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50033-2/2021-1731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民政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21-07-24 发布日期 2021-07-24
附件 关于印发《杭州市下城区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的通知
关于印发《杭州市下城区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1-07-24 11:40:11 点击率:

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下城区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六月九日


杭州市下城区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规划

(2011—2015)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要求,以及《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下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结合我区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和实际水平,特制定《杭州市下城区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

一、现实环境

(一)工作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区继续坚持“一手抓研究、一手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巩固发展“三五三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践了“66810”为民服务工作法等具有下城特色的经验做法,先后编撰出版《建设现代和谐社区》、《和谐社区发展研究》等两本理论专著,并在强化社区党建、深化居民自治、优化为民服务、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1.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核心作用。完善社区党委(总支)、楼道党支部、特色党小组三级组织,在换届选举中探索推行“公推直选”方式,积极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完善“15分钟”党员服务圈,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工作模式,建立“三方协调”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2.创新推行“66810”为民服务法。创新推行以“六必到、六必访、八必报、十条线”为主要内容的“66810”为民服务工作法,落实社区五大为民服务制度、“管线分片”联系居民制度、错时工作制等,推行“前台受理、全程服务,后台追踪、全员考评”的为民服务绩效追踪机制,提升社区为民服务水平。

3.探索形成“三五三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探索形成以“五位一体”目标体系、“五力合一”运作机制、“五型并举”推进方式、“三评互动”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三五三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先后命名26个“五星级社区”、30个“四星级社区”、13个“三星级社区”,社区群众满意率连续9年达到90%以上。下城区、天水街道、王马社区分别荣获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示范街道、示范社区”称号。

4.大力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建设。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等“三位一体”社区治理复合主体,以及社区、楼宇、单元三级居民自治组织。扩大基层民主,探索建立选举观察员、选民网上实名登记、电子唱计票等举措。引导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事务,规范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

5.切实加强社区治安防范工作。 广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全面落实治安防范“五个一”工程,推进“三网合一”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托矛盾纠纷多元解决“365”工作法,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发挥维护稳定、促进民安、优化管理平台作用,推进社区综治工作站规范化建设。

6.深化落实民生改善项目。完善“春风常驻”社会联动救助机制,每年修订出台四十条帮扶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3500万元资金,面向困难家庭、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五类重点群体,提供生活、就业、就学、就医等七项帮扶举措。组织实施“1+X”亮居工程、“五金”助老服务、扶残助残阳光工程、就业再就业扩容工程及“牵手”工程,提升辖区群众生活品质。

7.切实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推行社区工作者统一准入、量化培训、动态管理、绩效考评、梯次退出等五大机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在全市率先实行带薪休假、学历教育补助、疗休养、体检等制度,积极组织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全区有196人和62人分别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资格。我区被评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坚持开展“社区志愿为民服务统一服务日”活动,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时期。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给社会稳定、社会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我区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社会管理经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能力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从国内看,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转型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由利益主体多元化引起的利益差距扩大和利益关系复杂等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社区居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期盼不断增强,为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等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和谐社会建设将成为新的战略着力点,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过“十一五”快速发展后,未来和谐社区建设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南北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北地区和谐社区建设特别是北部地区,在社区布局、规模设置、为民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二是社区服务仍存在供需矛盾。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居民对社区的服务需求日趋旺盛,但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还有待健全,基层服务供给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社区建设公众参与度不高。居民群众、驻区单位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度不高、参与质量较低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公众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拓宽;四是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亟需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还存在机关化、行政化倾向,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服务水平上都需进一步加强。

“十二五”时期,随着社会结构调整,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差距扩大,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呈现多元化,公共需求进入扩张期,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解决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更加繁重。我们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健全社区服务体系作为发展战略重点,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全市一流、全省示范、全国领先”的发展定位,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区和谐为目标,以全面推进新型社区为民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全面落实“66810”为民服务体系,深化完善“三五三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力求社区党建有新亮点、自治功能有新突破、社区服务有新成效、队伍建设有新提升,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奠定和谐的基层社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人本性原则。坚持以社区全体居民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始终把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和实现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求。

