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50027-9/2021-1657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发改经信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21-07-13 发布日期 2021-07-13
附件
杭州市下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 2021-07-13 14:56:56 点击率:


《杭州市下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年—2015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杭州市下城区委关于制定下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是下城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全区人民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是下城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南精北快”总战略和“服务业导向、民主民生、文化引领、环境立区”四大分战略,全力推进“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十二大工程,积极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区建设更加精致,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不少工作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先后获得34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和100多项省、市级荣誉称号,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经济实力再上台阶

坚持“服务业导向”,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5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85.05%,年均增长14.85%;财政总收入106.16亿元,按同比口径比“十五”末增长72.97%,年均增长11.58%;地方财政收入63.90亿元,按同比口径比“十五”末增长86.04%,年均增长13.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0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08.44%,年均增长16.76%。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2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比“十五”末上升13.43个百分点。

(二)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坚持开放带动,着力构建“2+1”、“三位一体”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安商稳商服务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内资项目8510个,注册资金608亿元,其中,大杭外项目4134个,注册资金461亿元,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712个;合同利用外资19.28亿美元,到位外资9.7亿美元,引进三类500强企业30家。楼宇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楼宇“入驻率、注册率、贡献率”不断提高,至2010年末税收超千万元楼宇达到50幢,其中超亿元楼宇12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累计培育58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31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010年规模(限额)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0.0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04%

(三)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坚持“民主民生”,积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社会和谐度不断提升。2010年,全区公共产品支出比重达到72.50%,比“十五”末增加7.39个百分点。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2010年登记失业率为2.19%,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社会保障实现城乡统筹和征地农转非人员全覆盖,医疗参保率和养老参保率分别达到98.3%96.1%。建立并完善“春风常驻”四十条新政,实施残疾人和困难群体“1+X”亮居工程,全面推进居家养老365金晖行动和“五金工程”。首创并推广66810为民服务法,全面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级便民服务和呼叫求助网络。社会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社会公共安全和应急体系全面加强,社会秩序保持和谐稳定。

(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文化引领”,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均等共享,城区软实力不断提升。2010年科教文卫体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51.91%,较“十五”末提高6.66个百分点。扎实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教育系列活动,全面推进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进一步深化,全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95%以上。积极创建健康城区,率先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和基本药物零差率”综合改革,新建文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新建、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2家,公共卫生“社区五级防控”机制在全省推广。全力打造“阳光计生”工程,不断推进“和谐计生”建设。积极开展和繁荣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普及“文化超市”运作模式,新建26个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24个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46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全面完成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率先实现省级体育先进街道全覆盖。

(五)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坚持“环境立区”,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生态承载力不断提高。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两口两线”石祥路、石桥路和“十纵十横”潮王路、中山北路等道路综合整治工程,顺利完成高铁客运专线下城段和地铁“1号线”四大站点的拆迁工作,留石、秋石和德胜高架路及杭玻路、东新北路等建成通车。城市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辖区主要道路机械化清扫率、16小时保洁覆盖率达85%以上,主干道24小时保洁覆盖率达100%以上,纳入清洁直运范围达100%,全面实行“数字城管”。生态区建设成效显著,城北体育公园基本建成,累计完成河道综合整治18条,疏通整治断流河4条,先后实施了579条背街小巷改善、167个庭院797幢居民住宅楼改善、12.86万平方米危旧房改善、150座公厕提升改造等民心工程,到2010年底,全区截污纳管率(2004年口径)达到99.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5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18.03%,实现市级生态街道全覆盖。加快城中村改造和工业企业搬迁,开工建设安置房11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0.76万平方米,完成107家工业企业搬迁,盘活土地2555亩,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5.8%

专栏1:“十一五”主要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目标值

年均增幅(%)

2010

年均增幅(%)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338

11.5

460.54

14.85

2

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90

90

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57

10

106.16

11.58

其中:地方

亿元

32

10

63.90

13.22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99.40

15

103.01

16.76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43.44

15

453.74

16.71

6

登记失业率

%

≤4

2.19

7

社会保险覆盖率

%

≥90

96.1

8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80

82.3

9

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

下降5


预计下降9.18

1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000

30035

12.60

11

人口自然增长率

≤4.50

3.71

12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00

预计2

13

科教文卫体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

50.22

51.91

14

社会保障和抚恤救济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

3.43

7.87

15

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无超类水体

部分消除劣Ⅴ类水体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南北协调发展的攻坚时期。综合分析“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看,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的绿色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为我区大力发展服务业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国内看,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长期向好的趋势,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与和谐社会建设将成为新的战略着力点,为我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进一步改善民生创造了较好契机。从省市看,省、市经济运行将进入转型发展时期的平稳适度增长阶段,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向城市经济主导的城乡一体化转变,《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确定的杭州城市发展功能定位,为我区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从下城看,随着沪杭高铁、杭宁高铁和地铁1号线建设开通,将会进一步加强我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合作,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地铁的快速周转和上盖物业将为我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商机。同时,随着北部创新创业新天地和城市之星综合体等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将为我区打造服务业强区、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过“十一五”高位较快发展后,我区面临经济发展平台期、要素制约凸显期、经济结构转型期和公共需求扩张期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空间制约凸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区间竞争更加激烈,招商稳商难度加大;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相对比重偏低,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南北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北部与南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距离,深度拓展北部城区功能,缩小南北区域差距的任务还很艰巨;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挑战,随着社会结构调整,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差距扩大,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呈现多元化,人民群众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不断提高,就业、教育、卫生等民生亟待进一步改善,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解决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更加繁重。

从发展阶段看,“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繁华时尚之区”战略定位,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南北区域发展,提升社会发展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战略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全力打响“繁华时尚之区”品牌,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差异发展、率先发展之路。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创造美好生活为主旨,继续深入实施“南精北快”总战略和“服务业导向、民主民生、文化引领、环境立区”四大分战略,更加注重产业优化,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

二、发展原则

——坚持转型升级。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主攻方向,按照建设“服务业强区”目标,坚持“高端取向、集聚发展、融合互动”,推动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学习型城区,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深化各领域改革创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坚持时尚引领。把时尚理念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指引,进一步发扬“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干一件成一件”下城精神,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中勇开先河,在思想、观念、科技、体制等创新中勇于突破,在原有发展平台上勇攀高峰,在更高平台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南北区域统筹、经济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结合城区有机更新,深度拓展城区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在营造一流的宜居宜业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加强下城与郊县(市)全面合作、联动发展,努力实现资源互补、联动共兴、合作双赢。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和谐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富民惠民安民、创造美好生活导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保障人民权益,促进公平正义,提高生活品质,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下城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力争实现“一个率先”,即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一个跨越”,即实现从“服务业大区”向“服务业强区”的跨越,努力建设“繁华时尚之区”,力争到“十二五”末,繁华时尚实现程度为85%,达到“基本繁华时尚”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到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680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全区经济综合实力、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二)产业结构高端主导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高端产业,“2+1”、“三位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成熟,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以上。推进高新技术与文创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提高。

(三)统筹格局基本形成

南北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南精北快”步伐加快,“南有CBD,北有新天地”中心城区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与郊县(市)的互动融合不断增强,全方位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

(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区环境建设深入推进,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水环境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进一步提高,生态城区建设走在前列。

(五)民生改善保持领先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全覆盖,努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六)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科教文卫体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覆盖全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秩序保持和谐稳定。

专栏2:下城区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

属性

2010年基数

2015

目标

年均增长率

数据

来源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预期性

460.54

740

10%

统计局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预期性

63.90

100

10%

财政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预期性

103.01

166

10%

统计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预期性

453.74

800

12%

统计局

转型升级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预期性

67

70

统计局

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28.88

33

统计局

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15.43

20

统计局

楼宇经济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预期性

70

80

楼宇办

民生改善

社会保障和抚恤救济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

约束性

7.87

9

财政局

城镇登记失业率

%

预期性

2.19

4

劳动

保障局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30035

50600

11%

参照市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

预期性

82.3

83

卫生局

公共服务

科教文卫体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

约束性

51.91

54

财政局

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

%

预期性

95

98

教育局

人口自然增长率

约束性

3.71

7左右

计生局

每百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

预期性

0.95

4

民政局

环境资源

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

约束性

预计下降5.8

下降3.8

统计局

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约束性

部分消除劣Ⅴ类水体

消除劣Ⅴ类

环保分局

空气监测优良率

%

预期性

84

85

环保分局

城区绿化覆盖率

%

预期性

18.03

18.66

建设局

 

四、空间布局

坚持和完善“两核三圈两带”的空间发展思路,加快六大集聚区、十大综合体建设,提升区域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协调南北发展,加快形成“南有CBD,北有新天地”新格局。

(一)南部:武林中央商务区

坚持精致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着力于武林中央商务区的功能强化、品牌打造和形象提升。以商贸商务、金融创投、创意传媒为重点,以楼宇提升、空间开发、招强引大为抓手,强化资源整合,完善基础配套和交通引导系统,推进业态优化,增强武林中央商务区竞争力,重点抓好武林广场高端商贸商务集聚区、庆春路延安路金融集聚区、现代传媒产业集聚区等三大集聚区块的建设,努力将武林中央商务区打造成为“繁华时尚之区”的引领者,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商贸、商务、金融、文化和休闲等现代服务业高地,长三角南翼最繁华的中央商务区之一。

 

专栏3:南部集聚区重点建设项目

 

武林广场高端商贸商务集聚区:地铁武林广场站上盖物业及武林广场地下空间开发综合体、百井坊改造地块综合体、杭州国大城市广场、龙兴广场、浙江展览馆改造、杭州宏都宾馆地块改造。

庆春路延安路金融集聚区:嘉里中心综合体、金龙大厦、省二轻大厦改造、市机电大楼改造。

现代传媒产业集聚区:省电子信息大楼、杭州香江国际大厦、喜得宝地块综合体、浙江传媒创意产业园、杭报创意产业园、杭文广创意产业园。

 

 

(二)北部:创新创业新天地

坚持高端化、集聚化、品质化发展,突出“依托新天地,对接CBD”的发展主线,以新型城市化为载体,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研发、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商业商务、旅游休闲等业态,加快项目建设,完善基础配套,强化选商引资,实现产业转型、环境提升。重点抓好创新创业新天地商业商务集聚区、城市之星综合服务功能区、石桥创意文化及现代物流集聚区等三大集聚区块的建设,打造杭州市的次级商业商务中心,成为下城区创新发展的主阵地、新一轮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重要引擎。

 

专栏4:北部集聚区重点建设项目

创新创业新天地商业商务集聚区: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综合体、十字金街、新华广场、中大圣马广场综合体、星火广场、西联广场、西联建设大厦、西联塘河地块项目、中国空分大厦改扩建、西联商贸大楼、灯塔商贸大楼、三立时代广场、中包印务地块项目。

