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治停车难,杭州开出了不少“药方”,其中有一张去年很红——杭州有11个老居住小区学习“大关模式”,实施了交通综合治理项目。截至目前,这11个老小区的初期建设都已经完工,有过半都进入了正式运行期,开始停车收费了。
这些治理项目的初衷就是想治治这些老旧小区的“停车难”这个顽疾,改善老小区交通秩序混乱的状况。
近日,杭州市治堵办发布消息,截至目前,这11个老小区的初期建设都已经完工,有过半都进入了正式运行期,开始停车收费了。
单纯从这些治理小区的建设成效来看,取得的成绩还不错:11个小区的交通综合治理中,新增小区专用停车位3000多个(不含错时停车位)。同步实施90余条支小路微循环。另外,在这些老小区中,还新增26个社区公共自行车点,努力解决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但是,治理过后,这些老小区居民的停车难是否真的缓解了?
昨天,记者选取了已经开始停车收费的塘河新村去“管中窥豹”一番。
实行“大封闭,小循环”
小区的交通秩序不乱了
塘河新村是这11个老居住区交通综合治理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这个区块交通综合治理包括两个社区:塘河新村社区、余杭塘路社区。整个区域涉及居民4088户、人口11037人。
说起小区实施的交通治理,老百姓们都说最大的改变就是“大封闭,小循环”。
原本两个小区有6个出入口,治理后只保留塘河路莫干山路口和教工路三宝西路口为入口,其余四处改为出口。
另外,治理区域内实施“交通小循环”,主干道塘河路上车辆由东向西单行,三宝西路从西向东单行。塘河二弄为小区的主干道,车辆由南向北单行。塘河一弄、塘河三弄和塘河53弄由北向南单行。
这样的改变,给居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小区的交通秩序明显好转了。
居民朱大姐说,老小区道路本来就窄,特别是在道路两边都停满车的情况下,开车最怕对向来车。两车交汇的直接结果,就是路堵上了。“现在我们小区,基本没这样的情况了。这样一改,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杜绝了逆向车辆进入,可以确保行车安全。”
小区开始停车收费
外来车辆少了两三成
据塘河新村社区书记朱静介绍,小区从1月12日开始对外来车辆开始停车收费。居民下个月开始收费。在这之前,这个小区停车都是全免费的。
目前的收费标准为:小区包月车主的费用是100元/月,包年价格是1100元。来探望父母的亲情车前三个小时免费,3小时后每小时收费3元。外来车辆停车同样也是3元/小时,一天12元封顶。
从平时停车吃惯了免费的午餐,到现在一下子迈入了“收费时代”,价格杠杆起到的效果立竿见影。
朱静说,原来小区停车不收费时,不仅本小区居民的车辆,还有很多外来车辆也来停,结果整个小区的道路都被挤得满满当当的。
“现在收费了,小区里的外来车辆毛估估就少了20%-30%。很多来看望父母,或者来办事的车主也大大减少了停车时间。”
昨天上午,钱报记者在小区里转了一圈。从莫干山路一进来,就是小区的主干道——塘河路。这里沿线有20多家商铺,原本是外来车辆最喜欢的停车点之一。不过,昨天这里随随便便就能找出七八个空车位。而一转到旁边的小支路——塘河三弄,停车位就更空了。
往人行道要空间
停车位增了470个
停车收费后,减少了外来车辆。不过,让居民觉得停车比原来方便了的原因,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塘河区块综合治理后,停车位从之前137个增到607个。
这些车位是怎么增加的?朱书记说,主要依靠拓宽路面空间,实现双侧停车。
“原来小区道路只有7米,我们对两边的人行道各压缩了0.5米。别小看这1米的空间,这样一来,原来的路面就增加到8米。两侧各自划了两米宽的停车位,这样还能保障中央4米的消防通道做通行空间。比如,塘河路,原来这里只有20多个泊位,道路扩宽,实行双侧停车后,这里的停车位增加到了93个。”
小区还在主要路口设置显示屏,上面有停车地图和车位信息,绿灯显示有车位,红灯表示车位上有车。车主一看,很快就能找到车位。
朱书记说,改造前,两个社区现有车辆800多辆,停车缺口达600多个。综合治理后,总停车泊位达到607个,算上机动车位,可停放800多辆,基本能满足居民特别是晚上的停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