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50050-0/2021-1716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卫健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21-07-19 发布日期 2021-07-19
附件
下城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发布日期: 2021-07-19 15:06:21 点击率:


“十二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下城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为统筹做好“十二五”期间卫生各项工作,进一步推动下城区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全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杭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下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下城区“繁华时尚之区”指标体系》和《下城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结合下城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区卫生事业发展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卫生工作部署,按照构建“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和谐城区”和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示范区”的要求,紧扣“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事业发展目标,以打造“卫生强区”、建设“健康城区”为载体,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强化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扎实开展健康城区建设,全区居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值达到82.3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0,婴幼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2.27‰。卫生事业发展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1、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全面推进。2006年,我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300种基本医疗用药零差率销售”为主要内容、新型绩效考核体系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2008年,我区又实施了“核需定支,全额管理,300种基本医疗用药‘个人零自负’”的深化改革举措。作为全省首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区,我区从2010年2月25日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群众“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有序推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和人事制度改革,成立了全市首个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部一室”组织结构设置调整,推行“三级聘用”和“三级绩效考核”制度,为深化改革提供了保障。首建社区家庭责任医生制度,组建了71支以社区全科医生为骨干的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形成了户籍制、契约式、网格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

2、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通过“中心提升工程”和“站点覆盖工程”建设,卫生资源布局配置不断优化,迁建了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建项目顺利动工,新建、改扩建2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坚持“人才兴卫”战略,选派15名优秀的青年全科医生赴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协会深造。在全市率先设立医疗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奖,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得到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共有2个省级科研项目,9个市级科研项目,70余个区级项目。首推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模式和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医疗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3、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首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五级网络”,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处置,“六个早”社区防控甲流举措在全省推广,形成了急性传染病社区综合防控机制。积极推进全国、省级艾滋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重点传染病防控机制。疾控工作实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疾控责任制团队加强指导,社区疾控工作体系逐步成型。疾控工作科学规范,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大力推进疾控绩效管理,工作绩效显著。餐饮业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制度和量化分级管理,率先试行卫生部推出的餐饮卫生看“表情”、单位态度看“承诺”、公共场所看“天气”的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建立了婚登、体检和保健一体化婚育服务中心,实施了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开展的城市流动人口妇幼保健项目试点,建立了内地首个精神病患者“爱心康复会所”和3个精神病患者康复社会实践基地。

4、爱国卫生工作不断深入。“十一五”期间,以全市最高分创建为浙江省卫生区,5个街道创建为省级卫生街道,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46家、市级卫生先进单位63家、市级卫生示范单位8家、区级卫生先进单位108家;提高了我区单位卫生整体卫生水平和辖区单位卫生管理水平。公共环境除四害市场化运作逐步完善,2008、2009年顺利通过全国灭鼠、灭蟑、灭蚊、灭蝇五年一次的全国复验;全区81%的大中型单位实施了除四害市场化运作,提高了除四害工作的质量。启动建设健康城区工作,建立了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指标体系;通过“健康生活进千家万户”行动、健康生活大奖赛、健康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健康基本技能掌握率稳步提高;建成全市首个健康主题公园,开建杭州市市民健康生活馆,健康宣教阵地不断扩大;建设健康单位38家,覆盖学校、医院机关、社区、市场、公园等,朝晖七区农贸市场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为首批健康农贸市场;18家单位被评为杭州市首批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单位,“示范单位”数量位居杭州市各县(市、区)首位。

5、政府卫生事业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达2.5亿元,年均增长22.3%,其中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38元/人/年。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显著改善,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二、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的关键时期,是我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非常好的形势。

一是我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给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区委、区政府提出“十二五”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创造美好生活为主旨,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把发展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健康城区建设作为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共享,促进社会各项事业新繁荣的重要举措,给我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

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对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区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观念、健康意识的增强,日益形成的健康消费观,将给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北部地区发展较快,群众的健康需求相对更为迫切;公共卫生受到广泛关注,老年性疾病呈高发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危险仍然存在,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弱势群体(主要指城市贫困人群、残疾人群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保障问题,包括他们的健康状态的公平、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公平、政府卫生投入分配的公平等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三是“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取得的宝贵经验,对卫生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区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近年来新医改方案的成功实施,为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物质基础,人群健康素质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加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跨越式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和合力不断增强。

