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50027-9/2021-1714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发改经信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21-07-16 发布日期 2021-07-16
附件
杭州市下城区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日期: 2021-07-16 15:43:37 点击率:

“十二五”时期是杭州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金融业实现快速发展提升的黄金时期。作为杭州市的核心城区与金融机构集聚中心,下城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优越的金融产业发展基础。未来五年,我区应紧扣杭州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主线和打造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积极利用先发优势,加快推进庆春路、延安路金融集聚带建设,充分发挥金融业的产业支撑作用以及经济拉动作用,逐步提升产业能级,努力将下城区打造成国内著名的财富管理中心和金融集聚创新区。

本规划根据《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工作的意见》、《杭州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编制,对“十二五”时期下城区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产业重点和空间布局做了进一步的明确,是指导“十二五”时期下城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时期下城区金融业发展总体情况

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下城区地处杭州市中心,是杭城的核心城区和中央商务区,交通十分便利,在发展金融、商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上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2008年,武林中央商务区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CBD”;2009年,下城区获得“中国商业名区”称号,响亮的投资声誉为实现区内金融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先机。此外,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城市综合体、武林广场地铁枢纽站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陆续落户下城区,也为区内服务业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以及辐射效应创造了重要条件。

金融发展基础良好。下城区是杭州金融机构集聚的核心区域,现有金融机构200多家,规模与档次均处于全市乃至全省的领先位置,“高端集聚”的特点十分明显。从金融机构的业态组成来看,下城区现有银行机构(包括银行总部以及各类分支机构)101家,非银行机构(保险公司、证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典当担保公司等)105家,省级银行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占全市的80%以上。其中,仅在庆春路延安路金融带就汇集了100多家金融机构,涵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基金公司等多种业态。2010年,全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33亿元(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一位),占全市金融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1.98%,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88%。

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在关联产业方面,下城区的商贸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产业在“十一五”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对金融业的支撑作用以及互补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区域集群效应的不断提升带来了旺盛的金融需求,为金融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与金融业一同组成了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服务业格局。在金融业的强力带动下,2010年,下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超90%,全区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政策软环境方面,我区在落实好省、市相关政策的同时,还陆续制定了《下城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财政扶持政策》、《下城区小额贷款公司扶持意见》等金融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区内小贷公司、创投企业等金融企业的扶持力度。此外,积极开展政、企、银对接工作,大力培育企业上市,先后设立了“盛世武林下城区现代服务业(债权式)定向信贷基金”和“风险池”基金,为缓解区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楼宇载体资源丰富。作为杭州市老城区,下城区的楼宇发展起步早、资源多,基础条件良好,是区内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平台。至2010年末,全区102幢招商楼宇入驻率96.53%、注册率81.3%,贡献率每平方米2400元,全区税收超千万楼宇达50幢,其中超亿元楼宇12幢。“十一五”时期,下城区委区政府实施了《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十二大工程”建设,2008年至2010年期间,累计建设项目203个(其中基本建设项目157个),科学规划了包括南部的嘉里中心以及北部的创新创业新天地、城市之星综合体、西联大厦等在内的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至2010年底,香江国际大厦、喜得宝综合体等124个项目已开工,占实施项目总数的98.41%,累计完成投资达271.97亿元。西湖文化广场、坤和广场、怡和大厦、杭州中国丝绸城大楼等51个项目已竣工,共新增建筑面积约291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商业商务楼宇33幢,建筑面积约126万平方米。

二、“十二五”时期下城区金融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以强化金融监管为手段确保金融业的稳定增长成为全球共识,金融业的发展重心将逐步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因此,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推动金融市场化建设与创新发展仍将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国务院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将杭州明确定位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把杭州打造成为“金融综合实力突出的长三角重要金融中心”。根据《杭州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杭州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构筑“一核两带三圈三园多点”的多层次功能空间布局,积极推动杭州从金融大市向金融强市转变,在全省金融“两个中心”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规划明确指出,下城区要加快“两带”集聚区建设,努力打造服务全省的财富管理中心。可以预见,随着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城市体系框架以及区域性协调机制的加快形成以及城市群地理区域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和功能互补优势的进一步凸现,杭州市融入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格局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下城区区位优势突出,基础设施条件完备,金融企业分布集中,金融业态种类多样,金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具有优越的先决条件。在国家、省、市规划所提供的金融业建设的良好机遇下,下城区应在充分巩固现有金融业态、积极发挥辐射与示范效应的基础上,借鉴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积极落实相关金融政策,推动区内金融业的结构优化以及能级提升。

