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66523942-X/2012-1257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12-07-19 发布日期 2012-07-19
内容概述
附件
2006年拱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12-07-19 11:32:42 点击率:

 

2006拱墅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拱墅区统计局

(

200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四大战略”,打造“四大品牌”, 争前列,破难题,促和谐,全区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06年,全区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初步测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9.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52亿元,比上年下降32.65%;第二产业增加值24.40亿元,比上年增长21.88%;第三产业增加值2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9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4:45.27:52.99调整为0.98:46.02:53.00。

全区实现企业销售收入698.88亿元,比上年增长27.56%;实现利润总额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2%。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9%;地方财政收入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8%。

 

二、农业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64.55亿元,比上年增长28.78%。乡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3.69亿元,比上年增长28.92%;利润总额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6%。

都市农业取得新成效。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0.86亿元。西杨村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省级示范园区复评;康桥蔬菜专业村被认定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专业村;蒋家浜村农业休闲观光园建成开放,稻鸭共育生产技术、新型综合生态种养模式等7项农业项目通过了相关部门验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3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3%;销售收入132.7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7%;利润总额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5%。产销衔接较好,产品产销率为99.03%,比上年上升0.34个百分点。

工业产、销值            工业利润总额

 

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区269家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实现销售产值121.37亿元,销售收入121.63亿元,利润4.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89%、23.12%、15.56%,占全区工业的90.89%、91.64%、99.17%。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销售产值增幅在25%以上。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区拥有建筑资质企业158家,其中一级7家,二级35家,三级79家,劳务资质20家。全年实现增加值1.45亿元。

四、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全区第三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55.92亿元,比上年增长29.07%;利润3.08亿元,比上年增长27.54%。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收入543.14亿元,利润2.94亿元,分别上年增长29.19%和30.62%。在地口径,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6.98亿元。

   第三产业销售收入

 

专业市场不断壮大。全区44家专业市场(含农贸市场)实现成交额358.36亿元,比上年增长6.12%。6家区重点市场实现成交额282.62亿元,比上年增长9.11%;其中城北市场和运河市场成交额均突破100亿元,分别达到126.51亿元和108.81亿元。

汽车销售有所回升。全年共销售各类汽车8.91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21.86亿元,利润总额701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9%、14.17%和1.23倍,三项增幅均比去年有了不同程度提高。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力度。全年实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01项,完成投资30.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102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3.61亿元,99项三产项目完成投资16.52亿元。

重点项目顺利推进。30项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62亿元,其中15项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56亿元,15项三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6亿元。

“三区”建设进展良好。科技工业功能区:全年共实施项目41项,完成投资7.29亿元,比上年增长31.4%;金信智能卡等15个项目竣工,广育爱多等3个项目和金马金属包装等3个项目二期顺利开工。运河商务区:动迁国有土地居民和单位分别完成总量的100%和91%;搬迁集体土地单位完成总数的87.5%集体土地上农户完成双签完成总数的99.5%,完成搬迁占总数的94.7%;世居居民完成双签占总数的94.4%,完成搬迁占总数的91.7%。汽车物流中心:杭州康桥汽车文化博览城、吉美铭泰品牌店、汽车城车辆检测站等9个项目竣工,国强置业商务楼、凡尔顿世纪广场等5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在地口径,全年区域内房地产项目新开工面积55.4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开发投资额33.34亿元;实现销售面积49.41万平方米,销售额29.65亿元。

六、对外经济交流

外贸出口形势稳定。全区完成外贸出口供货总值22.01亿元,比上年增长7.15%;企业自营出口2.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89%。

招商引资工作完成情况良好。全年共引进项目2630个,实际到位资金95.15亿元,完成年度工作目标的181.97%,其中市外实际到位资金72.36亿元,完成年度工作目标的164.01%。

实际到位资金

 

外资引进力度加大。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8家,增资13家,合同外资3112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60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14%和38.01%。

重大项目比重提高。引进项目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项目有213项,实际到位资金达65.9亿元,占引进总量的69.26%。成功引进了由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迪卡侬(杭州)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浙江元通汽车用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和凯德新运(杭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

