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50082-6/2023-277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科技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23-07-03 发布日期 2023-07-03
附件
关于印发《杭州市拱墅区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3-07-03 16:08:36 点击率:

各相关单位、街道办事处、区科技工业区管委会:

现将《杭州市拱墅区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杭州市拱墅区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

拱墅区科技局

2021年12月9日

附件

杭州市拱墅区

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

拱墅区科学技术局

2021年12月

目    录

一、发展基础……………………………………………………01

二、机遇与挑战…………………………………………………01

三、指导思想……………………………………………………03

四、基本原则……………………………………………………03

(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平台承载…………………03

(二)坚持统筹发展,整体规划,重点突破…………………03

(三)坚持开放融合,量质并重,创新策源…………………03

(四)坚持以人为本,引育并行,资源共享…………………04

五、发展目标……………………………………………………04

(一)创新平台扩容增效………………………………………04

(二)创新人才持续引育………………………………………04

(三)创新主体倍增提质………………………………………05

六、重点任务……………………………………………………06

(一)做强高新产业集聚平台…………………………………06

(二)集聚高能级创新要素……………………………………07

(三)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级…………………………………08

(四)加大引才育才力度………………………………………09

(五)推动创新创业持续升级…………………………………10

(六)完善企业创新服务环境…………………………………10

(七)强化科技创新应用………………………………………11

七、保障措施……………………………………………………12

(一)加强组织领导……………………………………………12

(二)完善队伍建设……………………………………………12

(三)优化创新环境……………………………………………12

(四)保障资金使用……………………………………………13

(五)严格责任考评……………………………………………13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原下城、拱墅两区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坚持强基础补短板、优环境重服务,区域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创新动能进一步增强。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质量的若干政策》《快速成长科技型企业(旭日计划2.0)认定和管理办法》《拱墅区科技企业贷款支持基金管理办法》等科技政策,设立科技人才专项考核,区域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工作合力进一步凝聚。坚持企业、高校、院所三轮驱动,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全区R&D经费支出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1.5%,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累计4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5个,国家级众创空间累计3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累计40家。科技型企业队伍快速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46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1285家。

二、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省正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浙江的光荣新使命,全力全面全速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杭州市处于“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围绕“数智杭州·宜居天堂”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原下城区、拱墅区整合成立的新拱墅进入大有可为的机遇期、乘势而上的黄金期、高位突破的关键期和开创新局的攻坚期,拱墅科技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和新的更高挑战。

一是发展空间大幅扩容。杭州“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加快构建,“北建+中塑”空间导向聚焦指引,武林新城、运河新城、杭钢区块、智慧网谷等重点区块潜力无限、蓄势待发。“十四五”期间全区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有1.2万余亩,将新增楼宇50余幢、面积约500万平方米,科技企业、研发机构等招引落地、培育壮大的发展空间在主城区中的潜力优势明显。

二是环境要素加快提升。新拱墅区城市开发全域推进,是全市率先实现全域城中村改造的城区,区域位置优越,商业商务配套齐全;交通出行便捷,拥有主城区综合密度靠前的轨道交通网络;公共服务完善,大运河文化印记鲜明,教育品牌凸显,新拱墅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人文、环境优势。

三是创新动能不断彰显。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拥有浙江工业大学、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等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平台蓬勃兴起,全力打造以大运河数智未来城为重要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中科计算研究院及顺丰、联想、58同城等大批科技龙头企业项目落地,科技创新生态圈加速构建。

与此同时,我区科技发展的短板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强、高端创新人才紧缺、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偏少,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强。

三、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顺应全球科技变革新趋势,抢抓新旧动能转换新机遇,以“聚焦、优化、提升、创新”新思路为指引,以构建“1+4+N”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高新技术融合创新示范窗口,提升拱墅区核心科技产业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拱墅样本和运河沿岸名区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与助推作用。