城市之星综合服务功能区:城市之星综合体、艮山门地铁上盖物业综合体、浙江机电大楼、野风现代之星大厦、野风现代商务大厦、苏泊尔大厦。

石桥创意文化及现代物流集聚区:大润发超市、华丰商城、石大现代物流中心、海辰水岸晶座、中铁田逸之星、泰地北上新城、华富金座、华丰新世纪国际广场综合体、杨家综合商贸综合体、永佳大厦、华丰大厦、华丰留用地地块项目、永锦世贸、诶比科技大楼、经纬科技广场、东联299创意产业园、长城F317创意产业园。

 

积极建设南北商业商务走廊带和东西运河商务休闲景观带,打造成具有高端商务环境、体现下城繁华时尚风貌特色的重要产业发展带,连接贯通南部武林CBD核心区和北部创新创业新天地核心区,南北联动互促,东西融会贯通,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繁华时尚之区”建设。

 

第三章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服务业导向”战略,坚持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扩大内需与开拓市场、招商引资与安商稳商、项目建设与投资产出并重,以产业集聚和优化为依托,加快构筑发展新平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推进高端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2+1”、“三位一体”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实现服务业强区建设目标。

一、强化产业高端发展

突出高端集聚、协调互动、创新创优发展方向,以发展服务业八大门类为主要抓手,加快商贸、金融、会展、文化四大中心建设,强化商务功能、提升产业能级。

(一)繁荣发展商贸服务业

加快“商贸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权益,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大商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武林商圈立体化发展,充分发挥高档楼宇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营造优质的商务环境,进一步繁荣商业商务,集聚人气,打造以延安路为主轴的全省购物消费和商务活动首选地。加快北部地区商务商贸布局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大型商场、特色街为重点,大力发展酒店、娱乐、休闲、购物等服务业,建设杭州市次级商业商务中心。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分层次推进商业特色街的培育和提升,加快专业市场改造,实施“智能武林”工程,进一步推广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业运行模式的提升和创新。

(二)集聚发展金融服务业

加快“金融中心”建设。抓住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机遇,以庆春路、延安路两大金融集聚带为主平台,加快推进凤起路、建国北路金融功能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完善配套设施,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引导金融业集聚发展。积极促进金融市场和业务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泛金融产业,加快证券保险、资产管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投资担保、黄金交易等各种金融业态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功能,使下城成为浙江省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三)提升发展会展服务业

加快“会展中心”建设。坚持展览和会议并举,依托城市之星综合体建设,提升完善会展功能,加大对会展业发展的引导、协调和扶持,加强会展服务与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等相关领域的融合,拓展延伸会展产业链,开拓会展业发展空间,使下城成为杭州乃至浙江会议展览的重要高地。积极与全国性行业组织和国际会展机构合作,重点引进和培育规模化、特色化的会议、展览、节庆项目,形成一批品质高、影响大、效益好的会展品牌。以和平会展区块为龙头,建设形成西湖文化广场、城北体育公园等各专业设施组成的功能互补的场馆群,加快会展场馆周边住宿、餐饮、购物、金融、电信设施建设,加强会展行业协会、会展电子政务、会展旅游服务等支撑体系建设,完善会展管理运行体制。

(四)特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加快“文化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突出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教育培训业四大重点行业,重点打造“一街十园多楼”,积极构建“楼、街、园”竞相发展,“点、线、面”相互贯通的文创产业新格局。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力度,重点建设浙江传媒、杭文广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速以产业链为重点的文创企业集聚发展,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竞争力。优化文创产业布局,北部充分利用“新天地”建设的有利条件,积极引进研发、设计等文化创意型企业,加快创意产业园建设;南部以武林广场、西湖文化广场、运河下城段“两场一带”为核心,着力提升发展人文旅游休闲业,推进南宋御街·中北创意街区建设,优化整合浙报、杭报、杭文广等大型传媒集团资源,加快形成环武林商圈大型现代传媒创意产业集聚区域。鼓励和引导非公资本投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创意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加强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的法制建设,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创强区”、“浙江省文创先行区”、“杭州市文创核心区”。

(五)大力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

做强中介服务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企业,巩固发展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型、咨询策划型、经济鉴证型等各类中介,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的专业服务体系。加强中介服务业行业信用建设,提高中介服务业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努力培育品牌中介。创新发展服务外包,以软件开发外包、金融服务外包和托管应用管理外包为重点,加快建设服务外包特色楼宇和产业园。大力引进知名服务外包承接商,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促进服务外包企业集聚。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商业街、重点专业市场和大型商场的网络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完善电子商务物流交易功能,提高物流配送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大力扶持社区服务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公益性服务,完善经营性服务,加快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房屋租赁、养老托幼、生活配送等社区服务业,规范和推广社区便民服务一条街,构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

(六)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特色产业园(楼宇)建设为支撑,主攻服务型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现代传媒业、设计服务业、科技中介服务业等四大区域特色明显的服务型高新技术产业。按照“两区多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架构,积极引导四大特色产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机械、服装、纺织丝绸等传统优势工业推广应用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技术中心,着力提高传统工业的生产智能化程度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信息网络、节能环保、新材料、生命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构筑产业集聚平台

优化发展楼宇经济、特色街经济,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有效整合提升各类产业集聚区,积极构筑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空间支撑,提高产业集聚能力。

(一)创新发展楼宇经济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控宅建楼、拆旧建新、拆低建高,推进一批高智能化综合性商务楼宇建设,加快现有楼宇的更新改造、“腾笼换鸟”,扩大优质楼宇资源比重。深化“楼宇社区”建设,推广和完善楼宇综合服务中心,在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上,推出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进一步优化楼宇经济发展环境。坚持招商带动,围绕提升楼宇“入驻率、注册率、贡献率”和“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大力开展楼宇招商,着力打造集团总部型、金融服务型、科技研发型、中介服务型和文化创意型等特色楼宇群,做强“下城楼宇经济”品牌。

 

专栏5:楼宇经济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新增楼宇使用面积300万平方米,新开工楼宇建设面积200万平方米。

2015年,税收超千万元楼宇达到80幢,税收超亿元楼宇达到18幢,培育40幢特色楼宇。

 

 

(二)加快建设十大综合体

以提高产业高端发展综合承载力为着力点,做好城市综合体推进工作,建设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综合体、嘉里中心综合体、武林广场站地铁上盖物业及地下空间开发综合体、艮山门站地铁上盖物业综合体、城市之星综合体、喜得宝地块综合体、百井坊综合改造地块综合体、中大圣马广场综合体、华丰新世纪国际广场综合体、杨家综合商贸综合体等十大综合体。加强与综合体开发主体的联系,协同各有关主管部门,整合相关政策,提高城市综合体在用地、产业、设施、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承载力,使其成为产业高端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快完成相关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推进综合体与周边地块的深度整合,提高功能复合性和土地集约利用率,发挥最大综合带动效益。

(三)精致打造十条特色街

按照“提升老街区、培育新街区、创建名街区”要求,全面推进延安路商业街、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中国丝绸城、绍兴路汽车文化精品街区、南宋御街·中北创意街区、香积寺路商业休闲街、庆春路金融商务街、十字金街、东新北路商业街、建国北路南北商贸商务景观带等十条特色街区建设。深入进行文化挖潜,深度拓展产业内涵,延长特色街区产业链,优化业态布局,完善基础配置,美化街区环境,提升特色街品牌的市场优势。加强特色街区发展的规划和投入,引导特色街从街向街区发展,扩大辐射力。完善管委会、街道、职能部门的联动配合机制,增强特色街与业主及商户之间的互动发展,建设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特色街。

 

专栏6:特色街建设分类导向

产业与环境提升型街区:延安路商业街、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中国丝绸城、绍兴路汽车文化精品街区。

国字号创建型街区:南宋御街·中北创意街区。

新型示范街区:香积寺路商业休闲街、庆春路金融商务街。

培育发展型街区:十字金街、东新北路商业街、建国北路南北商贸商务景观带。

 

(四)着力构建六大集聚区

根据我区服务业发展基础和空间分布现状,依托城市综合体和楼宇建设,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要求,整合资源、优化配套、拓展功能、提升能级,重点打造武林广场高端商贸商务集聚区、庆春路延安路金融集聚区、现代传媒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新天地商业商务集聚区、城市之星综合服务功能区、石桥创意文化及现代物流集聚区等六大产业集聚区。依托集聚区的带动和辐射,集群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文化创意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完备,具有较强的行业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基地。制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建设办法,明确各集聚区组织机构、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发展目标,促进资源共享、集聚集约、结构优化、规模扩张。

三、加大企业引进培育力度

深入实施质量、品牌和标准化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规模经济水平,积极引进、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知名品牌、核心技术、主业突出、综合集成能力较强的现代企业集团。

(一)强化招商引资

索建立科学招商新机制,着力强化资源共享、招商联动和企业服务等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引导企业参与项目并购,吸纳风险投资,开展强强联合和二次招商。精心培育专业化队伍,提升招商人员对接高端产业、招引新兴业态的素质能力。高质量抓好招商选资工作,围绕完善“2+1”、“三位一体”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坚持招商引资国际化眼光和高端取向,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国企、行业龙头和区域总部。南部CBD突出“提升”,以优质楼宇资源招引高端项目,促进金融、商贸等重点产业进一步提升,北部新天地突出“集聚”,发挥园区、综合体众多、招商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加大招商倾斜力度,加快高新、文创产业的快速集聚。

(二)重视安商稳商

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贯彻落实“1+X”经济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创意型、科技型和服务外包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选择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和成长性较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小型企业加以培育扶持,通过风险投资、上市等方式快速做大做强。推进企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集中力量扶持、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以及产品品牌。加大品牌建设的扶持奖励力度,积极引导企业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提升水平,争创品牌,壮大我区品牌经济规模。

 

第四章  统筹推进城区环境建设

 

深入实施“环境立区”战略,积极推进生态城区、低碳城区建设,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北部城中村改造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城市综合管理,推动南北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基本实现南北城市环境一体化。

一、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以“南部CBD,北部新天地”两大平台为核心,着眼城区功能整体提升,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和楼宇建设,以重大项目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一)坚持大项目带动

通过工作项目制、协调推进制、落实责任制,加强项目用地、方案审批、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力度,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全面实施新一轮“十二大工程”建设,加大对北部集体经济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和引导力度,着力抓好十大城市综合体以及杭州国大城市广场、香江国际大厦等一批总投资约80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960万平方米的重点项目建设。

(二)完善路网体系

按照网络化大都市建设要求,结合城市综合体建设、城中村改造、房地产开发,重点加快北部道路交通网建设,完成重工路、东新东路、长大屋路3条干路及永丰路、纵二路等5条支路的续建,建设永波路东段、香江路、三塘单元支路等21条支小路。美化道路景观,完善道路功能,实施环城北路快速路(下城段)、延安路(下城段)、河东路、香积寺路(下城段)等11条主次干路综合整治。