七、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城市建设实现开工61万平方米,竣工100万平方米,其中安置房开工30.,竣工32.。浙麻一期、大浒弄东片杭二毛A、B、C1、C2地块等安置房项目竣工;以运河“申遗”为契机,青莎古镇、御码头、华光桥、北星公园、运河西岸大关桥至文晖桥段游步道等一批项目如期建成;轻纺路运河桥桩基工程完成,巨州路至小河路段竣工;列入市“五纵六路”综合整治项目的湖墅路、绍兴路整治工程竣工;改善背街小巷182条。

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全年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完成了欧尚超市南三角街头等地段扩绿工作;计家村、半山村通过市级园林绿化村验收;全面完成13个旧有小区、45个公建单位、26个污染源点的截污纳管工程和12处低洼积水治理;半山地区老虎山2号矿地质灾害治理顺利竣工;编制了《拱墅区河道整治规划》,完成了郎家桥河等河道整治和姚家坝水闸改建工程;通过循环经济试点企业5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2家,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资格认定企业13家;积极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和采取脱硫措施等手段,降低了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加强北大桥化工区有机废气整治,大气环境有所好转

城市综合管理得到强化。区级数字城管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四化”长效管理覆盖面不断巩固扩大,市政、绿化养护和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全面实施,城郊开水炉、城中村环境卫生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推进,11座公厕和3座中转站竣工,城区市容秩序面貌明显改善。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实力进一步加强。“双名工程”深入推进,积极举办名师研修班,加强了与上海静安区异地教学互动研讨,周建仁等3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建新小学一期工程、小河小学一期和大关小学一、二期工程等项目如期建成,桥西配套学校等项目进展顺利;德胜小学正式挂牌成为浙江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成功举办2006“大运河小脚印”红领巾休闲博览会。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末,全区在园幼儿7242人,小学在校学生19064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9177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178人。现有专任教师2667人,其中:小学教师1066人,普通中学教师888人,职业中学教师109人。小学、初中入学率保持100%,初中升高中入学率98.60%。城区幼儿入园率100%;农村学前教育率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100%。

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4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47项,市级29项,争取上级科技专项资金390余万元;杭州中亚机械有限公司、浙江天马滚动轴承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专利示范企业;浙江华泰丝绸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杭州中创电子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市级以上认定,其中杭州海久电池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通过省级认定;杭州威利广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工业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高等院校全面开展了科技合作交流。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围绕“运河文化”的主题,组织开展了2006第四届运河文化艺术节、2006“运河之春—福犬旺春”元宵灯会等一系列具有拱墅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隆重开馆;举办了区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等活动,组队参加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国际武术邀请赛等一系列比赛;新建西杨村等17处健身场所。

卫生工作成效显著。率先探索心理卫生四级服务模式,荣获“省精神卫生项目示范区”称号,组织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工作,建立公共卫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好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大中型活动的卫生监督保障工作;改建康桥镇、半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长征桥、台州路等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康桥镇、半山镇、祥符镇村卫生室转型工作全面完成;荣获“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和“省新型生育文化示范区”称号。年末全区共有医疗机构10个,医疗病床48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55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区年末户籍人口310689人,其中:男性160770人,女性149919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96342人,全区人口出生率6.69‰,死亡率4.23‰,自然增长率2.46‰。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人均纯收入11360元,比上年增长10%;在地口径,职工(含私营企业)年平均工资27956元。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参加养老保险企业4187家,累计参保职工52739人,净增参保职工9100人。全区共建成10个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站,86个社区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室。

救助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就业培训工程,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5期,培训4221人;全年共发放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公益性岗位各类补贴、企业用工补助等各类帮扶资金2821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1191个,再就业安置17878人;全年共发放低保金、医疗困难互助救助金、“春风行动”救助金等各类救助2000万元;建立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组织康复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免费为全区残疾人体检,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工作;区老人公寓主体竣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失地农民、农业人口社保参保率分别达93.62%、64.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产业结构升级有待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工业用地将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今后经济发展平台建设面临形势更为严峻;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城郊结合部脏乱差的现象依然存在;等等。

注:1、无特殊注明,本公报数据为区属口径(原口径),在地口径含市特定调查单位。

2、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统计数;

