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0250050-0/2021-1709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机构 | 区卫健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备注/文号 | 拱卫局〔2011〕157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生成日期 | 2021-07-14 | 发布日期 | 2021-07-14 |
附件 | 关于印发《杭州市拱墅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
发布日期: 2021-07-14 09:59:12 点击率:
局属各单位:
现将《杭州市拱墅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杭州市拱墅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主题词:卫生 规划 十二五 通知
抄送: 市卫生局,区委办、区人大办、区府办、区政协办、区公共卫生委员会成员单位。
杭州市拱墅区卫生局党政办公室 2011年12月13日印发
附件:
杭州市拱墅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拱墅卫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卫生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制订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区卫生工作以创建浙江省卫生强区为总抓手,坚持创新、争先、办大事,卫生事业得到了显著发展,全区居民平均(暂2005-2009)期望寿命83.00岁,孕产妇死亡率0/10万,婴儿死亡率4.10‰。
1.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成立拱墅区卫生应急办公室,2010年,新建的区公共卫生中心和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指挥中心投入使用,区疾控中心检测项目207项,A类仪器设备达标率为88.46%,B类设备配备率达74.78%。
制定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建了区、镇(街道)、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在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麻疹等传染病防控和特大雪灾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率先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席调查员制,率先成立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处置中心,2006-2009年科学规范处置传染病暴发疫情149起。2008年汶川地震,我区迅速派遣5批10名医务人员参加救援工作,为当地卫生救灾和重建作出了贡献。
2.卫生综合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
建立4个卫生监督分所、8个公共卫生派驻所,快速监测检测设备配置率85%,2006-2010年,累计出动监督员105604人次,监督食品、公共场所等经营单位60178户次数,取缔无证食品经营单位841家次,无证行医225处,立案查处3524件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行为。卫生监督社会影响力与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以职业危害申报为抓手,市“百家职业卫生管理示范企业”创建为载体,强化职业卫生管理,在全市率先制定实施汽车4S店职业卫生管理规范,2010年被列为卫生部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区。
扎实开展小餐饮整治,通过创建“八小”示范街(社区)、开设小餐饮联营店、美食街等形式,推进小餐饮规范、有序发展。
⒊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传染病发病率稳步下降,由2006年的1960.68/10万下降到2009年1655.28/10万。
计划免疫儿童“五苗”接种率保持99.5%以上。拱宸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杭州市首家双语接种门诊,上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了杭州市最大的接种门诊。荣获2009年全市预防接种操作技能比武团体第一名,全省预防接种技能比武个人第一名。
以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身体活动促进”试点、卫生部“维持健康体重与血压”关键技术全国试点、浙江省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试点等项目为抓手,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人群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36%,儿童系统管理率98.25%,建立了贫困孕产妇救治专项基金,设置婚前医学检查点,开展婚登、婚检一站式服务。
2006年成立亲和心理健康中心,2009年成立全省首家区级层面“精神疾病患者亲友会”,探索国内首个“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四级模式”,全区每3896名户籍人口拥有1名心理咨询师,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区心理咨询师参加了苍南桑美台风灾后心理救援,被焦点访谈报道。分别被列为科技部“和谐社区心理和谐指数模型构建研究”试点区、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规范治疗监管全国示范点之一,“社区心理卫生指导和心理危机干预试点”,是浙江省精神卫生项目示范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示范区,杭州市心理卫生工作试点单位、杭州市心理卫生服务进信访试点。
⒋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
2009年区属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总值1.49亿元、门诊人次307.97万,业务收入4.43亿元,出院6387人次,分别较2005年增长40.57%、167.03%、116.10%、41.34%。
出台《拱墅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09-2015年)》,打造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达到杭州市示范和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87.5%,“十一五”期间,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2家。
探索以社区责任医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实施社区责任医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大比武,拱宸桥老年关怀、半山儿科、小河湖墅中医肝胆、大关上塘口腔、米市巷社区中医馆等一批特色项目已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辐射作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筹资水平、报销比率逐年提高。
⒌社区中医药工作再上台阶
2008年我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命名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承办了“中医中药中国行浙江站暨杭州市活动”、“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大运河高级论坛”和全国社区中医药技术指南培训班,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管局局长王国强多次视察肯定,赢得了“特色明显、群众满意、成效显著”的高度评价。
全面推进“三名三进”工程,拱宸桥中心老年病专科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杭州市中医名院建设单位,米市巷中心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社区治未病”试点。1人荣获杭州市名中医、2人荣获杭州市基层名中医称号,在全省率先评选区级名中医3名,命名名中医工作室3个。成立社区名医馆,20余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针灸、推拿、刮痧、捏脊、拔罐、敷贴等中医药服务,使居民家门口看上了名医,享受到了廉价有效的中医药服务。
⒍健康城区高起点建设
我区是浙江省、杭州市建设健康城市试点区。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出台了全省首个县区级“12类健康单位指导评估指标”,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国内率先推广“咳嗽礼仪”,推广“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山水健身为载体,在运河沿线、社区设置健走距离标志,打造“运河健走”品牌,建成全市首个健康生活宣传馆、国内第一个以健康体重为主题的社区公园,健康运动、健康饮食、健康心情、低碳生活、中医养生5个健康主题公园和20条社区健身路正在建设。健康职工‘六个一’工程在央视播出,我区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图片,被全国两会和上海国际健康生活方式博览会采用,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