然而,“十二五”时期,下城区的金融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钱江新城被确立为杭州的金融核心,其崛起产生的极化效应势必使我区金融资源的集聚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对我区进一步完善金融业态、提升金融能级、推进金融集聚带建设带来挑战。二是楼宇建设与金融企业发展要求仍然存在不相匹配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楼宇增量相对不足,结构性缺陷依然存在,现有楼宇的总体品质与发展金融服务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能对高端金融服务业的集聚产生不利影响。

三、“十二五”时期下城区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产业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服务业优先发展”总战略,紧紧围绕“繁华时尚之区”的发展定位,以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庆春路与延安路金融带为集聚主平台,以打造国内著名财富管理中心为重点,按照“一中心、两轴线、多极点”的空间布局,积极引进并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完善业态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推进金融业的创新化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保持并适度加大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业态引进规模,加快引进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等各类相关专业服务机构以及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兴金融业态,积极发展和集聚各类民营中小型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金融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到2015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区域资本市场活跃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促进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着力将下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内著名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和金融集聚区。

2. 具体目标

金融总体实力提升。“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左右,到2015年末,全区实现金融服务业增加值245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庆春路、延安路金融带和武林商圈的业态布局不断优化,标志性金融特色楼宇的培育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金融特色楼宇总数达到20幢左右。

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充分发挥金融要素市场集聚的区域优势,继续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形成上下游衔接紧密、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构建以银行、证券等大型金融机构为主体,投资咨询、融资担保、信息管理服务等专业服务体系为补充,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产业基金等各类新型金融业态共同发展、结构完善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区域金融集聚能力。

金融生态环境和谐。逐步形成社会信用体系、金融稳定与风险处置协调机制健全,金融征信体系、支付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完善,商业性、互助性、政策性等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先进,金融监测与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进步的良好氛围,实现金融运行稳健安全,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产业发展重点

传统金融业态。进一步巩固现有传统金融机构集聚优势,适度引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各类银行机构,着力吸引证券、保险、期货、信托公司总部,财富管理或私人银行业务专营机构以及国内外大型财富管理机构的区域性分支机构。

新兴金融业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产业基金、消费金融、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兴金融形态,重点发展与经济转型密切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型金融业务,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领域的发展。

专业服务机构。努力引进并发展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保险中介、信用评级、融资担保、典当、产权交易、投资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各类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吸引各类金融中后台机构集聚,为金融业发展提供良好助力。

四、“十二五”时期下城区金融业发展空间布局

“十二五”时期,下城区金融业发展遵循“一中心,两轴线,多极点”的空间布局,以现有金融业态为基础,加大招商吸引力度,进一步完善金融集聚区基础设施配套与金融机构体系,大力推进庆春路和延安路金融集聚带建设,打造国内著名的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和金融集聚区。

(一)一中心——国内著名的民间财富管理中心

重点吸引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等财富管理机构入驻,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各类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投资基金管理机构,鼓励本土创投以及股权投资机构发展,为民间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拓宽通道,打造国内著名的民间财富管理中心。

(二)两轴线——庆春路、延安路金融集聚带以及周边辐射带

1. 轴线一:庆春路金融街

进一步强化庆春路金融集聚效应,在充分整合优化现有金融业态的基础上,大力吸引外资银行、证券公司、民间投资管理机构、地方金融机构总部、中小银行机构总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各类金融企业入驻。

庆春路东段。新华路以东。立足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资本集中的优势,以杭州银行大楼、金龙财富中心大楼为标志,大力吸引证券、保险、期货、基金公司等有实力的财富管理机构入驻,并以该路段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延伸。

庆春路西段。新华路以西。以广利大厦与嘉德广场为代表的庆春路西段是世界著名外资银行、中小民营银行、中外保险公司为主的金融机构集聚区,业务品种多样,资金流动频繁,是金融创新较为活跃的区段。通过政府引导,提升服务效率,进一步集聚各类中外资银行、地区性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有资本、有活力、能创新的金融企业,以辐射效应带动区内金融业高层次发展。

