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拱墅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发布日期: 2008-08-04 11:05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2007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实力拱墅、秀美拱墅、和谐拱墅”总体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强区、环境立区、开放带动、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经济大提速、城市大建设、和谐大推进”工作主线,解放思想、激情创业、开拓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增速加快、环境品位显著提升、各项事业协调并进,朝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的轨道迈进。

    一、综合

    全区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据市统计局初步核算,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4.2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44亿元,比上年下降18.6%;第二产业增加值102.79亿元,比上年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9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3:56.1:43.6调整为0.2:52.9:46.9。

图1 2005-2007年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按区属口径,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63.31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44亿元,比上年下降15.5%;第二产业增加值2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33.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全年财政总收入36.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地方财政收入18.85亿元,比上年增长35.5%。5个镇、街道地方财政收入超亿元。地方财政支出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8.2%。用于民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其中,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与传媒、环境保护等支出比上年有较快增长,分别增长39.3%、36.8%、60.9%、42.4%,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等支出也分别增长16.7%、18.1%、18.9%。

图1 2007年地方财政支出流向(不含镇、街道支出)

 二、农业

    农村经济全面推进。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523万元。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14.5亿元,比上年增长26.6%。物业用房实现开工54.7万平方米,竣工28.1万平方米,村(社)可分配收入3.41亿元,比上年增长25.1%,10个村(社)可分配收入超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553元,比上年增长1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初步测算,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4.97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8%。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17.48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销售产值超10亿元的9个行业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幅均在20%以上。

表1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前九位行业基本情况

行业名称

工业销售产值(亿元)

同口径比(%)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27.56

16.29

 

医药制造业

48.16

26.2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5.25

66.6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35.12

-3.36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8.31

2.32

 

通用设备制造业

21.37

4.5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0.97

-1.0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6.01

13.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5.97

33.35

 

    按区属口径,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5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4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全区工业产品产销率100.22%,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工业运行质量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8.22亿元,其中利润23.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和38.1%。3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53家企业亏损,亏损面14.48%,亏损额2.66亿元,同比下降23.3%。

    自主创新着力推进。杭州中创电子有限公司的漏电火灾报警装置等4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东风散热器等4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市级认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52.06亿元,同比增长22.0%;新产品产值率12.25%,同比提高0.51个百分点。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中亚牌乳品包装机械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海久铅酸蓄电池被授予国家免检产品资格,新增圣奥等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4个。杭州豆制品厂、杭州人人集团等13家企业成为国标、行标主要起草单位,创历史新高。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81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96.52亿元和90.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5%和17.0%。其中,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企业33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65.48亿元和59.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2%和17.7%。

    企业上市步伐加快。天马股份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区首家区属上市企业,辖区上市企业已达7家,10家企业制定上市计划,上市企业梯队初步形成。

    建筑业快速发展。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8.24亿元,同比增长12.52%,完成税收2.54亿元,同比增长30.93%。全区拥有建筑资质企业154家,其中一级19家,二级35家,三级79家,劳务资质21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4.48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限额以上工业项目54项,完成投资9.16亿元。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杭州城北大厦等3项市重点项目顺利开工。40项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47亿元,竣工10项,在建23项,前期7项,当年新开工11项。项目前期力度加大。浙江广育爱多彩印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富强商业广场等12只项目被列入杭州市新一轮“十大工程”重点项目,省市重点项目为历年最多。工业用地出让有序推进。争取工业用地农转用指标共8个地块186亩,其中5个地块141亩完成农转用报批。

