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50027-9/2010-1300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发展和改革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备注/文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生成日期 2010-03-01 发布日期 2010-03-01
附件
关于下城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 2010-03-01 00:00:00 点击率:

 

关于下城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年2月25日在杭州市下城区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下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下城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区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全面贯彻区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求,扎实推进“南精北快”总战略和“服务业导向、民主民生、文化引领、环境立区”四大分战略,积极落实各项保增长举措,主动为企业送温暖、送服务、送政策,全区经济转危为机,逐季回升,实现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平稳协调推进,较好完成了区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9%;财政总收入达到98.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地方财政收入57.53亿元,比上年增长9.1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97.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1%;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初步测算下降9.3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9%。

(一)结构转型成效明显,经济运行逆势上扬

服务业发展成效良好。将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优先、更加突出的地位,制定实施《大力实施“服务业导向”战略,加快建设“服务业强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服务业强区建设目标,重点发展八大服务产业,全面落实“1+X”扶持政策,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成为“保增长、扩内需、促转型”的有利支撑。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8%,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3.3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7.50%,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现代商贸业保持领先。大力推进武林商圈规模和品质的提升,杭州大厦商贸旅游综合体一期暨杭州大厦购物城建成开业,武林商圈的集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商业特色街建设深入推进,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和中国丝绸城成为著名的旅游、休闲和购物品牌,绍兴路汽车精品街税收超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下城区作为现代商业中心的龙头地位和示范作用突出,被授予“中国商业名区”称号。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以南宋御街·中北创意街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浙报、杭报、杭文广集团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维艺56创意园、177天水创意园建设积极推进,引进黄百鸣工作室、西湖创意市集、爆米花网、震撼三维科技等百余个文创企业和机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0%。

金融集聚带加快推进。积极打造延安路、庆春路金融功能区,开展庆春路金融商务特色街规划编制,加大金融及衍生产业的引进力度,新引进温州银行杭州分行、幸福人寿浙江分公司、良时期货、美达小额贷款公司等一批优质金融企业,金融资本的集聚度和产业水平持续提升。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0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组建高新产业园区管委会,启动电子商务、软件、设计等十大特色高新园区建设,下城区电子商务产业园被评为杭州市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拓展区。全区规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04.48亿元、利税14.7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74.64亿元,利税13.58亿元,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1.67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9.37%。

(二)开放创新亮点纷呈,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招大引强取得新突破。突出项目招商、地块招商、楼宇招商,以500强、央企和总部为重点,主动上门招商,全年引进内资13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8%,其中引进杭外资金100.7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8.52%,比上年增长23.32%;引进合同外资4.26亿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01.38%;实际利用外资2.02亿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20.82%。全年引进1000万元以上的内资大项目139个,注册资金104.85亿元,比上年增长9.45%,占引进内资总额的80.40%,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3个,注册资金2.73亿美元,占引进外资总额的64.03%。一批500强企业、央属企业项目成功落户我区。

楼宇经济繁荣发展。探索实施楼宇社区化管理服务,启动楼宇管理提升工程,成立全省首个楼宇综合服务中心,落实“一楼六员八人”管理服务团队,创造楼宇经济良好氛围,“楼宇三率”不断提高。至2009年末,全区楼宇注册率达71.80%、入驻率达93%、贡献率为每平方米1986元。实现税收超千万元楼宇44幢,其中税收亿元楼宇10幢。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加强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制约,积极开展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探索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和国有企业年薪考核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营运效率。努力破解“融资难”问题,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已有44家企业列入拟上市后备资源库。积极开展小额贷款试点,我区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杭州市下城区美达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运行。设立“盛世武林”下城区现代服务业(债权式)定向信贷基金,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解决近亿元的融资需求。

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加强。开展科技帮扶促调,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中山北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全年新增省、市级研发中心8家,总数达到22家,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软件企业9家,总数分别达51家和38家。区科技创业中心被认定为省级电子信息专业孵化器,在孵企业101家。孵化企业中培育3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企业和3家市科技创新“十佳”科技型初创企业。

“退二进三”和专业市场提升步伐加快。健全鼓励企业“退二进三”利益联动机制,完成36家工业企业搬迁,腾出土地1613亩,完成浙江新世纪金属材料现货市场等9家市场改造提升,东方布料市场等5家市场搬迁,关闭市场4家,发展要素和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三)“南精北快”强势推进,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十二大工程”稳步推进。坚持区四套班子领导、街道和部门、工程指挥部、工程建设主体“四位一体”合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机制,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2009年全区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5%。“十二大工程”全年新开工项目37个,在建项目达86个,实施率67%。

