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50033-2/2023-2618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民政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23-01-05 发布日期 2023-01-05
附件
拱墅区民政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3-01-05 14:54:03 点击率:

拱墅区民政局在省、市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局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聚焦中心,服务大局,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有力推进我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基本民生,社会兜底保障更加有力。一是严格社会救助政策执行。四级救助圈合计4150户5577人,累计发放保障金4585.61万元,各类慰问金2367.51万元,全区社会救助服务对象覆盖面拓宽近12%。扩大区级临时救助范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100余万元。二是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开展“同心向善助共富”慈善周活动,启动助学、助困、崇军关爱等3个慈善信托项目共计650万元。筹备成立区级及半山、文晖街道2个社区发展基金会,筹建“时尚武林+慈善大爱”武林夜市公益街区。上线拱墅区“春风里”慈善爱心家园智慧系统。三是加强助联体建设。完成9家街道助联体的注册审核及发布,区级助联体建设已进入后期展陈布置。

(二)紧扣群众关切,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一是提升普惠性养老服务。制定出台《关于构建社区居家养老大照护体系的方案》,全省率先探索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服务价格核算指导机制和价格清单。试点养老服务“爱心卡”制度,整合养老服务电子津贴(重阳分),建立230万元的“爱心墅”慈善信托资金,通过“爱心分+爱心券”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六助”服务。落地“全城通”老年智慧助餐通付优惠体系,完成全市助餐通付首单。二是加大专业型服务供给。建成6个康养联合体,打造全市首家依托医养结合机构建立的安宁疗护病房和首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单位。建成641张养老照护床位,探索推动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家庭病床、护理床“三床合一”。新增12个认知障碍照护专区187张床位,建成智慧养老院1家,26个阳光老人家智能终端全覆盖,新增持证护理员161人,每万老人拥有持证助老员数达26名,为1354位老人实施“安居守护”工程。三是创新个性化服务模式。探索家庭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两改合一”,出台《拱墅区“阳光安养”家庭联合式托养工作方案》。开发养老服务机构“一键入托”场景,全面推进23万老年人自理能力专业评估工作,上线高龄津贴、失能失智补贴等7方面“智能政策匹配”算法。

(三)围绕系统重塑,社区治理活力更加迸发。一是全面推动社区治理赋能。开展2轮专职社工招聘,总数已达2414人,每万人配置达21.9人,出台《关于规范专职社区工作者挂职锻炼的工作方案》,累计清退超额挂职社工117名。制定《拱墅区社区规模优化调整工作指引(试行)》,半山街道龙山社区已通过区政府常务会审议,祥符、康桥、半山街道正在进行全域优化调整。打造社区服务综合体8家,东新园社区“邻聚里”邻里共享中心获全市社区空间运营大赛二等奖。举办全省首个“邻里节”。以“五社资源融合和联动创新”为方向,成功申报第四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面推广“本土居委”做法,编制《拱墅区社区居委会成员(本土居委会)管理指引》。迭代社区智治在线,上线“睦邻e客厅”、“社工全周期管理”等新场景,为社区治理减负增能。二是全面推动社会工作提升。建成街道社会工作站18家,实现全覆盖。打造特色社会工作室51家,全面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的3138人(其中高级1人),专职社区工作者持证率57.8%,培育市级督导助理18人。深化“项目社工”工作机制,选拔培育“项目社工”83名,专职从事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特殊老人关爱”“三方增能提质”等项目57个,撬动资金642.7万元。起草《杭州市社会工作站建设与服务规范》。三是全面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出台《关于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助力党建同林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的实施细则》,实施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工程。全区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营率达到100%,15家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获评3A及以上,占比83%。不断加大社会让渡空间,向社会组织购买项目102个,共计1126.71万元。出台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管理办法和专家评审委员会管理办法,公开征集2022年公益创投项目需求71个,17个项目通过评审获得118.2万元公益资助。 