(三)推进河道综合整治

按照“截污、清淤、驳坎、配水、绿化、造景、管理”的要求,完成辖区河道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加大沿河游步道建设力度,完善景观河道慢行系统,推进“断流河”贯通工程,改善河道防汛和配水功能,强化沿河截污系统建设,有效截除沿河污染源。推进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建立“河道生态修复与面源污染治理”示范点,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落实河道长效管理,实行河面保洁、配水等综合管理养护市场化。到2015年,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大于80%30%河道水质达到IV类要求。

专栏7:河道水网体系建设

河道综合整治:续建钱家河、石桥河一期、沈家河一期,开展备塘河、德胜河、石桥河二期、三期、沈家河二期、沿三河整治。

河道提升工程:对东新河、备塘河、古新河、桃花河、贴沙河、南应家河等河道进行防洪排涝功能改善、慢行系统贯通、景观绿化、水质提升。

配水泵站建设:改造红西河、横河港闸门、施古登、褚家桥、桃花漾、回龙港等6座配水泵站。

 

(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南部地区重点推进百井坊巷等地块的安置房建设。北部地区配合创新创业新天地建设和杭氧杭锅地块改造,以东新路沿线地块开发为主线,结合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沈家、草庵、长木区块的城中村改造和安置房建设,全面完成三塘、灯塔、西文社区城中村改造及沈家、杨家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等公共租赁房建设,有序推进北部地区有机更新。

 

专栏8:北部城中村改造和拆迁安置房建设

续建项目:三塘、灯塔、西文(0103地块)、石桥、杨家(拆复建、高铁)农居安置房项目,共计81万平方米。

新建项目:草庵、长木、沈家安置房项目。

有机更新项目:石桥、永丰、华丰、杨家安置房项目。

 

二、创新城市综合管理

以打造“最清洁最有序城区”为目标,创新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市政环卫设施,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网格化,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和街道属地综合执法,城市管理水平保持全市领先。

(一)深化“四化”长效管理

夯实“洁化”基础。推进环卫保洁一体化,按照城区环境卫生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增加对北部环境卫生经费的投入,因地制宜地推进环卫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全区保洁无差异化。提升保洁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城区整体清洁度。提升“绿化”景观。提高街道绿地标准,推进河道沿岸绿地开发,对体育场路、东新路、贴沙河、东新河等重点道路和河道进行绿化景观改造。严格“序化”管理。加大对城市“牛皮癣”清除市场化运作的监管力度和店招店牌、“门前三包”管理整治力度。推进“亮化”建设。结合城市综合体和高端商务楼宇项目建设,高标准推进主要街区和楼宇的生态亮灯工程,提升下城夜景品位。

(二)优化市政环卫设施

完善截污纳管系统建设。结合北部地区大市政路网建设和河道综合整治项目,有序推进市政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到2015年全区截污纳管率(新口径)达99%以上。提升环卫基础设施。完成区环卫汽车场建设,完成垃圾中转站改造任务,改建公厕35座。加强市政设施日常管养。“十二五”期末城区主、次干道市政设施完好率达95%以上,各桥涵、排水、防汛设施完好率达95%

(三)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数字城管提质增效。加强“数字城管”与“四化”管理、应急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的资源整合,推进系统建设,完善协调机制,拓展数字城管功能。充分发挥12319热线作用,实现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99.5%以上。积极推进停车新政。充分利用新建项目地下空间,整合辖区单位停车资源,积极推进小型立体停车库建设,完善停车电子诱导系统,加强停车场(库)的统一管理,有效缓解“停车难”等问题。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率先打造低碳城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和宜居创业环境品质。

(一)打造低碳城区

围绕六位一体低碳城区的创建要求,广泛宣传低碳发展理念,着力构筑低碳城区建设载体,扎实推进低碳示范项目建设,使下城在创建低碳城区中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传统商场低碳技术改造,有效降低传统服务业碳耗水平,实施既有楼宇节能改造和新建楼宇建筑节能“绿色评级”,推进“阳光屋顶示范工程”计划,“十二五”期间完成楼宇节能减碳技术示范项目20项。积极倡导政府机关推行绿色办公,率先践行低碳理念。开展低碳社区建设,积极普及低碳知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行绿色居家准则,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鼓励居民使用节能产品,至2015年,建成低碳示范社区30个。结合地铁、大型楼宇、居住小区建设,加快配套“免费单车”系统,进一步完善慢行系统,为居民采用非机动车和步行方式出行提供便利。

(二)强化环境保护

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节能减排。加强土地、水、能源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和“退二进三”,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进绿色照明、雨水回收利用,构建循环集约发展模式。强化大气污染整治,巩固“禁燃区”工程成效,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强化联合监管,有效控制道路扬尘污染,加强餐饮业油烟气综合治理,至2015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于310天。加快环卫设施生态化改造,改进垃圾分类收集和清运方式,加强全过程监管和控制力度,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至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率90%以上。

(三)推进绿化建设

继续推进城北体育公园绿化建设,新建杭氧公园、重机公园,提升改造武林广场、东新公园、和平公园、柳营公园和北景园生态公园。加强庭院、单位的附属绿地建设,倡导建筑物垂直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人行天桥绿化等特色绿化,完善城市道路和河道的绿色廊道,形成生态防护绿地系统。十二五期间,确保扩绿20万平方米,全区绿地率达到15.34%,绿化覆盖率达到18.6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4.78平方米深化“绿色工程”创建活动,至2015年“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创建率达到100%,市级绿色型社区占60%

 

第五章  大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将改善民生和完善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稳定和促进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区域人口管理和服务,推动经济增长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不断提升下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一、加大就业促进力度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创业服务平台,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打造充分就业城区和创业型城区。建立灵敏高效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基本实现劳动关系调整的市场化、法制化。

(一)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贯彻落实各级促进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困难人员、撤村建居失业人员、大学生、“新杭州人”的就业服务,积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推进充分就业街道、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充分就业街道、社区达标率达100%

(二)强化就业技能培训

发挥培训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全面提升普惠制就业培训质量,在做好失业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在职在岗人员技能培训。注重就业技能培训和择业观教育相结合,帮助失业人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利用公共职业介绍系统,为失业人员择业和企业用工提供服务。

(三)完善创业服务平台

发挥区、街道两级创业服务园的扶持、带动和示范功能,以创业带动就业,放宽创业准入条件,简化创业审批程序。完善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大力开辟符合大学生特点的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创业新途径。到2015年,全员创业活动指数达到25%,创业带动就业比例达到15,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达到30%

(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对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领导,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加强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指导企业依法完善劳动合同管理,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合法权益。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建设,实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情况动态监管。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开展劳动维权专项整治行动,保障弱势群众的劳动权益。

二、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以加强保障促进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全体居民的保障与福利水平。

(一)强化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做好全区居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参保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通过培训班、企业服务月等活动,提升政策的社会知晓率。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站室,运用网格化管理,加强弱势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稳步落实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跨省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实行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落实企退人员的各项待遇,进一步提高企退人员的生活品质。

(二)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深化“春风常驻”社会救助联动机制,完善四十条帮扶政策,进一步规范低收入家庭与四级救助圈困难家庭并轨联动救助办法,加强对边缘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工作。建立健全低收入家庭核查认定机制,实施救助对象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深化帮扶救助载体,深入实施以“新家居、新生活”为主题的“1+X”亮居工程,适度扩大受益面。强化帮扶救助工作者队伍,推进街道、社区两级帮扶救助站规范化建设。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健全慈善监督机制,完善慈善募捐激励办法,加强慈善组织管理,着力打造“阳光慈善”。加大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和社会风气。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提升改造工程,推进残疾人托养机构“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三)完善为老服务体系

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发展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逐步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以“金灵通、金保健、金管理、金筷子、金港湾”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五金”助老服务工程,加快建设社区老年食堂。推进养老机构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领域,兴办运营养老机构,落实市场化新建养老机构的床位补助和运营补贴,实现“9064”的养老格局。营造尊老爱老社会氛围,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丰富老年文化生活,支持发展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团队,鼓励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专栏9:社会养老体系建设

到“十二五”期末,实现“9064”养老格局:老年人口中的90%是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协助的自主居家养老,6%享受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4%进入机构养老服务。

 

 

三、提高人口服务水平

加强区域人口管理,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强化外来人口管理服务工作。

(一)深化人口计生工作

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工作,强化基层基础,积极探索并完善户籍地、居住地、单位三地互动管理机制,建立下城特色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工作模式,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全区计划生育率达97%。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宣传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等“优生优育优教”科学知识,加强婚育咨询和指导,积极开展婚前和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与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康复等工作,改善区域出生人口素质。

(二)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完善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各种形式的法律援助,不断改善和优化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妇女在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抓好未成年人保护的宣传教育、维权服务和环境营造,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三)加强“新杭州人”服务管理

全面落实杭州市外来人口相关政策,推广“居住证”制度,深入实施出租房宾馆式管理,探索创建“新市民之家”管理模式。加强“新杭州人”培训,提高“新杭州人”就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针对性和有效性,维护“新杭州人”基本权利。

 

第六章  全面深化和谐社会建设

 

深入实施“民主民生”、“文化引领”战略,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一、深化和谐社区建设

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健全落实66810为民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规范社区社会组织运作,全面深化和谐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打造“五位一体”和谐社区

全面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完善党领导下社区、楼宇、单元三级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到2015年,全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实行直选,楼宇居民自治会长、单元居民自治小组长实行推选,健全“四会”(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决策听证会、工作评议会)、“三公开”(党务公开、居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完善和谐社区建设基准指标体系,大力推行准物业管理和社区化管理模式,健全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繁荣社区文化体育,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民主法治社区、惠民社区、平安社区、生态社区、人文社区。加大对北部地区社区建设指导和投入,在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适时进行社区规模的调整,合理规划布局,消除“点式”社区,积极探索撤村建居型、封闭式社区向城市新型社区转变,推进南北社区共进协调发展。

(二)构建职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

完善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基层社会工作评价机制和多渠道、开放型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高效协调的社会工作者组织管理体系。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深化准入、培训、管理、考评和退出五大机制,促进社区工作者向社会工作者转型。到2015年,所有符合条件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均取得社会工作资格,全区创建社区社会工作示范岗100个以上,开发设立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100个以上,培育发展助人自助类社区社会组织100个以上。

(三)深化66810为民服务体系

完善“三位一体”、交叉任职的社区治理复合模式,全面落实66810为民服务体系,大力推行“一门式、十条线、十个一”服务规范化标准和为民服务绩效追踪机制,落实完善社区工作者“日受理、周讲评、月考核、线负责、片联系”五项服务制度,以及“早八晚九”错时上下班制度、“管线分片”联系居民制度。全面构建群众参与的社区为民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健全以居民群众为主、社会组织或第三方组织为辅、客观公正、透明高效的满意社区评选办法,深化以“满意社区”评选、“星级社区”评估、“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评议活动为载体的“三评互动”工作机制,引导社区和社区工作者更好地服务居民。