2.统筹性原则。深化“三五三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按照“南精北快”发展战略,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健全关系协调、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推进南北地区和谐社区建设统筹发展。

3.协调性原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其他各项事业同步发展、协调发展,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渐进性原则。按照“一手抓研究、一手抓推进”工作思路,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不断健全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服务机制等,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5.创新性原则。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探索社区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经济楼宇社区等新型社区运行模式,不断提升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所有社区实行一人一票直接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居民平均参与率达90%以上;

——到2015年,全区创建100个以上社区社会工作示范岗,开发100个以上政府花钱购买岗位(服务、项目),培育100个以上助人自助类社区社会组织;

——到2015年,全区所有社区工作者全部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中,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符合条件的社区工作者均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

——到2015年,全区实现“9064”养老格局:即老年人口中,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协助的自主居家养老占90%;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占6%;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占4%;

——到2015年,全区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4000张,实现每百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4张以上的目标,其中,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占总床位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各街道辖区内自建或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不含区级养老机构床位数)不少于100张;

——到2015年,累计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充分就业社区、街道达标率均达100%;

——到2015年,实现市级文明社区全覆盖,新创省级文明社区5家,市级示范文明社区5家;

——到2015年,“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创建率达到100%,市级以上绿色型社区占60%;新创建10个省级科普文明示范街道(社区);建成低碳示范社区36个;

——到2015年,新一轮社区市民学校等级评估达标率争取100%;全区学习型学校达到80%,市级社区教育示范分院达80%以上,从业人员职前培训率达80%以上,有70%以上的市民接受文化生活教育,逐步实现8个青少年空间的全覆盖;

——到2015年,居民出行15分钟可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率达到100%;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或超过杭州市建档平均水平;主要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90%以上;居民医学科学知识普及程度达到85%;

——到2015年,有5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示范中心要求;按照每千居民配备0.8名社区家庭责任医生;

——到2015年,各街道均建立“优生优育优教”指导中心,计生及“优生优育优教”知识普及率达到省、市、区要求。

——到2015年,新增招商楼宇30幢,培育特色楼宇40幢;完善楼宇社区架构体系,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和“5A”评比制度,实现5A楼宇社区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66810”为民服务体系

完善扩大社区服务内涵,充分整合社区各类组织力量,落实各项为民服务制度,健全服务绩效监督机制,完善社区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社区为民服务水平。

1.健全落实社区为民服务内涵。进一步落实对居民及其家庭突发事件“六必到”的帮扶服务,对六类重点群体“六必访” 的个性服务,对社区动态信息“八必报”的预警服务,以及党员先锋、平安秩序、环境美化、医疗计生、文体教育、帮扶救助、就业指导、居家养老、助残扶残、社会组织等“十条线”的专业服务,积极探索将“十条线”的专业服务向楼宇社区扩展、延伸,进一步梳理、明晰服务项目和职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平台。

2.改革完善社区为民服务主体。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社区居委会的主体参与作用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重要支撑作用,构建社区共治新格局。要进一步推进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交叉任职”的社区治理复合主体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楼宇居民自治会、单元居民自治小组的“三级联动”居民自治网络;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协调”工作机制;健全楼宇社区综合党委、楼宇社区服务中心、楼宇社区促进会“三位一体”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各类社区社会组织,探索培育新型服务组织。

3.制定实施社区为民服务标准。探索创新社区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进一步落实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一门式、十条线、十个一”标准化建设,完善社区“日受理、周例会、月走访、季恳谈、年考评”五大为民服务制度、“管线分片”联系居民制度,以及每日巡查制、值班主任制、民情通报制、一门受理制、错时工作制等工作规范,健全并落实入户走访“六统一”标准、居民信息“五清十全”要求等服务规范。推广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岗位、项目)的形式,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专业服务。