3、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统计数据
政府工作
统计数据
统计公报
2006年拱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索引号

66523942-X/2012-12577

文号

公布日期

2012-07-1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统计局

 

2006拱墅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拱墅区统计局

(

200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四大战略”,打造“四大品牌”, 争前列,破难题,促和谐,全区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06年,全区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初步测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9.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52亿元,比上年下降32.65%;第二产业增加值24.40亿元,比上年增长21.88%;第三产业增加值2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9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4:45.27:52.99调整为0.98:46.02:53.00。

全区实现企业销售收入698.88亿元,比上年增长27.56%;实现利润总额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2%。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9%;地方财政收入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8%。

 

二、农业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64.55亿元,比上年增长28.78%。乡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3.69亿元,比上年增长28.92%;利润总额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6%。

都市农业取得新成效。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0.86亿元。西杨村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省级示范园区复评;康桥蔬菜专业村被认定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专业村;蒋家浜村农业休闲观光园建成开放,稻鸭共育生产技术、新型综合生态种养模式等7项农业项目通过了相关部门验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3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3%;销售收入132.7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7%;利润总额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5%。产销衔接较好,产品产销率为99.03%,比上年上升0.34个百分点。

工业产、销值            工业利润总额

 

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区269家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实现销售产值121.37亿元,销售收入121.63亿元,利润4.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89%、23.12%、15.56%,占全区工业的90.89%、91.64%、99.17%。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销售产值增幅在25%以上。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区拥有建筑资质企业158家,其中一级7家,二级35家,三级79家,劳务资质20家。全年实现增加值1.45亿元。

四、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全区第三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55.92亿元,比上年增长29.07%;利润3.08亿元,比上年增长27.54%。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收入543.14亿元,利润2.94亿元,分别上年增长29.19%和30.62%。在地口径,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6.98亿元。

   第三产业销售收入

 

专业市场不断壮大。全区44家专业市场(含农贸市场)实现成交额358.36亿元,比上年增长6.12%。6家区重点市场实现成交额282.62亿元,比上年增长9.11%;其中城北市场和运河市场成交额均突破100亿元,分别达到126.51亿元和108.81亿元。

汽车销售有所回升。全年共销售各类汽车8.91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21.86亿元,利润总额701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9%、14.17%和1.23倍,三项增幅均比去年有了不同程度提高。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力度。全年实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01项,完成投资30.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102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3.61亿元,99项三产项目完成投资16.52亿元。

重点项目顺利推进。30项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62亿元,其中15项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56亿元,15项三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6亿元。

“三区”建设进展良好。科技工业功能区:全年共实施项目41项,完成投资7.29亿元,比上年增长31.4%;金信智能卡等15个项目竣工,广育爱多等3个项目和金马金属包装等3个项目二期顺利开工。运河商务区:动迁国有土地居民和单位分别完成总量的100%和91%;搬迁集体土地单位完成总数的87.5%集体土地上农户完成双签完成总数的99.5%,完成搬迁占总数的94.7%;世居居民完成双签占总数的94.4%,完成搬迁占总数的91.7%。汽车物流中心:杭州康桥汽车文化博览城、吉美铭泰品牌店、汽车城车辆检测站等9个项目竣工,国强置业商务楼、凡尔顿世纪广场等5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在地口径,全年区域内房地产项目新开工面积55.4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开发投资额33.34亿元;实现销售面积49.41万平方米,销售额29.65亿元。

六、对外经济交流

外贸出口形势稳定。全区完成外贸出口供货总值22.01亿元,比上年增长7.15%;企业自营出口2.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89%。

招商引资工作完成情况良好。全年共引进项目2630个,实际到位资金95.15亿元,完成年度工作目标的181.97%,其中市外实际到位资金72.36亿元,完成年度工作目标的164.01%。

实际到位资金

 

外资引进力度加大。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8家,增资13家,合同外资3112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60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14%和38.01%。

重大项目比重提高。引进项目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项目有213项,实际到位资金达65.9亿元,占引进总量的69.26%。成功引进了由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迪卡侬(杭州)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浙江元通汽车用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和凯德新运(杭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

