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举行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 2018-04-09 16:36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原标题:4月9日浙江举行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4月9日上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在杭州举行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请省人社厅副厅长宋云峰、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程爽介绍改革工作实施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傅立文: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的主题大家也看到了,是职称改革工作,这块工作和我们很多人都相关,跟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更加相关,可以说密切相关。浙江省现行的职称制度是1986年开始实施的,为什么30多年以来,我们今天提出全面进行深化改革?最近有关部门也有一些对这方面的要求,它有什么样的一些亮点?我们今后的职称评审通过这次改革以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今天我们请到了人社厅的副厅长宋云峰同志,还有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程爽同志,为大家介绍这项改革工作实施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浙江省人社厅副厅长宋云峰: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省职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2016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6〕77号,以下简称《意见》),我省按照中央改革要求,扎实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根据安排,我就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个简要介绍。

  一、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职称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手段,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制度,职称制度这个“指挥棒”是否科学,关系到人才队伍的质量和发展方向。我省改革着眼完善和创新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和培养体制机制,突出党管人才、分类推进、服务发展、科学评价的原则,着力打造浙江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改革意见。现行职称制度从1986年开始,已经实施30多年,在激励人才干事创业,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显露出一些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问题,主要是人才评价中的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职称评审分类不与时俱进,存在很多“一刀切”的现象,大到行业之间存在,小到一个单位同样存在;评价标准不科学,对基层人才简单套用论文科研指标,对应用型人才套用基础学科要求;评价和使用相脱节,不能以用为本,不能从实际出发、岗位出发,不能将个人成长和单位建设、事业发展结合起来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去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意见》,我省改革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意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二是立足浙江,服务人才发展。我省职称改革要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四个强省”工作导向,把政策落脚点放在进一步推动我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充分考虑浙江市场经济发达、民营企业活跃、块状产业鲜明及人才结构分布等特点,为服务八大万亿产业和新业态人才发展制定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有利于破解人才评价难问题,破除唯学历、唯论文的错误倾向,扭转评价与使用脱节的现象,形成“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的人才评价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为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发展浙江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针对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评价标准不够细化科学,评价与培养、使用脱节,证书查询难等问题,通过制定改革有关政策,来完善评价标准的具体目标、实施路径和要求,探索量化评价体系,建立优秀人才晋升绿色通道,推进事业单位评聘结合,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精准施策,通过改革焕发职称制度新的生命力。

  二、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政策亮点

  我省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改革措施,着力破解人才评价难问题。与其他省份相比,主要有以下七方面优势:

  一是职称体系设置更全面、更有针对性。横向的专业设置,根据浙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特点可增可减;纵向的层级设置,对增设正高级的要求更有操作性。

  二是事业单位用人主体作用更突显。进一步把评价与使用结合起来,把岗位管理与职称改革结合起来,对如何设好岗位、细化岗位职责、按岗评审、聘后考核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

  三是更加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作用。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工程职称社会化评价试点,得到人社部的支持肯定,把探索社会化评价作为改革重点内容,对于承接主体、承接条件、发文发证方式、后续监管等作出具体规定。

  四是更突出品德业绩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把“探索量化评价体系”作为完善职称评价标准的一条具体路径,提出实施意见,降低职称评审的主观随意性。

  五是更加畅通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绿色通道。把绿色通道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落地,运用量化评价体系,科学界定“标志性业绩”,打破学历资历限制。凡在我省合法工作的外籍和港澳台人才,都可以参评职称,增强国际化视野,增创浙江优势。

  六是评审组织和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根据不同专业,允许灵活调整评委会组成人数。打破一年一评审的固有模式,组建评委会常设机构,可实施专项评审。推广实名投票、公开举荐。

  七是更前瞻性地推动职称信息化建设。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逐步建设一个能反映专技人员职务升降、岗位变动、单位调整,并覆盖学习、培养、工作等全面情况的人才数据库。