三、“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统领,以建设高品质健康城区为目标,坚持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重预防,提升卫生公共服务能力、卫生人才创新能力、卫生文化建设能力,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进一步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提升健康生活品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惠利于民。从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出发,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使全区人民充分享受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卫生发展的成果。

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从增强政府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在提供基本卫生服务、保障健康服务公平的主导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市场机制,调整结构,优化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

3、坚持预防为主,注重特色。优先发展和保证公共卫生服务,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重视和发挥中医药在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立足区情,因地制宜,从基础做起,从基层抓起,循序渐进,务求实效。把握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需求和负担能力相适应的有下城特色的医药卫生制度。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适应全区居民健康需求的现代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卫生资源配置合理,卫生设施设备健全,卫生队伍素质优良,运行保障机制完善,居民健康水平主要指标达到健康城区水平,卫生服务绩效位居全国前列。

(四)主要指标

1、主要健康指标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岁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达到80%以上,基本技能掌握率达到75%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

2、主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标

1)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居民出行15分钟可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率达到100%;中医药服务可及率达到90%;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或超过杭州市建档平均水平,重点人群(60岁以上老人、孕产妇、3岁以下儿童、残疾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建档率≥80%;小病进社区比例≥35%。

2)保证城乡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新生儿访视率≥95%,体弱儿管理率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高危孕产妇管理百分比100%;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80%;高血压发现率≥6%,规范管理率≥60%,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30%;糖尿病发现率≥1%,规范管理率≥60%,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25%;重性精神疾病发现率≥2,重性精神疾病规范管理率≥60%;肺结核病系统管理率≥95%。

3)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基本的卫生安全保障。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适龄儿童甲肝疫苗接种率85%以上;流动儿童五苗单苗接种率均≥85%,流动孕产妇保健覆盖率≥80%,7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覆盖率≥60%;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100%,规范报告率≥95%,报告及时率100%;中小学校的卫生档案建档率达100%,医疗机构建档率100%,职业病危害单位建档率100%,公共场所卫生档案建档率100%。

4)社区居民满意度≥85%。

3、主要卫生资源和学科发展指标

每千人社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5人,每千人社区护士数达到0.75人;每千人康复床位数达到0.5张。培养20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社区全科医生、护士培训率≥95%;继续医学教育单位达标率100%;建设2个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培训基地;培育5个区级以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为重点的龙头学科。

4、卫生投入指标

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并逐年增加;加大政府公共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继续保持省市领先水平。

四、“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

(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坚持以健康为中心,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北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力度,到2015年建成网络健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力争改扩建东新、天水武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朝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病房。到2012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省级规范化中心标准。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提高“15分钟卫生圈”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设施的配置和更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装备水平。

2、完善全科医生制度。着力解决当前急需与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健全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转岗培训制度,完善全科医生职称晋升办法。进一步完善全科医生服务方式,推进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加强对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的监管。创新全科医生激励政策和方式,完善以按签约居民数获得服务费为基础的新型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到2015年实现每万名居民有4至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3、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和管理改革。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稳定的投入机制和科学规范的收支管理机制。完善岗位设置、人事聘用和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制度,推进社区首诊制。加快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强化全科医师团队建设,划片包干为居民提供方便、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4、推进社区卫生“数字化”管理。推进“健康智慧工程”建设,建立区卫生信息中心,实现“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无缝衔接,完善“预防诊疗进社区”平台,到2015年基本建成网络畅通、应用全面、资源共享、标准统一、系统安全、服务居民的卫生信息化体系,卫生政务电子化、医疗服务网络化、公共卫生管理数字化、基层卫生信息化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5、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以省为单位的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和配送的有关规定,实行“六统一”。加强基本药物临床使用培训,规范处方行为,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转变用药习惯,促进临床首选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做好政策配套,制定和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财政补助政策,建立科学合理、分级管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二)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慢性病综合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立以疾控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疾控责任制指导团队作用,加强指导培训、考核评估,逐步规范基层疾控工作,努力提升基层履行疾控基本职责的服务能力。建设集妇幼卫生、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卫生应急为一体的下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大楼,建设下城老年康复医院并投入使用。积极创建浙江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和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2、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有效落实国家和省、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实施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检测、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孕产妇保健、3岁以下儿童保健“六免”政策,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病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继续开展“计卫联手、育医结合”、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残疾康复指导等特色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完善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加快卫生监督“转型升级”, 形成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能力和队伍建设,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职业病防治、医疗服务市场、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监督管理。探索卫生监督驻点联系人制度,保障各种社会大型活动中正常的卫生秩序,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4、强化重点领域卫生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和科室出租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医疗服务市场;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的监管,完善全区职业危害用人单位信息库,全面推广职业卫生管理台账;不断强化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监督,规范健康相关产品市场秩序,保护人民的健康权益。

