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2-01-04 10:34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今年以来,区审管办深入推进实施省市区“数字化”改革一系列决策部署,强化数字赋能、数智政务,全面推进“一网通办”省级示范大厅建设,全面开启政务服务“3e”新模式,实现事项办理“e站式”、特色服务“e贴心”、服务效能“e管家”,努力打造群众和企业一站式智慧政务“重要窗口”。截至11月底,区行政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办件159万余件,满意率99.3%,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占比93.71%,排名全市前列。
一、事项办理“e站式”,畅通政务服务通道
1.流程重塑,审批衔接高效化。全面推进“去中心化”工作,改变各部门业务条线前台受理、后台审批相分割的布局,实行收件人员和审批人员高效衔接的工作机制。一方面,优化整合部分窗口,缩减线下办事窗口122个,缩减比例达54%,并组建55人的综合窗口服务团队,实行全类目无差别受理;另一方面,后台设立综合审批区,有效缩短业务办理的“链条”,加快内部审批流,实现办事企业群众平均等待时间缩减近70%。
2.资源整合,多跨通办无差别。优化“自助服务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验区、政务服务综合受理区和后台集中审批协同中心的“三区一中心”功能布局,推进政务大厅向智慧化“政务综合体”转型。以省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为载体,推动“一网通办”向基层延伸,实现区街社三级大厅整体协同,即服务窗口区街一体、事项标准区街一体、业务系统区街一体。截至目前,18个街道政务服务2.0窗口已配置事项109个事项,已产生办件事项80个,“一网通办”累计收件量21295件。
3.贴合需求,办事方式多样化。以多样化、人性化服务方式,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感。根据实际办件量,合理设置“出件窗口”,实现快速出件。提供线上预约线下办理、线上办理线下取件、线下申请线上取件等多种办事方式,以及办件结果现场即时发放、取件柜自提、快递邮寄、线上通知等多种出件选择。今年以来,免费邮寄送达服务已惠及2.83万人次,大厅人流量整体下降20%。
二、特色服务“e贴心”,提升数字政务温度
1.精准导办,深耕前端智能服务。在行政服务中心大厅显著位置设置导服区,配置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帮办、全程代办等服务;升级取叫号系统,实现无接触感应取号、实时查看排队进度,通过手机端等待“无声叫号”,打造办事“零等待”,大厅日均服务办事群众4000余人次;引入智能机器人、智能语音音响等设备,提升导服智能化水平。
2.多端协同,拓展自助办理覆盖面。通过加大数据共享覆盖面,推进办件数据窗口端、电脑端、移动端、自助机端“多端协同”,让群众少提交材料。优化“自助服务区”,新增个人办事自助服务位25个、法人办事自助办服务位15个,原窗口工作人员主动将服务前移,在自助服务区开展操作指导,形成全自助办理优先、半自助帮办辅助、窗口办理兜底的融合服务模式。
3.特事特办,破除全程网办瓶颈。针对行动不便老年人和特殊人群办事需求,以“低门槛、减材料、少跑路”为原则,进行针对性改造。如,依托我区特色“1 Call”政务服务平台,推出“残疾人证申请及制发”“残疾人证遗失补办”等11个事项全流程“视频办”;引进“手语姐姐”实时在线翻译系统、盲人眼镜阅读器、互联网无障碍阅读系统等社保,方便特殊人群自主通过“网办”达成办事需求;提供“预约办”“上门办”等服务,不动产登记部门已为老年人提供预约上门服务216次。
三、服务效能“e管家”,力促大厅运营智能
1.动态监测,提升运行效率。基于全省“一网通办”示范大厅试点,完善“政务服务数字驾驶舱”建设。强化政务服务现场管理、办件数据归集,通过AI监控实时分析系统,建设人流车流实时监测、窗口人员行为监控、等候时长超限预警等应用场景。驾驶舱上线以来,大厅整体运行效率明显提升,平均等候时长不超过15分钟。
2.数据研析,合理调配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调配政务服务资源,以数据“反哺”服务提升。如,根据办事人群现场分布密集程度,增减自助区志愿者数量和调整自助机布设点位;根据商事登记全流程网办趋势,变“面对面”为“肩并肩”帮办,打造商事登记“零窗口”服务新模式。目前,窗口整体压减率达54%,高峰人流量下降20%。
3.评价跟踪,持续优化体验。办事群众可通过多种渠道对政务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亦可同步留言评价,为后续不断优化服务提供一手参考资料。在收到“好差评系统平台”推送信息后实时预警,第一时间流转至相关责任部门,督促其在限定时期内开展申诉整改,帮助企业群众解决问题。目前,服务好评率维持在99%以上。