成功创建了首批省级卫生区。以卫生创建带动城市品位提升,以除“四害”带动环境改善,以改水改厕工程带动“清洁村庄”建设,实施除四害市场化运作,基本覆盖8个街道和2个镇的所有社区,消杀面积25.21平方公里,城乡卫生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⒎红会工作探索创新
顺利完成红十字会换届。红十字会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全区红十字团体会员64个,个人会员17290人,青少年会员已达到12400人,吸纳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加入红十字会组织。在小河湖墅地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挂红十字会博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牌子。
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组织赈灾救灾48次,每年组织迎新春博爱帮困送温暖活动。启动救护培训‘四进’活动,建设了21个救护知识普及基地,培养了近50名救护师,普及培训已覆盖到社区居民、驾驶员、部队军人、厂矿工人、机关干部、学生等行业。建设了一批红十字示范学校、红十字示范社区。
无偿献血工作扎实深入,献血量逐年上升,荣获浙江省无偿献血先进区、杭州市无偿献血先进城区等荣誉称号。
⒏卫生改革不断深化
2007年,成立了省内首个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集团,对全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采购供应集中化、人员配置统一化,财务会计委派化和科研课题项目化管理,开展社区卫生公共卫生服务流程再造。该管理模式被浙江省列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医改的推荐模式之一,受到卫生部、省、市领导充分肯定,郑继伟副省长、叶明副书记、陈小平副市长等领导亲临调研、批示。
2008年起全区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综合改革。2008年起导入平衡计分卡,开展全面绩效管理,考核结果与单位拨款、机构负责人薪酬挂钩。
2010年2月25日起,我区作为浙江省首批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区,所有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均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部配备和使用307种基本药物和150种省增补品种,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
⒐人才建设和科教工作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全系统引进副高以上技术人员6名,副高以上职称47名,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到在编人员的53%。在一线医务人员中培养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和公共营养师,与南开大学、澳大利亚Flinders大学合作举办医院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班,还选派优秀骨干到国外深造,卫生技术和管理队伍素质有了较快的提升。
制定了《拱墅区科教发展五年规划》《拱墅区医药卫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拱墅区医药卫生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十一五”期间,共计自主立项中国卫生政策支持项目1项,浙江省老龄科研中心重大课题2项,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10项,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6项,拱墅区科普重点项目7项。还开展了中英合作社区慢病健康干预、中盖艾滋病防治合作等8个省级项目的研究,《杭州市老年护理院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荣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二等奖及杭州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为省、市制定老年护理工作政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⒑第二轮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
制定了《拱墅区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并经区政府批准立项,第二轮信息化建设已经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接种门诊免疫规划信息系统、行政许可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权力阳光系统等得到广泛应用。被杭州市卫生局确定为“杭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推广先行区”。
二、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⒈新医改带来的挑战
卫生改革发展总体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往我们所具有的一些优势已不明显,新医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的挑战越来越显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面临利益的重大调整,探索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基层卫生管理与服务机制任务十分艰巨。与此同时,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在发展定位、科学管理和综合实力上,还很不平衡,医疗与预防、中医与西医的发展还有等进一步统筹平衡。
⒉城市化、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拱墅区作为杭州市的城郊结合部和老工业城区,正经历着城市化的进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导致公共卫生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小餐饮整治、八小行业管理任务大量增加,对我区各项公共卫生产品提供的及时性、完备性以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群疾病谱发生转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损伤和中毒、精神和心理疾病等将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慢性病防治任务将日益加重。老龄化导致的医疗服务、长期照料服务、心理慰藉服务等需求也对我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⒊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看病难、看病贵、看名医难问题还很突出,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与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差距,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全合理,基本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医患矛盾还很突出,探索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机制,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加强医疗市场监管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⒋健康相关产业有待加快发展
一是健康产业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对于健康产业,特别是对于发展健康产业的原则、目标、发展模式、产业方向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仔细思考。二是产业发展缺少龙头的引领,目前健康产业缺少龙头单位的引领,同时健康产业链配套不明显,产业集群较为模糊,难以形成。三是健康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持力量薄弱,我区辖区内没有知名高校和健康产业相关研究机构,健康产业的发展缺乏专家和研究人员的技术支持。
三、“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⒈ 指导思想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争先、办大事”方针,深化改革,努力探索拱墅特色的卫生事业发展模式,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作贡献。
⒉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群众健康作为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卫生事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卫生需求相协调,实现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互为保障、协调发展。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化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优先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