四、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平台承载。

准确定位科技行政部门、科技服务平台、科技企业的关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平台为承载,充分发挥区科技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与企业共建拱墅科技发展命运共同体。

(二)坚持统筹发展,整体规划,重点突破。

准确定位重点区块与全局发展的关系,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发展,引导科技资源投入,实现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重点突破,以重点区块发展带动整体发展。

(三)坚持开放融合,量质并重,创新策源。

准确定位科技创新准则,坚持创新企业、创新载体与政府的互帮互助关系;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引领的创业与生活融合发展局面;坚持科技发展数量与质量并重,目标与指标并进,激发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引育并行,资源共享。

准确定位服务科技准则,坚持科技创新以人才为发展基础、以创新创造为价值基础,引进、培育、帮扶共融共生;开放合作资源,引入需求资源,培育未来资源,共享创新驱动发展成果。

五、发展目标

以国家创新型示范区、数字经济成长第一区为引领,围绕构建以总部经济为引领,“商贸金融、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生命健康”为核心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为多点的“1+4+N”现代产业体系核心要务,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浓厚创新发展氛围,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有效引领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平台扩容增效。

杭州拱墅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建设提升一批科技型特色园(楼宇),建成创新研究院、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机构8家以上。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专业化提升,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0家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5%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1.5%。

(二)创新人才持续引育。

实施新“运河英才”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积极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和领军型团队,加强产业技术人才联合培养,力争引进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0名,建成有效支撑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高新产业发展的一流人才队伍。

(三)创新主体倍增提质。

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2%,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600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量达60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0.5件。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完成数

“十四五”规划目标

指标

属性

2025年预计数

年均增长/提高百分点

1

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1.1

1.5

提高0.08个百分点

预期性

2

研发经费总额

亿元

20

40

增长15%

预期性

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81.5

82

提高0.1个百分点

预期性

4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

50.5

--

预期性

5

引进培育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

300

--

预期性

6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466

1000

增长15%

预期性

7

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

1285

2600

增长15%

预期性

8

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量

40

60

增加4个

预期性

六、重点任务

(一)做强高新产业集聚平台。

1、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建设拱墅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进北部软件园、智慧网谷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康桥新能源产业园、北城·智汇园、杭钢半山基地等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新浪、360集团、联想、58同城、顺丰、阿斯利康、浙江云数据中心等龙头企业集聚优势和浙江工业大学、浙大城市学院、中科计算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研发优势,提升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创新功能,加快发展云计算与应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数字贸易、智能制造等产业,加速创新资源集聚,打造“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高能级战略平台,构筑浙江版“中关村”的数字经济高地。

2、扎实推进科技型小微园提升发展。坚持“引导集聚、强化整合、提高效益”的原则,推动创新中国产业园等科技型小微园存量更新、增量扩大。完善政策服务,鼓励存量园区开展提升改造和腾笼换鸟,促进数字经济、文创设计、科技研发服务等新兴产业集聚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存量园区环境优化、定位精准、产业集聚、能级提升。聚焦“1+4+N”现代产业体系战略布局,坚持量质并举,依托新建楼宇项目,围绕领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科技资本以及创业导师、创业服务机构在内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创业文化营造等六大要素,发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生态链完善的科技型园区。激发各类市场开发主体活力,促进专业化运营管理,以数字化为方向推进管理和服务机制创新,打造科技型小微园标杆品牌。

(二)集聚高能级创新要素

1、着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我区战略导向,探索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和外资研发型企业在智能芯片、服务软件、智能超算、数据应用等方面共建一批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衍生孵化和技术服务等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研发类创新型总部,聚焦国家和我省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科学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支持现有省级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掌握产业前沿核心技术的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

