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66523942-X/2012-1257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12-07-19 发布日期 2012-07-19
内容概述
附件
2004年拱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12-07-19 11:32:00 点击率:

拱墅区统计局

(2005年3月15日)

 

200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深做好“强”、“新”、“高”、“美”、“稳”五篇文章,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综合

 

2004年,全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05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89亿元,基本和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1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18.79亿元,比上年增长36.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4:51.08:45.98变化为2.40:46.88:50.72,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全年实现企业销售收入360.77亿元,比上年增长40.45%;实现利润总额5.61亿元,比上年增长21.6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99%;地方财政收入5.37亿元,比上年增长34.15%。

   个私经济迅速发展。个私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92.53亿元,利润5.19亿元,分别占全区总量的81.08%、92.51%。

就业人数增加。全区职工平均人数59127人,共新增就业岗位20039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6480人。扶持失业人员自谋职业4604名,扶持资金1381.2万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经济运行质量仍需提高,结构调整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整体素质依然不高;土地要素制约加大,征地拆迁难题直接影响各类建设项目进度;资金、电力和能源供应紧张矛盾难以缓解。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3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村经济总收入279.26亿元,比上年增长36.22%。乡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8.18亿元,比上年增长36.32%;利润总额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09%。

农作物结构继续调整。2004年,种植业比重比上年上升3.05个百分点;养殖业比重比上年下降2.78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播种面积0.18千公顷,与上年持平,总产量0.14 万吨,比上年下降10%;全年蔬菜复种面积1.0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2.6%,总产量2.67万吨,比上年增长1.78%;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23公顷,比上年增长13.24%;水产养殖118公顷,淡水鱼起水量1023吨,奶产量11960吨,家禽饲养量40.31万羽,出栏25.03万羽。

都市农业有新亮点。方家埭被评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村;杭州花园岗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新增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西杨村蔬菜基地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浙江省无公害蔬菜基地;“古潭”牌大白菜被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不断加强。全年检测留地蔬菜555批次,合格率达100%;共注射禽疫苗41.34万羽,查处无证进场动物及产品8960公斤,检疫鲜猪肉36万头,家禽650万羽。

河道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完成河道砌石6.8公里,新增河岸绿化面积2.3万平方米,清淤10.35万立方米。全区共保洁河道54条,保洁长度93.05公里姚家坝水闸改建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全区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98.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4%;销售收入100.04 亿元,比上年增长28.78%;利润总额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6%。企业销售利润率为3.81%,比上年下降0.32个百分点;资金利润率为4.29%,比上年上升0.04个百分点;产品产销率为97.30%,比上年上升0.82个百分点。

重点企业稳步发展。全区23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为36.47亿元、36.47亿元和2.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24%、30.74%和29.36%。                      

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从上年的187家增加到215家,实现销售产值84.40亿元,销售收入82.95亿元,利润3.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73%、21.04%、23.29%,占全区工业的85.74%、82.92%、103.19%。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区拥有建筑安装资质企业70家,其中一级3家,二级18家,三级42家,劳务资质7家。全年实现增加值0.67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2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7.66%,比上年增长24.4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4.75亿元,比上年增长50.36%;更新改造投资9.86亿元,比上年增长48.94%。企业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比上年增长38.07%。

工业技改投入稳步增长。全年实施工业性技改项目139项,完成投资9.86亿元,比上年增长48.03%。23项区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3.87亿元,占工业投资的39.49%。其中,浙江滚动轴承扩建、建工混凝土等10个项目基本建成。工业功能区全年完成投资3.65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37.02%。

三产投入不断加强。全年实施三产项目71项,完成投资1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9.69%。10项重点三产项目完成投资5.86亿元,占三产投入的52.60%。欧倍德建材超市建成开业,通信大厦竣工,海外海宾馆二期进入地下基础工程施工阶段。汽车物流中心建设进展良好,16个地块成功挂牌,出让土地面积489亩,金通汽配市场一期工程及2个汽车品牌店建成。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61亿元,商品房施工面积33.88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24.1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7.94亿元。      

 

五、第三产业

 

2004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52.70亿元,比上年增长46.26%;利润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9.72%。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7亿元,比上年增长36.30%。