(四)聚焦规范优质,社会事业基础更加夯实。一是推进婚俗改革。建成全省首批5A级婚姻登记机关,获评省十佳婚姻登记机关。成功申报全省第二批婚俗改革试验区,举办“浙江有礼,我们一起”婚事新办喜事俭办倡议会,启动婚姻登记处提升改造工程。二是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成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制定。累计救助孤儿及困境儿童5734人次,发放生活补贴329万元。推进拱宸等4个社区申报市级儿童友好社区。三是推进地名和殡葬管理。启动省地名地址数据质量提升行动。加强新拱墅区地名文化建设,启动《拱墅区地名政务图册》和《拱墅区地名志》编纂工作,制作发布地名文化宣传视频《拱墅地名史话》。推进殡葬改革,半山公墓新建壁葬区格位170个。

二、2023年工作思路

1.以优质显优效,实施养老服务三大行动。一是居家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构建养老服务社区大照护体系,全区新增家庭养老床位不少于550张,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数量不少于1100人次。探索“物管员+助老员”方式开展老年人走访探视居家服务。二是养老设施服务提质行动。打造集“一老一小一残”服务功能的五星级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个、四星级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3个、社区级为老服务特色站点5-10个。新建1个康养联合体,100张认知症专区床位,新增康养联合体不少于3家。三是智慧养老服务提效行动。坚持以养老服务领域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创新一图通达、一卡通付、一网通办和安居守护“三通一护”场景应用,完善“两分一券”爱心服务体制机制,落实《养老服务“爱心卡”服务机构信用管理办法》,设立“爱心卡”慈善信托项目,确保省“一老一小”优质服务提升、省养老服务“爱心卡”制度、市数字赋能“一老一小”等三项试点落地见效。

2.以共治促共富,打响社区治理品牌亮点。一是强化五社联动。打造一批标识度高、创新性强的“五社联动”示范社区、示范组织、品牌项目和领军人才。以街道服务综合体、共治联合体、社区居民会客厅三种类型,分类打造“大运河幸福家园”服务阵地,其中7家阵地纳入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积极打造省级五星级社区服务空间,形成《大运河幸福家园“五社联动”空间展示》。打通“居民志愿者-居民骨干-专委会成员-本土居委会成员”的居民骨干培育发展通道,在社区全面推行红茶议事协商机制,重点探索居委会下属“三方协同治家会”专委会建设。二是提升智治水平。聚焦居民群众和治理服务需求,推动社区智治在线与数字化未来社区、红色三方在线、线上红茶议事会、小区协商铃等智慧应用场景的高效整合,实现与“城市眼、云共治”平台和街道数字驾驶舱的上下贯通,形成全面及时精准的居民数据和“五社”资源专题库。三是优化队伍建设。全面统一优化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机制,探索建立专职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聘分离”制度,着力提升队伍专业能力。构建区级社会工作总站、街道社会工作综合服务站、社区特色社会工作室“两站一室”三级实体化运作机制。鼓励项目社工职业化发展,建立项目社工与专职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人才的多向交流通道。

3.以民心解民忧,提升为民服务综合水平。一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探索慈善信托、留本冠名等新型慈善资金募集手段,拓展线上线下等捐款和监督渠道。构建“社区发展基金+专业社会服务机构”模式,依托社区发展基金精准定位需求,链接社会慈善资源、募集慈善资金,支持引入社会工作机构运营扶危济困、社区治理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服务项目。二是全力落实兜底保障。加强街道、社区级助联体建设,全区街道助联体完成率100%,社区级助联体完成率达到20%,形成“12345”(一个统领、双线联动、三级体系、四有标准、五位一体)助联体模式。全面落实《关于全面实施“春风常驻”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若干规定》,拓宽辖区困难家庭覆盖面,加强生活、救助、教育、医疗、养老、助残及临时救助等帮扶措施,完善救助对象渐退制度。三是着力提升服务水平。积极争创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推进“福田计划种子家长”项目。加强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巡查救助,全力推进亚运市容整治专项行动。加强婚姻登记机关浸润式颁证场地提升改造,推进上塘、长庆、康桥、朝晖4个婚俗改革工作试点建设。