2、持续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政府与知名高校院所、大企业的战略联系,推进与中科院、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大城市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院地合作,瞄准科技研发应用攻关需求,加强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人才培养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全方位合作。增强中欧科创合作平台能级,积极引进欧盟科技创新技术企业、创业者等与拱墅科研机构、企业等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科研活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学数据等科技创新平台和资源共建共享。主动参与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吸引全球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围绕产业方向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功、带项目”的团队、研发机构在我区落地转化。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以及量子科技、柔性电子、区块链等未来产业领域鼓励开展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引导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三)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级

1、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加大科技型企业引进力度,面向龙头企业“靶向招商”,利用国资平台形成“股权+风险”投资组合,提升科技企业招商竞争力,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动态培育库,完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的培育机制,重点筛选成长性好、技术水平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源头供给。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跨界融合,在项目用地、科技研发项目申报、研发补贴、科技金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倍增和提质增效。

2、完善企业自主创新引导机制。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与知名高校院所、大企业的战略联系,以自建、共建的方式布局建设企业级研发中心,加强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人才培养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合作。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揭榜挂帅”“赛马”等攻关机制,积极支持院所企业开展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揭榜行动,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进一步完善企业研发投入补贴、科技创新券等制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鼓励科技型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支持龙头主链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面向前沿性技术、新产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创新生态圈。完善首台套创新产品首购制度,加快对创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应用,以应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发展。

(四)加大引才育才力度

1、实施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对接国家等重点人才工程,实施新“运河英才”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探索人才和人才项目评价体系改革,实施人才发展全周期服务,创新柔性引才方式,加快引进和培育“院士项目”,重点引进一批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和创业创新团队,以高端人才引领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力争引进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0名,其中国家和省市级重点引才计划人选不少于60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8万人,形成与人才“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良好生态。

2、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发挥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和中国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聚合作用,提升欧盟研究与创新杭州中心、瀚海国际人才创业创新港等平台的人才吸纳力,争取省市级外籍非华裔人才行政审批和专项服务在拱墅先行先试,创建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营造人才创业的氛围,结合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孵化器等载体的发展优势,挖掘潜力,以项目联合共建、人才联合培养等形式与院士开展深度对接合作,积极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完善创业创新人才政策。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培养、使用、吸引、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和企业人才引进等鼓励政策,形成“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政策环境。

(五)推动创新创业持续升级

1、提升双创平台孵化功能。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链式孵化体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设运营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形成多个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园等覆盖创业企业生命周期的物理培育空间。发挥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浙大城市学院等区内高校科研力量的价值,就近帮扶和孵化一批未来行业创新型企业和领军企业,推动北部软件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提供更加全面的创业服务。

2、支持科技人员和有志青年创新创业。鼓励区内外科技人员和有志青年在区内创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机构,支持和鼓励省内外科研机构、高校的青年和大学生落地拱墅创新创业,提供政策空间、物理空间和辅导空间,形成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结合高校科技资源的运用,支持建设创业实训基地,扶持青年和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推动区内一站式创业服务、释放创业压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褒扬成功、宽容失败”的氛围,完善创业辅导制度。

(六)完善企业创新服务环境。

1、强化科技金融支撑。积极探索新时期面向中小科技企业的投、贷、债联动机制,积极发展投保联动、债保联动等新模式,形成金融风险合理共担机制。大力发展商业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培育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围绕“金融资本+创新创业”,加快聚集创新创业金融资源,重点支持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金融新业态发展。结合企业科技创新积分化的量级发展,提供更多维度和初创企业的融资渠道。发挥区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强化对潜力大、有竞争力的初创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

2、提升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推进杭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支持设立成果转化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等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估值、质押、流转体系及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打造集专利申请、专利查新、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知识产权技能培训、商标品牌策划等功能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对接引进知识产权法庭,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强化知识产权网络保护。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维权意识。

(七)强化科技创新应用。

1、助推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加强窄带物联网建设推广,促进4G、5G等无线技术与物联网络结合,形成高效感知网络。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依托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推动系统互通、数据互通,促进数据协同、业务协同、政企协同,全面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城市交通、生产安全和社会服务、未来社区中应用示范,积极助力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院、智慧金融等,构建多元异构数据融合的智慧城管管理系统,提升城市资源配置和运用效率,不断完善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系统解决方案