  三、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省在优化体系设置、下放评审权、完善标准、畅通优秀人才成长通道、信息化建设、改进管理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职称专业和层级设置。一是原有职称制度实施30多年来,29个系列设置一直没有变化,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省提出优化职称专业,对符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特点的,增加评审专业。如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在我省的发展,将会集聚大量人才和企业,职称专业设置必须紧跟需求,提供人才评价服务。二是原有未设置正高的11个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打破人才成长的天花板。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评价标准和办法,设置到正高级。

  (二)下放评审权。原来的职称评审权集中在政府部门,用人单位话语权不够,评价方式单一。我省提出向用人主体放权,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人才智力密集的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评审;向行业放权,推行工程领域社会化评价;下放权限的同时,注重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如之江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将集聚一大批世界前沿的优秀科学家,最好的评委就是他们自己,要将职称评审权直接放到单位,帮助其实现超常规发展;我省在工程领域的社会化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将依托成熟的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把企业的薪酬待遇、技术要求、市场销量等综合纳入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市场评价、市场认可。

  (三)完善评价标准。原有职称评价标准中,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存在“一刀切”的问题。我省提出坚持把品德放在首位,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对工作实绩的考核,向基层一线倾斜,对外语、计算机和论文不作统一要求,对论文要求从工作和岗位实际需要分别对待,根据不同行业坚持分类评价。要对不同职业属性和岗位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制定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注重对行业发展规划、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实验报告等成果形式的评价,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真正实现“干什么、评什么”。要探索建立职业道德“正向评价机制”,把“最美教师”、“最美医生”通过职称评价机制选拔出来,弘扬正气,树立正确导向。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条件。鼓励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火热的基层一线建功立业,让干得好的人能评得上。

  (四)畅通优秀人才职称绿色通道。原有制度中,一些学历不高、没去评过职称但实际能力强的人才,缺少足够的成长通道。我省提出打破资历限制,对取得重大“标志性业绩成果”的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给人才“一鸣惊人”的机会。新引进的海内外人才、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在我省合法就业的外籍和港澳台人才,今后不仅都可以参加职称评审,甚至可以根据实际能力业绩,破格评审。

  (五)推动信息化建设。过去职称评审中,学历造假、专利冒名、论文代写等情况时有发生,评审材料繁琐,一定程度影响了人才正常的科研教学活动。为此,我省提出,与“最多跑一次”改革紧密结合,推广职称电子证书,加快人才数据库、职称评价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职称信息化服务和监管。(我省是全国唯一实现了职称证书电子化的省份,证书可从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直接下载打印,每年可以减少30万本资格证书发放,让500多万专技人才在每次求职、竞聘等使用证书时都不用“跑路”。这项改革,得到了人社部的高度肯定,并将在全国推广复制。)

  (六)加强职称改革工作的领导和保障。明确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统一领导,把职称制度改革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省人力社保厅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发挥制度建设、协调落实和监督检查职能,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分系列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各地各有关部门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稳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同志们!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涉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希望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将职称制度改革放在本地区、本部门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大局中来谋划、来安排。更由衷期待各级各类媒体、各位记者朋友更多关注支持我省的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做好舆论宣传报道,切实把好的政策送到全省500万专业技术人员手中,让大家都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谢谢大家!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青年时报记者:

  我想问一下程处,我省的职称改革在全国还是走在前面的,包括2014年的教师、医生,包括去年宁波企业的职称改革,已经下放到企业的评价体系一些行业协会,像去年有一些比如说塑料机械行业,还有工程师,那今年会不会有其他行业会重点关注?或者说我们今年的一些重点工作是怎么部署的?想了解一下,谢谢。

  浙江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程爽:

