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桥位于大关桥之北,轻纺桥之南,东连运河文化广场,西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桥长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边孔净跨11.9米,中孔15.8米。据《古今图书集成·杭州桥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载,该桥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此桥在清代几经毁坏重建。顺治八年(1651年)桥身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筑,云林寺的慧辂竭力捐募款项相助。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卫率属捐俸重修,把桥加厚2尺,加宽2尺,并作《重建拱宸桥记》。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军及“常捷军”向杭城的太平军猛攻,由于拱宸桥桥心设有太平军堡垒,经战火洗劫,桥再次频于倒塌。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杭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十九世纪末杭州开埠后,日本人在拱宸桥桥面中间铺筑2.7米宽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车和人力车。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政府规定禁止通行机动车。另外,在桥墩的两旁有4只雕塑,是守桥之神,它的名字叫趴蝮(bā xià),是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
相传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每当帝王南巡,这座高高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拱宸桥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