    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我区抓住运河综保、市属企业搬迁契机,稳步分批实施土地出让,引进滨江房产、嘉泰置业等品牌地产商,“万家花城”、“银树湾”等楼盘成为杭城房地产市场的亮点楼盘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房地产住宅新开工面积87.9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2.97万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58.8%、56.3%。房地产企业实现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7.92亿元和6.09亿元,比上年增长35.7%、55.0%,占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21.5%、32.3%,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4.1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日趋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粮油类、服装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分别同比增长20.6%、45.4%、22.7%、31.8%、23.6%,表明我区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专业市场逐步提升。全区44家专业市场(含农贸市场)实现成交额39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5家区重点市场实现成交额3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杭州城北金属材料市场和运河钢材市场跻身“全省百亿市场”,成交额均突破100亿元,分别达到136亿元和127亿元。投资1500万元改造提升全区12家农贸市场,改善了辖区30余万居民群众的购菜环境。启动57家商品专业市场的整合改造提升工作。千镇万村连锁超市覆盖率达100%。

    “汽车拱墅”品牌全面打响。汽车物流中心22宗土地全部挂牌出让,康桥汽车文化博览城建成使用,凡尔顿世纪广场、易构街区、绿园房产商务楼等配套服务项目顺利推进;引进杭州德奥汽车等4家汽车品牌企业;成功举办西博会车展、汽车消费节、华东首届汽车嘉年华等10多次展销活动。汽车销售稳中有升。全年共销售各类汽车13.84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75.9亿元,税金总额1.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18.3%和31.9%。杭州汽车城、康汽集团、元通集团销量排列前三。

    运河休闲旅游产业蓬勃兴起。积极开发利用运河综保一期工程,引进北京万通集团、浙江楼厦集团等知名企业参与投资经营青莎公园、北星公园等房产,年底前全部开张营业。经济型酒店快速发展,目前全区共有经济型酒店52家,拥有如家快捷、汉庭快捷、假日之星、万好万家4大知名连锁品牌,全区宾馆年平均入住率达80%。新建成的小河直街、富义仓遗址公园等成为运河旅游的新亮点。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高位增长。全年新引进项目2815个,实际到位资金120.54亿元,同比增长26.69%,其中市外实际到位资金86.83亿元,同比增长20%,合同利用外资4.84亿美元,同比增长55.45%,实际到位外资1.87亿美元,同比增长76.29%。

    引进项目质量更优。引进了上市公司万好万家、浙西高速等大型项目和香港九龙仓、新鸿基集团等知名外资房地产企业及全省首家融资性租赁企业浙江锦盈融资有限公司。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20家,实际到位资金44.55亿元,占全区引进资金总量的37%。全年新增有质量的出税企业1028家。

    外经外贸取得新进展。区属口径,全年完成自营出口3.44亿元,比上年增长31.4%。新增境外投资项目3个。

 七、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围绕还河于民、推进运河申遗和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全面实施运河综保二期工程首批项目建设,建成“二带四园四址四河五路六桥”等25个项目。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全年开工住宅和公建用房95.65万平方米,竣工76.83万平方米。探索和谐拆迁模式,全年拆迁住户2057户。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开工农转居公寓21万平方米,竣工11.3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1695户。改建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公寓2.58万平方米。39幢房屋立面整治平改坡全面完成。完成危旧房改善5.42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190户,五一新村4幢危旧房改善工程成为全市试点工程的样板。土地出让成效显著,运河商务区、杭一棉一期等地块成功出让,全年共出让经营性用地626亩。

    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全面启动打造最清洁城区工作,通过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初检,城区环境品位不断提升。落实城市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推出街巷市场化、专业化保洁机制,城市“牛皮癣”市场化运作机制,“三位一体”道路冲洗作业机制,提高了 城市清洁度。实施清洁村庄建设,清除城中村卫生死角937处,新增无害化户厕998座,完成8个“清洁村庄”示范点建设。环卫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公厕16座,垃圾中转站2座。完善以网格三岗巡查、96310快速装置、电子监控、IC卡为手段的街面管控机制,实行16小时管控;完善数字城管运作体系,处置数字城管32686件,解决率97.98%。率先在全市实施工地电子监控。组织“两违”集中整治行动,全年共拆除违法建筑2107处、45.3万平方米,有效遏制违法用地和违法用地。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围绕“优质、均衡、人文、科学”的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品质教育”。全区年末拥有专任教师2834人,其中,小学教师1089人,普通中学教师920人,职业中学教师108人。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13所,在校学生13211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992人;小学23所,在校学生19023人;幼儿园51所,在园学龄前儿童11077人。全区学龄前儿童入园率、小学生、初中生入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85%。

