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66523942-X/2012-1258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机构 | 区统计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备注/文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生成日期 | 2012-07-19 | 发布日期 | 2012-07-19 |
内容概述 | |||
附件 |
发布日期: 2012-07-19 11:32:42 点击率:
拱墅区统计局
(2004年2月28日)
2003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开放兴区、环境立区、商贸富区、工业强区”四大战略,着力打造汽车、物流、居住、文化四大品牌,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2003年,全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0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9.9%,比上年增长26.6%。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第一产业增加值0.88亿元,比上年下降9.3%;第二产业增加值15.3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第三产业增加值13.8亿元,比上年增长35.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09%、52.83%、43.08%调整为2.94%、51.08%、45.98%,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2.9 个百分点。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56.88亿元,比上年增长47.19%;实现利润总额4.61亿元,比上年增长54.15%。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33亿元,比上年增长31.48% ; 地方财政收入4.01亿元,比上年增长 32.04%。
农业
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2003年种植业比重同比上升15.3个百分点;积极推进生猪禁养,养殖业比重同比下降14.5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播种面积0.27万亩,比上年下降64%;粮食总产量0.15 万吨,比上年下降63.4%;全年蔬菜复种面积2万亩,总产量2.6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4.6%、67.9%;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632 亩,比上年增长17.2%;水产养殖1838亩,淡水鱼起水量1065吨,生猪出栏3.3万头,奶产量2680吨,家禽饲养量28.4万羽,出栏19.9万羽。
都市农业稳步发展。基本完成方家埭农业休闲观光园建设,西杨村千亩蔬菜园被列入市级都市农业试范园区,新注册了“古潭牌”蔬菜等3个农产品商标。科学筹划,精心部署,积极实施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依法加大“放心肉”、“放心菜”、“放心豆制品”管理力度,强化畜禽产地检疫和防疫工作,确保了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管理。组织开展村级财务互查互审工作,积极推行电算化管理,加强村务公开,确保了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共投入水利基础建设资金819万元,累计投工3.8万工,完成土石方3.9 万方。完成河道砌石7.91公里,河道清淤93.05公里,创建样板河7条,极大地改善了水环境质量,使全区的河道初步呈现“河深、流畅、水清、岸绿”的新景观。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205亿元,比上年增长53.20%。乡镇企业实现企业总产值76.87亿元,比上年增长34.53%;销售收入204.06亿元,比上年增长54.87%;利润总额3.90亿元,比上年增长76.83%。
工业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全区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8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52%;销售收入77.69 亿元,比上年增长19.79%;利润总额3.20亿元,比上年增长37.44 %。其销售利润率为4.12%,比上年上升0.53 个百分点;资金利润率为4.27%,比上年上升0.32个百分点;全区全部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49%,产销衔接较好。
工业产、销值 工业利润总额
优强、骨干企业支柱作用明显。全区16家纯工业优强、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销售产值31.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12%;销售收入24.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54%;利润1.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1%。分别占全区工业销售产值、收入、利润的38.68%、31.61%、55.31%。
规模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从上年的151家增加到187家,实现销售产值65.11亿元,销售收入64.73亿元,利润3.0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2%、23.3%、16.7%,产、收、利三大指标分别占全区工业相应指标的80.52%、83.32%、95.62%,对工业增长起到了有力地支撑作用。从行业看,电子通信设备、普通机械、交通运输制造业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三大行业全年合计完成销售产值26.5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的40.75%,增幅分别为24.9%、31.9%、33.7%;利润为1.72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56.21%,增幅分别为8.3%、44.3%、54%。三大行业成为带动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
技改投入稳步增长。全年实施工业性技改项目93项,完成投资额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3%。20项区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02亿元,占工业投资的30.2%。其中,杭州恒基钢业有限公司新建彩色钢板生产线、杭州金利普电器有限公司厂房扩建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竣工。
园区建设掀起高潮。科技园区入园项目陆续开工,开工面积累计达50万平方米,竣工8万平方米。祥符园区二期扩园2908亩可行性方案和控制性详规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了市规划局组织的专题会审。汽车物流中心各项征地拆迁工作已基本完成,杭州国际汽车会展中心全面竣工。涉及物流园区的《康桥地区控制性详规》已获批准。