4.深化落实社区为民服务评估方法。进一步落实“前台受理、全程服务,后台追踪、全员考评”为主要内容的“66810”为民服务绩效追踪机制,开发完善“66810”为民服务绩效追踪信息管理系统,丰富居民信息、公共服务、数据统计、档案管理等模块功能。健全受理、服务、回访、评估等为民服务流程和标准,加大对服务绩效的随机抽查、实时回访和定期追踪力度,健全完善以社区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操作性和指导性兼具的社区服务评价标准体系。

(二)深化完善“三五三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

1.完善“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深化“四会”、“三公开”制度,加强法治宣传,努力构建“民主法治社区”;落实“春风常驻”社会联动救助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构建“惠民社区”;深化社会管理“351”工程,完善以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治、重点工作联动、基层平安联创为内容的“五联”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平安社区”;继续实施背街小巷改善等实事工程,开展“低碳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努力打造“生态社区”;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繁荣社区文化体育,优化社区医疗计生服务,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全力构建“人文社区”。

2.完善“五力合一”的运作机制。强化党委核心力,深化落实“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制度;加大政府推动力,加强资源集聚、整合,完善和谐社区建设基准指标评估体系;凝聚社会参与力,积极引导社区居民、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共建;推进市场运作力,推行社区服务标准化、规范化、连锁化,形成地区社区服务品牌;强化居民自治力,健全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

3.完善“五型并举”的推进方式。按照小康居住型、旧有小区型、高档商住型、排屋别墅型、撤村建居型等五种社区类型, 分别对小康居住型与旧有小区型主要采取邻里互动、楼宇自治发展模式;对高档商住型、排屋别墅型社区主要采取精英带动、公众参与发展模式;对撤村建居型社区主要采取文化推动、城乡一体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发展模式加强分类指导。

4.完善“三评互动”的评价办法。深化完善以“满意社区”评选、“星级社区”评估、“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评议活动为载体的“三评互动”工作机制,充分利用“66810”为民服务绩效追踪信息管理系统,将服务绩效与“满意社区”评选、“星级社区”评估办法相衔接,健全上下互动、激励和谐社区发展的科学评价办法。

(三)统筹推进北部地区社区发展

1.推进社区布局调整。根据城市化进程,按照“地界清晰,便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完善北部地区尤其是“城中村”改造完成后的社区规划布局和调整,通过调整、撤并、扩容、新建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社区结构,明晰社区的四至范围。科学划分界定社区的规模设置,逐步消除规模在1500户以下的社区,彻底消除“点式”社区。

2.加快社区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撤村建居社区转型,在已完成城中村改造的撤村建居社区,建立社区、经合社、物业公司权责明确的管理服务体制,合理界定划分公共服务、股民事务、物业管理服务等管理服务职能,逐步实现撤村建居区域的社区组织与经合社组织在资金、人员、管理服务方式的分离。

3.加强新市民管理服务。针对北部地区外来人员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探索破解新市民服务管理难题,在新市民密集地区继续深入实施“出租房宾馆式管理”。积极实践“新市民之家”管理模式,建立分散和集中相结合、服务和管理并举、房东和中介责任并重的新市民服务管理模式,提高科学化管理服务水平。

4.推进队伍职业化建设。严格落实全区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要求,逐步完成人员身份的调整置换,逐步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对北部地区社区工作者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进一步增强为居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北部地区撤村建居社区、新建社区的资金扶持力度。除享受市区原有各项扶持政策外,对北部撤村建居社区,新建、改扩建社区综合服务用房的,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建设资助;新建、改扩建老年活动室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资助。对新开发的住宅小区的社区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开办资助。星级、满意社区的奖励按有关文件执行。