2. 轴线二:延安路商贸金融集聚带

进一步推进延安路商贸金融集聚街建设,不断优化提升相关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形成以产权交易中心、黄金珠宝饰品交易中心、基金公司、中外资银行以及各类金融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现代金融业与商贸业互动发展格局。

武林商贸金融集聚区块。该区块北靠大运河,南邻凤起路,西至环城西路,东到中河路高架,集聚了我区相当一部分高档写字楼,大型商场以及酒店。“十二五”时期,该区块通过地铁指挥中心上盖物业及武林广场地下空间开发综合体建设,在拓展空间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升级,重点发展高端商业娱乐、高档商务办公、酒店、金融业,着力打造以黄金、珠宝、高端商品交易中心为特色的商贸金融楼宇集聚区。

西湖文化广场商贸金融集聚区块。该区块以西湖文化广场为主体,西、南沿大运河,北至文晖路,东到上塘路高架,周边聚集了一大批新建高档写字楼,主要业态为商贸、金融和办公。“十二五”时期,重点引进银行、信贷、证券、基金公司等各类金融企业总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头脑经济,打造高端商贸金融办公集聚区。

嘉里中心商贸金融集聚区块。该区块南靠庆春路金融街,北邻凤起路,西至环城西路,东至中河路高架沿线。以嘉里中心项目为主体,重点引进发展商业娱乐、商务办公、金融业和宾馆酒店等业态,打造功能完备的商贸金融综合体。

(三)多增长极

1.金融楼宇增长极

全面实施“163楼宇工程”,着力打造标志性金融楼宇群,大力提升金融楼宇经济发展能级,使金融楼宇经济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充分发挥下城区楼宇经济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银行财富管理中心、黄金珠宝饰品交易等金融业态以及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其他金融机构,优化区域内金融业态布局,形成一批以广利大厦、嘉德广场、金龙财富中心、创新创业新天地、城市之星综合体等为代表的金融楼宇集群。

2. 金融中介服务增长极

以中高档商务楼宇为主要载体,积极发展与金融业密切相关的中介服务也,着力引进保险中介、资产评估、法律服务、融资担保、会计审计、投资咨询、信用评级、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打造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高端金融中介楼宇。

3. 股权投资增长极

积极培育支持创新创业的股权投资机构,吸引国内外著名的证券基金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股权投资管理公司、风投公司等落户我区。逐步扩大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规模,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股权投资业。推进区域性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发展证券、期货、租赁等各类股权投资业务,以金融创新提升财富管理水平。

4. 商贸金融增长极

充分利用武林商圈商贸服务业发达、品牌优势突出、资金流动速度快、金融服务业集聚程度高的优势,积极加强与国家、省、市金融监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探索开展延安路各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营业部申请外币兑换与产权交易试点,以金融促商贸、靠商贸发展金融,加速形成商贸—金融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体系。

五、“十二五”时期下城区金融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组织领导,优化金融管理体制。

进一步加强政府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成立专门的金融工作机构,认真落实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各项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切实保障相关措施落到实处。不断加大政府整合各类资源的力度,加强与省、市金融办以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对接,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金融集聚区建设,推动金融服务业在区内实现良好的运营效益。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金融产业能级。

切实落实与完善招商政策,突出重点、招商选资,积极引进民营银行总部、财富管理公司、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发展金融控股公司、金融仓储公司、金融票据公司等金融业态,大力发展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保险、典当、产权交易、会计审计、投资咨询、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提高庆春路、延安路金融机构集聚水平,为杭州市以及浙江省的各类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三)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完善金融发展环境。

完善政、企、银合作机制,进一步协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与扶持,充分发挥各类债券式定向信贷基金以及“风险池”基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区内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模式。通过增强金融风险意识、落实金融监管措施等手段,有效打击金融犯罪,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与创新环境。加大综合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区域整体环境品质。加快楼宇及楼宇社区建设,做好现有楼宇资源的整合改造与开发利用,提高金融楼宇的综合服务水平。探索构筑智能化服务网络,提高城区服务管理水平,为金融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强化金融人才支撑。

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大金融人才支持和服务力度,鼓励区内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积极引进金融人才。切实落实和完善省、市金融人才待遇政策,积极为各类金融人才在户籍、住房、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或者提供便利。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与境内外高端金融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设立一批服务业人才培育基地,为金融人才的培养以及在职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切实增强金融发展竞争力。


