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0-11-20 16:20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长江以南,运河之上。
千年河水寂静流淌,曾目睹,来往船只川流不息,沿岸商铺市井喧嚣;也曾耳闻,戏曲腔调于水面回荡,吸收着“母亲河”的养分,绚烂的戏曲文化通过水路在各地繁荣绽放。
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即是得到大运河滋养的戏曲剧种之一。
四百多年前的秋天,进士“愚公”邹迪光泛舟运河,行至北新关时,令家班高歌昆曲,河边两岸霎时升起雅音,此亦小河驿初闻昆曲。
时至今日,运河南岸,在一个名为小河驿国际昆曲会客厅的场所,婉转清丽的昆曲腔调再次响起,水袖翻飞间,似是时隔数百年的初见。
1 、“游园惊梦”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闲游街边时,巷子里传来阵阵柔曼歌声,唱腔细腻软糯,引得不少路过的游人驻足倾听,细听竟是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折子戏“惊梦”。顺着声音的方向走近,便能在幽静的街巷深处发现一座古朴素雅的两层建筑,书写着“小河驿国际昆曲会客厅”的牌匾赫然悬于门上。
建筑外部由黑白灰三色砖瓦堆砌而成,透过透明的八角窗,便可看见方才歌声的来源——会客厅的主人,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杨崑正进行昆曲体验课的授课。
会客厅于去年七月正式开放,邀请杨崑成立名家工作室,担任运营人。目前,会客厅已陆续启动名家讲堂、艺术策展、文化交流以及演绎传承研究等活动,后续这里还将展开原创昆曲出品、公益惠民讲座等项目。
坐落于小河直街文化街区,会客厅周围的环境仍浸染着浓浓旧时水乡的韵味,基本保存了沿河分布民居与航运设施的整体风貌和空间特征。近年来,街区还汇聚了不少新兴的文创企业与工作室。
为何选址此处?或许该从运河与昆曲的渊源说起。
“大运河也是戏曲之河,古代的戏班子经常会在运河沿岸表演,当时被称作是‘跑码头’。”杨崑介绍道。
作为明初四大声腔之一,昆曲起初流行于苏州一带,后以大运河沿岸城市为中心,沿河次第向北、南、西部各城市发展, 依靠大运河得以迅速地传播,出现四方歌者独宗吴门的繁荣景象,至清中叶渐衰微。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沉寂许久的昆曲又逐渐回归到大众视野中。
“昆曲被列为‘非遗’,运河又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杨崑说,昆曲的孕育、兴衰,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客厅选址在大运河旁,可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更是“非遗”与“世遗”的美好碰撞。
2 、一方“小天地”
推开会客厅复古式木门,淡雅的木香扑面而来。
描绘着中国传统记谱法——工尺谱的屏风正对大门,左侧的玻璃展示柜随后映入眼帘,柜内依次陈列着粉色绣花女帔、红团龙蟒、白靠三套戏服。室内右侧围绕长方形木桌与木椅形成一个区域,昆曲授课、讲座等活动都会在这里进行。
踏着老式木质楼梯走上会客厅二楼,走廊的左右尽头各有一个房间,其中一间较为宽阔,高大的书架上齐整放置着许多名贵珍稀的昆曲典籍,供来客翻阅查看,另一间则是排列着木桌椅,便于学术交流讨论时使用。
以木质色调为主,整个空间充斥着传统元素雅致的吐息,将昆曲文化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方面积约120平方米的“小天地”,由会客厅主人杨崑精心打造而成,“屋内选用的都是最环保的材料,这些木材也是到桐庐等拆旧房子的场所特地‘淘’来的,所以走进来不会感到刺鼻。”从会客厅前期筹备、设计到加固修建,再到最终建成开放,她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和资金,每个细节都经过她悉心的把关。