(四)大力发展社区社会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宗旨,探索形成以社区为平台、机构为依托、政府资源为主导、社会资源为补充的基层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1.完善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及时调整充实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将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社会工作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区社会工作协会和各街道分会的作用,配齐专职工作人员,积极为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公益性组织提供服务。

2.完善社会工作运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完善社会工作者资格证管理,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的组织架构。推广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形成“社区工作者、专业工作者、专职志愿者”三工联动的队伍体系。深入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示范岗创建活动,实施社会工作专业线发展计划,建立政府向社会购买岗位、购买服务的有效机制,形成“点、线、面”三维联动的运作机制。

3.完善社会工作评价机制。明确社区社会工作岗位的目标体系、技术要求、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完善社区社会工作岗位的职业技术标准。合理界定政府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范围,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评估标准,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的种类和品质。规范社会工作示范岗的建设标准,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工作岗位,设立创建评估指标,组织好开展社会工作示范岗创建活动。

(五)有效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能力

1.进一步规范统一准入机制。建立统一招录制度,按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入围、依法选举”的原则,规范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公示、聘任等程序,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进行。建立职业资质准入制度,将社区工作者纳入“社会工作者”职业序列,设置“社会工作者”职业类别。建立全区社区工作者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社区工作者劳动人事档案管理。

2.进一步规范量化培训机制。加强上岗培训教育。加强对新招录的社区工作者在工作理念、服务意识、岗位行为、职业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大力支持并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特别是与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相关专业的知识更新。积极组织并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资格考试。全面开展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继续教育,编制系统的专业培训课程。

3.进一步规范动态管理机制。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选拔和使用社区工作者,进一步完善社区“两委一站”负责人后备人才库建设。定期将优秀社区工作者充实进后备人才库,注重对后备人才的多岗位锻炼、培养、使用,新提拔社区“两委一站”负责人一般应从后备人才库中选拔产生。

4.进一步规范绩效考评机制。充分利用“66810”为民服务绩效追踪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社区工作者的月度考评及年度综合考评工作,建立绩效追踪信息与社区工作者奖励、评优、晋升、聘用相挂钩,服务数量与质量综合评估、服务内容与绩效系统评价的综合考评制度。

5.进一步规范梯次退出机制。探索实践社区工作者淘汰机制,对工作热情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考核业绩不优、群众满意度不佳的社区工作者,逐步推行梯次退出制度,以达到提升个体素质、优化整体结构、优胜劣汰、良性循环的目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坚持把和谐社区建设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党政领导、民政协调、部门指导、街居实施、社会参与”的组织实施机制,形成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合力。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区、街两级和谐社区建设领导责任制,完善“区街联动,以街为主”工作机制。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指导,形成上下联动、区域联动、社会联动的良好格局。各街道、社区要进一步拓展工作领域,改进工作方式,动员和组织辖区单位、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提升和谐社区建设整体水平。

(二)健全政策制度

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及时研究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严格执行社区准入制,制定完善社区服务、社区经费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建立健全和谐社区建设政策体系,使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和谐社区建设科学发展、统筹发展。

(三)落实资金保障

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把社区用房建设经费、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工作者工资福利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区、街道稳步增长和多元化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并重点向新建社区、人口密集社区、困难群体聚集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和撤村建居社区倾斜。要加大对公益性社区服务的投入,着力解决社区服务基础薄弱,资金、场地短缺等突出问题。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机制。要规范经费管理和监督,制定和谐社区建设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确保社区经费公开、透明和合理使用。

(四)深化理论研究

要认真总结、全面回顾和谐社区建设已取得的经验成效,学习借鉴国内外和谐社区建设的最新成果和先进经验,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推动实践创新。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理论研究队伍,围绕社区管理体制、社区民主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等领域,采取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联合进行科研攻关、调查研究,及时对和谐社区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把握下城和谐社区建设的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取得有分析、有见解的研究成果,为和谐社区建设科学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下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六月七日