附表:十二五时期下城区金融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

名称

建设

单位

建设

地点

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

总投资(万元)

预开工/竣工时间

1

杭州嘉里中心项目

嘉里置业(中国)有限公司

延安路庆春路口

综合性大型商场、酒店、写字楼、沿街商铺、公交、地铁、市政设施及配套用房,总建筑面积326743平方米。

500000

2011/

2014年

2


百井坊巷地区综合改造项目

下城区百井坊巷指挥部

百井坊巷

商业金融和商业兼住宅用地。规划开发容量约21万平方米。

250000

2012年/

2015年

3

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综合体

东新街道、石桥街道

东新东路与石祥路

地标性现代商务商业中心,集办公、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商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

1000000

2010年/

2015年

4

杭州国际大厦改造项目

浙江国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体育场路延安路交叉口

商业、五星级酒店、酒店式写字楼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建筑,总建筑面积14920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1083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8364平方米。其中商场60000平方米(包括地下一、二层),酒店式写字楼30000平方米,酒店40000平方米,地下20000平方米(停车库)。

120000

2010年/

2013年

5

龙兴广场

杭州万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延安路

商场、办公综合用房,建筑面积19039平方米。

50000

2011年/

2013年

6

金龙财富中心大楼

杭州金龙集团有限公司

庆春路

金融商业办公用房,建筑面积54362平方米。

23000

2010年/

2012年

7

武林广场站地铁上盖综合体

杭州地铁集团

环城北路

写字楼、宾馆、商业等。总建筑面积23.94万平方米。

540000

2011年/

2014年

8

城市之星综合体

文晖街道、东新街道

东新路原杭氧、杭锅厂区地块

以国际城市博览中心为主题,集艺术、影视、演艺、游乐、购物酒店、会展、美食、健身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体,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

500000

2011年/

2015年

9

杭州机电大楼改造项目

杭州市机电公司

延安路368号

大楼提升改造,新增地上建筑面积239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70平方米。

1000

2010年/

2011年

10

浙江省二轻大厦改造项目

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

延安路398号

商业用房改扩建,新增建筑面积290平方米。

3000

2010年/

2011年


规划计划
规划计划
专项规划
杭州市下城区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索引号

00250027-9/2021-17146

文号

公布日期

2021-07-1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发改经信局

“十二五”时期是杭州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金融业实现快速发展提升的黄金时期。作为杭州市的核心城区与金融机构集聚中心,下城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优越的金融产业发展基础。未来五年,我区应紧扣杭州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主线和打造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积极利用先发优势,加快推进庆春路、延安路金融集聚带建设,充分发挥金融业的产业支撑作用以及经济拉动作用,逐步提升产业能级,努力将下城区打造成国内著名的财富管理中心和金融集聚创新区。

本规划根据《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工作的意见》、《杭州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编制,对“十二五”时期下城区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产业重点和空间布局做了进一步的明确,是指导“十二五”时期下城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时期下城区金融业发展总体情况

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下城区地处杭州市中心,是杭城的核心城区和中央商务区,交通十分便利,在发展金融、商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上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2008年,武林中央商务区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CBD”;2009年,下城区获得“中国商业名区”称号,响亮的投资声誉为实现区内金融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先机。此外,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城市综合体、武林广场地铁枢纽站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陆续落户下城区,也为区内服务业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以及辐射效应创造了重要条件。

金融发展基础良好。下城区是杭州金融机构集聚的核心区域,现有金融机构200多家,规模与档次均处于全市乃至全省的领先位置,“高端集聚”的特点十分明显。从金融机构的业态组成来看,下城区现有银行机构(包括银行总部以及各类分支机构)101家,非银行机构(保险公司、证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典当担保公司等)105家,省级银行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占全市的80%以上。其中,仅在庆春路延安路金融带就汇集了100多家金融机构,涵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基金公司等多种业态。2010年,全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33亿元(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一位),占全市金融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1.98%,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88%。