二、推进教育创新发展

以争创“教育现代化强区”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深化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下城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

(一)高起点发展学前教育

大力推进各类幼儿园建设,实施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学模式,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促进各类幼儿园均衡发展。继续深化“名园+新园”等多种办园模式,规范全区各类幼儿园的办学行为,规范幼儿园达到100%,“名园集团化”覆盖率达到90%。进一步推进早教社会化进程,建立早期教育的课程体系和现代早期家庭教育体系。

(二)高品质推进义务教育

注重学生德育工作,强化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突出第二课堂、青少年空间及劳技科技中心等校外教育实践,完善学校、家庭、社区共建育人的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生态课堂建设,以注重培育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综合能力为导向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和区域教育质量信息公开制度,探索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机制,形成具有下城特色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

(三)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布局,重点做好北部地区学校配套建设,全区新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5所,继续实施“校安工程”,加固和改造相关校舍。推进教育装备标准化、规范化,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继续深化再生性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向北部地区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推进教育的“南优北快”。全面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充分关注残疾儿童、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确保义务教育完成率100%

专栏10:新建学校项目

南部地区:潮鸣单元新建幼儿园1所。

北部地区:华丰单元新建中学1所,扩建求知小学;

          东新单元新建小学1所、幼儿园3所;

          三塘单元新建中学1所、小学1所、幼儿园2所;

          文晖单元新建中学1所、小学1所、幼儿园2所。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拓展师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完善师德规范和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和师德水平。以培育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为重点,完善“梯级名师”管理培训体系,全面推进“区域教育人力资源成长工程”,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适度引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健全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考评体系,鼓励优秀教师、年轻教师和管理人才主动向北部流动,着力提升北部教育的“软实力”。

三、加快卫生改革发展

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基本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社区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新建、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0个,全区建成4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5家杭州市社区康复示范站和10家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新建下城老年康复医院。全面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工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偿机制,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人员绩效考核,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减轻居民群众的医药负担。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好中医医院和社区中医馆,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两进”工程,不断增强我区中医药特色优势。探索建立畅通的“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

(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公共卫生中心大楼,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全区居民。加快共享型卫生信息化体系建设,到2015年,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并实施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健康城区建设。

(三)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注重社区全科医生培养,强化社区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继续实施中英全科医学协作建设项目,社区全科医师培训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达95%以上。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医卫人员技术创新争强,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区级龙头学科和梯级学科带头人。积极引进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建设2个省级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培训基地。完善医疗卫生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建立与服务数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挂钩的分配制度。

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为目标,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满足居民基本的文化和体育需求,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一)做全做强文体设施

加大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在城市化推进、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同步推进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室、体育健身苑(点)建设,发挥区图书馆、文化馆作用,拓展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功能,新建11个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加快城北体育公园市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新建和完善社区体育健身苑(点)30个,确保每个社区拥有2个以上社区体育健身苑(点),人均拥有公共体育场地建筑面积达到1.7平方米以上。

(二)做大做深文化阵地

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采取政府购买、补贴等形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做精“元宵灯会”、“社区文化月”、“七一红歌会”、“区运动会”等传统品牌文化体育活动。加强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和管理,实施星级评审机制,进一步培育我区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力争有1—3部作品跻身国家、省、市精品剧目行列,提升文化艺术生产的层次和水平。建立区文化遗产资源库,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宣传推广一批有特点和影响的非遗项目。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营造健康有序、和谐繁荣的文化环境。

(三)做实做广全民健身

探索建立社区公共体育长效服务机制和健身设施完善完好长效机制,实现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整合社会文体设施资源,促进学校等体育场地向居民开放,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运动的组织网络,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

五、维护社会平安稳定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社会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努力打造“平安下城”,为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强化监督,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发展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法治下城”建设,深化“六五”普法教育和“法律六进”活动,切实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积极推进行政权力规范、公开、高效运行。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保障司法机关履行职能,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正义和司法公信力。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社会管理“351工程”建设,大力实施打防控管,加强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坚持零容忍方针,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建成全天候、全覆盖、无缝对接的监控系统。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和谐365”工作法,深入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政仲裁的有机衔接,发挥社区“和事佬”组织作用,认真落实信访事项首办责任制,基本建成矛盾纠纷化解主体多元、方法多元的综合调解新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矛盾纠纷。进一步深化反邪教、社区矫正、归正人员安置帮教等工作。

(三)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做好建设、消防、交通运输、特种设备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完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有效防范和及时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

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全面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和食品、食品原料追溯制度,对居民日常食品的安全检测做到基本覆盖。加强对药品监管,加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重点品种的监督抽验力度,规范药品临床使用。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的监督管理,保证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维护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七章  着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体制改革,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高城区国际化水平,为建设“繁华时尚之区”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推进综合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区域经济改革重点,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机制,开展地方金融创新试点,稳步推进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管理机制改革。

(一)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机制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积极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强民营企业服务,贯彻落实省、市、区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开展资本经营、引进风险投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二)开展地方金融创新试点

引导和鼓励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债权、私募基金发展,继续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积极争取金融创新试点,在财富管理机构、企业产权交易、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先试先行。

(三)完善国有集体资产管理

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构建全区统一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强化国有资产管理考核力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创造股权流转公平环境和规范股权转让程序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内部股权流转形式和机制。稳步推进经合社集体资产的管理机制改革,鼓励和积极引导经合社探索实践新的经营方式和模式,健全经合社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切实推进经合社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围绕构建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服务方式转变,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运作效率和透明度,提高政府为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和谐繁荣的服务能力。

(一)转变政府服务模式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和权力阳光运行,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规范行政审批,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按照市机构改革的总体思路,适时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内部职能与管理层级,增强部门间协作,提高机构行政效率。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探索部分政府社会职能向社会中介组织转移。

(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加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构建职、权、利相统一,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健全政府财政预算体系,推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财政管理模式,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覆盖面,探索推进部门预算信息公开,规范预算管理。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收支两条线”改革,杜绝“小金库”现象。

(四)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运行效能,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探索建立“政企分开、管养分离”的城市管理机制,逐步推进环卫保洁、绿化养护的市场化运作。坚持“四问四权”,完善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整合城市管理各项资源,完善全社会参与的网络化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城区国际化水平,在区域竞争与合作中构构筑开放新格局。

(一)提高城区国际化水平

发挥核心城区优势,积极探索城区国际化路径,加速城区国际化进程,建设杭州城市国际化的标志性窗口。着力推进武林中央商务区和商贸、金融产业的国际化,加快会展旅游、文创设计、中介服务等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化,引进培育跨国公司,积极把国际知名企业“引进来”,支持鼓励本土优势企业“走出去”,加强国际技术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精心办好各种有影响的国际活动,加强对国际组织、外国入驻机构的服务和管理。遵循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营造法治环境,提高法治水平。以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中英合作社区健康干预项目和中北创意街区国际化服务创业实验区为载体,大力推进教育、社区卫生、文化、艺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完善城市生活设施,建设国际化小区,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用国际化理念和机制建设新型社区服务网络。着力提高下城产业国际化水平、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环境国际化水平,提升城区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加快与临安对口协作

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与临安市对口协作。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我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向临安市辐射。加大现有资源整合力度,推动资源要素不断优化,促进我区资源与临安市互动互补。探索实行我区街道与临安市街道、乡镇的结对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乡镇的帮扶救助力度。探索实行结对街镇干部互派挂职制度,发挥挂职干部传递信息、沟通工作、联络感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从资金、人才和项目等多方面做好两地对接融合,努力实现“联动共兴、合作共赢”良好发展格局。进一步推进山海协作,积极做好援藏、援疆等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

 

第八章  加快建设学习创新型城区

 

坚持创新驱动,完善创新政策,培育创新人才,加大创新投入,营造创新环境,加快学习型组织建设,大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建设学习型城区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兴全民学习之风,引导全区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市民道德文明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一)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诚信教育,提高全民道德素养。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好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和道德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全面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完善科普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十二五”期间,新创建省级科普文明示范街道(社区)10个。切实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广泛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

(二)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整合教育、文化、科技等各方资源,建立多层次、开放性、全民共享的学习服务体系,引导全区干部群众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知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杭州乡土知识,推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和家庭五大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三)构筑社区教育体系

抓好社区教育培训工作,以亚太地区社区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为抓手,完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享学网”,开展社区教育资源共享认证工作,整合社区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市民大课堂”、“老年学堂”等成熟课程,积极开发新型优质课程,重点打造“一街一品”精品项目工程,构建社区“学习圈”,办好“青少年空间”、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努力实现社区教育与社区特色的充分融合。

二、建设创新型城区

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科技资源优势,大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创建创新型城区。

(一)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区科创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加强与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计划的互动,加大科研新产品开发。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高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扩大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规模,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区。到2015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4000件和2000件以上,继续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企业研发活动和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强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建设。大力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争取到2015年,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省级软件企业达到100家,产值和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

(三)建设“智慧下城”

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城市综合管理,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深化数字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信息化,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通过物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拓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市场,壮大物联网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智慧经济、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体系建设,打造“智慧下城”。

三、建设人才强区

加快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以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打造“繁华时尚之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实施人才培训工程

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积极选派干部到艰苦岗位锻炼,加强优秀中青年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建设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精干高效的党政人才队伍。推进创新型企业家培训工程,培训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实施新世纪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各类岗位比武和练兵活动,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大力引进文化创意、现代服务、高新技术、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依托特色园区、孵化器、科技型企业等载体,引进一批创新团队、大学毕业生、科技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来下城兼职、咨询,人才总量明显增加、人才结构更趋合理。

(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财政保障,鼓励扶持大学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及高层次人才到下城创业。强化人才服务工作,做好大学生创业相关配套资助资金的落实到位和有突出贡献人才住房的推荐、申购工作。引导和帮助企业创新人才分配方式,制定和完善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探索灵活有效的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

 

第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

 

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机制,注重从组织协调、政策导向、项目安排、机制创新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各部门、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本规划精神,组织好各级各类规划的实施。明确责任分工。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列入相关部门、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事项,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二、政策保障

加强政策协调。落实各项有利于发展和改革的现行政策,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加强各项政策间的衔接协调,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健全财政体制。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强化政府投资引导,财政投入支持重点工程项目,运用财政手段,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效益性。

三、项目保障

着力推进《繁华时尚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十二大工程,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及时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项目,始终保持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根据“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点,统筹安排工程建设进度,优先完成道路交通、民生、环境等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民生改善。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稽察制度,规范政府建设资金的使用,加强实施项目建设的质量保障、安全保障、工期保障,做到基础设施项目适度超前,产业发展项目确保重点,公共服务项目优化布局。

四、机制保障

建立考评机制。改进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政府对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方面的评价,引导各部门、单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加强规划实施宣传,让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更多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提出评估改进意见,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编制好各类专项规划,做好本规划与各专项规划间的衔接,相互协调形成规划实施的有力支撑。

