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50020-1/2021-1731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文广旅体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21-07-24 发布日期 2021-07-24
附件 下城区“十二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下城区“十二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发布日期: 2021-07-24 11:33:11 点击率:



“十二五”时期是下城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为科学谋划和有效推进未来五年我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根据《杭州市下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省、市有关规划精神,立足下城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和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下城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文化体育部门的有力指导下,紧紧围绕省、市、区加快“文化大省”、“文化名城”、“文化中心”建设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坚持“文化引领”,提升文化自觉,优化资源整合,落实文化惠民,强化公共服务,丰富文化产品,推进文创产业,锐意改革创新,全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活动品牌建设、基层基础建设等得到快速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城区文化软实力

(一)发展背景

——各级领导重视,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及文件要求,十分重视公共文化体育建设,提出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构建“文化中心”目标、打造“繁华时尚之区”品牌的工作思路,以不断增强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综合发展实力。“十一五”期间,我区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创建“主题文化社区”活动的通知》、《下城 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下城区星级文化团队考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划、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2007年,浙江省社区文化经验交流会在我区召开;2006年我区被命名为“浙江省体育强区”。

——独特区位优势,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下城区是杭州市的中心城区,地理位置重要,环境条件优越,特别是国家、省、市部分机关和直属单位以及大型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体单位位于下城,对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十一五”时期,下城区的各项建设和事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指标始终处在全省、全市前列,这对“十二五”文化体育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亮点特色彰显,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区注重优秀团队、优秀人才和优秀节目的培育和打造,加强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积极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并多次获奖,创作生产了一批优秀文艺节目,打造培育了一批优秀文化团队和人才骨干,为“十二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社会发展进步,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杭州人均GDP从1万美元进入2万美元发展阶段,下城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消费结构变化步伐显著加快,文化体育消费将进入大幅跃升阶段,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对文化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化体育工作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务求实效,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文化体育品种、样式和载体,以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文化惠民。

(二)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区在完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四位一体,整体联动,覆盖全区的公共文体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在区级层面,建成了文化体育中心、城北体育公园;在街道层面,有8个国民体质监测街道站,2009年底,我区在全市率先实现省、市体育先进街道全覆盖,8个街道综合文化站有6个成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两个成为市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在社区层面,72个社区100%建有文化活动室,共建有体育健身苑(点)138个、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54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43个;在辖区单位层面,现有的103块体育场地、31所学校、45家单位的体育文化场所面向公众开放,全区人均体育占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处在全省前列。以区(含市区共建)级文体设施为主体、街道综合文体站为依托、社区文体活动室为网点、辖区单位文体活动场所为共享的具有下城特色的“四位一体、整体互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注重创意,打造品牌,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在有效传承“社区文化月”、“万人双健”、“元宵灯会”、“欢乐广场月月演”、“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总三大品牌赛事”等传统品牌的同时,根据形势发展和群众需求,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文化社区”、“文化超市”、“全民健身宣传月”、“永恒的旋律”——七一歌会等一批新的文体工作品牌,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

——积极应对,努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杭州织锦”、“杭州评话”、“小热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杭州刺绣”、“张同泰道地药材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名录,“手工织布工艺”、“手工字画装裱”、“广兴堂养生药膳”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 6个项目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2009年,我区成功举办了“锦绣中华”全国织绣精品大展,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加强培训,提升素质,文体工作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出台了《下城区星级团队评选暂行办法》,全区现有各类群众文体团队450余支,各类文体骨干1.5万余人,涌现出何佩英、鲍倩、张元观、解勇君等一批群众文体团队的领军人物和天水社工艺术团、“花儿组合”、群星合唱团等一批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得殊荣的优秀示范团队,多项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作品及公共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在全国、省、市获奖。积极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改革,改善了结构,优化了队伍,激发了活力,锻炼培养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肯吃苦、能奉献的文体工作创意策划、组织指导、文艺创作人才。

——社会联动,合力共建,文化市场执法监管机制创新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区的文化市场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相适应,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区共有文化经营单位近1200家,针对执法监管人员少、任务重、要求高的实际,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结合实际,研究对策,整合力量,完善举措,探索实施了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六个纳入”工作机制,务实有效地抓好文化市场执法监管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其做法受到省、市领导的批示肯定,并被全国“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简报转发。2009年、2010年,我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创建“无小耳朵街道”先进单位,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连续10年荣获省(市)先进单位。

