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50030-8/2023-2944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23-12-27 发布日期 2023-12-27
附件
中共拱墅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 2023-12-27 10:06:16 点击率:

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拱墅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落实“五育融合”,高水平建设“学有优教”,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及全民健身等文件精神,遵循学校体育发展规律,整体发展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等,加强体育社团、体育文化建设。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5年,拱墅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更加健全,学校体育发展短板全面补齐,办学条件有效改善,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切实保证,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进一步深化“学练评”一致性的区域学校体育实践特色。体育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逐年稳步提升。推出区级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展评成果10-20项,开发区级体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10-20项,打造区级体育名师工作站20-30个,市级体育名师工作室2-3个,市级及以上各类体育特色项目品牌学校达70所、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5个、智力运动共建学校90所,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完善推广学校体育发展拱墅样式,谱写新时代拱墅学校体育发展新篇章。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四大”工程

1.课程体系“强基”工程

(1)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体育课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鼓励基础教育阶段有条件的学校实现每天1节体育课或户外活动课,小学阶段每天增加 1 节户外活动课,列入校本课程计划,确保课时不以任何理由被挤占。

(2)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实际统筹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以及跨学科主题的课程体系。努力实现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实施。

(3)创新体育与健康教学方式。以大概念为引领,开展“四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学教法问题化、教学评价精准化)的体育与健康大单元教学。鼓励学校分段推广“体育选项走班”“体育俱乐部制”等教学组织形式。

(4)强化第二课堂服务质量。依托1+X学后托管,科学整合学校体育课程、社团、训练等资源,设置丰富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锻炼项目,全面补充学生在校锻炼时间、学校场地、师资等方面的不足,支持鼓励学生放学后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组织融趣味性、参与性、竞争性为一体的体育锻炼活动,改善学生情绪和注意力,减少压力和焦虑。

(5)夯实学校体育活动课程。基于拱墅区大课间锻炼执行标准,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大课间活动和全员运动会、校园体育比赛方案,加强体育活动与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衔接,设置可选择、有实效的体育锻炼项目。推出拱墅校园体育“百千万”行动。“百”:小学低段全域推行、小学中高段及初中试点推行每日校内体育活动“100分钟”计划,做到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等户外运动时间总和不少于100分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千”:开展校内班级联赛、校际约赛、区级竞赛等各类体育比赛超千余场;“万”:本着“关爱每一位孩子”理念,通过“千场竞赛”等方式搭建区域十余万学生全员运动平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丰富校内外体育活动。通过组建运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运动技能培训、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培养每个学生掌握2项及以上运动技能。保证幼儿园在天气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一天中有多次、累计120分钟以上的户外活动,其中体育活动不少于60分钟。

家长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社区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落实中小学生每天校外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域推广“体育家庭作业”,遵照“一校一案、一生一策”原则落实,提倡亲子户外运动概念,促进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养成。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国防教育和军训,把军事技能训练与学生体质提升有机结合。

(6)强化学校体育思政课程。充分挖掘体育思政课程资源,发挥学校体育综合育人作用,重视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团队精神、意志品质和创造力、执行力、应变力,抗挫力造就健康人格。加强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融合,促进“五育”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发展个性,使学生具有强健的体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运动竞赛“尖峰”工程

(1)健全学生运动竞赛体系。完善学生体育竞赛统筹管理和一体化运行机制,由教育、体育等部门共同组织,编制年度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完善“市-区-校”相互衔接的校内外体育竞赛体系,以赛季制进一步打造“全-精-育”的拱墅体育竞赛模式。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学生体育夏(冬)令营活动。

(2)完善体教融合管理机制。支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制定区级体育工作先进学校评估标准,构建学生体育人才管理和训练模式,完善体育特长学生评价、升学等政策。

(3)建设体育名师人才共享机制。依托拱墅区运河特级名师、运河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体育项目优秀教练员等,引导和带动区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探索体育教师队伍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师资队伍融合互助的路径,畅通学校与职业体育协调互动的通道,为退役运动员进校园创造条件,支持学校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担任专兼职体育教师;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空间等规定。

(4)完善校内外竞赛机制。学校建立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学校每年举办全员参与的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区、校两级每年各举办一次中小学生运动会,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形成“校内赛-校际赛-区域选拔赛-各级交流赛”为一体的校内外竞赛体系。区域举行拱墅区中小学生综合运动会,融合田径、三大球、乒乓球、四棋一牌等区域体育赛事,优化竞赛机制,丰富得分路径,呈现动态积分榜、奖牌榜。鼓励各校体育特色项目培育,形成“百花齐放、各美其美”新局面。

3.体育文化“浸润”工程

(1)厚植学校体育文化底蕴。以杭州亚运会、亚残会为契机,以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为抓手,支持学校多形式打造特色体育文化,开展校本体育文化教育,并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对外宣传和展示的重要内容,掀起校园体育运动热潮。

(2)构建家校社联动体育文化。建立国家队、省队运动员进校园制度,现役国家队、省队运动员每年在中小学校开展一定时间的健身指导服务。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支持体校、体育俱乐部进入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公益性课后体育兴趣班。学校要合理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并加强对体育家庭作业的指导。建立家校合作的体育锻炼方式,鼓励开展家庭式户外运动,丰富学生居家锻炼活动。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校社联动以丰富学生校内外体育锻炼的格局。