(三)深化“健康城区”建设

以全面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中心,以提升居民健康素质为重点,营造健康环境,倡导健康行为,加强健康管理,持续深入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工作。

1继续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制定《下城区建设健康城区五年行动计划(2011-2015年)》;继续开展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以“五个人人知晓”健康管理倡导行动为载体,逐步实现居民群众人人知晓自己血压、人人知晓适宜运动、人人知晓健康知识、人人知晓健康行为、人人知晓急救技能。继续实施和完善中英社区健康干预、慢病干预控制管理等干预措施;继续完善和持续开展朝晖健康主题公园、健康农贸市场等健康项目;健康生活馆开馆并运行;继续培育“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餐饮”、“健康楼宇”等各种类型健康细胞;深入贯彻实施《杭州市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将公共场所控烟工作列入健康单位建设主要内容,积极推进卫生系统的禁烟工作

2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广泛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为有效防控各类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巩固扩大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教育引导、市容环境管理、城市环境保护、病媒生物防制、文明卫生单位(社区)评审与监督管理等长效机制。100%街道创建为省级卫生街道,各级卫生单位递增10%。深化和完善除“四害”市场化运作及区、街道、社区、居民四级监管机制,提高公共环境除“四害”工作质量。

(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坚持“科教人才兴卫”战略,以继续医学教育为主体,以规范化培训及岗位培训为基础,引进招聘为补充,建立一支有良好医德医风,技术质量可靠,业务素质一流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可信赖的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

1、加强学科建设。建设2个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培训基地;引进和推广10项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培育和建设若干有特色、有影响的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全面提高我区基层卫生技术服务水平。

2、实施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调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全区医卫人员在知识上领先、技术上争强、服务上占优、科研上创新。重点扶持5个区级重点龙头学科,培养20名区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加强基层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基层卫生管理人才队伍。

3、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凡新进社区医师、社区护士须全部参加全科医师培训或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培训率≥95%。继续开展国际合作,深化与省级医院合作,探索全科人才培养双向交流合作新模式。

4、优化民营医疗服务资源。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具有一定规模、上档次、有特色医疗机构,放宽优质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设置限制,鼓励和支持非公医疗机构做活、做强、做优、做精,引导规模小、层次低、特色不明显的民营医疗机构调整办医思路,向专、精、优方向发展。

(五)大力发展社区中医药

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深入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两进”工程,到2015年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为主体,以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等其他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新格局。

1、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到2011年完成石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扩建东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完成中医药设备的配置和更新,实现居民从住所步行10-15分钟即可享受中医药服务。

2、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利用中医医院、中医药协会的作用,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五年内至少引进吸收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并在全区推广应用。深入开展中医药“治未病”。为服务对象提供智能建库、辨筛检测、评估报告、全程跟踪、健康干预等服务。

3、加强中医药服务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涵盖名中医、中医骨干、全科医师的优秀基层中医药技术队伍,包括2-3名市级名中医、5-6名市级基层名中医和区级名中医,充分利用名中医资源,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合理配比中医、中药人员,开展中医药技能大比武,提高中医药服务技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区卫生局应充分发挥统一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把辖区卫生工作和区域卫生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支持,密切配合,确保区域卫生规划的有效实施。

2、加强投入保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投入机制,改革补偿办法,切实保障卫生事业发展所需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对卫生行政管理、公共卫生、医疗专业、社区卫生服务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发挥重点学科对聚集、培养人才的作用,以推进项目科研作为培养人才的途径,有重点地做好社区全科医生、学科骨干培训和中医临床专业骨干培训,以继续教育促进人才成长。多渠道吸引骨干人才,完善学科队伍建设。

4、鼓励改革创新。要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和人事分配制度,强化绩效考核;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和家庭责任医生进家庭机制,深化服务内涵;有效落实国家和省、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