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在关联产业方面,下城区的商贸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产业在“十一五”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对金融业的支撑作用以及互补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区域集群效应的不断提升带来了旺盛的金融需求,为金融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与金融业一同组成了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服务业格局。在金融业的强力带动下,2010年,下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超90%,全区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政策软环境方面,我区在落实好省、市相关政策的同时,还陆续制定了《下城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财政扶持政策》、《下城区小额贷款公司扶持意见》等金融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区内小贷公司、创投企业等金融企业的扶持力度。此外,积极开展政、企、银对接工作,大力培育企业上市,先后设立了“盛世武林下城区现代服务业(债权式)定向信贷基金”和“风险池”基金,为缓解区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楼宇载体资源丰富。作为杭州市老城区,下城区的楼宇发展起步早、资源多,基础条件良好,是区内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平台。至2010年末,全区102幢招商楼宇入驻率96.53%、注册率81.3%,贡献率每平方米2400元,全区税收超千万楼宇达50幢,其中超亿元楼宇12幢。“十一五”时期,下城区委区政府实施了《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十二大工程”建设,2008年至2010年期间,累计建设项目203个(其中基本建设项目157个),科学规划了包括南部的嘉里中心以及北部的创新创业新天地、城市之星综合体、西联大厦等在内的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至2010年底,香江国际大厦、喜得宝综合体等124个项目已开工,占实施项目总数的98.41%,累计完成投资达271.97亿元。西湖文化广场、坤和广场、怡和大厦、杭州中国丝绸城大楼等51个项目已竣工,共新增建筑面积约291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商业商务楼宇33幢,建筑面积约126万平方米。

二、“十二五”时期下城区金融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以强化金融监管为手段确保金融业的稳定增长成为全球共识,金融业的发展重心将逐步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因此,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推动金融市场化建设与创新发展仍将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国务院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将杭州明确定位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把杭州打造成为“金融综合实力突出的长三角重要金融中心”。根据《杭州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杭州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构筑“一核两带三圈三园多点”的多层次功能空间布局,积极推动杭州从金融大市向金融强市转变,在全省金融“两个中心”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规划明确指出,下城区要加快“两带”集聚区建设,努力打造服务全省的财富管理中心。可以预见,随着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城市体系框架以及区域性协调机制的加快形成以及城市群地理区域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和功能互补优势的进一步凸现,杭州市融入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格局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下城区区位优势突出,基础设施条件完备,金融企业分布集中,金融业态种类多样,金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具有优越的先决条件。在国家、省、市规划所提供的金融业建设的良好机遇下,下城区应在充分巩固现有金融业态、积极发挥辐射与示范效应的基础上,借鉴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积极落实相关金融政策,推动区内金融业的结构优化以及能级提升。

然而,“十二五”时期,下城区的金融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钱江新城被确立为杭州的金融核心,其崛起产生的极化效应势必使我区金融资源的集聚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对我区进一步完善金融业态、提升金融能级、推进金融集聚带建设带来挑战。二是楼宇建设与金融企业发展要求仍然存在不相匹配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楼宇增量相对不足,结构性缺陷依然存在,现有楼宇的总体品质与发展金融服务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能对高端金融服务业的集聚产生不利影响。

三、“十二五”时期下城区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产业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服务业优先发展”总战略,紧紧围绕“繁华时尚之区”的发展定位,以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庆春路与延安路金融带为集聚主平台,以打造国内著名财富管理中心为重点,按照“一中心、两轴线、多极点”的空间布局,积极引进并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完善业态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推进金融业的创新化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保持并适度加大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业态引进规模,加快引进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等各类相关专业服务机构以及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兴金融业态,积极发展和集聚各类民营中小型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金融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到2015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区域资本市场活跃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促进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着力将下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内著名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和金融集聚区。

2. 具体目标

金融总体实力提升。“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左右,到2015年末,全区实现金融服务业增加值245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庆春路、延安路金融带和武林商圈的业态布局不断优化,标志性金融特色楼宇的培育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金融特色楼宇总数达到20幢左右。

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充分发挥金融要素市场集聚的区域优势,继续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形成上下游衔接紧密、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构建以银行、证券等大型金融机构为主体,投资咨询、融资担保、信息管理服务等专业服务体系为补充,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产业基金等各类新型金融业态共同发展、结构完善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区域金融集聚能力。

金融生态环境和谐。逐步形成社会信用体系、金融稳定与风险处置协调机制健全,金融征信体系、支付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完善,商业性、互助性、政策性等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先进,金融监测与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进步的良好氛围,实现金融运行稳健安全,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产业发展重点