——科学定位,克难攻坚,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按照市、区总体要求,实施“两轮驱动”、“2+1”、三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应对挑战、转危为机、跨越发展的关键抓手,作为建设“文化中心”、提升软实力、全力打造“繁华时尚之区”的重要举措,全区文创产业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虚到实、逐步走强,正在推进形成以“一街十园多楼”为基本特征,点线面相互贯通、楼街园竞相发展的具有下城特色的文创产业发展格局。2010年,全区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71.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加21.07%,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5.43%,文创产业已成为下城经济继金融业和商贸业之后又一支柱性产业。

(三)存在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区文化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坚持“文化引领”、提升文化自觉的意识尚需不断加强;二是发展还不够平衡,一些基层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三是人才队伍存在年龄老化、结构梯次不够合理、进出渠道不畅、选拔培养机制不尽完善等现象;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尚有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公共文化经费保障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和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丰富载体、打响品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不断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繁华时尚”的文化强区而努力奋斗。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下城区文化体育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阵地设施显著改善,文化惠民深入推进,群众团队形成规模,队伍素质整体提高,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精品亮点特色彰显,文化市场繁荣有序,事业产业同步发展,和谐文化环境基本形成,巩固发展“浙江省体育强区”建设成果,积极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区”和“国家级文化先进区”,文化体育发展主要指标和城区文化软实力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到2015年,全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下城文体中心、城北体育公园等重点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健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下城区支中心,不断完善街道、社区文化设施网络。在城市化推进、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室、体育健身苑(点)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落实,进一步健全完善“15分钟文化圈、10分钟体育圈”。三是积极推进图书“一证通”工程,实现全区图书借还一体化网络。进一步深化图书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楼宇、进军营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就近、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四是着力加强“文化社区”建设,结合新的实践,积极研究探索,突破“瓶颈”制约,努力拓宽内容、完善方式、提升质量,确保实效。五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品牌活动,完善提升“社区文化月”、“广场月月演”、“精品团队展演”、“社工文艺汇演”等特色品牌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同时,深入探索和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采取政府购买、社会赞助、街道补贴有机结合等形式,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剧院,让高雅艺术惠及百姓。六是切实加强文艺创作,逐步健全文艺创作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努力创作出更多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扩大下城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构建完善公共体育长效服务体系。以提升社区体育服务质量为中心,以破解大众体育“瓶颈”问题为重点,以实现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为目标,健全完善社区公共体育长效服务机制,进一步深化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水平。到2015年,全区体育人口达到60%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要深化落实“12345”工程:“围绕一个中心”——以提升社区体育服务质量、实现服务均等化为工作中心;“建好两个组织”——在区体育总会下面建立街道体总分会等街道体育协会组织,在社区健全完善体育健身俱乐部;“解决三大难题”——着力解决体育组织、锻炼场地和活动经费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四个机制”——责任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创新五项举措”——创新社区体育指导员工作管理方法、创新体育设施开发与政府补贴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平台的举措、创新社区体育活动形式与组织形式、创建社区体育融资平台、创新建立社区体育特色项目基地平台。

(三)构建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十一五”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切实加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设,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效开展。要积极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申报工作,开展新增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命名和保护工作。抢救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制订系统的保护方案并付诸实施;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摸清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底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传承人发放津贴;努力争取“十二五”期间使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构建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坚持依法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坚持以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经常监管与突击监管相结合,专职队伍监管与依靠社会力量监管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六个纳入”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权力人的合法利益。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统一、高效、便捷的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培训和考核,提高文化市场管理、稽查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演出、音像、娱乐、网络文化、游艺游戏等行业协会,并严格按照法律和协会章程,发挥在市场协调、行业自律、服务维权等方面的作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五)构建完善文化体育人才培育体系。根据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国家和省市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探索研究我区文化体育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任用、交流、激励的工作机制。到2015年,全区文化体育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努力形成出名人、演名戏、带名团的良性发展局面。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探索适合文化体育行业特点的人才资格考试、考核评价方法,逐步建立文化体育人才社会化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培养、岗位实践、在职进修、交流培养等多种途径的培训制度。注重引进人才,创造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继续开展优秀星级文艺团队的评选活动,使我区优秀星级文艺团队的数量有比较大的增加、质量有新的提高,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奠定基础。建立健全文化馆、图书馆、体育中心和街道、社区文化机构的工作岗位规范,逐步实行工作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加大对基层文化体育队伍指导、培训和帮带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一要细化规划的责任落实,推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充分认识加强文化体育建设的重要意义,自觉将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的总体框架,纳入各级领导的责任范畴,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把“软实力”变为“硬任务”,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为构建“繁华时尚之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评估考核制度。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要求,探索研究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单位机制改革。以文化馆为试点单位,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实行见习锻炼、全员聘用等人事制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效率优先,体现公平,按劳分配”的内部绩效工资分配机制,通过改革保持队伍的稳定和创先争优氛围的形成,充分调动文化体育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出人、出戏、出效益,进一步增强下城区文化体育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二)加大投入,强化保障。一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探索建立规范有效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筹资机制,研究设立全区人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逐渐形成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多渠道投入的保障机制。要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规定,保证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二要加大对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的规定性投入。进一步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体育中心等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单位和“社区文化月”、“元宵灯会”、“七一红歌会”“文化社区”、“文化惠民”等活动的经费投入力度;落实图书馆年度购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的专项资金;研究设立区文艺创作奖励扶持资金,对组织领导文化体育工作出色的机关、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参加杭州市以上各种文化体育展演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团队和个人给予一定奖励,促进各项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正常开展;对我区具有国家、省、市水准的艺术团队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三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高效、透明的文化捐赠渠道,鼓励企业参与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支持企业和企业家以冠名、建立文化基金会等形式,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资金赞助。