总结计划
规划计划
总结计划
总结和计划
拱墅区民政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思路

索引号

00250033-2/2023-26185

文号

公布日期

2023-01-0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民政局

拱墅区民政局在省、市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局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聚焦中心,服务大局,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有力推进我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基本民生,社会兜底保障更加有力。一是严格社会救助政策执行。四级救助圈合计4150户5577人,累计发放保障金4585.61万元,各类慰问金2367.51万元,全区社会救助服务对象覆盖面拓宽近12%。扩大区级临时救助范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100余万元。二是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开展“同心向善助共富”慈善周活动,启动助学、助困、崇军关爱等3个慈善信托项目共计650万元。筹备成立区级及半山、文晖街道2个社区发展基金会,筹建“时尚武林+慈善大爱”武林夜市公益街区。上线拱墅区“春风里”慈善爱心家园智慧系统。三是加强助联体建设。完成9家街道助联体的注册审核及发布,区级助联体建设已进入后期展陈布置。

(二)紧扣群众关切,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一是提升普惠性养老服务。制定出台《关于构建社区居家养老大照护体系的方案》,全省率先探索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服务价格核算指导机制和价格清单。试点养老服务“爱心卡”制度,整合养老服务电子津贴(重阳分),建立230万元的“爱心墅”慈善信托资金,通过“爱心分+爱心券”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六助”服务。落地“全城通”老年智慧助餐通付优惠体系,完成全市助餐通付首单。二是加大专业型服务供给。建成6个康养联合体,打造全市首家依托医养结合机构建立的安宁疗护病房和首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单位。建成641张养老照护床位,探索推动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家庭病床、护理床“三床合一”。新增12个认知障碍照护专区187张床位,建成智慧养老院1家,26个阳光老人家智能终端全覆盖,新增持证护理员161人,每万老人拥有持证助老员数达26名,为1354位老人实施“安居守护”工程。三是创新个性化服务模式。探索家庭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两改合一”,出台《拱墅区“阳光安养”家庭联合式托养工作方案》。开发养老服务机构“一键入托”场景,全面推进23万老年人自理能力专业评估工作,上线高龄津贴、失能失智补贴等7方面“智能政策匹配”算法。

(三)围绕系统重塑,社区治理活力更加迸发。一是全面推动社区治理赋能。开展2轮专职社工招聘,总数已达2414人,每万人配置达21.9人,出台《关于规范专职社区工作者挂职锻炼的工作方案》,累计清退超额挂职社工117名。制定《拱墅区社区规模优化调整工作指引(试行)》,半山街道龙山社区已通过区政府常务会审议,祥符、康桥、半山街道正在进行全域优化调整。打造社区服务综合体8家,东新园社区“邻聚里”邻里共享中心获全市社区空间运营大赛二等奖。举办全省首个“邻里节”。以“五社资源融合和联动创新”为方向,成功申报第四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面推广“本土居委”做法,编制《拱墅区社区居委会成员(本土居委会)管理指引》。迭代社区智治在线,上线“睦邻e客厅”、“社工全周期管理”等新场景,为社区治理减负增能。二是全面推动社会工作提升。建成街道社会工作站18家,实现全覆盖。打造特色社会工作室51家,全面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的3138人(其中高级1人),专职社区工作者持证率57.8%,培育市级督导助理18人。深化“项目社工”工作机制,选拔培育“项目社工”83名,专职从事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特殊老人关爱”“三方增能提质”等项目57个,撬动资金642.7万元。起草《杭州市社会工作站建设与服务规范》。三是全面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出台《关于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助力党建同林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的实施细则》,实施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工程。全区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营率达到100%,15家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获评3A及以上,占比83%。不断加大社会让渡空间,向社会组织购买项目102个,共计1126.71万元。出台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管理办法和专家评审委员会管理办法,公开征集2022年公益创投项目需求71个,17个项目通过评审获得118.2万元公益资助。 