坚持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推动力,发挥医务人员主观能动性,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职业道德,提升卫生系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四、“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目标
⒈总目标
以“推进卫生强区,深化健康拱墅,人人享有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为总目标,以“创新、争先、办大事”为总方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设好社区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救治等四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国全民健康生活第一区、全国社区中医药服务第一区。
⒊ 具体目标
健康水平:到2015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
公共卫生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有效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强化传染病和对群众健康影响重大的慢性病防控,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社区卫生服务:健全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满意度,探索社区健康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科技和人才建设:建设省内有影响力的学科品牌,提升医学人才素质和能力,提高竞争力。
健康相关产业:打造现代化健康产业,满足不同层次健康需求,提高卫生事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
基层卫生管理:探索基层卫生管理服务模式,落实全行业管理,履行政府职能,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决策水平。
五、“十二五”期间卫生工作任务
⒈强化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以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处置体系,建设一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处置中心和队伍,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席调查员制度,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实时监控”的运行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健康提供保障。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疾控机构人员编制逐步达到每万服务人口1.6人,每5一10人配备一辆卫生用车,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编制每万服务人口达到3人。做好重大传染病和突发疫情防控工作,突出重点人群和疾病,制定规划,明确方案,确定艾滋病、结核病、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为重点防控的重大疾病,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力争与“十一五”期间持平,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措施覆盖率100%。完善心理卫生四级服务模式,加强精神疾病康复机构建设,落实重性精神疾病社区治疗管理,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后心理救助服务。
全面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健康促进,拓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渠道,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达到85%以上,农村达到75%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达到80%以上,农村达到70%以上。
做好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妇女保健水平,降低出生人口缺陷率,提高人口素质,儿童免疫规划“四苗”、“五苗”接种覆盖率95%以上,0-7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8%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6%以上。
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化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按照城市建设的进度和人口增长的状况,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十二五期间,扩建湖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祥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上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康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区妇保院(大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201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60个,实现15分钟就医圈。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探索社区健康管理,健全社区责任医师制度,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推行家庭病床、居家护理,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公共卫生服务政府投入,基本医疗服务政府、社会、个人三方合理分担,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的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⒊建立中医药发展基金,全面深化社区中医药工作
成立大运河中医药发展基金,集结全社会热衷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热衷于公益事业仁人志士的力量,宣传中华传统医药文化、支持现代中医药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奖励对中医药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
加强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力度,发挥中医药综合、便捷、低廉、持续的特点和治疗慢性病、老年病的优势。打造中医养生保健特色街区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平台,成立大运河名中医馆,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中医科、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深化全国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与杭州市社区治未病试点工作,力争成为中医治未病示范区。
以评比区级名中医为抓手,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培养50名基层骨干中医师、100名能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的医生,开展跟师学习为主的中医临床师承教育,依靠名中医及高年资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影响,通过“学经典、师带徒、勤临症、进社区”等多途径综合培养的创新模式,完善中医人才梯队建设。
⒋深化爱心护理工程,探索中医药特色老年关怀模式
以“全国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基地”为品牌,分设浙江老年关怀医院,建成全国知名的三级乙等中医老年病专科医院,培育3-5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医药特色专科、专病,形成浙江老年关怀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二级老年病防治体系,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发展中医药特色老年关怀事业。
注重临床实践和科研相结合,从中医药、老年心理、临床路径、对照评价和费用等方面深入探索研究,总结老年关怀事业发展经验,探索中医老年关怀模式。
建立中医药老年病防治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老年关怀医护人才,加强技术队伍和业务能力培训,培养一批老年关怀骨干,提升老年关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⒌完善卫生监督体制,依法加强公共卫生和医政执法
