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所处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年度专题汇总 > 拱墅发布 > 文字信息
文字信息
穿越百年,那时的拱宸桥、杭城最早的影院、旧日风尘的“堂子”原来长这样……(组图) 发布时间:2014-11-13 14:54:00 来源:拱墅发布 点击率:

  拱宸桥

  位于杭州最北边,丽水路中段,东西向横跨京杭大运河,东连台州路,西接桥弄街,是杭州城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

  桥始建于明朝崇祯四年,为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采用木桩基础结构,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老底子桥两岸都住着人家,由于地理条件的优势,这里货运十分的繁忙,是历史上重要的通商口岸、旧时清帮的发祥地之一。

  

  清顺治八年桥塌,雍正四年重修;同治二年又毁于兵火,光绪十一年复修;古代时候,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每当帝王南巡,这座高高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

  1895年,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杭州列为商埠,辟为租界,建立洋关,桥可通汽车和人力车;抗战胜利后,洋关废除,并且禁止在桥上通行机动车到现在;那时候拱宸桥一带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第一,有些甚至是全国之最,这与当时日本浪人的大量涌入有关。

  

  1860年杭州拱宸桥老照片

  

  1932年,法国神父卫德骥沿京杭大运河游历,这是当时他记录下的拱宸桥。

  

  古往今来这里一直是京杭大运河南端终点的标志

  杭城最早的电影院

  1908年英国人在阳春茶园放映无声电影,是杭城最早的电影放映地。

  那时的拱宸桥,仅大马路二马路里马路这三处地方,便先后有过兼唱戏的茶园七八家之多,称阳春、天仙、、丹桂、荣华,其中荣华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国益戏院,即大众电影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里放过电影《鸡毛信》《红孩儿》和《宁死不屈》。

  每到傍晚,三条马路上车来车往,人群摩肩接踵;武林门以南“城里头”欢喜看戏的杭州人,都要讨黄包车赶到拱宸桥去,登云桥一过,再过万安旅馆,就算到拱宸桥了;从北边来的,过了三里洋,就是瓦窑头,过了瓦窑头,过了洋关(海关),也算到拱宸桥了。南边来的以黄包车为多数,北边则以步行和坐船为主;南边远的到南星桥、凤山门,还有少许从西兴划船过江来的;北边的则远到许村、塘栖、湖州,甚至有从苏州坐小火轮来看戏的。

  

  荣华茶园遗址

  杭城最早的电影院,在拱宸桥桥东里马路德街头,放映的是一部无声电影片,而且要用留声机配合放出音响效果,从此在拱宸桥的荣华茶园,客人可以一边喝茶,一边看“影戏”,新中国成立以后,荣华戏院改名为“大众电影院”。

  旧日风尘的福海里

  在现在的拱墅区人民政府拱宸桥街道的办事处,是政府机关。

  当年日本人在租界内开设烟管、酒馆、茶馆、戏馆、赌馆以及报馆,还有福海里、大马路、桥西开的妓院,是妓院集中地,福海里是拱宸桥“公娼区”中规格最高的上等妓院,悬牌营业。

  类似于沪埠‘长三堂子’也;堂子是妓院的意思,“长三”是上海的时髦是从长三么二传到姨太太之流,从姨太太之流再传到太太奶奶小姐。长三么二,是指“旧时上海妓院中妓女的等级名称,头等的叫做长三,二等的叫做么二”。

  在当时拱宸桥的风尘格局中,福海里多上等妓院,称作“长三”,有200多户;二等妓院则“杂居”在“大马路和里马路的市肆楼上”,称作“么二”;而三等妓院和当街拉客的季节性“野鸡”,则统统在桥西数不胜数,可见拱宸桥当时的畸形繁荣;再加上烟馆、戏馆、赌馆、茶馆、菜馆一派“小上海”景象。

  嫖客大多是米商和竹木商人,“沉香香来十里长,檀香香来十丈长,一切兰香桂香梅菊香,总勿及姑苏青阳地个花韵香。旱烟水烟雪茄烟,加上乌烟三四钱;阿姊陪勒朵床面前,替郎打烟露出子个十指尖可尖”。 ——《拱宸桥踏歌》的歌谣,说的就是当时作为日租界的拱宸桥的“风花雪月”;花韵是一名妓,歌者讽拱宸桥只有虚香之名,而失兰桂梅菊之实;乌烟指的是鸦片,阿姊、郎,还有蜜蜂,就是妓女和嫖客。

  如今福海里已是住宅区,根本找不到当年的一丝景象了。

  

  拱宸桥桥东老照片

  

  70年代拱宸桥

  

  桥西的老房子

  近代工业的发源地

  早在1889年有个叫庞元济的湖州人,耗资30万两银与杭州富绅丁丙合资,在这里建立了杭州第一家机械缫丝厂,这家缫丝厂叫世经缫丝厂,为当时国人自办最大的缫丝厂,厂里是自备发电机发电照明,为浙江有电之始。

  两年后,两人再度合作,集资40万两银另有合伙人高风德,在拱宸桥西创办通益公纱厂,这个通益公纱厂就是杭一棉的前身,这是当时国人自办最大的纱厂,也是浙江最早的民族工业。通益公纱厂正式开工时有工人1200余人,大多是拱宸桥人,汽笛一响,厂的大门口挤满了人,巷头巷脑却走空了,因为桥西的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纱厂上班的,少则一人,多则三四人。

通益公纱厂老照片

杭一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桥西直街的住户,大多为拱宸桥地区四大工厂的职工,这四大工厂分别为:浙江麻纺织厂,杭州丝绸联合印染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暨印染厂),华丰造纸厂;当时的杭州,不要说拱宸桥拱墅区,就是全杭州的许多家庭,也多半有这四大工厂的职工。

    现在拱宸桥的名字已演变为方向性区片名,在东侧已经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越过古老的拱宸桥,桥西还保留着一些传统建筑,新旧夹杂很不起眼;巍峨高大,气魄雄伟的拱宸桥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已属于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