建筑业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区拥有建筑安装企业43家,其中二级资质企业16 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2%,实现利润721万元,比上年下降36.31%。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家。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3.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98%,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72.78亿元,比上年增长66.41%;利润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94%。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26%。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全区共拥有各类市场44家,市场年成交额253.11亿元,比上年增长95.39%,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有10个。
汽车贸易迅速发展。汽车持续热销,全年共销售各类汽车99776辆,同比上升41.35%,实现销售收入161.55 亿元。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杭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和第五十四届全国汽配交易会。
第三产业销售收入
三产投入不断加强。全区共实施三产项目65项,总投资 8.59亿元,比上年增长59.07%。建成了12万平方米的杭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完成了沈半路、石祥路汽车特色街区品牌店规划;现代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获批准,引进了义桥港码头、包杭钢材配送中心等一批上规模的物流企业;组织红石粮天堂酒会、商业特色街风采展示周活动,提升了信义坊商街的影响力和品位;抓住市政府实施“旅游西进”战略契机,编制完成了皋亭山旅游景区发展规划;运河商务区概念方案编制完成,启动“运河舫”建设前期工作;台州路商业步行街规划方案编制完成,拆迁工作已完成90%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3.64%,比上年增长22.1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81亿元,比上年增长44.05%;更新改造投资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3%;房地产开发投资8.65 亿元,比上年增长5.49亿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5.21亿元,比上年增长38.39%。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扩大。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65亿元,商品房施工面积37.33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20.7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5.17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个私经济
个私经济持续发展。年末全区拥有经工商注册的个体工商户9182户,从业人员11286人,注册资金2.55亿元;私营企业4171家,从业人业43544人,注册资金52.10亿元;个私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90.25亿元,利润2.50亿元,分别占全区总量的74.06%、54.08%。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建立了区域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领导小组,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参与规划设计,进一步提升了规划水平。顺利完成了半山和上塘第二文教片等地区控制性详规以及运河文化旅游景观线、运河商务区、桥西民居保护区等一批专项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启动“三横五纵”城市骨架道路建设,建成了杭行路和育苗路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了衢州路、赵伍路等道路前期工作。积极配合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半山天然气工程和上德、上石立交桥以及市“33929”工程涉及拱墅区的11条(段)道路的征地的拆迁。
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完成了9个生活小区和49家单位的截污纳管工作;继续实行河道保洁招标制度,已落实保洁河道54条,长度93.05公里;对姚家坝下河、登云桥河等河道实施引配水,受益河道12条;创建文明样板河取得成效,对沿河36家工业企业实施了责令关停、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等措施。
环境整治成效明显。高质量实施了320国道、104国道绕城公路北线入城口整治工作;开展“城中村”环境整治,基本清除了撤村建居地区卫生死角;完成了新昌新村、丝联新村等20幢住宅平改坡和5处低洼积水治理工作。
城市绿化进一步扩大。全年新增绿地面积106万平方米,完成年计划的106%;重点实施了蒋家浜、铁路北站水田畈等的集中绿地建设;独城等2个村已通过市“园林绿化示范村”验收。
城市综合管理不断加强。在全市率先启动“城市管理语音提示追呼系统”,较好遏止了城市“牛皮癣”顽症。建立网络式徒步巡查制度,加大倚门设摊、占道设摊打击力度,提前完成早点退路入室任务。同时加大了拆违力度,共拆除违法建筑1484处,建筑面积1513平方米。
二、改革开放
企业改革
在上一年全面完成区属国企改制的基础上,2003年集体企业改制面已达98.75%;6月份红帽子企业改革全面启动,截止年底,改制面已达95%。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点对浙江建华集团和浙江康桥汽车工贸集团公司进行了二次改制,进一步明晰了企业产权,规范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经营者最大限度地持股,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积极推进优势企业上市的培育工作。
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年新增社区用房6114平方米,54个社区配套用房达到规定标准;“争创文明社区”活动有序开展,创建市级文明社区12个,市、区级安全社区43个;米市巷、小河、大关街道通过杭州市社区建设示范街道验收;实施社区工作岗位培训,涌现出一批全国和省、市优秀社区工作者。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参加养老保险企业1711个,比上年增长34.1%。累计参保职工31022人,净增参保职工6314人,比上年增长25.6%。离退休职工6236人。全年收缴养老保险基金9575万元,比上年增长64.5%。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良好。全区拥有敬老院6个,床位 132 张,收养老人114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年收缴残疾人保障金162.75万元,新安置残疾人就业83人次。年末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55人,其中残疾人131人。慈善活动深入开展,全年共募集慈善资金129万元。