4.体质测试“引领”工程

(1)精准采集体质健康数据。深化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通报制度,落实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公布、做到全年级或者全校抽查复核,完善全区校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数据库。进一步健全数据逐级上报、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评价结果应用的区域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将学生体测合格率、优良率、参测率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成效的基础指标、教师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2)技术赋能学生体质健康。根据每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结合“学生健康云”平台的“动态数据分析”和“运动处方推送”功能,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科学制定个体或群体体质健康干预措施,通过“体质训练营”“健康帮帮团”等组织形式,指导学生合理、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二)开展“三大”行动

1.教学质量“提升”行动

(1)精选课程教学内容。学校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目标要求,顶层设计含健康教育、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体育与健康课程规划和实施路径。结合各校办学实际,精选球类、田径类、体操类、新兴体育类、中华传统体育类、水上和冰雪类运动专项项目,保证课程学习内容多样性,严格执行“一课一教案”。

(2)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在传统“行政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方式基础上,鼓励小学中高段、初中采用“体育选项走班制”“体育俱乐部制”组织形式教学,高中实施“体育模块选项”模块教学,逐步形成一校多品、一生一长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实效。

(3)完善学业质量评价。开展多元性评价,构建“知识、能力、行为、健康”四位一体的体育教育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小学采用“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表现性测评方式,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体育中考,及校内体育活动运动参与相结合,作为学生成长档案重要内容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反映课程目标达成度的重要依据。

2.一校X品“光影”行动

(1)明晰“校品”为核心的特色发展道路。“校品”既要有共性的中国本色、地方特点,又要体现学校自身独特的愿景构想、使命设置、目标定位和办学传统、资源优势等,通过体育“校品”建设,促进学校体育核心项目实施、文化塑形、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开展、校园体育环境设计、体育社团活动开展,让体育“校品”在追求学生健身育人的道路上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2)构建“一校X品”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学校通过运动队、社团、俱乐部等形式开设多元化的体育项目,可以涵盖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球类项目,田径、射击等竞技项目,武术、舞龙、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定向、健美操、飞盘、水上或冰雪类等新兴体育项目,全面推进游泳健身达标活动,培育富有辨识度的学校体育特色品牌。在形成“一校一品”的基础上,到2025年,80%以上的学校拥有2个及以上运动项目特色或品牌课程。

(3)实施中小幼学校体育特色工作一体化。在遵循中小幼各学段生长发育、认知发展、动作发展,品德发展等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多方协同一体、学段衔接一体的田径、象棋、围棋、足球、篮球、羽毛球、射击、轮滑、赛艇、冰球等“12年一贯”体育特色项目共同体学校。

3.校园足球“雏鹰”行动

(1)分阶段有重点的推进校园足球运动。通过校内外联赛、社团活动及区域校园足球俱乐部“1241”运行机制,辐射带动其它体育项目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2)鼓励学校开设足球课。到2025年各级足球特色学校足球专项课开设率达90%以上,并形成具有校本个性化的足球课程体系。

(3)进一步推进学校足球俱乐部(社团)建设。培育优秀体育人才,建设一批高水平足球队,充分利用体育科研、专业场馆、人才输送与培养的激励政策等优势。通过“区长杯赛”“精英邀请赛”“俱乐部(联盟)赛”“班级联赛”四大赛事,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学习和提升机会,提高拱墅校园足球竞技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学校要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谋划。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政策研究和工作推进,对标国家和省市要求,制定并实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教育行政部门与体育部门合作,整合资源,完善政策,共同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育融合发展。组建拱墅区学校体育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发挥拱墅区教育学会中小学体育教学专业委员会作用,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专业指导与服务。

(二)强化工作保障

各校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切实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经费需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加大多渠道经费筹措力度,切实保障学校体育相关工作合理支出。及时总结推广学校体育工作的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和改革成果,定期举办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深入开展对学校体育工作先进、青少年体育赛事、重大校园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师资保障

按编制和课时标准配备体育教师、教研员,优化体育师资队伍结构。健全体育教研体系,建立专兼职教研员互补机制,鼓励小规模学校通过多校走教等模式开展体育教学。完善符合体育教师工作实际的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办法,确立体育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将承担课外体育活动、课后训练、指导参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走教任务等工作计算课时数纳入工作量。各校完善体育教师带队成绩奖励机制。鼓励经培训考核合格的优秀教练员、高水平运动员兼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组建“拱墅区校园体育教练师资库”,通过统筹管理方式,解决学校体育专业项目指导教师数量短缺等问题,建设体育名师工作站,引导和带动区域体育教师成长发展。学校将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加强师德建设,定期组织教学能力评比、学术研讨、专业进修、海内外交流访学等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专项培训,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素养能力。

