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的蓝孔雀 杭州化纤厂光辉60年发展侧记

发布日期: 2025-04-07 08:55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中国是世界上纺织历史悠久的国家,杭州则是中国丝绸的重要产地。这在18世纪的欧洲,已成为普遍的认识。

1735 年在巴黎出版的百科全书式巨著《中华帝国全志》写道:“这是中华帝国最富有、最宏大的城市之一,犹可称道的是,此城地理位置优越,居民数量众多,运河渠道便利,盛产世界上最好的丝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杭州是丝绸之乡,因为中国的丝绸主要产于此地。”

而 1685 年,被国王路易十四派遣到中国的法国传教士李明在写给斯特拉斯堡大主教威廉·埃戈翁的信中写道:“杭州城即使不以它建筑的华丽而著称,它城市情况也是值得注意的。由于惊人多的人口、四通八达的运河交通运输,以及世界上最美的丝绸的贸易,杭州成为帝国最美妙的地方之一。”

1675 年,尼古拉·斯帕塔鲁·米列斯库作为俄国使节出使中国。翌年,他在北京觐见了康熙皇帝,归国后作《中国漫记》。其中对浙江丝绸的描述,颇为翔实,并且展示出一种经过调查、研究、分析之后才得出结论的严谨的文本精神。他写道:有一个名叫浙江的中国省份,丝绸的产量大大超过全世界的产量,因为这里的蚕一年做两次茧。古老的书籍记载,早在 1500 年前,这个省就已经开始产生丝绸。这是确实的,因为其他国家都是从中国学会养蚕缫丝……今天中国所产棉花之多,足可供全世界人口衣着之需,他们也有亚麻,可是不会用来织布,有苎麻,用来制作夏衣。有一种蚕丝像蛛网似的盘结在树上或草上,中国人采集起来制作衣裳,比普通丝绸更加结实。……这里的桑蚕是如此之多,以至织出来的丝绸和制作的绸缎衣服,不但够整个中华帝国穿,而且也够日本岛、菲律宾岛,甚至遥远的印度和欧洲国家穿,而且其质量优于中国其他省份,价格又便宜,在欧洲买一件衣服的钱,在这儿可以买十件。

同样是在17世纪中叶,当到过中国的欧洲人惊叹杭州城的美妙和丝绸产业之繁荣的同时,欧洲大陆上则诞生了一种人工制丝的构想。

1667 年,英国科学家胡克(Robert Hooke)在其著作《微生物论》(Micrographia)中提出了可仿照蝶蛾类昆虫的吐丝机制人工制造纤维的构想。但这一构想从诞生到被深入研究,隔了六十多年。

1734年,法国科学家邦(Francois Xavier Bon de Saint Hilaire,1678—1761)研究了蜘蛛器官的构造,搞清其造丝机理,人造丝的研究得以向前推进。

1738年,法国科学家雷奥米尔(René Antoine Ferchault de Réaumur,1683—1757)明确预言:人造纤维一定会出现。

但这一美好的设想之实现,却还得等待一百年。

1839 年,法国科学家佩因(Anselme Payen,1795—1871)发现了纤维素;1840 年,德国科学家凯泽(Christian Friedrich Schǒnbein,1799—1868)发明了用机械制造木浆的方法,德裔英国人施瓦本(Louis Schwabe,1798—1845)发明了可把熔融的玻璃挤压纺制成丝的机器。

1892年,英国的几名分析化学家发明了纤维素黄酸酯(Cellulose Xanthate)——标志了粘胶纤维的诞生。粘胶纤维是再生纤维素纤维中最经典的产品之一。

20世纪初,粘胶纤维在西方国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工艺技术得到持续改进,产能不断提升,成本不断下降,产量不断上升,弥补了天然丝的严重不足。20世纪50年代,粘胶纤维的产量超过了同期天然羊毛的产量。

然而,此时的中国,曾经盛产丝绸的华夏大地,化纤工业基础却十分薄弱。

此时世界化纤的产量已达到130万吨,而华夏大地上却只有两个小型粘胶纤维厂:一个是丹东化纤厂,日产量三四吨;另一个是上海安乐人造丝厂,日产量不到一吨。

1949 年,全国仅能生产 18.9 亿米棉布,人均 3.5 米,远远不能满足纺织工业的加工需要和人民的衣被需求。为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发展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问题、解决人民的衣被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期钱之光提出必须实行“发展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同时并举”的方针,并得到党中央批准。

新中国决定自力更生,较快地建设一批粘胶纤维工业。

1958年上半年的某一天,一份标着“计贸创字[58] 848号”的文件从北京的国家计委传到了浙江杭州——国家计委决定在杭州建立人造丝厂。六七月间,杭州纺织工业根据848号文件精神,下文到有关丝、绸厂抽调骨干,着手组织筹建班子。8月,正式成立“杭州人造丝厂筹建处”,办公地址设在原丝绸会馆所在地,即银洞桥41号。