 


规划计划
规划计划
专项规划
下城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索引号

00250050-0/2021-17165

文号

公布日期

2021-07-1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卫健局


“十二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下城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为统筹做好“十二五”期间卫生各项工作,进一步推动下城区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全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杭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下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下城区“繁华时尚之区”指标体系》和《下城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结合下城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区卫生事业发展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卫生工作部署,按照构建“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和谐城区”和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示范区”的要求,紧扣“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事业发展目标,以打造“卫生强区”、建设“健康城区”为载体,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强化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扎实开展健康城区建设,全区居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值达到82.3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0,婴幼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2.27‰。卫生事业发展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1、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全面推进。2006年,我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300种基本医疗用药零差率销售”为主要内容、新型绩效考核体系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2008年,我区又实施了“核需定支,全额管理,300种基本医疗用药‘个人零自负’”的深化改革举措。作为全省首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区,我区从2010年2月25日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群众“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有序推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和人事制度改革,成立了全市首个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部一室”组织结构设置调整,推行“三级聘用”和“三级绩效考核”制度,为深化改革提供了保障。首建社区家庭责任医生制度,组建了71支以社区全科医生为骨干的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形成了户籍制、契约式、网格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

2、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通过“中心提升工程”和“站点覆盖工程”建设,卫生资源布局配置不断优化,迁建了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建项目顺利动工,新建、改扩建2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坚持“人才兴卫”战略,选派15名优秀的青年全科医生赴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协会深造。在全市率先设立医疗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奖,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得到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共有2个省级科研项目,9个市级科研项目,70余个区级项目。首推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模式和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医疗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3、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首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五级网络”,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处置,“六个早”社区防控甲流举措在全省推广,形成了急性传染病社区综合防控机制。积极推进全国、省级艾滋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重点传染病防控机制。疾控工作实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疾控责任制团队加强指导,社区疾控工作体系逐步成型。疾控工作科学规范,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大力推进疾控绩效管理,工作绩效显著。餐饮业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制度和量化分级管理,率先试行卫生部推出的餐饮卫生看“表情”、单位态度看“承诺”、公共场所看“天气”的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建立了婚登、体检和保健一体化婚育服务中心,实施了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开展的城市流动人口妇幼保健项目试点,建立了内地首个精神病患者“爱心康复会所”和3个精神病患者康复社会实践基地。

4、爱国卫生工作不断深入。“十一五”期间,以全市最高分创建为浙江省卫生区,5个街道创建为省级卫生街道,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46家、市级卫生先进单位63家、市级卫生示范单位8家、区级卫生先进单位108家;提高了我区单位卫生整体卫生水平和辖区单位卫生管理水平。公共环境除四害市场化运作逐步完善,2008、2009年顺利通过全国灭鼠、灭蟑、灭蚊、灭蝇五年一次的全国复验;全区81%的大中型单位实施了除四害市场化运作,提高了除四害工作的质量。启动建设健康城区工作,建立了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指标体系;通过“健康生活进千家万户”行动、健康生活大奖赛、健康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健康基本技能掌握率稳步提高;建成全市首个健康主题公园,开建杭州市市民健康生活馆,健康宣教阵地不断扩大;建设健康单位38家,覆盖学校、医院机关、社区、市场、公园等,朝晖七区农贸市场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为首批健康农贸市场;18家单位被评为杭州市首批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单位,“示范单位”数量位居杭州市各县(市、区)首位。

5、政府卫生事业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达2.5亿元,年均增长22.3%,其中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38元/人/年。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显著改善,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二、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的关键时期,是我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非常好的形势。

一是我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给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区委、区政府提出“十二五”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创造美好生活为主旨,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把发展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健康城区建设作为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共享,促进社会各项事业新繁荣的重要举措,给我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

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对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区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观念、健康意识的增强,日益形成的健康消费观,将给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北部地区发展较快,群众的健康需求相对更为迫切;公共卫生受到广泛关注,老年性疾病呈高发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危险仍然存在,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弱势群体(主要指城市贫困人群、残疾人群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保障问题,包括他们的健康状态的公平、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公平、政府卫生投入分配的公平等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三是“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取得的宝贵经验,对卫生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区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近年来新医改方案的成功实施,为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物质基础,人群健康素质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加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跨越式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和合力不断增强。