(四)强化设施保障

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健全学校体育设施管理和器材补充机制,推进课程教学和体育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建设,满足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实现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配置达标全覆盖,鼓励合理利用学校空间开辟锻炼场所,提升学校体育场所的利用效益。统筹利用学校和公共体育设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提供服务。推进数字化技术与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将学校体育纳入教育大脑、城市大脑工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水平。打通全区公共体育场馆和各类学校体育场馆数据平台,推动校内外体育资源共用、数据共享。

(五)强化风险管理

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安全检查,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提高教师体育运动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校对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能力。每所学校在运动场馆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应急设备,并组织应急救护师资培训。对少数有基础性疾病的学生,安排个别化、针对性的体育教育教学。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意外伤害校方责任保险制度,建立涵盖运动员及教练员的体育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机制,保障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六)强化督导考评

对各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情况逐年督政与通报,并纳入各校教育工作年度业绩考核内容。落实《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和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机制,把区域中小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技能的表现性检测、体质健康抽测、学生运动会总分排行榜的外部评价和学校开展的各类群体活动、全员运动会内部评价纳入学校教育发展工作的绩效考核内容。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条件保障等检查、指导、监督和评估,定期开展学校体育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各校严格落实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公示体育与健康课表、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和相关活动安排,将落实情况纳入挂牌督导内容,组织责任督学定期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开课率、大课间活动、师资力量、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等进行专项督导行动。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在区及以上体育赛事中有违规行径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并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中共拱墅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拱墅学校美育工作,进一步落实“五育融合”,坚定不移落实好区委区政府教育战略部署,高水平建设“学有优教”,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新时代新美育的途径和方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创新活力、提升艺术涵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我区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美育推进机制更加健全,办学条件有效改善,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评价体系逐步健全,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各级各类学校课外美育活动学生参与面达到100%,初步形成中小幼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无边界学校美育生态。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艺术教育实验区实验学校,逐步打造高质量、多样化、优质均衡发展的具有拱墅辨识度的新时代美育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强基固本,推进“四个”提升

1.课堂提“效”,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学前教育阶段要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能体现艺术之美、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使幼儿能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美育课堂教学质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学会2项以上艺术技能。按年级开设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小学阶段每周音乐、美术课各2课时、习字书法1课时;初中阶段每周音乐、美术课各1课时;普通高中艺术必修课安排6学分累计108课时,非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课时。践行“坚持学生为本、突出素养导向、注重审美体验、强化创意实践”的教学理念,推进以学生自主需要和兴趣为动力的学生主体课堂的构建,塑造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能力。

2.课程提“质”,全学科构建美育课程体系。树立学科融合和“大美育、全育人”的美育浸润教育理念,将学校美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中小幼相互衔接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围绕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融合)4类艺术实践活动,优化课程内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如大运河文化、半山泥猫、丝绸扎染、地方戏曲、戏剧等具有地域辨识度的美育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序衔接。健全五育融通育人机制,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美育元素,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式、沉浸式、探究式学习,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文明习惯,提升文明素养,完善人格修养,多维度、多层次地拓宽学生对于“美”的定义,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的能力。

3.活动提“亮”,丰富校园美育实践。坚持艺术普及与特长培养相结合。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各中小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至少有1场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合唱活动、课堂作业展等)。按照“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活动”,开展普及型艺术活动,推广合唱、合奏、群舞、课本剧、影视教育等群体性艺术项目,建设学校艺术实践工作坊。以重大活动以及重大节日为契机有效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美育实践活动在传承红色根脉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级各类学生艺术团体参加国内外交流展示活动,不断提升学生艺术特长和美育实践能力。在课后服务中不断丰富美育特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评价提“优”,科学实施学生美育评价。以美育人,以评促育。坚持素养导向,改进和完善中小学生美育评价,多维度、多角度、综合性评价学生艺术素养,从而引导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持续提升。着力完善学生艺术课程的修习情况和艺术实践活动评价一体化质量监控体系,能科学反映学生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等艺术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以及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领域体现的艺术特长情况。把中小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情况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不得以艺术考级、社会考级成绩代替学生美育评价结果。依托拱墅区“教育新立方”平台构建反映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综合素质、研究性学习,以及个性发展的数字成长画像,使评价更具全面性、多元性、引领性和发展性,用数据助力“减负增效”。    

(二)守正创新,深化“五大”机制

1.深化队伍培养机制。促进美育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加大对全体美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常态化组织教师专业素养、教学基本功、优质课与优秀教学案例等评比活动,不断提升队伍专业素质和育人水平。制定专业教师素养考核方案,严格把好新教师入职专业技能关,定期开展专业教师技能考核。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育教师培训体系,实施每5年为1个周期、不低于360总学时的中小学美育教师专业培训。完善美育教师梯级培养机制,满足区域内不同层级教师的发展需求。健全教师老-中-青传帮带以及新教师互帮互助机制,搭建美育课堂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鼓励教师参与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跨学科合作开发美育课程。

2.深化美育科研机制。遵循美育规律,注重因材施教,探索符合学生特点、体现学科特征、契合地域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富有创意和美学特色的课堂文化。依托区德体卫艺专项科研课题,深入研究解决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学生艺术素养的均衡发展。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名师及学科带头人在美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着力提升美育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