  谢谢你的提问。确实浙江省的职称改革工作从1986年恢复到现在,前面30年开启了第二个30年,我们从2014年高校职称改革开始,已经进行了新一轮的职称改革新的探索。今天在这里发布改革工作只是发出更强的改革的号角,希望能够把改革的工作推进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2014年的高校改革代表的是体制内的一大群体专业技术人才的改革,遵循的思想主要还是放权给单位,坚持评聘结合,用评聘结合这样一种制度激发单位用人自主性,和一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刚才这位记者讲到的很多体制以外的工程领域的改革试点,我们在原来的塑料机械、信息技术、特种设备等领域开展了试点工作,更重要的是体制外的将近400万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将逐步成为我们改革的重点人群,对他们的一种改革的工作,我们主要抓的工作是社会化评价,这个社会化评价的核心是标准的社会化,就是评价标准不再是由政府主导的以学历、资历为主的这种评价方式,而是以工作业绩、水平、能力、贡献,包括思想品德、职业操守,这些多元的评价体系的社会化评价,在这个改革当中我想我们接下来改革号角吹响以后,有几项工作是重点要做的:

  第一项,重点是在体制内继续坚持改革放权,要让用人单位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体现,更快、更全面地逼使大家建立更合理的、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体制外的新业态、新产业,包括浙江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来的各项中心工作,它都是要靠人才来干的,那么人才的评价在社会当中必然发挥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围绕这些中心工作做好人才的评价工作,接下来我们会在更多的领域开展社会化评价工作。

  还有一个重点,刚才我们宋厅长也发布了,就是建立信息化的手段,这个信息化不是评审的信息化,也不是简单的电子证书的静态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的从业档案,要让很多不可以评价的,原来我们没有办法去评价的业绩变得可以评价,比如各位记者朋友原先我们的稿子,我们评判他多好、多不好,这是一种很简单的主观的行为,但是今后可能他浏览量、评论,各种引爆的指数都可以因为大数据的运转成为我们评价的重要指标体系,所以这个也会更科学、更符合业绩特点,这也是我们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要逐步改革完善的主要内容。谢谢。

  浙江卫视记者:

  我想请教一下宋厅长,我们浙江省的新的经济、新的业态发展非常快,另外国家几个大平台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中央政府对职称评价的行政许可大幅度放权,跟我们省里进行的社会化改革这样一种松绑,甚至新的政策创新,您觉得这方面今年最大的突破点在哪里?谢谢。

  程爽:

  我来回答一下吧。确实随着我们浙江的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的变化,它会有各种我们新经济状态需要的这种大量的人才出现,恰恰这些在原来的职称评价体系当中没有纳入到评审当中。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有人才工程,151的人才工程,已经运转22年了,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省里95个特级专家,59个他培养过,发挥过培养作用,像去年的4位院士,年轻的时候都是这里培养出来的。但是我们还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像对浙江、杭州、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大公司阿里巴巴,居然一个人才都不在这里,这个就是我们人才评价当中存在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什么呢?一定不是阿里巴巴没有人才,一定不是阿里巴巴的人才评价、使用、培养体系有问题,那是我们人才评价的工作当中,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当中可能需要有改进的地方,这个我觉得就是我们工作的重心,要做好体制内,但是接下来更重要是要做好体制外的工作,这可能是我们最大的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谢谢。

  浙江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之前我们浙江省针对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其中有一点就是提出搭建技能人才和专技人才发展的立交桥,今后高技能人才可以参与到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那么接下来我们省在这项工作的推进当中有哪些具体举措?希望您介绍一下,谢谢。

  程爽:

  我想打通高技能人才跟高层次人才,就是说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通道,它的核心还是业绩和标准。这里有四句话我想跟记者朋友分享的,就是说怎么打通:

  第一个,我觉得技能人才和专技人才,都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的不同。这是我想跟各位记者朋友分享的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这两支人才队伍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对他们的工作要求、培养的方式、他们的评价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实际存在的一种现实情况;