三、“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统领,以建设高品质健康城区为目标,坚持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重预防,提升卫生公共服务能力、卫生人才创新能力、卫生文化建设能力,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进一步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提升健康生活品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惠利于民。从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出发,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使全区人民充分享受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卫生发展的成果。

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从增强政府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在提供基本卫生服务、保障健康服务公平的主导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市场机制,调整结构,优化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

3、坚持预防为主,注重特色。优先发展和保证公共卫生服务,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重视和发挥中医药在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立足区情,因地制宜,从基础做起,从基层抓起,循序渐进,务求实效。把握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需求和负担能力相适应的有下城特色的医药卫生制度。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适应全区居民健康需求的现代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卫生资源配置合理,卫生设施设备健全,卫生队伍素质优良,运行保障机制完善,居民健康水平主要指标达到健康城区水平,卫生服务绩效位居全国前列。

(四)主要指标

1、主要健康指标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岁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达到80%以上,基本技能掌握率达到75%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

2、主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标

1)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居民出行15分钟可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率达到100%;中医药服务可及率达到90%;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或超过杭州市建档平均水平,重点人群(60岁以上老人、孕产妇、3岁以下儿童、残疾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建档率≥80%;小病进社区比例≥35%。

2)保证城乡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新生儿访视率≥95%,体弱儿管理率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高危孕产妇管理百分比100%;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80%;高血压发现率≥6%,规范管理率≥60%,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30%;糖尿病发现率≥1%,规范管理率≥60%,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25%;重性精神疾病发现率≥2,重性精神疾病规范管理率≥60%;肺结核病系统管理率≥95%。

3)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基本的卫生安全保障。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适龄儿童甲肝疫苗接种率85%以上;流动儿童五苗单苗接种率均≥85%,流动孕产妇保健覆盖率≥80%,7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覆盖率≥60%;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100%,规范报告率≥95%,报告及时率100%;中小学校的卫生档案建档率达100%,医疗机构建档率100%,职业病危害单位建档率100%,公共场所卫生档案建档率100%。

4)社区居民满意度≥85%。

3、主要卫生资源和学科发展指标

每千人社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5人,每千人社区护士数达到0.75人;每千人康复床位数达到0.5张。培养20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社区全科医生、护士培训率≥95%;继续医学教育单位达标率100%;建设2个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培训基地;培育5个区级以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为重点的龙头学科。

4、卫生投入指标

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并逐年增加;加大政府公共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继续保持省市领先水平。

四、“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

(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坚持以健康为中心,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北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力度,到2015年建成网络健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力争改扩建东新、天水武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朝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病房。到2012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省级规范化中心标准。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提高“15分钟卫生圈”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设施的配置和更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装备水平。

2、完善全科医生制度。着力解决当前急需与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健全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转岗培训制度,完善全科医生职称晋升办法。进一步完善全科医生服务方式,推进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加强对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的监管。创新全科医生激励政策和方式,完善以按签约居民数获得服务费为基础的新型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到2015年实现每万名居民有4至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3、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和管理改革。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稳定的投入机制和科学规范的收支管理机制。完善岗位设置、人事聘用和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制度,推进社区首诊制。加快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强化全科医师团队建设,划片包干为居民提供方便、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4、推进社区卫生“数字化”管理。推进“健康智慧工程”建设,建立区卫生信息中心,实现“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无缝衔接,完善“预防诊疗进社区”平台,到2015年基本建成网络畅通、应用全面、资源共享、标准统一、系统安全、服务居民的卫生信息化体系,卫生政务电子化、医疗服务网络化、公共卫生管理数字化、基层卫生信息化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5、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以省为单位的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和配送的有关规定,实行“六统一”。加强基本药物临床使用培训,规范处方行为,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转变用药习惯,促进临床首选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做好政策配套,制定和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财政补助政策,建立科学合理、分级管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二)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慢性病综合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立以疾控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疾控责任制指导团队作用,加强指导培训、考核评估,逐步规范基层疾控工作,努力提升基层履行疾控基本职责的服务能力。建设集妇幼卫生、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卫生应急为一体的下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大楼,建设下城老年康复医院并投入使用。积极创建浙江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和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2、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有效落实国家和省、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实施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检测、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孕产妇保健、3岁以下儿童保健“六免”政策,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病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继续开展“计卫联手、育医结合”、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残疾康复指导等特色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完善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加快卫生监督“转型升级”, 形成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能力和队伍建设,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职业病防治、医疗服务市场、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监督管理。探索卫生监督驻点联系人制度,保障各种社会大型活动中正常的卫生秩序,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4、强化重点领域卫生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和科室出租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医疗服务市场;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的监管,完善全区职业危害用人单位信息库,全面推广职业卫生管理台账;不断强化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监督,规范健康相关产品市场秩序,保护人民的健康权益。