市场交易活跃。全区43家各类市场共实现成交额360.62亿元,比上年增长45.96%。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13家,比上年增加3家。钢材市场交易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势头,运河钢材市场、三里洋钢材市场等3大钢材市场实现成交额229.74亿元,比上年增长50%以上。                 

汽车销售趋于平稳。全年销售各类汽车8.44万辆,比上年下降7.86%;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为115.15亿元和 1382万元。成功举办了第5届中国杭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为汽车销售市场增添了不少亮色。

 

六、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平稳发展。全区实现外贸出口供货总值20.45亿元,比上年增长0.34%;其中自营出口1.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46%。全年出口供货值超5000万元企业8家,其中超亿元企业5家。服装、电子电器等行业出口形势较好。金利普电器有限公司,杭州嘉艺蒙时装有限公司,杭州飞华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杭州恒丰皮革有限公司,河合电器有限公司5 家企业实现外贸出口供货值8.59亿元,占全区外贸出口总值的 47.02%。

七、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招商引资主抓手,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全区共引进内外资项目2177项,协议引进资金82.8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8.46亿元,完成年计划确保目标的313.84%。其中引进杭州市以外国内经济合作项目1228项,实际利用市外资金55.55亿元。全年新批外资企业47家,增资企业15家,合同利用外资1967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01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97%、54.31%。

 

八、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坚持以“11368”工程为主抓手,加快城市建设。突出规划龙头地位,编制吉如地块和庆隆、阮家桥地块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桥西民居和小河直街保护区规划前期工作,优化了运河东岸旅游景观线等一批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居者有其屋”工程建设,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取得新成效,完成3000户拆迁户的回迁安置工作。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赵伍路、丽水路、衢州路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轻纺路即将开工,小河路、香积寺路、育苗路二期等道路正在抓紧前期工作;积极配合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宣杭铁路复线、天然气发电项目等征地拆迁工作。

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全年新增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完成年计划的100%,重点实施了水田畈、皋亭集中绿地等项目;莫干山路街景综合整治工程如期完成,并顺利通过“省级城市街容示范路”考核验收;完成了大关南二苑等5个旧有小区的截污纳管工程和三宝路、玉兔路等4处低洼积水治理改造任务。环卫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建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4座,新建和改建公厕10座。

城管水平逐步提高。创新城市管理手段,狠抓市容环境整治,推行“门前三包”IC卡管理新举措,实施街景容貌“亲民型”综合管理,圆满完成“四小车”专项整治,全面整治农贸市场,开展墙体美化工程,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提高道路保洁水平。

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圆满完成40个社区换届选举工作,皋亭等6个村撤村建居工作结束,和睦社区、塘河新村社区被命名为省级文明社区,大关南苑社区被命名为省级青年文明社区红石板等7个社区和蚕花园等6个社区分别被命名为省示范社区居委会和省百佳社区居委会。我区被评为全省民政工作目标考核先进区。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创强成效明显。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新引进特级教师3名,省市级优秀教师、教坛新秀8名。全区四个镇全部成为省级教育强镇。教育多方合作迈出新步伐,卖鱼桥小学成为杭州师范学院第四附属小学,拱宸桥小学、德胜小学成为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研究基地。育才中学连续2年中考升学率居全市第一。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末,全区在园幼儿7548人,小学在校学生19148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1352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530人。现有专任教师2460人,其中:小学教师1052人,普通中学教师738人,职业中学教师114人。小学、初中入学率保持100%,初中升高中学率99%。城区幼儿入园率100%;农村学前教育率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100%;成人脱盲率99.67%。

教学设施不断改善。文澜中学、拱宸桥小学左岸校区和左岸幼儿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关中学教学楼改建项目完成。改制创办了树人小学、北秀小学等来杭创业者子弟小学,招生1200多名,基本解决了我区外来人口子女的“上学难”问题。