七、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城市建设实现开工61万平方米,竣工100万平方米,其中安置房开工30.,竣工32.。浙麻一期、大浒弄东片杭二毛A、B、C1、C2地块等安置房项目竣工;以运河“申遗”为契机,青莎古镇、御码头、华光桥、北星公园、运河西岸大关桥至文晖桥段游步道等一批项目如期建成;轻纺路运河桥桩基工程完成,巨州路至小河路段竣工;列入市“五纵六路”综合整治项目的湖墅路、绍兴路整治工程竣工;改善背街小巷182条。

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全年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完成了欧尚超市南三角街头等地段扩绿工作;计家村、半山村通过市级园林绿化村验收;全面完成13个旧有小区、45个公建单位、26个污染源点的截污纳管工程和12处低洼积水治理;半山地区老虎山2号矿地质灾害治理顺利竣工;编制了《拱墅区河道整治规划》,完成了郎家桥河等河道整治和姚家坝水闸改建工程;通过循环经济试点企业5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2家,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资格认定企业13家;积极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和采取脱硫措施等手段,降低了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加强北大桥化工区有机废气整治,大气环境有所好转

城市综合管理得到强化。区级数字城管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四化”长效管理覆盖面不断巩固扩大,市政、绿化养护和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全面实施,城郊开水炉、城中村环境卫生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推进,11座公厕和3座中转站竣工,城区市容秩序面貌明显改善。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实力进一步加强。“双名工程”深入推进,积极举办名师研修班,加强了与上海静安区异地教学互动研讨,周建仁等3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建新小学一期工程、小河小学一期和大关小学一、二期工程等项目如期建成,桥西配套学校等项目进展顺利;德胜小学正式挂牌成为浙江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成功举办2006“大运河小脚印”红领巾休闲博览会。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末,全区在园幼儿7242人,小学在校学生19064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9177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178人。现有专任教师2667人,其中:小学教师1066人,普通中学教师888人,职业中学教师109人。小学、初中入学率保持100%,初中升高中入学率98.60%。城区幼儿入园率100%;农村学前教育率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100%。

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4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47项,市级29项,争取上级科技专项资金390余万元;杭州中亚机械有限公司、浙江天马滚动轴承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专利示范企业;浙江华泰丝绸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杭州中创电子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市级以上认定,其中杭州海久电池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通过省级认定;杭州威利广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工业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高等院校全面开展了科技合作交流。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围绕“运河文化”的主题,组织开展了2006第四届运河文化艺术节、2006“运河之春—福犬旺春”元宵灯会等一系列具有拱墅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隆重开馆;举办了区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等活动,组队参加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国际武术邀请赛等一系列比赛;新建西杨村等17处健身场所。

卫生工作成效显著。率先探索心理卫生四级服务模式,荣获“省精神卫生项目示范区”称号,组织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工作,建立公共卫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好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大中型活动的卫生监督保障工作;改建康桥镇、半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长征桥、台州路等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康桥镇、半山镇、祥符镇村卫生室转型工作全面完成;荣获“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和“省新型生育文化示范区”称号。年末全区共有医疗机构10个,医疗病床48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55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区年末户籍人口310689人,其中:男性160770人,女性149919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96342人,全区人口出生率6.69‰,死亡率4.23‰,自然增长率2.46‰。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人均纯收入11360元,比上年增长10%;在地口径,职工(含私营企业)年平均工资27956元。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参加养老保险企业4187家,累计参保职工52739人,净增参保职工9100人。全区共建成10个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站,86个社区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室。

救助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就业培训工程,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5期,培训4221人;全年共发放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公益性岗位各类补贴、企业用工补助等各类帮扶资金2821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1191个,再就业安置17878人;全年共发放低保金、医疗困难互助救助金、“春风行动”救助金等各类救助2000万元;建立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组织康复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免费为全区残疾人体检,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工作;区老人公寓主体竣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失地农民、农业人口社保参保率分别达93.62%、64.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产业结构升级有待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工业用地将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今后经济发展平台建设面临形势更为严峻;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城郊结合部脏乱差的现象依然存在;等等。

注:1、无特殊注明,本公报数据为区属口径(原口径),在地口径含市特定调查单位。

2、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统计数;

3、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