2、促进社会科技进步。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在新能源开发、减少碳排放、环境治理保护、未来社区建设、城市交通与建筑等领域应用示范。大力发展低碳高效行业,推动节能减碳技术改造,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促进绿色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强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提高国防科技动员能力。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区领导牵头,科技、财政、发改经信、商务、统计等多部门参加的拱墅“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技局,负责“十四五”期间全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统筹协调工作,健全区街联动机制,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完善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耦合,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优势,强化政府主导下的科技招商,不断增强拱墅区科技创新主体规模能级,培育一批能够为拱墅科技发展作出贡献的企业和机构,建设一支有力度、有节奏、有规划、有层次的科技创新发展队伍。

(三)优化创新环境

打造诚信拱墅,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大重点领域,着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构筑拱墅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对科研产业项目的评价实行弹性机制,提高创新失败容忍度。

(四)保障资金使用

加大科技政策财政扶持力度,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研发机构设立、精密设备引进、核心技术攻关、知识产权转化、专业人才培育等方面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根据年度研发经费增长额度和投入强度,采用事后补助、贷款贴息、资金配套等形式给予相应资助。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省市区各项科技创新政策,通过“亲清在线”等渠道及时兑现各类科技项目扶持资金,促进企业研发活动开展和创新驱动发展。

(五)严格责任考评

按照本规划要求,结合市政府下达的年度科技创新工作目标任务,由区政府与相关部门、街道和科技园区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以明确任务和职责,同时健全目标责任的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统筹抓好规划的督促落实。各相关部门、街道和科技园区按照规划总体要求和区政府年度目标责任书要求,研究制定具体措施,落实专人组织实施,认真抓好科技工作推进,切实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解读链接:http://www.gongshu.gov.cn/art/2023/7/3/art_1229707689_1832913.html

规划计划
规划计划
专项规划
关于印发《杭州市拱墅区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索引号

00250082-6/2023-27702

文号

公布日期

2023-07-0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科技局

各相关单位、街道办事处、区科技工业区管委会:

现将《杭州市拱墅区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杭州市拱墅区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

拱墅区科技局

2021年12月9日

附件

杭州市拱墅区

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

拱墅区科学技术局

2021年12月

目    录

一、发展基础……………………………………………………01

二、机遇与挑战…………………………………………………01

三、指导思想……………………………………………………03

四、基本原则……………………………………………………03

(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平台承载…………………03

(二)坚持统筹发展,整体规划,重点突破…………………03

(三)坚持开放融合,量质并重,创新策源…………………03

(四)坚持以人为本,引育并行,资源共享…………………04

五、发展目标……………………………………………………04

(一)创新平台扩容增效………………………………………04

(二)创新人才持续引育………………………………………04

(三)创新主体倍增提质………………………………………05

六、重点任务……………………………………………………06

(一)做强高新产业集聚平台…………………………………06

(二)集聚高能级创新要素……………………………………07

(三)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级…………………………………08

(四)加大引才育才力度………………………………………09

(五)推动创新创业持续升级…………………………………10

(六)完善企业创新服务环境…………………………………10

(七)强化科技创新应用………………………………………11

七、保障措施……………………………………………………12

(一)加强组织领导……………………………………………12

(二)完善队伍建设……………………………………………12

(三)优化创新环境……………………………………………12

(四)保障资金使用……………………………………………13

(五)严格责任考评……………………………………………13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原下城、拱墅两区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坚持强基础补短板、优环境重服务,区域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创新动能进一步增强。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质量的若干政策》《快速成长科技型企业(旭日计划2.0)认定和管理办法》《拱墅区科技企业贷款支持基金管理办法》等科技政策,设立科技人才专项考核,区域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工作合力进一步凝聚。坚持企业、高校、院所三轮驱动,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全区R&D经费支出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1.5%,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累计4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5个,国家级众创空间累计3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累计40家。科技型企业队伍快速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46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1285家。

