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0250069-0/2022-2572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机构 | 拱宸桥街道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备注/文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生成日期 | 2022-11-04 | 发布日期 | 2022-11-04 |
附件 |
发布日期: 2022-11-04 09:47:54 点击率:
古戏台上身着盛装的演员们极具江南灵秀之气,一颦一笑间,婉转的唱词里,才子佳人们的故事轮番上演。
对于演员们来说,站上舞台的那一刻,不再是自己。
不远处千年大运河里船来船往,舞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演员们用喜怒哀乐演绎“乾坤一戏场”。
这已经成了每周五周六上午荣华戏园和杭州人的一场约定,戏迷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坐落在拱宸桥东堍的荣华戏园,不仅是清末民初运河杭州段三大古戏台唯一遗存,也是如今杭州人能在城里看戏的地方(此前报道戳这里:一出《陆游与唐婉》唱得热闹!度周末时光,到千年运河畔来看大戏)。
有人说:“这是当下杭州最正宗的戏园子,也是最早的戏园子。”
是谁在古戏台上唱?
11月1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从大来文化传媒了解到,热衷于这份公益演出、坚持为大家送上戏曲盛宴的他们中,有国家级戏曲演员,有名票,也有纯粹的曲艺爱好者。
1】如果我们不去唱
他们可能一辈子也不舍得进剧场听
竺欢欢是杭州越剧院吕派花旦,她受邀在荣华戏园表演过很多次。
作为一名专业的越剧青年演员,竺欢欢平时排练、演出很忙。
“听说戏园负责人竺建平自掏腰包来做这个事情,觉得这是一件蛮好的事。”竺欢欢起初是被“公益”两个字吸引的。
她和竺建平先生是宁波老乡,知道他本人很喜欢越剧,“我要是不忙的话,就会参加演出。”
去了之后,她更觉得这件事情有意义。
竺欢欢说虽然越剧的受众面不是很广,但是坐在台下的受众里面,不乏一些真正懂戏曲的爱好者,“有比较专业的演员来演出,可以吸引到更多越剧爱好者前来听戏”。
来荣华戏园听戏的,很多是上了年纪的大伯大妈。
“去剧院看一场专业的演出,可能需要几百块钱。”让大家能够不花钱观看到专业的演出,这是竺欢欢认为专业演员可以力所能及能做的事。
荣华戏园里唱戏,无论是场地还是舞美,和竺欢欢平时演出的剧院比,条件要差一些,不过该有的各种“程序”一样不能少。
上午10点的演出,8点就要到场化妆换衣服做准备。
“荣华戏园一般唱折子戏,也就是最精彩的一部分。”
《红楼梦》、《西厢记》、《梁祝》、《九斤姑娘》等经典的曲目,竺欢欢都唱过。
这样一场又一场的公益演出,在她看来,是一种艺术的抵达。
“我爸爸妈妈,外公外婆都是戏迷,就像有的人选择当义工,我就有时间了去演出,也是一种为大家服务吧。”
除了在荣华戏园演出,竺欢欢还参加过各种惠民演出,有时为在校的大学生,有时为周边农村的百姓。
她也在公益演出中收获着。
“有一次去淳安乡下,舞台是临时搭起来,山里很冷,下面坐的观众听得很认真。如果我们不去演出,可能他们一辈子也不会走进剧场看戏。”竺欢欢说。
2】每周六从外地赶来演出
她说这个舞台让她很享受
如果说竺欢欢给荣华戏园戏迷们带来的是视听盛宴,对王美川来说,这是一个让她享受的舞台。
她的工作是公安内勤,每周六只要单位不值班,王美川会从德清赶高铁来杭州参加演出,同样在早上8点赶到荣华戏园。