规划计划
规划计划
专项规划
关于印发《杭州市下城区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的通知

索引号

00250033-2/2021-17317

文号

公布日期

2021-07-2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民政局

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下城区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六月九日


杭州市下城区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规划

(2011—2015)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要求,以及《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下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结合我区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和实际水平,特制定《杭州市下城区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

一、现实环境

(一)工作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区继续坚持“一手抓研究、一手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巩固发展“三五三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践了“66810”为民服务工作法等具有下城特色的经验做法,先后编撰出版《建设现代和谐社区》、《和谐社区发展研究》等两本理论专著,并在强化社区党建、深化居民自治、优化为民服务、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1.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核心作用。完善社区党委(总支)、楼道党支部、特色党小组三级组织,在换届选举中探索推行“公推直选”方式,积极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完善“15分钟”党员服务圈,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工作模式,建立“三方协调”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2.创新推行“66810”为民服务法。创新推行以“六必到、六必访、八必报、十条线”为主要内容的“66810”为民服务工作法,落实社区五大为民服务制度、“管线分片”联系居民制度、错时工作制等,推行“前台受理、全程服务,后台追踪、全员考评”的为民服务绩效追踪机制,提升社区为民服务水平。

3.探索形成“三五三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探索形成以“五位一体”目标体系、“五力合一”运作机制、“五型并举”推进方式、“三评互动”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三五三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先后命名26个“五星级社区”、30个“四星级社区”、13个“三星级社区”,社区群众满意率连续9年达到90%以上。下城区、天水街道、王马社区分别荣获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示范街道、示范社区”称号。

4.大力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建设。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等“三位一体”社区治理复合主体,以及社区、楼宇、单元三级居民自治组织。扩大基层民主,探索建立选举观察员、选民网上实名登记、电子唱计票等举措。引导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事务,规范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

5.切实加强社区治安防范工作。 广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全面落实治安防范“五个一”工程,推进“三网合一”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托矛盾纠纷多元解决“365”工作法,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发挥维护稳定、促进民安、优化管理平台作用,推进社区综治工作站规范化建设。

6.深化落实民生改善项目。完善“春风常驻”社会联动救助机制,每年修订出台四十条帮扶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3500万元资金,面向困难家庭、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五类重点群体,提供生活、就业、就学、就医等七项帮扶举措。组织实施“1+X”亮居工程、“五金”助老服务、扶残助残阳光工程、就业再就业扩容工程及“牵手”工程,提升辖区群众生活品质。

7.切实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推行社区工作者统一准入、量化培训、动态管理、绩效考评、梯次退出等五大机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在全市率先实行带薪休假、学历教育补助、疗休养、体检等制度,积极组织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全区有196人和62人分别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资格。我区被评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坚持开展“社区志愿为民服务统一服务日”活动,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时期。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给社会稳定、社会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我区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社会管理经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能力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从国内看,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转型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由利益主体多元化引起的利益差距扩大和利益关系复杂等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社区居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期盼不断增强,为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等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和谐社会建设将成为新的战略着力点,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过“十一五”快速发展后,未来和谐社区建设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南北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北地区和谐社区建设特别是北部地区,在社区布局、规模设置、为民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二是社区服务仍存在供需矛盾。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居民对社区的服务需求日趋旺盛,但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还有待健全,基层服务供给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社区建设公众参与度不高。居民群众、驻区单位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度不高、参与质量较低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公众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拓宽;四是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亟需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还存在机关化、行政化倾向,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服务水平上都需进一步加强。

“十二五”时期,随着社会结构调整,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差距扩大,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呈现多元化,公共需求进入扩张期,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解决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更加繁重。我们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健全社区服务体系作为发展战略重点,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全市一流、全省示范、全国领先”的发展定位,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区和谐为目标,以全面推进新型社区为民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全面落实“66810”为民服务体系,深化完善“三五三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力求社区党建有新亮点、自治功能有新突破、社区服务有新成效、队伍建设有新提升,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奠定和谐的基层社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人本性原则。坚持以社区全体居民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始终把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和实现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求。

