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50027-9/2025-3262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发改经信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25-03-10 发布日期 2025-03-10
附件
区发改经信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5-03-10 11:02:03 点击率:

2024年,区发改经信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和决策部署,积极发挥经济牵头部门职责,紧扣“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主线,扎实推进1515攻坚行动,牵头梳理优化全区产业政策,持续加大经济统筹协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2024年主要工作情况及成效

(一)经济数据稳进提质,不断巩固稳步回升的态势。GDP全年增长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实现正增长,全年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全年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稳定,全年增长4%,居全市第一;货物出口额全年增长16.3%。

(二)重大项目高标推进,不断提速投资建设的进度。省“千项万亿”重大投资项目已完成投资51.12亿元,投资完成率169.2%,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省重大项目新建项目开工率100%,排名全市第1。全区69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4.4亿元,新开工市重点项目22个。8个省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完成投资3.88亿元。积极做好提前批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申报等资金要素争取工作,全年9个项目共发行14.5亿元专项债券;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96亿元;获得“两重”“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7646万元;争取以旧换新使用资金6.32亿元,全市排名第1。推动货拉拉智汇云谷、贝壳南方总部、华东医药生物创新智造中心、省智能船舶创新中心等一批增量产业项目先后落地建设,实现10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投资项目“零”的突破。出让7宗工业(创新型)用地342.25亩。

(三)产业集群更加集聚,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活力。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新制造业领域,完成技术改造项目备案17个,总投资13亿元,新增工业机器人购置22台。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家,完成工业企业“小升规”14家,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数字经济领域,全区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首次站上100亿元台阶,实现100.8亿元,同比增长7%。积极推动智慧网谷小镇评选为杭州市首批数字经济产业园,铁城信息、惠耳听力、人本轴承等10家企业完成杭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备案,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1.0阶段”实现100%全覆盖。省通服、高信技术、托普云农等6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化服务商名单。服务业领域,编制《加快我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路径研究》,明确“4+4”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不断壮大总部经济,全区73家企业入选2024年市总部企业,千亿级总部企业4家,百亿级总部企业11家,千亿级、百亿级总部企业家数全市第1;认定区级总部企业64家。新增上规服务业企业122家,新增4A级物流企业2家,顺丰速运、丰驰网络2家企业获市物流标杆企业认定。大武林商圈商成功创建全省首批高端商务服务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四)重点任务持续抓实,不断增强内生发展的动力。全面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印发《拱墅区“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2个研究课题入围市级共同富裕理论赛马课题,“高标准打造全国旧改样板示范区”获评市级优秀等次,共富工作信息录用居全市前列,多次在省市共富重要会议上做典型发言,通过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主流媒体高频宣传我区共富成果。积极推进信用拱墅建设,扎实做好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在全区17个商务社区设立信用修复驿站,信用修复数量全市第1。“信用+执法”工作专报获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刘捷批示肯定。“无感监测”营商指数季度排名继续位居全省首位。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医美一类事”和“涉外法律服务一件事”案例入选省2024年营商环境“微改革”案例。积极推进留用地开发建设,新开工留用地项目4个,竣工、投用留用地项目5个。探索留用地开发建设新模式,先行启动开发“渡驾桥—大关村”留用地试点项目。抓实“三清一促”专项行动,率先在全市完成经合社问题债务、工程、合同整改。修订完善经合社1+12规范管理制度,持续开展清廉经合社建设。

(五)各项工作实施落实,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质效。全面整合完善国防动员、人民防空等架构和职能,扎实做好各项演训工作。积极落实能耗“双控”任务,腾退关停项目15个,开展楼宇节能改造项目16个,腾出用能0.6万吨标准煤。新增光伏装机1.05万千瓦,新增新型储能0.12万千瓦。扎实做好价格管理、监测和认证,受理各类价格政策咨询185件,归档完结案件167起,涉案标的金额410.2万元。在全市率先试点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价费分离”,并在全省工作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全面推进东西部协作、对口合作、对口支援、合作帮扶等工作,16个东西部协作项目均已启动实施,拨付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6160万元,引进9家企业落地昭化、泸定,实际到位投资额4.7亿元。帮助各结对地区销售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业产品金额合计近亿元。《以数字化为牵引积极探索残疾人“东创西就”跨地域协作新模式》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全球减贫案例。积极开展区县协作,牵头兄弟城区完成对桐庐县年度产业转移投资9.79亿元。