 

 


规划计划
规划计划
发展规划
杭州市下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

00250027-9/2021-16574

文号

公布日期

2021-07-1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发改经信局


《杭州市下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年—2015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杭州市下城区委关于制定下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是下城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全区人民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是下城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南精北快”总战略和“服务业导向、民主民生、文化引领、环境立区”四大分战略,全力推进“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十二大工程,积极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区建设更加精致,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不少工作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先后获得34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和100多项省、市级荣誉称号,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经济实力再上台阶

坚持“服务业导向”,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5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85.05%,年均增长14.85%;财政总收入106.16亿元,按同比口径比“十五”末增长72.97%,年均增长11.58%;地方财政收入63.90亿元,按同比口径比“十五”末增长86.04%,年均增长13.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0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08.44%,年均增长16.76%。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2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比“十五”末上升13.43个百分点。

(二)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坚持开放带动,着力构建“2+1”、“三位一体”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安商稳商服务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内资项目8510个,注册资金608亿元,其中,大杭外项目4134个,注册资金461亿元,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712个;合同利用外资19.28亿美元,到位外资9.7亿美元,引进三类500强企业30家。楼宇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楼宇“入驻率、注册率、贡献率”不断提高,至2010年末税收超千万元楼宇达到50幢,其中超亿元楼宇12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累计培育58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31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010年规模(限额)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0.0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04%

(三)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坚持“民主民生”,积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社会和谐度不断提升。2010年,全区公共产品支出比重达到72.50%,比“十五”末增加7.39个百分点。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2010年登记失业率为2.19%,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社会保障实现城乡统筹和征地农转非人员全覆盖,医疗参保率和养老参保率分别达到98.3%96.1%。建立并完善“春风常驻”四十条新政,实施残疾人和困难群体“1+X”亮居工程,全面推进居家养老365金晖行动和“五金工程”。首创并推广66810为民服务法,全面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级便民服务和呼叫求助网络。社会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社会公共安全和应急体系全面加强,社会秩序保持和谐稳定。

(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文化引领”,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均等共享,城区软实力不断提升。2010年科教文卫体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51.91%,较“十五”末提高6.66个百分点。扎实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教育系列活动,全面推进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进一步深化,全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95%以上。积极创建健康城区,率先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和基本药物零差率”综合改革,新建文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新建、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2家,公共卫生“社区五级防控”机制在全省推广。全力打造“阳光计生”工程,不断推进“和谐计生”建设。积极开展和繁荣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普及“文化超市”运作模式,新建26个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24个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46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全面完成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率先实现省级体育先进街道全覆盖。

(五)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坚持“环境立区”,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生态承载力不断提高。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两口两线”石祥路、石桥路和“十纵十横”潮王路、中山北路等道路综合整治工程,顺利完成高铁客运专线下城段和地铁“1号线”四大站点的拆迁工作,留石、秋石和德胜高架路及杭玻路、东新北路等建成通车。城市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辖区主要道路机械化清扫率、16小时保洁覆盖率达85%以上,主干道24小时保洁覆盖率达100%以上,纳入清洁直运范围达100%,全面实行“数字城管”。生态区建设成效显著,城北体育公园基本建成,累计完成河道综合整治18条,疏通整治断流河4条,先后实施了579条背街小巷改善、167个庭院797幢居民住宅楼改善、12.86万平方米危旧房改善、150座公厕提升改造等民心工程,到2010年底,全区截污纳管率(2004年口径)达到99.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5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18.03%,实现市级生态街道全覆盖。加快城中村改造和工业企业搬迁,开工建设安置房11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0.76万平方米,完成107家工业企业搬迁,盘活土地2555亩,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5.8%

专栏1:“十一五”主要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目标值

年均增幅(%)

2010

年均增幅(%)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338

11.5

460.54

14.85

2

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90

90

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57

10

106.16

11.58

其中:地方

亿元

32

10

63.90

13.22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99.40

15

103.01

16.76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43.44

15

453.74

16.71

6

登记失业率

%

≤4

2.19

7

社会保险覆盖率

%

≥90

96.1

8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80

82.3

9

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

下降5


预计下降9.18

1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000

30035

12.60

11

人口自然增长率

≤4.50

3.71

12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00

预计2

13

科教文卫体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

50.22

51.91

14

社会保障和抚恤救济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

3.43

7.87

15

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无超类水体

部分消除劣Ⅴ类水体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南北协调发展的攻坚时期。综合分析“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看,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的绿色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为我区大力发展服务业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国内看,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长期向好的趋势,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与和谐社会建设将成为新的战略着力点,为我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进一步改善民生创造了较好契机。从省市看,省、市经济运行将进入转型发展时期的平稳适度增长阶段,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向城市经济主导的城乡一体化转变,《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确定的杭州城市发展功能定位,为我区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从下城看,随着沪杭高铁、杭宁高铁和地铁1号线建设开通,将会进一步加强我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合作,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地铁的快速周转和上盖物业将为我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商机。同时,随着北部创新创业新天地和城市之星综合体等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将为我区打造服务业强区、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过“十一五”高位较快发展后,我区面临经济发展平台期、要素制约凸显期、经济结构转型期和公共需求扩张期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空间制约凸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区间竞争更加激烈,招商稳商难度加大;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相对比重偏低,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南北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北部与南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距离,深度拓展北部城区功能,缩小南北区域差距的任务还很艰巨;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挑战,随着社会结构调整,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差距扩大,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呈现多元化,人民群众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不断提高,就业、教育、卫生等民生亟待进一步改善,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解决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更加繁重。

从发展阶段看,“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繁华时尚之区”战略定位,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南北区域发展,提升社会发展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战略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全力打响“繁华时尚之区”品牌,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差异发展、率先发展之路。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创造美好生活为主旨,继续深入实施“南精北快”总战略和“服务业导向、民主民生、文化引领、环境立区”四大分战略,更加注重产业优化,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

二、发展原则

——坚持转型升级。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主攻方向,按照建设“服务业强区”目标,坚持“高端取向、集聚发展、融合互动”,推动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学习型城区,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深化各领域改革创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坚持时尚引领。把时尚理念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指引,进一步发扬“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干一件成一件”下城精神,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中勇开先河,在思想、观念、科技、体制等创新中勇于突破,在原有发展平台上勇攀高峰,在更高平台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南北区域统筹、经济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结合城区有机更新,深度拓展城区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在营造一流的宜居宜业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加强下城与郊县(市)全面合作、联动发展,努力实现资源互补、联动共兴、合作双赢。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和谐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富民惠民安民、创造美好生活导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保障人民权益,促进公平正义,提高生活品质,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下城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力争实现“一个率先”,即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一个跨越”,即实现从“服务业大区”向“服务业强区”的跨越,努力建设“繁华时尚之区”,力争到“十二五”末,繁华时尚实现程度为85%,达到“基本繁华时尚”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到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680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全区经济综合实力、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二)产业结构高端主导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高端产业,“2+1”、“三位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成熟,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以上。推进高新技术与文创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提高。

(三)统筹格局基本形成

南北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南精北快”步伐加快,“南有CBD,北有新天地”中心城区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与郊县(市)的互动融合不断增强,全方位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

(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区环境建设深入推进,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水环境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进一步提高,生态城区建设走在前列。

(五)民生改善保持领先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全覆盖,努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六)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科教文卫体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覆盖全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秩序保持和谐稳定。

专栏2:下城区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

属性

2010年基数

2015

目标

年均增长率

数据

来源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预期性

460.54

740

10%

统计局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预期性

63.90

100

10%

财政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预期性

103.01

166

10%

统计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预期性

453.74

800

12%

统计局

转型升级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预期性

67

70

统计局

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28.88

33

统计局

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15.43

20

统计局

楼宇经济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预期性

70

80

楼宇办

民生改善

社会保障和抚恤救济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

约束性

7.87

9

财政局

城镇登记失业率

%

预期性

2.19

4

劳动

保障局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30035

50600

11%

参照市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

预期性

82.3

83

卫生局

公共服务

科教文卫体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

约束性

51.91

54

财政局

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

%

预期性

95

98

教育局

人口自然增长率

约束性

3.71

7左右

计生局

每百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

预期性

0.95

4

民政局

环境资源

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

约束性

预计下降5.8

下降3.8

统计局

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约束性

部分消除劣Ⅴ类水体

消除劣Ⅴ类

环保分局

空气监测优良率

%

预期性

84

85

环保分局

城区绿化覆盖率

%

预期性

18.03

18.66

建设局

 

四、空间布局

坚持和完善“两核三圈两带”的空间发展思路,加快六大集聚区、十大综合体建设,提升区域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协调南北发展,加快形成“南有CBD,北有新天地”新格局。

(一)南部:武林中央商务区

坚持精致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着力于武林中央商务区的功能强化、品牌打造和形象提升。以商贸商务、金融创投、创意传媒为重点,以楼宇提升、空间开发、招强引大为抓手,强化资源整合,完善基础配套和交通引导系统,推进业态优化,增强武林中央商务区竞争力,重点抓好武林广场高端商贸商务集聚区、庆春路延安路金融集聚区、现代传媒产业集聚区等三大集聚区块的建设,努力将武林中央商务区打造成为“繁华时尚之区”的引领者,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商贸、商务、金融、文化和休闲等现代服务业高地,长三角南翼最繁华的中央商务区之一。

 

专栏3:南部集聚区重点建设项目

 

武林广场高端商贸商务集聚区:地铁武林广场站上盖物业及武林广场地下空间开发综合体、百井坊改造地块综合体、杭州国大城市广场、龙兴广场、浙江展览馆改造、杭州宏都宾馆地块改造。

庆春路延安路金融集聚区:嘉里中心综合体、金龙大厦、省二轻大厦改造、市机电大楼改造。

现代传媒产业集聚区:省电子信息大楼、杭州香江国际大厦、喜得宝地块综合体、浙江传媒创意产业园、杭报创意产业园、杭文广创意产业园。

 

 

(二)北部:创新创业新天地

坚持高端化、集聚化、品质化发展,突出“依托新天地,对接CBD”的发展主线,以新型城市化为载体,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研发、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商业商务、旅游休闲等业态,加快项目建设,完善基础配套,强化选商引资,实现产业转型、环境提升。重点抓好创新创业新天地商业商务集聚区、城市之星综合服务功能区、石桥创意文化及现代物流集聚区等三大集聚区块的建设,打造杭州市的次级商业商务中心,成为下城区创新发展的主阵地、新一轮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重要引擎。

 

专栏4:北部集聚区重点建设项目

创新创业新天地商业商务集聚区: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综合体、十字金街、新华广场、中大圣马广场综合体、星火广场、西联广场、西联建设大厦、西联塘河地块项目、中国空分大厦改扩建、西联商贸大楼、灯塔商贸大楼、三立时代广场、中包印务地块项目。