她已经坚持了三年,“2019年荣华戏园刚在周五周六演出的时候我就参加了。”
和竺欢欢的专业不一样,王美川是一名“戏痴”。
她是丽水人,从小喜欢越剧,爸爸会买戏曲片给她看,真正开始学越剧是上了大学之后。
“一开始自己学,越剧的唱词和丽水话不一样,听不懂的话我就反复听,标上拼音模仿。”
就这样,王美川在学校社团里摸索学习,到了大四,杭州越剧艺术研究会的老师问她有没有兴趣进行系统学习。
王美川高兴了好几天。
读研时期的王美川去了温州一所学校,但学唱戏不能耽误。“那时候没有高铁,我晚上坐通宵绿皮车,第二天一早到杭州开始学习。”
除了念唱,还有舞蹈等等都要学,这个过程不仅漫长枯燥,有时候还会受伤,但王美川却乐在其中。“从不会念到会念,从简单到复杂,每一点进步都很有成就感。长水袖的舞戏,练习的时候,可以膝盖肿得像馒头,舞台上,美轮美奂。”王美川说。
3】有人问她“现在谁还看戏”
她说有人专注有人鼓掌,就一直坚持
从2012年开始登台,到2018年以紫鹃一角在《红楼梦》大戏和国家级演员们在胜利剧院一起演出,这中间是王美川日复一日的坚持。
“紫鹃这么重的角色压到身上,真的是没日没夜地练。”好在一切付出都有回报,“最后在舞台上呈现的效果还不多,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
其实从侧幕走向舞台中央之前,王美川依旧会紧张。
“戏曲表演和拍电视剧电影不一样,舞台只有一次呈现的机会,需要考虑怎么样去表现和传达。”
一旦站在舞台上,王美川就完全进入角色和状态,“我不再是我自己,我就是戏里的人。”
能够这样每周坚持演出《陆游与唐婉》《金殿拒婚》《梁祝》一出又一出折子戏在古戏台上新演,除了热爱,观众的反馈也给了王美川很大的鼓励和信心。
沉浸在舞台上的王美川全情投入,偶尔瞥见台下的观众和她一起喜一起悲,就会很开心:“演到动情处,有的观众会拿着纸巾擦眼泪,这是一种情绪互动,也是对演员的一种支持。”
这么多年下来,对于经常来荣华戏园听戏的观众们来说,王美川是一张熟面孔。
而王美川也说,好些戏迷陪伴了自己和这个舞台很久。
有阿姨住在老余杭,会花两三个小时赶来听戏。
演出间隙,王美川会看看那些固定位置上的“老朋友”是否如约而至,“有一次我在卸妆,阿姨跑过来进来和我说,能说出我演出的戏,说每场都来看,有点开心和感动。”
也有人问过王美川:这年头,谁还看戏?
王美川想,只要她在台上唱响、舞起水袖的时候,有人专注,有人鼓掌,那么,这份坚持就值得。
不管是提前3个多小时赶当天的演出,还是结束后继续排练到日落回家,她说,这大概是文化的魅力吧。
...
|
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
索引号
00250069-0/2022-25728
文号
公布日期
2022-11-0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拱宸桥街道
古戏台上身着盛装的演员们极具江南灵秀之气,一颦一笑间,婉转的唱词里,才子佳人们的故事轮番上演。
对于演员们来说,站上舞台的那一刻,不再是自己。
不远处千年大运河里船来船往,舞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演员们用喜怒哀乐演绎“乾坤一戏场”。
这已经成了每周五周六上午荣华戏园和杭州人的一场约定,戏迷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坐落在拱宸桥东堍的荣华戏园,不仅是清末民初运河杭州段三大古戏台唯一遗存,也是如今杭州人能在城里看戏的地方(此前报道戳这里:一出《陆游与唐婉》唱得热闹!度周末时光,到千年运河畔来看大戏)。
有人说:“这是当下杭州最正宗的戏园子,也是最早的戏园子。”
是谁在古戏台上唱?