3.深化艺教融合机制。充分挖掘本土艺术文化资源,发挥艺教融合优势,整合杭州市第二课堂场馆资源与拱墅区的特色场馆资源,深化馆校共建。经常性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非遗馆、红色教育基地、书法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场馆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研学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激励资源融合发展,积极推动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校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周边文化艺术项目、文艺院团合作研发艺术教育品牌课程,联合开展文艺作品校园流动展,为美育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视域。充分挖掘学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校园艺术场馆向社会有序开放。

4.深化环境育人机制。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增强校园的审美韵味、文化品位,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全境式”美育浸润氛围,让校园处处有美景。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美育实践,提升校园生活的价值观、意义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加强校园美育工作载体建设,构筑德育美育融合阵地,以美养德,以德塑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运河文化等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中;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专业教室,营造浓郁的艺术熏陶空间和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创作;利用校园公共空间打造微艺术空间,将美育文化从专用教室拓展到校园公共层面的空间或线上空间,为学生开辟玩乐、休息、交流的公共艺术空间。

5.深化全员协作机制。建立政府、行业、高校与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美育教师的新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推进美育协同育人机制,助力学生艺术素养的和谐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拓展美育教育领域,加强学校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以购买服务等方式遴选、引入校外美育资源,拓宽美育教育活动或课后服务内容的丰富性,合力构建全民美育系统。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课堂为圆心,加强家庭美育引导,带动家庭美育环境的改变,转变艺术学习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鼓励家庭开展美育实践。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宣传,用好新媒体新技术,及时总结推广学校美育工作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和改革成果。

(三)聚焦重点,形成“五个一”标志性成果

1.一套成熟的美育名师培育体系。支持和鼓励美育名师工作室、名家工作室建设,鼓励和引导优秀文艺工作者、艺术院团专家、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等到中小学校开展结对活动,担任兼职美育教师,开设“艺术大师班”,推广专业教师和校外师资相互配合的双师型教学方式。三年力争打造区级美育名师工作室50个、市级美育名师工作室10个。

2.一批特色鲜明的美育品牌。以艺术课堂为“主干道”、以艺术社团为“加速道”、以实践活动为“展示台”,坚持示范引领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点带面推动我区美育特色品牌建设,孵化一批具有辨识度的省市级美育品牌学校。三年力争孵化区级各类艺术特色学校100所、市级各类艺术特色品牌学校20所,建设区级学校美育实践基地50个、市级学校美育实践基地10个。

3.一批共建共享的美育发展共同体。积极构建多方协同、学段衔接的美育发展共同体,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创设持续发展的通道。结合学校的美育特色,构建“名校+”共同体模式,发挥美育特色品牌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优质美育资源持续再生和滚动式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美育品牌特色的社会认可度。到2025年,100%学校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美育社团、兴趣小组、俱乐部等,全面形成“一校一品”、“一校X品”的校园美育发展格局。

4.一支高水平的“运河少年”艺术总团。与浙江交响乐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文琴民乐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杭州市舞蹈家协会等专业团队深度合作,坚持特色发展、示范引领,力争将“运河少年”艺术总团打造成为一支特色突出、梯队完善、成效显著、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高水平学生艺术团。

5.一套形式丰富的区域艺术展演机制。打造区域艺术展演品牌项目,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民乐音乐会、交响乐音乐会、草坪音乐节或书法绘画作品展等区级大型艺术实践活动,营造全域、全员、全程参与的浸润式艺术文化氛围,展示区域内师生艺术团队高水平的艺术成果,立体化、多维度满足不同师生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学校美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方式,共同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和美育教育融合发展。加强对进校园活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指导,各党政机关、群团组织面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组织的美育实践活动须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凡未经审核认定的活动,一律禁止进入校园或组织中小学生(幼儿)参加。任何学校、校外教育机构和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以社会考级活动或营利为目的的艺术竞赛活动、培训活动或参与商业性艺术活动、庆典活动。

(二)强化经费保障。加大学校美育经费投入力度,将学校美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有效保障课堂教学与艺术创作经费,以及各类艺术节活动、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社团和特色学校建设经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美育,多渠道增加投入,切实保障学校美育相关工作合理支出。健全学校美育器材、设施等补充机制,加快推进学校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落实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把学校美育设施列为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好配好满足学校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美育场地设施、美育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

(三)强化师资保障。加强中小学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美育教师队伍,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招聘、购买服务、多校兼职、对口支援、提供数字资源等多种途径,解决中小学美育教师紧缺问题。按编制和课时标准配备美育教师、教研员,优化美育师资队伍结构。健全美育教研体系,建立专兼职教研员互补机制。完善符合美育教师工作实际的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办法,确保美育教师在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奖励、培训等方面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学校要健全美育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美育教师承担艺术社团指导、第二课堂、支教、走教等工作,按课时数纳入日常教学工作量,制订并完善美育教师参加重大艺术展演(展示)、指导学生成绩的奖励机制,定期组织教育教学评比、学术研讨、专业进修等,多途径提升美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四)强化督导考评。推动完善教育督导评价制度,把学校美育教育工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及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推进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落实美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机制,定期开展艺术课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在艺术展赛中有违规及反德育行径、在美育工作中有功利主义倾向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并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教育信息
...
重要政策执行情况
中共拱墅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