科技综合实力名列全省前茅。2004年,我区科技进步监测综合评价列全省88个县(市)、区第7 位,其中科技水平综合评价列第1位。全区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高新技术成果17项。全年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5项,共争取到上级科技专项资金561.25万元,比上年增长33.6%。网上技术市场和知识产权工作保持领先,我区被列为市“专利示范区”。区科技创业中心顺利通过省级重点孵化器认定。在孵企业101家,全年技工贸总收入4.3亿元,上缴税金2075万元。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11.89%,比上年提高2.74个百分点。浙江五洲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分别与浙江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高校院所进行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十大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进展顺利,诗人之家、大运河艺术团等一批基层宣传文化阵地成为新的精品亮点。“金猴闹春”元宵灯会、歌声献给志愿者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基层文化建设。第三届运河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运河音画》出版发行,《运河文化风情百景图》编辑完成并举行首发仪式,进一步弘扬了运河文化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现有200支群众文化团队活跃在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院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区和睦医院转制顺利完成,成为我市首家公立转民营的医疗机构浙江老年关怀医院新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年处置传染病疫情54起。年末全区共有医疗机构11个,医疗病床464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76 人,其中医生234 人,护士(师)138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区组织或参加各类体育比赛70余次,承办了浙江省科研健身活动,主办首届体育协会自编体育团体操展示。建成了17个全民健身苑,大关游泳健身中心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全年共获市级以上各类体育比赛项目金牌2枚,银牌8枚,铜牌6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区年末户籍人口300731人,其中:男性156669人,女性144062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85656人,全区人口出生率6.38‰,死亡率4.62‰,自然增长率1.76‰。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均纯收入9388元,比上年增长10.1%。职工年平均工资13803元,比上年增长23.25%。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参加养老保险企业2211家,累计参保职工38076人,净增参保职工7054人,全年收缴养老保险基金14902万元;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5354人,全年收缴失业保险金580万元。全区共建成10个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站,66个社区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室。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良好。全区拥有敬老院5个,床位145张,收养老人23人,寄养老人122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年收缴残疾人保障金540万元,新安置残疾人就业118人次。年末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57人,其中残疾人196人。慈善活动深入开展,成立了拱墅区帮扶救助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低保金社会化发放。春风行动”扎实开展,全年共募集捐助资金137.47万元,共发放各类救助款1140.48万元,救助2653户困难家庭。

 

注:1、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统计数;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统计数据
政府工作
统计数据
统计公报
2004年拱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索引号

66523942-X/2012-12579

文号

公布日期

2012-07-1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统计局

拱墅区统计局

(2005年3月15日)

 

200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深做好“强”、“新”、“高”、“美”、“稳”五篇文章,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综合

 

2004年,全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05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89亿元,基本和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1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18.79亿元,比上年增长36.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4:51.08:45.98变化为2.40:46.88:50.72,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全年实现企业销售收入360.77亿元,比上年增长40.45%;实现利润总额5.61亿元,比上年增长21.6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99%;地方财政收入5.37亿元,比上年增长34.15%。

   个私经济迅速发展。个私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92.53亿元,利润5.19亿元,分别占全区总量的81.08%、92.51%。

就业人数增加。全区职工平均人数59127人,共新增就业岗位20039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6480人。扶持失业人员自谋职业4604名,扶持资金1381.2万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经济运行质量仍需提高,结构调整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整体素质依然不高;土地要素制约加大,征地拆迁难题直接影响各类建设项目进度;资金、电力和能源供应紧张矛盾难以缓解。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3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村经济总收入279.26亿元,比上年增长36.22%。乡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8.18亿元,比上年增长36.32%;利润总额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09%。

农作物结构继续调整。2004年,种植业比重比上年上升3.05个百分点;养殖业比重比上年下降2.78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播种面积0.18千公顷,与上年持平,总产量0.14 万吨,比上年下降10%;全年蔬菜复种面积1.0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2.6%,总产量2.67万吨,比上年增长1.78%;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23公顷,比上年增长13.24%;水产养殖118公顷,淡水鱼起水量1023吨,奶产量11960吨,家禽饲养量40.31万羽,出栏25.03万羽。

都市农业有新亮点。方家埭被评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村;杭州花园岗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新增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西杨村蔬菜基地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浙江省无公害蔬菜基地;“古潭”牌大白菜被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不断加强。全年检测留地蔬菜555批次,合格率达100%;共注射禽疫苗41.34万羽,查处无证进场动物及产品8960公斤,检疫鲜猪肉36万头,家禽650万羽。