(三)深化“健康城区”建设

以全面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中心,以提升居民健康素质为重点,营造健康环境,倡导健康行为,加强健康管理,持续深入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工作。

1继续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制定《下城区建设健康城区五年行动计划(2011-2015年)》;继续开展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以“五个人人知晓”健康管理倡导行动为载体,逐步实现居民群众人人知晓自己血压、人人知晓适宜运动、人人知晓健康知识、人人知晓健康行为、人人知晓急救技能。继续实施和完善中英社区健康干预、慢病干预控制管理等干预措施;继续完善和持续开展朝晖健康主题公园、健康农贸市场等健康项目;健康生活馆开馆并运行;继续培育“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餐饮”、“健康楼宇”等各种类型健康细胞;深入贯彻实施《杭州市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将公共场所控烟工作列入健康单位建设主要内容,积极推进卫生系统的禁烟工作

2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广泛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为有效防控各类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巩固扩大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教育引导、市容环境管理、城市环境保护、病媒生物防制、文明卫生单位(社区)评审与监督管理等长效机制。100%街道创建为省级卫生街道,各级卫生单位递增10%。深化和完善除“四害”市场化运作及区、街道、社区、居民四级监管机制,提高公共环境除“四害”工作质量。

(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坚持“科教人才兴卫”战略,以继续医学教育为主体,以规范化培训及岗位培训为基础,引进招聘为补充,建立一支有良好医德医风,技术质量可靠,业务素质一流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可信赖的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

1、加强学科建设。建设2个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培训基地;引进和推广10项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培育和建设若干有特色、有影响的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全面提高我区基层卫生技术服务水平。

2、实施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调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全区医卫人员在知识上领先、技术上争强、服务上占优、科研上创新。重点扶持5个区级重点龙头学科,培养20名区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加强基层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基层卫生管理人才队伍。

3、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凡新进社区医师、社区护士须全部参加全科医师培训或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培训率≥95%。继续开展国际合作,深化与省级医院合作,探索全科人才培养双向交流合作新模式。

4、优化民营医疗服务资源。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具有一定规模、上档次、有特色医疗机构,放宽优质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设置限制,鼓励和支持非公医疗机构做活、做强、做优、做精,引导规模小、层次低、特色不明显的民营医疗机构调整办医思路,向专、精、优方向发展。

(五)大力发展社区中医药

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深入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两进”工程,到2015年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为主体,以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等其他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新格局。

1、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到2011年完成石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扩建东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完成中医药设备的配置和更新,实现居民从住所步行10-15分钟即可享受中医药服务。

2、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利用中医医院、中医药协会的作用,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五年内至少引进吸收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并在全区推广应用。深入开展中医药“治未病”。为服务对象提供智能建库、辨筛检测、评估报告、全程跟踪、健康干预等服务。

3、加强中医药服务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涵盖名中医、中医骨干、全科医师的优秀基层中医药技术队伍,包括2-3名市级名中医、5-6名市级基层名中医和区级名中医,充分利用名中医资源,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合理配比中医、中药人员,开展中医药技能大比武,提高中医药服务技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区卫生局应充分发挥统一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把辖区卫生工作和区域卫生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支持,密切配合,确保区域卫生规划的有效实施。

2、加强投入保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投入机制,改革补偿办法,切实保障卫生事业发展所需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对卫生行政管理、公共卫生、医疗专业、社区卫生服务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发挥重点学科对聚集、培养人才的作用,以推进项目科研作为培养人才的途径,有重点地做好社区全科医生、学科骨干培训和中医临床专业骨干培训,以继续教育促进人才成长。多渠道吸引骨干人才,完善学科队伍建设。

4、鼓励改革创新。要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和人事分配制度,强化绩效考核;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和家庭责任医生进家庭机制,深化服务内涵;有效落实国家和省、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