粘胶纤维,又称粘胶人造丝。

筹建处成立之际,因为对人造丝的特征和属性了解不充分,所以使用厂名“杭州人造丝厂”。然而,当时全国各地同行业的兄弟厂,均称为“化学纤维厂”。中纺部安排生产计划、分配设备和原料等业务,对全国所有的同行厂也均以“化学纤维厂”称之。

于是,对杭州人造丝厂而言,不仅上级领导机关和有关业务部门许多文件的下达及业务的联系往往因此而失误,就是同行厂际之间的协作也颇感不便。

为了方便工作,使厂名的称谓与全国统一,杭州人造丝厂分别于1960年年底、1962年3月、1963年1月,三次向浙江省轻工厅递交更改厂名的报告,申请将“杭州人造丝厂”改称为“杭州化学纤维厂”,并希望浙江省轻工业厅能将厂名报有关书法家写好字底,以供厂大门之用。

前两次的申请被否定,第三次终于获得同意。于是,大约从1963年5月开始,杭州化学纤维厂的名字被开始使用,题写厂名的书法家,便是大名鼎鼎的张宗祥。

与组建技术团队同时展开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选址。

1958年七八月间,筹建处为选择厂址,组织力量勘察了三个地方:一是小河花园岗;二是良渚镇;三是祥符桥孔家塘。8月中旬对上述之处的建厂条件作了具体分析。

1958年7月至1959年10月,历时十五个月,筹建处组织力量勘察了三墩西面山麓、祥符孔家塘、民生药厂西北、大连村、花园岗五个地方,并对建厂条件作出具体分析。其间,1959年2月,苏联化纤专家、金苏化纤设计院总工程师扎克等应邀到杭州,对备选厂址作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认为在花园岗西北面建厂,除交通无铁路专用线稍感不便外,其余均符合要求,特别指出,在给排水方面,比其他各厂都好。

杭州方面经过反复研究比较,最终花园岗西北面成为理想之地。

此时的花园岗拟建厂地带,尚是荒芜的原野,杂草丛生,荒冢累累,是长虫野禽的极乐世界。而杭州人造丝厂的建设者们,为了国家的化纤大事,毅然离开舒适的市区,来到此地,安营扎寨。

区情快递
大运河畔的蓝孔雀 杭州化纤厂光辉60年发展侧记
发布时间: 2025-04-07 08:55
信息来源:今日拱墅 浏览量:

中国是世界上纺织历史悠久的国家,杭州则是中国丝绸的重要产地。这在18世纪的欧洲,已成为普遍的认识。

1735 年在巴黎出版的百科全书式巨著《中华帝国全志》写道:“这是中华帝国最富有、最宏大的城市之一,犹可称道的是,此城地理位置优越,居民数量众多,运河渠道便利,盛产世界上最好的丝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杭州是丝绸之乡,因为中国的丝绸主要产于此地。”

而 1685 年,被国王路易十四派遣到中国的法国传教士李明在写给斯特拉斯堡大主教威廉·埃戈翁的信中写道:“杭州城即使不以它建筑的华丽而著称,它城市情况也是值得注意的。由于惊人多的人口、四通八达的运河交通运输,以及世界上最美的丝绸的贸易,杭州成为帝国最美妙的地方之一。”

1675 年,尼古拉·斯帕塔鲁·米列斯库作为俄国使节出使中国。翌年,他在北京觐见了康熙皇帝,归国后作《中国漫记》。其中对浙江丝绸的描述,颇为翔实,并且展示出一种经过调查、研究、分析之后才得出结论的严谨的文本精神。他写道:有一个名叫浙江的中国省份,丝绸的产量大大超过全世界的产量,因为这里的蚕一年做两次茧。古老的书籍记载,早在 1500 年前,这个省就已经开始产生丝绸。这是确实的,因为其他国家都是从中国学会养蚕缫丝……今天中国所产棉花之多,足可供全世界人口衣着之需,他们也有亚麻,可是不会用来织布,有苎麻,用来制作夏衣。有一种蚕丝像蛛网似的盘结在树上或草上,中国人采集起来制作衣裳,比普通丝绸更加结实。……这里的桑蚕是如此之多,以至织出来的丝绸和制作的绸缎衣服,不但够整个中华帝国穿,而且也够日本岛、菲律宾岛,甚至遥远的印度和欧洲国家穿,而且其质量优于中国其他省份,价格又便宜,在欧洲买一件衣服的钱,在这儿可以买十件。