(三)深入实践,有序推进。一要吸纳区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组建一支具有较深理论水平、较强实践经验、较高策划能力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充分发挥他们思想库、智囊团的重要作用;二要对涉及全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推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创新。同时对我区各地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充分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和推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化。

(四)整合资源,创新服务。积极整合基础文化设施资源,规范和创新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手段。推广社区综合文化站业务试点成果,制定《下城区社区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做到服务标准,有章可循;规范区级群文活动及作品评奖过程中的评委会组成、评奖程序、奖项设置等。创新思路与手段,让广大群众就近便捷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坚持资源共享,进一步发挥区文化馆的龙头作用,突破传统群文工作模式,积极探索群众文化工作一体化、集约化运作新路子。要大力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方式,构建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五)抓好队伍,提升水平。要切实抓好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健全完善群众文化团队星级考评机制,提高文体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健全人才培养选拔管理机制,加强对文化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强文化体育事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街道及社区文化人才的培训和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队伍建设,各街道综合文化站要落实两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本辖区的文化工作,各社区文化中心要落实1名以上文体干部负责本社区的文化体育工作,继续做好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工作。要推进“社区文化大讲堂”项目实施。根据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精心选择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作为讲堂主题,积极在社区内精挑细选精英人士组成讲师团,采取形式多样、灵活新颖的授课方式,更好地面向社区、服务百姓。


规划计划
规划计划
专项规划
下城区“十二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索引号

00250020-1/2021-17315

文号

公布日期

2021-07-2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文广旅体局



“十二五”时期是下城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为科学谋划和有效推进未来五年我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根据《杭州市下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省、市有关规划精神,立足下城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和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下城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文化体育部门的有力指导下,紧紧围绕省、市、区加快“文化大省”、“文化名城”、“文化中心”建设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坚持“文化引领”,提升文化自觉,优化资源整合,落实文化惠民,强化公共服务,丰富文化产品,推进文创产业,锐意改革创新,全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活动品牌建设、基层基础建设等得到快速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城区文化软实力

(一)发展背景

——各级领导重视,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及文件要求,十分重视公共文化体育建设,提出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构建“文化中心”目标、打造“繁华时尚之区”品牌的工作思路,以不断增强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综合发展实力。“十一五”期间,我区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创建“主题文化社区”活动的通知》、《下城 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下城区星级文化团队考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划、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2007年,浙江省社区文化经验交流会在我区召开;2006年我区被命名为“浙江省体育强区”。

——独特区位优势,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下城区是杭州市的中心城区,地理位置重要,环境条件优越,特别是国家、省、市部分机关和直属单位以及大型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体单位位于下城,对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十一五”时期,下城区的各项建设和事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指标始终处在全省、全市前列,这对“十二五”文化体育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亮点特色彰显,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区注重优秀团队、优秀人才和优秀节目的培育和打造,加强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积极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并多次获奖,创作生产了一批优秀文艺节目,打造培育了一批优秀文化团队和人才骨干,为“十二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社会发展进步,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杭州人均GDP从1万美元进入2万美元发展阶段,下城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消费结构变化步伐显著加快,文化体育消费将进入大幅跃升阶段,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对文化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化体育工作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务求实效,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文化体育品种、样式和载体,以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文化惠民。