  第三个,他们的相通应该是业绩上的相通,不是简单的待遇上的相通,或者是一种称号上的相通,高技能的人才、高级的焊工可以拿到比专业技术人才、工程师更高的收入,这个也是实际当中存在的,打个比方说我们的工程师是把这个杯子设计出来,技能人才是把它做出来,但是所谓的业绩相通是什么意思呢?设计杯子的人为了更好的设计杯子,他也去做杯子,做得很好,他就是技能人才,他也可以同时是技能人才,那么技能人才在做杯子的过程当中,他可以很好的提供思路去设计这个杯子,他在业绩上就变成了专业技术人才。我们要鼓励的相通不是单向的相通,是双向的相通,是要让更多的人在各自的平台上成长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然后更多元的去拓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我们要做的。那么浙江省要走在前面,要理解打通这个要求,我们还是要在业绩评价、导向上把它打通,要给大家提出明确的要求,不是说就简单的让技能人才去写论文,也不是说让工程人才简单的去做实际的工作,这是我们的一些考虑和接下来要做的工作,谢谢。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

  我有个疑问,就是现在全国都在抢人才,引发人才大战,近几年浙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也越来越大,想请问目前在浙江的这些港澳台人才和海外人才,他们能否参加职称的评审?谢谢。

  程爽:

  只要是在浙江省,为浙江作贡献的所有的人才,不管是来自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我想我们接下来都不会因为身份、学历、户籍这些障碍不让他评价职称,另外更重要的是不管来自于哪里的人才,政府要提供的是更客观、更实际、更符合企业社会需要的一种评价服务,这个可以降低我们整个社会运行的用人的交易成本,我想这个是我们政府必须要做的。至于人才是什么身份?什么户籍?什么人?我想这并不是我们设置障碍的前提,也是我们必须打破的藩篱,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要把不同人才的不同特点展现出来,海外人才当然有更多元、更宽的视野,希望大家都能够因为评价之后,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各自的贡献,谢谢。

  市场导报记者:

  我对这次会议有一个关于自主评审权的下放这块比较关注,我想问一下,下放的话有没有一些要求和特点?跟我们在座媒体也有点关系的是,我们是属于专业报,我知道我们的评审的职称评定好像是在新闻厅,专业报跟其他的报有点不同,都是在一个口子上,但是否这块能够对我们再放开?因为现在新媒体的发展也很快,对于我们这些媒体人士来说,这块的职称能不能更放宽?下放与行业进行评定?

  程爽:

  好,切身相关,回答一下。下放评审权我觉得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这项改革工作:一个,向高校、大型医院、科研单位,这一类智力密集型的单位,甚至包括大企业、大的行业协会,我们要把评审权直接放到单位,这个是符合人才分布的这种实际情况的,但是这里更重要的还有一个下放评审权,不是简单的一种整体的转移或者下放,更重要的是标准的下放,就是说我们的评价标准不再是以原来政府部门主导的学历、学位、资历、论文、科研为主的这种评价体系,更符合每支队伍、每个人才群体特点的,这个标准能够吸收到我们的评价这里来。针对一小部分可能相对来说人才智力不是特别密集,不是集中的,我觉得谁来评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拿什么来评?哪些专家来评?到底是用什么方式来评?这几个问题才是我们要解决的。

  像媒体记者这种评价,可能原来更多的评价还是一种主观的,不管是党报也好,还是其他专业媒体也好,新闻出版局评也好,在真正的业绩方面实际上已经不太好评价了,所以更多的还是采用论文、科研、学历、资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接下来可能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各种技术的运用,我觉得很多可以评价的东西,业绩的东西它就变得可以评价。我刚刚参观过浙报,新媒体融合以后他哪个记者去采访的,谁写的稿子,哪个编辑编的,排在哪个版面上,被哪些主流媒体转载,浏览量多少,引爆多少,评论多少,我觉得这些如果成为我们评价标准主体的话,是新闻出版局评,还是用人单位自己评,可能也不是特别重要,这才是我们改革要抓住的主要核心的点,谢谢。

  傅立文: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如果各位媒体朋友还有其他问题,请与省人力社保厅联系。谢谢今天出席的领导和各位记者。再见。