同样是在17世纪中叶,当到过中国的欧洲人惊叹杭州城的美妙和丝绸产业之繁荣的同时,欧洲大陆上则诞生了一种人工制丝的构想。

1667 年,英国科学家胡克(Robert Hooke)在其著作《微生物论》(Micrographia)中提出了可仿照蝶蛾类昆虫的吐丝机制人工制造纤维的构想。但这一构想从诞生到被深入研究,隔了六十多年。

1734年,法国科学家邦(Francois Xavier Bon de Saint Hilaire,1678—1761)研究了蜘蛛器官的构造,搞清其造丝机理,人造丝的研究得以向前推进。

1738年,法国科学家雷奥米尔(René Antoine Ferchault de Réaumur,1683—1757)明确预言:人造纤维一定会出现。

但这一美好的设想之实现,却还得等待一百年。

1839 年,法国科学家佩因(Anselme Payen,1795—1871)发现了纤维素;1840 年,德国科学家凯泽(Christian Friedrich Schǒnbein,1799—1868)发明了用机械制造木浆的方法,德裔英国人施瓦本(Louis Schwabe,1798—1845)发明了可把熔融的玻璃挤压纺制成丝的机器。

1892年,英国的几名分析化学家发明了纤维素黄酸酯(Cellulose Xanthate)——标志了粘胶纤维的诞生。粘胶纤维是再生纤维素纤维中最经典的产品之一。

20世纪初,粘胶纤维在西方国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工艺技术得到持续改进,产能不断提升,成本不断下降,产量不断上升,弥补了天然丝的严重不足。20世纪50年代,粘胶纤维的产量超过了同期天然羊毛的产量。

然而,此时的中国,曾经盛产丝绸的华夏大地,化纤工业基础却十分薄弱。

此时世界化纤的产量已达到130万吨,而华夏大地上却只有两个小型粘胶纤维厂:一个是丹东化纤厂,日产量三四吨;另一个是上海安乐人造丝厂,日产量不到一吨。

1949 年,全国仅能生产 18.9 亿米棉布,人均 3.5 米,远远不能满足纺织工业的加工需要和人民的衣被需求。为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发展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问题、解决人民的衣被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期钱之光提出必须实行“发展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同时并举”的方针,并得到党中央批准。

新中国决定自力更生,较快地建设一批粘胶纤维工业。

1958年上半年的某一天,一份标着“计贸创字[58] 848号”的文件从北京的国家计委传到了浙江杭州——国家计委决定在杭州建立人造丝厂。六七月间,杭州纺织工业根据848号文件精神,下文到有关丝、绸厂抽调骨干,着手组织筹建班子。8月,正式成立“杭州人造丝厂筹建处”,办公地址设在原丝绸会馆所在地,即银洞桥41号。

粘胶纤维,又称粘胶人造丝。

筹建处成立之际,因为对人造丝的特征和属性了解不充分,所以使用厂名“杭州人造丝厂”。然而,当时全国各地同行业的兄弟厂,均称为“化学纤维厂”。中纺部安排生产计划、分配设备和原料等业务,对全国所有的同行厂也均以“化学纤维厂”称之。

于是,对杭州人造丝厂而言,不仅上级领导机关和有关业务部门许多文件的下达及业务的联系往往因此而失误,就是同行厂际之间的协作也颇感不便。

为了方便工作,使厂名的称谓与全国统一,杭州人造丝厂分别于1960年年底、1962年3月、1963年1月,三次向浙江省轻工厅递交更改厂名的报告,申请将“杭州人造丝厂”改称为“杭州化学纤维厂”,并希望浙江省轻工业厅能将厂名报有关书法家写好字底,以供厂大门之用。

前两次的申请被否定,第三次终于获得同意。于是,大约从1963年5月开始,杭州化学纤维厂的名字被开始使用,题写厂名的书法家,便是大名鼎鼎的张宗祥。

与组建技术团队同时展开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选址。

1958年七八月间,筹建处为选择厂址,组织力量勘察了三个地方:一是小河花园岗;二是良渚镇;三是祥符桥孔家塘。8月中旬对上述之处的建厂条件作了具体分析。

1958年7月至1959年10月,历时十五个月,筹建处组织力量勘察了三墩西面山麓、祥符孔家塘、民生药厂西北、大连村、花园岗五个地方,并对建厂条件作出具体分析。其间,1959年2月,苏联化纤专家、金苏化纤设计院总工程师扎克等应邀到杭州,对备选厂址作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认为在花园岗西北面建厂,除交通无铁路专用线稍感不便外,其余均符合要求,特别指出,在给排水方面,比其他各厂都好。

杭州方面经过反复研究比较,最终花园岗西北面成为理想之地。

此时的花园岗拟建厂地带,尚是荒芜的原野,杂草丛生,荒冢累累,是长虫野禽的极乐世界。而杭州人造丝厂的建设者们,为了国家的化纤大事,毅然离开舒适的市区,来到此地,安营扎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