2.统筹性原则。深化“三五三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按照“南精北快”发展战略,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健全关系协调、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推进南北地区和谐社区建设统筹发展。

3.协调性原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其他各项事业同步发展、协调发展,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渐进性原则。按照“一手抓研究、一手抓推进”工作思路,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不断健全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服务机制等,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5.创新性原则。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探索社区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经济楼宇社区等新型社区运行模式,不断提升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所有社区实行一人一票直接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居民平均参与率达90%以上;

——到2015年,全区创建100个以上社区社会工作示范岗,开发100个以上政府花钱购买岗位(服务、项目),培育100个以上助人自助类社区社会组织;

——到2015年,全区所有社区工作者全部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中,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符合条件的社区工作者均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

——到2015年,全区实现“9064”养老格局:即老年人口中,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协助的自主居家养老占90%;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占6%;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占4%;

——到2015年,全区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4000张,实现每百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4张以上的目标,其中,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占总床位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各街道辖区内自建或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不含区级养老机构床位数)不少于100张;

——到2015年,累计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充分就业社区、街道达标率均达100%;

——到2015年,实现市级文明社区全覆盖,新创省级文明社区5家,市级示范文明社区5家;

——到2015年,“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创建率达到100%,市级以上绿色型社区占60%;新创建10个省级科普文明示范街道(社区);建成低碳示范社区36个;

——到2015年,新一轮社区市民学校等级评估达标率争取100%;全区学习型学校达到80%,市级社区教育示范分院达80%以上,从业人员职前培训率达80%以上,有70%以上的市民接受文化生活教育,逐步实现8个青少年空间的全覆盖;

——到2015年,居民出行15分钟可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率达到100%;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或超过杭州市建档平均水平;主要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90%以上;居民医学科学知识普及程度达到85%;

——到2015年,有5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示范中心要求;按照每千居民配备0.8名社区家庭责任医生;

——到2015年,各街道均建立“优生优育优教”指导中心,计生及“优生优育优教”知识普及率达到省、市、区要求。

——到2015年,新增招商楼宇30幢,培育特色楼宇40幢;完善楼宇社区架构体系,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和“5A”评比制度,实现5A楼宇社区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66810”为民服务体系

完善扩大社区服务内涵,充分整合社区各类组织力量,落实各项为民服务制度,健全服务绩效监督机制,完善社区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社区为民服务水平。

1.健全落实社区为民服务内涵。进一步落实对居民及其家庭突发事件“六必到”的帮扶服务,对六类重点群体“六必访” 的个性服务,对社区动态信息“八必报”的预警服务,以及党员先锋、平安秩序、环境美化、医疗计生、文体教育、帮扶救助、就业指导、居家养老、助残扶残、社会组织等“十条线”的专业服务,积极探索将“十条线”的专业服务向楼宇社区扩展、延伸,进一步梳理、明晰服务项目和职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平台。

2.改革完善社区为民服务主体。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社区居委会的主体参与作用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重要支撑作用,构建社区共治新格局。要进一步推进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交叉任职”的社区治理复合主体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楼宇居民自治会、单元居民自治小组的“三级联动”居民自治网络;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协调”工作机制;健全楼宇社区综合党委、楼宇社区服务中心、楼宇社区促进会“三位一体”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各类社区社会组织,探索培育新型服务组织。

3.制定实施社区为民服务标准。探索创新社区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进一步落实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一门式、十条线、十个一”标准化建设,完善社区“日受理、周例会、月走访、季恳谈、年考评”五大为民服务制度、“管线分片”联系居民制度,以及每日巡查制、值班主任制、民情通报制、一门受理制、错时工作制等工作规范,健全并落实入户走访“六统一”标准、居民信息“五清十全”要求等服务规范。推广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岗位、项目)的形式,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专业服务。