劳动就业进一步加强。全区共建成10个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站,59个社区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室。全年共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21918个,非正规组织就业岗位 126个。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继续增长。全区实现外贸出口供货总值20.38 亿元,比上年增长37.37%,完成年计划的121.30%。全年出口供货值超5000万元企业9家,其中超亿元企业5家。服装、纺织品、电子电器等传统产品出口形势较好。金利普电器有限公司,杭州嘉艺蒙时装有限公司,杭州飞华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杭州恒丰皮革有限公司,河合电器有限公司5 家企业实现外贸出口供货值7.59亿元,占全区外贸出口总值的 37.24%。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招商引资主抓手,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全区共引进内外资项目1458项,协议引进资金80.8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7.10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59.55%。其中引进杭州市以外国内经济合作项目477项,实际利用市外资金33.2亿元,完成区下达考核目标的301.82%。全年新批外资企业57家,增资企业9家,合同利用外资1185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4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6.85%、88.55%,超额完成市下达的计划任务。
实际到位资金
三、社会事业
科技
技术创新取得成效。全区共实施各类工业科技计划项目110项,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4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21项。通过省级高新技术成果认定项目14项。共发放三项经费576.35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全年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326项,合同总额13058.98万元,其中:技术开发合同45项,合同成交额1925.75万元;技术转让合同1项,合同成交额22.2万元;技术咨询合同349项,合同成交额4182.78万元;技术服务合同931项,合同成交额6928.25万元。网上技术市场共发布技术难题63项,完成签约项目24项,合同金额达1790万元。示范建设成绩显著。全区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家,市企业技术中心1家。浙江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列入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或试点企业。区科技创业中心通过省级孵化器认定。在孵企业共70家,全年实现总收入3.3亿元,有10个项目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
教育
教育创强成效明显。我市被定为全省新课改革实验区,被杭州市教育局命名为“杭州市托幼一体化”教育模式实验区。红缨幼儿园通过了省示范幼儿园的验收,大关小学和拱宸桥小学分别被评为省基础教育德育实验基地和杭州市实验小学。引进文澜中学,半山中学和钢苑中学合并办学,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实施“名师名校”工程,引进特级教师3人,省市名、优教师18人。教科研取得新成绩,在市教科所组织的基础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上有8篇获奖,被省教科院立项的规划课题有6个;参加市十五届中、小、幼论文评比共有22篇文章获一、二、三等奖。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区在园幼儿7028人,小学在校学生17823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1764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536人。现有专任教师2287人,其中:小学教师1003人,普通中学教师734人,职业中学教师118人。小学、初中入学率保持100%,小学毕业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率为99.93%,初中升入高一级中学率达99.51%。城区幼儿入园率达100%;农村学前教育率达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100%;成人脱盲率99.67%。
教学设施不断改善。全年学校竣工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开工建设面积近80000平方米。文澜中学、大关中学教学楼、左岸小学、白鹭小学、祥符中心小学综合楼等一批工程开工。4条塑胶跑道开工建设,8所学校建成校园网。
文化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围绕“基层文化建设年”主题,成功举办“喜气洋洋闹元宵”灯会活动。承办第五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杭州地区选拔赛。积极组队参加了“2004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区有乡镇街道文化站10个,阅览室46个;现有80支群众文化团队活跃在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医疗机构11个,医疗病床48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78 人,其中医生179 人,护士(师)134人。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发展,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
体育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组织各类体育比赛65次,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区老年人运动会和“大众艺术健身”比赛。建成了18个全民健身苑和占地1600平方米的门球场,大关游泳健身中心开工建设。全年共获市级以上各类体育比赛项目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7枚。
人口
全区年末常住人口292676人,其中:男性153405人,女性139271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73772人,全区人口出生率5.17‰,死亡率4.84‰,自然增长率0.33‰。
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均纯收入8420元,比上年增长10%。全区职工平均人数59127人,工资总额6.62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1199元,比上年增长 9.49%。
人均收入
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经济总量不大,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整体素质依然不高;土地要素制约加大,征地拆迁难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发展空间问题日益突出;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资金、电力和能源紧张矛盾还难以缓解。