索引号

00250030-8/2023-29445

文号

公布日期

2023-12-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教育局

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拱墅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落实“五育融合”,高水平建设“学有优教”,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及全民健身等文件精神,遵循学校体育发展规律,整体发展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等,加强体育社团、体育文化建设。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5年,拱墅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更加健全,学校体育发展短板全面补齐,办学条件有效改善,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切实保证,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进一步深化“学练评”一致性的区域学校体育实践特色。体育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逐年稳步提升。推出区级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展评成果10-20项,开发区级体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10-20项,打造区级体育名师工作站20-30个,市级体育名师工作室2-3个,市级及以上各类体育特色项目品牌学校达70所、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5个、智力运动共建学校90所,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完善推广学校体育发展拱墅样式,谱写新时代拱墅学校体育发展新篇章。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四大”工程

1.课程体系“强基”工程

(1)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体育课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鼓励基础教育阶段有条件的学校实现每天1节体育课或户外活动课,小学阶段每天增加 1 节户外活动课,列入校本课程计划,确保课时不以任何理由被挤占。

(2)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实际统筹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以及跨学科主题的课程体系。努力实现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实施。

(3)创新体育与健康教学方式。以大概念为引领,开展“四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学教法问题化、教学评价精准化)的体育与健康大单元教学。鼓励学校分段推广“体育选项走班”“体育俱乐部制”等教学组织形式。

(4)强化第二课堂服务质量。依托1+X学后托管,科学整合学校体育课程、社团、训练等资源,设置丰富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锻炼项目,全面补充学生在校锻炼时间、学校场地、师资等方面的不足,支持鼓励学生放学后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组织融趣味性、参与性、竞争性为一体的体育锻炼活动,改善学生情绪和注意力,减少压力和焦虑。

(5)夯实学校体育活动课程。基于拱墅区大课间锻炼执行标准,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大课间活动和全员运动会、校园体育比赛方案,加强体育活动与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衔接,设置可选择、有实效的体育锻炼项目。推出拱墅校园体育“百千万”行动。“百”:小学低段全域推行、小学中高段及初中试点推行每日校内体育活动“100分钟”计划,做到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等户外运动时间总和不少于100分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千”:开展校内班级联赛、校际约赛、区级竞赛等各类体育比赛超千余场;“万”:本着“关爱每一位孩子”理念,通过“千场竞赛”等方式搭建区域十余万学生全员运动平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丰富校内外体育活动。通过组建运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运动技能培训、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培养每个学生掌握2项及以上运动技能。保证幼儿园在天气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一天中有多次、累计120分钟以上的户外活动,其中体育活动不少于60分钟。

家长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社区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落实中小学生每天校外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域推广“体育家庭作业”,遵照“一校一案、一生一策”原则落实,提倡亲子户外运动概念,促进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养成。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国防教育和军训,把军事技能训练与学生体质提升有机结合。

(6)强化学校体育思政课程。充分挖掘体育思政课程资源,发挥学校体育综合育人作用,重视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团队精神、意志品质和创造力、执行力、应变力,抗挫力造就健康人格。加强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融合,促进“五育”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发展个性,使学生具有强健的体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运动竞赛“尖峰”工程

(1)健全学生运动竞赛体系。完善学生体育竞赛统筹管理和一体化运行机制,由教育、体育等部门共同组织,编制年度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完善“市-区-校”相互衔接的校内外体育竞赛体系,以赛季制进一步打造“全-精-育”的拱墅体育竞赛模式。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学生体育夏(冬)令营活动。

(2)完善体教融合管理机制。支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制定区级体育工作先进学校评估标准,构建学生体育人才管理和训练模式,完善体育特长学生评价、升学等政策。

(3)建设体育名师人才共享机制。依托拱墅区运河特级名师、运河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体育项目优秀教练员等,引导和带动区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探索体育教师队伍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师资队伍融合互助的路径,畅通学校与职业体育协调互动的通道,为退役运动员进校园创造条件,支持学校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担任专兼职体育教师;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空间等规定。

(4)完善校内外竞赛机制。学校建立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学校每年举办全员参与的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区、校两级每年各举办一次中小学生运动会,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形成“校内赛-校际赛-区域选拔赛-各级交流赛”为一体的校内外竞赛体系。区域举行拱墅区中小学生综合运动会,融合田径、三大球、乒乓球、四棋一牌等区域体育赛事,优化竞赛机制,丰富得分路径,呈现动态积分榜、奖牌榜。鼓励各校体育特色项目培育,形成“百花齐放、各美其美”新局面。

3.体育文化“浸润”工程

(1)厚植学校体育文化底蕴。以杭州亚运会、亚残会为契机,以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为抓手,支持学校多形式打造特色体育文化,开展校本体育文化教育,并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对外宣传和展示的重要内容,掀起校园体育运动热潮。

(2)构建家校社联动体育文化。建立国家队、省队运动员进校园制度,现役国家队、省队运动员每年在中小学校开展一定时间的健身指导服务。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支持体校、体育俱乐部进入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公益性课后体育兴趣班。学校要合理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并加强对体育家庭作业的指导。建立家校合作的体育锻炼方式,鼓励开展家庭式户外运动,丰富学生居家锻炼活动。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校社联动以丰富学生校内外体育锻炼的格局。