4.深化落实社区为民服务评估方法。进一步落实“前台受理、全程服务,后台追踪、全员考评”为主要内容的“66810”为民服务绩效追踪机制,开发完善“66810”为民服务绩效追踪信息管理系统,丰富居民信息、公共服务、数据统计、档案管理等模块功能。健全受理、服务、回访、评估等为民服务流程和标准,加大对服务绩效的随机抽查、实时回访和定期追踪力度,健全完善以社区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操作性和指导性兼具的社区服务评价标准体系。

(二)深化完善“三五三评”和谐社区建设模式

1.完善“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深化“四会”、“三公开”制度,加强法治宣传,努力构建“民主法治社区”;落实“春风常驻”社会联动救助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构建“惠民社区”;深化社会管理“351”工程,完善以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治、重点工作联动、基层平安联创为内容的“五联”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平安社区”;继续实施背街小巷改善等实事工程,开展“低碳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努力打造“生态社区”;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繁荣社区文化体育,优化社区医疗计生服务,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全力构建“人文社区”。

2.完善“五力合一”的运作机制。强化党委核心力,深化落实“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制度;加大政府推动力,加强资源集聚、整合,完善和谐社区建设基准指标评估体系;凝聚社会参与力,积极引导社区居民、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共建;推进市场运作力,推行社区服务标准化、规范化、连锁化,形成地区社区服务品牌;强化居民自治力,健全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

3.完善“五型并举”的推进方式。按照小康居住型、旧有小区型、高档商住型、排屋别墅型、撤村建居型等五种社区类型, 分别对小康居住型与旧有小区型主要采取邻里互动、楼宇自治发展模式;对高档商住型、排屋别墅型社区主要采取精英带动、公众参与发展模式;对撤村建居型社区主要采取文化推动、城乡一体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发展模式加强分类指导。

4.完善“三评互动”的评价办法。深化完善以“满意社区”评选、“星级社区”评估、“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评议活动为载体的“三评互动”工作机制,充分利用“66810”为民服务绩效追踪信息管理系统,将服务绩效与“满意社区”评选、“星级社区”评估办法相衔接,健全上下互动、激励和谐社区发展的科学评价办法。

(三)统筹推进北部地区社区发展

1.推进社区布局调整。根据城市化进程,按照“地界清晰,便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完善北部地区尤其是“城中村”改造完成后的社区规划布局和调整,通过调整、撤并、扩容、新建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社区结构,明晰社区的四至范围。科学划分界定社区的规模设置,逐步消除规模在1500户以下的社区,彻底消除“点式”社区。

2.加快社区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撤村建居社区转型,在已完成城中村改造的撤村建居社区,建立社区、经合社、物业公司权责明确的管理服务体制,合理界定划分公共服务、股民事务、物业管理服务等管理服务职能,逐步实现撤村建居区域的社区组织与经合社组织在资金、人员、管理服务方式的分离。

3.加强新市民管理服务。针对北部地区外来人员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探索破解新市民服务管理难题,在新市民密集地区继续深入实施“出租房宾馆式管理”。积极实践“新市民之家”管理模式,建立分散和集中相结合、服务和管理并举、房东和中介责任并重的新市民服务管理模式,提高科学化管理服务水平。

4.推进队伍职业化建设。严格落实全区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要求,逐步完成人员身份的调整置换,逐步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对北部地区社区工作者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进一步增强为居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北部地区撤村建居社区、新建社区的资金扶持力度。除享受市区原有各项扶持政策外,对北部撤村建居社区,新建、改扩建社区综合服务用房的,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建设资助;新建、改扩建老年活动室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资助。对新开发的住宅小区的社区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开办资助。星级、满意社区的奖励按有关文件执行。