二、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省正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浙江的光荣新使命,全力全面全速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杭州市处于“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围绕“数智杭州·宜居天堂”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原下城区、拱墅区整合成立的新拱墅进入大有可为的机遇期、乘势而上的黄金期、高位突破的关键期和开创新局的攻坚期,拱墅科技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和新的更高挑战。

一是发展空间大幅扩容。杭州“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加快构建,“北建+中塑”空间导向聚焦指引,武林新城、运河新城、杭钢区块、智慧网谷等重点区块潜力无限、蓄势待发。“十四五”期间全区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有1.2万余亩,将新增楼宇50余幢、面积约500万平方米,科技企业、研发机构等招引落地、培育壮大的发展空间在主城区中的潜力优势明显。

二是环境要素加快提升。新拱墅区城市开发全域推进,是全市率先实现全域城中村改造的城区,区域位置优越,商业商务配套齐全;交通出行便捷,拥有主城区综合密度靠前的轨道交通网络;公共服务完善,大运河文化印记鲜明,教育品牌凸显,新拱墅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人文、环境优势。

三是创新动能不断彰显。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拥有浙江工业大学、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等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平台蓬勃兴起,全力打造以大运河数智未来城为重要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中科计算研究院及顺丰、联想、58同城等大批科技龙头企业项目落地,科技创新生态圈加速构建。

与此同时,我区科技发展的短板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强、高端创新人才紧缺、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偏少,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强。

三、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顺应全球科技变革新趋势,抢抓新旧动能转换新机遇,以“聚焦、优化、提升、创新”新思路为指引,以构建“1+4+N”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高新技术融合创新示范窗口,提升拱墅区核心科技产业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拱墅样本和运河沿岸名区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与助推作用。

四、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平台承载。

准确定位科技行政部门、科技服务平台、科技企业的关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平台为承载,充分发挥区科技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与企业共建拱墅科技发展命运共同体。

(二)坚持统筹发展,整体规划,重点突破。

准确定位重点区块与全局发展的关系,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发展,引导科技资源投入,实现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重点突破,以重点区块发展带动整体发展。

(三)坚持开放融合,量质并重,创新策源。

准确定位科技创新准则,坚持创新企业、创新载体与政府的互帮互助关系;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引领的创业与生活融合发展局面;坚持科技发展数量与质量并重,目标与指标并进,激发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引育并行,资源共享。

准确定位服务科技准则,坚持科技创新以人才为发展基础、以创新创造为价值基础,引进、培育、帮扶共融共生;开放合作资源,引入需求资源,培育未来资源,共享创新驱动发展成果。

五、发展目标

以国家创新型示范区、数字经济成长第一区为引领,围绕构建以总部经济为引领,“商贸金融、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生命健康”为核心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为多点的“1+4+N”现代产业体系核心要务,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浓厚创新发展氛围,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有效引领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平台扩容增效。

杭州拱墅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建设提升一批科技型特色园(楼宇),建成创新研究院、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机构8家以上。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专业化提升,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0家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5%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1.5%。

(二)创新人才持续引育。

实施新“运河英才”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积极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和领军型团队,加强产业技术人才联合培养,力争引进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0名,建成有效支撑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高新产业发展的一流人才队伍。

(三)创新主体倍增提质。

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2%,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600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量达60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0.5件。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完成数