4.体质测试“引领”工程

(1)精准采集体质健康数据。深化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通报制度,落实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公布、做到全年级或者全校抽查复核,完善全区校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数据库。进一步健全数据逐级上报、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评价结果应用的区域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将学生体测合格率、优良率、参测率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成效的基础指标、教师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2)技术赋能学生体质健康。根据每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结合“学生健康云”平台的“动态数据分析”和“运动处方推送”功能,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科学制定个体或群体体质健康干预措施,通过“体质训练营”“健康帮帮团”等组织形式,指导学生合理、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二)开展“三大”行动

1.教学质量“提升”行动

(1)精选课程教学内容。学校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目标要求,顶层设计含健康教育、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体育与健康课程规划和实施路径。结合各校办学实际,精选球类、田径类、体操类、新兴体育类、中华传统体育类、水上和冰雪类运动专项项目,保证课程学习内容多样性,严格执行“一课一教案”。

(2)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在传统“行政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方式基础上,鼓励小学中高段、初中采用“体育选项走班制”“体育俱乐部制”组织形式教学,高中实施“体育模块选项”模块教学,逐步形成一校多品、一生一长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实效。

(3)完善学业质量评价。开展多元性评价,构建“知识、能力、行为、健康”四位一体的体育教育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小学采用“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表现性测评方式,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体育中考,及校内体育活动运动参与相结合,作为学生成长档案重要内容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反映课程目标达成度的重要依据。

2.一校X品“光影”行动

(1)明晰“校品”为核心的特色发展道路。“校品”既要有共性的中国本色、地方特点,又要体现学校自身独特的愿景构想、使命设置、目标定位和办学传统、资源优势等,通过体育“校品”建设,促进学校体育核心项目实施、文化塑形、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开展、校园体育环境设计、体育社团活动开展,让体育“校品”在追求学生健身育人的道路上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2)构建“一校X品”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学校通过运动队、社团、俱乐部等形式开设多元化的体育项目,可以涵盖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球类项目,田径、射击等竞技项目,武术、舞龙、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定向、健美操、飞盘、水上或冰雪类等新兴体育项目,全面推进游泳健身达标活动,培育富有辨识度的学校体育特色品牌。在形成“一校一品”的基础上,到2025年,80%以上的学校拥有2个及以上运动项目特色或品牌课程。

(3)实施中小幼学校体育特色工作一体化。在遵循中小幼各学段生长发育、认知发展、动作发展,品德发展等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多方协同一体、学段衔接一体的田径、象棋、围棋、足球、篮球、羽毛球、射击、轮滑、赛艇、冰球等“12年一贯”体育特色项目共同体学校。

3.校园足球“雏鹰”行动

(1)分阶段有重点的推进校园足球运动。通过校内外联赛、社团活动及区域校园足球俱乐部“1241”运行机制,辐射带动其它体育项目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2)鼓励学校开设足球课。到2025年各级足球特色学校足球专项课开设率达90%以上,并形成具有校本个性化的足球课程体系。

(3)进一步推进学校足球俱乐部(社团)建设。培育优秀体育人才,建设一批高水平足球队,充分利用体育科研、专业场馆、人才输送与培养的激励政策等优势。通过“区长杯赛”“精英邀请赛”“俱乐部(联盟)赛”“班级联赛”四大赛事,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学习和提升机会,提高拱墅校园足球竞技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学校要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谋划。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政策研究和工作推进,对标国家和省市要求,制定并实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教育行政部门与体育部门合作,整合资源,完善政策,共同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育融合发展。组建拱墅区学校体育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发挥拱墅区教育学会中小学体育教学专业委员会作用,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专业指导与服务。

(二)强化工作保障

各校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切实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经费需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加大多渠道经费筹措力度,切实保障学校体育相关工作合理支出。及时总结推广学校体育工作的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和改革成果,定期举办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深入开展对学校体育工作先进、青少年体育赛事、重大校园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师资保障

按编制和课时标准配备体育教师、教研员,优化体育师资队伍结构。健全体育教研体系,建立专兼职教研员互补机制,鼓励小规模学校通过多校走教等模式开展体育教学。完善符合体育教师工作实际的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办法,确立体育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将承担课外体育活动、课后训练、指导参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走教任务等工作计算课时数纳入工作量。各校完善体育教师带队成绩奖励机制。鼓励经培训考核合格的优秀教练员、高水平运动员兼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组建“拱墅区校园体育教练师资库”,通过统筹管理方式,解决学校体育专业项目指导教师数量短缺等问题,建设体育名师工作站,引导和带动区域体育教师成长发展。学校将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加强师德建设,定期组织教学能力评比、学术研讨、专业进修、海内外交流访学等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专项培训,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素养能力。