河道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完成河道砌石6.8公里,新增河岸绿化面积2.3万平方米,清淤10.35万立方米。全区共保洁河道54条,保洁长度93.05公里姚家坝水闸改建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全区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98.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4%;销售收入100.04 亿元,比上年增长28.78%;利润总额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6%。企业销售利润率为3.81%,比上年下降0.32个百分点;资金利润率为4.29%,比上年上升0.04个百分点;产品产销率为97.30%,比上年上升0.82个百分点。

重点企业稳步发展。全区23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为36.47亿元、36.47亿元和2.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24%、30.74%和29.36%。                      

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从上年的187家增加到215家,实现销售产值84.40亿元,销售收入82.95亿元,利润3.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73%、21.04%、23.29%,占全区工业的85.74%、82.92%、103.19%。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区拥有建筑安装资质企业70家,其中一级3家,二级18家,三级42家,劳务资质7家。全年实现增加值0.67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2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7.66%,比上年增长24.4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4.75亿元,比上年增长50.36%;更新改造投资9.86亿元,比上年增长48.94%。企业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比上年增长38.07%。

工业技改投入稳步增长。全年实施工业性技改项目139项,完成投资9.86亿元,比上年增长48.03%。23项区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3.87亿元,占工业投资的39.49%。其中,浙江滚动轴承扩建、建工混凝土等10个项目基本建成。工业功能区全年完成投资3.65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37.02%。

三产投入不断加强。全年实施三产项目71项,完成投资1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9.69%。10项重点三产项目完成投资5.86亿元,占三产投入的52.60%。欧倍德建材超市建成开业,通信大厦竣工,海外海宾馆二期进入地下基础工程施工阶段。汽车物流中心建设进展良好,16个地块成功挂牌,出让土地面积489亩,金通汽配市场一期工程及2个汽车品牌店建成。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61亿元,商品房施工面积33.88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24.1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7.94亿元。      

 

五、第三产业

 

2004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52.70亿元,比上年增长46.26%;利润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9.72%。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7亿元,比上年增长36.30%。

市场交易活跃。全区43家各类市场共实现成交额360.62亿元,比上年增长45.96%。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13家,比上年增加3家。钢材市场交易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势头,运河钢材市场、三里洋钢材市场等3大钢材市场实现成交额229.74亿元,比上年增长50%以上。                 

汽车销售趋于平稳。全年销售各类汽车8.44万辆,比上年下降7.86%;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为115.15亿元和 1382万元。成功举办了第5届中国杭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为汽车销售市场增添了不少亮色。

 

六、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平稳发展。全区实现外贸出口供货总值20.45亿元,比上年增长0.34%;其中自营出口1.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46%。全年出口供货值超5000万元企业8家,其中超亿元企业5家。服装、电子电器等行业出口形势较好。金利普电器有限公司,杭州嘉艺蒙时装有限公司,杭州飞华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杭州恒丰皮革有限公司,河合电器有限公司5 家企业实现外贸出口供货值8.59亿元,占全区外贸出口总值的 47.02%。

七、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招商引资主抓手,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全区共引进内外资项目2177项,协议引进资金82.8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8.46亿元,完成年计划确保目标的313.84%。其中引进杭州市以外国内经济合作项目1228项,实际利用市外资金55.55亿元。全年新批外资企业47家,增资企业15家,合同利用外资1967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01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97%、54.31%。

 

八、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坚持以“11368”工程为主抓手,加快城市建设。突出规划龙头地位,编制吉如地块和庆隆、阮家桥地块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桥西民居和小河直街保护区规划前期工作,优化了运河东岸旅游景观线等一批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居者有其屋”工程建设,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取得新成效,完成3000户拆迁户的回迁安置工作。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赵伍路、丽水路、衢州路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轻纺路即将开工,小河路、香积寺路、育苗路二期等道路正在抓紧前期工作;积极配合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宣杭铁路复线、天然气发电项目等征地拆迁工作。