“十四五”规划目标

指标

属性

2025年预计数

年均增长/提高百分点

1

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1.1

1.5

提高0.08个百分点

预期性

2

研发经费总额

亿元

20

40

增长15%

预期性

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81.5

82

提高0.1个百分点

预期性

4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

50.5

--

预期性

5

引进培育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

300

--

预期性

6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466

1000

增长15%

预期性

7

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

1285

2600

增长15%

预期性

8

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量

40

60

增加4个

预期性

六、重点任务

(一)做强高新产业集聚平台。

1、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建设拱墅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进北部软件园、智慧网谷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康桥新能源产业园、北城·智汇园、杭钢半山基地等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新浪、360集团、联想、58同城、顺丰、阿斯利康、浙江云数据中心等龙头企业集聚优势和浙江工业大学、浙大城市学院、中科计算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研发优势,提升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创新功能,加快发展云计算与应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数字贸易、智能制造等产业,加速创新资源集聚,打造“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高能级战略平台,构筑浙江版“中关村”的数字经济高地。

2、扎实推进科技型小微园提升发展。坚持“引导集聚、强化整合、提高效益”的原则,推动创新中国产业园等科技型小微园存量更新、增量扩大。完善政策服务,鼓励存量园区开展提升改造和腾笼换鸟,促进数字经济、文创设计、科技研发服务等新兴产业集聚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存量园区环境优化、定位精准、产业集聚、能级提升。聚焦“1+4+N”现代产业体系战略布局,坚持量质并举,依托新建楼宇项目,围绕领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科技资本以及创业导师、创业服务机构在内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创业文化营造等六大要素,发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生态链完善的科技型园区。激发各类市场开发主体活力,促进专业化运营管理,以数字化为方向推进管理和服务机制创新,打造科技型小微园标杆品牌。

(二)集聚高能级创新要素

1、着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我区战略导向,探索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和外资研发型企业在智能芯片、服务软件、智能超算、数据应用等方面共建一批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衍生孵化和技术服务等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研发类创新型总部,聚焦国家和我省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科学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支持现有省级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掌握产业前沿核心技术的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

2、持续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政府与知名高校院所、大企业的战略联系,推进与中科院、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大城市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院地合作,瞄准科技研发应用攻关需求,加强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人才培养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全方位合作。增强中欧科创合作平台能级,积极引进欧盟科技创新技术企业、创业者等与拱墅科研机构、企业等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科研活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学数据等科技创新平台和资源共建共享。主动参与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吸引全球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围绕产业方向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功、带项目”的团队、研发机构在我区落地转化。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以及量子科技、柔性电子、区块链等未来产业领域鼓励开展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引导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三)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级

1、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加大科技型企业引进力度,面向龙头企业“靶向招商”,利用国资平台形成“股权+风险”投资组合,提升科技企业招商竞争力,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动态培育库,完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的培育机制,重点筛选成长性好、技术水平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源头供给。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跨界融合,在项目用地、科技研发项目申报、研发补贴、科技金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倍增和提质增效。

2、完善企业自主创新引导机制。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与知名高校院所、大企业的战略联系,以自建、共建的方式布局建设企业级研发中心,加强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人才培养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合作。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揭榜挂帅”“赛马”等攻关机制,积极支持院所企业开展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揭榜行动,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进一步完善企业研发投入补贴、科技创新券等制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鼓励科技型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支持龙头主链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面向前沿性技术、新产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创新生态圈。完善首台套创新产品首购制度,加快对创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应用,以应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发展。

(四)加大引才育才力度

1、实施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对接国家等重点人才工程,实施新“运河英才”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探索人才和人才项目评价体系改革,实施人才发展全周期服务,创新柔性引才方式,加快引进和培育“院士项目”,重点引进一批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和创业创新团队,以高端人才引领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力争引进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0名,其中国家和省市级重点引才计划人选不少于60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8万人,形成与人才“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良好生态。

2、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发挥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和中国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聚合作用,提升欧盟研究与创新杭州中心、瀚海国际人才创业创新港等平台的人才吸纳力,争取省市级外籍非华裔人才行政审批和专项服务在拱墅先行先试,创建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营造人才创业的氛围,结合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孵化器等载体的发展优势,挖掘潜力,以项目联合共建、人才联合培养等形式与院士开展深度对接合作,积极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完善创业创新人才政策。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培养、使用、吸引、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和企业人才引进等鼓励政策,形成“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政策环境。