11月1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从大来文化传媒了解到,热衷于这份公益演出、坚持为大家送上戏曲盛宴的他们中,有国家级戏曲演员,有名票,也有纯粹的曲艺爱好者。
1】如果我们不去唱
他们可能一辈子也不舍得进剧场听
竺欢欢是杭州越剧院吕派花旦,她受邀在荣华戏园表演过很多次。
作为一名专业的越剧青年演员,竺欢欢平时排练、演出很忙。
“听说戏园负责人竺建平自掏腰包来做这个事情,觉得这是一件蛮好的事。”竺欢欢起初是被“公益”两个字吸引的。
她和竺建平先生是宁波老乡,知道他本人很喜欢越剧,“我要是不忙的话,就会参加演出。”
去了之后,她更觉得这件事情有意义。
竺欢欢说虽然越剧的受众面不是很广,但是坐在台下的受众里面,不乏一些真正懂戏曲的爱好者,“有比较专业的演员来演出,可以吸引到更多越剧爱好者前来听戏”。
来荣华戏园听戏的,很多是上了年纪的大伯大妈。
“去剧院看一场专业的演出,可能需要几百块钱。”让大家能够不花钱观看到专业的演出,这是竺欢欢认为专业演员可以力所能及能做的事。
荣华戏园里唱戏,无论是场地还是舞美,和竺欢欢平时演出的剧院比,条件要差一些,不过该有的各种“程序”一样不能少。
上午10点的演出,8点就要到场化妆换衣服做准备。
“荣华戏园一般唱折子戏,也就是最精彩的一部分。”
《红楼梦》、《西厢记》、《梁祝》、《九斤姑娘》等经典的曲目,竺欢欢都唱过。
这样一场又一场的公益演出,在她看来,是一种艺术的抵达。
“我爸爸妈妈,外公外婆都是戏迷,就像有的人选择当义工,我就有时间了去演出,也是一种为大家服务吧。”
除了在荣华戏园演出,竺欢欢还参加过各种惠民演出,有时为在校的大学生,有时为周边农村的百姓。
她也在公益演出中收获着。
“有一次去淳安乡下,舞台是临时搭起来,山里很冷,下面坐的观众听得很认真。如果我们不去演出,可能他们一辈子也不会走进剧场看戏。”竺欢欢说。
2】每周六从外地赶来演出
她说这个舞台让她很享受
如果说竺欢欢给荣华戏园戏迷们带来的是视听盛宴,对王美川来说,这是一个让她享受的舞台。
她的工作是公安内勤,每周六只要单位不值班,王美川会从德清赶高铁来杭州参加演出,同样在早上8点赶到荣华戏园。
她已经坚持了三年,“2019年荣华戏园刚在周五周六演出的时候我就参加了。”
和竺欢欢的专业不一样,王美川是一名“戏痴”。
她是丽水人,从小喜欢越剧,爸爸会买戏曲片给她看,真正开始学越剧是上了大学之后。
“一开始自己学,越剧的唱词和丽水话不一样,听不懂的话我就反复听,标上拼音模仿。”
就这样,王美川在学校社团里摸索学习,到了大四,杭州越剧艺术研究会的老师问她有没有兴趣进行系统学习。
王美川高兴了好几天。
读研时期的王美川去了温州一所学校,但学唱戏不能耽误。“那时候没有高铁,我晚上坐通宵绿皮车,第二天一早到杭州开始学习。”
除了念唱,还有舞蹈等等都要学,这个过程不仅漫长枯燥,有时候还会受伤,但王美川却乐在其中。“从不会念到会念,从简单到复杂,每一点进步都很有成就感。长水袖的舞戏,练习的时候,可以膝盖肿得像馒头,舞台上,美轮美奂。”王美川说。
3】有人问她“现在谁还看戏”
她说有人专注有人鼓掌,就一直坚持
从2012年开始登台,到2018年以紫鹃一角在《红楼梦》大戏和国家级演员们在胜利剧院一起演出,这中间是王美川日复一日的坚持。
“紫鹃这么重的角色压到身上,真的是没日没夜地练。”好在一切付出都有回报,“最后在舞台上呈现的效果还不多,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
其实从侧幕走向舞台中央之前,王美川依旧会紧张。
“戏曲表演和拍电视剧电影不一样,舞台只有一次呈现的机会,需要考虑怎么样去表现和传达。”
一旦站在舞台上,王美川就完全进入角色和状态,“我不再是我自己,我就是戏里的人。”
能够这样每周坚持演出《陆游与唐婉》《金殿拒婚》《梁祝》一出又一出折子戏在古戏台上新演,除了热爱,观众的反馈也给了王美川很大的鼓励和信心。
沉浸在舞台上的王美川全情投入,偶尔瞥见台下的观众和她一起喜一起悲,就会很开心:“演到动情处,有的观众会拿着纸巾擦眼泪,这是一种情绪互动,也是对演员的一种支持。”
这么多年下来,对于经常来荣华戏园听戏的观众们来说,王美川是一张熟面孔。
而王美川也说,好些戏迷陪伴了自己和这个舞台很久。
有阿姨住在老余杭,会花两三个小时赶来听戏。
演出间隙,王美川会看看那些固定位置上的“老朋友”是否如约而至,“有一次我在卸妆,阿姨跑过来进来和我说,能说出我演出的戏,说每场都来看,有点开心和感动。”
也有人问过王美川:这年头,谁还看戏?
王美川想,只要她在台上唱响、舞起水袖的时候,有人专注,有人鼓掌,那么,这份坚持就值得。
不管是提前3个多小时赶当天的演出,还是结束后继续排练到日落回家,她说,这大概是文化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