积极配合机构改革,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用房达到人均建筑面积40-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卫生监督人员数量达到按服务人口每万人1人配备,按照卫生部《卫生监督机构指导意见》规定,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取证工具、防护设施、信息网络等硬件设施。
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饮水卫生等公共卫生执法。加强医疗服务执业要素准入和监管,强化医政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医疗机构监督监测覆盖率100%,公用物品常规抽检合格率达到85%以上,其他各类卫生指标合格率达到80%以上,投诉举报事件处理及反馈率达100%。
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质量,实行卫生监督稽查制度,完善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质量。实行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强化社会监督。社会对卫生监督工作综合满意率达到90%以上。
⒍深化卫生改革,发展健康相关产业
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服务新机制,按照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提升效率、功能共享的原则,深化社区卫生服务集团化管理改革,充分发挥管理集团在人才培养和业务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
实施“以零差率为核心的六统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行业化管理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建立健全以服务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考核,改进考核方法,以综合考核为主要形式,提高工作效能。
以大运河国医馆建设为契机,形成健康相关产业的若干重点领域或项目,推动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管理、特需体检服务等现代医疗服务业业态的发展。积极探索开展疾病康复训练、家庭医疗照护等医疗延伸服务。
⒎推进健康城区建设,提高爱国卫生水平
将健康城区建设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好城市有机更新、产业升级和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机遇,建设健康环境,以引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为工作导向,紧贴百姓需求,广泛深入开展健康城区建设项目化工作,培育健康人群。力争健康城区建设各项指标符合健康城市体系要求,主要建设指标位列全市前三。
紧随城市化建设进程,巩固发展创新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除四害力度,大力开展灭鼠屋、防蚊闸等的配套建设,提升环境卫生水平,高水平通过全国、省、市爱卫会组织的国家卫生城市、省卫生区创建复查和各级各类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核查。”十二五”期末,省级卫生街道实现“满堂红”,省级卫生先进单位达到100家,省级卫生社区达到一半以上,市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每年递增5%,全区生活污水处理率>9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9.5%,除四害卫生设施的社区覆盖率80%。
⒏普及救护知识,提升红会工作水平
完善红十字会基层组织,进一步衍生基层组织,扩大会员单位,壮大红十字队伍,建立稳定的红十字志愿者队伍。建立红十字志愿服务体系。按专业、分领域组建红十字志愿者者队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2000人。
普及红十字会相关法律、法规及知识,普及红十字会相关法律、法规及知识,遵循独立办公、机构独立原则,进一步理顺红会管理体制。
探索红十字会筹资模式,进一步拓展人道主义救助,全面启动救护知识普及工作。到十二五中期,全区要设立60个救护知识普及基地,培养200名救护培训师,力争每100人中有1名培训合格的红十字救护员。救护知识普及率达到20%。基本实现“人人懂救护,人人会救护,意外事件能自救,灾难来临会救人”。
⒐搭建科研人才发展平台,提升卫生科技和人才竞争力
以老年病、中医药等具有鲜明拱墅特色的专科为主要培育方向,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群众满意度为主要目的,建设具有拱墅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学科群,联合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相关领域的实践研究。加强国家、省、市级各类科研成果的申报,积极申报省卫生厅“基层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推广研究”项目,推进科研成果特别是自主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到2015年,培育国家级医学重点专科1个,省级医学重点专科1个,市级医学重点专科2个,形成较完善的重点专科梯队。到2015年,取得自主科研成果15项,推广自主适宜技术5项;自主成果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1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2项,杭州市科技进步奖2项,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5项。
实施领军人才、基层新星、星火燎原三大人才建设计划,全面提升拱墅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到2015年,培养杭州市131人才3名,培养区级名医10名,培育区级学科带头人15名,首席全科医师5名。引进30名高级职称技术、管理人才,建立一支拥有100名研究生,年龄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 45岁以下医务人员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
⒑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升卫生现代化水平
整合全区信息化资源,建设区级信息化平台和数据库,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提高居民健康管理水平,以绩效考核为重点的卫生管理、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强化信息统计和信息发布,提高卫生管理水平,以通过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提升卫生现代化管理水平。
六、保障措施
⒈强化政府职能,切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
把卫生事业的发展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部门工作日程,加强对卫生发展新问题的研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要求,建立卫生、发改、财政、人事、民政等部门和各镇街道的沟通协调机制,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有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动态增长机制,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增长的幅度,卫生事业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以上,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比例≥10%。落实公共财政和卫生投入政策,逐步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⒉加强依法行政,切实提高卫生管理水平
从增强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出发,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卫生事业,强化卫生监督执法职能。加强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和卫生应急日常管理,加强专家库和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卫生应急人员和专业人才培训,优化物资准备和应急装备,提高卫生应急能力与水平。健全基层卫生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加强政府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的考核管理,完善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评估,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确保政府公共卫生职能的有效落实。
⒊加强队伍建设,履行卫生服务宗旨