“南精北快”成效显现。武林CBD进一步得到提升。坤和广场、西湖文化广场、丝绸城大楼相继竣工开业,金龙商贸大楼开工建设,百井坊地区综合改造项目、喜得宝地块改造项目启动。北部大项目建设加快。和平广场酒店试营业,野风商务大厦、广源科技大楼、三立时代广场、星火综合大楼等项目主体竣工,新华广场一期、灯塔商贸大楼、苏泊尔大厦、泰地·北上新城、宝仕隆置业、大润发超市等项目开工建设。

品质家园加快建设。万家星城一期、嘉里桦枫等一批项目顺利开工,润和亿城二期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现代城三期、北景丹枫苑、杨家村经济适用房等项目基本完工。城中村改造全面启动。潮王、灯塔、三塘、西文等“城中村”改造九大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农转非居民拆迁安置房开工18.60万平方米,竣工20.23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下城区大学生人才(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主体结顶,启动3.29万平方米危旧房改善。

(四)“建管并举”不断加强,城区面貌日益精致

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十纵十横”道路整治工程涉及的潮王路(下城段)和中山北路(体育场路至环城北路段)顺利完工,永安路、杨家路建成通车,重工路开工建设,完成颜三路、东晖路北段等8条支小路建设。完成区内59个庭院288幢住宅的庭院改善工程,改善背街小巷34条,提升改造垃圾中转站6座、公厕48座,疏通雨、污水管道25.19万米,修复道路33.95万方、人行道7.54万方,改造低洼积水点6处,辖区环境品质不断提升。

生态建设继续深化。积极推行道路、河道绿化新形式,大力推进绿地系统建设,城北体育公园一期环境工程竣工,完成横河港、六塘汶漾等河道绿化和潮王路等道路公共绿地改造,全年新增绿地10.48万平方米。加快截污纳管、河道整治进程,新增截污量7368吨/日,中河、贴沙河、东新河达到Ⅴ类以上水质。完成红西河等5条河道保护整治任务。加大工业企业和建筑施工的噪声管理,加强大气综合整治,对建筑扬尘污染进行控制,对4吨以上非热电锅炉实施脱硫工程改造,确保烟尘达标排放。

清洁创建全力推进。实施道路、街巷和公厕分类分级管理,加大城市“牛皮癣”清理力度,加强街道、社区层面巡查,全面开展数字城管,实施夜间亮灯工程,“四化”长效管理、道路(街巷)和公厕“清洁度”考核以及“数字城管”等工作名列全市第一。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中国丝绸城被市评为“国内最清洁城市”示范点。全区新增停车泊位1530

(五)民生保障继续加强,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就业工作进一步强化。积极实施就业再就业新政策,不断深化就业服务,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建立下城区大学生(留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就业服务工作站,全年新增就业人数32787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56.13%,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3463人,完成年度目标的225.61%,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549人,完成年度目标的639.10%。

社会保险面进一步扩大。全年职工养老保险参保净增14057人,生育保险净增11065人,工伤保险净增23301人,做好“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工作,全区老年居民和少年儿童基本医疗保险参续保分别达到4124人和27966人,医疗困难救助3922人次、1073万元。

帮扶救助机制进一步完善。深化春风常驻工作,完善落实四十条帮扶新政,实施困难家庭亮居工程扩面,为181户和591户困难家庭实施基础装修和配置基本家具家电。全面推进居家养老五金工程,惠及992位区级重点老人。实施“百万资金促就业”、“百万康复器材进家庭”工程,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开展“浙江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区”创建工作,努力保障残疾人权益。

社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社区治理复合模式,推行“一门式、十条线、十个一”规范化建设标准,建立“为民服务绩效追踪工作机制和信息系统,推广社区“和事佬”协会调解新机制。我区和天水街道、王马社区分别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示范街道、示范社区”称号。

(六)文教体卫全面领先,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教育品质持续提升。学前教育继续领跑,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规范办园率均达100%,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义务教育走在前列,荣获首批“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深入推进再生性集团化办学,出台全市首个区域性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全区共成立27个教育集团,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率93.80%,受益面达92%,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全覆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杨家村小学、幼儿园建成使用,艮山中学综合楼开工建设。

卫生服务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全国领先,全面实施300种基本医疗用药个人零自负优惠政策,让利优惠及减免费用222万元。建成新文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建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启动区老年康复医院建设,有效缓解居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健全三级疾病防控机制,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进一步发挥公共卫生网作用,“六个早”社区防控甲型H1N1流感举措在全省推广,被评为国家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全省唯一的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健康城区建设扎实开展,2009年我区人均期望寿命值达到82.7岁。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深化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内涵,继续推进“计卫联手、育医结合”工程建设和“计警合作、区域联动”工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区计划生育率达到99.51%。