(四)强化设施保障

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健全学校体育设施管理和器材补充机制,推进课程教学和体育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建设,满足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实现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配置达标全覆盖,鼓励合理利用学校空间开辟锻炼场所,提升学校体育场所的利用效益。统筹利用学校和公共体育设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提供服务。推进数字化技术与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将学校体育纳入教育大脑、城市大脑工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水平。打通全区公共体育场馆和各类学校体育场馆数据平台,推动校内外体育资源共用、数据共享。

(五)强化风险管理

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安全检查,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提高教师体育运动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校对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能力。每所学校在运动场馆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应急设备,并组织应急救护师资培训。对少数有基础性疾病的学生,安排个别化、针对性的体育教育教学。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意外伤害校方责任保险制度,建立涵盖运动员及教练员的体育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机制,保障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六)强化督导考评

对各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情况逐年督政与通报,并纳入各校教育工作年度业绩考核内容。落实《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和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机制,把区域中小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技能的表现性检测、体质健康抽测、学生运动会总分排行榜的外部评价和学校开展的各类群体活动、全员运动会内部评价纳入学校教育发展工作的绩效考核内容。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条件保障等检查、指导、监督和评估,定期开展学校体育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各校严格落实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公示体育与健康课表、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和相关活动安排,将落实情况纳入挂牌督导内容,组织责任督学定期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开课率、大课间活动、师资力量、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等进行专项督导行动。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在区及以上体育赛事中有违规行径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并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中共拱墅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拱墅学校美育工作,进一步落实“五育融合”,坚定不移落实好区委区政府教育战略部署,高水平建设“学有优教”,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新时代新美育的途径和方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创新活力、提升艺术涵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我区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美育推进机制更加健全,办学条件有效改善,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评价体系逐步健全,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各级各类学校课外美育活动学生参与面达到100%,初步形成中小幼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无边界学校美育生态。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艺术教育实验区实验学校,逐步打造高质量、多样化、优质均衡发展的具有拱墅辨识度的新时代美育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强基固本,推进“四个”提升

1.课堂提“效”,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学前教育阶段要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能体现艺术之美、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使幼儿能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美育课堂教学质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学会2项以上艺术技能。按年级开设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小学阶段每周音乐、美术课各2课时、习字书法1课时;初中阶段每周音乐、美术课各1课时;普通高中艺术必修课安排6学分累计108课时,非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课时。践行“坚持学生为本、突出素养导向、注重审美体验、强化创意实践”的教学理念,推进以学生自主需要和兴趣为动力的学生主体课堂的构建,塑造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能力。

2.课程提“质”,全学科构建美育课程体系。树立学科融合和“大美育、全育人”的美育浸润教育理念,将学校美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中小幼相互衔接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围绕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融合)4类艺术实践活动,优化课程内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如大运河文化、半山泥猫、丝绸扎染、地方戏曲、戏剧等具有地域辨识度的美育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序衔接。健全五育融通育人机制,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美育元素,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式、沉浸式、探究式学习,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文明习惯,提升文明素养,完善人格修养,多维度、多层次地拓宽学生对于“美”的定义,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的能力。

3.活动提“亮”,丰富校园美育实践。坚持艺术普及与特长培养相结合。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各中小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至少有1场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合唱活动、课堂作业展等)。按照“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活动”,开展普及型艺术活动,推广合唱、合奏、群舞、课本剧、影视教育等群体性艺术项目,建设学校艺术实践工作坊。以重大活动以及重大节日为契机有效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美育实践活动在传承红色根脉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级各类学生艺术团体参加国内外交流展示活动,不断提升学生艺术特长和美育实践能力。在课后服务中不断丰富美育特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评价提“优”,科学实施学生美育评价。以美育人,以评促育。坚持素养导向,改进和完善中小学生美育评价,多维度、多角度、综合性评价学生艺术素养,从而引导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持续提升。着力完善学生艺术课程的修习情况和艺术实践活动评价一体化质量监控体系,能科学反映学生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等艺术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以及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领域体现的艺术特长情况。把中小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情况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不得以艺术考级、社会考级成绩代替学生美育评价结果。依托拱墅区“教育新立方”平台构建反映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综合素质、研究性学习,以及个性发展的数字成长画像,使评价更具全面性、多元性、引领性和发展性,用数据助力“减负增效”。    

(二)守正创新,深化“五大”机制

1.深化队伍培养机制。促进美育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加大对全体美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常态化组织教师专业素养、教学基本功、优质课与优秀教学案例等评比活动,不断提升队伍专业素质和育人水平。制定专业教师素养考核方案,严格把好新教师入职专业技能关,定期开展专业教师技能考核。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育教师培训体系,实施每5年为1个周期、不低于360总学时的中小学美育教师专业培训。完善美育教师梯级培养机制,满足区域内不同层级教师的发展需求。健全教师老-中-青传帮带以及新教师互帮互助机制,搭建美育课堂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鼓励教师参与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跨学科合作开发美育课程。

2.深化美育科研机制。遵循美育规律,注重因材施教,探索符合学生特点、体现学科特征、契合地域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富有创意和美学特色的课堂文化。依托区德体卫艺专项科研课题,深入研究解决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学生艺术素养的均衡发展。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名师及学科带头人在美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着力提升美育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