充分认识卫生事业发展的公益性、全局性,以及卫生工作在保民生、促和谐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廉洁、正气的行业氛围。在新医改背景下,大力弘扬“立德、求精、争先、创新”的拱墅卫生文化,塑造“自尊、品位、专业、廉洁”的拱墅卫生形象。以“学习型组织”为总载体和长远目标,以规范、标准建设为抓手,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证人民群众以比较低廉的费用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00250050-0/2021-17099
文号
拱卫局〔2011〕157号
公布日期
2021-07-1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卫健局
局属各单位:
现将《杭州市拱墅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杭州市拱墅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主题词:卫生 规划 十二五 通知
抄送: 市卫生局,区委办、区人大办、区府办、区政协办、区公共卫生委员会成员单位。
杭州市拱墅区卫生局党政办公室 2011年12月13日印发
附件:
杭州市拱墅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拱墅卫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卫生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制订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区卫生工作以创建浙江省卫生强区为总抓手,坚持创新、争先、办大事,卫生事业得到了显著发展,全区居民平均(暂2005-2009)期望寿命83.00岁,孕产妇死亡率0/10万,婴儿死亡率4.10‰。
1.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成立拱墅区卫生应急办公室,2010年,新建的区公共卫生中心和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指挥中心投入使用,区疾控中心检测项目207项,A类仪器设备达标率为88.46%,B类设备配备率达74.78%。
制定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建了区、镇(街道)、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在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麻疹等传染病防控和特大雪灾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率先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席调查员制,率先成立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处置中心,2006-2009年科学规范处置传染病暴发疫情149起。2008年汶川地震,我区迅速派遣5批10名医务人员参加救援工作,为当地卫生救灾和重建作出了贡献。
2.卫生综合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
建立4个卫生监督分所、8个公共卫生派驻所,快速监测检测设备配置率85%,2006-2010年,累计出动监督员105604人次,监督食品、公共场所等经营单位60178户次数,取缔无证食品经营单位841家次,无证行医225处,立案查处3524件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行为。卫生监督社会影响力与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以职业危害申报为抓手,市“百家职业卫生管理示范企业”创建为载体,强化职业卫生管理,在全市率先制定实施汽车4S店职业卫生管理规范,2010年被列为卫生部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区。
扎实开展小餐饮整治,通过创建“八小”示范街(社区)、开设小餐饮联营店、美食街等形式,推进小餐饮规范、有序发展。
⒊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传染病发病率稳步下降,由2006年的1960.68/10万下降到2009年1655.28/10万。
计划免疫儿童“五苗”接种率保持99.5%以上。拱宸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杭州市首家双语接种门诊,上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了杭州市最大的接种门诊。荣获2009年全市预防接种操作技能比武团体第一名,全省预防接种技能比武个人第一名。
以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身体活动促进”试点、卫生部“维持健康体重与血压”关键技术全国试点、浙江省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试点等项目为抓手,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人群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36%,儿童系统管理率98.25%,建立了贫困孕产妇救治专项基金,设置婚前医学检查点,开展婚登、婚检一站式服务。
2006年成立亲和心理健康中心,2009年成立全省首家区级层面“精神疾病患者亲友会”,探索国内首个“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四级模式”,全区每3896名户籍人口拥有1名心理咨询师,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区心理咨询师参加了苍南桑美台风灾后心理救援,被焦点访谈报道。分别被列为科技部“和谐社区心理和谐指数模型构建研究”试点区、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规范治疗监管全国示范点之一,“社区心理卫生指导和心理危机干预试点”,是浙江省精神卫生项目示范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示范区,杭州市心理卫生工作试点单位、杭州市心理卫生服务进信访试点。
⒋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
2009年区属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总值1.49亿元、门诊人次307.97万,业务收入4.43亿元,出院6387人次,分别较2005年增长40.57%、167.03%、116.10%、41.34%。
出台《拱墅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09-2015年)》,打造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达到杭州市示范和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87.5%,“十一五”期间,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2家。
探索以社区责任医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实施社区责任医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大比武,拱宸桥老年关怀、半山儿科、小河湖墅中医肝胆、大关上塘口腔、米市巷社区中医馆等一批特色项目已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辐射作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筹资水平、报销比率逐年提高。
⒌社区中医药工作再上台阶
2008年我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命名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承办了“中医中药中国行浙江站暨杭州市活动”、“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大运河高级论坛”和全国社区中医药技术指南培训班,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管局局长王国强多次视察肯定,赢得了“特色明显、群众满意、成效显著”的高度评价。
全面推进“三名三进”工程,拱宸桥中心老年病专科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杭州市中医名院建设单位,米市巷中心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社区治未病”试点。1人荣获杭州市名中医、2人荣获杭州市基层名中医称号,在全省率先评选区级名中医3名,命名名中医工作室3个。成立社区名医馆,20余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针灸、推拿、刮痧、捏脊、拔罐、敷贴等中医药服务,使居民家门口看上了名医,享受到了廉价有效的中医药服务。
⒍健康城区高起点建设
我区是浙江省、杭州市建设健康城市试点区。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出台了全省首个县区级“12类健康单位指导评估指标”,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国内率先推广“咳嗽礼仪”,推广“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山水健身为载体,在运河沿线、社区设置健走距离标志,打造“运河健走”品牌,建成全市首个健康生活宣传馆、国内第一个以健康体重为主题的社区公园,健康运动、健康饮食、健康心情、低碳生活、中医养生5个健康主题公园和20条社区健身路正在建设。健康职工‘六个一’工程在央视播出,我区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图片,被全国两会和上海国际健康生活方式博览会采用,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