部门动态
|
今年以来,区审管办深入推进实施省市区“数字化”改革一系列决策部署,强化数字赋能、数智政务,全面推进“一网通办”省级示范大厅建设,全面开启政务服务“3e”新模式,实现事项办理“e站式”、特色服务“e贴心”、服务效能“e管家”,努力打造群众和企业一站式智慧政务“重要窗口”。截至11月底,区行政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办件159万余件,满意率99.3%,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占比93.71%,排名全市前列。
一、事项办理“e站式”,畅通政务服务通道
1.流程重塑,审批衔接高效化。全面推进“去中心化”工作,改变各部门业务条线前台受理、后台审批相分割的布局,实行收件人员和审批人员高效衔接的工作机制。一方面,优化整合部分窗口,缩减线下办事窗口122个,缩减比例达54%,并组建55人的综合窗口服务团队,实行全类目无差别受理;另一方面,后台设立综合审批区,有效缩短业务办理的“链条”,加快内部审批流,实现办事企业群众平均等待时间缩减近70%。
2.资源整合,多跨通办无差别。优化“自助服务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验区、政务服务综合受理区和后台集中审批协同中心的“三区一中心”功能布局,推进政务大厅向智慧化“政务综合体”转型。以省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为载体,推动“一网通办”向基层延伸,实现区街社三级大厅整体协同,即服务窗口区街一体、事项标准区街一体、业务系统区街一体。截至目前,18个街道政务服务2.0窗口已配置事项109个事项,已产生办件事项80个,“一网通办”累计收件量21295件。
3.贴合需求,办事方式多样化。以多样化、人性化服务方式,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感。根据实际办件量,合理设置“出件窗口”,实现快速出件。提供线上预约线下办理、线上办理线下取件、线下申请线上取件等多种办事方式,以及办件结果现场即时发放、取件柜自提、快递邮寄、线上通知等多种出件选择。今年以来,免费邮寄送达服务已惠及2.83万人次,大厅人流量整体下降20%。
二、特色服务“e贴心”,提升数字政务温度
1.精准导办,深耕前端智能服务。在行政服务中心大厅显著位置设置导服区,配置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帮办、全程代办等服务;升级取叫号系统,实现无接触感应取号、实时查看排队进度,通过手机端等待“无声叫号”,打造办事“零等待”,大厅日均服务办事群众4000余人次;引入智能机器人、智能语音音响等设备,提升导服智能化水平。
2.多端协同,拓展自助办理覆盖面。通过加大数据共享覆盖面,推进办件数据窗口端、电脑端、移动端、自助机端“多端协同”,让群众少提交材料。优化“自助服务区”,新增个人办事自助服务位25个、法人办事自助办服务位15个,原窗口工作人员主动将服务前移,在自助服务区开展操作指导,形成全自助办理优先、半自助帮办辅助、窗口办理兜底的融合服务模式。
3.特事特办,破除全程网办瓶颈。针对行动不便老年人和特殊人群办事需求,以“低门槛、减材料、少跑路”为原则,进行针对性改造。如,依托我区特色“1 Call”政务服务平台,推出“残疾人证申请及制发”“残疾人证遗失补办”等11个事项全流程“视频办”;引进“手语姐姐”实时在线翻译系统、盲人眼镜阅读器、互联网无障碍阅读系统等社保,方便特殊人群自主通过“网办”达成办事需求;提供“预约办”“上门办”等服务,不动产登记部门已为老年人提供预约上门服务216次。
三、服务效能“e管家”,力促大厅运营智能
1.动态监测,提升运行效率。基于全省“一网通办”示范大厅试点,完善“政务服务数字驾驶舱”建设。强化政务服务现场管理、办件数据归集,通过AI监控实时分析系统,建设人流车流实时监测、窗口人员行为监控、等候时长超限预警等应用场景。驾驶舱上线以来,大厅整体运行效率明显提升,平均等候时长不超过15分钟。
2.数据研析,合理调配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调配政务服务资源,以数据“反哺”服务提升。如,根据办事人群现场分布密集程度,增减自助区志愿者数量和调整自助机布设点位;根据商事登记全流程网办趋势,变“面对面”为“肩并肩”帮办,打造商事登记“零窗口”服务新模式。目前,窗口整体压减率达54%,高峰人流量下降20%。
3.评价跟踪,持续优化体验。办事群众可通过多种渠道对政务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亦可同步留言评价,为后续不断优化服务提供一手参考资料。在收到“好差评系统平台”推送信息后实时预警,第一时间流转至相关责任部门,督促其在限定时期内开展申诉整改,帮助企业群众解决问题。目前,服务好评率维持在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