城市之星综合服务功能区:城市之星综合体、艮山门地铁上盖物业综合体、浙江机电大楼、野风现代之星大厦、野风现代商务大厦、苏泊尔大厦。

石桥创意文化及现代物流集聚区:大润发超市、华丰商城、石大现代物流中心、海辰水岸晶座、中铁田逸之星、泰地北上新城、华富金座、华丰新世纪国际广场综合体、杨家综合商贸综合体、永佳大厦、华丰大厦、华丰留用地地块项目、永锦世贸、诶比科技大楼、经纬科技广场、东联299创意产业园、长城F317创意产业园。

 

积极建设南北商业商务走廊带和东西运河商务休闲景观带,打造成具有高端商务环境、体现下城繁华时尚风貌特色的重要产业发展带,连接贯通南部武林CBD核心区和北部创新创业新天地核心区,南北联动互促,东西融会贯通,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繁华时尚之区”建设。

 

第三章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服务业导向”战略,坚持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扩大内需与开拓市场、招商引资与安商稳商、项目建设与投资产出并重,以产业集聚和优化为依托,加快构筑发展新平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推进高端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2+1”、“三位一体”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实现服务业强区建设目标。

一、强化产业高端发展

突出高端集聚、协调互动、创新创优发展方向,以发展服务业八大门类为主要抓手,加快商贸、金融、会展、文化四大中心建设,强化商务功能、提升产业能级。

(一)繁荣发展商贸服务业

加快“商贸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权益,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大商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武林商圈立体化发展,充分发挥高档楼宇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营造优质的商务环境,进一步繁荣商业商务,集聚人气,打造以延安路为主轴的全省购物消费和商务活动首选地。加快北部地区商务商贸布局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大型商场、特色街为重点,大力发展酒店、娱乐、休闲、购物等服务业,建设杭州市次级商业商务中心。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分层次推进商业特色街的培育和提升,加快专业市场改造,实施“智能武林”工程,进一步推广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业运行模式的提升和创新。

(二)集聚发展金融服务业

加快“金融中心”建设。抓住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机遇,以庆春路、延安路两大金融集聚带为主平台,加快推进凤起路、建国北路金融功能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完善配套设施,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引导金融业集聚发展。积极促进金融市场和业务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泛金融产业,加快证券保险、资产管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投资担保、黄金交易等各种金融业态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功能,使下城成为浙江省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三)提升发展会展服务业

加快“会展中心”建设。坚持展览和会议并举,依托城市之星综合体建设,提升完善会展功能,加大对会展业发展的引导、协调和扶持,加强会展服务与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等相关领域的融合,拓展延伸会展产业链,开拓会展业发展空间,使下城成为杭州乃至浙江会议展览的重要高地。积极与全国性行业组织和国际会展机构合作,重点引进和培育规模化、特色化的会议、展览、节庆项目,形成一批品质高、影响大、效益好的会展品牌。以和平会展区块为龙头,建设形成西湖文化广场、城北体育公园等各专业设施组成的功能互补的场馆群,加快会展场馆周边住宿、餐饮、购物、金融、电信设施建设,加强会展行业协会、会展电子政务、会展旅游服务等支撑体系建设,完善会展管理运行体制。

(四)特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加快“文化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突出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教育培训业四大重点行业,重点打造“一街十园多楼”,积极构建“楼、街、园”竞相发展,“点、线、面”相互贯通的文创产业新格局。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力度,重点建设浙江传媒、杭文广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速以产业链为重点的文创企业集聚发展,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竞争力。优化文创产业布局,北部充分利用“新天地”建设的有利条件,积极引进研发、设计等文化创意型企业,加快创意产业园建设;南部以武林广场、西湖文化广场、运河下城段“两场一带”为核心,着力提升发展人文旅游休闲业,推进南宋御街·中北创意街区建设,优化整合浙报、杭报、杭文广等大型传媒集团资源,加快形成环武林商圈大型现代传媒创意产业集聚区域。鼓励和引导非公资本投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创意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加强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的法制建设,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创强区”、“浙江省文创先行区”、“杭州市文创核心区”。

(五)大力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

做强中介服务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企业,巩固发展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型、咨询策划型、经济鉴证型等各类中介,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的专业服务体系。加强中介服务业行业信用建设,提高中介服务业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努力培育品牌中介。创新发展服务外包,以软件开发外包、金融服务外包和托管应用管理外包为重点,加快建设服务外包特色楼宇和产业园。大力引进知名服务外包承接商,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促进服务外包企业集聚。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商业街、重点专业市场和大型商场的网络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完善电子商务物流交易功能,提高物流配送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大力扶持社区服务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公益性服务,完善经营性服务,加快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房屋租赁、养老托幼、生活配送等社区服务业,规范和推广社区便民服务一条街,构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

(六)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特色产业园(楼宇)建设为支撑,主攻服务型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现代传媒业、设计服务业、科技中介服务业等四大区域特色明显的服务型高新技术产业。按照“两区多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架构,积极引导四大特色产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机械、服装、纺织丝绸等传统优势工业推广应用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技术中心,着力提高传统工业的生产智能化程度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信息网络、节能环保、新材料、生命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构筑产业集聚平台

优化发展楼宇经济、特色街经济,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有效整合提升各类产业集聚区,积极构筑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空间支撑,提高产业集聚能力。

(一)创新发展楼宇经济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控宅建楼、拆旧建新、拆低建高,推进一批高智能化综合性商务楼宇建设,加快现有楼宇的更新改造、“腾笼换鸟”,扩大优质楼宇资源比重。深化“楼宇社区”建设,推广和完善楼宇综合服务中心,在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上,推出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进一步优化楼宇经济发展环境。坚持招商带动,围绕提升楼宇“入驻率、注册率、贡献率”和“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大力开展楼宇招商,着力打造集团总部型、金融服务型、科技研发型、中介服务型和文化创意型等特色楼宇群,做强“下城楼宇经济”品牌。

 

专栏5:楼宇经济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新增楼宇使用面积300万平方米,新开工楼宇建设面积200万平方米。

2015年,税收超千万元楼宇达到80幢,税收超亿元楼宇达到18幢,培育40幢特色楼宇。

 

 

(二)加快建设十大综合体

以提高产业高端发展综合承载力为着力点,做好城市综合体推进工作,建设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综合体、嘉里中心综合体、武林广场站地铁上盖物业及地下空间开发综合体、艮山门站地铁上盖物业综合体、城市之星综合体、喜得宝地块综合体、百井坊综合改造地块综合体、中大圣马广场综合体、华丰新世纪国际广场综合体、杨家综合商贸综合体等十大综合体。加强与综合体开发主体的联系,协同各有关主管部门,整合相关政策,提高城市综合体在用地、产业、设施、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承载力,使其成为产业高端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快完成相关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推进综合体与周边地块的深度整合,提高功能复合性和土地集约利用率,发挥最大综合带动效益。

(三)精致打造十条特色街

按照“提升老街区、培育新街区、创建名街区”要求,全面推进延安路商业街、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中国丝绸城、绍兴路汽车文化精品街区、南宋御街·中北创意街区、香积寺路商业休闲街、庆春路金融商务街、十字金街、东新北路商业街、建国北路南北商贸商务景观带等十条特色街区建设。深入进行文化挖潜,深度拓展产业内涵,延长特色街区产业链,优化业态布局,完善基础配置,美化街区环境,提升特色街品牌的市场优势。加强特色街区发展的规划和投入,引导特色街从街向街区发展,扩大辐射力。完善管委会、街道、职能部门的联动配合机制,增强特色街与业主及商户之间的互动发展,建设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特色街。

 

专栏6:特色街建设分类导向

产业与环境提升型街区:延安路商业街、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中国丝绸城、绍兴路汽车文化精品街区。

国字号创建型街区:南宋御街·中北创意街区。

新型示范街区:香积寺路商业休闲街、庆春路金融商务街。

培育发展型街区:十字金街、东新北路商业街、建国北路南北商贸商务景观带。

 

(四)着力构建六大集聚区

根据我区服务业发展基础和空间分布现状,依托城市综合体和楼宇建设,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要求,整合资源、优化配套、拓展功能、提升能级,重点打造武林广场高端商贸商务集聚区、庆春路延安路金融集聚区、现代传媒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新天地商业商务集聚区、城市之星综合服务功能区、石桥创意文化及现代物流集聚区等六大产业集聚区。依托集聚区的带动和辐射,集群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文化创意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完备,具有较强的行业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基地。制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建设办法,明确各集聚区组织机构、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发展目标,促进资源共享、集聚集约、结构优化、规模扩张。

三、加大企业引进培育力度

深入实施质量、品牌和标准化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规模经济水平,积极引进、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知名品牌、核心技术、主业突出、综合集成能力较强的现代企业集团。

(一)强化招商引资

索建立科学招商新机制,着力强化资源共享、招商联动和企业服务等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引导企业参与项目并购,吸纳风险投资,开展强强联合和二次招商。精心培育专业化队伍,提升招商人员对接高端产业、招引新兴业态的素质能力。高质量抓好招商选资工作,围绕完善“2+1”、“三位一体”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坚持招商引资国际化眼光和高端取向,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国企、行业龙头和区域总部。南部CBD突出“提升”,以优质楼宇资源招引高端项目,促进金融、商贸等重点产业进一步提升,北部新天地突出“集聚”,发挥园区、综合体众多、招商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加大招商倾斜力度,加快高新、文创产业的快速集聚。

(二)重视安商稳商

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贯彻落实“1+X”经济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创意型、科技型和服务外包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选择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和成长性较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小型企业加以培育扶持,通过风险投资、上市等方式快速做大做强。推进企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集中力量扶持、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以及产品品牌。加大品牌建设的扶持奖励力度,积极引导企业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提升水平,争创品牌,壮大我区品牌经济规模。

 

第四章  统筹推进城区环境建设

 

深入实施“环境立区”战略,积极推进生态城区、低碳城区建设,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北部城中村改造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城市综合管理,推动南北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基本实现南北城市环境一体化。

一、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以“南部CBD,北部新天地”两大平台为核心,着眼城区功能整体提升,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和楼宇建设,以重大项目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一)坚持大项目带动

通过工作项目制、协调推进制、落实责任制,加强项目用地、方案审批、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力度,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全面实施新一轮“十二大工程”建设,加大对北部集体经济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和引导力度,着力抓好十大城市综合体以及杭州国大城市广场、香江国际大厦等一批总投资约80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960万平方米的重点项目建设。

(二)完善路网体系

按照网络化大都市建设要求,结合城市综合体建设、城中村改造、房地产开发,重点加快北部道路交通网建设,完成重工路、东新东路、长大屋路3条干路及永丰路、纵二路等5条支路的续建,建设永波路东段、香江路、三塘单元支路等21条支小路。美化道路景观,完善道路功能,实施环城北路快速路(下城段)、延安路(下城段)、河东路、香积寺路(下城段)等11条主次干路综合整治。