成功创建了首批省级卫生区。以卫生创建带动城市品位提升,以除“四害”带动环境改善,以改水改厕工程带动“清洁村庄”建设,实施除四害市场化运作,基本覆盖8个街道和2个镇的所有社区,消杀面积25.21平方公里,城乡卫生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⒎红会工作探索创新
顺利完成红十字会换届。红十字会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全区红十字团体会员64个,个人会员17290人,青少年会员已达到12400人,吸纳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加入红十字会组织。在小河湖墅地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挂红十字会博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牌子。
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组织赈灾救灾48次,每年组织迎新春博爱帮困送温暖活动。启动救护培训‘四进’活动,建设了21个救护知识普及基地,培养了近50名救护师,普及培训已覆盖到社区居民、驾驶员、部队军人、厂矿工人、机关干部、学生等行业。建设了一批红十字示范学校、红十字示范社区。
无偿献血工作扎实深入,献血量逐年上升,荣获浙江省无偿献血先进区、杭州市无偿献血先进城区等荣誉称号。
⒏卫生改革不断深化
2007年,成立了省内首个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集团,对全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采购供应集中化、人员配置统一化,财务会计委派化和科研课题项目化管理,开展社区卫生公共卫生服务流程再造。该管理模式被浙江省列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医改的推荐模式之一,受到卫生部、省、市领导充分肯定,郑继伟副省长、叶明副书记、陈小平副市长等领导亲临调研、批示。
2008年起全区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综合改革。2008年起导入平衡计分卡,开展全面绩效管理,考核结果与单位拨款、机构负责人薪酬挂钩。
2010年2月25日起,我区作为浙江省首批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区,所有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均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部配备和使用307种基本药物和150种省增补品种,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
⒐人才建设和科教工作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全系统引进副高以上技术人员6名,副高以上职称47名,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到在编人员的53%。在一线医务人员中培养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和公共营养师,与南开大学、澳大利亚Flinders大学合作举办医院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班,还选派优秀骨干到国外深造,卫生技术和管理队伍素质有了较快的提升。
制定了《拱墅区科教发展五年规划》《拱墅区医药卫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拱墅区医药卫生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十一五”期间,共计自主立项中国卫生政策支持项目1项,浙江省老龄科研中心重大课题2项,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10项,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6项,拱墅区科普重点项目7项。还开展了中英合作社区慢病健康干预、中盖艾滋病防治合作等8个省级项目的研究,《杭州市老年护理院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荣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二等奖及杭州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为省、市制定老年护理工作政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⒑第二轮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
制定了《拱墅区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并经区政府批准立项,第二轮信息化建设已经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接种门诊免疫规划信息系统、行政许可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权力阳光系统等得到广泛应用。被杭州市卫生局确定为“杭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推广先行区”。
二、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⒈新医改带来的挑战
卫生改革发展总体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往我们所具有的一些优势已不明显,新医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的挑战越来越显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面临利益的重大调整,探索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基层卫生管理与服务机制任务十分艰巨。与此同时,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在发展定位、科学管理和综合实力上,还很不平衡,医疗与预防、中医与西医的发展还有等进一步统筹平衡。
⒉城市化、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拱墅区作为杭州市的城郊结合部和老工业城区,正经历着城市化的进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导致公共卫生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小餐饮整治、八小行业管理任务大量增加,对我区各项公共卫生产品提供的及时性、完备性以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群疾病谱发生转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损伤和中毒、精神和心理疾病等将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慢性病防治任务将日益加重。老龄化导致的医疗服务、长期照料服务、心理慰藉服务等需求也对我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⒊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看病难、看病贵、看名医难问题还很突出,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与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差距,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全合理,基本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医患矛盾还很突出,探索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机制,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加强医疗市场监管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⒋健康相关产业有待加快发展
一是健康产业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对于健康产业,特别是对于发展健康产业的原则、目标、发展模式、产业方向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仔细思考。二是产业发展缺少龙头的引领,目前健康产业缺少龙头单位的引领,同时健康产业链配套不明显,产业集群较为模糊,难以形成。三是健康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持力量薄弱,我区辖区内没有知名高校和健康产业相关研究机构,健康产业的发展缺乏专家和研究人员的技术支持。
三、“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⒈ 指导思想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争先、办大事”方针,深化改革,努力探索拱墅特色的卫生事业发展模式,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作贡献。
⒉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群众健康作为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卫生事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卫生需求相协调,实现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互为保障、协调发展。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化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优先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