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全年新增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完成年计划的100%,重点实施了水田畈、皋亭集中绿地等项目;莫干山路街景综合整治工程如期完成,并顺利通过“省级城市街容示范路”考核验收;完成了大关南二苑等5个旧有小区的截污纳管工程和三宝路、玉兔路等4处低洼积水治理改造任务。环卫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建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4座,新建和改建公厕10座。

城管水平逐步提高。创新城市管理手段,狠抓市容环境整治,推行“门前三包”IC卡管理新举措,实施街景容貌“亲民型”综合管理,圆满完成“四小车”专项整治,全面整治农贸市场,开展墙体美化工程,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提高道路保洁水平。

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圆满完成40个社区换届选举工作,皋亭等6个村撤村建居工作结束,和睦社区、塘河新村社区被命名为省级文明社区,大关南苑社区被命名为省级青年文明社区红石板等7个社区和蚕花园等6个社区分别被命名为省示范社区居委会和省百佳社区居委会。我区被评为全省民政工作目标考核先进区。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创强成效明显。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新引进特级教师3名,省市级优秀教师、教坛新秀8名。全区四个镇全部成为省级教育强镇。教育多方合作迈出新步伐,卖鱼桥小学成为杭州师范学院第四附属小学,拱宸桥小学、德胜小学成为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研究基地。育才中学连续2年中考升学率居全市第一。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末,全区在园幼儿7548人,小学在校学生19148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1352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530人。现有专任教师2460人,其中:小学教师1052人,普通中学教师738人,职业中学教师114人。小学、初中入学率保持100%,初中升高中学率99%。城区幼儿入园率100%;农村学前教育率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100%;成人脱盲率99.67%。

教学设施不断改善。文澜中学、拱宸桥小学左岸校区和左岸幼儿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关中学教学楼改建项目完成。改制创办了树人小学、北秀小学等来杭创业者子弟小学,招生1200多名,基本解决了我区外来人口子女的“上学难”问题。

科技综合实力名列全省前茅。2004年,我区科技进步监测综合评价列全省88个县(市)、区第7 位,其中科技水平综合评价列第1位。全区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高新技术成果17项。全年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5项,共争取到上级科技专项资金561.25万元,比上年增长33.6%。网上技术市场和知识产权工作保持领先,我区被列为市“专利示范区”。区科技创业中心顺利通过省级重点孵化器认定。在孵企业101家,全年技工贸总收入4.3亿元,上缴税金2075万元。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11.89%,比上年提高2.74个百分点。浙江五洲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分别与浙江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高校院所进行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十大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进展顺利,诗人之家、大运河艺术团等一批基层宣传文化阵地成为新的精品亮点。“金猴闹春”元宵灯会、歌声献给志愿者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基层文化建设。第三届运河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运河音画》出版发行,《运河文化风情百景图》编辑完成并举行首发仪式,进一步弘扬了运河文化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现有200支群众文化团队活跃在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院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区和睦医院转制顺利完成,成为我市首家公立转民营的医疗机构浙江老年关怀医院新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年处置传染病疫情54起。年末全区共有医疗机构11个,医疗病床464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76 人,其中医生234 人,护士(师)138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区组织或参加各类体育比赛70余次,承办了浙江省科研健身活动,主办首届体育协会自编体育团体操展示。建成了17个全民健身苑,大关游泳健身中心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全年共获市级以上各类体育比赛项目金牌2枚,银牌8枚,铜牌6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区年末户籍人口300731人,其中:男性156669人,女性144062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85656人,全区人口出生率6.38‰,死亡率4.62‰,自然增长率1.76‰。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均纯收入9388元,比上年增长10.1%。职工年平均工资13803元,比上年增长23.25%。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参加养老保险企业2211家,累计参保职工38076人,净增参保职工7054人,全年收缴养老保险基金14902万元;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5354人,全年收缴失业保险金580万元。全区共建成10个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站,66个社区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室。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良好。全区拥有敬老院5个,床位145张,收养老人23人,寄养老人122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年收缴残疾人保障金540万元,新安置残疾人就业118人次。年末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57人,其中残疾人196人。慈善活动深入开展,成立了拱墅区帮扶救助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低保金社会化发放。春风行动”扎实开展,全年共募集捐助资金137.47万元,共发放各类救助款1140.48万元,救助2653户困难家庭。

 

注:1、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统计数;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