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0-06-01 16:08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碑刻,即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一般理解为用书法体刻在碑石上的书法。在没有照相技术、印刷技术落后的古代,书画传世最常用的媒介便是碑刻。故而碑刻艺术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书画是得益于碑刻才得以世代相传。秦朝石鼓文、汉代《张迁碑》、唐代《勤礼碑》等无一不是通过碑刻才得以代代相传。可惜历史上书画家灿若银河,而碑刻家却往往籍籍无名,只能作为幕后英雄。
6月1日,大关街道非遗线工作人员联合东二社区走访了辖区内碑刻界的‘圣手’黄良起老先生。
黄良起先生是当代著名的金石碑刻大家,出身碑刻世家,为一代治石泰斗黄怀觉先生之子。黄良起自幼继承父业,深得真传,将书画艺术之韵味,融于刻刀之中。运刀如笔,被称为“金刀圣手”。
推开老先生在东二社区工作室的大门,这间没有过多装修的老房间,堆满了大大小小的作品、半成品和刻碑的原石。老式的木长凳,一盏绿色的上海新华灯具厂60W的老灯,五六把刻刀,这就是黄良起二十多年来碑刻的工作台。水泥的地面,斑驳的墙面,似乎是十几年来都不曾变过模样。
除了刻石,黄良起很少关心外面的事,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过生活,刻刀一握一坐就是一天,年年如此。
说到碑刻,黄老先生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我们刻碑至少有十道工序,极其繁琐,而且有别于古法刻法。主要有:熟悉原件、双勾、选石备石、磨石、上磨、上蜡、上样、刻石、拓片等步骤。而在各种准备工序之中,最关键的是熟悉原件,临摹构思。黄老先生一边说一边掀开一块刻了一半的石头给我们看。上面是已经完成双勾翻印到碑面上的样子,朱红的轮廓用来参考字的笔画和位置,笔锋的藏出起落,全靠手上的刻刀。
每刻一幅作品,黄良起总要反复鉴赏,反复临摹,刻成后,先要拓出一张,与原作对照、修改;还要请健在的原作者来看碑石与拓片,征求其意见,再作修改。如是,刻一块碑少则十天八天,多则两月三月。
著名书画家王伯敏先生曾以四十字赞黄良起和他的碑刻艺术:“子时利器,晓击悬发;荟萃墨本,意取云涛;技聚众妙,巧贯金刀;云乎良起,治石英豪;艺馆设立,永志艺高。”
街道动态
|
碑刻,即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一般理解为用书法体刻在碑石上的书法。在没有照相技术、印刷技术落后的古代,书画传世最常用的媒介便是碑刻。故而碑刻艺术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书画是得益于碑刻才得以世代相传。秦朝石鼓文、汉代《张迁碑》、唐代《勤礼碑》等无一不是通过碑刻才得以代代相传。可惜历史上书画家灿若银河,而碑刻家却往往籍籍无名,只能作为幕后英雄。
6月1日,大关街道非遗线工作人员联合东二社区走访了辖区内碑刻界的‘圣手’黄良起老先生。
黄良起先生是当代著名的金石碑刻大家,出身碑刻世家,为一代治石泰斗黄怀觉先生之子。黄良起自幼继承父业,深得真传,将书画艺术之韵味,融于刻刀之中。运刀如笔,被称为“金刀圣手”。
推开老先生在东二社区工作室的大门,这间没有过多装修的老房间,堆满了大大小小的作品、半成品和刻碑的原石。老式的木长凳,一盏绿色的上海新华灯具厂60W的老灯,五六把刻刀,这就是黄良起二十多年来碑刻的工作台。水泥的地面,斑驳的墙面,似乎是十几年来都不曾变过模样。
除了刻石,黄良起很少关心外面的事,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过生活,刻刀一握一坐就是一天,年年如此。
说到碑刻,黄老先生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我们刻碑至少有十道工序,极其繁琐,而且有别于古法刻法。主要有:熟悉原件、双勾、选石备石、磨石、上磨、上蜡、上样、刻石、拓片等步骤。而在各种准备工序之中,最关键的是熟悉原件,临摹构思。黄老先生一边说一边掀开一块刻了一半的石头给我们看。上面是已经完成双勾翻印到碑面上的样子,朱红的轮廓用来参考字的笔画和位置,笔锋的藏出起落,全靠手上的刻刀。
每刻一幅作品,黄良起总要反复鉴赏,反复临摹,刻成后,先要拓出一张,与原作对照、修改;还要请健在的原作者来看碑石与拓片,征求其意见,再作修改。如是,刻一块碑少则十天八天,多则两月三月。
著名书画家王伯敏先生曾以四十字赞黄良起和他的碑刻艺术:“子时利器,晓击悬发;荟萃墨本,意取云涛;技聚众妙,巧贯金刀;云乎良起,治石英豪;艺馆设立,永志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