坚持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推动力,发挥医务人员主观能动性,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职业道德,提升卫生系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四、“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目标
⒈总目标
以“推进卫生强区,深化健康拱墅,人人享有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为总目标,以“创新、争先、办大事”为总方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设好社区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救治等四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国全民健康生活第一区、全国社区中医药服务第一区。
⒊ 具体目标
健康水平:到2015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
公共卫生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有效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强化传染病和对群众健康影响重大的慢性病防控,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社区卫生服务:健全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满意度,探索社区健康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科技和人才建设:建设省内有影响力的学科品牌,提升医学人才素质和能力,提高竞争力。
健康相关产业:打造现代化健康产业,满足不同层次健康需求,提高卫生事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
基层卫生管理:探索基层卫生管理服务模式,落实全行业管理,履行政府职能,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决策水平。
五、“十二五”期间卫生工作任务
⒈强化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以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处置体系,建设一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处置中心和队伍,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席调查员制度,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实时监控”的运行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健康提供保障。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疾控机构人员编制逐步达到每万服务人口1.6人,每5一10人配备一辆卫生用车,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编制每万服务人口达到3人。做好重大传染病和突发疫情防控工作,突出重点人群和疾病,制定规划,明确方案,确定艾滋病、结核病、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为重点防控的重大疾病,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力争与“十一五”期间持平,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措施覆盖率100%。完善心理卫生四级服务模式,加强精神疾病康复机构建设,落实重性精神疾病社区治疗管理,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后心理救助服务。
全面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健康促进,拓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渠道,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达到85%以上,农村达到75%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达到80%以上,农村达到70%以上。
做好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妇女保健水平,降低出生人口缺陷率,提高人口素质,儿童免疫规划“四苗”、“五苗”接种覆盖率95%以上,0-7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8%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6%以上。
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化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按照城市建设的进度和人口增长的状况,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十二五期间,扩建湖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祥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上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康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区妇保院(大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201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60个,实现15分钟就医圈。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探索社区健康管理,健全社区责任医师制度,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推行家庭病床、居家护理,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公共卫生服务政府投入,基本医疗服务政府、社会、个人三方合理分担,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的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⒊建立中医药发展基金,全面深化社区中医药工作
成立大运河中医药发展基金,集结全社会热衷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热衷于公益事业仁人志士的力量,宣传中华传统医药文化、支持现代中医药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奖励对中医药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
加强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力度,发挥中医药综合、便捷、低廉、持续的特点和治疗慢性病、老年病的优势。打造中医养生保健特色街区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平台,成立大运河名中医馆,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中医科、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深化全国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与杭州市社区治未病试点工作,力争成为中医治未病示范区。
以评比区级名中医为抓手,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培养50名基层骨干中医师、100名能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的医生,开展跟师学习为主的中医临床师承教育,依靠名中医及高年资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影响,通过“学经典、师带徒、勤临症、进社区”等多途径综合培养的创新模式,完善中医人才梯队建设。
⒋深化爱心护理工程,探索中医药特色老年关怀模式
以“全国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基地”为品牌,分设浙江老年关怀医院,建成全国知名的三级乙等中医老年病专科医院,培育3-5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医药特色专科、专病,形成浙江老年关怀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二级老年病防治体系,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发展中医药特色老年关怀事业。
注重临床实践和科研相结合,从中医药、老年心理、临床路径、对照评价和费用等方面深入探索研究,总结老年关怀事业发展经验,探索中医老年关怀模式。
建立中医药老年病防治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老年关怀医护人才,加强技术队伍和业务能力培训,培养一批老年关怀骨干,提升老年关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⒌完善卫生监督体制,依法加强公共卫生和医政执法