    进一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从300元/年提高到450元/年,中学从400元/年提高到550元/年,农村中小学在此基础上再提高100元/年。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和外来民工子女学校倾斜,减免城乡义务教育杂费618万元、农村学生课本费130万元,解决1.3万名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加快人才培养步伐。选派11位骨干教师进入“双名工作室”学习,6人获省级荣誉,确定10名市“名校长培养人选”,10名教师列市13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加强学校建设。建成小河小学、桥西72个班配套学校、香积寺巷小学一期和祥符中心小学一期工程,新增校舍7.17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社区教育实验区卖鱼桥小学等4个教育集团不断拓展,贾家弄幼儿园成为我区第四所省级示范幼儿园。教育科研立项、新课程成果获奖数位居全市前列,在全市初中学业水平后1/3质量抽测中,学科成绩总分和平均分列六城区第一。

    科技实力不断提升。荣获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及科技进步区考核市级优秀,顺利通过省级科技强区复核。区科技创业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新扶科技孵化企业23家,累计123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91亿元,上缴税金1473.3万元。培育浙江华泰丝绸有限公司等区级以上专利试点(示范)企业5家。杭州金狮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科技企业被认定为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区经科技部门认定的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33家。

    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得到加强,天马、海久2家企业顺利通过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验收,全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已达13个。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成功举办第三届国际动漫博览会,LOFT 49号、唐尚433、A8艺术公社及乐富·智汇园4个创意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引进各类人才2130人,为历年最高。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事业日趋繁荣。70%的镇、街道文化站达到省市级东海明珠标准,村级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80%。按省一级馆标准建成开放区图书馆新馆。 建成全民健身点16个、篮球场4个、乒乓球室5个、国民体质测试点1个,现健身苑(点)已达150余处,实现基层健身设施全覆盖。新建镇级青年中心1个,全区3个镇青年中心覆盖率达100%,为农村青年活动搭建平台。成功举办全区第五届运动会、全区首届家庭文化节、“运河之春”元宵灯会等大型文体活动。举办各级体育赛事40余起,获得金牌56枚。充分利用运河沿线设施,开展“运河健走”活动。体育大厦实现开工。

    公共卫生成效明显。全区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3 个,其中医院13 个;拥有床位3246万张,其中医院床位2716万张。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50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1328万人,注册护士 1375万人。评选“拱墅区德技双馨名医师”3名、“拱墅区名医工作室”3 个。完善卫生服务设施,在全省率先成功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成区医学中心,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0家,建立胡庆余堂名医馆城北分馆,实施惠民服务和“6个1”活动。健康城市试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十、民生保障

    就业与再就业成绩突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1012个,帮扶15727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再就业培训4383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15.5%、136.8%、131.2%。通过“面对面、一帮一”等举措,消除零就业家庭649户。全年安置173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富有成效,安置率达到100%。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区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64130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6413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63130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77446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10927人、10927人、10427人和25486人。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养老和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少年儿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460名无养老保障居民参加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6325名城镇无保障老年人和21205名少年儿童纳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农业人口参保率分别达到96.91%和82.78%。农村失土人员参保29986人,参保率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03%。

    社会救助实现城乡全覆盖。深入开展“春风行动”、“送温暖、献爱心”等社会捐助活动,共救助困难群众38397人次,救助金额2502.6万元。社会福利事业成效明显。449名老年居民享受每月350元的生活保障待遇。新建助老助残服务站18个,开发助老助残公益性岗位154个,向1174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提供免费服务,助老助残低偿、有偿服务覆盖全区6万余名困难低收入群体。投资3000余万元、设施位居杭州城区前列的区老人公寓建成投入使用。成功召开区慈善总会第二次会员大会,募集善款1140万元。