公共文化更趋繁荣。成功举办元宵灯会、全省“六一”童歌会、杭州市健身秧歌大赛、杭州市第四届桥牌邀请赛等文化体育赛事,文艺创作和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丰富活跃了全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区文体中心落成并对外开放,8个街道已全部设置文体站,新建6个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5个社区体育健身苑(点)、2片多功能健身场地,新成立12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创建3个省级体育先进街道、21个省级体育先进社区、17个市级体育先进社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体育先进街道全覆盖。

二、2010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从宏观形势分析,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面临的不确定、不可预料因素较多,是最复杂的一年。全球经济开始进入复苏轨道,为我区吸引外资创造有利条件。从国内来看,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不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经济继续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消除,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外贸需求恢复艰难,扩大内需存在较大制约,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

从我区看,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方面有,一是发展定位和目标明确。根据我区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区委八届九次全会通过了《大力实施“服务业导向”战略,加快建设“服务业强区”的若干意见》,区委八届十次全会提出了“繁华时尚之区”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我区的发展思路、战略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已成为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在“2+1”现代产业体系框架下,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相对较小,即使房地产业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对我区经济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三是“南精北快”战略效应逐步显现。随着“十二大工程”深入推进,三立时代广场、星火电子产业园、西湖环球中心、坤和中心、石大路物流中心、灯塔商贸大楼、泰地北上新城等一批带动力强的产业升级项目和民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经济社会发展品质进一步提升,为招商引资、产业集聚、民生改善创造良好条件。四是“十一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提前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险覆盖率、科教文卫体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等四项指标已到达“十一五”末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率高于“十一五”年均增长要求。“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为2010年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和新一轮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之年,发展指标的安排既要考虑国际国内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同时也要做好与“十一五”规划目标的衔接,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并为“十二五”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本着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建议我区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4%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

——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0‰以内。

三、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2010年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繁华时尚之区”战略定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服务业导向”战略,继续推进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两轮驱动”,加快产业高端化;坚持“南精北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坚持“以民为先”,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环境立区”,实施生态精品化,全面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围绕上述目标思路,以促升级、稳增长、推项目、优服务、重民生、谋发展为重点,建议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深化“两轮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高端服务业多元发展。在巩固发展商贸、金融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发展中介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五大产业,力争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比例分别达到90%以上。完善《杭州市庆春路金融商务特色街规划》,引进一批金融企业,促进庆春路金融服务带功能的完善提升。加快我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利用南宋御街·中北创意街区、杭报、浙报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做大现代传媒、会展服务、教育培训等产业,推动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产业发展。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引进高层次科研机构和创新组织,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大力发展信息服务、设计服务、电子商务、传媒出版业,加快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服务业水平。建立“孵化器+风险投资”发展模式,加强高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结合,加速文化创意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两区多园”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新园区、新基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研发、设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从工业企业中剥离,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扩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鼓励服务业业态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进一步推进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三是提升楼宇经济发展能级。推广“3671多楼+高产”楼宇经济发展模式,深化“一楼六员八人”工作机制,完善楼宇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大力发展和提升楼宇经济。推进坤和中心、环球中心等一批高档楼宇的招商,大力招引世界、国内、民营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企业总部项目,通过打造楼宇品牌实现企业高端化、产业集聚化和效益最大化,壮大“亿元楼”队伍,增加特色楼数量,力争到2010年末,全区税收千万元楼宇达到46幢,亿元楼宇达到12幢,打造特色楼宇30幢,全面实现“楼宇经济三年行动计划”目标,继续发挥在全市的示范、领跑作用。四是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南精北快”要求,南部注重改善功能,北部加快培育建设,把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我区服务业强区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制定“下城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和“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意见”,结合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建设以及楼宇经济发展,打造各类功能齐全、配套完善、产业高端的现代产业集聚平台。提升发展武林商业商务集聚区、庆春路延安路金融带、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中国丝绸城,加快中北创意街区、下城电子商务产业园、石大路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引导创新创业新天地、城北体育公园商贸休闲功能区建设。完善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信息交流功能,加大集聚区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在用地、融资以及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吸引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入驻集聚区,提升集聚区品质。