(四)聚焦规范优质,社会事业基础更加夯实。一是推进婚俗改革。建成全省首批5A级婚姻登记机关,获评省十佳婚姻登记机关。成功申报全省第二批婚俗改革试验区,举办“浙江有礼,我们一起”婚事新办喜事俭办倡议会,启动婚姻登记处提升改造工程。二是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成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制定。累计救助孤儿及困境儿童5734人次,发放生活补贴329万元。推进拱宸等4个社区申报市级儿童友好社区。三是推进地名和殡葬管理。启动省地名地址数据质量提升行动。加强新拱墅区地名文化建设,启动《拱墅区地名政务图册》和《拱墅区地名志》编纂工作,制作发布地名文化宣传视频《拱墅地名史话》。推进殡葬改革,半山公墓新建壁葬区格位170个。

二、2023年工作思路

1.以优质显优效,实施养老服务三大行动。一是居家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构建养老服务社区大照护体系,全区新增家庭养老床位不少于550张,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数量不少于1100人次。探索“物管员+助老员”方式开展老年人走访探视居家服务。二是养老设施服务提质行动。打造集“一老一小一残”服务功能的五星级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个、四星级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3个、社区级为老服务特色站点5-10个。新建1个康养联合体,100张认知症专区床位,新增康养联合体不少于3家。三是智慧养老服务提效行动。坚持以养老服务领域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创新一图通达、一卡通付、一网通办和安居守护“三通一护”场景应用,完善“两分一券”爱心服务体制机制,落实《养老服务“爱心卡”服务机构信用管理办法》,设立“爱心卡”慈善信托项目,确保省“一老一小”优质服务提升、省养老服务“爱心卡”制度、市数字赋能“一老一小”等三项试点落地见效。

2.以共治促共富,打响社区治理品牌亮点。一是强化五社联动。打造一批标识度高、创新性强的“五社联动”示范社区、示范组织、品牌项目和领军人才。以街道服务综合体、共治联合体、社区居民会客厅三种类型,分类打造“大运河幸福家园”服务阵地,其中7家阵地纳入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积极打造省级五星级社区服务空间,形成《大运河幸福家园“五社联动”空间展示》。打通“居民志愿者-居民骨干-专委会成员-本土居委会成员”的居民骨干培育发展通道,在社区全面推行红茶议事协商机制,重点探索居委会下属“三方协同治家会”专委会建设。二是提升智治水平。聚焦居民群众和治理服务需求,推动社区智治在线与数字化未来社区、红色三方在线、线上红茶议事会、小区协商铃等智慧应用场景的高效整合,实现与“城市眼、云共治”平台和街道数字驾驶舱的上下贯通,形成全面及时精准的居民数据和“五社”资源专题库。三是优化队伍建设。全面统一优化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机制,探索建立专职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聘分离”制度,着力提升队伍专业能力。构建区级社会工作总站、街道社会工作综合服务站、社区特色社会工作室“两站一室”三级实体化运作机制。鼓励项目社工职业化发展,建立项目社工与专职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人才的多向交流通道。

3.以民心解民忧,提升为民服务综合水平。一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探索慈善信托、留本冠名等新型慈善资金募集手段,拓展线上线下等捐款和监督渠道。构建“社区发展基金+专业社会服务机构”模式,依托社区发展基金精准定位需求,链接社会慈善资源、募集慈善资金,支持引入社会工作机构运营扶危济困、社区治理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服务项目。二是全力落实兜底保障。加强街道、社区级助联体建设,全区街道助联体完成率100%,社区级助联体完成率达到20%,形成“12345”(一个统领、双线联动、三级体系、四有标准、五位一体)助联体模式。全面落实《关于全面实施“春风常驻”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若干规定》,拓宽辖区困难家庭覆盖面,加强生活、救助、教育、医疗、养老、助残及临时救助等帮扶措施,完善救助对象渐退制度。三是着力提升服务水平。积极争创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推进“福田计划种子家长”项目。加强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巡查救助,全力推进亚运市容整治专项行动。加强婚姻登记机关浸润式颁证场地提升改造,推进上塘、长庆、康桥、朝晖4个婚俗改革工作试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