(二)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区在完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四位一体,整体联动,覆盖全区的公共文体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在区级层面,建成了文化体育中心、城北体育公园;在街道层面,有8个国民体质监测街道站,2009年底,我区在全市率先实现省、市体育先进街道全覆盖,8个街道综合文化站有6个成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两个成为市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在社区层面,72个社区100%建有文化活动室,共建有体育健身苑(点)138个、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54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43个;在辖区单位层面,现有的103块体育场地、31所学校、45家单位的体育文化场所面向公众开放,全区人均体育占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处在全省前列。以区(含市区共建)级文体设施为主体、街道综合文体站为依托、社区文体活动室为网点、辖区单位文体活动场所为共享的具有下城特色的“四位一体、整体互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注重创意,打造品牌,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在有效传承“社区文化月”、“万人双健”、“元宵灯会”、“欢乐广场月月演”、“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总三大品牌赛事”等传统品牌的同时,根据形势发展和群众需求,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文化社区”、“文化超市”、“全民健身宣传月”、“永恒的旋律”——七一歌会等一批新的文体工作品牌,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

——积极应对,努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杭州织锦”、“杭州评话”、“小热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杭州刺绣”、“张同泰道地药材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名录,“手工织布工艺”、“手工字画装裱”、“广兴堂养生药膳”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 6个项目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2009年,我区成功举办了“锦绣中华”全国织绣精品大展,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加强培训,提升素质,文体工作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出台了《下城区星级团队评选暂行办法》,全区现有各类群众文体团队450余支,各类文体骨干1.5万余人,涌现出何佩英、鲍倩、张元观、解勇君等一批群众文体团队的领军人物和天水社工艺术团、“花儿组合”、群星合唱团等一批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得殊荣的优秀示范团队,多项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作品及公共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在全国、省、市获奖。积极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改革,改善了结构,优化了队伍,激发了活力,锻炼培养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肯吃苦、能奉献的文体工作创意策划、组织指导、文艺创作人才。

——社会联动,合力共建,文化市场执法监管机制创新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区的文化市场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相适应,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区共有文化经营单位近1200家,针对执法监管人员少、任务重、要求高的实际,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结合实际,研究对策,整合力量,完善举措,探索实施了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六个纳入”工作机制,务实有效地抓好文化市场执法监管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其做法受到省、市领导的批示肯定,并被全国“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简报转发。2009年、2010年,我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创建“无小耳朵街道”先进单位,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连续10年荣获省(市)先进单位。

——科学定位,克难攻坚,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按照市、区总体要求,实施“两轮驱动”、“2+1”、三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应对挑战、转危为机、跨越发展的关键抓手,作为建设“文化中心”、提升软实力、全力打造“繁华时尚之区”的重要举措,全区文创产业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虚到实、逐步走强,正在推进形成以“一街十园多楼”为基本特征,点线面相互贯通、楼街园竞相发展的具有下城特色的文创产业发展格局。2010年,全区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71.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加21.07%,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5.43%,文创产业已成为下城经济继金融业和商贸业之后又一支柱性产业。

(三)存在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区文化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坚持“文化引领”、提升文化自觉的意识尚需不断加强;二是发展还不够平衡,一些基层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三是人才队伍存在年龄老化、结构梯次不够合理、进出渠道不畅、选拔培养机制不尽完善等现象;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尚有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公共文化经费保障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和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丰富载体、打响品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不断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繁华时尚”的文化强区而努力奋斗。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下城区文化体育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阵地设施显著改善,文化惠民深入推进,群众团队形成规模,队伍素质整体提高,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精品亮点特色彰显,文化市场繁荣有序,事业产业同步发展,和谐文化环境基本形成,巩固发展“浙江省体育强区”建设成果,积极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区”和“国家级文化先进区”,文化体育发展主要指标和城区文化软实力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到2015年,全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下城文体中心、城北体育公园等重点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健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下城区支中心,不断完善街道、社区文化设施网络。在城市化推进、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室、体育健身苑(点)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落实,进一步健全完善“15分钟文化圈、10分钟体育圈”。三是积极推进图书“一证通”工程,实现全区图书借还一体化网络。进一步深化图书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楼宇、进军营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就近、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四是着力加强“文化社区”建设,结合新的实践,积极研究探索,突破“瓶颈”制约,努力拓宽内容、完善方式、提升质量,确保实效。五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品牌活动,完善提升“社区文化月”、“广场月月演”、“精品团队展演”、“社工文艺汇演”等特色品牌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同时,深入探索和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采取政府购买、社会赞助、街道补贴有机结合等形式,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剧院,让高雅艺术惠及百姓。六是切实加强文艺创作,逐步健全文艺创作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努力创作出更多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扩大下城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构建完善公共体育长效服务体系。以提升社区体育服务质量为中心,以破解大众体育“瓶颈”问题为重点,以实现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为目标,健全完善社区公共体育长效服务机制,进一步深化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水平。到2015年,全区体育人口达到60%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要深化落实“12345”工程:“围绕一个中心”——以提升社区体育服务质量、实现服务均等化为工作中心;“建好两个组织”——在区体育总会下面建立街道体总分会等街道体育协会组织,在社区健全完善体育健身俱乐部;“解决三大难题”——着力解决体育组织、锻炼场地和活动经费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四个机制”——责任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创新五项举措”——创新社区体育指导员工作管理方法、创新体育设施开发与政府补贴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平台的举措、创新社区体育活动形式与组织形式、创建社区体育融资平台、创新建立社区体育特色项目基地平台。