注:1、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为初步统计数;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政府工作
|
统计数据
|
统计公报
|
索引号
66523942-X/2012-12583
文号
公布日期
2012-07-1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统计局
拱墅区统计局
(2004年2月28日)
2003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开放兴区、环境立区、商贸富区、工业强区”四大战略,着力打造汽车、物流、居住、文化四大品牌,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2003年,全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0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9.9%,比上年增长26.6%。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第一产业增加值0.88亿元,比上年下降9.3%;第二产业增加值15.3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第三产业增加值13.8亿元,比上年增长35.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09%、52.83%、43.08%调整为2.94%、51.08%、45.98%,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2.9 个百分点。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56.88亿元,比上年增长47.19%;实现利润总额4.61亿元,比上年增长54.15%。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33亿元,比上年增长31.48% ; 地方财政收入4.01亿元,比上年增长 32.04%。
农业
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2003年种植业比重同比上升15.3个百分点;积极推进生猪禁养,养殖业比重同比下降14.5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播种面积0.27万亩,比上年下降64%;粮食总产量0.15 万吨,比上年下降63.4%;全年蔬菜复种面积2万亩,总产量2.6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4.6%、67.9%;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632 亩,比上年增长17.2%;水产养殖1838亩,淡水鱼起水量1065吨,生猪出栏3.3万头,奶产量2680吨,家禽饲养量28.4万羽,出栏19.9万羽。
都市农业稳步发展。基本完成方家埭农业休闲观光园建设,西杨村千亩蔬菜园被列入市级都市农业试范园区,新注册了“古潭牌”蔬菜等3个农产品商标。科学筹划,精心部署,积极实施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依法加大“放心肉”、“放心菜”、“放心豆制品”管理力度,强化畜禽产地检疫和防疫工作,确保了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管理。组织开展村级财务互查互审工作,积极推行电算化管理,加强村务公开,确保了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共投入水利基础建设资金819万元,累计投工3.8万工,完成土石方3.9 万方。完成河道砌石7.91公里,河道清淤93.05公里,创建样板河7条,极大地改善了水环境质量,使全区的河道初步呈现“河深、流畅、水清、岸绿”的新景观。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205亿元,比上年增长53.20%。乡镇企业实现企业总产值76.87亿元,比上年增长34.53%;销售收入204.06亿元,比上年增长54.87%;利润总额3.90亿元,比上年增长76.83%。
工业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全区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8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52%;销售收入77.69 亿元,比上年增长19.79%;利润总额3.20亿元,比上年增长37.44 %。其销售利润率为4.12%,比上年上升0.53 个百分点;资金利润率为4.27%,比上年上升0.32个百分点;全区全部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49%,产销衔接较好。
工业产、销值 工业利润总额
优强、骨干企业支柱作用明显。全区16家纯工业优强、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销售产值31.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12%;销售收入24.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54%;利润1.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1%。分别占全区工业销售产值、收入、利润的38.68%、31.61%、55.31%。
规模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从上年的151家增加到187家,实现销售产值65.11亿元,销售收入64.73亿元,利润3.0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2%、23.3%、16.7%,产、收、利三大指标分别占全区工业相应指标的80.52%、83.32%、95.62%,对工业增长起到了有力地支撑作用。从行业看,电子通信设备、普通机械、交通运输制造业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三大行业全年合计完成销售产值26.5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的40.75%,增幅分别为24.9%、31.9%、33.7%;利润为1.72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56.21%,增幅分别为8.3%、44.3%、54%。三大行业成为带动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
技改投入稳步增长。全年实施工业性技改项目93项,完成投资额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3%。20项区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02亿元,占工业投资的30.2%。其中,杭州恒基钢业有限公司新建彩色钢板生产线、杭州金利普电器有限公司厂房扩建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竣工。
园区建设掀起高潮。科技园区入园项目陆续开工,开工面积累计达50万平方米,竣工8万平方米。祥符园区二期扩园2908亩可行性方案和控制性详规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了市规划局组织的专题会审。汽车物流中心各项征地拆迁工作已基本完成,杭州国际汽车会展中心全面竣工。涉及物流园区的《康桥地区控制性详规》已获批准。