    民生维权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建工会126家,新增会员10721名,其中来杭创业者5974名,实现了规模以上企业工会组建全覆盖。成立区“妇女权益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和“预防儿童伤害与忽视”项目领导小组,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在全省率先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系统,建立劳动监察协管员队伍,全年为劳动者追讨欠薪350万元。积极探索和谐信访新路子,全年共受理信访电16970件(人)次,办结率99.2%。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274起,调处成功率98%。社区矫正和归正人员实现零犯罪目标。开辟诉讼绿色通道,落实司法救助制度,对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以及农民工、下岗工人、孤寡老人、残疾等弱势群体,采取诉讼费缓、减、免等司法救助措施。全年办理结婚登记3736对,离婚764对,收养10人,合格率均为100%。

    十一、环境与公共安全

    环境整治全面提速。以半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为龙头,辖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关停转迁区属企业25家,华电半山发电有限公司2台5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提前关停,杭钢集团工业污水零排放处理工程一期竣工。污染减排成效显著,辖区减排化学需氧量427吨,二氧化硫6050吨,削减率分别达到16.5%和40.7%,城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7天,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实施了姚潭洋等16条河道整治、总长28.89公里,完成66条污水收集系统和54个公建截污纳管改造,新增日截污量2万吨,辖区水质环境进一步改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石祥路、德胜路、半山路整治基本完工,拱康路、康桥路及跨运河桥、半山公园改扩建工程实现开工。改善背街小巷(截污纳管项目)162条。加快绿化建设,新增绿化面积22.1万平方米,完成6个小区5.57万平方米绿化改造。

    工业节能降耗目标完成。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当量值)692.96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1%;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率为5.31%,完成市下达考核目标。主要能源消耗量中,原煤、汽油、煤油、燃料油等同比分别下降10.8%、5.1%、41.2%、31.1%。

    表2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量(当量值)

实物名称

计量单位

年消耗量

同比增长%

原煤

2258927

-10.8

汽油

9982

-5.1

煤油

2013

-41.2

柴油

20466

0.4

燃料油

12244

-31.1

热力

百万千焦

6686590

5.0

电力

万千瓦时

334358

3.5

万立方米

10156

    平安建设成绩斐然。我区创新长效管理机制,连续两年获省级平安区目标,连续四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安全生产先进集体。防汛防台、动物防疫、森林消防和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得到加强,连续12年未发生森林火灾,成功抗击“罗莎”等多次台风。事故死亡人数连续六年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确保了我区安全生产形势的基本稳定。打防控管有新突破。

    全区强化以社区群防网、街面巡逻网、重点部位监控网、卡点堵截网为主要内容的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刑事立案比上年下降0.57%。持续组织开展“禁赌、禁娼、禁刀”专项行动,命案立案数比上年下降23.08%。大力推动流动人口“1236”工程建设,完善服务举措,强化源头管理,促使流动人口犯罪连续3年下降。加强刑侦专业化建设,3·31“运河杀人分尸案”和“8·17”大关特大杀人案等命案和五类案件破案率达到100%。

    十二、人口

    全区年末户籍人口313990人,其中:男性161599人,女性152391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02258人,全区人口出生率8.73‰,死亡率4.41‰,自然增长率4.32‰。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8.2%

表3              2007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单位:人

  

年末数

比重(%)

总人口

313990

100.00

总计中:男性

161599

 

51.47

女性

152391

48.53

总计中:0-17岁

34645

11.03

18-60

223237

71.10

60岁及以上

56108

17.87

注:1、无特殊注明,本公报数据为在地口径(含市特定调查单位),如原区属口径会加以注明。

    2、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

    3、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拱墅概况
经济社会
2007拱墅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 2008-08-04 11:05
信息来源:区发改局 浏览量:

    2007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实力拱墅、秀美拱墅、和谐拱墅”总体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强区、环境立区、开放带动、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经济大提速、城市大建设、和谐大推进”工作主线,解放思想、激情创业、开拓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增速加快、环境品位显著提升、各项事业协调并进,朝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的轨道迈进。

    一、综合

    全区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据市统计局初步核算,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4.2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44亿元,比上年下降18.6%;第二产业增加值102.79亿元,比上年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9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3:56.1:43.6调整为0.2:52.9:46.9。

图1 2005-2007年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按区属口径,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63.31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44亿元,比上年下降15.5%;第二产业增加值2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33.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全年财政总收入36.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地方财政收入18.85亿元,比上年增长35.5%。5个镇、街道地方财政收入超亿元。地方财政支出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8.2%。用于民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其中,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与传媒、环境保护等支出比上年有较快增长,分别增长39.3%、36.8%、60.9%、42.4%,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等支出也分别增长16.7%、18.1%、18.9%。

图1 2007年地方财政支出流向(不含镇、街道支出)

 二、农业

    农村经济全面推进。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523万元。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14.5亿元,比上年增长26.6%。物业用房实现开工54.7万平方米,竣工28.1万平方米,村(社)可分配收入3.41亿元,比上年增长25.1%,10个村(社)可分配收入超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553元,比上年增长1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初步测算,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4.97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8%。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17.48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销售产值超10亿元的9个行业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幅均在20%以上。

表1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前九位行业基本情况

行业名称

工业销售产值(亿元)

同口径比(%)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27.56

16.29

 

医药制造业

48.16

26.2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5.25

66.6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35.12

-3.36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8.31

2.32

 

通用设备制造业

21.37

4.5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0.97

-1.0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6.01

13.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5.97

33.35

 

    按区属口径,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5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4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全区工业产品产销率100.22%,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工业运行质量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8.22亿元,其中利润23.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和38.1%。3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53家企业亏损,亏损面14.48%,亏损额2.66亿元,同比下降23.3%。

    自主创新着力推进。杭州中创电子有限公司的漏电火灾报警装置等4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东风散热器等4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市级认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52.06亿元,同比增长22.0%;新产品产值率12.25%,同比提高0.51个百分点。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中亚牌乳品包装机械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海久铅酸蓄电池被授予国家免检产品资格,新增圣奥等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4个。杭州豆制品厂、杭州人人集团等13家企业成为国标、行标主要起草单位,创历史新高。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81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96.52亿元和90.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5%和17.0%。其中,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企业33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65.48亿元和59.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2%和17.7%。

    企业上市步伐加快。天马股份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区首家区属上市企业,辖区上市企业已达7家,10家企业制定上市计划,上市企业梯队初步形成。

    建筑业快速发展。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8.24亿元,同比增长12.52%,完成税收2.54亿元,同比增长30.93%。全区拥有建筑资质企业154家,其中一级19家,二级35家,三级79家,劳务资质21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4.48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限额以上工业项目54项,完成投资9.16亿元。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杭州城北大厦等3项市重点项目顺利开工。40项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47亿元,竣工10项,在建23项,前期7项,当年新开工11项。项目前期力度加大。浙江广育爱多彩印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富强商业广场等12只项目被列入杭州市新一轮“十大工程”重点项目,省市重点项目为历年最多。工业用地出让有序推进。争取工业用地农转用指标共8个地块186亩,其中5个地块141亩完成农转用报批。