二、2025年工作安排

始终紧扣“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主线,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实干奋进,以最大的决心、最实的举措、最强的力度,谋划好2025年各项工作。

(一)全力推进经济指标稳进向好。作为经济指标的牵头责任部门,要牢牢抓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数字经济、金融业增加值等重要经济指标,不断补齐短板、持续巩固优势指标。优化“1+4+N”产业政策,持续加强对权重企业的走访服务,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生产经营力度,提振企业生产信心,尽全力熨平经济运行可能出现的短期波动,激发经济向上活力。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专精特新、鲲鹏企业、总部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持续加快省智能船舶创新中心、华东医药生物创新智造中心等10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投资项目建设,加快数字经济、营利性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大小升规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做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未来工厂”等项目建设。加大总部企业培育,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依托两大特色小镇以及大武林商圈、北软、上塘古运河三个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打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积极谋划出台支持经济更好发展的相应政策,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和普惠性。

(三)不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保障。以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为抓手,持续抓好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好省“千项万亿”等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和保障,谋划一批2025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投资项目。加快项目整合,积极争取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资金、“两重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要素。努力破解铁路北站货场影响、工业(创新型用地)出让条件限制等重大因素制约。切实做好留用地布点和开发新模式落地。

(四)持续增强创新深化改革攻坚。扎实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各项前期工作,持续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加大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力度,抓好七优享重大工程和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巩固“无感监测”营商指数全省领先位次。全面落实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拱墅特色服务场景落地,深入推进信用修复一件事,做好全区“信用+执法”模式推广工作,打造信用赋能执法地域全覆盖。开展好经合社换届,加大清廉经合社建设。牵头做好西安西部城市群“双招双引”工作站保障工作。持续开展国防动员“补短板”、“强弱项”行动,不断深化人防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对口支援、价格监管等更多领域更广泛创新。

总结计划
规划计划
总结计划
总结和计划
区发改经信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索引号

00250027-9/2025-32622

文号

公布日期

2025-03-1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发改经信局

2024年,区发改经信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和决策部署,积极发挥经济牵头部门职责,紧扣“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主线,扎实推进1515攻坚行动,牵头梳理优化全区产业政策,持续加大经济统筹协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2024年主要工作情况及成效

(一)经济数据稳进提质,不断巩固稳步回升的态势。GDP全年增长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实现正增长,全年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全年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稳定,全年增长4%,居全市第一;货物出口额全年增长16.3%。

(二)重大项目高标推进,不断提速投资建设的进度。省“千项万亿”重大投资项目已完成投资51.12亿元,投资完成率169.2%,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省重大项目新建项目开工率100%,排名全市第1。全区69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4.4亿元,新开工市重点项目22个。8个省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完成投资3.88亿元。积极做好提前批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申报等资金要素争取工作,全年9个项目共发行14.5亿元专项债券;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96亿元;获得“两重”“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7646万元;争取以旧换新使用资金6.32亿元,全市排名第1。推动货拉拉智汇云谷、贝壳南方总部、华东医药生物创新智造中心、省智能船舶创新中心等一批增量产业项目先后落地建设,实现10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投资项目“零”的突破。出让7宗工业(创新型)用地342.25亩。