“到现在投入了有几十万了吧,目前也没有任何盈利。可能在别人看来,这是一项收入与回报并不成正比的投入吧。”只因17岁那年初闻《牡丹亭》折子戏的惊鸿一瞥,从此她便认定昆曲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近三十年来,醉心于昆曲的感情不但没有褪去,反而随时间之推移愈发浓烈,“对有些人来说,名牌手表、包包是他们追求的奢侈品。而对我而言,昆曲就是我的奢侈品,我是愿意为它付出的。”
在杨崑看来,昆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对演员文辞、音乐、舞台表演等多方面的提升要求,在这段与昆曲相伴的岁月里,她能感受到,“能够把自己的爱好作为一份工作去从事,我觉得很幸福。所以我就想通过会客厅这个地方,把雅致的昆曲传播出去。”
3 、“戏里”到“戏外”
前不久,会客厅开启为期三次的昆曲文化体验课程,数十名来自浙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班的学生走进会客厅,在杨崑的带领下了解昆曲发展历史、学唱昆曲折子戏、体验昆曲舞台化妆造型。
为了让前来参与体验课的学生更深入了解昆曲艺术,杨崑还亲自表演了一段《牡丹亭》折子戏《惊梦》。
身着一袭黑色旗袍,揽一淡粉披肩,手持一折扇,杨崑行走至屏风前。
午后阳光穿过屏风前方的玻璃天窗,无需人工打光,亦无需任何布景道具,足下舞台浑然天成。配乐声奏响,轻盈碎步起,纤纤玉手引,一字一句,一颦一笑,转身回眸间古典雅致之美尽显。
“老师一开嗓,听得我汗毛都竖起来了,真的太惊艳了!”梁达昌是参加昆曲体验课的学生之一,“与在戏院的感觉相比,跟老师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震撼也更强烈了。”
梁达昌本身就是个戏曲迷,课余时间常常会跟着网上搜到的录音学唱,“但在这边跟老师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边学习,还是和在家里自己哼唱还是有很大不同,老师也特别亲切。”进行昆曲片段教学时,杨崑一一悉心为同学们纠正昆曲唱腔发音,讲解其咬字、归韵,以及与现代汉语读音的区别,随后还穿上“练功服”(即下摆较短、便于活动的戏服),向大家传授舞台站姿及折扇用法。
同样前来参与体验课的蔡和畅,在课后表示自己燃起了对昆曲文化的兴致:“昆曲真的是精细到极致、美到极致的一种艺术,从整体到细节都充满美感。回去之后我还想看一下老师表演的作品以及其他昆曲剧目,有机会也想去戏院现场看一下演出。”
她还将课程经历和照片分享给了外国友人,“外国朋友很感兴趣,觉得小河驿国际昆曲会客厅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说是以后有机会来到中国亲眼见识、了解这种文化。”
“我觉得昆曲无论是服装还是表演都很美,跟其他国家的歌唱表演方式感觉完全不一样!”秘鲁留学生乔悦也是浙大汉硕班的学生,这名来自异国的女孩在体验课后,也不由得地发出赞美。
以走进会客厅的体验为契机,从而对昆曲萌发兴趣——像他们这样的来客,并不在少数。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很多人从没见识过昆曲,可能错过了就是一辈子都错过了。”而杨崑通过会客厅所做的所有努力,正是想要带人们走进昆曲这片“园林”。
当然,杨崑对于会客厅的期许,并不仅仅止于让人们与昆曲相遇,“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还希望这里能成为一个‘心灵治疗站’,音乐能跟我们的五型相通,可以通过昆曲的旋律去治疗人们的心灵,使之心情愉悦、压力舒缓。”
虽然受到年初疫情的影响,平日里的大部分时间,会客厅的大门是关着的,但时不时地,也有门敞开着的时候,有时是因为举办活动,有时则是——“我会在楼上穿着‘练功服’练功,或是泡一杯茶,看看书、发发呆,一待就是一个下午。”
课程结束后,杨崑换下练功服、穿上便装,一身朴素的常服让她的身影看起来与“凡人”并无二致。就像昆曲这门艺术一样,总有世人将它“束之高阁”、让它“曲高和寡”,但其实只要尝试着走进昆曲、走进这间“会客厅”,你会发现自己不过与百年前的“杜丽娘”打了个照面,便明白何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了。