(五)推动创新创业持续升级

1、提升双创平台孵化功能。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链式孵化体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设运营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形成多个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园等覆盖创业企业生命周期的物理培育空间。发挥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浙大城市学院等区内高校科研力量的价值,就近帮扶和孵化一批未来行业创新型企业和领军企业,推动北部软件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提供更加全面的创业服务。

2、支持科技人员和有志青年创新创业。鼓励区内外科技人员和有志青年在区内创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机构,支持和鼓励省内外科研机构、高校的青年和大学生落地拱墅创新创业,提供政策空间、物理空间和辅导空间,形成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结合高校科技资源的运用,支持建设创业实训基地,扶持青年和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推动区内一站式创业服务、释放创业压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褒扬成功、宽容失败”的氛围,完善创业辅导制度。

(六)完善企业创新服务环境。

1、强化科技金融支撑。积极探索新时期面向中小科技企业的投、贷、债联动机制,积极发展投保联动、债保联动等新模式,形成金融风险合理共担机制。大力发展商业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培育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围绕“金融资本+创新创业”,加快聚集创新创业金融资源,重点支持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金融新业态发展。结合企业科技创新积分化的量级发展,提供更多维度和初创企业的融资渠道。发挥区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强化对潜力大、有竞争力的初创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

2、提升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推进杭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支持设立成果转化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等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估值、质押、流转体系及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打造集专利申请、专利查新、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知识产权技能培训、商标品牌策划等功能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对接引进知识产权法庭,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强化知识产权网络保护。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维权意识。

(七)强化科技创新应用。

1、助推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加强窄带物联网建设推广,促进4G、5G等无线技术与物联网络结合,形成高效感知网络。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依托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推动系统互通、数据互通,促进数据协同、业务协同、政企协同,全面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城市交通、生产安全和社会服务、未来社区中应用示范,积极助力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院、智慧金融等,构建多元异构数据融合的智慧城管管理系统,提升城市资源配置和运用效率,不断完善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系统解决方案

2、促进社会科技进步。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在新能源开发、减少碳排放、环境治理保护、未来社区建设、城市交通与建筑等领域应用示范。大力发展低碳高效行业,推动节能减碳技术改造,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促进绿色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强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提高国防科技动员能力。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区领导牵头,科技、财政、发改经信、商务、统计等多部门参加的拱墅“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技局,负责“十四五”期间全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统筹协调工作,健全区街联动机制,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完善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耦合,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优势,强化政府主导下的科技招商,不断增强拱墅区科技创新主体规模能级,培育一批能够为拱墅科技发展作出贡献的企业和机构,建设一支有力度、有节奏、有规划、有层次的科技创新发展队伍。

(三)优化创新环境

打造诚信拱墅,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大重点领域,着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构筑拱墅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对科研产业项目的评价实行弹性机制,提高创新失败容忍度。

(四)保障资金使用

加大科技政策财政扶持力度,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研发机构设立、精密设备引进、核心技术攻关、知识产权转化、专业人才培育等方面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根据年度研发经费增长额度和投入强度,采用事后补助、贷款贴息、资金配套等形式给予相应资助。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省市区各项科技创新政策,通过“亲清在线”等渠道及时兑现各类科技项目扶持资金,促进企业研发活动开展和创新驱动发展。

(五)严格责任考评

按照本规划要求,结合市政府下达的年度科技创新工作目标任务,由区政府与相关部门、街道和科技园区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以明确任务和职责,同时健全目标责任的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统筹抓好规划的督促落实。各相关部门、街道和科技园区按照规划总体要求和区政府年度目标责任书要求,研究制定具体措施,落实专人组织实施,认真抓好科技工作推进,切实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解读链接:http://www.gongshu.gov.cn/art/2023/7/3/art_1229707689_183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