(二)扩内需强服务,力保经济持续增长

一是促进消费增长。发挥购物天堂、丝绸之府、武林衣秀等品牌优势,加快武林商圈规模、品质提升,提高其在全省消费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继续推进商业特色街品位提升,加快新的特色街建设,组织好节假日、购物节、展览会等促销活动,大力发展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社区商业,积极培育新的消费集聚区;继续实施专业市场的改造提升,推进电子商务进企业,加强企业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落实企业减负政策,完善“1+X”经济扶持政策,抓好各项经济扶持政策的宣传和兑现。发挥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债权基金和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作用,继续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的指导、申报和监管工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创造条件。加强企业上市的宣传和辅导,扩大上市培育面,加大创业投资力度,积极做好创业投资跟进工作,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三是深化企业服务。深入开展为企业送服务活动,把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作为深化企业服务的重点,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继续发挥企业服务中心、“十二大工程”指挥部、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牵头、协调作用,增强政企信息沟通对接,提高服务协调能力,发挥安商留税作用。加强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代办制,着力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三)突出“大项目带动”,实现南北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项目储备。积极推进项目储备,做到“成熟一批、储备一批”,研究谋划“十二五”重点推进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启动下城区新一轮“十二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实施。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发挥招商联络处平台作用,做好重点地块招商,力争在大项目投资上有新突破。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对我区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加大对中央资金、省市资金的争取力度。研究出台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意见,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开展政银企合作,鼓励帮助企业申请各类资助,多渠道多途径解决项目融资难题。三是完善项目制度。继续深入实施项目领导联系制、跟踪服务制、推进流程制、困难汇总制、通报督查制、考核评比制等制度,把服务业三级协调制度和重点项目例会制度作为项目推进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协调解决问题的力度。四是加快项目建设。以“十二大工程”项目为重点,积极发挥代办中心作用,加快项目各项前期工作的报批和手续办理,按照节点计划要求扎实推进。努力抓好创新创业新天地、武林广场地铁上盖综合体及地下商城、杭氧杭锅综合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嘉里中心综合体、百井坊地区综合改造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快新华广场、金龙商贸大楼等在建项目的建设,努力推进三立时代广场、城北体育公园等项目竣工,打好“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战。

(四)推进“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事业新发展

一是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推进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教育学术之区建设,深化再生性集团化办学内涵,增加北部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快推进艮山中学综合楼、华丰单元小学等校园建设项目进度,确保如期竣工使用。二是全面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推进“市民健康生活馆”建设,实施“重点慢性病预防控制”三年行动计划,做好中英社区健康干预(CIH)项目试点区工作。进一步加强疾病防控,推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医改方案,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新建、改扩建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进石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启动区老年康复医院建设。继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三是努力实现和谐文化共享。深化“文化超市”工程,健全完善“15分钟文化圈”和“10分钟健身圈”,加快北部地区文体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做精做优“下城区元宵灯会”、“七一歌会”和社区文化月活动品牌,举办好第七届区运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四是深化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强化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继续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试点活动,力争通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期考核,积极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五)坚持“环境立区”,提升城区环境品质

一是优化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北部地区路网改善,加快重工路建设,新建再行路、华东路、永丰路等6条支小路,实施中河、东河以及钱家河、石桥河一期、陆家河一期综合整治,实施121幢住宅楼庭院改善、30条背街小巷改造、4条道路修缮,新增截污量2000吨/日以上。二是建设低碳城区。积极推进低碳城区建设,按照建立“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要求,大力推行“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发展绿色节能产业,推广节能技术应用,加强低碳科技知识的普及,引导市民低碳生活行为,努力打造低碳社会。推进生态区建设,抓好城北体育公园生态绿化建设,继续实施道路、河道绿化,新增绿化面积万平方米。三是打造清洁城区。以“精细化”为总要求,强化城市管理日常监管,深化“洁化、绿化、序化、亮化” 长效管理机制,拓展数字城管领域,继续加强对城市道路保洁、绿化、城市家具、停车、市政设施、河道的管理,把数字化管理向各个方面延伸、拓展和覆盖,努力打造与品质生活相适应的城市环境。

(六)实施“惠民工程”,提高社会和谐水平

(七)落实科学发展,谋划未来发展新蓝图

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规划任务、时间要求,创新工作机制,高质量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扎实做好前期研究,围绕“繁华时尚之区”战略定位、“构筑新格局,实现新腾飞”战略目标,深入开展下城区“十二五”规划前期重点课题研究,理清发展思路,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保持增长与提升产业、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南精北快与区域协调关系,尽早确定“十二五”规划纲要框架和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研究提出我区“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及发展目标,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业升级,着力改善民生,提高社会保障,构筑高水平的发展蓝图,确保按时高质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完善规划编制体系,积极开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形成以总规划为统领,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增强规划的约束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计划
规划计划
发展规划
关于下城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索引号