建筑业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区拥有建筑安装企业43家,其中二级资质企业16 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2%,实现利润721万元,比上年下降36.31%。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家。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3.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98%,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72.78亿元,比上年增长66.41%;利润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94%。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26%。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全区共拥有各类市场44家,市场年成交额253.11亿元,比上年增长95.39%,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有10个。
汽车贸易迅速发展。汽车持续热销,全年共销售各类汽车99776辆,同比上升41.35%,实现销售收入161.55 亿元。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杭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和第五十四届全国汽配交易会。
第三产业销售收入
三产投入不断加强。全区共实施三产项目65项,总投资 8.59亿元,比上年增长59.07%。建成了12万平方米的杭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完成了沈半路、石祥路汽车特色街区品牌店规划;现代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获批准,引进了义桥港码头、包杭钢材配送中心等一批上规模的物流企业;组织红石粮天堂酒会、商业特色街风采展示周活动,提升了信义坊商街的影响力和品位;抓住市政府实施“旅游西进”战略契机,编制完成了皋亭山旅游景区发展规划;运河商务区概念方案编制完成,启动“运河舫”建设前期工作;台州路商业步行街规划方案编制完成,拆迁工作已完成90%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3.64%,比上年增长22.1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81亿元,比上年增长44.05%;更新改造投资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3%;房地产开发投资8.65 亿元,比上年增长5.49亿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5.21亿元,比上年增长38.39%。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扩大。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65亿元,商品房施工面积37.33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20.7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5.17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个私经济
个私经济持续发展。年末全区拥有经工商注册的个体工商户9182户,从业人员11286人,注册资金2.55亿元;私营企业4171家,从业人业43544人,注册资金52.10亿元;个私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90.25亿元,利润2.50亿元,分别占全区总量的74.06%、54.08%。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建立了区域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领导小组,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参与规划设计,进一步提升了规划水平。顺利完成了半山和上塘第二文教片等地区控制性详规以及运河文化旅游景观线、运河商务区、桥西民居保护区等一批专项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启动“三横五纵”城市骨架道路建设,建成了杭行路和育苗路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了衢州路、赵伍路等道路前期工作。积极配合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半山天然气工程和上德、上石立交桥以及市“33929”工程涉及拱墅区的11条(段)道路的征地的拆迁。
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完成了9个生活小区和49家单位的截污纳管工作;继续实行河道保洁招标制度,已落实保洁河道54条,长度93.05公里;对姚家坝下河、登云桥河等河道实施引配水,受益河道12条;创建文明样板河取得成效,对沿河36家工业企业实施了责令关停、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等措施。
环境整治成效明显。高质量实施了320国道、104国道绕城公路北线入城口整治工作;开展“城中村”环境整治,基本清除了撤村建居地区卫生死角;完成了新昌新村、丝联新村等20幢住宅平改坡和5处低洼积水治理工作。
城市绿化进一步扩大。全年新增绿地面积106万平方米,完成年计划的106%;重点实施了蒋家浜、铁路北站水田畈等的集中绿地建设;独城等2个村已通过市“园林绿化示范村”验收。
城市综合管理不断加强。在全市率先启动“城市管理语音提示追呼系统”,较好遏止了城市“牛皮癣”顽症。建立网络式徒步巡查制度,加大倚门设摊、占道设摊打击力度,提前完成早点退路入室任务。同时加大了拆违力度,共拆除违法建筑1484处,建筑面积1513平方米。
二、改革开放
企业改革
在上一年全面完成区属国企改制的基础上,2003年集体企业改制面已达98.75%;6月份红帽子企业改革全面启动,截止年底,改制面已达95%。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点对浙江建华集团和浙江康桥汽车工贸集团公司进行了二次改制,进一步明晰了企业产权,规范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经营者最大限度地持股,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积极推进优势企业上市的培育工作。
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年新增社区用房6114平方米,54个社区配套用房达到规定标准;“争创文明社区”活动有序开展,创建市级文明社区12个,市、区级安全社区43个;米市巷、小河、大关街道通过杭州市社区建设示范街道验收;实施社区工作岗位培训,涌现出一批全国和省、市优秀社区工作者。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参加养老保险企业1711个,比上年增长34.1%。累计参保职工31022人,净增参保职工6314人,比上年增长25.6%。离退休职工6236人。全年收缴养老保险基金9575万元,比上年增长64.5%。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良好。全区拥有敬老院6个,床位 132 张,收养老人114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年收缴残疾人保障金162.75万元,新安置残疾人就业83人次。年末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55人,其中残疾人131人。慈善活动深入开展,全年共募集慈善资金129万元。