3.深化艺教融合机制。充分挖掘本土艺术文化资源,发挥艺教融合优势,整合杭州市第二课堂场馆资源与拱墅区的特色场馆资源,深化馆校共建。经常性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非遗馆、红色教育基地、书法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场馆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研学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激励资源融合发展,积极推动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校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周边文化艺术项目、文艺院团合作研发艺术教育品牌课程,联合开展文艺作品校园流动展,为美育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视域。充分挖掘学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校园艺术场馆向社会有序开放。

4.深化环境育人机制。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增强校园的审美韵味、文化品位,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全境式”美育浸润氛围,让校园处处有美景。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美育实践,提升校园生活的价值观、意义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加强校园美育工作载体建设,构筑德育美育融合阵地,以美养德,以德塑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运河文化等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中;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专业教室,营造浓郁的艺术熏陶空间和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创作;利用校园公共空间打造微艺术空间,将美育文化从专用教室拓展到校园公共层面的空间或线上空间,为学生开辟玩乐、休息、交流的公共艺术空间。

5.深化全员协作机制。建立政府、行业、高校与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美育教师的新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推进美育协同育人机制,助力学生艺术素养的和谐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拓展美育教育领域,加强学校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以购买服务等方式遴选、引入校外美育资源,拓宽美育教育活动或课后服务内容的丰富性,合力构建全民美育系统。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课堂为圆心,加强家庭美育引导,带动家庭美育环境的改变,转变艺术学习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鼓励家庭开展美育实践。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宣传,用好新媒体新技术,及时总结推广学校美育工作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和改革成果。

(三)聚焦重点,形成“五个一”标志性成果

1.一套成熟的美育名师培育体系。支持和鼓励美育名师工作室、名家工作室建设,鼓励和引导优秀文艺工作者、艺术院团专家、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等到中小学校开展结对活动,担任兼职美育教师,开设“艺术大师班”,推广专业教师和校外师资相互配合的双师型教学方式。三年力争打造区级美育名师工作室50个、市级美育名师工作室10个。

2.一批特色鲜明的美育品牌。以艺术课堂为“主干道”、以艺术社团为“加速道”、以实践活动为“展示台”,坚持示范引领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点带面推动我区美育特色品牌建设,孵化一批具有辨识度的省市级美育品牌学校。三年力争孵化区级各类艺术特色学校100所、市级各类艺术特色品牌学校20所,建设区级学校美育实践基地50个、市级学校美育实践基地10个。

3.一批共建共享的美育发展共同体。积极构建多方协同、学段衔接的美育发展共同体,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创设持续发展的通道。结合学校的美育特色,构建“名校+”共同体模式,发挥美育特色品牌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优质美育资源持续再生和滚动式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美育品牌特色的社会认可度。到2025年,100%学校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美育社团、兴趣小组、俱乐部等,全面形成“一校一品”、“一校X品”的校园美育发展格局。

4.一支高水平的“运河少年”艺术总团。与浙江交响乐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文琴民乐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杭州市舞蹈家协会等专业团队深度合作,坚持特色发展、示范引领,力争将“运河少年”艺术总团打造成为一支特色突出、梯队完善、成效显著、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高水平学生艺术团。

5.一套形式丰富的区域艺术展演机制。打造区域艺术展演品牌项目,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民乐音乐会、交响乐音乐会、草坪音乐节或书法绘画作品展等区级大型艺术实践活动,营造全域、全员、全程参与的浸润式艺术文化氛围,展示区域内师生艺术团队高水平的艺术成果,立体化、多维度满足不同师生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学校美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方式,共同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和美育教育融合发展。加强对进校园活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指导,各党政机关、群团组织面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组织的美育实践活动须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凡未经审核认定的活动,一律禁止进入校园或组织中小学生(幼儿)参加。任何学校、校外教育机构和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以社会考级活动或营利为目的的艺术竞赛活动、培训活动或参与商业性艺术活动、庆典活动。

(二)强化经费保障。加大学校美育经费投入力度,将学校美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有效保障课堂教学与艺术创作经费,以及各类艺术节活动、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社团和特色学校建设经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美育,多渠道增加投入,切实保障学校美育相关工作合理支出。健全学校美育器材、设施等补充机制,加快推进学校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落实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把学校美育设施列为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好配好满足学校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美育场地设施、美育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

(三)强化师资保障。加强中小学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美育教师队伍,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招聘、购买服务、多校兼职、对口支援、提供数字资源等多种途径,解决中小学美育教师紧缺问题。按编制和课时标准配备美育教师、教研员,优化美育师资队伍结构。健全美育教研体系,建立专兼职教研员互补机制。完善符合美育教师工作实际的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办法,确保美育教师在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奖励、培训等方面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学校要健全美育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美育教师承担艺术社团指导、第二课堂、支教、走教等工作,按课时数纳入日常教学工作量,制订并完善美育教师参加重大艺术展演(展示)、指导学生成绩的奖励机制,定期组织教育教学评比、学术研讨、专业进修等,多途径提升美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四)强化督导考评。推动完善教育督导评价制度,把学校美育教育工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及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推进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落实美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机制,定期开展艺术课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在艺术展赛中有违规及反德育行径、在美育工作中有功利主义倾向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并依规依法予以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