00250027-9/2010-13003

文号

公布日期

2010-03-0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下城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年2月25日在杭州市下城区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下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下城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区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全面贯彻区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求,扎实推进“南精北快”总战略和“服务业导向、民主民生、文化引领、环境立区”四大分战略,积极落实各项保增长举措,主动为企业送温暖、送服务、送政策,全区经济转危为机,逐季回升,实现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平稳协调推进,较好完成了区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9%;财政总收入达到98.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地方财政收入57.53亿元,比上年增长9.1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97.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1%;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初步测算下降9.3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9%。

(一)结构转型成效明显,经济运行逆势上扬

服务业发展成效良好。将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优先、更加突出的地位,制定实施《大力实施“服务业导向”战略,加快建设“服务业强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服务业强区建设目标,重点发展八大服务产业,全面落实“1+X”扶持政策,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成为“保增长、扩内需、促转型”的有利支撑。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8%,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3.3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7.50%,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现代商贸业保持领先。大力推进武林商圈规模和品质的提升,杭州大厦商贸旅游综合体一期暨杭州大厦购物城建成开业,武林商圈的集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商业特色街建设深入推进,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和中国丝绸城成为著名的旅游、休闲和购物品牌,绍兴路汽车精品街税收超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下城区作为现代商业中心的龙头地位和示范作用突出,被授予“中国商业名区”称号。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以南宋御街·中北创意街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浙报、杭报、杭文广集团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维艺56创意园、177天水创意园建设积极推进,引进黄百鸣工作室、西湖创意市集、爆米花网、震撼三维科技等百余个文创企业和机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0%。

金融集聚带加快推进。积极打造延安路、庆春路金融功能区,开展庆春路金融商务特色街规划编制,加大金融及衍生产业的引进力度,新引进温州银行杭州分行、幸福人寿浙江分公司、良时期货、美达小额贷款公司等一批优质金融企业,金融资本的集聚度和产业水平持续提升。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0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组建高新产业园区管委会,启动电子商务、软件、设计等十大特色高新园区建设,下城区电子商务产业园被评为杭州市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拓展区。全区规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04.48亿元、利税14.7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74.64亿元,利税13.58亿元,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1.67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9.37%。

(二)开放创新亮点纷呈,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招大引强取得新突破。突出项目招商、地块招商、楼宇招商,以500强、央企和总部为重点,主动上门招商,全年引进内资13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8%,其中引进杭外资金100.7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8.52%,比上年增长23.32%;引进合同外资4.26亿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01.38%;实际利用外资2.02亿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20.82%。全年引进1000万元以上的内资大项目139个,注册资金104.85亿元,比上年增长9.45%,占引进内资总额的80.40%,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3个,注册资金2.73亿美元,占引进外资总额的64.03%。一批500强企业、央属企业项目成功落户我区。

楼宇经济繁荣发展。探索实施楼宇社区化管理服务,启动楼宇管理提升工程,成立全省首个楼宇综合服务中心,落实“一楼六员八人”管理服务团队,创造楼宇经济良好氛围,“楼宇三率”不断提高。至2009年末,全区楼宇注册率达71.80%、入驻率达93%、贡献率为每平方米1986元。实现税收超千万元楼宇44幢,其中税收亿元楼宇10幢。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加强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制约,积极开展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探索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和国有企业年薪考核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营运效率。努力破解“融资难”问题,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已有44家企业列入拟上市后备资源库。积极开展小额贷款试点,我区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杭州市下城区美达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运行。设立“盛世武林”下城区现代服务业(债权式)定向信贷基金,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解决近亿元的融资需求。

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加强。开展科技帮扶促调,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中山北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全年新增省、市级研发中心8家,总数达到22家,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软件企业9家,总数分别达51家和38家。区科技创业中心被认定为省级电子信息专业孵化器,在孵企业101家。孵化企业中培育3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企业和3家市科技创新“十佳”科技型初创企业。

“退二进三”和专业市场提升步伐加快。健全鼓励企业“退二进三”利益联动机制,完成36家工业企业搬迁,腾出土地1613亩,完成浙江新世纪金属材料现货市场等9家市场改造提升,东方布料市场等5家市场搬迁,关闭市场4家,发展要素和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三)“南精北快”强势推进,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十二大工程”稳步推进。坚持区四套班子领导、街道和部门、工程指挥部、工程建设主体“四位一体”合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机制,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2009年全区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5%。“十二大工程”全年新开工项目37个,在建项目达86个,实施率67%。

