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1-04-16 14:38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追忆百年峥嵘岁月,传承奋斗投促先行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全体投促干部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责任,投促知行课堂推出“百年党史每周学”栏目,每周一期,聚焦和回放百年党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引导党员干部职工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回首百年光阴,从上海石库门的星星之火,到嘉兴南湖的点点波澜,中国共产党在泥泞中起步,在曲折中发展,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今天带着大家重温红色岁月,缅怀峥嵘历史。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有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经在日本留学和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人士的译介,二是十月革命胜利后从苏联传来的革命理论。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在整个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是由来华传教士首先选择翻译内容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再结合中国文化语境将其表达出来。1899年4月,西方基督教会在上海设立的出版机构--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连载了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笔述的《大同学》一文。该文系英国哲学家本杰明·颉德(Benjamin Kidd)所著的《社会进化》(Social Revolution)一书的前四章,文中首次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和《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文字。这是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报刊上。这一阶段,除了《万国公报》以外,还有来华传教士翻译、出版的《万国史记》《富国策》等,也有一些零碎、不成体系的介绍。
20世纪最初几年,中国的留日学生掀起了译介日文社会主义著作和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热潮。1900年12月6日,中国留日学生戢翼翚(元丞)、杨廷栋(翼之)、杨荫杭(补孙)、雷奋(继兴)等,在东京创办了《译书汇编》,1901年1月登载了日本有贺长雄的《近世政治史》,文中刊登:“1862年,各国工人领袖均集于万国工人总会(即第一国际)。”“麦克司(马克思)总理全体。”“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平等,而为雇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谓之社会主义。“这是中国报刊第一次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概况。
“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梁启超流亡日本,作为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马克思著作。1902年10月他在《新民丛报》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介绍了马克思,说“麦喀士(即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又说:“今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尼志埃(尼采)之个人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此后,梁启超相继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以1904年的《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开始联系中国社会的实际,成为中国最早专门介绍社会主义的文字,梁启超也因此成为在其论著中最早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中国人。
几乎与梁启超等同时接触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还有留日或者曾经长期居住在日本的同盟会革命者或早期国民党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孙中山、朱执信、马君武、宋教仁、廖仲恺等。朱执信是中国第一次比较多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他撰文介绍马克思跟恩格斯的生平还有《共产党宣言》的要点,还有《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学说。
通过日文的翻译和转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时还有一些。例如,1902年4月,广智书局出版了日本社会主义研究会会长村井知至的《社会主义》(罗大维译),书中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介绍。1902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幸德秋水的《广长舌》,对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1903年2月,马君武在《译书汇编》第2卷第11号发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之比较》一文,指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最新之公理,皆在其内,不可不研究也”。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中,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李汉俊、瞿秋白、蔡和森等,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开始研究与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并有意识地将之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联系起来。由此,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较多地见诸报纸杂志。
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爆发后,1918年2月,李大钊先后在北京大学、女高师、师范大学讲授“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社会学”等课程,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讲坛,受到进步青年的热烈欢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极而衰之运”。1919年5月,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同时还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并且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还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与陈独秀等创办的《每周评论》还刊载了摘译的《共产党宣言》,成为五四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为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推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发挥了重大作用。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部分著作中译本开始出版,其中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李季译的《社会主义史》、恽代英译的《阶级争斗》,对毛泽东有着重要影响,并被编入了1921年5月文化书社发行编印的《文化书社销书目录》中。对此,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中指出,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影响的指引。
部门动态
|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追忆百年峥嵘岁月,传承奋斗投促先行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全体投促干部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责任,投促知行课堂推出“百年党史每周学”栏目,每周一期,聚焦和回放百年党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引导党员干部职工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回首百年光阴,从上海石库门的星星之火,到嘉兴南湖的点点波澜,中国共产党在泥泞中起步,在曲折中发展,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今天带着大家重温红色岁月,缅怀峥嵘历史。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有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经在日本留学和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人士的译介,二是十月革命胜利后从苏联传来的革命理论。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在整个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是由来华传教士首先选择翻译内容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再结合中国文化语境将其表达出来。1899年4月,西方基督教会在上海设立的出版机构--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连载了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笔述的《大同学》一文。该文系英国哲学家本杰明·颉德(Benjamin Kidd)所著的《社会进化》(Social Revolution)一书的前四章,文中首次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和《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文字。这是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报刊上。这一阶段,除了《万国公报》以外,还有来华传教士翻译、出版的《万国史记》《富国策》等,也有一些零碎、不成体系的介绍。
20世纪最初几年,中国的留日学生掀起了译介日文社会主义著作和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热潮。1900年12月6日,中国留日学生戢翼翚(元丞)、杨廷栋(翼之)、杨荫杭(补孙)、雷奋(继兴)等,在东京创办了《译书汇编》,1901年1月登载了日本有贺长雄的《近世政治史》,文中刊登:“1862年,各国工人领袖均集于万国工人总会(即第一国际)。”“麦克司(马克思)总理全体。”“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平等,而为雇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谓之社会主义。“这是中国报刊第一次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概况。
“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梁启超流亡日本,作为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马克思著作。1902年10月他在《新民丛报》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介绍了马克思,说“麦喀士(即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又说:“今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尼志埃(尼采)之个人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此后,梁启超相继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以1904年的《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开始联系中国社会的实际,成为中国最早专门介绍社会主义的文字,梁启超也因此成为在其论著中最早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中国人。
几乎与梁启超等同时接触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还有留日或者曾经长期居住在日本的同盟会革命者或早期国民党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孙中山、朱执信、马君武、宋教仁、廖仲恺等。朱执信是中国第一次比较多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他撰文介绍马克思跟恩格斯的生平还有《共产党宣言》的要点,还有《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学说。
通过日文的翻译和转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时还有一些。例如,1902年4月,广智书局出版了日本社会主义研究会会长村井知至的《社会主义》(罗大维译),书中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介绍。1902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幸德秋水的《广长舌》,对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1903年2月,马君武在《译书汇编》第2卷第11号发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之比较》一文,指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最新之公理,皆在其内,不可不研究也”。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中,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李汉俊、瞿秋白、蔡和森等,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开始研究与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并有意识地将之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联系起来。由此,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较多地见诸报纸杂志。
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爆发后,1918年2月,李大钊先后在北京大学、女高师、师范大学讲授“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社会学”等课程,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讲坛,受到进步青年的热烈欢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极而衰之运”。1919年5月,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同时还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并且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还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与陈独秀等创办的《每周评论》还刊载了摘译的《共产党宣言》,成为五四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为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推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发挥了重大作用。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部分著作中译本开始出版,其中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李季译的《社会主义史》、恽代英译的《阶级争斗》,对毛泽东有着重要影响,并被编入了1921年5月文化书社发行编印的《文化书社销书目录》中。对此,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中指出,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影响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