传统金融业态。进一步巩固现有传统金融机构集聚优势,适度引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各类银行机构,着力吸引证券、保险、期货、信托公司总部,财富管理或私人银行业务专营机构以及国内外大型财富管理机构的区域性分支机构。

新兴金融业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产业基金、消费金融、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兴金融形态,重点发展与经济转型密切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型金融业务,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领域的发展。

专业服务机构。努力引进并发展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保险中介、信用评级、融资担保、典当、产权交易、投资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各类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吸引各类金融中后台机构集聚,为金融业发展提供良好助力。

四、“十二五”时期下城区金融业发展空间布局

“十二五”时期,下城区金融业发展遵循“一中心,两轴线,多极点”的空间布局,以现有金融业态为基础,加大招商吸引力度,进一步完善金融集聚区基础设施配套与金融机构体系,大力推进庆春路和延安路金融集聚带建设,打造国内著名的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和金融集聚区。

(一)一中心——国内著名的民间财富管理中心

重点吸引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等财富管理机构入驻,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各类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投资基金管理机构,鼓励本土创投以及股权投资机构发展,为民间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拓宽通道,打造国内著名的民间财富管理中心。

(二)两轴线——庆春路、延安路金融集聚带以及周边辐射带

1. 轴线一:庆春路金融街

进一步强化庆春路金融集聚效应,在充分整合优化现有金融业态的基础上,大力吸引外资银行、证券公司、民间投资管理机构、地方金融机构总部、中小银行机构总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各类金融企业入驻。

庆春路东段。新华路以东。立足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资本集中的优势,以杭州银行大楼、金龙财富中心大楼为标志,大力吸引证券、保险、期货、基金公司等有实力的财富管理机构入驻,并以该路段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延伸。

庆春路西段。新华路以西。以广利大厦与嘉德广场为代表的庆春路西段是世界著名外资银行、中小民营银行、中外保险公司为主的金融机构集聚区,业务品种多样,资金流动频繁,是金融创新较为活跃的区段。通过政府引导,提升服务效率,进一步集聚各类中外资银行、地区性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有资本、有活力、能创新的金融企业,以辐射效应带动区内金融业高层次发展。

2. 轴线二:延安路商贸金融集聚带

进一步推进延安路商贸金融集聚街建设,不断优化提升相关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形成以产权交易中心、黄金珠宝饰品交易中心、基金公司、中外资银行以及各类金融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现代金融业与商贸业互动发展格局。

武林商贸金融集聚区块。该区块北靠大运河,南邻凤起路,西至环城西路,东到中河路高架,集聚了我区相当一部分高档写字楼,大型商场以及酒店。“十二五”时期,该区块通过地铁指挥中心上盖物业及武林广场地下空间开发综合体建设,在拓展空间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升级,重点发展高端商业娱乐、高档商务办公、酒店、金融业,着力打造以黄金、珠宝、高端商品交易中心为特色的商贸金融楼宇集聚区。

西湖文化广场商贸金融集聚区块。该区块以西湖文化广场为主体,西、南沿大运河,北至文晖路,东到上塘路高架,周边聚集了一大批新建高档写字楼,主要业态为商贸、金融和办公。“十二五”时期,重点引进银行、信贷、证券、基金公司等各类金融企业总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头脑经济,打造高端商贸金融办公集聚区。

嘉里中心商贸金融集聚区块。该区块南靠庆春路金融街,北邻凤起路,西至环城西路,东至中河路高架沿线。以嘉里中心项目为主体,重点引进发展商业娱乐、商务办公、金融业和宾馆酒店等业态,打造功能完备的商贸金融综合体。

(三)多增长极

1.金融楼宇增长极

全面实施“163楼宇工程”,着力打造标志性金融楼宇群,大力提升金融楼宇经济发展能级,使金融楼宇经济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充分发挥下城区楼宇经济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银行财富管理中心、黄金珠宝饰品交易等金融业态以及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其他金融机构,优化区域内金融业态布局,形成一批以广利大厦、嘉德广场、金龙财富中心、创新创业新天地、城市之星综合体等为代表的金融楼宇集群。

2. 金融中介服务增长极

以中高档商务楼宇为主要载体,积极发展与金融业密切相关的中介服务也,着力引进保险中介、资产评估、法律服务、融资担保、会计审计、投资咨询、信用评级、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打造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高端金融中介楼宇。