(三)构建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十一五”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切实加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设,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效开展。要积极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申报工作,开展新增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命名和保护工作。抢救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制订系统的保护方案并付诸实施;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摸清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底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传承人发放津贴;努力争取“十二五”期间使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构建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坚持依法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坚持以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经常监管与突击监管相结合,专职队伍监管与依靠社会力量监管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六个纳入”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权力人的合法利益。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统一、高效、便捷的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培训和考核,提高文化市场管理、稽查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演出、音像、娱乐、网络文化、游艺游戏等行业协会,并严格按照法律和协会章程,发挥在市场协调、行业自律、服务维权等方面的作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五)构建完善文化体育人才培育体系。根据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国家和省市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探索研究我区文化体育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任用、交流、激励的工作机制。到2015年,全区文化体育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努力形成出名人、演名戏、带名团的良性发展局面。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探索适合文化体育行业特点的人才资格考试、考核评价方法,逐步建立文化体育人才社会化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培养、岗位实践、在职进修、交流培养等多种途径的培训制度。注重引进人才,创造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继续开展优秀星级文艺团队的评选活动,使我区优秀星级文艺团队的数量有比较大的增加、质量有新的提高,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奠定基础。建立健全文化馆、图书馆、体育中心和街道、社区文化机构的工作岗位规范,逐步实行工作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加大对基层文化体育队伍指导、培训和帮带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一要细化规划的责任落实,推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充分认识加强文化体育建设的重要意义,自觉将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的总体框架,纳入各级领导的责任范畴,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把“软实力”变为“硬任务”,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为构建“繁华时尚之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评估考核制度。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要求,探索研究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单位机制改革。以文化馆为试点单位,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实行见习锻炼、全员聘用等人事制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效率优先,体现公平,按劳分配”的内部绩效工资分配机制,通过改革保持队伍的稳定和创先争优氛围的形成,充分调动文化体育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出人、出戏、出效益,进一步增强下城区文化体育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二)加大投入,强化保障。一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探索建立规范有效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筹资机制,研究设立全区人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逐渐形成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多渠道投入的保障机制。要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规定,保证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二要加大对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的规定性投入。进一步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体育中心等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单位和“社区文化月”、“元宵灯会”、“七一红歌会”“文化社区”、“文化惠民”等活动的经费投入力度;落实图书馆年度购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的专项资金;研究设立区文艺创作奖励扶持资金,对组织领导文化体育工作出色的机关、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参加杭州市以上各种文化体育展演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团队和个人给予一定奖励,促进各项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正常开展;对我区具有国家、省、市水准的艺术团队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三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高效、透明的文化捐赠渠道,鼓励企业参与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支持企业和企业家以冠名、建立文化基金会等形式,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资金赞助。

(三)深入实践,有序推进。一要吸纳区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组建一支具有较深理论水平、较强实践经验、较高策划能力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充分发挥他们思想库、智囊团的重要作用;二要对涉及全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推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创新。同时对我区各地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充分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和推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化。

(四)整合资源,创新服务。积极整合基础文化设施资源,规范和创新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手段。推广社区综合文化站业务试点成果,制定《下城区社区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做到服务标准,有章可循;规范区级群文活动及作品评奖过程中的评委会组成、评奖程序、奖项设置等。创新思路与手段,让广大群众就近便捷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坚持资源共享,进一步发挥区文化馆的龙头作用,突破传统群文工作模式,积极探索群众文化工作一体化、集约化运作新路子。要大力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方式,构建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五)抓好队伍,提升水平。要切实抓好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健全完善群众文化团队星级考评机制,提高文体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健全人才培养选拔管理机制,加强对文化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强文化体育事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街道及社区文化人才的培训和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队伍建设,各街道综合文化站要落实两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本辖区的文化工作,各社区文化中心要落实1名以上文体干部负责本社区的文化体育工作,继续做好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工作。要推进“社区文化大讲堂”项目实施。根据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精心选择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作为讲堂主题,积极在社区内精挑细选精英人士组成讲师团,采取形式多样、灵活新颖的授课方式,更好地面向社区、服务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