(三)推进河道综合整治

按照“截污、清淤、驳坎、配水、绿化、造景、管理”的要求,完成辖区河道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加大沿河游步道建设力度,完善景观河道慢行系统,推进“断流河”贯通工程,改善河道防汛和配水功能,强化沿河截污系统建设,有效截除沿河污染源。推进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建立“河道生态修复与面源污染治理”示范点,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落实河道长效管理,实行河面保洁、配水等综合管理养护市场化。到2015年,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大于80%30%河道水质达到IV类要求。

专栏7:河道水网体系建设

河道综合整治:续建钱家河、石桥河一期、沈家河一期,开展备塘河、德胜河、石桥河二期、三期、沈家河二期、沿三河整治。

河道提升工程:对东新河、备塘河、古新河、桃花河、贴沙河、南应家河等河道进行防洪排涝功能改善、慢行系统贯通、景观绿化、水质提升。

配水泵站建设:改造红西河、横河港闸门、施古登、褚家桥、桃花漾、回龙港等6座配水泵站。

 

(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南部地区重点推进百井坊巷等地块的安置房建设。北部地区配合创新创业新天地建设和杭氧杭锅地块改造,以东新路沿线地块开发为主线,结合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沈家、草庵、长木区块的城中村改造和安置房建设,全面完成三塘、灯塔、西文社区城中村改造及沈家、杨家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等公共租赁房建设,有序推进北部地区有机更新。

 

专栏8:北部城中村改造和拆迁安置房建设

续建项目:三塘、灯塔、西文(0103地块)、石桥、杨家(拆复建、高铁)农居安置房项目,共计81万平方米。

新建项目:草庵、长木、沈家安置房项目。

有机更新项目:石桥、永丰、华丰、杨家安置房项目。

 

二、创新城市综合管理

以打造“最清洁最有序城区”为目标,创新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市政环卫设施,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网格化,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和街道属地综合执法,城市管理水平保持全市领先。

(一)深化“四化”长效管理

夯实“洁化”基础。推进环卫保洁一体化,按照城区环境卫生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增加对北部环境卫生经费的投入,因地制宜地推进环卫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全区保洁无差异化。提升保洁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城区整体清洁度。提升“绿化”景观。提高街道绿地标准,推进河道沿岸绿地开发,对体育场路、东新路、贴沙河、东新河等重点道路和河道进行绿化景观改造。严格“序化”管理。加大对城市“牛皮癣”清除市场化运作的监管力度和店招店牌、“门前三包”管理整治力度。推进“亮化”建设。结合城市综合体和高端商务楼宇项目建设,高标准推进主要街区和楼宇的生态亮灯工程,提升下城夜景品位。

(二)优化市政环卫设施

完善截污纳管系统建设。结合北部地区大市政路网建设和河道综合整治项目,有序推进市政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到2015年全区截污纳管率(新口径)达99%以上。提升环卫基础设施。完成区环卫汽车场建设,完成垃圾中转站改造任务,改建公厕35座。加强市政设施日常管养。“十二五”期末城区主、次干道市政设施完好率达95%以上,各桥涵、排水、防汛设施完好率达95%

(三)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数字城管提质增效。加强“数字城管”与“四化”管理、应急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的资源整合,推进系统建设,完善协调机制,拓展数字城管功能。充分发挥12319热线作用,实现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99.5%以上。积极推进停车新政。充分利用新建项目地下空间,整合辖区单位停车资源,积极推进小型立体停车库建设,完善停车电子诱导系统,加强停车场(库)的统一管理,有效缓解“停车难”等问题。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率先打造低碳城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和宜居创业环境品质。

(一)打造低碳城区

围绕六位一体低碳城区的创建要求,广泛宣传低碳发展理念,着力构筑低碳城区建设载体,扎实推进低碳示范项目建设,使下城在创建低碳城区中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传统商场低碳技术改造,有效降低传统服务业碳耗水平,实施既有楼宇节能改造和新建楼宇建筑节能“绿色评级”,推进“阳光屋顶示范工程”计划,“十二五”期间完成楼宇节能减碳技术示范项目20项。积极倡导政府机关推行绿色办公,率先践行低碳理念。开展低碳社区建设,积极普及低碳知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行绿色居家准则,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鼓励居民使用节能产品,至2015年,建成低碳示范社区30个。结合地铁、大型楼宇、居住小区建设,加快配套“免费单车”系统,进一步完善慢行系统,为居民采用非机动车和步行方式出行提供便利。

(二)强化环境保护

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节能减排。加强土地、水、能源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和“退二进三”,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进绿色照明、雨水回收利用,构建循环集约发展模式。强化大气污染整治,巩固“禁燃区”工程成效,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强化联合监管,有效控制道路扬尘污染,加强餐饮业油烟气综合治理,至2015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于310天。加快环卫设施生态化改造,改进垃圾分类收集和清运方式,加强全过程监管和控制力度,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至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率90%以上。

(三)推进绿化建设

继续推进城北体育公园绿化建设,新建杭氧公园、重机公园,提升改造武林广场、东新公园、和平公园、柳营公园和北景园生态公园。加强庭院、单位的附属绿地建设,倡导建筑物垂直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人行天桥绿化等特色绿化,完善城市道路和河道的绿色廊道,形成生态防护绿地系统。十二五期间,确保扩绿20万平方米,全区绿地率达到15.34%,绿化覆盖率达到18.6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4.78平方米深化“绿色工程”创建活动,至2015年“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创建率达到100%,市级绿色型社区占60%

 

第五章  大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将改善民生和完善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稳定和促进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区域人口管理和服务,推动经济增长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不断提升下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一、加大就业促进力度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创业服务平台,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打造充分就业城区和创业型城区。建立灵敏高效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基本实现劳动关系调整的市场化、法制化。

(一)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贯彻落实各级促进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困难人员、撤村建居失业人员、大学生、“新杭州人”的就业服务,积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推进充分就业街道、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充分就业街道、社区达标率达100%

(二)强化就业技能培训

发挥培训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全面提升普惠制就业培训质量,在做好失业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在职在岗人员技能培训。注重就业技能培训和择业观教育相结合,帮助失业人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利用公共职业介绍系统,为失业人员择业和企业用工提供服务。

(三)完善创业服务平台

发挥区、街道两级创业服务园的扶持、带动和示范功能,以创业带动就业,放宽创业准入条件,简化创业审批程序。完善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大力开辟符合大学生特点的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创业新途径。到2015年,全员创业活动指数达到25%,创业带动就业比例达到15,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达到30%

(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对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领导,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加强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指导企业依法完善劳动合同管理,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合法权益。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建设,实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情况动态监管。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开展劳动维权专项整治行动,保障弱势群众的劳动权益。

二、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以加强保障促进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全体居民的保障与福利水平。

(一)强化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做好全区居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参保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通过培训班、企业服务月等活动,提升政策的社会知晓率。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站室,运用网格化管理,加强弱势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稳步落实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跨省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实行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落实企退人员的各项待遇,进一步提高企退人员的生活品质。

(二)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深化“春风常驻”社会救助联动机制,完善四十条帮扶政策,进一步规范低收入家庭与四级救助圈困难家庭并轨联动救助办法,加强对边缘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工作。建立健全低收入家庭核查认定机制,实施救助对象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深化帮扶救助载体,深入实施以“新家居、新生活”为主题的“1+X”亮居工程,适度扩大受益面。强化帮扶救助工作者队伍,推进街道、社区两级帮扶救助站规范化建设。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健全慈善监督机制,完善慈善募捐激励办法,加强慈善组织管理,着力打造“阳光慈善”。加大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和社会风气。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提升改造工程,推进残疾人托养机构“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三)完善为老服务体系

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发展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逐步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以“金灵通、金保健、金管理、金筷子、金港湾”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五金”助老服务工程,加快建设社区老年食堂。推进养老机构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领域,兴办运营养老机构,落实市场化新建养老机构的床位补助和运营补贴,实现“9064”的养老格局。营造尊老爱老社会氛围,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丰富老年文化生活,支持发展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团队,鼓励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专栏9:社会养老体系建设

到“十二五”期末,实现“9064”养老格局:老年人口中的90%是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协助的自主居家养老,6%享受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4%进入机构养老服务。

 

 

三、提高人口服务水平

加强区域人口管理,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强化外来人口管理服务工作。

(一)深化人口计生工作

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工作,强化基层基础,积极探索并完善户籍地、居住地、单位三地互动管理机制,建立下城特色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工作模式,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全区计划生育率达97%。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宣传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等“优生优育优教”科学知识,加强婚育咨询和指导,积极开展婚前和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与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康复等工作,改善区域出生人口素质。

(二)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完善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各种形式的法律援助,不断改善和优化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妇女在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抓好未成年人保护的宣传教育、维权服务和环境营造,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三)加强“新杭州人”服务管理

全面落实杭州市外来人口相关政策,推广“居住证”制度,深入实施出租房宾馆式管理,探索创建“新市民之家”管理模式。加强“新杭州人”培训,提高“新杭州人”就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针对性和有效性,维护“新杭州人”基本权利。

 

第六章  全面深化和谐社会建设

 

深入实施“民主民生”、“文化引领”战略,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一、深化和谐社区建设

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健全落实66810为民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规范社区社会组织运作,全面深化和谐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打造“五位一体”和谐社区

全面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完善党领导下社区、楼宇、单元三级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到2015年,全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实行直选,楼宇居民自治会长、单元居民自治小组长实行推选,健全“四会”(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决策听证会、工作评议会)、“三公开”(党务公开、居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完善和谐社区建设基准指标体系,大力推行准物业管理和社区化管理模式,健全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繁荣社区文化体育,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民主法治社区、惠民社区、平安社区、生态社区、人文社区。加大对北部地区社区建设指导和投入,在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适时进行社区规模的调整,合理规划布局,消除“点式”社区,积极探索撤村建居型、封闭式社区向城市新型社区转变,推进南北社区共进协调发展。

(二)构建职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

完善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基层社会工作评价机制和多渠道、开放型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高效协调的社会工作者组织管理体系。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深化准入、培训、管理、考评和退出五大机制,促进社区工作者向社会工作者转型。到2015年,所有符合条件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均取得社会工作资格,全区创建社区社会工作示范岗100个以上,开发设立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100个以上,培育发展助人自助类社区社会组织100个以上。

(三)深化66810为民服务体系

完善“三位一体”、交叉任职的社区治理复合模式,全面落实66810为民服务体系,大力推行“一门式、十条线、十个一”服务规范化标准和为民服务绩效追踪机制,落实完善社区工作者“日受理、周讲评、月考核、线负责、片联系”五项服务制度,以及“早八晚九”错时上下班制度、“管线分片”联系居民制度。全面构建群众参与的社区为民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健全以居民群众为主、社会组织或第三方组织为辅、客观公正、透明高效的满意社区评选办法,深化以“满意社区”评选、“星级社区”评估、“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评议活动为载体的“三评互动”工作机制,引导社区和社区工作者更好地服务居民。

