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0-09-17 15:32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转变模式,是变化的开始
董家新村社区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前期,和其他小区一样,经历了各种不易。
社区自发招募了垃圾分类志愿者,但始终存在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总体来说一直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既辛苦又低效。此前社区也曾引入物业公司包干的模式,但依然存在管理难等诸多问题。
面对诸多难题,董家新村社区及时召开了垃圾分类工作研讨会,决定把由社区单干全包的模式转变为由物业公司包干考核模式,形成垃圾分类工作两级督查考核制。形成垃圾分类工作两级督查考核制,即上级部门考核社区,社区考核分类专管员,实现了良性运作。不仅如此,社区还在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关键点并及时整改,做到了垃圾分类问题自查自纠。
准物业的努力
今年3月,社区分类专管员王秀君带领准物业团队来到董家新村,进驻小区后,他们先是观察分析了董家新村垃圾分类的情况,发现存在部分居民不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垃圾不分类等情况。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王秀君认为,最核心的改变是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观念。
董家新村共有11个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3个误时投放点,王秀君首先要求准物业团队做到“到点垃圾必分类”。其次,投放时间段内做到“投放点位必有人”。
准物业团队共有18位工作人员,他们要根据情况依次轮班。4月到10月的夏令时段,工作时间是从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半到8点半;11月到3月的冬令时段,工作时间是从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到8点。“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大家一心扑在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上。”王秀君说。
准物业团队的努力工作给社区居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工作有方法、有耐心,但该严厉时还是很严厉。”住在小区的陈先生说。如果居民听不进去,一直不分类,分不对,不按时倒垃圾,会有“小惩罚”,他们会给居民布置“作业”,比如分错了垃圾,就让他们回家“复习”,下次回来再告诉他们正确答案。
短短一个星期,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颇有成效。目前,董家新村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不论是分类率、知晓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撤桶并点,多走一段路换来的是环境大变化
位于和睦路121号居民楼的是一处紧挨人行道的独栋楼屋,在大门出口处,左右两边各摆放着垃圾桶,不时就会有垃圾满溢的情况出现。既影响行人也影响商铺和小区的居民,一直是董家新村垃圾分类的大难题。
今年,在“美丽杭州”百日攻坚行动中,社区撤掉了摆放在和睦路121号大门口的垃圾桶。
和睦路121号居民扔垃圾时,需要多走几十米,进出两个小区,到和睦路143号集中定时定点投放。
撤桶并点当天,董家新村社区支部书记、楼道长章明珠头顶烈日来到和睦路121号。高温天气里他跑上跑下,挨家挨户敲门,告知居民撤桶并点有关事项,向居民解释了撤桶并点的好处,并提醒大家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次撤桶并点还是遇到了阻力。
“大门口的垃圾桶撤走之后,居民投放垃圾时要多走一段路,必然会感到有些不方便,有些居民还是将垃圾扔在原来的位置,直接堆在了地上。”社区城管分管副主任方国兰解释说。
“习惯不是一天就能改掉的。”章明珠并没有着急,第二天,他又来到了和睦路121号,再次挨家挨户地敲门,鼓励每个居民多走一段路,小小的一段路,就是在支持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只要还有居民把垃圾扔在大门口,我就要一家一家敲门,告诉大家要学会垃圾分类。”章明珠说。
就这样,第三天,垃圾少了,第四天,已经没有人在大门口扔垃圾了,垃圾“管住”了,社区环境自然而然地变好了。
街道动态
|
转变模式,是变化的开始
董家新村社区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前期,和其他小区一样,经历了各种不易。
社区自发招募了垃圾分类志愿者,但始终存在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总体来说一直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既辛苦又低效。此前社区也曾引入物业公司包干的模式,但依然存在管理难等诸多问题。
面对诸多难题,董家新村社区及时召开了垃圾分类工作研讨会,决定把由社区单干全包的模式转变为由物业公司包干考核模式,形成垃圾分类工作两级督查考核制。形成垃圾分类工作两级督查考核制,即上级部门考核社区,社区考核分类专管员,实现了良性运作。不仅如此,社区还在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关键点并及时整改,做到了垃圾分类问题自查自纠。
准物业的努力
今年3月,社区分类专管员王秀君带领准物业团队来到董家新村,进驻小区后,他们先是观察分析了董家新村垃圾分类的情况,发现存在部分居民不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垃圾不分类等情况。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王秀君认为,最核心的改变是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观念。
董家新村共有11个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3个误时投放点,王秀君首先要求准物业团队做到“到点垃圾必分类”。其次,投放时间段内做到“投放点位必有人”。
准物业团队共有18位工作人员,他们要根据情况依次轮班。4月到10月的夏令时段,工作时间是从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半到8点半;11月到3月的冬令时段,工作时间是从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到8点。“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大家一心扑在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上。”王秀君说。
准物业团队的努力工作给社区居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工作有方法、有耐心,但该严厉时还是很严厉。”住在小区的陈先生说。如果居民听不进去,一直不分类,分不对,不按时倒垃圾,会有“小惩罚”,他们会给居民布置“作业”,比如分错了垃圾,就让他们回家“复习”,下次回来再告诉他们正确答案。
短短一个星期,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颇有成效。目前,董家新村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不论是分类率、知晓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撤桶并点,多走一段路换来的是环境大变化
位于和睦路121号居民楼的是一处紧挨人行道的独栋楼屋,在大门出口处,左右两边各摆放着垃圾桶,不时就会有垃圾满溢的情况出现。既影响行人也影响商铺和小区的居民,一直是董家新村垃圾分类的大难题。
今年,在“美丽杭州”百日攻坚行动中,社区撤掉了摆放在和睦路121号大门口的垃圾桶。
和睦路121号居民扔垃圾时,需要多走几十米,进出两个小区,到和睦路143号集中定时定点投放。
撤桶并点当天,董家新村社区支部书记、楼道长章明珠头顶烈日来到和睦路121号。高温天气里他跑上跑下,挨家挨户敲门,告知居民撤桶并点有关事项,向居民解释了撤桶并点的好处,并提醒大家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次撤桶并点还是遇到了阻力。
“大门口的垃圾桶撤走之后,居民投放垃圾时要多走一段路,必然会感到有些不方便,有些居民还是将垃圾扔在原来的位置,直接堆在了地上。”社区城管分管副主任方国兰解释说。
“习惯不是一天就能改掉的。”章明珠并没有着急,第二天,他又来到了和睦路121号,再次挨家挨户地敲门,鼓励每个居民多走一段路,小小的一段路,就是在支持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只要还有居民把垃圾扔在大门口,我就要一家一家敲门,告诉大家要学会垃圾分类。”章明珠说。
就这样,第三天,垃圾少了,第四天,已经没有人在大门口扔垃圾了,垃圾“管住”了,社区环境自然而然地变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