劳动就业进一步加强。全区共建成10个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站,59个社区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室。全年共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21918个,非正规组织就业岗位 126个。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继续增长。全区实现外贸出口供货总值20.38 亿元,比上年增长37.37%,完成年计划的121.30%。全年出口供货值超5000万元企业9家,其中超亿元企业5家。服装、纺织品、电子电器等传统产品出口形势较好。金利普电器有限公司,杭州嘉艺蒙时装有限公司,杭州飞华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杭州恒丰皮革有限公司,河合电器有限公司5 家企业实现外贸出口供货值7.59亿元,占全区外贸出口总值的 37.24%。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招商引资主抓手,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全区共引进内外资项目1458项,协议引进资金80.8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7.10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59.55%。其中引进杭州市以外国内经济合作项目477项,实际利用市外资金33.2亿元,完成区下达考核目标的301.82%。全年新批外资企业57家,增资企业9家,合同利用外资1185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4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6.85%、88.55%,超额完成市下达的计划任务。
实际到位资金
三、社会事业
科技
技术创新取得成效。全区共实施各类工业科技计划项目110项,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4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21项。通过省级高新技术成果认定项目14项。共发放三项经费576.35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全年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326项,合同总额13058.98万元,其中:技术开发合同45项,合同成交额1925.75万元;技术转让合同1项,合同成交额22.2万元;技术咨询合同349项,合同成交额4182.78万元;技术服务合同931项,合同成交额6928.25万元。网上技术市场共发布技术难题63项,完成签约项目24项,合同金额达1790万元。示范建设成绩显著。全区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家,市企业技术中心1家。浙江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列入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或试点企业。区科技创业中心通过省级孵化器认定。在孵企业共70家,全年实现总收入3.3亿元,有10个项目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
教育
教育创强成效明显。我市被定为全省新课改革实验区,被杭州市教育局命名为“杭州市托幼一体化”教育模式实验区。红缨幼儿园通过了省示范幼儿园的验收,大关小学和拱宸桥小学分别被评为省基础教育德育实验基地和杭州市实验小学。引进文澜中学,半山中学和钢苑中学合并办学,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实施“名师名校”工程,引进特级教师3人,省市名、优教师18人。教科研取得新成绩,在市教科所组织的基础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上有8篇获奖,被省教科院立项的规划课题有6个;参加市十五届中、小、幼论文评比共有22篇文章获一、二、三等奖。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区在园幼儿7028人,小学在校学生17823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1764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536人。现有专任教师2287人,其中:小学教师1003人,普通中学教师734人,职业中学教师118人。小学、初中入学率保持100%,小学毕业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率为99.93%,初中升入高一级中学率达99.51%。城区幼儿入园率达100%;农村学前教育率达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100%;成人脱盲率99.67%。
教学设施不断改善。全年学校竣工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开工建设面积近80000平方米。文澜中学、大关中学教学楼、左岸小学、白鹭小学、祥符中心小学综合楼等一批工程开工。4条塑胶跑道开工建设,8所学校建成校园网。
文化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围绕“基层文化建设年”主题,成功举办“喜气洋洋闹元宵”灯会活动。承办第五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杭州地区选拔赛。积极组队参加了“2004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区有乡镇街道文化站10个,阅览室46个;现有80支群众文化团队活跃在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医疗机构11个,医疗病床48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78 人,其中医生179 人,护士(师)134人。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发展,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
体育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组织各类体育比赛65次,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区老年人运动会和“大众艺术健身”比赛。建成了18个全民健身苑和占地1600平方米的门球场,大关游泳健身中心开工建设。全年共获市级以上各类体育比赛项目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7枚。
人口
全区年末常住人口292676人,其中:男性153405人,女性139271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73772人,全区人口出生率5.17‰,死亡率4.84‰,自然增长率0.33‰。
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均纯收入8420元,比上年增长10%。全区职工平均人数59127人,工资总额6.62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1199元,比上年增长 9.49%。
人均收入
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经济总量不大,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整体素质依然不高;土地要素制约加大,征地拆迁难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发展空间问题日益突出;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资金、电力和能源紧张矛盾还难以缓解。
注:1、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为初步统计数;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