    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我区抓住运河综保、市属企业搬迁契机,稳步分批实施土地出让,引进滨江房产、嘉泰置业等品牌地产商,“万家花城”、“银树湾”等楼盘成为杭城房地产市场的亮点楼盘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房地产住宅新开工面积87.9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2.97万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58.8%、56.3%。房地产企业实现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7.92亿元和6.09亿元,比上年增长35.7%、55.0%,占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21.5%、32.3%,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4.1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日趋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粮油类、服装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分别同比增长20.6%、45.4%、22.7%、31.8%、23.6%,表明我区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专业市场逐步提升。全区44家专业市场(含农贸市场)实现成交额39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5家区重点市场实现成交额3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杭州城北金属材料市场和运河钢材市场跻身“全省百亿市场”,成交额均突破100亿元,分别达到136亿元和127亿元。投资1500万元改造提升全区12家农贸市场,改善了辖区30余万居民群众的购菜环境。启动57家商品专业市场的整合改造提升工作。千镇万村连锁超市覆盖率达100%。

    “汽车拱墅”品牌全面打响。汽车物流中心22宗土地全部挂牌出让,康桥汽车文化博览城建成使用,凡尔顿世纪广场、易构街区、绿园房产商务楼等配套服务项目顺利推进;引进杭州德奥汽车等4家汽车品牌企业;成功举办西博会车展、汽车消费节、华东首届汽车嘉年华等10多次展销活动。汽车销售稳中有升。全年共销售各类汽车13.84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75.9亿元,税金总额1.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18.3%和31.9%。杭州汽车城、康汽集团、元通集团销量排列前三。

    运河休闲旅游产业蓬勃兴起。积极开发利用运河综保一期工程,引进北京万通集团、浙江楼厦集团等知名企业参与投资经营青莎公园、北星公园等房产,年底前全部开张营业。经济型酒店快速发展,目前全区共有经济型酒店52家,拥有如家快捷、汉庭快捷、假日之星、万好万家4大知名连锁品牌,全区宾馆年平均入住率达80%。新建成的小河直街、富义仓遗址公园等成为运河旅游的新亮点。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高位增长。全年新引进项目2815个,实际到位资金120.54亿元,同比增长26.69%,其中市外实际到位资金86.83亿元,同比增长20%,合同利用外资4.84亿美元,同比增长55.45%,实际到位外资1.87亿美元,同比增长76.29%。

    引进项目质量更优。引进了上市公司万好万家、浙西高速等大型项目和香港九龙仓、新鸿基集团等知名外资房地产企业及全省首家融资性租赁企业浙江锦盈融资有限公司。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20家,实际到位资金44.55亿元,占全区引进资金总量的37%。全年新增有质量的出税企业1028家。

    外经外贸取得新进展。区属口径,全年完成自营出口3.44亿元,比上年增长31.4%。新增境外投资项目3个。

 七、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围绕还河于民、推进运河申遗和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全面实施运河综保二期工程首批项目建设,建成“二带四园四址四河五路六桥”等25个项目。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全年开工住宅和公建用房95.65万平方米,竣工76.83万平方米。探索和谐拆迁模式,全年拆迁住户2057户。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开工农转居公寓21万平方米,竣工11.3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1695户。改建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公寓2.58万平方米。39幢房屋立面整治平改坡全面完成。完成危旧房改善5.42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190户,五一新村4幢危旧房改善工程成为全市试点工程的样板。土地出让成效显著,运河商务区、杭一棉一期等地块成功出让,全年共出让经营性用地626亩。

    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全面启动打造最清洁城区工作,通过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初检,城区环境品位不断提升。落实城市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推出街巷市场化、专业化保洁机制,城市“牛皮癣”市场化运作机制,“三位一体”道路冲洗作业机制,提高了 城市清洁度。实施清洁村庄建设,清除城中村卫生死角937处,新增无害化户厕998座,完成8个“清洁村庄”示范点建设。环卫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公厕16座,垃圾中转站2座。完善以网格三岗巡查、96310快速装置、电子监控、IC卡为手段的街面管控机制,实行16小时管控;完善数字城管运作体系,处置数字城管32686件,解决率97.98%。率先在全市实施工地电子监控。组织“两违”集中整治行动,全年共拆除违法建筑2107处、45.3万平方米,有效遏制违法用地和违法用地。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围绕“优质、均衡、人文、科学”的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品质教育”。全区年末拥有专任教师2834人,其中,小学教师1089人,普通中学教师920人,职业中学教师108人。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13所,在校学生13211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992人;小学23所,在校学生19023人;幼儿园51所,在园学龄前儿童11077人。全区学龄前儿童入园率、小学生、初中生入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85%。