积极配合机构改革,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用房达到人均建筑面积40-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卫生监督人员数量达到按服务人口每万人1人配备,按照卫生部《卫生监督机构指导意见》规定,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取证工具、防护设施、信息网络等硬件设施。
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饮水卫生等公共卫生执法。加强医疗服务执业要素准入和监管,强化医政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医疗机构监督监测覆盖率100%,公用物品常规抽检合格率达到85%以上,其他各类卫生指标合格率达到80%以上,投诉举报事件处理及反馈率达100%。
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质量,实行卫生监督稽查制度,完善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质量。实行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强化社会监督。社会对卫生监督工作综合满意率达到90%以上。
⒍深化卫生改革,发展健康相关产业
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服务新机制,按照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提升效率、功能共享的原则,深化社区卫生服务集团化管理改革,充分发挥管理集团在人才培养和业务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
实施“以零差率为核心的六统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行业化管理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建立健全以服务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考核,改进考核方法,以综合考核为主要形式,提高工作效能。
以大运河国医馆建设为契机,形成健康相关产业的若干重点领域或项目,推动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管理、特需体检服务等现代医疗服务业业态的发展。积极探索开展疾病康复训练、家庭医疗照护等医疗延伸服务。
⒎推进健康城区建设,提高爱国卫生水平
将健康城区建设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好城市有机更新、产业升级和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机遇,建设健康环境,以引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为工作导向,紧贴百姓需求,广泛深入开展健康城区建设项目化工作,培育健康人群。力争健康城区建设各项指标符合健康城市体系要求,主要建设指标位列全市前三。
紧随城市化建设进程,巩固发展创新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除四害力度,大力开展灭鼠屋、防蚊闸等的配套建设,提升环境卫生水平,高水平通过全国、省、市爱卫会组织的国家卫生城市、省卫生区创建复查和各级各类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核查。”十二五”期末,省级卫生街道实现“满堂红”,省级卫生先进单位达到100家,省级卫生社区达到一半以上,市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每年递增5%,全区生活污水处理率>9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9.5%,除四害卫生设施的社区覆盖率80%。
⒏普及救护知识,提升红会工作水平
完善红十字会基层组织,进一步衍生基层组织,扩大会员单位,壮大红十字队伍,建立稳定的红十字志愿者队伍。建立红十字志愿服务体系。按专业、分领域组建红十字志愿者者队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2000人。
普及红十字会相关法律、法规及知识,普及红十字会相关法律、法规及知识,遵循独立办公、机构独立原则,进一步理顺红会管理体制。
探索红十字会筹资模式,进一步拓展人道主义救助,全面启动救护知识普及工作。到十二五中期,全区要设立60个救护知识普及基地,培养200名救护培训师,力争每100人中有1名培训合格的红十字救护员。救护知识普及率达到20%。基本实现“人人懂救护,人人会救护,意外事件能自救,灾难来临会救人”。
⒐搭建科研人才发展平台,提升卫生科技和人才竞争力
以老年病、中医药等具有鲜明拱墅特色的专科为主要培育方向,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群众满意度为主要目的,建设具有拱墅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学科群,联合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相关领域的实践研究。加强国家、省、市级各类科研成果的申报,积极申报省卫生厅“基层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推广研究”项目,推进科研成果特别是自主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到2015年,培育国家级医学重点专科1个,省级医学重点专科1个,市级医学重点专科2个,形成较完善的重点专科梯队。到2015年,取得自主科研成果15项,推广自主适宜技术5项;自主成果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1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2项,杭州市科技进步奖2项,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5项。
实施领军人才、基层新星、星火燎原三大人才建设计划,全面提升拱墅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到2015年,培养杭州市131人才3名,培养区级名医10名,培育区级学科带头人15名,首席全科医师5名。引进30名高级职称技术、管理人才,建立一支拥有100名研究生,年龄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 45岁以下医务人员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
⒑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升卫生现代化水平
整合全区信息化资源,建设区级信息化平台和数据库,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提高居民健康管理水平,以绩效考核为重点的卫生管理、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强化信息统计和信息发布,提高卫生管理水平,以通过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提升卫生现代化管理水平。
六、保障措施
⒈强化政府职能,切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
把卫生事业的发展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部门工作日程,加强对卫生发展新问题的研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要求,建立卫生、发改、财政、人事、民政等部门和各镇街道的沟通协调机制,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有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动态增长机制,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增长的幅度,卫生事业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以上,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比例≥10%。落实公共财政和卫生投入政策,逐步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⒉加强依法行政,切实提高卫生管理水平
从增强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出发,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卫生事业,强化卫生监督执法职能。加强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和卫生应急日常管理,加强专家库和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卫生应急人员和专业人才培训,优化物资准备和应急装备,提高卫生应急能力与水平。健全基层卫生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加强政府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的考核管理,完善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评估,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确保政府公共卫生职能的有效落实。
⒊加强队伍建设,履行卫生服务宗旨
充分认识卫生事业发展的公益性、全局性,以及卫生工作在保民生、促和谐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廉洁、正气的行业氛围。在新医改背景下,大力弘扬“立德、求精、争先、创新”的拱墅卫生文化,塑造“自尊、品位、专业、廉洁”的拱墅卫生形象。以“学习型组织”为总载体和长远目标,以规范、标准建设为抓手,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证人民群众以比较低廉的费用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