3. 股权投资增长极

积极培育支持创新创业的股权投资机构,吸引国内外著名的证券基金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股权投资管理公司、风投公司等落户我区。逐步扩大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规模,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股权投资业。推进区域性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发展证券、期货、租赁等各类股权投资业务,以金融创新提升财富管理水平。

4. 商贸金融增长极

充分利用武林商圈商贸服务业发达、品牌优势突出、资金流动速度快、金融服务业集聚程度高的优势,积极加强与国家、省、市金融监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探索开展延安路各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营业部申请外币兑换与产权交易试点,以金融促商贸、靠商贸发展金融,加速形成商贸—金融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体系。

五、“十二五”时期下城区金融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组织领导,优化金融管理体制。

进一步加强政府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成立专门的金融工作机构,认真落实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各项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切实保障相关措施落到实处。不断加大政府整合各类资源的力度,加强与省、市金融办以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对接,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金融集聚区建设,推动金融服务业在区内实现良好的运营效益。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金融产业能级。

切实落实与完善招商政策,突出重点、招商选资,积极引进民营银行总部、财富管理公司、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发展金融控股公司、金融仓储公司、金融票据公司等金融业态,大力发展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保险、典当、产权交易、会计审计、投资咨询、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提高庆春路、延安路金融机构集聚水平,为杭州市以及浙江省的各类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三)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完善金融发展环境。

完善政、企、银合作机制,进一步协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与扶持,充分发挥各类债券式定向信贷基金以及“风险池”基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区内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模式。通过增强金融风险意识、落实金融监管措施等手段,有效打击金融犯罪,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与创新环境。加大综合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区域整体环境品质。加快楼宇及楼宇社区建设,做好现有楼宇资源的整合改造与开发利用,提高金融楼宇的综合服务水平。探索构筑智能化服务网络,提高城区服务管理水平,为金融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强化金融人才支撑。

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大金融人才支持和服务力度,鼓励区内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积极引进金融人才。切实落实和完善省、市金融人才待遇政策,积极为各类金融人才在户籍、住房、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或者提供便利。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与境内外高端金融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设立一批服务业人才培育基地,为金融人才的培养以及在职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切实增强金融发展竞争力。


附表:十二五时期下城区金融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

名称

建设

单位

建设

地点

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

总投资(万元)

预开工/竣工时间

1

杭州嘉里中心项目

嘉里置业(中国)有限公司

延安路庆春路口

综合性大型商场、酒店、写字楼、沿街商铺、公交、地铁、市政设施及配套用房,总建筑面积326743平方米。

500000

2011/

2014年

2


百井坊巷地区综合改造项目

下城区百井坊巷指挥部

百井坊巷

商业金融和商业兼住宅用地。规划开发容量约21万平方米。

250000

2012年/

2015年

3

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综合体

东新街道、石桥街道

东新东路与石祥路

地标性现代商务商业中心,集办公、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商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

1000000

2010年/

2015年

4

杭州国际大厦改造项目

浙江国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体育场路延安路交叉口

商业、五星级酒店、酒店式写字楼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建筑,总建筑面积14920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1083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8364平方米。其中商场60000平方米(包括地下一、二层),酒店式写字楼30000平方米,酒店40000平方米,地下20000平方米(停车库)。

120000

2010年/

2013年

5

龙兴广场

杭州万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延安路

商场、办公综合用房,建筑面积19039平方米。

50000

2011年/

2013年

6

金龙财富中心大楼

杭州金龙集团有限公司

庆春路

金融商业办公用房,建筑面积54362平方米。

23000

2010年/

2012年

7

武林广场站地铁上盖综合体

杭州地铁集团

环城北路

写字楼、宾馆、商业等。总建筑面积23.94万平方米。

540000

2011年/

2014年

8

城市之星综合体

文晖街道、东新街道

东新路原杭氧、杭锅厂区地块

以国际城市博览中心为主题,集艺术、影视、演艺、游乐、购物酒店、会展、美食、健身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体,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

500000

2011年/

2015年

9

杭州机电大楼改造项目

杭州市机电公司

延安路368号

大楼提升改造,新增地上建筑面积239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70平方米。

1000

2010年/

2011年

10

浙江省二轻大厦改造项目

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

延安路398号

商业用房改扩建,新增建筑面积290平方米。

3000

2010年/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