“南精北快”成效显现。武林CBD进一步得到提升。坤和广场、西湖文化广场、丝绸城大楼相继竣工开业,金龙商贸大楼开工建设,百井坊地区综合改造项目、喜得宝地块改造项目启动。北部大项目建设加快。和平广场酒店试营业,野风商务大厦、广源科技大楼、三立时代广场、星火综合大楼等项目主体竣工,新华广场一期、灯塔商贸大楼、苏泊尔大厦、泰地·北上新城、宝仕隆置业、大润发超市等项目开工建设。

品质家园加快建设。万家星城一期、嘉里桦枫等一批项目顺利开工,润和亿城二期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现代城三期、北景丹枫苑、杨家村经济适用房等项目基本完工。城中村改造全面启动。潮王、灯塔、三塘、西文等“城中村”改造九大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农转非居民拆迁安置房开工18.60万平方米,竣工20.23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下城区大学生人才(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主体结顶,启动3.29万平方米危旧房改善。

(四)“建管并举”不断加强,城区面貌日益精致

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十纵十横”道路整治工程涉及的潮王路(下城段)和中山北路(体育场路至环城北路段)顺利完工,永安路、杨家路建成通车,重工路开工建设,完成颜三路、东晖路北段等8条支小路建设。完成区内59个庭院288幢住宅的庭院改善工程,改善背街小巷34条,提升改造垃圾中转站6座、公厕48座,疏通雨、污水管道25.19万米,修复道路33.95万方、人行道7.54万方,改造低洼积水点6处,辖区环境品质不断提升。

生态建设继续深化。积极推行道路、河道绿化新形式,大力推进绿地系统建设,城北体育公园一期环境工程竣工,完成横河港、六塘汶漾等河道绿化和潮王路等道路公共绿地改造,全年新增绿地10.48万平方米。加快截污纳管、河道整治进程,新增截污量7368吨/日,中河、贴沙河、东新河达到Ⅴ类以上水质。完成红西河等5条河道保护整治任务。加大工业企业和建筑施工的噪声管理,加强大气综合整治,对建筑扬尘污染进行控制,对4吨以上非热电锅炉实施脱硫工程改造,确保烟尘达标排放。

清洁创建全力推进。实施道路、街巷和公厕分类分级管理,加大城市“牛皮癣”清理力度,加强街道、社区层面巡查,全面开展数字城管,实施夜间亮灯工程,“四化”长效管理、道路(街巷)和公厕“清洁度”考核以及“数字城管”等工作名列全市第一。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中国丝绸城被市评为“国内最清洁城市”示范点。全区新增停车泊位1530

(五)民生保障继续加强,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就业工作进一步强化。积极实施就业再就业新政策,不断深化就业服务,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建立下城区大学生(留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就业服务工作站,全年新增就业人数32787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56.13%,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3463人,完成年度目标的225.61%,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549人,完成年度目标的639.10%。

社会保险面进一步扩大。全年职工养老保险参保净增14057人,生育保险净增11065人,工伤保险净增23301人,做好“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工作,全区老年居民和少年儿童基本医疗保险参续保分别达到4124人和27966人,医疗困难救助3922人次、1073万元。

帮扶救助机制进一步完善。深化春风常驻工作,完善落实四十条帮扶新政,实施困难家庭亮居工程扩面,为181户和591户困难家庭实施基础装修和配置基本家具家电。全面推进居家养老五金工程,惠及992位区级重点老人。实施“百万资金促就业”、“百万康复器材进家庭”工程,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开展“浙江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区”创建工作,努力保障残疾人权益。

社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社区治理复合模式,推行“一门式、十条线、十个一”规范化建设标准,建立“为民服务绩效追踪工作机制和信息系统,推广社区“和事佬”协会调解新机制。我区和天水街道、王马社区分别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示范街道、示范社区”称号。

(六)文教体卫全面领先,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教育品质持续提升。学前教育继续领跑,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规范办园率均达100%,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义务教育走在前列,荣获首批“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深入推进再生性集团化办学,出台全市首个区域性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全区共成立27个教育集团,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率93.80%,受益面达92%,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全覆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杨家村小学、幼儿园建成使用,艮山中学综合楼开工建设。

卫生服务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全国领先,全面实施300种基本医疗用药个人零自负优惠政策,让利优惠及减免费用222万元。建成新文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建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启动区老年康复医院建设,有效缓解居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健全三级疾病防控机制,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进一步发挥公共卫生网作用,“六个早”社区防控甲型H1N1流感举措在全省推广,被评为国家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全省唯一的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健康城区建设扎实开展,2009年我区人均期望寿命值达到82.7岁。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深化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内涵,继续推进“计卫联手、育医结合”工程建设和“计警合作、区域联动”工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区计划生育率达到99.51%。