街道动态
|
长江以南,运河之上。
千年河水寂静流淌,曾目睹,来往船只川流不息,沿岸商铺市井喧嚣;也曾耳闻,戏曲腔调于水面回荡,吸收着“母亲河”的养分,绚烂的戏曲文化通过水路在各地繁荣绽放。
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即是得到大运河滋养的戏曲剧种之一。
四百多年前的秋天,进士“愚公”邹迪光泛舟运河,行至北新关时,令家班高歌昆曲,河边两岸霎时升起雅音,此亦小河驿初闻昆曲。
时至今日,运河南岸,在一个名为小河驿国际昆曲会客厅的场所,婉转清丽的昆曲腔调再次响起,水袖翻飞间,似是时隔数百年的初见。
1 、“游园惊梦”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闲游街边时,巷子里传来阵阵柔曼歌声,唱腔细腻软糯,引得不少路过的游人驻足倾听,细听竟是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折子戏“惊梦”。顺着声音的方向走近,便能在幽静的街巷深处发现一座古朴素雅的两层建筑,书写着“小河驿国际昆曲会客厅”的牌匾赫然悬于门上。
建筑外部由黑白灰三色砖瓦堆砌而成,透过透明的八角窗,便可看见方才歌声的来源——会客厅的主人,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杨崑正进行昆曲体验课的授课。
会客厅于去年七月正式开放,邀请杨崑成立名家工作室,担任运营人。目前,会客厅已陆续启动名家讲堂、艺术策展、文化交流以及演绎传承研究等活动,后续这里还将展开原创昆曲出品、公益惠民讲座等项目。
坐落于小河直街文化街区,会客厅周围的环境仍浸染着浓浓旧时水乡的韵味,基本保存了沿河分布民居与航运设施的整体风貌和空间特征。近年来,街区还汇聚了不少新兴的文创企业与工作室。
为何选址此处?或许该从运河与昆曲的渊源说起。
“大运河也是戏曲之河,古代的戏班子经常会在运河沿岸表演,当时被称作是‘跑码头’。”杨崑介绍道。
作为明初四大声腔之一,昆曲起初流行于苏州一带,后以大运河沿岸城市为中心,沿河次第向北、南、西部各城市发展, 依靠大运河得以迅速地传播,出现四方歌者独宗吴门的繁荣景象,至清中叶渐衰微。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沉寂许久的昆曲又逐渐回归到大众视野中。
“昆曲被列为‘非遗’,运河又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杨崑说,昆曲的孕育、兴衰,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客厅选址在大运河旁,可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更是“非遗”与“世遗”的美好碰撞。
2 、一方“小天地”
推开会客厅复古式木门,淡雅的木香扑面而来。
描绘着中国传统记谱法——工尺谱的屏风正对大门,左侧的玻璃展示柜随后映入眼帘,柜内依次陈列着粉色绣花女帔、红团龙蟒、白靠三套戏服。室内右侧围绕长方形木桌与木椅形成一个区域,昆曲授课、讲座等活动都会在这里进行。
踏着老式木质楼梯走上会客厅二楼,走廊的左右尽头各有一个房间,其中一间较为宽阔,高大的书架上齐整放置着许多名贵珍稀的昆曲典籍,供来客翻阅查看,另一间则是排列着木桌椅,便于学术交流讨论时使用。
以木质色调为主,整个空间充斥着传统元素雅致的吐息,将昆曲文化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方面积约120平方米的“小天地”,由会客厅主人杨崑精心打造而成,“屋内选用的都是最环保的材料,这些木材也是到桐庐等拆旧房子的场所特地‘淘’来的,所以走进来不会感到刺鼻。”从会客厅前期筹备、设计到加固修建,再到最终建成开放,她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和资金,每个细节都经过她悉心的把关。