    进一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从300元/年提高到450元/年,中学从400元/年提高到550元/年,农村中小学在此基础上再提高100元/年。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和外来民工子女学校倾斜,减免城乡义务教育杂费618万元、农村学生课本费130万元,解决1.3万名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加快人才培养步伐。选派11位骨干教师进入“双名工作室”学习,6人获省级荣誉,确定10名市“名校长培养人选”,10名教师列市13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加强学校建设。建成小河小学、桥西72个班配套学校、香积寺巷小学一期和祥符中心小学一期工程,新增校舍7.17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社区教育实验区卖鱼桥小学等4个教育集团不断拓展,贾家弄幼儿园成为我区第四所省级示范幼儿园。教育科研立项、新课程成果获奖数位居全市前列,在全市初中学业水平后1/3质量抽测中,学科成绩总分和平均分列六城区第一。

    科技实力不断提升。荣获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及科技进步区考核市级优秀,顺利通过省级科技强区复核。区科技创业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新扶科技孵化企业23家,累计123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91亿元,上缴税金1473.3万元。培育浙江华泰丝绸有限公司等区级以上专利试点(示范)企业5家。杭州金狮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科技企业被认定为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区经科技部门认定的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33家。

    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得到加强,天马、海久2家企业顺利通过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验收,全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已达13个。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成功举办第三届国际动漫博览会,LOFT 49号、唐尚433、A8艺术公社及乐富·智汇园4个创意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引进各类人才2130人,为历年最高。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事业日趋繁荣。70%的镇、街道文化站达到省市级东海明珠标准,村级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80%。按省一级馆标准建成开放区图书馆新馆。 建成全民健身点16个、篮球场4个、乒乓球室5个、国民体质测试点1个,现健身苑(点)已达150余处,实现基层健身设施全覆盖。新建镇级青年中心1个,全区3个镇青年中心覆盖率达100%,为农村青年活动搭建平台。成功举办全区第五届运动会、全区首届家庭文化节、“运河之春”元宵灯会等大型文体活动。举办各级体育赛事40余起,获得金牌56枚。充分利用运河沿线设施,开展“运河健走”活动。体育大厦实现开工。

    公共卫生成效明显。全区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3 个,其中医院13 个;拥有床位3246万张,其中医院床位2716万张。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50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1328万人,注册护士 1375万人。评选“拱墅区德技双馨名医师”3名、“拱墅区名医工作室”3 个。完善卫生服务设施,在全省率先成功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成区医学中心,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0家,建立胡庆余堂名医馆城北分馆,实施惠民服务和“6个1”活动。健康城市试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十、民生保障

    就业与再就业成绩突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1012个,帮扶15727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再就业培训4383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15.5%、136.8%、131.2%。通过“面对面、一帮一”等举措,消除零就业家庭649户。全年安置173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富有成效,安置率达到100%。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区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64130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6413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63130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77446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10927人、10927人、10427人和25486人。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养老和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少年儿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460名无养老保障居民参加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6325名城镇无保障老年人和21205名少年儿童纳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农业人口参保率分别达到96.91%和82.78%。农村失土人员参保29986人,参保率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03%。

    社会救助实现城乡全覆盖。深入开展“春风行动”、“送温暖、献爱心”等社会捐助活动,共救助困难群众38397人次,救助金额2502.6万元。社会福利事业成效明显。449名老年居民享受每月350元的生活保障待遇。新建助老助残服务站18个,开发助老助残公益性岗位154个,向1174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提供免费服务,助老助残低偿、有偿服务覆盖全区6万余名困难低收入群体。投资3000余万元、设施位居杭州城区前列的区老人公寓建成投入使用。成功召开区慈善总会第二次会员大会,募集善款1140万元。