公共文化更趋繁荣。成功举办元宵灯会、全省“六一”童歌会、杭州市健身秧歌大赛、杭州市第四届桥牌邀请赛等文化体育赛事,文艺创作和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丰富活跃了全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区文体中心落成并对外开放,8个街道已全部设置文体站,新建6个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5个社区体育健身苑(点)、2片多功能健身场地,新成立12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创建3个省级体育先进街道、21个省级体育先进社区、17个市级体育先进社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体育先进街道全覆盖。

二、2010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从宏观形势分析,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面临的不确定、不可预料因素较多,是最复杂的一年。全球经济开始进入复苏轨道,为我区吸引外资创造有利条件。从国内来看,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不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经济继续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消除,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外贸需求恢复艰难,扩大内需存在较大制约,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

从我区看,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方面有,一是发展定位和目标明确。根据我区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区委八届九次全会通过了《大力实施“服务业导向”战略,加快建设“服务业强区”的若干意见》,区委八届十次全会提出了“繁华时尚之区”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我区的发展思路、战略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已成为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在“2+1”现代产业体系框架下,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相对较小,即使房地产业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对我区经济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三是“南精北快”战略效应逐步显现。随着“十二大工程”深入推进,三立时代广场、星火电子产业园、西湖环球中心、坤和中心、石大路物流中心、灯塔商贸大楼、泰地北上新城等一批带动力强的产业升级项目和民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经济社会发展品质进一步提升,为招商引资、产业集聚、民生改善创造良好条件。四是“十一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提前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险覆盖率、科教文卫体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等四项指标已到达“十一五”末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率高于“十一五”年均增长要求。“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为2010年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和新一轮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之年,发展指标的安排既要考虑国际国内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同时也要做好与“十一五”规划目标的衔接,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并为“十二五”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本着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建议我区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4%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

——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0‰以内。

三、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2010年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繁华时尚之区”战略定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服务业导向”战略,继续推进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两轮驱动”,加快产业高端化;坚持“南精北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坚持“以民为先”,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环境立区”,实施生态精品化,全面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围绕上述目标思路,以促升级、稳增长、推项目、优服务、重民生、谋发展为重点,建议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深化“两轮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高端服务业多元发展。在巩固发展商贸、金融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发展中介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五大产业,力争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比例分别达到90%以上。完善《杭州市庆春路金融商务特色街规划》,引进一批金融企业,促进庆春路金融服务带功能的完善提升。加快我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利用南宋御街·中北创意街区、杭报、浙报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做大现代传媒、会展服务、教育培训等产业,推动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产业发展。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引进高层次科研机构和创新组织,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大力发展信息服务、设计服务、电子商务、传媒出版业,加快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服务业水平。建立“孵化器+风险投资”发展模式,加强高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结合,加速文化创意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两区多园”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新园区、新基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研发、设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从工业企业中剥离,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扩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鼓励服务业业态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进一步推进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三是提升楼宇经济发展能级。推广“3671多楼+高产”楼宇经济发展模式,深化“一楼六员八人”工作机制,完善楼宇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大力发展和提升楼宇经济。推进坤和中心、环球中心等一批高档楼宇的招商,大力招引世界、国内、民营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企业总部项目,通过打造楼宇品牌实现企业高端化、产业集聚化和效益最大化,壮大“亿元楼”队伍,增加特色楼数量,力争到2010年末,全区税收千万元楼宇达到46幢,亿元楼宇达到12幢,打造特色楼宇30幢,全面实现“楼宇经济三年行动计划”目标,继续发挥在全市的示范、领跑作用。四是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南精北快”要求,南部注重改善功能,北部加快培育建设,把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我区服务业强区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制定“下城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和“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意见”,结合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建设以及楼宇经济发展,打造各类功能齐全、配套完善、产业高端的现代产业集聚平台。提升发展武林商业商务集聚区、庆春路延安路金融带、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中国丝绸城,加快中北创意街区、下城电子商务产业园、石大路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引导创新创业新天地、城北体育公园商贸休闲功能区建设。完善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信息交流功能,加大集聚区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在用地、融资以及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吸引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入驻集聚区,提升集聚区品质。

