世界遗产不仅是文化的象征,还是世界和平主义的象征,世界遗产孕育于二战之中,有人认为,战争起源于人类的思想,所以有必要在思想上筑一道保护的屏障,所以1945年二战一结束,各国就发起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宗旨是用人类的智慧和道德筑起保护和平的文化。中国是37个发起国之一。1959年,埃及政府要在尼罗河修建阿斯旺大坝,会对沿岸古迹产生巨大破坏,引起世界各国的恐慌。1972年,多国签署《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有180多个国家缔约,世界遗产就在缔约国中产生,中国在1985年签署。1978年评选出包括美国黄石公园在内的第一批世界遗产,1986年中国申报6处全部入选:长城、明清故宫、敦煌莫高窟、兵马俑、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泰山。现在中国有57处世界遗产,杭州有3处,西湖(2011年)、大运河(2014年)、良渚(2019年)。世界遗产不是永久性的,要经过6年1次的复查。世界遗产应具备的六大价值,创造、交流,见证、典范、环境、关联,符合一项就可以列入世界遗产,西湖符合3项。教科文组织总部在巴黎,评选大会由各国承办。
现在从这里开车去苏州要1小时55分钟,但是我第一次到苏州花了一个晚上,就在武林门码头坐船,傍晚六点钟到早上六点钟。河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一种是人工开挖的,人工开挖的就是运河。最早的运河是吴王挖的邗沟,为了同齐国争霸。秦朝和隋朝都短暂,但是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一个是长城,一个是大运河。隋朝和杭州市特别有缘的,杭州得名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杭州以前没有城门,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建城。隋源于随,去掉了走之旁,怕王朝随着落花流水而去,有趣的是隋朝在之江边造了杭州城。杭州原来是山中小县,为什么后来发展为“东南第一州”,就是因为有大运河,它是一条贯通南北的经济命脉。在我看来,中国的文化是以北方为血脉,以南方为肠胃,大运河在没有铁路、海运之前,是最重要的运输通道,陆运量是有限的,且不安全。由此有了漕运的概念,这是皇帝要考虑的问题。马关条约后,拱宸桥一带沦为日租界,西洋的、现代化的设施出现于此,北伐胜利后收复租借,运河不仅在古代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而且也把杭州拉进了近现代世界。运河的开凿有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各自造运河,第二是隋文帝、隋炀帝时期,第三是元朝,运河拉直。不管如何发展,运河对杭州的发展是值得后人顶礼膜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