(四)大力发展社区社会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宗旨,探索形成以社区为平台、机构为依托、政府资源为主导、社会资源为补充的基层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1.完善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及时调整充实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将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社会工作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区社会工作协会和各街道分会的作用,配齐专职工作人员,积极为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公益性组织提供服务。

2.完善社会工作运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完善社会工作者资格证管理,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的组织架构。推广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形成“社区工作者、专业工作者、专职志愿者”三工联动的队伍体系。深入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示范岗创建活动,实施社会工作专业线发展计划,建立政府向社会购买岗位、购买服务的有效机制,形成“点、线、面”三维联动的运作机制。

3.完善社会工作评价机制。明确社区社会工作岗位的目标体系、技术要求、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完善社区社会工作岗位的职业技术标准。合理界定政府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范围,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评估标准,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的种类和品质。规范社会工作示范岗的建设标准,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工作岗位,设立创建评估指标,组织好开展社会工作示范岗创建活动。

(五)有效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能力

1.进一步规范统一准入机制。建立统一招录制度,按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入围、依法选举”的原则,规范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公示、聘任等程序,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进行。建立职业资质准入制度,将社区工作者纳入“社会工作者”职业序列,设置“社会工作者”职业类别。建立全区社区工作者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社区工作者劳动人事档案管理。

2.进一步规范量化培训机制。加强上岗培训教育。加强对新招录的社区工作者在工作理念、服务意识、岗位行为、职业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大力支持并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特别是与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相关专业的知识更新。积极组织并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资格考试。全面开展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继续教育,编制系统的专业培训课程。

3.进一步规范动态管理机制。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选拔和使用社区工作者,进一步完善社区“两委一站”负责人后备人才库建设。定期将优秀社区工作者充实进后备人才库,注重对后备人才的多岗位锻炼、培养、使用,新提拔社区“两委一站”负责人一般应从后备人才库中选拔产生。

4.进一步规范绩效考评机制。充分利用“66810”为民服务绩效追踪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社区工作者的月度考评及年度综合考评工作,建立绩效追踪信息与社区工作者奖励、评优、晋升、聘用相挂钩,服务数量与质量综合评估、服务内容与绩效系统评价的综合考评制度。

5.进一步规范梯次退出机制。探索实践社区工作者淘汰机制,对工作热情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考核业绩不优、群众满意度不佳的社区工作者,逐步推行梯次退出制度,以达到提升个体素质、优化整体结构、优胜劣汰、良性循环的目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坚持把和谐社区建设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党政领导、民政协调、部门指导、街居实施、社会参与”的组织实施机制,形成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合力。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区、街两级和谐社区建设领导责任制,完善“区街联动,以街为主”工作机制。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指导,形成上下联动、区域联动、社会联动的良好格局。各街道、社区要进一步拓展工作领域,改进工作方式,动员和组织辖区单位、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提升和谐社区建设整体水平。

(二)健全政策制度

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及时研究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严格执行社区准入制,制定完善社区服务、社区经费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建立健全和谐社区建设政策体系,使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和谐社区建设科学发展、统筹发展。

(三)落实资金保障

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把社区用房建设经费、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工作者工资福利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区、街道稳步增长和多元化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并重点向新建社区、人口密集社区、困难群体聚集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和撤村建居社区倾斜。要加大对公益性社区服务的投入,着力解决社区服务基础薄弱,资金、场地短缺等突出问题。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机制。要规范经费管理和监督,制定和谐社区建设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确保社区经费公开、透明和合理使用。

(四)深化理论研究

要认真总结、全面回顾和谐社区建设已取得的经验成效,学习借鉴国内外和谐社区建设的最新成果和先进经验,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推动实践创新。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理论研究队伍,围绕社区管理体制、社区民主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等领域,采取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联合进行科研攻关、调查研究,及时对和谐社区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把握下城和谐社区建设的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取得有分析、有见解的研究成果,为和谐社区建设科学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下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六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