(三)产业集群更加集聚,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活力。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新制造业领域,完成技术改造项目备案17个,总投资13亿元,新增工业机器人购置22台。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家,完成工业企业“小升规”14家,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数字经济领域,全区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首次站上100亿元台阶,实现100.8亿元,同比增长7%。积极推动智慧网谷小镇评选为杭州市首批数字经济产业园,铁城信息、惠耳听力、人本轴承等10家企业完成杭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备案,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1.0阶段”实现100%全覆盖。省通服、高信技术、托普云农等6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化服务商名单。服务业领域,编制《加快我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路径研究》,明确“4+4”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不断壮大总部经济,全区73家企业入选2024年市总部企业,千亿级总部企业4家,百亿级总部企业11家,千亿级、百亿级总部企业家数全市第1;认定区级总部企业64家。新增上规服务业企业122家,新增4A级物流企业2家,顺丰速运、丰驰网络2家企业获市物流标杆企业认定。大武林商圈商成功创建全省首批高端商务服务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四)重点任务持续抓实,不断增强内生发展的动力。全面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印发《拱墅区“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2个研究课题入围市级共同富裕理论赛马课题,“高标准打造全国旧改样板示范区”获评市级优秀等次,共富工作信息录用居全市前列,多次在省市共富重要会议上做典型发言,通过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主流媒体高频宣传我区共富成果。积极推进信用拱墅建设,扎实做好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在全区17个商务社区设立信用修复驿站,信用修复数量全市第1。“信用+执法”工作专报获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刘捷批示肯定。“无感监测”营商指数季度排名继续位居全省首位。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医美一类事”和“涉外法律服务一件事”案例入选省2024年营商环境“微改革”案例。积极推进留用地开发建设,新开工留用地项目4个,竣工、投用留用地项目5个。探索留用地开发建设新模式,先行启动开发“渡驾桥—大关村”留用地试点项目。抓实“三清一促”专项行动,率先在全市完成经合社问题债务、工程、合同整改。修订完善经合社1+12规范管理制度,持续开展清廉经合社建设。

(五)各项工作实施落实,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质效。全面整合完善国防动员、人民防空等架构和职能,扎实做好各项演训工作。积极落实能耗“双控”任务,腾退关停项目15个,开展楼宇节能改造项目16个,腾出用能0.6万吨标准煤。新增光伏装机1.05万千瓦,新增新型储能0.12万千瓦。扎实做好价格管理、监测和认证,受理各类价格政策咨询185件,归档完结案件167起,涉案标的金额410.2万元。在全市率先试点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价费分离”,并在全省工作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全面推进东西部协作、对口合作、对口支援、合作帮扶等工作,16个东西部协作项目均已启动实施,拨付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6160万元,引进9家企业落地昭化、泸定,实际到位投资额4.7亿元。帮助各结对地区销售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业产品金额合计近亿元。《以数字化为牵引积极探索残疾人“东创西就”跨地域协作新模式》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全球减贫案例。积极开展区县协作,牵头兄弟城区完成对桐庐县年度产业转移投资9.79亿元。

二、2025年工作安排

始终紧扣“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主线,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实干奋进,以最大的决心、最实的举措、最强的力度,谋划好2025年各项工作。

(一)全力推进经济指标稳进向好。作为经济指标的牵头责任部门,要牢牢抓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数字经济、金融业增加值等重要经济指标,不断补齐短板、持续巩固优势指标。优化“1+4+N”产业政策,持续加强对权重企业的走访服务,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生产经营力度,提振企业生产信心,尽全力熨平经济运行可能出现的短期波动,激发经济向上活力。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专精特新、鲲鹏企业、总部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持续加快省智能船舶创新中心、华东医药生物创新智造中心等10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投资项目建设,加快数字经济、营利性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大小升规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做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未来工厂”等项目建设。加大总部企业培育,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依托两大特色小镇以及大武林商圈、北软、上塘古运河三个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打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积极谋划出台支持经济更好发展的相应政策,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和普惠性。

(三)不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保障。以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为抓手,持续抓好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好省“千项万亿”等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和保障,谋划一批2025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投资项目。加快项目整合,积极争取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资金、“两重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要素。努力破解铁路北站货场影响、工业(创新型用地)出让条件限制等重大因素制约。切实做好留用地布点和开发新模式落地。

(四)持续增强创新深化改革攻坚。扎实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各项前期工作,持续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加大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力度,抓好七优享重大工程和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巩固“无感监测”营商指数全省领先位次。全面落实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拱墅特色服务场景落地,深入推进信用修复一件事,做好全区“信用+执法”模式推广工作,打造信用赋能执法地域全覆盖。开展好经合社换届,加大清廉经合社建设。牵头做好西安西部城市群“双招双引”工作站保障工作。持续开展国防动员“补短板”、“强弱项”行动,不断深化人防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对口支援、价格监管等更多领域更广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