政民互动
新闻发布会
浙江举行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 2018-04-09 16:36
信息来源:国新发布 浏览量:

原标题:4月9日浙江举行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4月9日上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在杭州举行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请省人社厅副厅长宋云峰、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程爽介绍改革工作实施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傅立文: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的主题大家也看到了,是职称改革工作,这块工作和我们很多人都相关,跟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更加相关,可以说密切相关。浙江省现行的职称制度是1986年开始实施的,为什么30多年以来,我们今天提出全面进行深化改革?最近有关部门也有一些对这方面的要求,它有什么样的一些亮点?我们今后的职称评审通过这次改革以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今天我们请到了人社厅的副厅长宋云峰同志,还有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程爽同志,为大家介绍这项改革工作实施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浙江省人社厅副厅长宋云峰: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省职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2016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6〕77号,以下简称《意见》),我省按照中央改革要求,扎实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根据安排,我就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个简要介绍。

  一、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职称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手段,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制度,职称制度这个“指挥棒”是否科学,关系到人才队伍的质量和发展方向。我省改革着眼完善和创新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和培养体制机制,突出党管人才、分类推进、服务发展、科学评价的原则,着力打造浙江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改革意见。现行职称制度从1986年开始,已经实施30多年,在激励人才干事创业,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显露出一些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问题,主要是人才评价中的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职称评审分类不与时俱进,存在很多“一刀切”的现象,大到行业之间存在,小到一个单位同样存在;评价标准不科学,对基层人才简单套用论文科研指标,对应用型人才套用基础学科要求;评价和使用相脱节,不能以用为本,不能从实际出发、岗位出发,不能将个人成长和单位建设、事业发展结合起来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去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意见》,我省改革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意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二是立足浙江,服务人才发展。我省职称改革要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四个强省”工作导向,把政策落脚点放在进一步推动我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充分考虑浙江市场经济发达、民营企业活跃、块状产业鲜明及人才结构分布等特点,为服务八大万亿产业和新业态人才发展制定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有利于破解人才评价难问题,破除唯学历、唯论文的错误倾向,扭转评价与使用脱节的现象,形成“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的人才评价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为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发展浙江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针对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评价标准不够细化科学,评价与培养、使用脱节,证书查询难等问题,通过制定改革有关政策,来完善评价标准的具体目标、实施路径和要求,探索量化评价体系,建立优秀人才晋升绿色通道,推进事业单位评聘结合,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精准施策,通过改革焕发职称制度新的生命力。

  二、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政策亮点

  我省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改革措施,着力破解人才评价难问题。与其他省份相比,主要有以下七方面优势:

  一是职称体系设置更全面、更有针对性。横向的专业设置,根据浙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特点可增可减;纵向的层级设置,对增设正高级的要求更有操作性。

  二是事业单位用人主体作用更突显。进一步把评价与使用结合起来,把岗位管理与职称改革结合起来,对如何设好岗位、细化岗位职责、按岗评审、聘后考核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

  三是更加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作用。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工程职称社会化评价试点,得到人社部的支持肯定,把探索社会化评价作为改革重点内容,对于承接主体、承接条件、发文发证方式、后续监管等作出具体规定。

  四是更突出品德业绩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把“探索量化评价体系”作为完善职称评价标准的一条具体路径,提出实施意见,降低职称评审的主观随意性。

  五是更加畅通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绿色通道。把绿色通道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落地,运用量化评价体系,科学界定“标志性业绩”,打破学历资历限制。凡在我省合法工作的外籍和港澳台人才,都可以参评职称,增强国际化视野,增创浙江优势。

  六是评审组织和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根据不同专业,允许灵活调整评委会组成人数。打破一年一评审的固有模式,组建评委会常设机构,可实施专项评审。推广实名投票、公开举荐。

  七是更前瞻性地推动职称信息化建设。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逐步建设一个能反映专技人员职务升降、岗位变动、单位调整,并覆盖学习、培养、工作等全面情况的人才数据库。