“到现在投入了有几十万了吧,目前也没有任何盈利。可能在别人看来,这是一项收入与回报并不成正比的投入吧。”只因17岁那年初闻《牡丹亭》折子戏的惊鸿一瞥,从此她便认定昆曲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近三十年来,醉心于昆曲的感情不但没有褪去,反而随时间之推移愈发浓烈,“对有些人来说,名牌手表、包包是他们追求的奢侈品。而对我而言,昆曲就是我的奢侈品,我是愿意为它付出的。”
在杨崑看来,昆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对演员文辞、音乐、舞台表演等多方面的提升要求,在这段与昆曲相伴的岁月里,她能感受到,“能够把自己的爱好作为一份工作去从事,我觉得很幸福。所以我就想通过会客厅这个地方,把雅致的昆曲传播出去。”
3 、“戏里”到“戏外”
前不久,会客厅开启为期三次的昆曲文化体验课程,数十名来自浙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班的学生走进会客厅,在杨崑的带领下了解昆曲发展历史、学唱昆曲折子戏、体验昆曲舞台化妆造型。
为了让前来参与体验课的学生更深入了解昆曲艺术,杨崑还亲自表演了一段《牡丹亭》折子戏《惊梦》。
身着一袭黑色旗袍,揽一淡粉披肩,手持一折扇,杨崑行走至屏风前。
午后阳光穿过屏风前方的玻璃天窗,无需人工打光,亦无需任何布景道具,足下舞台浑然天成。配乐声奏响,轻盈碎步起,纤纤玉手引,一字一句,一颦一笑,转身回眸间古典雅致之美尽显。
“老师一开嗓,听得我汗毛都竖起来了,真的太惊艳了!”梁达昌是参加昆曲体验课的学生之一,“与在戏院的感觉相比,跟老师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震撼也更强烈了。”
梁达昌本身就是个戏曲迷,课余时间常常会跟着网上搜到的录音学唱,“但在这边跟老师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边学习,还是和在家里自己哼唱还是有很大不同,老师也特别亲切。”进行昆曲片段教学时,杨崑一一悉心为同学们纠正昆曲唱腔发音,讲解其咬字、归韵,以及与现代汉语读音的区别,随后还穿上“练功服”(即下摆较短、便于活动的戏服),向大家传授舞台站姿及折扇用法。
同样前来参与体验课的蔡和畅,在课后表示自己燃起了对昆曲文化的兴致:“昆曲真的是精细到极致、美到极致的一种艺术,从整体到细节都充满美感。回去之后我还想看一下老师表演的作品以及其他昆曲剧目,有机会也想去戏院现场看一下演出。”
她还将课程经历和照片分享给了外国友人,“外国朋友很感兴趣,觉得小河驿国际昆曲会客厅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说是以后有机会来到中国亲眼见识、了解这种文化。”
“我觉得昆曲无论是服装还是表演都很美,跟其他国家的歌唱表演方式感觉完全不一样!”秘鲁留学生乔悦也是浙大汉硕班的学生,这名来自异国的女孩在体验课后,也不由得地发出赞美。
以走进会客厅的体验为契机,从而对昆曲萌发兴趣——像他们这样的来客,并不在少数。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很多人从没见识过昆曲,可能错过了就是一辈子都错过了。”而杨崑通过会客厅所做的所有努力,正是想要带人们走进昆曲这片“园林”。
当然,杨崑对于会客厅的期许,并不仅仅止于让人们与昆曲相遇,“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还希望这里能成为一个‘心灵治疗站’,音乐能跟我们的五型相通,可以通过昆曲的旋律去治疗人们的心灵,使之心情愉悦、压力舒缓。”
虽然受到年初疫情的影响,平日里的大部分时间,会客厅的大门是关着的,但时不时地,也有门敞开着的时候,有时是因为举办活动,有时则是——“我会在楼上穿着‘练功服’练功,或是泡一杯茶,看看书、发发呆,一待就是一个下午。”
课程结束后,杨崑换下练功服、穿上便装,一身朴素的常服让她的身影看起来与“凡人”并无二致。就像昆曲这门艺术一样,总有世人将它“束之高阁”、让它“曲高和寡”,但其实只要尝试着走进昆曲、走进这间“会客厅”,你会发现自己不过与百年前的“杜丽娘”打了个照面,便明白何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