二、推进教育创新发展

以争创“教育现代化强区”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深化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下城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

(一)高起点发展学前教育

大力推进各类幼儿园建设,实施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学模式,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促进各类幼儿园均衡发展。继续深化“名园+新园”等多种办园模式,规范全区各类幼儿园的办学行为,规范幼儿园达到100%,“名园集团化”覆盖率达到90%。进一步推进早教社会化进程,建立早期教育的课程体系和现代早期家庭教育体系。

(二)高品质推进义务教育

注重学生德育工作,强化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突出第二课堂、青少年空间及劳技科技中心等校外教育实践,完善学校、家庭、社区共建育人的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生态课堂建设,以注重培育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综合能力为导向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和区域教育质量信息公开制度,探索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机制,形成具有下城特色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

(三)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布局,重点做好北部地区学校配套建设,全区新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5所,继续实施“校安工程”,加固和改造相关校舍。推进教育装备标准化、规范化,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继续深化再生性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向北部地区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推进教育的“南优北快”。全面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充分关注残疾儿童、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确保义务教育完成率100%

专栏10:新建学校项目

南部地区:潮鸣单元新建幼儿园1所。

北部地区:华丰单元新建中学1所,扩建求知小学;

          东新单元新建小学1所、幼儿园3所;

          三塘单元新建中学1所、小学1所、幼儿园2所;

          文晖单元新建中学1所、小学1所、幼儿园2所。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拓展师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完善师德规范和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和师德水平。以培育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为重点,完善“梯级名师”管理培训体系,全面推进“区域教育人力资源成长工程”,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适度引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健全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考评体系,鼓励优秀教师、年轻教师和管理人才主动向北部流动,着力提升北部教育的“软实力”。

三、加快卫生改革发展

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基本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社区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新建、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0个,全区建成4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5家杭州市社区康复示范站和10家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新建下城老年康复医院。全面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工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偿机制,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人员绩效考核,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减轻居民群众的医药负担。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好中医医院和社区中医馆,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两进”工程,不断增强我区中医药特色优势。探索建立畅通的“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

(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公共卫生中心大楼,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全区居民。加快共享型卫生信息化体系建设,到2015年,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并实施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健康城区建设。

(三)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注重社区全科医生培养,强化社区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继续实施中英全科医学协作建设项目,社区全科医师培训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达95%以上。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医卫人员技术创新争强,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区级龙头学科和梯级学科带头人。积极引进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建设2个省级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培训基地。完善医疗卫生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建立与服务数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挂钩的分配制度。

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为目标,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满足居民基本的文化和体育需求,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一)做全做强文体设施

加大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在城市化推进、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同步推进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室、体育健身苑(点)建设,发挥区图书馆、文化馆作用,拓展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功能,新建11个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加快城北体育公园市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新建和完善社区体育健身苑(点)30个,确保每个社区拥有2个以上社区体育健身苑(点),人均拥有公共体育场地建筑面积达到1.7平方米以上。

(二)做大做深文化阵地

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采取政府购买、补贴等形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做精“元宵灯会”、“社区文化月”、“七一红歌会”、“区运动会”等传统品牌文化体育活动。加强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和管理,实施星级评审机制,进一步培育我区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力争有1—3部作品跻身国家、省、市精品剧目行列,提升文化艺术生产的层次和水平。建立区文化遗产资源库,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宣传推广一批有特点和影响的非遗项目。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营造健康有序、和谐繁荣的文化环境。

(三)做实做广全民健身

探索建立社区公共体育长效服务机制和健身设施完善完好长效机制,实现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整合社会文体设施资源,促进学校等体育场地向居民开放,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运动的组织网络,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

五、维护社会平安稳定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社会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努力打造“平安下城”,为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强化监督,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发展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法治下城”建设,深化“六五”普法教育和“法律六进”活动,切实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积极推进行政权力规范、公开、高效运行。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保障司法机关履行职能,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正义和司法公信力。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社会管理“351工程”建设,大力实施打防控管,加强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坚持零容忍方针,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建成全天候、全覆盖、无缝对接的监控系统。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和谐365”工作法,深入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政仲裁的有机衔接,发挥社区“和事佬”组织作用,认真落实信访事项首办责任制,基本建成矛盾纠纷化解主体多元、方法多元的综合调解新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矛盾纠纷。进一步深化反邪教、社区矫正、归正人员安置帮教等工作。

(三)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做好建设、消防、交通运输、特种设备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完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有效防范和及时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

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全面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和食品、食品原料追溯制度,对居民日常食品的安全检测做到基本覆盖。加强对药品监管,加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重点品种的监督抽验力度,规范药品临床使用。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的监督管理,保证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维护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七章  着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体制改革,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高城区国际化水平,为建设“繁华时尚之区”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推进综合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区域经济改革重点,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机制,开展地方金融创新试点,稳步推进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管理机制改革。

(一)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机制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积极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强民营企业服务,贯彻落实省、市、区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开展资本经营、引进风险投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二)开展地方金融创新试点

引导和鼓励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债权、私募基金发展,继续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积极争取金融创新试点,在财富管理机构、企业产权交易、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先试先行。

(三)完善国有集体资产管理

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构建全区统一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强化国有资产管理考核力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创造股权流转公平环境和规范股权转让程序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内部股权流转形式和机制。稳步推进经合社集体资产的管理机制改革,鼓励和积极引导经合社探索实践新的经营方式和模式,健全经合社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切实推进经合社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围绕构建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服务方式转变,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运作效率和透明度,提高政府为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和谐繁荣的服务能力。

(一)转变政府服务模式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和权力阳光运行,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规范行政审批,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按照市机构改革的总体思路,适时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内部职能与管理层级,增强部门间协作,提高机构行政效率。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探索部分政府社会职能向社会中介组织转移。

(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加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构建职、权、利相统一,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健全政府财政预算体系,推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财政管理模式,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覆盖面,探索推进部门预算信息公开,规范预算管理。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收支两条线”改革,杜绝“小金库”现象。

(四)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运行效能,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探索建立“政企分开、管养分离”的城市管理机制,逐步推进环卫保洁、绿化养护的市场化运作。坚持“四问四权”,完善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整合城市管理各项资源,完善全社会参与的网络化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城区国际化水平,在区域竞争与合作中构构筑开放新格局。

(一)提高城区国际化水平

发挥核心城区优势,积极探索城区国际化路径,加速城区国际化进程,建设杭州城市国际化的标志性窗口。着力推进武林中央商务区和商贸、金融产业的国际化,加快会展旅游、文创设计、中介服务等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化,引进培育跨国公司,积极把国际知名企业“引进来”,支持鼓励本土优势企业“走出去”,加强国际技术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精心办好各种有影响的国际活动,加强对国际组织、外国入驻机构的服务和管理。遵循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营造法治环境,提高法治水平。以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中英合作社区健康干预项目和中北创意街区国际化服务创业实验区为载体,大力推进教育、社区卫生、文化、艺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完善城市生活设施,建设国际化小区,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用国际化理念和机制建设新型社区服务网络。着力提高下城产业国际化水平、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环境国际化水平,提升城区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加快与临安对口协作

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与临安市对口协作。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我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向临安市辐射。加大现有资源整合力度,推动资源要素不断优化,促进我区资源与临安市互动互补。探索实行我区街道与临安市街道、乡镇的结对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乡镇的帮扶救助力度。探索实行结对街镇干部互派挂职制度,发挥挂职干部传递信息、沟通工作、联络感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从资金、人才和项目等多方面做好两地对接融合,努力实现“联动共兴、合作共赢”良好发展格局。进一步推进山海协作,积极做好援藏、援疆等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

 

第八章  加快建设学习创新型城区

 

坚持创新驱动,完善创新政策,培育创新人才,加大创新投入,营造创新环境,加快学习型组织建设,大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建设学习型城区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兴全民学习之风,引导全区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市民道德文明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一)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诚信教育,提高全民道德素养。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好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和道德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全面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完善科普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十二五”期间,新创建省级科普文明示范街道(社区)10个。切实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广泛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

(二)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整合教育、文化、科技等各方资源,建立多层次、开放性、全民共享的学习服务体系,引导全区干部群众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知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杭州乡土知识,推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和家庭五大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三)构筑社区教育体系

抓好社区教育培训工作,以亚太地区社区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为抓手,完善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享学网”,开展社区教育资源共享认证工作,整合社区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市民大课堂”、“老年学堂”等成熟课程,积极开发新型优质课程,重点打造“一街一品”精品项目工程,构建社区“学习圈”,办好“青少年空间”、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努力实现社区教育与社区特色的充分融合。

二、建设创新型城区

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科技资源优势,大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创建创新型城区。

(一)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区科创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加强与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计划的互动,加大科研新产品开发。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高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扩大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规模,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区。到2015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4000件和2000件以上,继续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企业研发活动和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强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建设。大力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争取到2015年,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省级软件企业达到100家,产值和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

(三)建设“智慧下城”

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城市综合管理,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深化数字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信息化,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通过物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拓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市场,壮大物联网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智慧经济、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体系建设,打造“智慧下城”。

三、建设人才强区

加快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以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打造“繁华时尚之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实施人才培训工程

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积极选派干部到艰苦岗位锻炼,加强优秀中青年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建设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精干高效的党政人才队伍。推进创新型企业家培训工程,培训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实施新世纪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各类岗位比武和练兵活动,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大力引进文化创意、现代服务、高新技术、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依托特色园区、孵化器、科技型企业等载体,引进一批创新团队、大学毕业生、科技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来下城兼职、咨询,人才总量明显增加、人才结构更趋合理。

(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财政保障,鼓励扶持大学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及高层次人才到下城创业。强化人才服务工作,做好大学生创业相关配套资助资金的落实到位和有突出贡献人才住房的推荐、申购工作。引导和帮助企业创新人才分配方式,制定和完善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探索灵活有效的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

 

第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

 

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机制,注重从组织协调、政策导向、项目安排、机制创新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各部门、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本规划精神,组织好各级各类规划的实施。明确责任分工。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列入相关部门、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事项,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二、政策保障

加强政策协调。落实各项有利于发展和改革的现行政策,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加强各项政策间的衔接协调,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健全财政体制。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强化政府投资引导,财政投入支持重点工程项目,运用财政手段,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效益性。

三、项目保障

着力推进《繁华时尚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十二大工程,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及时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项目,始终保持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根据“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点,统筹安排工程建设进度,优先完成道路交通、民生、环境等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民生改善。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稽察制度,规范政府建设资金的使用,加强实施项目建设的质量保障、安全保障、工期保障,做到基础设施项目适度超前,产业发展项目确保重点,公共服务项目优化布局。

四、机制保障

建立考评机制。改进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政府对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方面的评价,引导各部门、单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加强规划实施宣传,让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更多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提出评估改进意见,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编制好各类专项规划,做好本规划与各专项规划间的衔接,相互协调形成规划实施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