(二)扩内需强服务,力保经济持续增长

一是促进消费增长。发挥购物天堂、丝绸之府、武林衣秀等品牌优势,加快武林商圈规模、品质提升,提高其在全省消费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继续推进商业特色街品位提升,加快新的特色街建设,组织好节假日、购物节、展览会等促销活动,大力发展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社区商业,积极培育新的消费集聚区;继续实施专业市场的改造提升,推进电子商务进企业,加强企业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落实企业减负政策,完善“1+X”经济扶持政策,抓好各项经济扶持政策的宣传和兑现。发挥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债权基金和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作用,继续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的指导、申报和监管工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创造条件。加强企业上市的宣传和辅导,扩大上市培育面,加大创业投资力度,积极做好创业投资跟进工作,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三是深化企业服务。深入开展为企业送服务活动,把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作为深化企业服务的重点,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继续发挥企业服务中心、“十二大工程”指挥部、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牵头、协调作用,增强政企信息沟通对接,提高服务协调能力,发挥安商留税作用。加强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代办制,着力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三)突出“大项目带动”,实现南北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项目储备。积极推进项目储备,做到“成熟一批、储备一批”,研究谋划“十二五”重点推进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启动下城区新一轮“十二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实施。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发挥招商联络处平台作用,做好重点地块招商,力争在大项目投资上有新突破。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对我区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加大对中央资金、省市资金的争取力度。研究出台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意见,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开展政银企合作,鼓励帮助企业申请各类资助,多渠道多途径解决项目融资难题。三是完善项目制度。继续深入实施项目领导联系制、跟踪服务制、推进流程制、困难汇总制、通报督查制、考核评比制等制度,把服务业三级协调制度和重点项目例会制度作为项目推进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协调解决问题的力度。四是加快项目建设。以“十二大工程”项目为重点,积极发挥代办中心作用,加快项目各项前期工作的报批和手续办理,按照节点计划要求扎实推进。努力抓好创新创业新天地、武林广场地铁上盖综合体及地下商城、杭氧杭锅综合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嘉里中心综合体、百井坊地区综合改造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快新华广场、金龙商贸大楼等在建项目的建设,努力推进三立时代广场、城北体育公园等项目竣工,打好“品质下城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战。

(四)推进“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事业新发展

一是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推进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教育学术之区建设,深化再生性集团化办学内涵,增加北部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快推进艮山中学综合楼、华丰单元小学等校园建设项目进度,确保如期竣工使用。二是全面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推进“市民健康生活馆”建设,实施“重点慢性病预防控制”三年行动计划,做好中英社区健康干预(CIH)项目试点区工作。进一步加强疾病防控,推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医改方案,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新建、改扩建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进石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启动区老年康复医院建设。继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三是努力实现和谐文化共享。深化“文化超市”工程,健全完善“15分钟文化圈”和“10分钟健身圈”,加快北部地区文体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做精做优“下城区元宵灯会”、“七一歌会”和社区文化月活动品牌,举办好第七届区运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四是深化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强化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继续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试点活动,力争通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期考核,积极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五)坚持“环境立区”,提升城区环境品质

一是优化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北部地区路网改善,加快重工路建设,新建再行路、华东路、永丰路等6条支小路,实施中河、东河以及钱家河、石桥河一期、陆家河一期综合整治,实施121幢住宅楼庭院改善、30条背街小巷改造、4条道路修缮,新增截污量2000吨/日以上。二是建设低碳城区。积极推进低碳城区建设,按照建立“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要求,大力推行“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发展绿色节能产业,推广节能技术应用,加强低碳科技知识的普及,引导市民低碳生活行为,努力打造低碳社会。推进生态区建设,抓好城北体育公园生态绿化建设,继续实施道路、河道绿化,新增绿化面积万平方米。三是打造清洁城区。以“精细化”为总要求,强化城市管理日常监管,深化“洁化、绿化、序化、亮化” 长效管理机制,拓展数字城管领域,继续加强对城市道路保洁、绿化、城市家具、停车、市政设施、河道的管理,把数字化管理向各个方面延伸、拓展和覆盖,努力打造与品质生活相适应的城市环境。

(六)实施“惠民工程”,提高社会和谐水平

(七)落实科学发展,谋划未来发展新蓝图

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规划任务、时间要求,创新工作机制,高质量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扎实做好前期研究,围绕“繁华时尚之区”战略定位、“构筑新格局,实现新腾飞”战略目标,深入开展下城区“十二五”规划前期重点课题研究,理清发展思路,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保持增长与提升产业、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南精北快与区域协调关系,尽早确定“十二五”规划纲要框架和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研究提出我区“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及发展目标,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业升级,着力改善民生,提高社会保障,构筑高水平的发展蓝图,确保按时高质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完善规划编制体系,积极开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形成以总规划为统领,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增强规划的约束性和可操作性。