    民生维权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建工会126家,新增会员10721名,其中来杭创业者5974名,实现了规模以上企业工会组建全覆盖。成立区“妇女权益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和“预防儿童伤害与忽视”项目领导小组,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在全省率先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系统,建立劳动监察协管员队伍,全年为劳动者追讨欠薪350万元。积极探索和谐信访新路子,全年共受理信访电16970件(人)次,办结率99.2%。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274起,调处成功率98%。社区矫正和归正人员实现零犯罪目标。开辟诉讼绿色通道,落实司法救助制度,对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以及农民工、下岗工人、孤寡老人、残疾等弱势群体,采取诉讼费缓、减、免等司法救助措施。全年办理结婚登记3736对,离婚764对,收养10人,合格率均为100%。

    十一、环境与公共安全

    环境整治全面提速。以半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为龙头,辖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关停转迁区属企业25家,华电半山发电有限公司2台5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提前关停,杭钢集团工业污水零排放处理工程一期竣工。污染减排成效显著,辖区减排化学需氧量427吨,二氧化硫6050吨,削减率分别达到16.5%和40.7%,城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7天,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实施了姚潭洋等16条河道整治、总长28.89公里,完成66条污水收集系统和54个公建截污纳管改造,新增日截污量2万吨,辖区水质环境进一步改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石祥路、德胜路、半山路整治基本完工,拱康路、康桥路及跨运河桥、半山公园改扩建工程实现开工。改善背街小巷(截污纳管项目)162条。加快绿化建设,新增绿化面积22.1万平方米,完成6个小区5.57万平方米绿化改造。

    工业节能降耗目标完成。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当量值)692.96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1%;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率为5.31%,完成市下达考核目标。主要能源消耗量中,原煤、汽油、煤油、燃料油等同比分别下降10.8%、5.1%、41.2%、31.1%。

    表2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量(当量值)

实物名称

计量单位

年消耗量

同比增长%

原煤

2258927

-10.8

汽油

9982

-5.1

煤油

2013

-41.2

柴油

20466

0.4

燃料油

12244

-31.1

热力

百万千焦

6686590

5.0

电力

万千瓦时

334358

3.5

万立方米

10156

    平安建设成绩斐然。我区创新长效管理机制,连续两年获省级平安区目标,连续四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安全生产先进集体。防汛防台、动物防疫、森林消防和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得到加强,连续12年未发生森林火灾,成功抗击“罗莎”等多次台风。事故死亡人数连续六年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确保了我区安全生产形势的基本稳定。打防控管有新突破。

    全区强化以社区群防网、街面巡逻网、重点部位监控网、卡点堵截网为主要内容的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刑事立案比上年下降0.57%。持续组织开展“禁赌、禁娼、禁刀”专项行动,命案立案数比上年下降23.08%。大力推动流动人口“1236”工程建设,完善服务举措,强化源头管理,促使流动人口犯罪连续3年下降。加强刑侦专业化建设,3·31“运河杀人分尸案”和“8·17”大关特大杀人案等命案和五类案件破案率达到100%。

    十二、人口

    全区年末户籍人口313990人,其中:男性161599人,女性152391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02258人,全区人口出生率8.73‰,死亡率4.41‰,自然增长率4.32‰。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8.2%

表3              2007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单位:人

  

年末数

比重(%)

总人口

313990

100.00

总计中:男性

161599

 

51.47

女性

152391

48.53

总计中:0-17岁

34645

11.03

18-60

223237

71.10

60岁及以上

56108

17.87

注:1、无特殊注明,本公报数据为在地口径(含市特定调查单位),如原区属口径会加以注明。

    2、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

    3、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