  三、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省在优化体系设置、下放评审权、完善标准、畅通优秀人才成长通道、信息化建设、改进管理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职称专业和层级设置。一是原有职称制度实施30多年来,29个系列设置一直没有变化,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省提出优化职称专业,对符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特点的,增加评审专业。如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在我省的发展,将会集聚大量人才和企业,职称专业设置必须紧跟需求,提供人才评价服务。二是原有未设置正高的11个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打破人才成长的天花板。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评价标准和办法,设置到正高级。

  (二)下放评审权。原来的职称评审权集中在政府部门,用人单位话语权不够,评价方式单一。我省提出向用人主体放权,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人才智力密集的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评审;向行业放权,推行工程领域社会化评价;下放权限的同时,注重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如之江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将集聚一大批世界前沿的优秀科学家,最好的评委就是他们自己,要将职称评审权直接放到单位,帮助其实现超常规发展;我省在工程领域的社会化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将依托成熟的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把企业的薪酬待遇、技术要求、市场销量等综合纳入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市场评价、市场认可。

  (三)完善评价标准。原有职称评价标准中,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存在“一刀切”的问题。我省提出坚持把品德放在首位,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对工作实绩的考核,向基层一线倾斜,对外语、计算机和论文不作统一要求,对论文要求从工作和岗位实际需要分别对待,根据不同行业坚持分类评价。要对不同职业属性和岗位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制定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注重对行业发展规划、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实验报告等成果形式的评价,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真正实现“干什么、评什么”。要探索建立职业道德“正向评价机制”,把“最美教师”、“最美医生”通过职称评价机制选拔出来,弘扬正气,树立正确导向。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条件。鼓励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火热的基层一线建功立业,让干得好的人能评得上。

  (四)畅通优秀人才职称绿色通道。原有制度中,一些学历不高、没去评过职称但实际能力强的人才,缺少足够的成长通道。我省提出打破资历限制,对取得重大“标志性业绩成果”的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给人才“一鸣惊人”的机会。新引进的海内外人才、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在我省合法就业的外籍和港澳台人才,今后不仅都可以参加职称评审,甚至可以根据实际能力业绩,破格评审。

  (五)推动信息化建设。过去职称评审中,学历造假、专利冒名、论文代写等情况时有发生,评审材料繁琐,一定程度影响了人才正常的科研教学活动。为此,我省提出,与“最多跑一次”改革紧密结合,推广职称电子证书,加快人才数据库、职称评价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职称信息化服务和监管。(我省是全国唯一实现了职称证书电子化的省份,证书可从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直接下载打印,每年可以减少30万本资格证书发放,让500多万专技人才在每次求职、竞聘等使用证书时都不用“跑路”。这项改革,得到了人社部的高度肯定,并将在全国推广复制。)

  (六)加强职称改革工作的领导和保障。明确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统一领导,把职称制度改革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省人力社保厅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发挥制度建设、协调落实和监督检查职能,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分系列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各地各有关部门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稳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同志们!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涉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希望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将职称制度改革放在本地区、本部门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大局中来谋划、来安排。更由衷期待各级各类媒体、各位记者朋友更多关注支持我省的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做好舆论宣传报道,切实把好的政策送到全省500万专业技术人员手中,让大家都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谢谢大家!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青年时报记者:

  我想问一下程处,我省的职称改革在全国还是走在前面的,包括2014年的教师、医生,包括去年宁波企业的职称改革,已经下放到企业的评价体系一些行业协会,像去年有一些比如说塑料机械行业,还有工程师,那今年会不会有其他行业会重点关注?或者说我们今年的一些重点工作是怎么部署的?想了解一下,谢谢。

  浙江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程爽:

  谢谢你的提问。确实浙江省的职称改革工作从1986年恢复到现在,前面30年开启了第二个30年,我们从2014年高校职称改革开始,已经进行了新一轮的职称改革新的探索。今天在这里发布改革工作只是发出更强的改革的号角,希望能够把改革的工作推进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2014年的高校改革代表的是体制内的一大群体专业技术人才的改革,遵循的思想主要还是放权给单位,坚持评聘结合,用评聘结合这样一种制度激发单位用人自主性,和一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刚才这位记者讲到的很多体制以外的工程领域的改革试点,我们在原来的塑料机械、信息技术、特种设备等领域开展了试点工作,更重要的是体制外的将近400万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将逐步成为我们改革的重点人群,对他们的一种改革的工作,我们主要抓的工作是社会化评价,这个社会化评价的核心是标准的社会化,就是评价标准不再是由政府主导的以学历、资历为主的这种评价方式,而是以工作业绩、水平、能力、贡献,包括思想品德、职业操守,这些多元的评价体系的社会化评价,在这个改革当中我想我们接下来改革号角吹响以后,有几项工作是重点要做的:

  第一项,重点是在体制内继续坚持改革放权,要让用人单位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体现,更快、更全面地逼使大家建立更合理的、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体制外的新业态、新产业,包括浙江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来的各项中心工作,它都是要靠人才来干的,那么人才的评价在社会当中必然发挥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围绕这些中心工作做好人才的评价工作,接下来我们会在更多的领域开展社会化评价工作。

  还有一个重点,刚才我们宋厅长也发布了,就是建立信息化的手段,这个信息化不是评审的信息化,也不是简单的电子证书的静态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的从业档案,要让很多不可以评价的,原来我们没有办法去评价的业绩变得可以评价,比如各位记者朋友原先我们的稿子,我们评判他多好、多不好,这是一种很简单的主观的行为,但是今后可能他浏览量、评论,各种引爆的指数都可以因为大数据的运转成为我们评价的重要指标体系,所以这个也会更科学、更符合业绩特点,这也是我们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要逐步改革完善的主要内容。谢谢。

  浙江卫视记者:

  我想请教一下宋厅长,我们浙江省的新的经济、新的业态发展非常快,另外国家几个大平台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中央政府对职称评价的行政许可大幅度放权,跟我们省里进行的社会化改革这样一种松绑,甚至新的政策创新,您觉得这方面今年最大的突破点在哪里?谢谢。

  程爽:

  我来回答一下吧。确实随着我们浙江的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的变化,它会有各种我们新经济状态需要的这种大量的人才出现,恰恰这些在原来的职称评价体系当中没有纳入到评审当中。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有人才工程,151的人才工程,已经运转22年了,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省里95个特级专家,59个他培养过,发挥过培养作用,像去年的4位院士,年轻的时候都是这里培养出来的。但是我们还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像对浙江、杭州、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大公司阿里巴巴,居然一个人才都不在这里,这个就是我们人才评价当中存在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什么呢?一定不是阿里巴巴没有人才,一定不是阿里巴巴的人才评价、使用、培养体系有问题,那是我们人才评价的工作当中,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当中可能需要有改进的地方,这个我觉得就是我们工作的重心,要做好体制内,但是接下来更重要是要做好体制外的工作,这可能是我们最大的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谢谢。

  浙江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之前我们浙江省针对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其中有一点就是提出搭建技能人才和专技人才发展的立交桥,今后高技能人才可以参与到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那么接下来我们省在这项工作的推进当中有哪些具体举措?希望您介绍一下,谢谢。

  程爽:

  我想打通高技能人才跟高层次人才,就是说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通道,它的核心还是业绩和标准。这里有四句话我想跟记者朋友分享的,就是说怎么打通:

  第一个,我觉得技能人才和专技人才,都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的不同。这是我想跟各位记者朋友分享的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这两支人才队伍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对他们的工作要求、培养的方式、他们的评价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实际存在的一种现实情况;

  第三个,他们的相通应该是业绩上的相通,不是简单的待遇上的相通,或者是一种称号上的相通,高技能的人才、高级的焊工可以拿到比专业技术人才、工程师更高的收入,这个也是实际当中存在的,打个比方说我们的工程师是把这个杯子设计出来,技能人才是把它做出来,但是所谓的业绩相通是什么意思呢?设计杯子的人为了更好的设计杯子,他也去做杯子,做得很好,他就是技能人才,他也可以同时是技能人才,那么技能人才在做杯子的过程当中,他可以很好的提供思路去设计这个杯子,他在业绩上就变成了专业技术人才。我们要鼓励的相通不是单向的相通,是双向的相通,是要让更多的人在各自的平台上成长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然后更多元的去拓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我们要做的。那么浙江省要走在前面,要理解打通这个要求,我们还是要在业绩评价、导向上把它打通,要给大家提出明确的要求,不是说就简单的让技能人才去写论文,也不是说让工程人才简单的去做实际的工作,这是我们的一些考虑和接下来要做的工作,谢谢。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

  我有个疑问,就是现在全国都在抢人才,引发人才大战,近几年浙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也越来越大,想请问目前在浙江的这些港澳台人才和海外人才,他们能否参加职称的评审?谢谢。

  程爽:

  只要是在浙江省,为浙江作贡献的所有的人才,不管是来自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我想我们接下来都不会因为身份、学历、户籍这些障碍不让他评价职称,另外更重要的是不管来自于哪里的人才,政府要提供的是更客观、更实际、更符合企业社会需要的一种评价服务,这个可以降低我们整个社会运行的用人的交易成本,我想这个是我们政府必须要做的。至于人才是什么身份?什么户籍?什么人?我想这并不是我们设置障碍的前提,也是我们必须打破的藩篱,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要把不同人才的不同特点展现出来,海外人才当然有更多元、更宽的视野,希望大家都能够因为评价之后,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各自的贡献,谢谢。

  市场导报记者:

  我对这次会议有一个关于自主评审权的下放这块比较关注,我想问一下,下放的话有没有一些要求和特点?跟我们在座媒体也有点关系的是,我们是属于专业报,我知道我们的评审的职称评定好像是在新闻厅,专业报跟其他的报有点不同,都是在一个口子上,但是否这块能够对我们再放开?因为现在新媒体的发展也很快,对于我们这些媒体人士来说,这块的职称能不能更放宽?下放与行业进行评定?

  程爽:

  好,切身相关,回答一下。下放评审权我觉得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这项改革工作:一个,向高校、大型医院、科研单位,这一类智力密集型的单位,甚至包括大企业、大的行业协会,我们要把评审权直接放到单位,这个是符合人才分布的这种实际情况的,但是这里更重要的还有一个下放评审权,不是简单的一种整体的转移或者下放,更重要的是标准的下放,就是说我们的评价标准不再是以原来政府部门主导的学历、学位、资历、论文、科研为主的这种评价体系,更符合每支队伍、每个人才群体特点的,这个标准能够吸收到我们的评价这里来。针对一小部分可能相对来说人才智力不是特别密集,不是集中的,我觉得谁来评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拿什么来评?哪些专家来评?到底是用什么方式来评?这几个问题才是我们要解决的。

  像媒体记者这种评价,可能原来更多的评价还是一种主观的,不管是党报也好,还是其他专业媒体也好,新闻出版局评也好,在真正的业绩方面实际上已经不太好评价了,所以更多的还是采用论文、科研、学历、资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接下来可能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各种技术的运用,我觉得很多可以评价的东西,业绩的东西它就变得可以评价。我刚刚参观过浙报,新媒体融合以后他哪个记者去采访的,谁写的稿子,哪个编辑编的,排在哪个版面上,被哪些主流媒体转载,浏览量多少,引爆多少,评论多少,我觉得这些如果成为我们评价标准主体的话,是新闻出版局评,还是用人单位自己评,可能也不是特别重要,这才是我们改革要抓住的主要核心的点,谢谢。

  傅立文: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如果各位媒体朋友还有其他问题,请与省人力社保厅联系。谢谢今天出席的领导和各位记者。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